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 目錄 · web view100卷. 宋 王溥....

1539
《唐会要》100 王溥 吴玉贵、陈爽根据网页文件合倂整理并制作 WORD 文档结构图 象牙塔 http://www.xiangyata.net 2003 12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Sep-2020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唐會要 目錄

《唐会要》100卷

宋 王溥

吴玉贵、陈爽根据网页文件合倂整理并制作WORD文档结构图

象牙塔

http://www.xiangyata.net

2003年12月

唐会要  目录

 

卷一

帝号上

卷二

帝号下 杂录 追谥皇帝 杂录

卷三

皇后 杂录 内职 杂录 出宫人

卷四

储君 杂录 追谥太子 杂录 皇太孙

卷五

诸王 杂录

卷六

公主 杂录 和蕃公主 杂录

卷七补

封禅

卷八补

郊议

卷九上补

杂郊议上

卷九下补

杂郊议下

卷十上补

亲拜郊 亲迎气 杂录 后土社稷

卷十下补

藉田 藉田东郊仪 九宫坛 皇后亲蚕

卷十一

明堂制度

卷十二

飨明堂议 庙制度

卷十三

亲飨庙 禘祫上

卷十四

禘祫下 献俘

卷十五

庙议上

卷十六

庙议下

卷十七

祭器议 庙灾变 缘庙裁制上

卷十八

缘庙裁制下 配享功臣 杂录

卷十九

庙隶名额 孝敬皇帝庙 让皇帝庙 仪坤庙 诸太子庙 公主庙 百官家庙

卷二十

陵议 亲谒陵 公卿巡陵

卷二十一

缘陵礼物 诸僭号陵 皇后诸陵议 陪陵名位 诸陵杂录

卷二十二

社稷 祀风师雨师雷师及寿星等 岳渎 前代帝王 龙池坛

卷二十三

武成王庙 寒食拜埽 缘祀裁制 牲牢 忌日 讳

卷二十四

受朝贺 诸侯入朝 二王三恪 朔望朝参常朝日附 廊下食

卷二十五

辍朝 杂录 百官奏事 亲王及朝臣行立位 文武百官朝谒班序

卷二十六

册让 举人自代 读时令 命妇朝皇后应仪制附 皇太子冠 皇太子加元服 皇太子见三师礼 皇太子不许与诸王及公主抗礼 乡饮酒 大射 讲武 笺表例 待制官 侍读

卷二十七

行幸

卷二十八

搜狩 祥瑞上

卷二十九

祥瑞下 追赏 节日

卷三十

大内 宏义宫 通义宫 庆善宫 太和宫 洛阳宫 大明宫 玉华宫 九成宫 奉天宫 三阳宫兴泰宫附 兴庆宫 华清宫 诸宫 杂记

卷三十一

舆服上

裘冕 章服品第 内外官章服 杂录 冠 巾子 鱼袋

卷三十二

舆服下

笏 异文袍 辂车 乘车杂记 羃 戟

雅乐上

卷三十三

雅乐下 太常乐章 凯乐 燕乐 清乐 散乐 破陈乐 庆善乐 诸乐 四夷乐

东夷二国乐 南蛮诸国乐 西戎五国乐 北狄三国乐

卷三十四

论乐 杂录

卷三十五

学校 褒崇先圣先师已下附 释奠 经籍 书法

卷三十六

修撰 氏族 蕃夷请经史 附学读书

卷三十七

五礼篇目 礼仪使 服纪上

卷三十八

服纪下 夺情 葬 辰日 杂记

卷三十九

定格令 议刑轻重

卷四十

君上慎恤 臣下守法 定赃估 论赦宥

卷四十一

断屠钓 左降官及流人 酷吏 杂记

卷四十二

历 浑仪图 测景 地震 日蚀 月蚀

卷四十三

彗孛 五星临犯 星聚 流星 山摧石陨 水灾上

卷四十四

水灾下 火 木冰 螟蜮 杂灾变 太史局 杂录

卷四十五

功臣

卷四十六

前代功臣 封建 封建杂录上

卷四十七

封建杂录下 封诸岳渎 议释教上

卷四十八

议释教下 寺

卷四十九

像 僧道立位 僧尼所隶 杂录 燃灯 病坊 僧籍 大秦寺 摩尼寺

卷五十

尊崇道教 观 杂记

卷五十一

官号上

侍中 中书令 名称 识量上

卷五十二

官号中

识量下 忠谏

卷五十三

官号下

举贤 委任 崇奖 杂录

卷五十四

省号上

门下省 中书省 门下侍郎 中书侍郎 左右散骑常侍 给事中

卷五十五

省号下

中书舍人 谏议大夫 匦

卷五十六

起居郎起居舍人 左右补阙拾遗 符宝郎

卷五十七

翰林院 尚书省诸司上

尚书省 尚书省分行次第 尚书令 左右仆射

卷五十八

尚书省诸司中

左右丞 左右司郎中 左右司员外郎 吏部尚书 吏部侍郎 吏部郎中 吏部员外郎 司封郎中 司封员外郎 司勋郎中 司勋员外郎 考功郎中 考功员外郎 户部尚书 户部侍郎

卷五十九

尚书省诸司下

度支使 别官判度支 户部郎中 户部员外郎 度支郎中 度支员外郎 金部郎中 金部员外郎 仓部郎中 仓部员外郎 铸钱使 延资库使 出纳使 礼部尚书 礼部侍郎 礼部郎中 礼部员外郎 太庙斋郎 祠部郎中 祠部员外郎 膳部郎中 膳部员外郎 主客郎中 主客员外郎 祠祭使 兵部尚书 兵部侍郎 兵部郎中 兵部员外郎 职方郎中 职方员外郎 驾部郎中 驾部员外郎 库部郎中 库部员外郎 刑部尚书 刑部侍郎 刑部郎中 刑部员外郎 都官郎中 都官员外郎 比部郎中 比部员外郎 司部郎中 司部员外郎 工部尚书 工部侍郎 工部郎中 工部员外郎 屯田郎中 屯田员外郎 长春宫使 虞部郎中 虞部员外郎 水部郎中 水部员外郎

卷六十

御史台上

御史台 东都留台 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 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 监察御史

卷六十一

御史台中

馆驿使 弹劾

卷六十二

御史台下

谏诤 推事 出使 知班 杂录

卷六十三

史馆上

史馆移置 诸司应送史馆事例 修前代史 修国史 在外修史 修史官 史馆杂录上

卷六十四

史馆下

史馆杂录下 宏文馆 文学馆 崇文馆 集贤院 崇元馆

卷六十五

秘书省 殿中省 闲使 内侍省 太常寺 光禄寺 卫尉寺 宗正寺

卷六十六

太仆寺 群牧使 大理寺 鸿胪寺 司农寺 木炭使 太府寺 少府监 将作监 国子监 东都国子监 广文馆 军器监 西京军器库 都水监 宫苑监 西京苑总监

卷六十七

东宫官 詹事府 左春坊 右春坊 家令寺 率更令 太子仆寺 王府官 致仕官 员外官 试及邪滥官 伎术官 留守 京兆尹

卷六十八

河南尹 诸府尹 都督府 刺史上

卷六十九

刺史下 都督刺史已下杂录 别驾 判司 县令 丞簿尉 州府及县加减官

卷七十

量户口定州县等第例 州县分望道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道 陇右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

州县改置上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卷七十一

州县改置下

河北道 山南道 陇右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

十二卫 东宫诸卫

卷七十二

京城诸军

羽林军 神策军

府兵 军杂录 马 诸监马印 诸蕃马印

卷七十三

单于都护府 三受降城 安北都护府 灵州都督府 安东都护府 营州都督府 安南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 姚州都督府 杂录

卷七十四

选部上

论选事 掌选善恶 吏曹条例

卷七十五

选部下

选限 藻鉴非因铨选藻鉴附 杂处置 东都选 南选 附甲 冬集

贡举上

明经所集业附 帖经条例

卷七十六

贡举中

进士 缘举杂录 制科举 孝廉举 开元礼举 三礼举 三传三史附 童子 明法

卷七十七

贡举下

科目杂录 宏文崇文生举 崇元生道举附 论经义

诸使上

观风俗使 巡察按察巡抚等使

卷七十八

诸使中

黜陟使 采访处置使 五坊宫苑使 皇城使 元帅 都统 节度使每使管内军附 亲王遥领节度使 宰相遥领节度使 诸使杂录上奏荐附

卷七十九

诸使下

诸使杂录下

谥法上

卷八十

谥法下 复字谥 朝臣复谥 杂录

卷八十一

勋 阶 用荫 考上

卷八十二

考下 冬荐 甲库 当直 休假 医术

卷八十三

嫁娶 租税上

卷八十四

租税下 杂税 租庸使 两税使 户口数 杂录 移户

卷八十五

团貌 杂录 定户等第 户口使 籍帐 逃户

卷八十六

奴婢 道路 街巷 桥梁 关市 市 城郭

卷八十七

转运盐铁总叙 漕运 转运使 河南水陆运使 陕州水陆运使

卷八十八

盐铁 榷酤 盐池使 盐铁使 仓及常平仓 杂录

卷八十九

疏凿利人 硙碾 泉货

卷九十

闭籴 和籴 食实封数 缘封杂记 内外官禄

卷九十一

内外官料钱上

卷九十二

内外官料钱下 内外官职田

卷九十三

诸司诸色本钱上 诸司诸色本钱下

卷九十四

北突厥 西突厥 沙陀突厥 吐谷浑

卷九十五

高昌 高句丽 百济 新罗

卷九十六

契丹 奚 室韦 靺鞨 渤海 铁勒 薛延陀

卷九十七

吐蕃

卷九十八

回纥 西爨 昆弥国 林邑国 真腊国 白狗羌 曹国 殊柰国 拔野古国 霫●国 党项羌

卷九十九

东谢蛮 西赵蛮 牂牁蛮 南平蛮 南诏蛮 东女国 婆利国 倭国 大羊同国 乌罗浑国 女国 石国 吐火罗国 昙陵国 康国 盘盘国 朱俱婆国 甘棠国 罽宾国 流鬼国 史国 拂菻国 乌苌国 耨陀洹国

卷一百

瑟匿国 悉立国 求拔国 俱兰国 骨利干国 诃陵国 婆登国 波斯国 都播国 结骨国 天竺国 葛逻禄国 泥婆罗国 大食国 火辞弥国 驳马国 金利毗迦国 多摩苌国 虾夷国 哥罗舍分国 日本国 师子国 多蔑国 多福国 耽罗国 拘蒌蜜国 骠国 占卑国 杂录 归降官位  唐会要

唐会要卷一

 宋王溥撰

  帝号上

献祖宣皇帝讳熙。凉武昭王皓曾孙。嗣凉王歆孙。宏农太守重耳之子也。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为宣简公。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宣皇帝。庙号献祖。葬建初陵。在赵州昭庆县界。仪凤二年五月一日追封为建昌陵。开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诏改为建初陵。

