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教育現場 校園特派員 性別停聽看 性別教育 小詞庫 國際視野...

144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二月一日創刊《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五月一日更名《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中華民國一○三年三月三十日出版 NO.66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CONTENTS 總編輯序 4 來去鄉下開個會游美惠 紀事櫥窗 7 性別平等教育大事紀高瑞蓮 138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來稿須知 142 性別季刊讀者問卷 143 劃撥單 10 專題引言 女性對環境正義的關懷參與和實踐彭渰雯 13 國際氣候治理的性別觀點施奕任 23 環保團體的女性參與及代表性初探彭渰雯、 孟妤 32 空污警戒!幼兒園小朋友的環境教育楊佳羚 38 不要再餵我們的小孩吃豬飼料了 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如何參與學校餐桌上的寧靜革命?王南琦 47 生態女性主義融入自然科學教學許淑婷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本期專題 ︱ 性別與環境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二月一日創刊《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五月一日更名《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中華民國一○三年三月三十日出版

    NO.66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CONTENTS

    總編輯序

    4 來去鄉下開個會|游美惠紀事櫥窗

    7 性別平等教育大事紀|高瑞蓮

    138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來稿須知142 性別季刊讀者問卷 143 劃撥單

    10 專題引言 女性對環境正義的關懷參與和實踐|彭渰雯13 國際氣候治理的性別觀點|施奕任23 環保團體的女性參與及代表性初探|彭渰雯、 孟妤32 空污警戒!─幼兒園小朋友的環境教育|楊佳羚38 不要再餵我們的小孩吃豬飼料了 ─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如何參與學校餐桌上的寧靜革命?|王南琦

    47 生態女性主義融入自然科學教學|許淑婷

  • 教育現場

    校園特派員

    性別停聽看

    性別教育小詞庫

    國際視野

    CO

    NT

    EN

    TS

    54 性別議題融入自然科技教學的五個概念與策略|蔡麗玲

    67 麥擱炸我啦!反思校園紅白包文化邁向性別主流化 |蔣琬斯

    71 「做媽媽」(doingmother)的社會學觀察|梁莉芳 77 三角愛情該如何解決?─小六班級學生教我的事|蕭昭君 86 旗津,蓮花正盛開|斐新 92 顛覆童/同話─歪讀〈快樂王子〉中的同志情誼|李冠勳 96 勇闖音樂世界的男孩|林俊宏

    101 教育部籲請家長多關心及提醒子女 於假日參與活動之人身安全|高瑞蓮

    102 第三波女性主義|游美惠

    106 性別平等教育論述的發展:香港本土研究回顧 |蔡寶瓊、陳潔華

    116 男聲不能女性化?─聲音的規訓|崔樂

    新聞稿

  • 發 行 人:蔣偉寧

    社  長:劉仲成

    策  劃:柯今尉

    總 編 輯:游美惠

    專題主編:彭渰雯

    副總編輯:蘇芊玲 范情 達努巴克

    執行編輯:高瑞蓮

    美術設計:龔游琳

    助理編輯:郭人華 孔維國

    GPN 2008700084

    著作財產權人:教育部本刊保留所有權利,欲利用本刊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需徵求著作財產權人同意或書面授權,請逕洽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其他類型版本說明:本刊同時登載於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社會推展/性別平等教育季刊https://www.gender.edu.tw/society/index_magazine.asp

    影像透析

    媒體最大

    研究星探

    118 論軍校「兩性營規」制度|崔艾湄

    124 印尼咖啡、臺灣滋味: 新移民的小確幸─《黛比的幸福生活》|羅惠文

    132 公共洗衣場|斐新

    133 現代「花木蘭」=體力+美麗? ─從美國軍事電影中的女性角色省思女性軍人處境|姚羽倢、邊明道

    拍&畫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二月一日創刊

    出版者:教育部

    地址:100 臺北市忠孝東路一段 172 號 6 樓電話:(02)7736-7833印刷廠:京美印刷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100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 95 號 8 樓電話:(02)2361-0521訂閱:每期定價新臺幣一○○元整

    一年四期三六○元整(皆含郵資)

    劃撥帳號:一八二三八六七三教育部員工消費合作社

    行政院新聞出版事業登記証

    局版北市誌字第壹捌肆壹號

    展售處教育部員工消費合作社地址:100 臺北市中山南路 5 號電話:(02)7736-6054

    三民書局地址:100 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 61 號電話:(02)2361-7511#140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地址:104 臺北市松江路 209 號電話:(02)2518-0207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地址:10644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 181 號電話:(02)3322-5558#173

    五南文化廣場地址:400 臺中市中山路 6 號電話:(04)2226-0330#20、21

    GPN 2008700084ISSN 15629716

  • 4|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來去鄉下開個會

    很多人都在電視上看過一個日本節目叫做《來去鄉下住一晚》,透過來自

    都市的來賓求助夜宿在民家一晚,對比呈現出鄉下新鮮的風土人情,鏡

    頭捕捉到的人際互動與生活趣味,每每讓人發出會心的一笑,都市和鄉下互

    相輝映照出來的差異,可以說是一種「異文化」的衝擊,讓人增廣見聞,開

    展視野。我也想在此分享一下自己曾經以「高雄市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的

    委員身分下鄉輔導,參與高雄市某區的「婦女社會參與促進小組」 (以下簡稱

    「婦參小組」)一次會議的經驗,呈現出我所觀察到鄉下地方的婦女參與公共

    事務的現況及困境,希望能藉此思考未來相關工作的發展方向。

    話說當天我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到達該區,在暖暖的冬陽下,決定步行前

    往位於區公所中的開會地點,行走在街道上沿路就頗有感觸。在中午一點多

    的日正當中時分,會行走在鄉下地方的街道上的,一定是個外地人,而我正

    是一個外地人,街道上的汽車、摩托車從身邊呼嘯而過,不論是汽車駕駛或

    摩托車騎士,都對我投以好奇的眼光,還好並沒有任何不友善的意味,也減

    輕了我一個人走在陌生鄉下街道的忐忑不安。

    來到會場,我突然發現自己被看待成一個「上級指導員」,這個會議因為

    我的出現而變得「正式」許多,我也因此輕鬆不起來!畢竟所有的「婦參小

    組」委員他們彼此都是舊識,只有我是「外人」,且出席會議多少帶著點「監

    督」、「考察」與「指導」的味道, 這一點我心知肚明。我努力在言談和對話之

    中和他們拉進距離,並藉機傳達「性別主流化」的政策與「性別平等」的意

    【總編輯序】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5

    義與價值。

    整體而言,參與這次會議的感覺是愉快的;但坦白說,也難免會有一些

    感慨,因為我發現,在市府層級所推動的婦女權益促進工作,和區公所層級

    的促進婦女之社會參與工作,落差其實很大!「性別主流化」的概念在社區

    婦女與區公所的工作人員腦海之中是個相當陌生的概念,甚至有的「婦參小

    組」委員從未聽聞。這是一個重要的現象,值得警惕。從中央政府、地方政

    府到社區,從上而下的「性別主流化」政策,其實並沒有在基層社區民眾日

    常生活之中生根萌芽,更遑論成長茁壯。所以,臺灣社會各界為推動性別平

    等所做的努力,其成果仍待檢驗。

    以下先提出我個人這一趟開會旅程所得到的幾點具體觀察,邀請大家一

    起來思考與探討。

    一、首先是在這個「婦參小組」的年中工作成果報告之中,可以發現小組

    所呈現的工作成果其實與「婦女權益」沒有多大的關連,例如在一些

    環保、防災、民俗的活動之中,出動大批婦女志工在現場服務,便列

    為是婦女的社會參與工作成果。但要進一步思考的是,這「志願服務」

    的工作經驗可以如何讓參與者增能培力(empowerment)?如果只是

    強調在某個區公所主辦的活動之中,動員了許多婦女出力綁了上千個

    肉粽,那其實對於促進「社會參與」的成效,貢獻相當有限!所以,

    這牽涉到是「女人出力」或「女人得利」的議題,女性工作視為無酬

    (償)的工作者,從家戶之內到社區中,均是存在已久的普遍現象,很

    難改變。但「性別主流化」的政策推動應該逐步改變只是讓「女人出

    力」的情形,並讓社區婦女在公共參與的活動之中有學習成長和收穫

    得利!

    二、在多元文化的面向,仍須加強著力。我在現場聆聽簡報,也和與會的

    【總編輯序】

  • 6|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總編輯序】

    「婦參小組」委員對話,發現相關的婦女工作很少提及「新移民女性」

    與「原住民女性」,但細問之下發現當地其實有為數不少的「新移民女

    性」,社區婦女培力工作仍未能積極將「新移民女性」網羅進來,實在

    可惜,區公所在這一方面應該可以積極研議行動方案,以便婦女的社

    會參與工作成果能進一步發展出多元文化關懷之精神。

    三、雖然目前政府在積極推動「性別主流化」政策,但是在區公所層級連

    最基本的性別統計資料之建置都不完整,區公所主辦的活動均沒有參

    與者的性別統計資料,遑論其他更細緻的性別統計資料之彙整或分析。

    另一方面「婦參小組」所辦理的活動之中,能促進知識增長的活動也

    為數甚少,相較聯誼性質的活動的數量,兩者落差很大。而我也發現

    幾乎所有的「婦參小組」委員也不知何謂 CEDAW(消除對婦女一切形

    式歧視公約),區公所民政課也還沒有意識到這類宣傳活動需要辦理,

    以便讓地方的婦女領袖能具有更寬廣的視野。

    整體而言,「來去鄉下開個會」對我來說是一個新鮮的經驗,讓我有機會

    實地接觸基層的「婦參小組」委員,經過開會互動發現了一些問題,也思考

    了未來努力的方向。地方政府要落實推動「性別主流化」政策其實並不容易,

    光是要兼顧城鄉差距就得耗費許多精力,並且也需要更進一步研議有效的行

    動策略。雖然目前仍看不到具體的工作結果,但持續的努力是必要的。

    這也讓我想到這一期專題「性別與環境」所收錄的幾篇專題文章,我們

    可以透過文字的描述看見關切環保運動與生態保育人士在臺灣各個角落持續

    不斷的努力從未停歇過,有些項目看得見具體成果,但有些項目似乎無法讓

    人樂觀期待在短期之內見到成果;不過,不管如何,就是持續努力,用心做

    對的事情,而這一份努力不輟的精神就足以令人敬佩了! ♥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7

