慢,但不是回到過去paper.takungpao.com/resfile/pdf/20130917/pdf/b20_screen.pdf2013/09/17...

1
在線 在線 漫筆 漫筆 一三年九月十七日 星期二 B20 大公園 責任編輯:孫嘉萍 西西○○ 西西西西西西西西西穿兒子在瑞 士的鄰居,是 一個七旬老人 ,前不久剛剛 失去了老伴, 整日落落寡歡 。有一天,我們邀請他七點鐘來家 吃晚飯,到了七點整,一分不差, 他穿戴整齊,彬彬有禮的敲開了我 們的房門,手上拿着一瓶紅酒,禮 貌地表示了謝意。我燒了幾個中國 菜,紅燒肉、清蒸金槍魚、炒三鮮 、涼拌黃瓜、土豆燒牛肉、蛋炒飯 ,並遵從洋人的習慣,在每個盤子 裡放上公勺。 大家邊吃邊聊,老人很健談, 講述起他的家庭故事,他是一個德 國移民,他的父親死於二戰結束前 夕,他在十八歲時來到瑞士定居, 在三十歲時遇見了他的妻子,她比 他大十歲,是一個死了丈夫的寡婦 ,還帶着一兒一女,但他們相愛了 ,就結婚了,並且共同生活了四十 二年,但在今年的五月七日,他的 妻子因患腦部腫瘤去世了。他沒有 親生的子女,他和他的繼子成為了 好朋友,他的繼子今年六十歲,是 一個成功的IT工程師,很有錢, 但沒有子女,兩口子是一對玩主。 他們是這樣的玩法,花七十萬瑞郎 (一元瑞郎等於六點五元人民幣)買了一艘遊艇, 再花三十萬元瑞郎裝修,然後夫妻二人駕駛着遊艇 橫渡大西洋,歷時二十二天到達南美,到岸後把遊 艇賣了五十萬瑞郎,再去玩遍美洲等等所有想玩的 地方……一年後回來。 瑞士人有着如此富裕、瀟灑的生活,一定很幸 福吧,一定很滿足吧!不,請看一個令人吃驚的數 字,瑞士是世界上自殺率第二高的國家,僅次於自 殺率最高的日本,瑞士每年的車禍致死率大約在五 百人左右,而自殺的人數在每年一千四百人以上, 是車禍死亡人數的三倍!老人還講到他的一個好朋 友,一個年僅三十八歲的IT精英,事業成功家庭 幸福,有房有車有錢,一雙兒女健康可愛,沒有任 何徵兆,在前不久的一天下午,突然不見了蹤影, 公司裡上上下下都在找他,這時附近行駛着的火車 並未到站卻忽然停了下來,原來是有人卧軌自殺! 大家湧過去一看,原來正是他的好朋友,風華正茂 、三十八歲的IT精英!可憐他的一雙兒女,默默 地、似懂非懂的朝他的墓坑裡撒着花瓣,不知他們 幼小的心靈會留下怎樣的陰影? 老人又說起另一個人,也就是我兒子現在租住 房子的前房客,也是一對老夫妻,生活條件富裕, 衣食無憂,只是老頭身患疾病,視力漸差,醫生告 訴他疾病發展的結果會雙目失明,於是在某一天, 老頭就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些真實 而悲涼的故事,聽得我目瞪口呆,不知當作何評價 !我不禁思緒萬千!我通過兒子做翻譯,對老人說 了這些話:在我們中國還有許多不富裕的人,他們 為了生存而辛苦的工作,掙着不多的錢,但是很少 有人自殺,因為他們心中總有希望。有的人希望掙 了錢回老家造一幢房子,安享晚年;有的人希望掙 了錢回家討個老婆,生兒育女;有的人希望掙了錢 給孩子到城裡上學,受更好的教育……好像每個人 的心裡都有希望,都有奔頭,所以儘管吃苦受累也 能堅持下去。為什麼在你們瑞士,生活條件這麼好 ,社會福利這麼高,人人都不用為衣食住行擔憂, 從搖籃到墳墓都有社會保障,可是為什麼人的精神 如此脆弱?人生如此無趣呢?他說道,因為孤獨! 因為西方人不習慣打擾別人,不習慣向別人傾訴, 不習慣打聽別人的隱私,如果你要訴說,就只能對 心理醫生去訴說。所以,雖然西方人看起來彬彬有 禮,很有公德,文明禮貌都不缺,而實質上內心孤 獨寂寞,難以排遣,人與人之間那道隔膜之牆,誰 都無力拆除,於是,一些心理脆弱的人,一些孤獨 無助的人,一些鑽入牛角尖而不能自拔的人,就只 能靜悄悄地消滅了自己,等到不解的人們想問他一 句為什麼時,他已不能回答。 在西方發達國家,人們普遍善待動物,流浪貓 、喪家犬都能受到人道待遇,卻不能解決高自殺率 的難題,這不禁讓我冥思良久,內心悲涼! (《歐遊散記》之四,全文完) 燈下看美人,是審 美方式的一種。另一種 ,風中看美人,恐怕聞 所未聞。 當風吹起,輕輕拂 着女子的秀髮,那柔柔 滑滑的頭髮開始在額間散落開來,鼻上有、耳 際有、脖上有……女子慢慢伸手去打理,一舉 手一投足,那本來靜靜的處子便靈動起來,就 像花朵幽幽地吐露出自己的芬芳。此謂風情。 曲解也罷,意念也罷。欣賞女子的陰柔和 美麗的確需要風,不然何以稱之為 風情?女子靜時,如瓷器,靜寂無語。但風過去, 再賢淑安靜的女子也會被風戲弄調侃,會忙不 迭地用手去拂動自己的頭髮、衣領、裙擺、呵 護自己精心的化妝。 職場的男性小圈子裡流行着一種微妙的心 理。男職員總喜歡對面坐着的是位美麗可人的 女子。若能遇這樣的美麗女同事,那定是百年 修來的福了。 你想,人生的大多數時間在單位裡度過, 若是計算一下睜着眼睛看愛人的時光,哪能超 過八小時?小開就是持這種觀點的人,當然, 他的辦公室裡已經有了一位剛從大學畢業、會 讓男人呆呆欣賞的女子。