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宣皇帝长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懿王。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光皇帝。庙号懿祖。葬启运陵。在赵州昭庆县界。仪凤二年三月一日。追封为延光陵。开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诏改为启运陵。

太祖景皇帝讳虎。光皇帝第二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景皇帝。庙号太祖。葬永康陵。在京兆府三原县界。

世祖元皇帝讳昺。景皇帝第二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元皇帝。庙号世祖。葬兴宁陵。在京兆府咸阳县界。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元皇帝第四子。母曰元贞皇后独孤氏。隋义宁二年五月二十日。受禅于太极殿。年五十三。武德九年八月八日。传位。称太上皇。贞观九年五月六日崩于大安宫垂拱前殿。年七十。其年十月庚寅。葬献陵。在京兆府三原县界。谥曰大武皇帝。庙号高祖。哀册文。秘书监虞世南撰。谥册文。阙。谥议。阙。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高祖神尧皇帝。天宝八载六月十五日。加尊高祖神尧大圣皇帝。十三载二月九日。加尊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年号一。尽武德九年。

宰相十六人。秦王。裴寂。刘文静。萧瑀。窦威。窦抗。陈叔达。杨恭仁。封德彝。裴矩。高士廉。齐王元吉。宇文士及。长孙无忌。杜如晦。房元龄。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别馆。武德元年六月一日。封秦王。九年六月七日。册为皇太子。八月九日。即位于东宫显德殿。年二十九。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崩于翠微宫含风殿。年五十二。其年八月庚寅。葬昭陵。在京兆府醴泉县界。谥曰文皇帝。庙号太宗。哀册文。中书令褚遂良撰。谥册文。阙。谥议。阙。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太宗文武圣皇帝。天宝八载六月十五日。加尊太宗文武大圣皇帝。十三载二月九日。加尊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年号一。贞观二十三年。

宰相二十九人。裴寂。萧瑀。陈叔达。李靖。封德彝。宇文士及。长孙无忌。杜如晦。房元龄。高士廉。温彦博。岑文本。魏征。侯君集。杨师道。戴冑。刘洎。李世绩。张亮。马周。褚遂良。崔仁师。杨宏礼。王珪。杜淹。杨恭仁。许敬宗。高季辅。张行成。

高宗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讳治。太宗第九子。母曰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贞观二年六月十三日。生于东宫丽正殿。五年。封晋王。十七年四月七日。册为皇太子。二十三年六月一日。即位。年二十二。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称天皇。宏道元年十二月四日。崩于东都贞观殿。年五十六。文明元年八月庚寅。葬干陵。在京兆府奉天县界。谥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哀册文。天后武氏撰。谥册文。阙。谥议。阙。天宝八载六月十五日。追尊高宗天皇大圣皇帝。十三载二月六日。加尊高宗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年号十五。永徽七年正月七日。改为显庆。显庆六年二月三十日。改为龙朔。龙朔四年正月一日。改为麟德。麟德三年正月五日。改为干封。干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改为总章。总章三年三月十八日。改为咸亨。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改为上元。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改为仪凤。仪凤三年四月二十二日。敕改来年正月一日为通干元年。十二月十日敕停不行。四年六月十五日。改为调露。调露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改为永隆。永隆二年十月六日。改为开耀。开耀二年二月十三日。改为永淳。永淳二年十二月四日。改为宏道元年。

宰相四十七人。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李世绩。柳奭。宇文节。韩瑗。来济。崔敦礼。李义府。许敬宗。杜正伦。辛茂将。任雅相。卢承庆。许圉师。上官仪。刘祥道。窦德元。乐彦玮。孙处约。姜恪。陆敦信。戴至德。刘仁轨。杨武。李安期。张文瓘。赵仁本。阎立本。李敬元。郝处俊。来恒。薛元超。李义琰。高智周。张大安。裴炎。王德真。崔知温。郭待举。岑长倩。郭正一。魏元同。刘齐贤。

中宗孝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武氏。显庆元年十一月五日生。二年二月二日。封周王。仪凤二年十月三日。徙封英王。改名哲。永隆元年八月二十三日。册为皇太子。宏道元年十二月六日。即位。年二十八。嗣圣元年二月六日。改为庐陵郡王。房州安置。圣历元年六月。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迎于房州。圣历元年九月十五日。册为皇太子。依旧名显。二年腊月二十五日。赐姓武氏。神龙元年正月二十四日。即位于通天宫端扆殿。年五十。二月五日。国号依旧称大唐。十一月。上尊号应天皇帝。三年八月三日。加尊号应天神龙皇帝。景龙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崩于神龙殿。年五十五。景云元年十一月己酉。葬定陵。在京兆府富平县界。谥曰孝和皇帝。庙号中宗。哀册文。工部侍郎徐彦伯撰。谥册文。阙。谥议。阙。天宝八载六月。追尊中宗孝和大圣皇帝。十三载二月。加尊中宗孝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年号三。神龙三年九月。改为景龙。景龙四年六月四日。改为唐隆元年。

宰相三十八人。刘景先。岑长倩。郭待举。韦宏敏。安国相王。姚元之。韦安石。唐休璟。崔元暐。杨再思。张柬之。房融。韦承庆。袁恕己。桓彦范。敬晖。武三思。祝钦明。魏元忠。李怀远。豆卢钦望。韦巨源。李峤。于惟谦。苏瑰。宗楚客。萧至忠。纪处讷。张仁亶。韦嗣立。崔湜。赵彦昭。韦温。郑愔。张锡。裴谈。岑羲。张嘉福。

睿宗元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高宗第八子。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武氏。龙朔二年六月一日。生于蓬莱宫含凉殿。十一月十八日。封殷王。干封元年七月。徙封豫王。总章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徙封冀王。初名旭轮。改名轮。上元三年正月。徙封相王。永隆二年。又改封豫王。改名旦。嗣圣元年二月七日。即位。年二十二。太后临朝。天授元年九月。降为皇嗣。仍名轮。圣历元年。封相王。又名旦。神龙二年正月六日。立为皇太弟。辞不就。二月十四日。改封安国相王。唐隆元年六月二十四日。即位于承天门楼。年四十九。延和元年八月二十五日。传位。开元四年五月二十日。崩于百福殿。年五十五。其年十月庚午。葬桥陵。在京兆府奉先县界。谥曰大圣元真皇帝。庙号睿宗。哀册文。紫微侍郎苏颋撰。谥册文。阙。谥议。阙。天宝八载六月。追尊睿宗元真大圣皇帝。十二载二月。加尊睿宗元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年号三。景云二年正月十九日。改为太极。太极元年五月。改为延和元年。

宰相二十五人。平王。李峤。萧至忠。张仁亶。韦嗣立。赵彦昭。韦安石。苏瑰。唐休璟。裴谈。张锡。岑羲。崔湜。刘幽求。钟绍京。李日知。薛稷。姚元之。崔日用。宋璟。郭元振。张说。窦怀贞。魏知古。陆象先。

元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母曰昭成顺圣皇后窦氏。垂拱元年八月五日。生于东宫之别殿。以其日为千秋节。后改为天长节。三年闰正月二日。封楚王。长寿二年十二月。降封为临淄郡王。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一日。进封为平王。七月二十六日。册为皇太子。延和元年七月五日。即位。年二十八。先天二年十一月。上尊号开元神武皇帝。开元二十七年二月七日。加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天宝元载二月十一日。又加尊号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七载五月十三日。又加尊号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八载闰六月五日。又加尊号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十二载十二月七日。又加尊号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至德元载七月十二日。传位。册为太上皇帝。干元元年正月五日。加尊号太上至道圣皇天帝。元年建巳月五日。崩于神龙殿。年七十八。广德元年三月辛酉。葬泰陵。在京兆府奉先县界。谥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元宗。哀册文。左散骑常侍王缙撰。谥册文。阙。谥议。阙。年号三。先天二年十一月一日。改为开元。开元三十年正月一日。改为天宝。天宝十五载八月十五日。传位。

宰相三十四人。刘幽求。韦安石。魏知古。崔湜。陆象先。窦怀贞。岑羲。萧至忠。郭元振。张说。姚元之。卢怀慎。源干曜。宋璟。苏颋。张嘉贞。王晙。李元纮。杜暹。萧嵩。宇文融。裴光庭。韩休。裴耀卿。张九龄。李林甫。牛仙客。李适之。陈希烈。杨国忠。韦见素。崔圆。房管。崔涣。

使相八人。源干曜。张说。王晙。张嘉贞。王琚。杜暹。萧嵩。哥舒翰。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元宗第三子。母曰元献皇后杨氏。景云三年九月三日。生于东宫之别殿。以其日为天平地成节。初名嗣升。先天元年九月封陕王。开元十五年三月徙封忠王。改名浚。二十三年七月。改名玙。二十六年六月三日。册为皇太子。改名绍。天宝三载。又改名亨。十五载七月十二日。即位于灵武郡。年四十六。至德三载正月五日。上尊号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干元二年正月一日。加尊号干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诏去干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等尊号。惟称皇帝。宝应元年四月十八日。崩于长生殿。年五十二。宝应二年三月庚午。葬于建陵。在京兆府醴泉县界。谥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庙号肃宗。哀册文。兵部侍郎裴士淹撰。谥册文。阙。谥议。阙。年号五。至德三载三月五日。改为干元。干元三年闰四月九日。改为上元。上元二年九月二日。改为元年。以今年十一月建子为岁首。以斗所建辰为名。至建巳月。改元宝应。后以正月为岁首。建巳月仍为四月。

宰相十六人。韦见素。崔圆。房管。裴冕。崔涣。李麟。苗晋卿。张镐。王玙。吕諲。李岘。第五琦。李揆。萧华。裴遵庆。元载。

使相八人。裴冕。郭子仪。李光弼。崔涣。崔圆。张镐。王玙。吕諲。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肃宗长子。母曰章敬皇后吴氏。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于东都上阳宫之别殿。以其日为天兴节。二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封广平郡王。名俶。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进封楚王。干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册为皇太子。十月五日。改名豫。宝应元年四月二十一日。即位。年三十七。二年七月七日。上尊号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大历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崩于紫宸之内殿。年五十四。其年十月己酉。葬元陵。在京兆府富平县界。谥曰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哀册文。中书侍郎崔佑甫撰。谥册文。阙。谥议。阙。年号三。宝应二年七月二十日。改为广德。广德三年正月一日。改为永泰。永泰二年十月十二日。改为大历。