    紀事櫥窗

    102年10月● 10月1-2日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辦理「102年度大專校院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運作傳承研討會

    (北區)計畫」,計北東區大專校院性平會相關承辦人員計180人參加。

    ● 10月4日辦理「促進男性參與性別平等相關活動調查計畫」北區諮詢座談會。

    ● 10月7、14及18日舉行教育部研修性別平等教育法公聽會(中、北及南區),以廣納各界修法

    意見。

    ● 10月11日假國立臺南一中辦理102年度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調查處理法令說明會

    南區場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新任校長、主任及學校相關業務承辦人員計230人參加。

    ● 10月17-18日假國立臺南大學辦理「102年度大專校院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運作傳承研討會

    (北區)計畫」中南區傳承研討會,計中南區性平會相關承辦人員190人參加。

    ● 10月25日假國立成功大學辦理「性別平等教育微電影甄選」頒獎典禮〈9月16日至30日辦理複

    選評選及網路投票結果,共計7部影片25位參與學生獲獎〉

    ●至10月31日檢核學校通報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計3,468件。

    102年11月● 11月1日召開第5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課程教學組第11次小組會議,除追蹤前次小組會議及年

    度計畫辦理情形及報告「國民小學學生性別平等教育素養檢核量表」成果報告、「性別平等教

    育融入國民教育及後期中等教育階段檢視計畫」之後續行動計畫規劃報告外,並討論103年度

    本部各單位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教學計畫規劃草案、有關「以性別平等教育觀點編製中小學學生

    心理測驗之參考原則」再確認案,及確認提第9次委員會議之報告案及提案。

    ● 11月1日、11月8日、11月15日分別辦理「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救濟爭議及申復案例

    研討會」大專場次(307人參加)、高級中等學校場次(291人參加)及國中小場次(243人參

    加),參加對象為該等學校之教師評審委員會、申訴評議委員會及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

    ● 11月5日召開第5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防治組第13次會議,除追蹤前次小組會議及年度計畫辦

    理情形外,並討論102年度大專校院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調查專業人才培訓結訓名單及

    申請移除名單、有關「研議身心障礙學生遭受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之多元處理模式(含教育輔

    導措施)」案之研議結果如何落實案、「學校執行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行為人防治教

    ■高瑞蓮性別平等教育大事紀

  • 8|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紀事櫥窗

    育專業人員訓練課程基準」草案、103年度校園性別事件防治組規劃工作計畫草案、國立高職

    學生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第28條第1項規定向本部申請調查該學校疑似違法案調查報告、有關

    ○國小家長向本部檢舉調查專業人才庫人員疑有不適任情事案,及確認提第9次委員會議之報

    告案及提案。

    ● 11月5日召開第5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政策規劃組第9次會議,除追蹤前次小組會議及年度計

    畫辦理情形外,並討論有關國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比照行政機關訂定推動性別主流化階段性實

    施方案草案、有關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十周年特色活動草案,及政策規劃小組103年度性別平

    等教育工作計畫草案,及確認提第9次委員會議之報告案及提案。

    ● 11月6日召開第5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推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性別平等教育組第9次會議,除

    追蹤前次小組會議及年度計畫辦理情形外,並討論有關「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性別平等教育推動

    工作小組設置要點草案」、有關幼兒園中發生性騷擾或性侵害等事件可能涉及性別工作平等法

    或性騷擾防治法等法律之規範之相關具體處理措施或流程案、有關5-9政策組會議決議請國教

    署於全國公立高級中等學校校務評鑑中,放入適切且獨立之「性別平等教育評鑑指標」,並設

    置性平訪視委員案,及確認提第9次委員會議之報告案及提案。

    ●11月8日召開第5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社推組第9次會議,除追蹤前次小組會議及年度計畫辦理

    情形外,並討論社推組103年度工作計畫草案、103年度「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網站功能改

    版暨維護計畫」、「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師資人才審核及人才資料庫維護要點」施行之檢視及修

    正等相關事宜案、第4次審核102年度本部「性別平等教育師資人才」申請案、有關本部102年

    度補助南華大學幼兒教育系研發性別平等議題融入成人教育、家庭教育之行動方案,該校申請

    免依審查意見修正計畫乙案、有關本部委託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研擬完成「社會教育階段教材

    融入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之參考指標」草案,及確認提第9次委員會議之報告案及提案。

    ● 11月14-16日假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辦理大專校院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調查專業人才

    庫高階培訓,共計70人參加。

    ● 11月19日召開第5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第9次召集人諮詢會議,除由各組承辦人報告分組會議

    紀錄(「政策規劃組」、「課程教學組」、「校園性別事件防治組」、「社會推展組」及「推動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性別平等教育組」)、討論有關如何推動情感教育倡議案及「教育部性別平

    等教育師資人才審核及人才資料庫維護要點」施行之檢視及修正等相關事宜外,並議定提交第

    9次委員會議報告案12案及討論提案1案。

    ● 11月21-22日及11月28-29日分別辦理「校園性偏差學生輔導處遇研討會」大專場次(134名參

    加)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場次(152名參加),參加人員為學校之諮商輔導人員、各地方設置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9

    紀事櫥窗

    之學生諮商中心人員。

    ● 11月23-24日辦理「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調查專業人才庫精進培訓計畫」之成果研

    討會,計有教育部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調查專業人才庫人員120人參加。

    ●至11月30日檢核學校通報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計3,947件。

    102年12月● 12月5日召開第5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社推組第10次會議,再討論「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師

    資人才審核及人才資料庫維護要點」施行之檢視及修正等相關事宜、本部「性別平等教育師資

    人才」102年度第4次審核、針對多元家庭議題建議性平會研擬相關因應建議案。

    ● 12月5日召開103年度第1季補助民間團體複審會議,核定補助1個民間團體辦理性別平等教育

    宣導活動。

    ● 12月5日召開碩博士論文獎助案複審會議與審閱並衡酌各實質審查委員評分及意見,決議本年

    度獎助博士論文1篇、碩士論文5篇及期刊論文2篇〈於8月1日至8月31日收件期限內,共收訖1

    件博士論文、27件碩士論文及2件期刊論文等30件論文申請案〉。

    ● 12月6日假世新大學辦理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調查人才庫專家講師交流說明會,共

    計87人參加。

    ● 12月18日召開第5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第9次委員會議,報告案包括歷次委員會會議決議事項

    辦理情形、102年度性別平等教育工作計畫辦理情形、103年度性別平等教育工作計畫規劃報

    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性別平等教育訪視/評鑑之「性別平等教育指標」研議結果、性別平等

    教育委員會推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性別平等教育組轉型之後續運作情形、課程總綱研修工作及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後性別平等教育運作之配套措施報告、「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師資人

    才審核及人才資料庫維護要點」檢視及修正案、「性別平等教育師資人才」102年度第4次審核

    通過名單、有關102年7月10日教師法第14條修正條文第6項規定如何落實案報告、102年度大

    專校院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調查專業人才培訓結訓名單及申請移除名單、國立高職學生

    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第28條第1項規定向本部申請調查學校疑似違反性平法案調查處理結果報

    告、臺商子女學校及海外臺灣學校是否適用性別平等教育法(包括性別平等教育之推動及校園

    性別事件之防治及調查處理)案報告等12案,討論提案包括有關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十周年特

    色活動草案,及臨時動議討論針對多元家庭議題本委員會研擬相關因應建議案。

    ● 12月28日召開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法小組第16次及第17次會議。

    ●至12月31日檢核學校通報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計4,421件。

  • 10|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專題引言

    女性對環境正義的關懷參與和實踐

    行政院 2011年底出版的《性別平等政策綱領》,將〈環境、能源、科技〉

    列為七大核心議題之一;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的分工小組也因此增加

    了「環境、能源、科技」組。在過去,環境、能源、科技這些屬於「理工」

    的領域較少被視為與婦女權益或性別平等直接相關,但隨著性別主流化的國

    際趨勢,將性別觀點納入環境、科技等政策領域的正當性,已經不再受到質

    疑,取而代之的比較是「如何納入」的問題。因此本期專題以「性別與環

    境」為主題,是繼第 51期「災難中的性別困擾」 (2010年 8月)中部分文章

    討論到災難、氣候的性別意涵後,再度且更密集地呈現兩者關連的一次努力。

    談到性別與環境的關係時,最常見的提問就是「女性參與的比例如何?」

    以及「有沒有納入性別觀點?」。施奕任的文章清楚地說明了這兩個問題也

    正是國際間討論氣候治理的性別正義時的重點。在性別觀點的部分,許多發

    展中國家的貧窮女性,因其從屬的性別地位與角色,而在極端氣候頻仍的時

    代承受較高的風險和較不利的後果,因此在決策規劃過程中考量女性與男性

    不同的特性和需求是重要的。另一方面,納入更多的生理女性參與決策,則

    被視為是辨認性別差異最好也最直接的策略,同時能夠增加相關決策的正當

    性。因此 2012年在多哈召開的《氣候公約》第十八次締約方會議,再次決

    議要關注國際氣候談判的性別平衡。施奕任的文章雖然僅鎖定氣候治理領域

    ■彭渰雯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 專題引言■女性對環境正義的關懷參與和實踐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11