小開說: 你們知道 女子什麼時候最漂亮?許多人回答不上來。 小開說: 她們用手輕輕地、一下又一下地拂 頭髮的時候。這些動作往往是女人們不經意做出的,她 們的衣着和微笑不容易使人產生奇妙的感覺, 但她們用手拂一下散散的頭髮,就會讓男人心 生柔情。所以,男人往往感謝風。當有一個美 麗女子坐在面前,他就希望窗口颳來一陣陣輕 輕的風,讓風像個調皮的孩子一樣吹散她的秀 髮,然後欣賞她一舉手一投足間的溫柔。 風是靈動的,就在我們身邊,但我們只能 去感覺而無法觸摸到,這多像男人對於擦肩而 過的不可能與之發生故事的美麗女子的感覺。 如果謂之 風情,是多麼傳神的一個詞。 直到現在,瑪麗蓮.夢露仍是美國人眼裡 的美人。夢露之美,像玫瑰一樣的濃郁。但夢 露最美的一刻如何?凡是知道的人,都記得起 夢露當年從地鐵站出來,突然被風吹起白裙子 的照片,夢露有些嬌羞地、下意識地掩着自己 隨風起舞的裙擺,臉上漾着令人陶醉的笑容。 夢露的這張 地鐵風情照,可以隨她的名字 一樣,美到永恆。 《時間,快與慢》系統 全面地剖析了加速發展方式 引發的生存困難和社會畸變 。托馬斯.H.埃里克森( Thomas H. Eriksen) 提 出 , 慢速時間保護複雜的思考和 邏輯,同時為人們帶來高質 量的產品、創造的空間和心靈的樂趣,應當予以保護 。作者試圖以互聯網以及交通等飛速發展給社會帶來 的巨大變化,闡明在這個快時代裡,慢的重要價值和 意義。在埃里克森看來,資訊和交通技術的飛速發展 ,正在不知不覺中 奪走我們的 慢生活。譬如 大家疲於通過互聯網掌握資訊,儘管絕大部分資訊對 我們毫無用處。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正坐在 往老家的高 鐵上,頓時感覺內心十分矛盾:如果我要享受過去的 慢生活,那麼就必須去擠那些空氣中充滿汗味和鞋臭 味的普通列車或者長途客車。之所以我更願意選擇高 鐵,主要看重兩個因素,首先當然是節省時間,其次 則是高鐵無疑提升了旅途舒適度。就憑這一點,我雖 不會全力支持快上加快的現代節奏,但同時也不完全 贊成那種不問青紅皂白,以為過去的 慢生活就一 定很幸福的觀點。 記得有媒體曾指出,處於越來越快節奏中的國人 正在失去 慢能力,闡述了國人在不停地追求時間 和速度,以致 慢下來居然會成為一種稀有的能力 。不過,如果單以過去那種毫無追求動力、充滿茫然 慢生活作為參照對象,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吸引 力。原因很簡單,那種生活的慢並非個人意志所盼, 而是根本就快不起來。譬如資訊方面,我曾生活過的 農村沒有訂報的習慣,也別奢望手機和互聯網,連現 在基本沉睡的家用電話也見不到幾部。電視也沒幾個 台,唯一實現全天播放的央視,每天下午時段還會被 大量枯燥的授課錄相所佔據。晚上黃金時段倒是有一 些節目,但還得看城市有沒有多餘電量供給我們那片 在GDP方面沒有多大能耐的農村。這樣的慢生活, 讓人總覺空氣中有一種被凝滯的窒息之感。 為應證慢生活的巨大魅力,埃里克森頻繁以 歐四國(芬蘭、瑞典、挪威、丹麥)作為例證,譬 如極力推崇北歐人羨慕的小木屋。小木屋所處地理位 置大都偏僻,有的還沒有電視、電話和互聯網。為了 返璞歸真,淨化心靈,一些人入住小木屋後拒絕用電 ,甚至有人一進入小木屋後便摘下手表塞進抽屜,連 時間一併拋到耳後……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讓緊張 的生活慢下來。不過,我更願意將此視為富裕社會下 的休閒生活,事實上, 北歐四國是聞名全球的高 福利國家。 還有一個 圍城現象亦可說明這一現象。時下 ,內地許多農村人特別是 農二代夢想搬進城市, 整天飽受城市病困擾的城市居民卻爭相趕赴野外,以 便遠離城市持續 高位震盪的PM二點五。從所周 知,在城鄉二元戶籍歷史 傳承下,我國城鄉居民 總體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大部分地區的財富集中 在以城市為圓心的小半徑裡。於是,渴望致富的農民 爭相趕往城市,而有一定生活基礎的城市居民則無此 壓力,於是外出休閒自然成為更高的追求。 沒有人願意整日奔波勞碌,疲於生計,更願意作 為生活的一個悠閒體驗者。並不是農村人不懂得休閒 ,今天的許多景區,過去交通往往閉塞,農民生活並 不富裕。農民與市民間的 圍城現象分野,並非在 於懂不懂得休閒,而在於是否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 很難想像,一個不得不疲於為生計奔波勞碌者,會樂 於忍受致貧的慢節奏。當然,這也並非就是一味吹捧 快節奏。生活節奏過快肯定會透支人們的幸福,要不 ,過勞死現象為什麼會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大 殺手呢?