宰相十二人。雍王适。苗晋卿。裴遵庆。元载。李辅国。刘晏。李岘。王缙。杜鸿渐。裴冕。杨绾。常衮。

使相十九人。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李怀仙。王缙。辛云京。杜鸿渐。崔圆。裴冕。田承嗣。朱泚。李正己。李宝臣。李忠臣。李抱玉。来瑱。马璘。崔宁。薛嵩。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讳适。代宗长子。母曰睿真皇后沈氏。天宝元载壬戌岁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之东宫。不置节名。元年建丑月。拜特进。封奉节郡王。宝应元年五月。充天下兵马元帅。进封鲁王。八月。改封雍王。十月。出镇陕州。广德元年。拜尚书令。元帅如故。食实封二千户。赐铁券。图形凌烟阁。三年。册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五月。即位。年三十八。建中元年正月。上尊号曰圣神文武皇帝。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崩于会宁殿。年六十四。十月。葬崇陵。在京兆府云阳县界。谥曰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哀册文。刑部侍郎许孟容撰。谥册文。阙。谥议。阙。年号三。建中尽四年。兴元一年。贞元尽二十一年。

宰相三十五人。崔佑甫。常衮。李勉。杨炎。卢杞。马燧。关播。萧复。乔琳。刘从一。姜公辅。卢翰。李晟。张延赏。韩滉。崔造。柳浑。李泌。董晋。赵憬。陆贽。贾耽。卢迈。崔损。赵宗儒。郑余庆。杜佑。齐抗。高郢。郑珣瑜。张镒。刘滋。齐映。浑瑊。窦参。

使相二十人。郭子仪。朱泚。李宝臣。李正己。李忠臣。梁崇义。李希烈。李怀光。陈少游。李抱真。张孝思。王武俊。刘元佑。浑瑊。李纳。严震。田绪。刘滋。韦皋。李师古。

顺宗至德宏道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德宗长子。母曰昭德皇后王氏。上元二年辛丑岁正月十二日。生于长安之东内。不置节名。大历十四年六月。封为宣王。建中元年正月。册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位。年四十五。七月。以疾未瘳。令皇太子监国。八月。传位。居兴庆宫。称诰。元和元年正月。上尊号曰应干圣寿太上皇。其月十九日。崩于兴庆宫之咸宁殿。年四十六。七月。葬丰陵。谥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哀册文。礼部侍郎赵宗儒撰。谥册文。礼部侍郎崔汾撰。谥议。太常寺少卿崔枢撰。大中三年十二月。追崇尊谥曰至德宏道大圣大安孝皇帝。谥册文。中书侍郎马植撰。谥议。兵部尚书归融撰。年号一。永贞一年。

宰相七人。贾耽。杜佑。郑珣瑜。高郢。韦执谊。杜黄裳。袁滋。

使相五人。刘滋。韦皋。李师古。张茂昭。吴少诚。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讳纯。顺宗长子。母曰庄宪皇后王氏。大历十三年戊午岁二月十四日。生于长安之东内。不置节名。贞元四年六月。封为广陵郡王。开府仪同三司。名淳。二十一年四月。册为皇太子。改名纯。七月。权勾当军国政事。永贞元年八月。即位。年二十八元和三年正月。上尊号曰睿圣文武皇帝。十四年七月。又上尊号曰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崩于大明宫之中和殿。年四十三。五月。葬景陵。在京兆府奉先县界。谥曰圣神章武孝皇帝。庙号宪宗。哀册文。门下侍郎令狐楚撰。谥册文。户部侍郎杨于陵撰。谥议。权知礼部侍郎李建撰。大中三年十二月。追崇尊谥曰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谥册文。左仆射平章白敏中撰。谥议。兵部尚书太常卿归融撰。年号一元和尽十五年。

宰相共二十九人。贾耽。韦执谊。杜佑。杜黄裳。袁滋。郑余庆。于。郑絪。武元衡。李吉甫。韩宏。裴洎。李藩。权德舆。李绛。张宏靖。韦贯之。裴度。李逢吉。王涯。崔群。李墉。李夷简。皇甫镈。程异。令狐楚。萧俯。段文昌。崔植。

使相十一人。刘济。李师古。张茂昭。吴少诚。王士真。田季安。高崇文。裴均。王锷。刘总。田宏正。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讳恒。宪宗第三子。母曰懿安皇后郭氏。贞元十一年乙亥岁七月六日。生于大明宫之别殿。不置节名。二十一年四月。封为建安郡王。名宥。元和元年八月。进封遂王。七年十月。册为皇太子。改名恒。十五年正月。即位。年二十六。长庆元年七月。上尊号曰文武孝德皇帝。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崩于寝殿。年三十。十一月。葬光陵。在京兆府奉先县界。谥曰睿圣文惠孝皇帝。庙号穆宗。哀册文。右仆射平章李逢吉撰。谥册文。中书侍郎平章事牛僧孺撰。谥议。阙。年号一。长庆四年。

宰相十四人。韩宏。裴度。李夷简。皇甫镈。令狐楚。张宏靖。萧俯。段文昌。崔植。杜元颖。王播。元稹。李逢吉。牛僧孺。

使相五人。刘总。田宏正。李光颜。李愬。刘悟。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讳湛。穆宗长子。母曰恭僖皇后王氏。元和四年己丑岁。六月九日。生于东宫之别殿。不置节名。长庆元年三月。封为鄂王。寻改为景王。二年十二月。册为皇太子。四年正月。即位。年一十六。宝历元年四月。上尊号曰文武大圣广孝皇帝。二年十二月八日。中官苏佐明等作难。帝遇害。年十八。太和元年七月。葬庄陵。在京兆府三原县界。谥曰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哀册文。司空平章事裴度撰。谥册文。右仆射窦易直撰。谥议。阙。年号一。宝历尽二年。

宰相七人。杜元颖。王播。李逢吉。牛僧孺。李程。裴度。窦易直。

使相三人。李光颜。刘悟。乌重胤。

唐会要卷二

  帝号下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讳昂。穆宗第二子。母曰贞献皇后萧氏。元和四年十月十日生。以其日为庆成节。长庆元年。封为江王。名涵。宝历二年十二月。即位。改名昂。年十八。开成五年正月四日。崩于大明宫之太和殿。年三十二。八月。葬章陵。在京兆府富平县界。谥曰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哀册文。中书侍郎平章事崔郸撰。谥册文。中书侍郎平章事李撰。谥议。太常少卿杨敬之撰。年号二。太和尽九年。开成尽五年。

宰相二十四人。杜元颖。王播。李逢吉。牛僧孺。窦易直。裴度。韦处厚。杨嗣复。李。路随。李宗闵。段文昌。宋申锡。李德裕。李固言。郑覃。王涯。李训。贾餗。舒元舆。李石。陈夷行。崔珙。崔郸。

使相五人。乌重胤。史宪诚。王智兴。李载义。刘从谏。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讳炎。穆宗第五子。母曰宣懿皇后韦氏。元和九年甲午岁六月十一日。生于东宫。以其日为庆阳节。长庆元年三月封颖王。名澧。开成五年正月。立为皇太子。其年。即位。年二十七。会昌二年正月。上尊号曰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五年正月。又上尊号曰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六年三月。改名炎。其月二十三日。崩。年三十三。八月。葬端陵。在京兆府三原县界。谥曰至道昭肃孝皇帝。谥议。礼部侍郎陈商撰。年号一。会昌尽六年。

宰相十五人。李固言。李石。杨嗣复。李。崔郸。牛僧孺。崔珙。李德裕。陈夷行。李绅。李让夷。崔铉。杜悰。李回。郑肃。

使相四人。刘从谏。王元逵。王起。何宏敬。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讳忱。宪宗第十三子。母曰孝明皇后郑氏。元和五年庚寅六月二十三日。生于大明宫。以其日为寿昌节。长庆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会昌六年丙寅三月二十一日。武宗不豫。立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翌日。即位。改名忱。年三十七。大中二年戊辰正月。上尊号曰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大中十三年己卯八月七日。崩于大明宫。年五十。大中十四年二月庚辰。葬贞陵。在京兆府云阳县界。谥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哀册文。中书侍郎蒋伸撰。谥册文。门下侍郎平章事夏侯孜撰。谥议。兵部侍郎郑颖撰。咸通十三年壬申。追崇尊号曰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年号一。大中十三年。

宰相二十三人。李让夷。李绅。郑肃。李回。白敏中。韦琮。崔元式。李德裕。卢商。马植。周墀。崔龟从。任铭。魏扶。令狐绹。裴休。魏。崔慎由。郑朗。萧邺。刘瑑。夏侯孜。蒋伸。

使相十一人。魏。杜悰。崔郸。王元逵。何宏敬。王起。张仲武。崔慎由。卢耽。白敏中。郑涯。

懿宗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讳漼。宣宗长子。母曰元昭皇后晁氏。太和七年癸丑十一月十四日。生于藩邸。以其日为延庆节。大中元年丙寅。封郓王。名温。大中十三年己卯八月。立为皇太子。监国。改名漼。翌日。宣宗崩。即位。年二十七。咸通三年。壬午正月。上尊号曰睿文明圣孝德皇帝。咸通十二年辛卯正月。再上尊号曰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咸通十四年癸巳七月。崩于咸宁殿。年四十一。干符元年二月甲午。葬简陵。在京兆府富平县界。谥曰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庙号懿宗。哀册文。中书侍郎平章事崔彦昭撰。谥册文。门下侍郎平章事王铎撰。谥议。礼部侍郎崔沆撰。年号一。咸通尽十四年。

宰相二十一人。令狐绹。白敏中。萧邺。夏侯孜。蒋伸。杜审权。杜悰。毕諴。杨收。曹确。高璩。萧置。徐商。路岩。于琮。韦保衡。王铎。刘邺。赵隐。萧仿。崔彦昭。

使相十人。卢耽。何宏敬。张允伸。何全皞。李福。崔慎由。崔铉。康承训。曹确。韦宙。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讳儇。懿宗第五子。母曰惠安皇后王氏。咸通三年壬午五月八日。生于东内。以其日为应天节。初封普王。名俨。咸通十四年癸巳七月。立为皇太子。改名儇。是月。懿宗崩。即位。年十二。干符二年乙未正月。上尊号曰圣神聪睿仁哲明孝皇帝。光启元年五月。上尊号曰至德光烈皇帝。文德元年三月。崩于武德殿。年二十七。十二月。葬靖陵。在京兆府奉天县界。谥曰惠圣恭定孝皇帝。庙号僖宗。哀册文。中书侍郎平章事孔纬撰。谥册文。门下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撰。谥议。右丞权知礼部侍郎柳玭撰。年号五。干符七年。改广明元年。广明二年。改中和元年。中和五年。改光启元年。光启四年。改文德元年。

宰相二十三人。萧仿。崔彦昭。郑畋。卢携。王铎。李蔚。郑从谠。崔沆。豆卢瑑。王徽。裴澈。萧遘。韦昭度。郑昌图。杜让能。孔纬。张浚。韦保衡。赵隐。刘邺。裴坦。刘瞻。刘崇望。

