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看,那个推氧气瓶的工人 · 地被传阅,...

1
悦读周刊 A 08 2020.4.26星期日 主编 刘我风 美编 万显明 电话 86777777 看,那个推氧气瓶的工人 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我风 通讯员 宋强 李然 《美顺与长生》最早是作为中篇小说《北京人》发表在《北京 文学》 2011 年第 7 期上。 2020 年初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毛建军 1958 年生于北京, 现为朝阳医院推氧气瓶的 一名普通工人。 这部虚构的小说中有不少细节来自毛建军的真 实生活经历。 1995 年从东北来到北京的张华经别人介绍和“大 龄男青年”毛建军相识,1997 年结婚,后育有一女,妻子张华曾 经做过“小红帽”管庄站的报纸投递员。因为妻子张华,毛建军 开始留意到大量来北京的外地人—— 因为外地人的生活状态, 已经和他息息相关。 毛建军说,这个故事尽管是写给媳妇儿的, 但女主人公的故事中,只有“卖报纸”这个细节是属于张华的, 别的全是“张华们”的。 疫情期间,毛建军接受媒体网络采访。 年轻的时候想出名,没 成。 年纪大了,老老实实讲了 一回,所以有了这本小说 问:你自己如何评价《美顺与长生》这部作 品? 毛建军:其实我有一个天大的理想:就是 此生写一本小说,有人买、有人看,看完 后还要讲给朋友, 说有一本小 说怎么怎么样、如何如何。 于是 这本书从一个人手里 借到另一个 人手里,不断 地被传阅, 直到它零碎得已经不像一本书了, 还有人看,看得津津有味—— 就像我少年的时 候读的那些书。 我不知道这本小说能不能达到那样美妙 的效果,尽管我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抱着这个 理想,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问:你的工人身份对写小说有什么帮助? 医 院的工作经历呢? 你如何怎么看待这次疫情? 毛建军:工人身份对写小说有帮助。 因为 我生活在普通人中间, 看到很多普通人的故 事,对有些东西冷静下来想一想就会觉得有自 己的见解,有自己想说的话,就可以把它写成 小说,用小说的语言把它反映和表达出来。 不 过呢,我虽然在医院工作,但我毕竟只是一个 推氧气瓶的工人,对医生的职业生活没有特别 深的了解,可能不会去写与医院相关的小说。 面对新冠疫情,有无数个普通人都让我们 感动,有无数的普通人都让我们揪心,希望疫 情赶紧过去,大家能够痛痛快快地呼吸外面的 空气。 问:作为一个工人,最早对文学创作感兴趣是什么时候? 毛建军: 其实我和北京大多数同龄人的经历是一样的,一 个普普通通工人家里的普通孩子,父亲是木匠,母亲是家庭妇 女,在一个北京最普通的大杂院里生活了三十多年,然后大杂 院没了,拆迁到北京东五环外,远离了所谓北京的最中心区。 我的父亲虽然是一个木匠,但是读过几年私塾,很小的时 候我见过父亲写毛笔,写春联。 父亲还经从工里借多小人书拿回来给我们姐弟看,父亲给我们讲。 我父 亲看过很多书,几我买的书,我的书,都看。 他七十多、八 十多还能安安静静把一本小说看完。 我从小开始看小说,可能小说看多了,住模仿。年的时候想出,写洋洋洒洒、啰八嗦有自己的见,没成。 年大了,发现自己有故事,故事里的人有了自己真正想说的话, 就老老实实地讲了一所以有了这本小说最的样本,表在 2011 北京文学》上 的中小说 北京人,直至今年,2020 年把它写成长篇《 捡起这本小说新写写,其实是很然的事情。 有一报刊亭的时候看见 北京文学》 写了 “信任荐” 栏目,说是新人作都会有老师阅读,都会有回复。那次激 了我新想作的动,而且心里觉得实有那么一个故 事,有多话想说,于是有一天就开始北京人,把它 到了编辑部,很幸运的是被老师可了,这了我后来作的动力,否则我就不会写小说了。 这中间最要感的是我遇上了很多编辑,没有 北京文学》 编辑老师,我一 写小说了。 没有人民文学社老师鼓励和帮助, 这个长篇 不会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35 岁之前我的家阳门外一条叫喇嘛寺 同里,民文学 版社两站地,那时 候一有时间就会到 民文学版社 者服务部 去,因为那里的 90% 开放 式陈列,读随便翻阅,我 就是多 天。 说不读了 多少民文学》 《当代》 ,多少本文学天我的长篇处女作能在 民文学版社应该就是那 下的份。 去年来到人民文学版社发现那几间在,样子,一,觉得亲得不得了,住又到里流连了一,心里头也是不,我心地希望这几间一直在那里,在,从里边走出无数个文学的希望。 问:书中有哪些你自己感动的情节? 毛建军: 这本书里让我感动的 其实有很多, 顺第到北京,写到那里我非常感动。 还有冯永打架感动。 有一个,当长姐姐了,到了美以后,美一时儿转不过来, 但只能默默忍受她第一天在烙饼烙火烧的时候,周围街坊邻居 默默支持,我写到那一的时候非常 感动。 这些情都感动了我,是推动我把小说 写下去的因。 然这些故事都是从生活里来的,都是我 在生活中看到的、体验到的,可能是事情不 一样,但是大同小问: 请问一下长生的母亲是什 么样的人? 毛建军: 生的母亲就是普普 通通的北京人, 起初对外地人有些 歧视,对当初的一些状态也接 不了。 我觉得可能大多数母亲都 会有这样的感生母亲和父亲 当初不给美顺转户口是有们的, 可能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也,外地人北京人结婚,得到以后闹矛盾们不想让这 样的情婆媳之间还是 隔阂相有戒备的。 生母亲 在去北大荒之前做了一些事,那时候年轻冲动,到了北大以后 有很多生活经历, 慢慢她长成家,她重新反以后对生活有 新的看法、新的感。 我们很多人 是如,有时候少年轻狂以后才发现我们少年时候的很 多东西是不对的,心理有问:生活中有美顺这样的人吗? 她的气质真的很美吗? 毛建军: 生活中肯定有美样的人,作写东西可能聚集很多 人的性格、体验去写,不会是一个 一个人。 关于美个事, 我很多人都过这个。 很多人说,一个外地人,一个里人的气这么吗? 我觉得很多 来自来自乡村的人,多中国文传下来 的东西。 反城市中的人把中国文 这些美统丢弃了很多。 然我这么讲,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 同感。 很多来自山里或者来自 乡村的人, 他们身上藏有更 多中国文化流传下来的东西 此生写一本小说,有 人买有人看, 看完后还要 讲给朋友, 说有本小说如 何如何 1 1 2 2 3 3 看楚天APP 人文频道 C M Y K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Sep-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APP 看,那个推氧气瓶的工人 · 地被传阅, 直到它零碎得已经不像一本书了, 还有人看,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我少年的时 候读的那些书。