    來談性別,但其所回顧的兩個重點,大致可作為我們討論性別與環境的主要

    軸線。

    因此回到國內經驗,首先呈現的是由我和凃孟妤進行的環保團體女性代

    表性研究一文,嘗試以實證資料回答「女性參與的比例如何?」這個問題。

    透過電話調查國內所有立案環保團體,這個研究發現女性參與環保團體的情

    況在倡議型和非倡議型團體之間有顯著不同:倡議型團體的女性董/理事長、

    董/理監事和秘書長之人數比例,均超過 40%,其中女性專職人員、女性會

    員的比例更是遠高於男性。相對的,非倡議型團體的女性董/理事長、董/

    理監事、執行長/秘書長、會員人數,均未達 40%,僅有專職人員的女性勉

    強過半。這個研究指出了環保運動界(即倡議型團體)的女性投入人數確實

    比男性高,某個程度呼應了生態女性主義認為女性較易感受環境壓迫的說法。

    不過若以比例代表性而言,環保運動界仍有垂直性別隔離的問題,實應有更

    多女性進入決策層級,擔任董/理監事和董/理事長。

    接下來的三篇文章不約而同地呈現女性因其社會位置或性別角色,所

    發展出的環境關懷與實踐經驗,而「生態女性主義」的觀點則直接或間接

    影響著這些文章的書寫。生態女性主義主張從「關懷」 (care)和「關係」

    (relationship)等女性特質出發,來思考與解決環境問題,特別檢討男性支配

    的現代化經濟開發模式,如何隨著西方經濟強權侵入全世界,破壞了許多人

    原本的生活方式和倫理。這並不是說生理男性就比較不關心環境,或是生理

    女性就必然具有環保的美德和知識。生態女性主義過去曾受到過度本質論的

    檢討,因此後繼者強調的是召喚更多對於性別、環境、文化等各種壓迫有意

    識的人們,採取反壓迫、反支配、追求正義與公平的環境行動。不過本次專

    題收錄的剛好是三位女性行動者的分享。

    楊佳羚和王南琦的文章是從母親的角色出發,分別針對高雄的空氣污染

    以及學童營養午餐的安全健康問題,採取行動。楊佳羚透過到女兒的幼兒園

  • 12|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對學童演講繪本,希望孩子們不要「習慣」空氣污染的存在,而要知道問題

    的來源,以及小小公民可以發揮的影響。王南琦則分享自己加入女兒學校營

    養午餐委員會,對於午餐品質和剩食問題提出建議並有效改善;接著又投入

    主婦聯盟「基改作物全面退出校園午餐」的運動,以家長身分在市議會的公

    聽會上發言,並透過臉書成功動員更多家長的參與及關心。雖然這些努力不

    一定能在短期內看見成果,但是從女性生活範圍內看見環境危機,並且採取

    行動促進改變,兩位作者確實都是生態女性主義身體力行的典範。

    本專題最後一篇文章是擔任國小自然科任教師的許淑婷所執筆,分享她

    因為生態女性主義的啟蒙,而在教學中融入環境關懷的行動研究成果,特別

    是因為她服務的學校社區有著嚴重的空氣、噪音和垃圾等公害,讓她更期待

    學生們對周遭生活環境的不正義有所認識與反思。淑婷仔細的回顧了她在每

    一堂課的安排,以及學生的回饋,並說明自己如何在教學互動過程中,落實

    生態女性主義所強調的平等、關懷、非競爭等價值。也許這些教學方法和內

    容,已經有許多教師親身實作,但並不知道原來這就是生態女性主義所倡導

    的教學方向。相信淑婷這個行動研究的經驗分享,可以引發更多教學與教材

    的創新。

    這個專題從國際趨勢的介紹、國內環境領域的女性參與現況分析,帶到

    具體在生活中實踐對環境的關懷之女性行動。今天的臺灣環境處境之險惡,

    實在需要更多具有性別思維的伙伴投入關心,希望這些文章可以成為後續更

    多討論的開始!最後要說明的是,一般常將環境粗分為自然與人造環境,前

    者包括空氣、水、土壤、氣候、天災,或可延伸至農林漁牧、資源能源等面

    向。人造環境則涵蓋工程、建物、住居、交通、都市規劃等領域。本期收錄

    的文章討論範圍較聚焦於前者,至於人造環境的性別意涵也非常豐富,則期

    待未來另有專題討論。♥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13

    國際氣候治理的性別觀點

    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是關鍵的國際環境議題之一。人類活動導致氣候系

    統變暖的研究可溯自 19世紀末期(Arrhenius,1896),但是學術爭論不斷,

    直到 1980年代科學證據趨於堅實(Oreskes,2004:1686),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

    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第四次評估

    報告強調暖化現象是毋庸置疑(unequivocal)的事實,其肇因於人類大量使用化

    石燃料導致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濃度遽增(IPCC,2007:30-32)。

    國際關切氣候變化除了科學證據,更重要的是擔憂其不利影響(adverse

    effects)。暖化現象會衝擊自然生態固不待言,諸如海水增溫、積雪和冰床融化、

    海平面上升與海洋酸化等現象;其不利影響會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包括極端氣候

    事件導致直接財產損失和生命傷亡,以及資源稀釋和環境惡化而危及社會存續與

    安全(Barnett,2003:14-15;Reuveny,2007:658-660)。

    國際面對氣候風險亟思因應之道。聯合國與各國於 1990年代形塑以《聯合國

    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

    稱《氣候公約》)與《京都議定書》 (Kyoto Protocol)為主的氣候談判框架(註 1)。

    在國際談判框架之中,各國不斷就氣候變化的多重議題折衝樽俎,最要者為減緩

    溫室氣體排放(mitigation,簡稱減排)與適應(adaptation)策略,輔以資金援助

    與技術轉讓等配套機制。國際氣候談判的困難不僅是發展與環境的價值權衡,更

    嵌入不同國家歷史責任與發展需求的論辯。

    國際氣候治理的性別觀點 ■施奕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 14|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隨著國際氣候談判的進程,氣候議題涉及排放者與受害者的嚴重失衡亦浮

    上檯面,衍生了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的概念。氣候正義最初圍繞在國際

    南北政治,也就是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與開發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ies)的角力,其認為已開發國家過去從工業革命以來是主要溫室氣體排放

    者,其社會與經濟發展程度較高,因此應該優先擔負減排責任。開發中國家由於

    生態較為脆弱,復以缺乏適應能力而承受較高氣候風險,已開發國家有義務透過

    資金與技術協助開發中國家的調適策略。

    氣候正義論述從最初以國家為單位,細膩地意識到不同族群、階級與性別同

    樣承受程度相異的風險,因而倡議氣候議題納入多元視野,其中包括性別觀點,

    檢視不同性別的脆弱程度、適應能力與差異責任。當後京都時期國際可能透過談

    判形塑新的氣候規範,性別正義被訴諸為實踐氣候正義的必要條件,以期在國際

    氣候行動納入性別平衡(Terry,2009:15)。本文將性別觀點切入氣候議題的不利

    影響與後續因應,檢視氣候變化各種不利影響的性別差異,思考背後原因。隨後,

    本文檢視國際氣候談判納入性別觀點的發展,進而討論國際氣候談判應該如何作

    為才能履行性別平衡,特別是適應策略。

    不利影響的性別觀點 氣候變化潛在的不利影響是推動氣候治理的重要基礎。性別觀點認為女性相

    較於男性,經常承受程度較高的風險(Denton,2002:13-15),其關鍵的原因來自

    於社會建構的性別角色,使得女性處於政治、經濟、社會甚至是文化的弱勢,使

    得女性不論在減排或是適應策略,都較難如同男性形塑有效應對能力,特別是開

    發中國家貧窮女性(Terry,2009:7-8)。女性承受風險的落差呈現在各種面向,

    諸如極端氣候事件、公共衛生、食物安全等等。

    從極端氣候事件來說,女性因為性別角色面對極端氣候事件觸發的災害承受

    較高的死亡威脅。Terry Cannon(2002:45-49)以孟加拉為例,在 1991年颱風期

    間約 14萬的死亡人口中將近九成為女性,其認為原因在於女性如同男性缺乏獲得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15

    國際氣候治理的性別觀點

    氣候議題的資訊管道,同時女性多被禁止單獨出門,甚至災害時除非男性親人搭

    救否則只能坐以待斃,不僅如此,女性也不允許學習游泳等技能而降低了求生機

    會。Eric Neumayer與 Thomas Plümper(2007:561)分析 1981年到 2002年 141國

    家的天然災害,女性雖然在多數社會平均餘命高於男性,但是在災害中卻變成低

    於男性,降低的情形會隨著災情加劇惡化,但是也會隨著女性社經地位提高趨緩。

    同時,女性相較於男性更難在災後復原期間取得足夠的物資與經濟援助。除此之

    外,災害家庭重建與病患照顧的重擔經常落在年輕女性身上,大幅剝奪女性學習

    或勞動的機會而加劇貧困程度(Davis等,2005)。

    再從公共衛生觀之,氣候變化會嚴重衝擊女性的健康狀況。懷孕女性對於衛

    生環境與清潔水源的敏感需求(WHO & UNICEF,2005),氣候變化加劇乾旱,

    可能嚴重影響孕婦健康,孕婦特別容易受到病媒與水媒傳播疾病的感染(Poverty

    Environment Partnership,2003:12)。例如,馬拉威從 1992年到 2000年孕婦死亡

    率提高將近一倍,平均每 7位孕婦就有 1位在懷孕期間瀕臨死亡,相較於已開發

    國家則是 2800位才有 1位(Simwaka等,2005:708-709)。此外,社經差異也會

    影響女性健康,氣候變化會導致衛生條件下降,像是傳染病流行區域擴張,或是

    加劇空氣污染誘發呼吸道疾病(McMichael等,2006;Lafferty, 2009:898)。女性

    因為社經能力其所獲得醫療照護完善程度普遍低於男性,包括取得應對氣候變化

    的公共衛生知識(施奕任,2009:106)。

    至於食物的安全,暖化效應可能改變農業生產模式,致使生產成本上升甚至

    是產量降低,對於糧食匱乏的地區無異是雪上加霜(Brown & Funk,2008:580-

    581)。開發中國家女性參與農業勞動而承受氣候風險,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與亞