使相六十人。王铎。郑从谠。高骈。李可举。王重荣。李克用。陈敬瑄。朱玫。孙惟晟。李匡威。张均。王敬武。陈儒。钟傅。李鋋。李茂贞。朱全忠。王处存。东方达。令狐绹。杜悰。路岩。曹确。杜审权。赵隐。李蔚。韦昭度。郑畋。李都。崔安潜。周宝。张允伸。王镕。刘邺。王重盈。王行瑜。李罕之。李昌言。李昌符。齐克俭。齐克让。杨师立。朱瑄。满存。乐彦贞。刘巨容。诸葛爽。赵德諲。李思恭。时溥。安师儒。周岌。秦宗权。曹金正。杨守亮。杨守忠。杨守信。顾彦晖。顾彦朗。曹诚。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懿宗第七子。母曰惠安皇后王氏。咸通八年三月二十二日。生于东内。以其日为嘉会节。十三年壬辰四月。封寿王。名杰。干符四年丁酉。遥镇幽州。文德元年戊申三月。立为皇太弟。监国。改名敏。翌日。即位。改名晔。年二十二大顺元年庚戌正月。上尊号曰圣文睿德光武宏孝皇帝。天佑元年甲子八月。梁王密令蒋元晖等弒于东都椒殿。年三十八。葬和陵。在河南府缑县界。谥曰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哀册文。中书侍郎平章事柳璨撰。谥册文。右仆射平章事裴枢撰。谥议。太常卿王溥撰。年号七。龙纪二年。改大顺。大顺三年。改景福。景福三年。改干宁。干宁五年。改光化。光化四年。改天复。天复四年。改天佑。

宰相二十五人。韦昭度。孔纬。杜让能。张浚。刘崇望。崔昭纬。徐彦若。郑延昌。王抟。崔胤。李磎。陆扆。孙偓。郑綮。朱朴。崔远。裴贽。裴枢。王溥。独孤损。柳璨。陆希声。苏检。卢光启。韦贻范。

使相三十九人。李鋋。张全义。孙惟晟。王重盈。钱镠。罗宏信。李罕之。雷满。王建。赵匡凝。成汭。孙德昭。周承诲。李匡威。杨守信。张均。李磎。赵德諲。崔安潜。董彦弼。徐彦若。韦昭度。王镕。王处直。陈敬瑄。朱瑄。时溥。王珙。杜洪。刘崇望。朱全忠。李思恭。王行瑜。李茂贞。王抟。杨守亮。杨守忠。顾彦朗。杨晟。

哀皇帝讳柷。昭宗第九子。母曰积善皇太后何氏。景福元年壬子九月三日。生于大内。以其日为干和节。干宁四年丁巳封辉王。名祚。天复三年癸亥二月。拜开府仪同三司。充诸道兵马元帅。天佑元年甲子。昭宗崩。翌日。蒋元晖矫遗诏。以帝即位。改今名。年十三。天佑四年丁卯三月。禅位于梁。梁奉帝为济阴王。迁于曹州。明年二月。遇害前刺史氐叔琮之第。年十七。葬济阴之定陶乡。谥曰哀皇帝。后唐明宗初就故陵置园邑。有司请谥曰昭宣光烈孝皇帝。庙号景宗。中书复奏据少帝行事。不合称宗。存谥而已。知礼者亦以昭宣之谥非宜。年号一。尽天佑四年。

宰相六人。裴枢。独孤损。崔远。柳璨。张文蔚。杨涉。

使相十三人。王师范。钱镠。韩建。张全义。王镕。罗绍威。刘仁恭。朱全忠。王处直。李茂贞。赵德諲。王建。赵匡凝。

  杂录

大历十四年七月。礼仪使吏部尚书颜真卿上言。高祖至肃宗七圣。庙号尊号。文字繁多。皇帝则悉有大圣之号。皇后则尽有顺圣之名。使言之者惑于今。行之者异于古。请高祖以下累圣谥号。悉取初谥为定。谨按旧制上谥号。高祖为武皇帝。太宗为文皇帝。高宗为天皇大帝。中宗为孝和皇帝。睿宗为圣真皇帝。元宗为孝明皇帝。肃宗为孝宣皇帝。其庙号如故。仍请准汉魏及国朝故事。于尚书省议定奏御。乃令尚书省议之。时以谥号前后繁多不经。儒学之臣。思改者久矣。会真卿上奏。皆谓必克正焉。而兵部侍郎袁。官以兵达。不详典故。乃上言。陵庙中玉册既刊矣。不可轻改。遂罢之。曾不知陵中玉册。实纪其初号。后虽追尊。而册文如故。

兴元元年正月。上在奉天。颁罪己之诏。让去徽号。其后虽剪大盗。复天步。群臣屡请。终不许焉。

元和十五年四月。礼仪使奏。群臣告天。请大行皇帝谥。准礼及故事。合集中书门下御史台五品以上。尚书省四品以上。于南郊告天毕。议定。然后连署闻奏。

太和七年十二月。宰臣王涯等四人。上表请册徽号。不许。至开成二年二月。因御紫宸殿。宰相郑覃。李固言。李石等。以请诸道节度观察使。频有表章。以加徽号为请。上固谦抑不允。其月自朔至晦。诸道节度观察使请上徽号者。凡二十余道。或再请三请者。皆报不许焉。

大中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追尊顺宗宪宗谥号。初。群臣以河湟既复。请加尊号。上深执谦让。三表不许。曰。河湟已复。继承先志。朕欲追尊顺宗宪宗谥号。以成功烈。其事如何。宰臣白敏中等对曰。臣等愚昧。思虑所不及。故遂行之。至册日。上御宣政殿。百僚拜讫。乃降阶受玉册于太尉。拜受讫。授礼官。将奉迎以退。上俯偻。不瞬目送使者。流涕呜咽。俟太尉奉策出。升殿。群臣莫敢动焉。先是。中书门下奏。追尊二祖仪注。皇帝行事与差官展礼。旧记不同。礼许从宜。不必法古。臣等商量。其日皇帝于宣政殿受玉册。遣宰相已下持节奉册赴太庙。庶协典礼。诏可之。

天佑二年三月。起居郎苏楷议昭宗谥号曰。皇帝御宇。由治乱以审污隆。宗祀配天。资谥号以定升降。故臣下君上。皆不得而私也。有司先定尊谥曰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按后汉和帝安帝顺帝。缘非功德。遂改尊称。亦允臣下之请。今郊禋有日。祫祭惟时。伏望别议新庙之称。庶协先朝罪己之德。于是太常卿张廷范改谥曰恭灵庄闵孝皇帝。庙号襄宗。楷。礼部尚书循之子。凡劣无艺。干宁二年。应进士登第。物论以为滥。昭宗命翰林学士陆扆。秘书监冯渥复试。黜落。不许再入举场。楷负愧衔怨。至是与起居郎罗扆。起居舍人卢鼎连署议。楷目不知书。其文罗扆所作。盖时政出贼臣。哀帝亦不能制之也。

  追谥皇帝

孝敬皇帝讳宏。高宗第五子。永徽四年正月封代王。显庆元年。册为皇太子。上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薨于合璧宫倚云殿。五月五日。赠谥曰孝敬皇帝。

殇皇帝重茂。中宗第四子。圣历三年腊月。封北海郡王。神龙元年二月。改封温王。景龙四年六月。册为皇太子。七日。即帝位。二十四日。让位于睿宗。降封温王。景云二年正月。改封襄王。集州安置。开元二年四月。薨于房州。年十七。追谥殇皇帝。

让皇帝宪。睿宗长子。本名成器。文明元年。立为皇太子。及睿宗立。降为皇嗣。改为皇孙。后为蔡王。又为宋王。复为宁王。开元二十九年。薨。追册让皇帝。葬惠陵。

奉天皇帝琮。元宗长子。本名嗣直。封郯王。改名潭。又名琮。天宝十载。薨。谥靖德皇太子。肃宗元年。追册为奉天皇帝。葬齐陵。

承天皇帝倓。肃宗第三子。本封建宁郡王。薨。宝庆初。赠封齐王。大历三年。追封承天皇帝。葬顺陵。

  杂录

龙朔元年。孝敬命太子宾客许敬宗等。于文思殿博采古今集。摘其英词丽句。以类相从。勒成五百卷。名曰瑶山玉彩。表上之。制赐物三万段。总章元年二月。敕征辽军逃亡限内不首。及更有逃亡者。身并处斩。家口没官。孝敬上表切谏。请免其配没。从之。其月。亲释奠司成馆。因请赠颜回太子少师。曾参太子少保。制并从之。咸亨二年。驾幸东都。太子监国。时属大旱。关中饥乏。取廊下兵马粮视之。见有食榆皮蓬实者。乃令家令等各给米使足。时义阳宣城二公主。以母得罪。幽于掖庭。太子见之惊恻。遽奏请出降。又请以同州沙苑地。分借贫人。诏并许之。

承天皇帝倓。既为张良娣所构。肃宗怒而幽死、又欲摇动代宗。时代宗收复两京。遣判官李泌入朝献捷。从容语及倓事。泌曰。臣幼稚时。念得黄台瓜辞。陛下闻其说乎。高宗大帝有子八。天后所生四子。自为行第。故睿宗第四。长曰孝敬皇帝宏。为太子监国。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之。立雍王贤。贤每自忧惕。知必不保全。与二弟同侍父母之侧。由敢谏。乃作黄台瓜辞。令乐工歌之。冀天后闻之哀愍。辞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四摘抱蔓归。太子贤终为天后所逐。死于黔中。陛下有今日运祚。已一摘矣。慎再摘。上愕然曰。卿安得有是言。自是夺宗之计不行。

元宗尝与让帝宪及岐王范等书曰。昔魏文帝诗云。西山一何高。高处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赐我一丸药。光辉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体生羽翼。朕每思服药而求羽翼。何如骨肉兄弟。天生之羽翼乎。夫陈思王有超代之才。堪任经国之务。绝其朝谒。卒令忧死。魏祚未终。遭司马宣王之夺。岂神丸之效也。虞舜至圣。舍傲象之愆。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此为帝王之轨则。于今数千岁。天下归善焉。朕未尝不废寝忘餐钦叹也。顷因余暇。妙选仙经。得此神效方。古老云。服之必验。今分此药。愿与兄弟同保长龄。永无限极。时申王等皆先薨。唯宪独在。上尤加恩贷。每至宪生日。必幸其宅。移时宴乐。居常无日不赐宪酒酪及异馔等。尚食总监及四方有所进献。食稍甘。即皆分以赐之。宪奏请年终录付史馆。每年至数百纸。开元二十九年冬十月。京城寒甚。凝霜封树。学者以为春秋雨木冰即是。亦名树介。言其象介冑也。宪见而叹曰。此俗为树稼者也。谚曰。树生稼。达官怕。必有大臣当之。我其死矣。其年十一月。薨。上闻之。号呼失声。左右莫不掩泪。