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就像一輛汽車,有最大速 度也有經濟速度,最大速度可以最快達成效率,但並 不經濟。而速度太慢會犧牲效率,不僅時間上不經濟 ,油料成本同樣不經濟。這也就是儘管現在生活節奏 太快,但沒有人真正願意回到過去那種充滿迷茫的慢 生活時代。衡量生活的快與慢,關鍵要看我們每個人 經濟速度。可以肯定的是,這個 經濟速度既與每個人的生活理念和習慣密切相關,更深受我們 時代背景特別是收入支配影響。倒是覺得,把精力放 在研究我們每個的 經濟速度層面,這或比簡單討 論生活的快或慢更有意義。 如果 北歐四國不富裕,成本不菲的小木屋不 可能走俏。換言之,我們渴望放慢繁忙的腳步,但絕 非開歷史的倒車,回到貧困的過去。 便滿姿彿滿尿退彿北京城門的鑰匙 汪金友 慢,但不是回到過去 ──讀埃里克森的《時間,快與慢》 溫暖的紅薯 馬科平 這幾年,我結識了很 多書畫方面的藝術家朋友 。我不僅常常參加他們舉 辦的一些藝術活動,譬如 筆會與沙龍,也常常去一 些藝術家朋友的家裡拜訪 。在與這些藝術家的交往當中,我漸漸發現, 當我與一位藝術家交流的時候,特別應該注意 ,不要涉及其他的藝術家。 因為我發現,藝術家都是一些善於嫉妒的 人,我明明知道另一位藝術家的藝術水準已經 為世所公認,但是,當我懷着敬佩的語氣提起 那位藝術家的時候,面前的這一位藝術家卻顧 左右而言他,甚至表現出一種不屑的表情。或 者,有的乾脆就直截了當地說:他的那些東西 不過如此!然後,就是對自己的東西的百般愛 護,很有些敝帚自珍的滋味。 但是,我想,嫉妒並不是一個巨大的缺點 。因為發現了別人的長處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 ,因為嫉妒別人的長處才會努力用功,因為自 覺不如他人才會暗暗較勁。這個時候,嫉妒成 為了一種前行的動力,成為了一種方向的指引。 其實,真正的藝術家是最了解自己的,不 論他的口上怎麼說,他的藝術造詣他自己是最 清楚不過的。藝術欺騙不了任何一個懂得藝術 的人。 有些人喜歡滔滔不絕,更多的人喜歡安靜 。我相信,任何一顆安靜的心靈後面,都潛藏 着一個思考的精靈。 所以,很多時候,與一個藝術家相對而坐 ,我們在淡淡的茶香中欣賞他的作品,我能夠 感覺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安詳與平靜。我知道,這一刻,藝術 家真正走進了自己的內心。 其實,也正是這樣的時刻,最接近偉大的藝術。 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我多麼想自己能夠像梭羅一樣拋棄 了人世間的一切,跑到大山中的湖水邊,親手蓋一個茅屋,然 後每天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裡。 中國的很多作家也都嚮往梭羅,希望自己能夠像梭羅那樣 寫出偉大的《瓦爾登湖》。 可是,我們能夠都放下眼前的一切,跑到荒郊野嶺中過日 子嗎? 就是古希臘的哲學家也曾經有著名的發問:我是誰?我要 到哪裡去?看來,哲學家也發現,自己做的不是自己。 也許有極少數的人可以做心目中的那個自己,可以放下父 母,放下孩子,放下社會中的擔當,獨自一個人遠行。但是, 我不能。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能。 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不可能做到自己心中要做的那個人 。我們大多都在扮演一個自己不喜歡,自己也不願意,但是又 必須要扮演的角色,在生活的河流中隨波逐流。我以為,這就 是我們說的擔當,個人的擔當,家庭的擔當,社會責任的擔 當。 我一直都在努力擔當的同時,小心翼翼地守護着心靈中的 那個自己;我努力讓自己把各種責任做好,又把心中的自己打 扮成一個光鮮的客人。我很年輕的時候,就知道人有這樣的雙 重性,因此從來也不迴避這樣的矛盾,而是努力駕馭這樣兩個 角色。 我想,不論是誰,不論他說的多麼天花亂墜,他也不能推 卸掉自己的擔當。 其實,當我們到了中年以後,自然也就漸漸明白了,對於 很多人來說,那個心中的自己,也許應該永遠隱藏在那裡,你 走的是一條無法回頭的路。你唯一的方向,是沿着原來的軌跡 前行。 什錦 什錦 男女 男女 我見 我見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Sep-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慢,但不是回到過去paper.takungpao.com/resfile/PDF/20130917/PDF/b20_screen.pdf2013/09/17  · 一定莊嚴肅穆 。因為這標 誌 着 改 朝 換 代,一個新的政權,將在這裡誕生。人們都知道,北京過去的城門很多。最流行的說法