    洲,經常面對飢荒的嚴酷挑戰(Nelson,2002:51-59)。儘管女性從事農業勞動,

    但是父權社會結構卻使得土地所有權幾乎由男性掌控(FAO, 2008),復以女性教

    育程度與經濟能力低落,造成難以通過申請農業信用與農業推廣服務,各種適應

    氣候變化的生物技術研發也經常排除女性申請(Gurung, 2006)。此外,女性在懷

    孕期間與產後哺乳均需要更多營養,而容易處於營養不足。頻繁地懷孕次數、沉

  • 16|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重的家務勞動、普遍營養不足與經常感染,高度增加母體衰竭的機率。開發中國

    家許多社會認為男人負擔較為繁重的工作,而得以優先享有食物,使得女性營養

    攝取遠低於男性(FAO,2000)。

    此外,性別觀點也延伸到許多更為精緻的討論。舉例來說,當部分開發中國

    家乾旱趨於嚴重而導致可耕地遽減進而威脅生存,部分男性選擇離鄉背井至其他

    國家謀生。然而,男性移工對於家庭維持僅是杯水車薪,卻讓女性變成實質上家

    庭領袖,除了原有的農業與家庭責任,還要額外承擔過去男性耕田的勞動,儘管

    如此,傳統社會對女性在土地所有權的歧見,使得女性仍難控制耕作土地與生產

    工具(Laudazi,2003)。再如,氣候變化導致生存條件艱困、國家控制能力衰退、

    持續的貧窮與飢荒、大量的強迫遷徙,爭奪土地與資源容易觸發既有的社經緊張

    與政治衝突(Barnett and Adger,2007)。男性面對資源匱乏傾向參與衝突以平復不

    滿並且提升地位,特別是當政治領袖將族群貧窮歸咎於敵人的經濟剝削或政治壓

    制,女性則依據傳統社會的家庭與生育義務傾向於避免衝突(Brittain,2003)。儘

    管如此,女性同樣承受武裝衝突的破壞與掠奪,特別是國家控制與社會秩序衰退,

    造成女性更為容易遭到性暴力與性侵害,也難以取得資源以維持家庭生計,還要

    擔負照護傷患的重責(Brody,2008) (註 2)。

    整體而言,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一直以來儘管受到討論,其性別差異卻沒有

    受到足夠重視,女性因為社會建構的性別地位與角色,特別是開發中國家貧窮女

    性,缺乏足夠適應能力而承受更高的氣候風險,諸如極端氣候事件、公共衛生、

    食物安全、水資源甚至是延伸的遷徙與衝突。

    國際氣候議題納入性別觀點的發展

    環境議題納入性別觀點已經受到國際社會呼籲。舉例來說,1992年《21世

    紀議程》 (Agenda 21)其第 24章便呼籲,女性應該參與全球性行動以尋求可持續

    而公平的發展,包括在國際或國家層次管理生態系統和控制環境退化;1995年聯

    合國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所通過《北京宣言》與《行動綱要》也論及女性與環境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17

    國際氣候治理的性別觀點

    的關係,呼籲國際活動都應落實性別主流化,並加強女性在環境保護、環境治理

    和災害防治的作用。氣候議題的性別觀點亦是如此,其認為一方面,科學研究、

    行動倡議與應對規劃等不同階段若都能納入性別觀點,將提高氣候決策的正當

    性(Dennison,2003);另一方面,女性參與決策有助於兼顧不同性別的需求與

    權利,例如意識到女性無酬勞動的問題,避免各項應對措施反而加重其勞務負擔

    (Masika,2002:2-9)。

    氣候議題的性別觀點最直接的體現,在於女性充分參與國際行動的決策過程,

    然而氣候談判一直以來缺乏足夠的性別關懷。1995年以來歷次《氣候公約》締約

    方會議做出許許多多的決議,都沒有具體納入性別觀點,1997年第三次締約方會

    議通過《京都議定書》亦然。直到 2001年在馬拉喀什(Marrakesh)召開的第七次

    締約方會議才做出 36/CP.7決定,強調國際應根據《北京宣言》提高氣候談判與相

    關機構的女性比重(註 3)。但是,國際氣候行動納入性別觀點卻仍是漫漫長路,

    特別是氣候談判本身就不斷處於困境,美國在 2001年拒絕批准使得《京都議定

    書》遲至 2005年方才生效,隨後各國又在後京都時期減排責任的歧見,導致國際

    氣候行動寸步難行。國際氣候行動的荒腔走板也讓 36/CP.7決定形同虛設。

    從實際數字來看氣候談判的性別失衡現象更為具體。表 1是美國婦女環境

    與發展組織(Women'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WEDO)統計

    2008年到 2013年各國參與國際氣候談判代表與擔任代表團長的性別比例。從表 1

    中可以看出,相較於男性代表國家參與氣候談判的比重維持在將近七成,女性則

    僅有三成左右,整體平均約 32%。若從該表再檢視女性不僅擔任談判代表,還成

    為代表團團長的比重,更降至 20%以下,僅 2012年達到 23%,平均則為 19%。

    除了各國參與談判的女性代表偏低,國際氣候相關機構也呈現性別失衡的情

    況。以涉及適應策略的機構來說,根據婦女環境與發展組織在 2012年的調查,

    適應委員會(Adaptation Committee)15名成員僅有 4名女性,同時適應基金委員

    會(Adaptation Fund Board)28名成員僅有 5名女性,而最不發達國家基金(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Fund)的 13名成員更是僅有 2名女性(WEDO, 2013:9)。

  • 18|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表 1 2008 年到 2012 年國家參與《氣候公約》代表的性別比例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平均

    男性擔任代表 68% 70% 68% 69% 67% 68%女性擔任代表 32% 30% 32% 31% 33% 32%男性擔任代表團長 83% 83% 81% 83% 77% 81%女性擔任代表團長 17% 17% 19% 17% 23% 19%

    資料來源:轉引自WEDO(2013:3-4)。

    最終,2012年在多哈召開的《氣候公約》第十八次締約方會議再次通過決議

    關注國際氣候談判的性別平衡(註 4)。該決議首先承認國際做出 36/CP.7決定以

    來,女性在氣候談判與相關機構的代表性仍然過低(underrepresented),建議將性

    別與氣候變化等議題,包括《氣候公約》與《京都議定書》所屬機構,還有各國

    代表團的性別平衡,作為締約方會議的常設項目(standing item),成為國際省思

    性別與氣候議題的契機,但是成效仍待後續觀察。

    值得提醒的是,女性有效參與氣候談判需要社經條件的配合。如同《21世紀

    議程》第 24章提及,諸如消除阻礙女性參與的憲法、法律、行政、文化、行為、

    社會和經濟的障礙;國家積極與非政府組織合作進行性別知識的培訓與傳播;國

    際透過明確的政策和計畫實現社會平等;國家遵循《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

    約》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避免對女性各種形式的暴力等等(施奕任,2009:112)。

    除了鼓勵女性參與國際氣候談判,推動有效適應策略並且納入性別觀點,以避

    免氣候風險加劇性別失衡,同樣是當務之急。首先,國際氣候談判需要正視過去推

    動適應策略忽略性別差異,《氣候公約》諸多推動適應暖化效應威脅的政策工具,

    像是聯合國發展規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與全球環境基金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的《適應政策框架》 (Adaptation Policy Framework)

    鮮少提及性別平衡。再如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在食物安全的適應策略也缺乏性別意識,忽略經濟

    與農業生產的性別差異角色、責任、權利與資源,特別是開發中國家(FAO,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19

    國際氣候治理的性別觀點

    2008)。因此,國際應該努力在未來氣候規範落實性別平衡,據以建構強化適應能

    力的政策工具。

    其次,儘管女性相較於男性承受較高的氣候風險,但是適應策略的性別差異

    仍然需要更多研究。以食物安全來說,不論是國際或國家的農業適應措施援助多

    是直接針對擁有農地者,部分女性雖然實際從事耕作卻因為沒有土地所有權而無

    法取得援助,因此農業適應補助應該細膩地增加彈性。再如,開發中國家為了出

    口以增加收入,其農業政策多鼓勵種植現金作物並採行單一種植型態,但是相較

    於多元種植卻承受較高的氣候壓力,理由在於其難以分散暖化效應導致病蟲害

    或欠收的威脅,非洲肯亞便是因而摒棄傳統女性採行多樣豆類物種交叉種植型態

    (World Bank,2000)。農業適應策略應該重視女性維持多樣性以協助農業生產對抗

    氣候壓力的重要性(Nelson,2002)。以清潔水資源來說,國際適應策略應該反映

    在援助發展計畫,提供開發中國家女性有效獲取水資源,因為水資源如前所述涉

    及女性特別是孕婦健康,也減少女性耗費汲水與家務時間,女性得以更多時間與

    能力從事學習與謀生(註 5)。與此相關,部分開發中國家女性的知識與經驗,也

    有助於對特定社會與生態形塑有效的適應策略。 (註 6)