唐会要卷三

  皇后

宣皇帝皇后张氏。谥宣献。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谥。

光皇帝皇后贾氏。谥光懿。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谥。

景皇帝皇后梁氏。谥景烈。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谥。

元皇帝皇后独孤氏。谥元贞。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谥。

高祖皇后窦氏。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谥穆皇后。贞观九年五月九日。追尊太穆神皇后。天宝八载六月十五日。追尊太穆顺圣皇后。

太宗皇后长孙氏。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立为皇后。贞观十年五月二十六日。崩于立政殿。年三十六。谥曰文德皇后。咸亨五年八月。追谥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六月。加尊文德顺圣皇后。

高宗皇后王氏。永徽元年正月。立为皇后。六年十月十二日。废为庶人。

天后武氏。贞观十年。文德皇后崩。太宗闻武士女有才貌。召入宫。以为才人。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太宗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乃召入宫。潜令长发。欲以间良娣之宠。既入宫。宠待逾于良娣。立为昭仪。良娣王皇后协心谋之。递相谮毁。上终不纳。俄诬王皇后与母柳氏求厌胜之术。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上从容言王氏无子。以风长孙无忌。无忌竟不顺旨。永徽五年。中书舍人李义府。上表请废王皇后。立昭仪。以厌众庶之心。上悦。谓李绩曰。立昭仪之事。褚遂良固执不从。遂良既是顾命大臣。事不可。当止也。绩遂密奏曰。此是陛下家事。何须更问外人。许敬宗又言于朝曰。田舍翁积得十斛麦。尚欲换却旧老妇。况天子富有四海。立一皇后。有何不可。关诸人何事。妄生异议。上意乃定。遂立为皇后。显庆五年十月已后。上苦风眩。表奏时令皇后详决。自此参预朝政。几三十年。当时畏威。称为二圣。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称天后。宏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十二月。皇太子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摄政。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即位。改国号称周。赐帝姓武氏。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传位于中宗。二十六日。徙居上阳宫。二十七日。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十二月二十六日。崩于洛阳仙居殿。年八十一。谥曰大圣则天皇后。国子司业崔融为哀册文。二年五月二十八日。祔葬干陵。唐隆元年七月七日。依旧为天后。景云元年十月十八日。改为大圣天后。延和元年六月十七日。又改为天后圣帝。八月五日。改为圣后。开元四年十二月。改为则天后,天宝八载六月十五日。追尊则天顺圣皇后。年号二十。嗣圣二年二月七日。改为文明。文明元年九月五日。改为光宅。光宅二年正月一日。改为垂拱。垂拱五年正月一日。改为永昌。永昌五年十一月一日。改为载初。载初元年九月九日称周。改为天授。天授三年四月四日。改为如意。如意元年九月九日。改为长寿。长寿三年五月十日。改为延载。延载二年三月一日。改为证圣。证圣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改为天册万岁。天册万岁二年腊月。改为万岁登封。万岁登封元年四月一日。改为万岁通天。万岁通天二年九月九日。改为神功。神功二年正月一日。改为圣历。圣历三年五月五日。改为久视。久视二年正月五日。改为大足。大足元年十月二十三日。改为长安。长安五年正月一日。改为神龙。

宰相七十八人。刘仁轨。薛元超。郭正一。姚元崇。裴炎。袁恕己。敬晖。岑长倩。郭待举。魏元同。刘齐贤。韦宏敏。桓彦范。王德真。刘袆之。武承嗣。骞味道。崔。李景谌。韦方质。沉君谅。裴居道。韦思谦。苏良嗣。韦待价。张光辅。王本立。范履冰。邢文伟。武攸宁。傅游艺。史务滋。宗秦客。格辅元。乐思诲。任知古。欧阳通。裴行本。狄仁杰。杨执柔。李游道。袁智宏。崔神基。崔元综。李昭德。姚。李元素。王璇。娄师德。韦巨源。陆元方。豆卢钦望。苏味道。王孝杰。武什方。杨再思。杜景佺。周允元。孙元亨。李道广。王方庆。王及善。宗楚客。武三思。吉顼。李峤。张锡。韦安石。李怀远。顾琮。李迥秀。朱敬则。唐休璟。韦嗣立。崔元暐。张柬之。房融。韦承庆。

中宗皇后赵氏。天宝八载六月十五日。追尊和思皇后。皇后初为英王妃。母常乐公主得罪。妃坐废。幽死于内侍省。中宗崩。将葬于定陵。莫知瘗所。将行招魂附葬之礼。太常博士彭景直曰。招魂葬礼非古。不可备棺椁置辒辌。宜据汉书郊祀志。葬黄帝衣冠于桥山。遂以皇后袆衣。于陵所寝宫招魂。置衣魂轝。以太牢告祭。迁衣于寝宫御榻之右。覆以夷衾焉。

皇后韦氏。神龙元年二月十二日。立为皇后。十一月二日。尊为顺天皇后。三年八月十五日。加顺天翊圣皇后。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降为庶人。初。神龙元年十二月。侍中桓彦范上表曰。昔孔子论诗。关雎为始。言后妃者。人伦之本。理乱之端也。故英皇降而虞道兴。任姒归而周宗盛。桀奔南巢。祸阶妹喜。鲁桓灭国。惑以齐媛。伏见陛下每临朝听政。皇后必施帷幔。坐于殿上。得闻政事。臣历选列辟。详求往代。帝王有与妇人谋及政者。莫不破国亡身。倾辀继路。且以阴乘阳。违天也。以妇凌夫。违人也。违天不祥。违人不义。由是古人譬以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易曰。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不得预于国政也。伏愿鉴古人之言。察古人之意。上以社稷为重。下以苍生为念。宜令皇后无往正殿。干及外朝。专在中宫。聿修阴教。则坤仪式固。鼎命维新。

睿宗皇后刘氏。唐隆元年六月二十八日。赠皇后。景云元年二月二十三日。追谥肃明皇后。天宝八载六月十五日。追尊肃明顺圣皇后。

皇后窦氏。唐隆元年赠皇后。景云二年。追谥昭成皇后。天宝八载。追尊昭成顺圣皇后。赠谥日月。并与肃明皇后同。

元宗皇后王氏。长寿二年。纳为妃。先天元年八月二十日。立为皇后。开元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废为庶人。

皇后杨氏。至德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追尊皇后。谥曰元献。立庙于太庙之西。四时荐享。皆准太庙一室之仪。至宝应二年四月。迁神主于太庙。祔元宗室。

皇后武氏。恒安王攸止女。攸止卒后。后尚幼。随例入宫。及王皇后废。赐号惠妃。宫中礼秩。一同皇后。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七日。薨。年四十。赠皇后。谥曰贞顺。仍立庙于京师昊天观之角。干元之后。享祀仍停。初。十四年四月。侍御吏潘好礼。闻上欲以惠妃为皇后。进疏谏曰。臣尝闻礼记曰。父母之雠。不共戴天。公羊传曰。子不复父雠。不子也。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丁兰报木母之恩。春秋美其义。汉史称其孝。陛下既不以齐襄为法。丁兰为戒。岂得欲以武氏为国母。当何以见天下之人乎。不亦取笑于天下乎。非止亏损礼经。实恐污辱名教。又惠妃再从叔三思。从父延秀等。并干乱朝纲。递窥神器。豺狼同穴。枭獍同林。至如恶木垂阴。志士不息。盗泉飞液。正夫莫饮。良有旨哉。且匹夫匹妇。欲结夫妻者。尚相拣择。况陛下是累圣之贵。天子之尊乎。伏愿陛下详察古今。鉴戒成败。慎择华族之女。必在礼义之家。称神祇之心。允亿兆之望。为国大计。其在于兹。且惠妃本是左右执巾栉者也。不当参立之。故春秋书宋人夏父之会。无以妾为夫人。齐桓公誓命于葵丘。亦曰无以妾为妻。此则夫子恐开窥竞之端。深明嫡庶之别。又汉成帝欲立赵氏为皇后。刘辅极言。汉桓帝欲立薄氏于中宫。李云切谏。又见人间盛言。尚书左丞相张说。自被停知政事之后。每谄附惠妃。诱荡上心。欲取立后之功。更图入相之计。伏愿杜之于将渐。不可悔之于已成。且太子本非惠妃所生。惠妃复自有子。若惠妃一登宸极。则储位实恐不安。皇太子既守器承祧。为万国之主本。何可轻易。辄有摇动。古人所以见其渐者。良以是也。昔汉高祖以戚夫人之故。将易太子之位。时有商山四皓。虽不食汉庭之禄。尚能辅翼太子。况臣愚昧。职参宪府。慷慨关心。感激怀愤。陛下留神省察。

 苏冕驳曰。此表非潘好礼所作。且好礼先天元年为侍御史。开元十二年为温州刺史。致仕。表是十四年献。而云职参宪府。若题年恐错。即武惠妃先天元年始年十四。王皇后有宠未衰。张说又未为右丞相。竟未知此表是谁献之。

肃宗皇后吴氏。宝应元年五月十九日。追尊皇后。谥曰章敬。

皇后张氏。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良娣张氏册为淑妃。干元元年三月六日。立为皇后。宝应元年。有罪幽死别所。

代宗皇后独孤氏。大历十年。追尊曰贞懿皇后。十月十六日忌。皇后沈氏。开元末。选入宫。天宝末。以胡寇犯阙。元宗西狩弃妃。故为贼所得。拘于东都之掖庭。代宗收东都。见之。留宫中。及史思明再犯河洛。遂失所在。十余年求之不得。至德宗即位。建中元年八月。追尊为皇太后。遂以睦王述为奉迎皇太后使。工部尚书乔琳为副。升平公主宜备起居。候知行在。即严扈法驾奉迎。至二年二月。群臣以皇太后问至。称贺。既而谬焉。四方诈称太后者数四。至贞元元年九月。礼仪使奏太皇太后沈氏。厌代登真。于今二十有七年。大行皇帝至孝惟深。哀思罔极。建中初。已发明诏。舟车所至。靡不周遍。岁月滋深。迎访理绝。谨按晋庾蔚之议云。寻求三年之外。又俟中寿而服之。今参详礼经。博稽故事。伏请以大行皇帝启攒宫日。百官举哀于肃章门内之正殿。先令有司造袆衣一副。发哀日。令内官以袆衣置于幄座。自后令宫人朝夕上食。先告元陵。次告宗庙。上太皇太后谥册。次造神主。择日祔代宗庙。其袆衣。备法驾奉迁于元陵祠殿。置于代宗皇帝衮衣之右。便以今年十一月二日发哀为忌。追册曰睿真皇后。从之。