燈燈下下集集

人人生生在線在線

域域外外漫筆漫筆

二〇一三年九月十七日 星期二B20大公園1051673責任編輯孫嘉萍

在報紙上看到一條消息說北京員警博物館裡收藏了四把北京

城門的鑰匙這些鑰匙都是一九四九年一月北京解放時由原國民

黨北平駐軍傅作義部交給解放軍的原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於是

我決定去親眼看一看北京城門的鑰匙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北京員警博物館的地址在北京天安門東南角的東交民巷三十六

號這是原美國花旗銀行的舊址也是一座具有西方近代折衷主義風

格的大樓該建築竣工於一九一四年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磚石結

構正面簷廊處置以四根愛奧尼式花崗石廊柱與最外側的兩道縱

向花崗石山牆恰好將正立面分隔成五個空間底層中間是磚砌拱券

門兩側之間為拱券窗整個樓體為西洋古典式做工十分精細比

例相當嚴謹外觀堅固而厚重造型古樸而大方二

一年六月二

十五日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不巧的是我去了三次才得以進了大門第一次是星期一閉

館不對外開放第二次是下午四點到達而這裡下午

三點半就不售票了第三次是今年的八月二十日星

期三我下午兩點就來到門口五元錢一張票買了

就可以進一進門我就趕緊問裡邊的工作人員﹁

北京城門的鑰匙在哪裡﹂對方回答﹁就在前邊

﹂可我找了一圈也沒有收到因此回到門口再問

這時一個小伙子把我帶到展台前一指﹁鑰匙不都在

這嗎﹂在我想像中北京城門的鑰匙一定很大起

碼有半尺長哪知道跟我們現在帶的鑰匙大小沒什

麼兩樣只是看那形狀像是老式圓體扁平鎖的鑰匙

每把鑰匙的上邊都拴有一個小木牌一面是標

號一面是地名我數了一下共

有七把帶木牌的鑰匙分別標寫着

西直門車站西直門車站北西直

門前西直門月台復興門阜城

門西直門等

看着這些鑰匙我腦海裡立即

浮現出當時城門交接的場景北京

(國民政府稱北平)是華北的第一

大城市也是世界馳名的文化古城抗日戰爭勝利以

後一直由國民黨軍傅作義部駐守白天開門晚上

鎖門乃至檢查行人驗看通行證明等都是城門守

軍的主要任務也是執政權力的象徵

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

軍第四十一軍奉命接管北平防務分別從西直門德

勝門復興門進入北平城在換防中北平國民黨軍

隊將北平城門的鑰匙交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接受和

平改編但到底是傅作義部的哪個軍官哪個士兵把

城門鑰匙交到了解放軍哪個幹部和戰士的手中已經

無從考證而當時的場面一定莊嚴肅穆因為這標

誌着改朝換代一個新的政權將在這裡誕生

人們都知道北京過去的城門很多最流行的說法是﹁內九外

七皇城四﹂內城九個門外城七個門皇城四個門加在一起是

二十個門這還不包括後來新開的建國門復興門及和平門在北京

解放的時候城門的鑰匙應該有幾十把只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東

西以後還可以進博物館所以大都沒有專門保存下來真正城門的鑰

匙現在只留下了四把即復興門阜城門西直門和西直門前的鑰