    第三,適應策略應規劃以提高女性適應能力作為經濟援助目標。國際迄今缺

    乏雙邊或多邊計畫專門協助女性應對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因此《氣候公約》除

    了最不發達國家基金,應該考量以針對貧窮女性適應暖化作為目標。同時,在適

    應基金(Adaptation Fund)的運作上,需要擴大女性參與其設計與執行,以貧窮女

    性作為優先援助目標之一,並具體評估女性是否得以藉此強化適應能力(Mitchell

    等,2007)。

    結論

    從性別觀點檢視氣候議題是個仍在發展的領域,本文將國際氣候正義延伸至

    性別面向,探討女性處於政治、經濟與社會的弱勢,復以受制父權社會結構賦予

    的性別角色,導致其面對氣候風險承受較高的脆弱程度與較低的調適能力,並且

    呈現在暖化效應牽動的各種不利影響,諸如極端氣候事件、公共衛生、水資源與

  • 20|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食物安全等,甚至延伸至遷徙與衝突面向。

    在實際國際氣候談判上,國際從 1992年代以來圍繞在《氣候公約》與《京都

    議定書》的氣候談判,迄今邁入後京都時期,對於性別觀點並沒有過多著墨,儘

    管曾經在 2001年做出 36/CP.7決定要求氣候談判與相關機構提高女性比重,卻遲

    遲未見具體進展,直到 2012年 36/CP.7決定除了承認性別失衡,並規劃後京都時

    期得以落實,但是成果仍待觀察。

    當女性因為性別角色而承受更高氣候風險,本文認為氣候談判並未更為具體

    落實性別觀點。一方面,國際應該積極促進參與氣候行動的性別平衡,並且輔以

    社經條件的配合。另一方面,日益迫切的適應策略應該納入性別觀點,包括《氣

    候公約》相關制度設計納入性別平衡;同時,更為細膩地檢視各種適策略的潛在

    性別差異,也意識到女性知識與經驗有助於特定生態與社會的調適能力;以及國

    際應該思考以強化貧窮女性的適應能力作為補助目標,並且強化適應基金援助女

    性適應能力的作用。♥

    註 1:聯合國在1992年環境與發展大會(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通過《氣候公約》,並於 1994年底生效,1995年開始一年一度的《氣候公約》締約方會議成為談判平臺,並於 1997年於京都召開《氣候公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通過《京都議定書》,歷經漫長談判而於 2005年生效。《京都議定書》規範 2012年前氣候治理框架,國際原本不斷磋商後京都時期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氣候規範,因為在減排、適應、資金

    與技術等諸多議題均缺乏共識,而於 2012年卡達杜哈召開《氣候公約》第十八次締約方會議將《京都議定書》延長至 2020年。

    註 2:以蘇丹共和國達爾富爾地區衝突為例,族群衝突嵌入在自然資源爭奪,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更加劇族群競逐資源的緊張。衝突過程中導致大量女性承受了性暴力,特別是男性

    外出戰鬥時,或者是女性外出尋找捉襟見肘的水源及柴火,其具體呈現資源匱乏導致衝

    突背後的性別差異(MSF,2005:7)。註 3:該號決定名稱為“Improv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Parties in

    Bodies Established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Kyoto Protocol" (FCCC/CP/2001/13/add.4 Decision 36/CP.7.)

    註 4:該號決定名稱為“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and Improv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n UNFCCC Negotiations and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Parties in Bodies Established Pursuant to the Convention or the Kyoto Protocol" (FCCC/SBI/2012/L.36)。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21

    國際氣候治理的性別觀點

    註 5:例如,世界銀行提供一千萬美金在摩洛哥六個省分推動農村供水與衛生計畫(Rural Water Supply and Sanitation Project),發現當汲水時間減少 50%到 90%,年輕女性因為家務負擔減輕,在四年內學校出席率增加約 20%(Fisher,2006;UNDP,2006)。

    註 6:以南亞恆河流域為例,當地女性面對氣候風險而採取部分策略以維持生計,諸如選擇較為抗旱農作或洪災季節提早收成等(Mitchell等,2007)。大洋洲的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因為氣候變化而加劇旱災現象,該國女性卻能運用在地海島水文知識,鑿井至淡水透鏡體取得飲用水(Shea,2001)。

    參考文獻

    ● 施奕任(2009)。〈性別、環境與發展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議題中的性別觀點〉。《政治科學論叢》,42:85-136。

    ● Arrhenius, S. (1896). On the influence of carbonic acid in the air upo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ground.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nd Journal of Science, 41 : 237-276.

    ● Barnett, J. (2003).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3 (1): 7-17.● Barnett, J., Adger, W. N. (2007). Climate change, human security and violent conflict. Political

    Geography, 26 (6): 639-655.● Brittain, V. (2003). The impact of war on women. Race and Class, 44 (4): 41-51.● Brody, A. (2008). Gender and climate change: Mapping the linkages .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Sussex.● Brown, M. E., Funk, C. C. (2008). Climate: Food security under climate change. Science,

    319 (5863): 580-581.● Cannon, T. (2002). Gender and climate hazards in Bangladesh. Gender and Development, 10 (2):

    45-50.● Davis, I., Costa, K. P. D., Alam, K., Ariyabandu, M. M., Bhatt, M. R., Schneider, R., Balsari, S.

    (2005). Tsunami, gender, and recovery . India Disaster Mitigation Institute, Ahmedabad, India.● Dennison, C. E. (2003). From Beijing to Kyoto: Gendering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 process. In 53rd Pugwash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 - Advancing human security: The role of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 Nova Scotia, Canada.

    ● Denton, F. (2002).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impacts, and adaptation: Why does gender matter? Gender and Development, 10 (2): 10-20.

    ● FAO. (2000). Gender and nutrition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Rome, Italy.

    ● FAO. (2008).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eries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Rome, Italy.

    ● Fisher, J. (2006). For her it's the big issue: Putting women at the centre of water supply, sanitation and hygiene . Water Supply and Sanitation Collaborative Council (WSSCC), Geneva, Switzerland.

  • 22|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 Gurung, J. D., Mwanundu, S., Lubbock, A., Hartl, M., Firmian, I. (2006). Gender and desertification: Expanding roles for woman to restore drylands .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FAD), Rome, Italy.

    ● 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 . Geneva: IPCC.● Lafferty, K. D. (2009). The ecology of climate change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Ecology, 90 (4):

    888-900.● Laudazi, M. (2003). Gend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drylands: An analysis of field

    experiences . FAO, New York.● Masika, R. (2002). Editorial. Gender and Development, 10 (2): 2-9.● McMichael, A. J., Woodruff, R. E., Hales, S. (2006).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health: Present

    and future risks. The Lancet, 367 (9513): 859-869.● Mitchell, T., Tanner, T., Lussier, K. (2007). We know what we need: South Asian women speak

    out .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Sussex, Brighton.● MSF. (2005). The crushing burden of rape sexual violence in Darfur .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MSF), Geneva, Switzerland.● Nelson, V., Meadows, K., Cannon, T., Morton, J., Martin, A. (2002). Uncertain predictions,

    invisible impacts, and the need to mainstream gender i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s. Gender and Development, 10 (2): 51-59.

    ● Neumayer, E., Plümper, T. (2007). The gendered nature of natural disasters: The impact of catastrophic events on the 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 1981-2002.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7 (3): 551-566.

    ● Oreskes, N. (2004). Beyond the ivory tower: 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on climate change. Nature, 306 (5702): 1686.

    ● Poverty Environment Partnership. (2003). Poverty and climate change: Reduc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poor through adaptation. New York: UNDP, UNEP, World Bank, ADB, AfDB, GTZ, DFID, OECD, and EC.

    ● Reuveny, R. (2007). Climate change-induced migration and violent conflict. Political Geography, 26 (6): 656-673.

    ● Shea, E. L. (2001). Prepare for a changing climate: the potential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Hawaii: East-West Center.

    ● Simwaka, B. N., Theobald, S., Amekudzi, Y. P., Tolhurst, R. (2005). Meeting millennium dvelopment gals 3 and 5: Gender euality needs to be put on the African agenda.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31 (1): 708-709.

    ● Terry, G. (2009). No climate justice without gender justic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Gender and Development, 17 (1): 5-18.

    ● UNDP. (2006). Resource guide: Mainstreaming gender in water management . UNDP, New York.● WEDO. (2013).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UN climate negotiations 2008-2012 . New York:

    Women'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WHO and UNICEF. (2005). Water for life: Making it happen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and 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UNICEF), Geneva.● World Bank. (2000). Seeds of life: Women and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in Africa .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23

    環保團體的女性參與及代表性初探

    美國生態女性主義者 Rosemary R. Ruether曾經說:女人應當了解如果一個社

    會的基本關係模式持續是宰制的,那麼她們不會獲得解放,生態的危機也

    沒有出路;婦女運動必須與生態運動結合提出訴求,想像一種社會經濟關係及其

    背後價值的激進改變。Karen J. Warren進一步引申指出:樹木、水、食物生產、動

    物、毒物、自然等,都是女性主義的議題,因為了解這些議題,有助於我們了解

    女性和其他人類所受的支配,以及自然所受的支配(Warren,2000)。這些論述指

    出了性別與環境運動可以從反支配關係的概念上,相互連結支援。

    就經驗層面而言,女性與環境間也確實有某些連結是在國際間常被提出的。

    例如因為社會配置的角色與位置,而使得她們在面對環境危機時有較高的敏感度

    或脆弱性,或是因為對生活環境的熟悉,讓女性可以發展出創新的策略與生活、

    消費行為,來調適或減緩氣候變遷的危機(Eaton & Lorentzen,引自彭渰雯,

    2010)。也因此,納入更多女性參與環境決策過程,從 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以

    來,就一直是國際環境領域的重點工作之一。

    那麼女性在環境領域的參與情況究竟如何呢?她們是否真的較熱衷於環保工

    作?有沒有扮演環保運動的發言位置?儘管鼓勵女性參與環境議題、培育環境領

    域的女性領導人才等,現已明訂於行政院《性別平等政策綱領》之內,成為國家

    背書的施政方向;但是從政府到民間,我們對於環境議題―特別是環保運動

    ―的男女參與情形、決策層級的性別比例等,仍缺乏實證資料,遑論進一步的

    環保團體的女性參與及代表性初探■彭渰雯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孟妤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生