德宗皇后王氏。贞元二年十一月。册为皇后。其月二十一日忌。三年正月。上尊谥曰昭德皇后。其谥册文初令兵部侍郎李纾撰。上以纾谓皇后为大行皇后。非也。诏学士吴通元为之。通元又云咨后王氏。亦非也。按贞观中岑文本撰文德皇后谥册文曰。皇后长孙氏。斯得之矣。其年二月。皇后发引。梓宫进辞太庙于永安门。升辒辌车于安福门。从阴阳之吉也。三月。以皇后庙乐章九首付有司。令议庙舞之号。礼官请号坤元之舞。从之。其乐章初令宰臣张延赏柳浑等撰。及进。留中不下。又命翰林学士吴通元为之。时上务简约。不立庙。令于陵所祠殿奉安神主。三年正月十八日。太常博士李吉甫奏曰。准国朝故事。昭成皇后。肃明皇后。元献皇后。并置别庙。若于大行皇帝陵所祠殿奉安神主。礼经典故。检讨无文。伏以元献皇后。庙在太社之西。今请修葺。以为大行皇后别庙。敕旨。宜依。仍付所司。至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待诏杨季炎等奏。奉进止。宜于两仪殿虞祭毕。择日祔庙。准经勘择。用三月十八日一时。两仪灵座。便请除之。诏下太常。详求典故。太常卿董晋。与博士李吉甫张荐等奏曰。伏惟古礼。合用今年七月卒哭祔庙。国朝故事。高祖六月而葬。睿宗十月而葬。并葬讫便卒哭。祔庙。圣朝典故。伏请遵仍。令所司于今月十八日已前择卒哭位。哭讫。以十八日祔庙。制曰。可。

顺宗皇后王氏。贞元元年八月。册为太上皇后。元和元年五月。册为皇太后。十一年三月四日忌。宪宗皇后郭氏。元和十五年闰正月。册为皇太后。大中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忌。其年七月。上尊谥曰懿安皇太后。

皇后郑氏。会昌六年四月。上尊号曰皇太后。大中元年。上尊号曰孝明皇太后。

穆宗皇后王氏。长庆四年二月。册为皇太后。会昌四年正月十二日忌。五年四月。上尊谥曰恭僖皇太后。皇后萧氏。宝历三年三月。册为皇太后。大中元年四月十五日忌。其年八月。上尊谥曰贞献皇太后。

穆宗皇后韦氏。会昌时。追册为皇太后。谥曰宣懿。武宗母也。

敬宗皇后。史阙。文宗皇后。史阙。武宗皇后郑氏。

宣宗皇后晁氏。大中十三年九月。上尊谥曰元昭皇太后。

懿宗皇后王氏。咸通十四年八月。册为惠安太后。文德元年四月。上尊谥曰恭献皇太后。

僖宗皇后。史阙。

昭宗皇后何氏。光化元年四月册为皇后。天佑元年册为皇太后。居积善宫。天佑二年十二月。为梁王密遣人所害。

  杂录

开元四年正月。大理少卿李衢奏。奉进止。令修皇后谱牒事。伏请降明敕。奉敕。宜依。仍令户部量事供其纸笔。贞元二年十二月。有司以皇后在殡。请禁公私声乐。诏曰。大行皇后丧。庶民之间。并已除服。缘情制礼。须使合宜。其太常权停教习。京城及诸府。任举乐音。

三年正月。诏中书门下两省及常参官。各宜撰大行皇后挽歌词三首。其月。诏内外诸亲。设祭于大行皇后。并不假饰花果。已后公私集会。并宜准此。初。皇后母郕国夫人郑氏等。请设祭。可之。自是宗室诸亲。及李晟浑瑊。神策六军大将。皆请设祭。自启攒宫后。日有数祭。至于将迁座乃止。

元和十一年三月。顺宗皇后王氏。崩于南内之咸宁殿。谥曰庄宪。初。太常少卿韦纁进谥议。公卿署定。欲告天地宗庙。礼院奏议曰。谨按曾子问。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古者天子称天以诔之。皇后之谥。则读于庙。江都集礼引白虎通曰。皇后何所谥之。谥之于庙。又曰。皇后无外事。无为于郊。传曰。故虽天子。必有尊也。准礼。贱不得诔贵。子不得爵母。所以必谥于庙者。谥宜受成于宗庙。故天子谥成于郊。皇后谥成于庙。今请准礼。集百官连署谥状讫。读于太庙。然后上谥于两仪殿。既符故事。允合礼经。从之。其年四月。西川节度使李仪简。遣使往南诏告皇太后哀。凡天子之丧。嗣天子以卿大夫告于四夷。太后皇后之丧。则方镇告之。故事也。时以太后崩。不听政。欲准故事。冢宰以总百官。宰相礼仪使裴度献议曰。冢宰是殷周六官之首。既掌邦礼。实统百司。故王者谅阴。百官权听之制。后代设官。既无此号。不可虚设。且国朝故事。或置或否。古今异制。不必因循。其诸司公事。望请中书门下处分。从之。其年七月。礼仪使奏。自秦汉以来。天子之后称皇后。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加太字者。所以加尊称也。国朝典礼。皆称旧制。开元六年正月。太常奏。昭成皇太后谥号。已牒礼部。礼部以太字非之。太常报曰。入庙称后。义系于夫。在朝称太后。义系于子。并载在史策。垂之不朽。今百司文牒及奏状。参详典故。恐不合除太字。如谥册入陵。神主入庙。即当去之。奏可。十五年五月。庄宪皇太后弟故左金吾卫大将军王用妻胡氏进状云。请用姑庄宪皇太后荫。补千牛。申中书门下。称准格无条。伏见贞元中。沈翚用姑睿真皇太后荫。元和中妾弟二男浩。亦用皇太后荫。伏乞天恩允妾所奏。可之。仍入格令。

天佑元年九月。册昭宗皇后何氏为皇太后。中书门下奏请太后宫请以积善为名。从之。

  内职

旧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以备周礼六宫之数。其外又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分掌宫中服御药膳之事。宫正纠愆失。彤史纪功书过。龙朔二年。改易官名。置赞德二人。正一品。以代夫人。宣仪四人。正二品。以代九嫔。承闺五人。正四品。以代美人。承旨五人。正五品。以代才人。卫仙六人。正六品。以代宝林。供奉八人。正七品。以代御女。侍栉二十人。正八品。以代采女。又置侍巾三十人。正九品。咸亨二年。复旧。高祖太宗黜隋之乱政。未下车而大放宫女。正位配尊。惟其旧德。宫阃之职。备员而已。所谓刑于内以正乎外。及高宗永徽之后。政出宫中。公卿大夫。罔不惮服。其取威也多。山陵未毕。而冢嗣再废。遂阙剪王室。改立宗社。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及中宗追王韦氏。崇宠三思。使以先朝故事尊诱之。于是庆云之瑞。宣于朝廷。桑女之歌。布于天下。防闲之道大坏。乱逆之谋预召矣。卒以祸败。为后王诫。元宗即位。大加惩革。内外有别。家道正矣。

懿宗淑妃郭氏。生同昌公主。帝在藩邸。常经重疾。妃侍医药。见黄龙出入卧内。既间。妃以异告。帝曰。慎勿言之。贵必不相忘。婕妤崔氏。王氏。此条原本有阙。

  杂录

贞观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尚书八座议曰。谨按王者正位。作为人极。朝有公卿之列。室有嫔御之序。内政修而家理。外教和而国安。爰自周代。洎乎汉室。名号损益。时或不同。然皆寤寐贤才。博采淑令。非唯德洽宫壸。抑亦庆流邦国。近代以降。情溺私宠。掖庭之选。有乖故实。或微贱之族。礼训蔑闻。或刑戮之家。怨愤充积。而滥吹名级。入侍宫闱。即事而言。窃未为得。臣等伏请。今日以后。后宫及东宫内职员有阙者。皆选有才行充之。若内无其人。则旁求于外。采择良家。以礼聘纳。

永徽六年十月。武后未立。上特号为宸妃。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奏言。帝王嫔妃。自有恒数。今若别立妃号。臣等窃以为不可。乃止。

贞元六年七月九日。太常卿崔纵奏。谨按司封令及六典。王母为太妃。高祖宇文昭仪生韩王元嘉。后为韩国太妃。太宗燕妃生越王贞。后为越国太妃。今诸王母未有封号。请遵典故。其月。吏部郎中柳冕署状。称历代故事及六典。无公主母称号。臣谨约文比义。公主母既因公主而贵。伏请降于王母一等。命为太仪。各以公主本封。加太仪之上。旨依。

元和四年。德宗皇帝妃韦氏卒。废朝三日。妃祖濯。尚中宗女定安公主。官至卫尉少卿。父会昌中为义王驸马。妃少入宫。性敏顺。善于承奉。德宗重之。遂册为妃。六宫服其德。崇陵复土毕。于园寝终三年之制。至是卒。

尚宫宋氏葬。奉敕令所司供卤簿。准故事。只合给仪仗。诏以鼓吹赐之。宋氏姊妹五人。皆有文学。贞元中。泽潞节度使李抱真。贡至阙下。德宗召入宫试。兼问经史文义。深加赏叹。自后皇太子及诸王公主等。多从受学。姊妹中。尚宫尤通达人事。自宪宗穆宗。呼为先生。其名实根本。具在宪宗实录。宝历元年。赠梁国夫人。其年七月。敕殿中。上奉御郭环曾祖故陈州刺史崇。可封工部尚书。曾祖母唐氏。可赠晋昌郡夫人。祖母李氏。可赠陇西郡夫人。父右威卫将军义。可赠礼部尚书。以环妹才人有宠故也。未为妃后。一旦褒赠。荣及祖祢。前例无之。

天佑二年九月六日。内出宣旨。乳母杨氏可赐号昭仪。乳母王氏。可封郡夫人。第二乳母先帝已封郡夫人。可准杨氏例改封。中书奏议。言乳母古无封夫人赐内职之例。近代因循。殊乖典故。昔汉顺帝以乳母宋氏为山阳君。安帝乳母王圣为野王君。当时朝议。犹或非之。惟中宗封乳母于氏为平恩郡夫人。尚食高氏为蓨国夫人。今国祚中兴。礼仪革旧。臣等商量。杨氏望赐号安圣君。王氏福圣君。第二王氏康圣君。从之。