當我要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在網上搜索發現北京城門這些鑰匙

的原件都保存在軍事博物館北京員警博物館的鑰匙只是複製品

不管怎麼說也不虛此行因為在員警博物館裡我還看到了很多

珍貴的歷史文物比如解放後北京市第一任公安局長譚政文的佩槍證

件北京市公安局的第一枚印章開國大典用過的禮炮和羅瑞卿大將

穿過的軍服等

兒子在瑞士的鄰居是一個七旬老人前不久剛剛失去了老伴整日落落寡歡

有一天我們邀請他七點鐘來家吃晚飯到了七點整一分不差他穿戴整齊彬彬有禮的敲開了我們的房門手上拿着一瓶紅酒禮貌地表示了謝意我燒了幾個中國菜紅燒肉清蒸金槍魚炒三鮮涼拌黃瓜土豆燒牛肉蛋炒飯並遵從洋人的習慣在每個盤子裡放上公勺

大家邊吃邊聊老人很健談講述起他的家庭故事他是一個德國移民他的父親死於二戰結束前夕他在十八歲時來到瑞士定居在三十歲時遇見了他的妻子她比他大十歲是一個死了丈夫的寡婦還帶着一兒一女但他們相愛了就結婚了並且共同生活了四十二年但在今年的五月七日他的妻子因患腦部腫瘤去世了他沒有親生的子女他和他的繼子成為了好朋友他的繼子今年六十歲是一個成功的IT工程師很有錢但沒有子女兩口子是一對玩主他們是這樣的玩法花七十萬瑞郎

(一元瑞郎等於六點五元人民幣)買了一艘遊艇再花三十萬元瑞郎裝修然後夫妻二人駕駛着遊艇橫渡大西洋歷時二十二天到達南美到岸後把遊艇賣了五十萬瑞郎再去玩遍美洲等等所有想玩的地方helliphellip一年後回來

瑞士人有着如此富裕瀟灑的生活一定很幸福吧一定很滿足吧不請看一個令人吃驚的數字瑞士是世界上自殺率第二高的國家僅次於自殺率最高的日本瑞士每年的車禍致死率大約在五百人左右而自殺的人數在每年一千四百人以上是車禍死亡人數的三倍老人還講到他的一個好朋友一個年僅三十八歲的IT精英事業成功家庭幸福有房有車有錢一雙兒女健康可愛沒有任何徵兆在前不久的一天下午突然不見了蹤影公司裡上上下下都在找他這時附近行駛着的火車並未到站卻忽然停了下來原來是有人卧軌自殺大家湧過去一看原來正是他的好朋友風華正茂三十八歲的IT精英可憐他的一雙兒女默默地似懂非懂的朝他的墓坑裡撒着花瓣不知他們幼小的心靈會留下怎樣的陰影

老人又說起另一個人也就是我兒子現在租住房子的前房客也是一對老夫妻生活條件富裕衣食無憂只是老頭身患疾病視力漸差醫生告訴他疾病發展的結果會雙目失明於是在某一天老頭就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helliphellip這些真實而悲涼的故事聽得我目瞪口呆不知當作何評價我不禁思緒萬千我通過兒子做翻譯對老人說了這些話在我們中國還有許多不富裕的人他們為了生存而辛苦的工作掙着不多的錢但是很少有人自殺因為他們心中總有希望有的人希望掙了錢回老家造一幢房子安享晚年有的人希望掙了錢回家討個老婆生兒育女有的人希望掙了錢給孩子到城裡上學受更好的教育helliphellip好像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希望都有奔頭所以儘管吃苦受累也能堅持下去為什麼在你們瑞士生活條件這麼好社會福利這麼高人人都不用為衣食住行擔憂從搖籃到墳墓都有社會保障可是為什麼人的精神如此脆弱人生如此無趣呢他說道因為孤獨因為西方人不習慣打擾別人不習慣向別人傾訴不習慣打聽別人的隱私如果你要訴說就只能對心理醫生去訴說所以雖然西方人看起來彬彬有禮很有公德文明禮貌都不缺而實質上內心孤獨寂寞難以排遣人與人之間那道隔膜之牆誰都無力拆除於是一些心理脆弱的人一些孤獨無助的人一些鑽入牛角尖而不能自拔的人就只能靜悄悄地消滅了自己等到不解的人們想問他一句為什麼時他已不能回答