  • 24|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解釋和主張。

    基此,本研究希望以民間環保團體為起點,了解女性在環境領域的參與情形,

    回答幾個實證層次的基本問題:女性參與環保團體(加入會員或專職工作者)的

    比例如何?女性擔任環保團體董(理)監事或秘書長(執行長)的比例如何?女

    性承擔決策的比例是否符合其組成代表性?作者相信,唯有在掌握這些基本資料

    之後,我們才能進一步針對女性與環境在臺灣脈絡下的交織樣貌,有較為精確的

    診斷。

    研究方法

    為了回答前述提問,本研究採取雖然花費時間成本高但最為精確的方式―

    普查,以電話聯繫方式逐一詢問個別團體的成員及董/理監事人數,以獲得第一

    手資料。研究者先從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網站所公布之民間環保團體清冊(註 1),

    取得最新立案的環保團體清單,其中包括財團法人 46個及社團法人 235個。接著

    透過清冊上提供之各團體電話,逐一撥打電話訪問;若遇到電話號碼有問題或未

    登記時,則上網搜尋該團體資料,以求盡量聯繫所有立案團體。

    電話調查期間為 2013年 2至 4月,若遇上主管人員不在或電話未接等無法成

    功訪問之情形時,再留至下次的撥打循環做訪問,若經 4次無法聯絡上團體,即

    放棄該團體的資料取得。每通電話進行時間約 2-3分鐘,多數團體願意接受訪問,

    少數團體則以團體資料隱私、主管人員不在、不方便提供等原因拒絕回答。其中,

    社團法人團體有較高比例(32.3%)無法聯絡上,也無法從網站上找到其他聯絡方

    式,而無法完成訪問。總計最後完成調查的團體個數為 155個,佔所有登記有案

    團體的 55.2%。

    表 1 本研究母體數量與達成率財團法人環保團體 社團法人環保團體 全部

    經內政部核准成立之數目 46 235 281本研究成功訪問之團體數 34 121 155達成率 73.9% 51.5% 55.2%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25

    環保團體的女性參與及代表性初探

    研究者在電話中說明研究主題(環保團體中的成員性別比例)及主持人身分

    之後,若對方同意受訪,隨即逐一詢問以下問題:

    一、請問貴團體有多少位董/理監事?其中女性多少位?

    二、請問貴團體董/理事長是男性或女性?

    三、請問貴團體有多少專職工作人員?其中女性多少位?

    四、請問貴團體執行長或秘書長的性別?

    五、(針對社團法人)請問貴團體有多少會員?其中女性多少位(或比例大約多

    少)?

    在訪問的過程中,多數團體對於前述題目皆可快速回答,只有一些社團法人

    團體對於會員人數及其中女性人數缺乏精確統計,僅能約略表示比例,甚至有些

    團體對於女性會員比例不清楚。

    最後在資料分析上可分兩部分說明。研究者根據所蒐集到的 155份資料,首

    先進行整體描述性統計,這部分特別參考 Kanter以組織內人口組成比例所建構的

    組織分類,特別關注女性比例小於 15%的偏斜群體(skewed group) (Nakao Eki

    譯,2008)。至於男女比例介於 40-60%之間,則是均勢團體(balanced group),符

    合本研究定義之性別平等(註 2)。此一標準不僅用於檢視整體會員組成,也將用

    以檢視各層級(如董/理監事、董/理監事長)之女性比例。

    除了總體統計之外,本研究還將環保團體分為倡議型和非倡議型兩類,進行

    交叉分析,其背後假設為:倡議型團體因為改革訴求較為鮮明,因此對其他社會

    運動訴求(在本研究中指的即是性別平權)也較有意識,因此在內部組成的女性

    代表性應較高。分類的方式是由研究者(第一作者)根據本身多年參與環境運動

    的經驗,同時另外邀請一位資深環保工作者,分別過濾名單清冊,選出具有較明

    確社會運動改革性格的團體,再將兩人選擇的名單對照後討論定案,共計選出有

    12個倡議型團體,其中財團法人 5個,社團法人 7個;其餘 143個團體則歸類為

    「非倡議型」團體。表 2為倡議型團體清單及其女性參與概況。

  • 26|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表 2 本研究中倡議型團體清單及調查概況(註 3)

    女性會員女性董/

    理監事

    女性專職

    人員

    董/

    理事長

    秘書長/

    執行長

    財團法人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n/a

    14(100.0%) 6(85.7%) 女 女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 13(100.0%) 2(100.0%) 女 女開拓環境保護基金會 4(57.1%) 2(100.0%) 女 男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6(60.0%) 18(94.7%) 女 女地球公民基金會 2(20.0%) 8(61.5%) 男 男

    社團法人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

    協會

    9600(60.0%)

    3(27.3%) 33(84.6%) 男 男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

    中華民國總會48(40.0%) 3(25.0%) 4(80.0%) 男 女

    看守臺灣協會 22(39.3%) 2(19.2%) 1(50.0%) 男 男臺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 52(65.0%) 2(11.8%) 6(75.0%) 男 女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17(65.4%) 7(58.3%) 6(85.7%) 女 女臺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 10(33.3%) 4(33.3%) 2(100.0%) 男 女臺灣青年氣候聯盟 12(50.0%) 6(54.5%) 0 男 男

    第二部分則是代表性的檢驗,了解組織內的垂直性別隔離(玻璃天花板)狀

    態。此處參考余致力(2007)提出的女性主管代表性指數(Representation Index)

    之計算方式,分別針對個別團體董/理監事組成的女性代表性(是否反映會員性別

    比例)、全部團體合計女性董/理事長的代表性(是否反映全部女性董/理監事比

    例)、以及全部團體合計女性執行/秘書長的代表性(是否反映全部女性專職人員

    之比例),進行分析。此一代表性指數公式及意涵如下圖 1。不過,相對於余致力認

    為指數一旦大於 100%就是代表性過高、小於 100%即是代表性過低;本研究則採取

    較彈性定義,界定指數 80-120%之內都算充分代表性,而低於 80%才是代表性過低。

    Representation Index=

    >100% 代表性過高(over representation)=100% 充分代表性(perfect representation)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27

    環保團體的女性參與及代表性初探

    研究發現

    一、女性參與環保團體概況

    表 3呈現女性在環保團體內不同層級的參與情形,計算方式是將所有團體的女

    性組成人數加總,除以所有團體的男女組成人數,例如在董/理事長層級,就是將

    所有團體的女性董/理事長人數,除以所有團體的董/理事長總人數。整體而言,

    女性參與環保團體比例以擔任「專職人員」最高(60.3%),比例還超過男性;但其

    餘各層級皆不到 40%,未達性別均勢狀態;最低的則是擔任董/理事長的女性,只

    有 16.1%。

    表 3 女性在環保團體內不同層級之人數及比例身分類別 團體類型 財團法人 社團法人 合計

    女性/所有董理事長

    全部 8/34 (23.5%) 17/121 (14.0%) 25/155(16.1%)倡議型 4/5 (80.0%) 1/7 (14.3%) 5/12 (41.7%)

    非倡議型 4/29 (13.8%) 16/114 (14.0%) 20/143 (14%)

    女性/所有董理監事

    全部 115/393 (29.3%)575/2250 (25.6%)

    690/2643 (26.1%)

    倡議型 39/54 (72.2%) 27/87 (31.4%) 66/141 (46.8%)

    非倡議型 76/339 (22.4%)548/2163 (25.3%)

    624/2502 (24.9%)

    女性/所有執行長

    全部 8/25 (32.0%) 39/108 (36.1%) 47/133 (35.3%)倡議型 3/5 (60.0%) 4/7 (57.1%) 7/12 (58.3%)

    非倡議型 5/20 (25.0%) 35/101 (34.7%) 40/121 (33.1%)

    女性/所有專職工作人員

    全部 98/168 (58.3%) 207/338 (61.2%) 305/506 (60.3%)倡議型 36/43 (83.7%) 52/63 (82.5%) 88/106 (83.0%)

    非倡議型 62/125 (49.6%) 155/275 (56.4%) 217/400 (54.3%)

    女性/所有會員

    全部 n/a19692/68239

    (28.9%)19692/68239(28.9%)

    倡議型 n/a9761/16336

    (59.8%)9761/16336

    (59.8%)

    非倡議型 n/a9931/51903

    (19.1%)9931/51903

    (19.1%)

    但若將倡議型與非倡議型類型分開統計,可發現前述性別不平等的情形主要是

    非倡議團體所造成。倡議型與非倡議型團體的性別比例差異,經過卡方檢定後達顯

  • 28|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著程度(p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29