其年十二月。敕宫嫔女职。本备内任。近年以来。稍失礼仪。今后每遇延英坐朝日。只令小黄门祇候引从。宫人不得擅出内。

  出宫人

武德九年八月十八日。诏王者内职。取象天官。上备列宿之序。下供埽除之役。肇自古昔。具有节文。末代奢淫。搜算无度。朕顾省宫掖。其数实多。悯兹深闭。久离亲族。一时减省。各从娶聘。自是中宫前后所出。计三千余人。贞观二年春三月。中书舍人李百药上封事曰。自陛下受命已来。诏示天下。薄赋轻徭。恤刑慎狱。躬行节俭。减损服御。虽尧舜德音。无以过此。然阴气郁积。亦恐是旱之咎征。往年虽出宫人。未为尽善。窃闻大安宫及掖庭内。无用宫人。动有数万。衣食之费。固自倍多。幽闭之冤。足感和气。亢阳为害。亦或由兹。至七月三日。上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已。此皆竭人财力。朕所弗取。且洒埽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息人。亦各得遂其性。于是命尚书左丞戴冑。给事中杜正伦等。于掖庭宫西门简出之。开元二年八月十日诏曰。古者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以备内职焉。朕恭膺大宝。颇修旧号。而六宫旷位。未副于周礼。八月算人。不行于汉法。至于姜后进谏。永巷脱簪。袁盎有言。上林引席。此则朕之所慕。未曾忘也。顷者。人颇喧哗。闻于道路。以为朕求声色。选备掖庭。岂余志之未孚。何斯言之妄作。往缘太平公主取人入宫。朕以事虽顺从。未能拒抑。见不贤莫若自省。欲止谤莫若自修。改而更张。损之可也。妃嫔已下。朕当拣择。使还其家。宜令所司将车牛。今月十二日。赴崇明门待进止。

大历十四年五月。出宫人百余人。

贞元二十一年三月。出后宫人三百人。其月。又出后宫及教坊女妓六百人。听其亲戚迎于九仙门。百姓莫不叫呼大喜。

元和八年六月。出宫人二百车。任其嫁配。十年十二月。出宫人七十二人。

长庆四年二月。敕先在掖庭宫人。及逆人家口。并配内园者。并放出外。任其所适。其月敕文。宫中老年及残疾不任使役。并有父母者。并委所司。选择放出。

宝历二年十二月。敕在内宫女。宜放三千人。愿嫁及归近亲。并从所便。不须寻问。

开成三年二月。文宗以旱出宫人刘好奴等五百余人。送两街寺观。任归亲戚。翌日。因紫宸对。宰相李曰。陛下放宫女数多。德迈千古。汉制八月算人。晋武平吴。亦多采择。仲尼所谓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宰相郑覃曰。昔晋武以采择之失。中原化为左衽。千古可为殷鉴矣。

唐会要卷四

  储君

太子建成。高祖长子。武德元年六月七日。册为皇太子。九年六月四日。伏法。追封息王。初。武德元年六月。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疏谏曰。臣闻性相近而习相远。以其所好相染故也。皇太子及诸王等左右群僚。不可不择而任之。但是无德义之人。家门不能邕睦。及好奢华驰骋。嫚游声色。不得使亲而近之。臣历观往古。下览近代。至于子孙不孝。兄弟离间。莫不为左右乱之。愿陛下选贤才以为皇太子僚友。如此则克隆盘石。永固维城矣。

中山王承干。太宗长子。武德三年六月。封恒山郡王。五年八月。徙封中山郡王。九年十月。立为皇太子。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废为庶人。居黔州。十八年十二月二日。薨。开元二十四年。追封恒山郡王。谥曰愍。初。贞观十三年。黄门侍郎刘洎上疏曰。太子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常识忧惧。无由晓风俗。虽复神机不测。天纵生知。而开物成务。终由外奖。是故周储上哲。思望奭而加裕。汉惠深仁。引绮园而昭德。原夫太子。宗祧是系。善恶之际。兴亡斯在。苟不勤始。将悔于终。故晁错上书。令先通政术。贾谊献策。务前知礼乐。臣今不曲陈故事。请以圣德言之。陛下多才多艺允武允文。尚且虽休勿休。日慎一日。求异闻于振古。劳睿思于当年。乙夜观书。事高汉帝。马上披卷。勤过魏后。陛下自励如此。而令太子优游。臣所未喻一也。如蹔屏机务。即寓目雕虫。屈宋不足以升堂。钟张何阶于入室。陛下好古如此。而令太子悠然静处。不寻篇翰。臣所未喻二也。备该众妙。独秀寰中。犹晦天聪。俯询凡议。听朝之隙。引见群臣。降以温颜。访以今古。陛下自行如此。而令太子久入趋侍。不接正人。臣所未喻三也。若谓无益。则何事劳神。若谓有成。则宜申贻厥。蔑而不急。未见其可。上遂敕刘洎。令与岑文本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谈论。十六年二月。谏议大夫褚遂良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霄极。其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礼特须尊崇。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或至乱国。臣伏见东宫料物。岁得四万段。付市货卖。凡值一万一千贯文。魏王支别。封及廪物。一年几值一万六千贯文。是储君料物。翻少藩王。朝野闻见。以为非是。昔汉明帝披舆地图。等诸国户口。令诸子租岁。不过二千万。明德马后为言。亦不偏得。此则防其嗜欲。节其骄恣。伏愿陛下颇择汉法。宏此无偏。储君之用。微附古昔。则天下幸甚。因诏曰。储贰不会。自古例程。近代以来。多为节限。求之故寔。深非事宜。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至其年八月十四日。上谓侍臣曰。当今国家。何事最急。各为我言之。右仆射高士廉曰。养百姓最急。黄门侍郎刘洎曰。抚四夷最急。中书侍郎岑文本曰。行礼义最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当今四方仰德。谁敢为非。但太子诸王。须有定分。陛下宜为万代法。以遗子孙。上曰。此言是也。朕年将五十。已觉衰怠。既以长子守器东宫。弟及庶子。数将五十。心常忧虑。颇在此耳。但自古嫡庶。无良佐何尝不倾败家国。公等为朕搜访贤德。以辅储君。爰及诸王。咸求正士。且事人岁久。则分义情深。非意窥觊。多由此作。于是限王府官寮。不得过四考。十七年三月。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言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上曰。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燕王忠。高宗长子。贞观二十年八月。封陈王。永徽三年七月。册为皇太子。六年十一月。武后既立。礼部尚书许敬宗奏曰。臣闻元储以贵。立嫡之义尤彰。罔敢同名。正本之文愈显。既而皇后生子。合处少阳。出自涂山。是为吾君之胤。夙娴胎教。宜展问竖之心。乃复为孽夺宗。降居藩邸。臣以愚诚。窃所未喻。且今之守器。素非皇嫡。永徽爰始。国本未生。权引彗星。越升明两。近者元妃载诞。正胤降神。重光日融。爝火宜息。安可以滥兹皇统。叨据大器。国有诤臣。孰逃其责。窃惟息姑克让。可以思齐。刘强守藩。宜遵往轨。追踪太伯。不亦可乎。踵武延陵。固当安矣。宁可反植枝干。久易位于天庭。倒袭衣裳。使违方于震位。蠢尔黎庶。云谁系心。垂裕后昆。将何播美。且父子之际。人所难言。事或犯鳞。必婴严宪。伏自思忖。荷眄前朝。引于陋巷之中。申以后车之礼。云台画像。十有八人。三纪于兹。惟臣仅在。常思勉力。少报鸿恩。今兹冢嗣执珪。下支当璧。孟侯沦屈。大典未申。臣既分职文昌。典司嘉礼。位陪宗伯。不敢旷官。效命之秋。宜在兹日。及召见。上曰。卿朕之伯夷。立嫡之义。在礼何如。对曰。正国本则万事理。皇太子国之本也。本犹未正。万国无以系心。东宫者。所出本微。今知国家已有正嫡。必不自安。窃位而怀疑。恐非宗庙之福也。愿陛下熟计之。上曰。忠已自让。对曰。能为太伯。愿速从之。显庆元年正月六日。降为梁王。官寮皆惧罪亡匿。无敢见者。太子右庶子李安仁。独候忠泣涕。拜辞而去。时论美之。

章怀太子贤。高宗第六子。永徽六年正月。封潞王。龙朔元年九月二十日。改封沛王。咸亨二年五月十三日。敕尚书省与夺事。及须商量拜奏事等文案。并取沛王贤通判。其应补拟官。及废置州县。并兵马刑法等事。不在判限。三年九月。改名德。徙封雍王。上元二年六月三日。改名贤。册为皇太子。调露二年八月二十日。废为庶人。唐隆元年七月七日。追赠太子。谥曰章怀。贤初封潞王。为幽州都督。始出阁。容止端雅。高宗深所叹赏。谓司空李绩曰。此儿已读得尚书礼记。诵古诗赋复千余篇。暂经领览。遂即不忘。我曾遣诵论语。至贤贤易色。遂再三覆诵。我问何为如此。乃云性爱此言。及为皇太子。令监国。处分明审。为时所称。仪凤中。手敕褒美。贤又令右庶子张大安等。注范晔后汉书。表上之。赐物三万段。仍以其书付秘阁。时正议大夫崇俨。以符劾之术为则天任使。密称英王状类太宗。又宫人潜议云。贤是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亦自疑惧。则天又常撰少阳政范。及孝子传以赐之。仍数作书以责让。及崇俨为盗所杀。则天疑贤所为。又使人发其阴事。诏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与法官推鞫之。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乃废为庶人。幽于别所。

节愍太子重俊。中宗第三子。圣历元年腊月。封义兴郡王。神龙元年二月十九日。徙封卫王。二年七月五日。册为皇太子。三年七月五日。兵败自杀。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五日。赠太子。景云元年七月。谥节愍。十一月。陪葬定陵。废太子瑛。元宗第二子。本名嗣谦。景云元年九月二日。封真定郡王。先天元年八月十一日。进封郢王。开元三年正月十七日。册为皇太子。十三年三月十日。改名鸿。二十三年七月。改名瑛。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废为庶人。初。二十三年。将废太子。谋于宰臣。张九龄曰。太子天下之本也。动之则摇人心。且太子之在东宫。未闻大恶。臣闻父子之道。天性也。有过父恕而掩之。无宜废绝。且其状未着。恐外人窥之。伤陛下慈父之道。宝应元年五月十九日。敕宜复旧封皇太子。初。瑛母赵丽妃。有才貌。善歌舞。元宗在潞州。甚宠遇。及武惠妃宠幸。丽妃恩顾渐薄。时鄂王瑶母皇甫德仪。光王琚母刘才人。皆元宗在临淄邸得幸。及惠妃承恩。鄂光之母。亦渐疏薄。于是瑛与鄂光。自谓母氏失职。常有怨望。遂为李林甫及驸马杨洄所诬。元宗震怒。并废为庶人。俄又赐死。天下冤之。后惠妃屡见三庶人为祟。