在西方發達國家人們普遍善待動物流浪貓喪家犬都能受到人道待遇卻不能解決高自殺率的難題這不禁讓我冥思良久內心悲涼

(《歐遊散記》之四全文完)

燈下看美人是審美方式的一種另一種風中看美人恐怕聞所未聞

當風吹起輕輕拂着女子的秀髮那柔柔

滑滑的頭髮開始在額間散落開來鼻上有耳際有脖上有helliphellip女子慢慢伸手去打理一舉手一投足那本來靜靜的處子便靈動起來就像花朵幽幽地吐露出自己的芬芳此謂風情

曲解也罷意念也罷欣賞女子的陰柔和美麗的確需要風不然何以稱之為 「風情」呢女子靜時如瓷器靜寂無語但風過去再賢淑安靜的女子也會被風戲弄調侃會忙不迭地用手去拂動自己的頭髮衣領裙擺呵護自己精心的化妝

職場的男性小圈子裡流行着一種微妙的心理男職員總喜歡對面坐着的是位美麗可人的女子若能遇這樣的美麗女同事那定是百年修來的福了

你想人生的大多數時間在單位裡度過若是計算一下睜着眼睛看愛人的時光哪能超過八小時小開就是持這種觀點的人當然他的辦公室裡已經有了一位剛從大學畢業會讓男人呆呆欣賞的女子小開說 「你們知道女子什麼時候最漂亮」許多人回答不上來小開說 「她們用手輕輕地一下又一下地拂頭髮的時候」

這些動作往往是女人們不經意做出的她們的衣着和微笑不容易使人產生奇妙的感覺但她們用手拂一下散散的頭髮就會讓男人心生柔情所以男人往往感謝風當有一個美

麗女子坐在面前他就希望窗口颳來一陣陣輕輕的風讓風像個調皮的孩子一樣吹散她的秀髮然後欣賞她一舉手一投足間的溫柔

風是靈動的就在我們身邊但我們只能去感覺而無法觸摸到這多像男人對於擦肩而過的不可能與之發生故事的美麗女子的感覺如果謂之 「風情」是多麼傳神的一個詞

直到現在瑪麗蓮夢露仍是美國人眼裡的美人夢露之美像玫瑰一樣的濃郁但夢露最美的一刻如何凡是知道的人都記得起夢露當年從地鐵站出來突然被風吹起白裙子的照片夢露有些嬌羞地下意識地掩着自己隨風起舞的裙擺臉上漾着令人陶醉的笑容夢露的這張 「地鐵風情」照可以隨她的名字一樣美到永恆

《時間快與慢》系統全面地剖析了加速發展方式引發的生存困難和社會畸變托馬斯H埃里克森(Thomas H Eriksen)提出慢速時間保護複雜的思考和邏輯同時為人們帶來高質

量的產品創造的空間和心靈的樂趣應當予以保護作者試圖以互聯網以及交通等飛速發展給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闡明在這個快時代裡慢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在埃里克森看來資訊和交通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不知不覺中 「奪走」我們的 「慢生活」譬如大家疲於通過互聯網掌握資訊儘管絕大部分資訊對我們毫無用處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正坐在 「飛」往老家的高鐵上頓時感覺內心十分矛盾如果我要享受過去的慢生活那麼就必須去擠那些空氣中充滿汗味和鞋臭味的普通列車或者長途客車之所以我更願意選擇高鐵主要看重兩個因素首先當然是節省時間其次則是高鐵無疑提升了旅途舒適度就憑這一點我雖不會全力支持快上加快的現代節奏但同時也不完全贊成那種不問青紅皂白以為過去的 「慢生活」就一定很幸福的觀點

記得有媒體曾指出處於越來越快節奏中的國人正在失去 「慢能力」闡述了國人在不停地追求時間和速度以致 「慢下來」居然會成為一種稀有的能力不過如果單以過去那種毫無追求動力充滿茫然的 「慢生活」作為參照對象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吸引力原因很簡單那種生活的慢並非個人意志所盼而是根本就快不起來譬如資訊方面我曾生活過的農村沒有訂報的習慣也別奢望手機和互聯網連現在基本沉睡的家用電話也見不到幾部電視也沒幾個台唯一實現全天播放的央視每天下午時段還會被大量枯燥的授課錄相所佔據晚上黃金時段倒是有一些節目但還得看城市有沒有多餘電量供給我們那片在GDP方面沒有多大能耐的農村這樣的慢生活讓人總覺空氣中有一種被凝滯的窒息之感