    環保團體的女性參與及代表性初探

    表性;非倡議型團體則僅有 56.2%。也就是非倡議團體不僅女性董/理事比例已

    然偏低,其女性要能當選董/理事長的機率更不成比例地低,組織內部的玻璃天

    花板現象實值得關切。

    表 5 環保團體女性董/理事長代表性指數女性董/

    理事長比例

    女性董/

    理監事比例

    女性董/

    理事長代表性指數

    財團法人—倡議型 80% 72.2% 110.8%財團法人—非倡議型 13.8% 22.4% 61.6%財團法人總計 23.5% 29.3% 80.2%

    社團法人—倡議型 14.3% 31.4% 45.5%社團法人—非倡議型 14% 25.3% 55.3%社團法人總計 14% 25.6% 54.7%

    倡議型團體總計 41.7% 47% 88.7%非倡議型團體總計 14% 24.9% 56.2%全部團體總計 16.1% 26.1% 61.7%

    最後,表 6呈現環保團體中女性執行長/秘書長的代表性指數(是否反映女性

    專職人員之比例)。結果發現女性執行長/秘書長的代表性指數平均僅有 58.8%,

    比前述女性董/理事長又稍低。與董/理事長的情形一樣,倡議型團體的女性執行

    長代表性指數(70.2%)略高於非倡議型團體(61.0%),再次證明倡議型團體在性

    別代表性的平權實踐上是比非倡議型團體稍微進步的,不過仍未達充分代表性。

    表 6 環保團體女性執行長/秘書長代表性指數女性執行長/

    秘書長/總幹事比例女性專職人員比例

    女性執行長/秘書長/

    總幹事代表性指數

    財團法人—倡議型 60% 83.7% 71.7%財團法人—非倡議型 25% 49.6% 50.4%社團法人總計 32% 58.3% 54.9%

    社團法人—倡議型 57.1% 82.5% 69.2%社團法人—非倡議型 34.7% 56.4% 61.5%財團法人總計 36.1% 61.2% 59.0%

    倡議型團體總計 58.3% 83% 70.2%非倡議型團體總計 33.1% 54.3% 61.0%全部團體總計 35.3% 60% 58.8%

  • 30|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討論與結論

    減少男女在各公共政策領域內的性別隔離現象、提高女性在決策層次上的參

    與比例,是目前受到全球政府肯認的性別平權策略,在環保領域也不例外。但在

    追求此一目標之前,我們應當先清楚目前性別隔離的情形有多嚴重、男女性參與

    的比例落差多高,方能進一步探討其原因及解方。

    本研究透過直接聯繫各環保團體的方式蒐集第一手資料,發現目前國內環保

    團體的女性參與仍有偏低現象,進一步更發現此一問題主要存在於「非倡議型」

    的環保團體(以技術、研究、服務為導向的協會、學會或基金會)之內,其不論

    是會員、董/理事、董/理事長、秘書長等各層級,女性參與比例都不到 40%,

    僅有專職工作人員的女性過半;從代表性指數加以檢視,非倡議型環團的垂直隔

    離現象也頗嚴重,有明顯的玻璃天花板現象。

    相對的,「倡議型」環團在各階層(從會員、工作人員、執行長、董/理監

    事、到董/理監事長)的女性參與人數,都超過 40%,甚至超越男性,女性工作

    人員比例更達到 83.0%之多;但是女性理監事比例以及女性秘書長/執行長比例,

    則尚存垂直隔離問題,在比例代表性上仍有努力空間。由於一般所謂「環保運動」

    其實指的就是倡議型環保團體,因此透過本研究的發現,我們可以總結:臺灣環

    保運動界的女性參與程度高於男性,但決策層級仍存有玻璃天花板現象。

    如前言所述,本研究以民間環保團體的性別參與為起點,後續研究者可以針

    對政府環境相關部門的性別比例、決策參與情形;高等教育環境相關科系的教師

    與學生性別比例;以及環境規劃、研發、工程等私人公司或單位的男女參與情形

    做一調查。這些量化的統計數字,可以讓我們對於女性在環境領域內的參與程度

    和參與趨勢,有基本的掌握。另一方面,由於臺灣尚無研究者針對其他公共議題

    或社運領域的男女參與情形進行全面的統計了解,因此本研究無法回答環境領域

    的女性參與趨勢,究竟是因女性特別關心環境,還是女性公共參與的普遍狀況。

    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可考慮進行跨議題的比較。

    而除了數人頭式的平等之外,生態女性主義期待的是注入更多反支配的「女

    性觀點」,造成環境領域內實質議程的改變。因此,在了解比例(數量)的狀況之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31

    環保團體的女性參與及代表性初探

    後,後續研究者可繼續針對女性參與(是否)帶來「質變」進行研究,了解女性

    能在多大程度上、為環保運動論述或社運組織文化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哪些)女

    性如何因其社會角色與位置而有較高的環境風險脆弱性?(哪些)女性可以如何

    為環境管理帶來更多元的經驗、知識觀點或論述?女性環運者對組織的領導或運

    動策略與男性有無(哪些)不同?這些後續研究將更能彰顯性別與環境的交織作

    用,延續生態女性主義的關切,不因女性人數達到三分之一後就劃上句點。♥

    參考文獻

    ● 余致力(2007)。〈性別差異對公共管理者任用之影響:代表性文官體系的理論省思與實證探索〉。《國家菁英季刊》,3(4):61-84。

    ● 彭渰雯、林依依、葉靜宜(2009)。〈女性在陽剛職場內的樣板處境:以海巡與消防單位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7(4):115-169。

    ● 彭渰雯(2010)。〈性別與氣候變遷〉。《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1:41-47。● Kanter, R. M. 著,Nakao Eki 譯(2008)。《公司男女》。臺北:群學。● Braidotti, R., Charkiewicz, E., Hausler, S., Wieringa, S. (1994). Women, th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wards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 Zed Books.● Warren, K. J. (2000). Ecofeminist philosophy: A western perspective on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註 1:行政院環保署(2013)。〈民間環保團體清冊〉,參見: http://www.epa.gov.tw/ch/WebConnection.aspx?WebClassID=351&Path=5706/。瀏覽日期:2013年 2月1日。共分為環保署核准成立之財團法人,與內政部核准成立之社團法人兩份清冊。

    註 2:Kanter定義的四種類型團體如下:(一)一致群體(uniform group),組織內只有一種主要的社會類屬,如全男性或全白人的組織;(二)偏斜群體(skewed group),某一屬性(如男性、白種人)的人數具有 85%以上的壓倒性比例,成為組織人口組成的「支配者」(dominants),而群體內的「樣板」 (tokens)可能少至僅有 1人,多則不超過 15%;(三)傾斜群體(tilted group),其中的「多數」比例可能在 60%到 85%之間,身為「少數」者則為 15%至 40%之間;(四)均勢群體(balanced group),在當中多數與少數的比例均在 40%至 60%之間,因此已經看不出多數與少數之分(引自彭渰雯、林依依、葉靜宜,2009)。

    註 3:本研究範圍係根據前述環保署網站之清冊而定,有些知名倡議型環保/生態團體如臺灣環境保護聯盟、自然步道協會、環境資訊協會等,並未登錄在清冊內,因此未能列為

    本研究調查對象,此亦為本研究之限制。

  • 32|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從瑞典剛回臺灣時,還沒滿四歲的孩子問我:「係按怎(為什麼)臺灣ㄟ

    (的)街路那麼吵、空氣那麼臭?」漸漸的,她還是覺得車子不禮讓行人、

    機車騎上人行道是一件奇怪的事,但她已經不再問空氣的事了。

    我發現,這是一個可怕的「習慣」―她已經久而不聞其臭;更可怕的是,

    有許多時候,空氣污染不一定有異味。根據地球公民基金會的長期觀察,從彰化

    縣開始,中南部各縣市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濃度都不符合空氣品質標準,從 2009到

    2011三年的數據發現,北部空品區懸浮微粒(年均濃度)符合空氣品質標準的比

    率是百分之百,高屏及雲嘉南空品區平均卻只有 12-14%符合標準(註 1);地球

    公民基金會也曾召開記者會,公布全臺「空氣污染指標」 (PSI)不良站日(每一個

    空品測站有一天 PSI大於 100即為一個不良站日),發現 2012年 1月至 10月,超

    過七成的不良站日發生在中南部(註 2)!常常一早就看到「高雄楠梓、鳳山空污

    警戒」的消息,身為鳳山的居民,除了只能戴口罩求心安之外,我們還能做什麼?

    小小公民的環境教育

    我孩子就讀的幼兒園是公民共辦,由彭婉如基金會承辦的五甲社區自治幼兒

    園,這所學校受瑞典經驗啟發,由家長、教師、社區代表及管轄單位共同運作社區

    自治委員會與家長委員會,強調提供非營利、優質、平價的照顧服務。它不以學科

    空污警戒!幼兒園小朋友的環境教育■楊佳羚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33

    空污警戒!─幼兒園小朋友的環境教育

    式的知識學習為主,而是透過孩子的興趣來發展學習主題,以培養有獨立生活能

    力、與別人合作、與自然和諧共生、關心社會事務的未來公民。因此,在 2013年 3

    月反核遊行前,我的孩子就主動地製作反核海報到學校宣傳,並且每天鼓吹同學及

    家長報名參加;學校老師也因為孩子們的關心,而將核能議題列入教學。

    也許有人以為核能議題太複雜,孩子不易了解,然而,孩子們回家如何和父

    母談在幼兒園所學,則反映了我們平時太低估孩子們的能力:例如,我的孩子問

    我:「我們老師說臺灣有核一、核二、核三,還正在蓋核四,如果沒有這些電廠,

    臺灣會不會缺電?」當她對反核有更清楚的了解後,她還向我評論了學校老師的

    教學,她說:「我感覺老師放的『戲說核四』還是有問題耶…伊(它)講,核四ㄟ

    哥哥,核一核二核三是安全ㄟ。啊嘸過(不過),若是有地震跟海嘯,它們還是不

    安全啊…所以伊只有反對核四而已,沒有反對核電,這不對!」在家長會的分享

    中,也有家長提到,她反而是因為孩子關心反核,才刺激她去了解核能這個議題;

    也有孩子會回家進一步教育父母,跟爸媽談省電的重要。在高雄的反核遊行中,

    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的孩子、家長及老師們也出現在遊行隊伍,希望給孩子們一

    個安全的未來。

    幼兒園小朋友出現在反核遊行隊伍中(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提供)