悦读周刊A08 2020.4.26�星期日主编 刘我风 美编 万显明

电话 86777777

看,那个推氧气瓶的工人□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我风 通讯员 宋强 李然

《美顺与长生》最早是作为中篇小说《北京人》发表在《北京文学》2011 年第 7 期上。 2020 年初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毛建军 1958 年生于北京, 现为朝阳医院推氧气瓶的一名普通工人。这部虚构的小说中有不少细节来自毛建军的真实生活经历。 1995 年从东北来到北京的张华经别人介绍和“大龄男青年”毛建军相识,1997 年结婚,后育有一女,妻子张华曾经做过“小红帽”管庄站的报纸投递员。 因为妻子张华,毛建军开始留意到大量来北京的外地人———因为外地人的生活状态,已经和他息息相关。毛建军说,这个故事尽管是写给媳妇儿的,但女主人公的故事中,只有“卖报纸”这个细节是属于张华的,别的全是“张华们”的。

疫情期间,毛建军接受媒体网络采访。

年轻的时候想出名,没成。 年纪大了,老老实实讲了一回,所以有了这本小说

问:你自己如何评价《美顺与长生》这部作品?

毛建军:其实我有一个天大的理想:就是此生写一本小说,有人买、有人看,看完

后还要讲给朋友, 说有一本小说怎么怎么样、如何如何。 于是

这本书从一个人手里借到另一个人手里,不断

地被传阅, 直到它零碎得已经不像一本书了,还有人看,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我少年的时候读的那些书。

我不知道这本小说能不能达到那样美妙的效果,尽管我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抱着这个理想,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问:你的工人身份对写小说有什么帮助?医院的工作经历呢? 你如何怎么看待这次疫情?