為應證慢生活的巨大魅力埃里克森頻繁以 「北歐四國」(芬蘭瑞典挪威丹麥)作為例證譬如極力推崇北歐人羨慕的小木屋小木屋所處地理位置大都偏僻有的還沒有電視電話和互聯網為了返璞歸真淨化心靈一些人入住小木屋後拒絕用電甚至有人一進入小木屋後便摘下手表塞進抽屜連時間一併拋到耳後helliphellip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讓緊張的生活慢下來不過我更願意將此視為富裕社會下的休閒生活事實上 「北歐四國」是聞名全球的高

福利國家還有一個 「圍城」現象亦可說明這一現象時下

內地許多農村人特別是 「農二代」夢想搬進城市整天飽受城市病困擾的城市居民卻爭相趕赴野外以便遠離城市持續 「高位震盪」的PM二點五從所周知在城鄉二元戶籍歷史 「傳承」下我國城鄉居民總體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大部分地區的財富集中在以城市為圓心的小半徑裡於是渴望致富的農民爭相趕往城市而有一定生活基礎的城市居民則無此壓力於是外出休閒自然成為更高的追求

沒有人願意整日奔波勞碌疲於生計更願意作為生活的一個悠閒體驗者並不是農村人不懂得休閒今天的許多景區過去交通往往閉塞農民生活並不富裕農民與市民間的 「圍城」現象分野並非在於懂不懂得休閒而在於是否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很難想像一個不得不疲於為生計奔波勞碌者會樂於忍受致貧的慢節奏當然這也並非就是一味吹捧快節奏生活節奏過快肯定會透支人們的幸福要不過勞死現象為什麼會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大 「殺手」呢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就像一輛汽車有最大速度也有經濟速度最大速度可以最快達成效率但並不經濟而速度太慢會犧牲效率不僅時間上不經濟油料成本同樣不經濟這也就是儘管現在生活節奏太快但沒有人真正願意回到過去那種充滿迷茫的慢生活時代衡量生活的快與慢關鍵要看我們每個人的 「經濟速度」可以肯定的是這個 「經濟速度」既與每個人的生活理念和習慣密切相關更深受我們時代背景特別是收入支配影響倒是覺得把精力放在研究我們每個的 「經濟速度」層面這或比簡單討論生活的快或慢更有意義