  • 34|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和瑞典邦瑟小熊的伙伴們一起反空污

    由於在學校這樣的教學,反核遊行後,

    我就到幼兒園班上以瑞典著名的《邦瑟》

    (Bamse)漫畫來跟孩子們講故事。「邦瑟

    小熊」是瑞典家喻戶曉的人物,至今大概

    已經四十歲了!原作者已經過世,但邦瑟

    製作團隊至今仍每個月出版一集漫畫,許

    多家庭從孩子幼兒園就會開始訂閱這個漫

    畫,因此,若說邦瑟陪伴許多瑞典孩子長大,應該不為過。邦瑟只要吃了阿嬤做

    的神奇蜂蜜就會變成全世界最有力氣的熊,他有兩個好朋友―膽小的跳跳兔及

    專門從事發明的龜殼人。隨著四十年來的故事演進,邦瑟及跳跳兔都已成家有小

    孩,裡面當然不免俗地要強調性別平等,邦瑟會做家事、照顧小孩;有時跳跳兔

    的太太 Nina也會一起到北極冒險―那集故事談的是因為溫室效應而讓北極熊來

    到人類村莊的故事。邦瑟是著名的左派漫畫,裡面的反派之一就是有錢的資本家,

    有一集談到這位資本家所開的百貨公司量產貨品質不佳,因此邦瑟的太太 Brumme

    Lisa決定還是不要參與百貨公司的削價競爭,讓她開的玩具店繼續支持傳統工匠

    的優良玩具。

    在這些有趣的故事裡,談的往往是環保、動物權、反財團、反歧視的議題。

    而我帶去班上講的則是關於精靈森林出現怪病的故事:有一天精靈到邦瑟家求救

    卻昏倒了,邦瑟、龜殼人決定和跳跳兔一起去探查問題的根源,而本來應該待在

    家的邦瑟小女兒 Brumma及跳跳兔的兒子小小兔則意外地跟來了。正當邦瑟一行

    人發現整個森林都生病了、龜殼人檢測出森林空氣品質不佳之際,一行人也開始

    受壞空氣影響而感到頭暈,只有吃了神奇蜂蜜的邦瑟和 Brumma沒有異狀。當邦

    瑟和小女兒發現山上竟有冒紅煙的煙囪,這位發展和一般小孩不大一樣(有特殊

    需求)的 Brumma,用她的友誼溫暖了該集主角 Jupiter的心,讓他將污染森林的

    機器關閉,救了整個森林。

    因為我的小孩在瑞典就聽過這個故事,所以當我們在臺灣要帶她反國光石化

    以故事和幼兒園小朋友談空氣污染(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提供)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35

    空污警戒!─幼兒園小朋友的環境教育

    時,只要用這個「會冒紅煙的工廠」的故事比喻,她就能明白高污染的石化工業

    可能對民眾健康造成什麼影響。生活在空氣品質不佳的臺灣南部,讓我覺得,也

    許可以透過這個故事來讓孩子們了解空污防治行動的意義。

    當我在講這個故事時,小朋友眼睛發亮、全神貫注在這幾位主角的冒險中。

    故事說完,我問小朋友,平時有沒有覺得空氣很臭的時候、是什麼造成空氣不好?

    小朋友紛紛回答:抽煙、汽車或機車冒黑煙。我順便請小朋友們回家問問家裡的

    人,有沒有定期檢測汽機車,別讓家裡的車成為污染空氣的烏賊車。這時也有小

    朋友說:「可以多騎腳踏車,就不會有臭氣了」。為了不讓空污防治僅止於個人的

    階段,我又問小朋友,有沒有看過冒黑煙、白煙的工廠煙囪?小朋友紛紛表示曾

    看過,因此,我就提到在幼兒園佈告板上也有一份「空污總量管制」的連署,向

    孩子說明因為高雄的工廠已經夠多了,政府不能再蓋新的工廠,不能有更多的壞

    空氣。我說:「每次我們在騎腳踏車,或是在公園運動時,都一直在吸不好的空

    氣,這樣長久下來,肺都會變黑了!」同時,我也請小朋友回家跟家長講起這個

    故事,小朋友還可愛地說:「我記不起來他們的瑞典名字怎麼辦?」正因為小朋友

    如此認真,我也認真地拜託他們,當家裡的爸爸媽媽或阿公阿嬤來接他們的時候,

    可以帶他們去看佈告板上的連署,之後可以寄給市長,讓市長知道我們的心聲。

    我真的希望,透過這些小小的故事,能讓小朋友更關注環境議題。同時,對

    於環境的關心不能只有一次的反核行動,應該隨時讓政府聽到人民的聲音、持續

    施壓,要求更好的生活環境。

    培養具有社區感的小孩

    曾有大學教授對於國小孩童福祉(well-being)做一個有趣的研究(註 3),由

    一群十歲的國小學童主觀認為什麼是孩童福祉。結果發現,對於這些孩子的生活

    而言,並不存在著「社區」。當我在社會福利年會聽完這個報告,便建議作者不妨

    可以讓這些孩子畫一畫自己每天生活的動線―現今社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因

    為平時都被接送,所以無論是學校、課後照顧/才藝班、家裡,孩子們已經習慣

    從甲地被載到乙地,幾乎完全沒有步行在社區的經驗;而都會社區也少有讓孩子

  • 36|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可以在家門前或公園玩遊戲、趴趴走的經驗。

    當我和我的孩子在瑞典生活時,由於住宅區塊的規劃大多人車分道,車子只

    能停在周邊停車場而無法直接開到家門口,再加上無障礙空間的設計,使得不論

    推嬰兒車出門、小孩騎腳踏車、在路上奔跑,都十分方便而且安全。我的孩子從

    兩歲開始,就騎著她的四輪腳踏車上學。對她而言,騎單車不是用汽車將腳踏車

    載到某個河濱腳踏車道騎,而是在生活中移動的交通工具。有時她不想騎單車或

    坐在單車兒童座椅,就會開懷地在只有行人與腳踏車的步道上自在跑步、踩水、

    玩蒲公英,以及在社區中到處都是的兒童遊戲空間玩耍,往往廿分鐘路程可以走

    成一小時而不厭倦。

    回到臺灣,我們有幸找到一個社區總體營造相當成功的社區,附近公園、綠

    地很多,無障礙的人行道可以讓她騎腳踏車到幼兒園或甚至一路騎到捷運站,她

    因為十分喜歡這個社區而不願再搬家。因為幼兒園常帶她/他們在社區認識植物、

    和社區居民互動,小朋友會留意地上掉的桃花心木種子;也會在幼兒園旁寫下標

    語,提醒社區居民在溜狗時要記得把狗大便撿起來;或提到為什麼大家會把機車

    騎上人行道、發現哪家的車子常停在人行道上。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常保持她這樣

    的「社區感」,如果這個社區是她生活福祉的重要來源,她就會想要繼續愛護它、

    不讓它變糟。

    然而,如果臺灣南部的空氣糟到在電視氣象報告時,需要提醒南部民眾減少在

    外面活動的時間,我們又要如何放心讓孩子在社區裡活動?如果空氣無所不在地影

    響著我們,但正如我在文章一開頭所提到的,空氣品質往往難以只用嗅覺來斷定、

    人們又太快習於髒空氣時,我們又如何讓孩子們發現更深層的空污問題?這不禁讓

    我想到我們性別所學生許淑婷,以生態女性主義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的研

    究(註 4)。淑婷任教的學校正好在機場附近、並有垃圾處理廠與工業區,使得她

    們學校學生必須緊閉門窗上課、社區的空氣污染成為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

    我們過去在教科書中,只背誦著「十大建設」的偉大,卻不知道這十大建設

    反映的是不對等的區域開發與規劃,以及對大自然的破壞。在這樣的規劃中,高

    雄成為重工業區,而至今距離各工業區週界三公里內的小學生人數高達 45000人

  •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37

    空污警戒!─幼兒園小朋友的環境教育

    (註 5),每天吸著有毒的空氣。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有美好的未來,如果連最基本的

    空氣都無法吸,要如何生活呢?

    像許淑婷的行動研究中,可以看到用心的老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喚起孩子對

    社區的關心、在孩子的心中種下關懷環境的種子;而我在幼兒園晨間故事的經驗,

    也呈現了不論孩子的年紀多小,都有可能讓孩子們敏感於生活中的環境議題。如

    果我們能有更多的教學行動,實踐生態女性主義所強調的,破除所有的宰制,包

    括去除「人定勝天」的自大心態、消除文明科技對自然環境的宰制,才能讓孩子

    從小就和我們一起反對環境污染,要求政府達到空污減量、產業升級;也才能讓

    人與自然真的達到和諧共生,讓我們的孩子健康長大。♥

    高雄嚴重空污可從同一地點的兩張對照圖中看出(地球公民基金會/王敏玲攝)

    註 1:所謂「空品區」指的是「環保署依各地污染特性、地形及氣象條件等,將臺灣劃分成 7個空氣品質區及離島地區」,更詳細的報告見〈中南部空污總量管制 我要乾淨空氣〉一文:http://www.cet-taiwan.org/iap/,查閱日期:2013年 10月 4日。

    註 2:詳見〈要晴空還是灰夜〉一文:http://www.cet-taiwan.org/node/1711/,查閱日期:2013年 10月 4日。

    註 3:鄭清霞、呂朝賢(2013)。〈國小孩童的福祉衡量指標初探:一群 10歲兒童的主觀經驗分析〉,載於《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1):131-173。

    註 4:詳見許淑婷(2013)。《生態女性主義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論文改寫版已收錄於本專題。

    註 5:詳見〈保護學童健康,讓大高雄四萬五千名學生免於毒空氣威脅〉一文:http://www.cet-taiwan.org/node/1628/,查閱日期:2013年 10月 4日。

  • 38|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

    本期專題➡ 性別與環境

    我是個再平凡不過的家庭主婦,一個老公、一個女兒,十二年的主婦經驗,每

    天圍繞著柴米油鹽醬醋茶打轉。怎麼樣也想不到有一天會走進高雄市議會,

    以主婦的身分參加公聽會,為孩子的營養午餐發聲!

    從全臺灣第一場「基因改造豆製品退出校園午餐」的公聽會開始講起

    民國 102年 9月 12日張豐藤議員要在市議會舉行「體檢高雄市校園午餐」的

    公聽會。以往這樣的公聽會總是徒具形式,參與的民眾非常有限。從網路上獲知

    這個資訊之後,我在個人臉書上發表了一篇短文(如下),希望可以號召高雄關心

    孩子校園午餐的媽媽一起前往參加這個公聽會,替孩子發聲,捍衛莘莘學子在校

    園的安全飲食權利!

    「你知道你的小孩每天在學校吃的營養午餐80%都是飼料級的基因改造豆製

    品嗎?你知道國外已有實驗證明白老鼠吃了一年基因改造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