毛建军:工人身份对写小说有帮助。 因为我生活在普通人中间, 看到很多普通人的故事,对有些东西冷静下来想一想就会觉得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想说的话,就可以把它写成小说,用小说的语言把它反映和表达出来。 不过呢,我虽然在医院工作,但我毕竟只是一个推氧气瓶的工人,对医生的职业生活没有特别深的了解,可能不会去写与医院相关的小说。

面对新冠疫情,有无数个普通人都让我们感动,有无数的普通人都让我们揪心,希望疫情赶紧过去,大家能够痛痛快快地呼吸外面的空气。

问:作为一个工人,最早对文学创作感兴趣是什么时候?毛建军: 其实我和北京大多数同龄人的经历是一样的,一

个普普通通工人家里的普通孩子,父亲是木匠,母亲是家庭妇女,在一个北京最普通的大杂院里生活了三十多年,然后大杂院没了,拆迁到北京东五环外,远离了所谓北京的最中心区。

我的父亲虽然是一个木匠,但是读过几年私塾,很小的时候我见过父亲写毛笔字,写春联。 父亲还经常从工厂的图书室里借许多小人书拿回来给我们姐弟看,父亲也给我们讲。 我父亲看过很多书,几乎我买的书,我存的书,他都看。他七十多、八十多还能安安静静把一本小说看完。

我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看小说,可能小说看多了,忍不住模仿。 年轻的时候想出名,写起来洋洋洒洒、啰里八嗦,也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成。 年纪大了,突然发现自己也有故事,且对故事里的人有了自己真正想说的话, 就老老实实地讲了一回,所以有了这本小说最初的样本,发表在 2011 年《北京文学》上的中篇小说《北京人》,直至今年,2020 年把它写成长篇《美顺与长生》。

捡起这本小说重新写写,其实也是很偶然的事情。 有一次路过报刊亭的时候看见《北京文学》在封面上写了“信任自荐”的栏目,说是新人作品都会有老师阅读,也都会有回复。 那次激起了我重新想创作的冲动,而且心里也觉得确实有那么一个故事,有许多话想说,于是有一天就开始写《北京人》,把它投到了编辑部,很幸运的是被老师们认可了,这才有了我后来创作的动力,否则我就不会写小说了。

这中间最要感谢的是我遇上了很多好编辑,没有《北京文学》的编辑老师,我一定不再写小说了。 没有人民文学出版社老师的鼓励和帮助, 这个长篇也不会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35 岁之前我的家住在朝阳门外一条叫喇嘛寺的胡同里,距人民文学出版社两站地,那时候一有时间就会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里去,因为那里的书 90%都开放式陈列,读者可以随便翻阅,我经常一站就是多半天。 说不清读了多少期的《人民文学》和《当代》,多少本文学经典。今天我的长篇处女作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应该就是那时结下的缘份。

去年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发现那几间屋还在,老样子,一点没变,觉得亲切得不得了,忍不住又到里边流连了一遍,心里头也是不胜感慨,我衷心地希望这几间屋子一直在那里,永远存在,从里边走出无数个文学的希望。

问:书中有哪些你自己感动的情节?毛建军: 这本书里让我感动的

情节其实有很多,比如 美

顺第一次到北京,写到那里我非常感动。 还有长生、美顺和冯永打架我也感动。 再有一个,当长生的姐姐把房子卖了,拿着钱到了美国以后,美顺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来, 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她第一天在烙饼间烙火烧的时候,周围街坊邻居默默对她的支持,我写到那一段的时候也是非常感动。 这些情节都感动了我,也是推动我把小说写下去的原因。

当然这些故事都是从生活里来的,也都是我在生活中看到的、体验到的,可能是事情不

一样,但是大同小异。问: 请问一下长生的母亲是什

么样的人?毛建军: 长生的母亲就是普普

通通的北京人, 起初对外地人有些歧视, 对儿子当初的一些状态也接受不了。 我觉得可能大多数母亲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长生母亲和父亲当初不给美顺转户口是有他们的顾虑, 可能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也普遍,外地人跟北京人结婚,得到户口以后闹矛盾离婚。 他们不想让这样的情况出现。 当时婆媳之间还是有隔阂和互相有戒备的。 长生母亲在去北大荒之前做了一些事,也是那时候年轻冲动,到了北大荒以后有很多生活经历, 慢慢地她长大、成家,她重新反思以后也对生活有新的看法、新的感受。 我们很多人也是如此,有时候少年轻狂,长大以后才发现我们少年时候做的很多东西是不对的,心理有愧。

问:生活中有美顺这样的人吗?她的气质真的很美吗?

毛建军: 生活中肯定有美顺这样的人,作者写东西可能聚集很多人的性格、体验去写,不会是一个人或者某一个人。 关于美顺气质这个事, 我跟很多人都谈过这个问题。 很多人说,一个外地人,一个山里人的气质这么好吗? 我觉得很多来自山里或者来自乡村的人,他们身上藏有更多中国文化流传下来的东西。反而城市中的人把中国文化这些美德、传统丢弃了很多。 当然我这么讲,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同感。

很多来自山里或者来自乡村的人, 他们身上藏有更多中国文化流传下来的东西

此生写一本小说,有人买有人看, 看完后还要讲给朋友, 说有本小说如何如何

11

22

33

看楚天APP人文频道

C M Y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