如果 「北歐四國」不富裕成本不菲的小木屋不可能走俏換言之我們渴望放慢繁忙的腳步但絕非開歷史的倒車回到貧困的過去

紅薯原產於美洲最早由印第安人培育後來傳入東南亞

十六世紀傳入我國紅薯的前生今世不同凡響想來做一株紅

薯應該是件幸福的事我的家鄉在渭河岸邊那裡四季分明光

照充足沙質的土地溫潤的氣候適宜紅薯栽植和生長出產

的紅薯風味獨特甘甜爽口

小時候母親提前整理好土地在春天氣溫升高的時候從

集市上買回紅薯秧放在鐵皮水桶裡倒一些水進去我知道該

栽紅薯了便跟隨母親到了地裡母親用鋤頭刨挖開出溝槽

取來紅薯秧壯苗兩根弱苗三根一組按一尺的間距依次擺

放進溝槽

頭頂的太陽格外火辣母親汗流滿面衣服也濕透了溝槽

裡的紅薯秧看起來也蔫不拉幾沒有精神﹁這麼熱的天秧苗

能活嗎﹂母親說﹁紅薯屬於草本植物生長力旺盛適應性

強插在土裡就能活下來氣溫越高長得越歡實﹂

母親從渠塘打水來我拿搪瓷缸舀一組秧苗

根部澆一缸然後用手刨過濕土將秧苗莖稈埋嚴

壓實剛栽到地裡的秧苗又細又黃一幅弱不禁

風的樣子地皮有些燙手地下溫潤舒適紅薯很

喜歡在這疏鬆的土壤裡扎根生長

過幾天去看苗風嬉戲淺綠的新芽從地裡探

出頭來每天長高一寸在昂揚向上地觀賞這個繽

紛多姿的世界一場雨水之後秧苗發了瘋似地長

起來田野變得遍地碧綠葱蘢微風吹過紅薯葉

子迎風飄舞像無數隻翻飛的綠色蝴蝶

十天半月後秧苗心形的葉

片泛出綠油油的光芒長出一

尺多長的藤蔓像嫵媚的蛇仙

向壟兩邊爬伸走近細看紅紅

的莖碧綠的葉片粉粉的葉脈

彷彿人的脈搏一樣流淌鮮活

的血液將雨露的滋潤和陽光的

溫暖在身體裡輸送傳遞

在大地土壤的滋養下紅薯的莖蔓一天比一天

粗壯有的秧苗上還開出了一些白色或粉白色的花

看上去樸素無華似乎沒有人在意它的存在轉

眼到了秋天紅薯秧苗湧動綠色的波浪散發紅薯

特有的氣息地埂布滿大縫小眼有個頭大的紅薯

竟然把地皮給撐裂了

剛出土的紅薯擦掉泥土鮮紅撩人放入口

中﹁咯嘣咯嘣﹂脆脆甜甜奶香甘爽餘味

悠長運回家去可煮可蒸可烤食用鮮紅薯

做成粥或者攤成餅更芳香可口餘下的則堆放地窖貯藏可以

保存到來年夏天拿出來鮮亮水靈又甜又脆當年我身體嬌小

敏捷最愛下地窖存取紅薯黑咕隆咚很是刺激冬天地窖裡暖

暖和和似在春天紅薯全身皆寶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

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具抗癌保護心臟預

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有﹁長壽食品﹂之譽紅薯的

葉子和藤蔓是上好的蔬菜和飼料用紅薯澱粉做成的粉皮粉條

就是一年四季的家常菜

如今鄉村生活日新月異紅薯當飯吃的日子已經退出了歷

史的舞台那香甜柔軟的滋味依然在心中索繞於舌尖徘徊讓

人不可忘懷我八十歲的老母親已掄不起鋤頭栽紅薯了到了收

穫的季節總要想辦法捎一些家鄉的紅薯給我品嘗

看着那些光潔紅潤的紅薯我彷彿感受到了母親永遠滾燙的

心房helliphellip

北京城門的鑰匙 汪金友

孤獨的瑞士人

慢但不是回到過去讀埃里克森的《時間快與慢》

禾 刀

風情

溫暖的紅薯 馬科平

這幾年我結識了很多書畫方面的藝術家朋友我不僅常常參加他們舉辦的一些藝術活動譬如筆會與沙龍也常常去一些藝術家朋友的家裡拜訪

在與這些藝術家的交往當中我漸漸發現當我與一位藝術家交流的時候特別應該注意不要涉及其他的藝術家

因為我發現藝術家都是一些善於嫉妒的人我明明知道另一位藝術家的藝術水準已經為世所公認但是當我懷着敬佩的語氣提起那位藝術家的時候面前的這一位藝術家卻顧左右而言他甚至表現出一種不屑的表情或者有的乾脆就直截了當地說他的那些東西不過如此然後就是對自己的東西的百般愛護很有些敝帚自珍的滋味

但是我想嫉妒並不是一個巨大的缺點因為發現了別人的長處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因為嫉妒別人的長處才會努力用功因為自覺不如他人才會暗暗較勁這個時候嫉妒成為了一種前行的動力成為了一種方向的指引

其實真正的藝術家是最了解自己的不論他的口上怎麼說他的藝術造詣他自己是最清楚不過的藝術欺騙不了任何一個懂得藝術的人

有些人喜歡滔滔不絕更多的人喜歡安靜我相信任何一顆安靜的心靈後面都潛藏着一個思考的精靈

所以很多時候與一個藝術家相對而坐我們在淡淡的茶香中欣賞他的作品我能夠

感覺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安詳與平靜我知道這一刻藝術家真正走進了自己的內心

其實也正是這樣的時刻最接近偉大的藝術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我多麼想自己能夠像梭羅一樣拋棄

了人世間的一切跑到大山中的湖水邊親手蓋一個茅屋然後每天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裡

中國的很多作家也都嚮往梭羅希望自己能夠像梭羅那樣寫出偉大的《瓦爾登湖》

可是我們能夠都放下眼前的一切跑到荒郊野嶺中過日子嗎

就是古希臘的哲學家也曾經有著名的發問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看來哲學家也發現自己做的不是自己

也許有極少數的人可以做心目中的那個自己可以放下父母放下孩子放下社會中的擔當獨自一個人遠行但是我不能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能

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不可能做到自己心中要做的那個人我們大多都在扮演一個自己不喜歡自己也不願意但是又必須要扮演的角色在生活的河流中隨波逐流我以為這就是我們說的擔當個人的擔當家庭的擔當社會責任的擔當

我一直都在努力擔當的同時小心翼翼地守護着心靈中的那個自己我努力讓自己把各種責任做好又把心中的自己打扮成一個光鮮的客人我很年輕的時候就知道人有這樣的雙重性因此從來也不迴避這樣的矛盾而是努力駕馭這樣兩個角色

我想不論是誰不論他說的多麼天花亂墜他也不能推卸掉自己的擔當

其實當我們到了中年以後自然也就漸漸明白了對於很多人來說那個心中的自己也許應該永遠隱藏在那裡你走的是一條無法回頭的路你唯一的方向是沿着原來的軌跡前行

嫉妒與擔當

魯先聖

文文化化什錦什錦

飲飲食食男女男女

如如是是我見我見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1010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1010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1051010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08821050882

105088210508821051010

良好的居住環境難掩孤獨的心

(攝於瑞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