惠昭太子宁。宪宗长子。元和元年八月。封为邓王。四年闰二月。立为皇太子。六年十二月薨。谥曰惠昭。庄恪太子永。文宗长子。太和四年正月。封鲁王。六年十月。立为皇太子。开成三年十月薨。谥曰庄恪皇太子裕。昭宗长子。大顺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封德王。干宁四年二月十四日。册为皇太子。天佑元年薨。

  杂录

贞观十六年六月。苑西守监穆裕。农囿不修。太宗怒甚。命于朝堂斩之。侍臣战栗。莫敢进言。太子承干谏曰。人者有生最灵。一死不可复活。命即斩之。理恐未尽。请付法司推鞫。太宗意解。即笞而释之。长孙无忌进曰。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犯颜进谏。斯诚四海之福。太宗曰。自朕御天下。虚心正人。即有魏征。朝夕纳谏。自征云亡。刘洎继之。太子幼在朕前。每见规谏者。常心悦之。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耳。

十七年闰六月。诏曰。皇太子地惟储副。寄深监抚。兼统禁旅。是允旧章。宜知左右屯营兵马事。大将已下。并受处分。十九年。高士廉刘洎等。表称皇太子与百官书疏。先无礼式。请详定其仪。诏曰。皇太子地在震方。礼绝群后。而令书法式。未着彝章。近代以来。例皆明白。谦过逼下。书依众庶。无以别贵贱之差。将何显尊卑之序。理非通允。宜有更张。凡处分论事之书。皇太子并宜画令。左右庶子以下署名。宣奉行书按画日。其余与诸亲及师傅等书。不在此限。二十年。太宗于寝殿侧。置一院。令太子居之。绝不遣往东宫。门下侍郎兼太子宾客褚遂良上疏谏曰。臣闻周家问安。三至必退。汉储视膳。五日乃来。礼曰。男子十年出就外傅。出宿于外。学书计。然则古之达者。岂无私爱。欲使成立。凡人尚犹如此。况君之世子乎。且朋友不可以深交。深交必有怨。父子不可以滞爱。滞爱或生愆。伏愿远览殷周。近遵汉魏。常许旬日半月。遣还宫。专学艺以润身。布芳声于天下。则微臣虽死之日。如生之年。太宗从之。长安三年。太子詹事崔神庆上表曰。臣伏思五品以上。所以带龟者。比为别敕征召。恐有诈妄。内出龟合。然后应命。况太子元良国本。万方所瞻。古来征召。皆用玉契。此诚重慎之极。防萌之虑。臣昨见缘突厥使见太子。合入朝参。直有文符下宫。曾不降敕处分。太子当时又报臣云。昨日至晚侍奉。不见圣人谕及遣来。今者直准台符入朝。事得安否。臣又思周礼仪注。例皆奏闻。台符所下。必将非妄。臣又自到朝堂。审知是實。所以太子遽往。当今人禀淳化。内外同心。然古人虑事于未萌之前。所以长无悔吝之咎。臣愚见太子既与陛下异宫。伏望召太子。先报来日。非朔望朝参。应须宣唤。伏望降墨敕及玉契。以符重慎之道。

开元十六年五月敕。所选皇太子及诸王等妃。既是百官子女。礼合避人。今追就府县。及过本司。未为得所。其应预妃者。宜令所司具名录奏。各令女及近亲随使。于命妇朝堂待进止。

干元元年四月。代宗自楚王改封成王。张皇后有子数岁。阴有夺宗之议。宰臣李揆因对见。肃宗从容谓曰。成王嫡长有功。今当命嗣。卿意如何。揆拜贺曰。陛下言及于此。社稷之福。天下幸甚。不胜大庆。肃宗喜曰。朕计决矣。

建中元年二月。国子司业归崇敬土言。准制。皇太子时幸太学。行齿胄之礼者。伏请每至春秋国学释奠之时。所司先奏听进止。其释奠齿胄之礼。如开元礼。或有未尽。请委礼仪使更以古议详定闻奏。

贞元中。裴延龄韦渠牟以奸佞相次选用。延龄尤狡险。判度支。务克剥聚敛。自以为功。天下怨怒。陆贽李充以谗毁受谴。阳城等伏阙恳谏。几至得罪。顺宗在东宫。每进见辄言延龄辈不可用。而谏臣可奖。德宗卒不相渠牟延龄而宥城等者。东宫之力也。德宗尝泛舟鱼藻宫水嬉。命皇太子升舟。舟具皆饰以金碧丹青。妇人盛饰操舟。光彩耀烛。众乐俱发。德宗顾太子。今日如何。曰。极盛。然后退以奢谏。德宗不悦焉。

贞元二十一年四月。册广陵王为皇太子。时顺宗即位已久。而臣下未有亲奏对者。内外咸言王伾王叔文专行断决。日有异说。又属频阴雨。皆以为群小用事之应。及将行册礼之时。雨乃止。天景清明。有庆云见。识者以为天意所归。及睹皇太子仪表。班行悚动。退无不相庆。至有感而泣者。道路欢悦。递相传告。中外有属焉。

元和五年二月。太常礼院奏。百官避皇太子名讳。详礼经。公卿大夫与太子同名无嫌。盖尊统于上。太子同在臣子之列。国朝故事。东宫官号。并东宫殿及门名。与太子名同皆改。然无百官避东宫名者。德宗在春宫。处州旧名不改。并御史院同姓名者亦不改。伏以宫臣名及宫殿门名。并百官宗姓中。有与皇太子名同者。即干仪制。礼合回避。台官及王公爵土名号。推义比例。并无改文。诏可。六年闰十二月。皇太子薨。前四年。有司将行册礼。改以孟秋。再卜日。临事皆以雨而罢。至十月方就廷。册纔二周岁而薨。

元和十年。皇太子侍读谏议大夫韦绶奏。皇太子学书至依字。辄去其傍人字。臣问其故。答曰。君父每以此字可天下之奏。臣子岂合书之。上深嘉叹之。其年五月。韦绶罢侍读。绶好谐戏。兼通人间小说。太子因侍上。或以绶所能言之。上谓宰臣曰。侍读者当以经术傅导太子。使知君臣父子之教。今或闻韦绶谈论。有异于是。岂所以傅导太子者。因此罢其职。寻出为虔州刺史。其年十二月。惠昭太子薨。命国子司业裴茞议废朝礼。茞奏。故事无皇太子薨礼。请辍视朝十二日。盖用期服易月之制也。其年。惠昭太子既薨。穆宗时为遂王。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翰林学士崔群与澧王作让表。群执奏曰。大凡已合当之。则有陈让之义。若不合当。因何遽有让表。今遂王嫡子长。所宜正位青宫。乃从之。及后穆宗即位。拜吏部侍郎。召见别殿。谓之曰。我升储位之时。卿为羽翼。群奏曰。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且曰。能办南阳之牍。允符东海之贵。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长庆二年十二月。上御紫宸殿。册皇太子。故事。册太子御宣政殿。时以圣体未康。虑劳登御。故从便也。是日。备宫悬于殿庭。列内仗于两阁门内。群臣辨色序立于宣政门外。俄就外廊食讫。始具衣冠剑履。入自月华门。列位于正衙。辰后一刻方入阁。上临轩。复以中官列侍。太子步自崇明门。以宫寮翼从。驸马二人扶衣冠。礼仪使导以进。及乐作。扇开。群臣拜讫。太子进至龙墀东南。再拜受册。摄中书令杜元颖跪读册文讫。以授太子。太子再拜舞蹈。乃归于崇明门幕殿。群臣贺皇帝讫。退诣崇明门谒太子。太子命举帘执笏答拜。宫寮拜则受之。

开成元年五月。中书门下奏。臣等累奉德音。令与皇太子于甲族选妃家。今商量于两都及侧近精择甲族。可以选尚者。敕冢嗣元良。家国之庆。人伦之始。在娶元妃。虽吉事尚更于待年。而嘉偶宜深于善教。至于先定。冀选义方。属在德门。遂成好合。在东京委裴度。西京委宰臣。各申旨谕。两月内送中书门下。开成三年十月。庄恪太子薨。太常礼院奏皇太子薨。礼仪至重。诸祠祭除天地社稷之外。并合权停。其天地社稷祭日。悬而不乐。虞祭已后。却依例程。从之。

  追谥太子

懿德太子重润。中宗长子。本名重照。惠庄太子撝。睿宗第二子。惠文太子范。睿宗第四子。惠宣太子业。睿宗第五子。靖恭太子琬。元宗第六子。恭懿太子Ö。萧宗第十二子。昭靖太子邈。代宗第三子。文敬太子謜。德宗之子。本顺宗子。上爱念之。养为子。怀懿太子凑。穆宗第六子。悼怀太子普。敬宗长子。靖怀太子汉。宣宗第二子。会昌六年封王。大中六年薨。追谥靖怀。

  杂录

懿德太子生于东宫内殿。高宗甚悦。及满月。大赦。改元永淳。是岁立为皇太孙。开府置官属。及中宗迁于房州。其府废。圣历初。中宗为皇太子。封为邵王。大足元年。为人所构。与其妹永泰郡主之夫魏王武延基等。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则天命杖杀之。年十八。重润风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既死非其罪。大为当时所惜。中宗即位。追赠皇太子。谥曰懿德。陪葬干陵。仍为聘国子监丞裴粹亡女为冥婚。与之合葬。

惠庄太子撝。初生。则天尝以示僧万回。万回曰。此儿是西域大树之精。养之宜兄弟。则天甚悦。始令列于兄弟之次。

惠文太子范。好学尚书。雅爱文章之士。无贵贱皆尽礼接待。与阎朝隐。刘廷琦。张谔。郑繇。篇题唱和。又多聚书画古迹。为时所称。上禁约王公。不令与外人交结。驸马都尉裴虚己。坐与范游燕。兼私挟谶纬之书。配徙岭外。万年尉刘廷琦。太祝张谔。皆坐黜。雅称风格秀整。时士庶冀有所成功。忽然殂谢。远近失望焉。

  皇太孙

贞观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诞皇太孙。宴宫寮于宏教门。太宗幸东宫。自殿北门入。谓宫臣曰。顷来生业稍可。非乏酒食。而唐突公等宴会。朕有甲观之庆。故就卿为乐耳。谓太子曰。尔国之储贰。府藏是同。金玉绮罗。不足为赐。但先圣典籍。可为鉴诫耳。因赐尚书毛诗孝经各一部。太子太傅萧瑀曰。今所赐书。请陈其要旨。申明义趣。可为深诫者。皆委曲言之。上大悦。以为师傅得人。永淳元年三月十五日。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将置府寮。上召吏部侍郎裴敬寻。郎中王方庆。问今立太孙。前代故事如何。方庆进曰。臣按周礼有嫡孙。汉魏以来。皇太子在。亦不立太孙。但封王耳。晋太康元年。立愍怀太子第二子临淮王臧为皇太孙。永宁元年。立愍怀太子第三子襄阳王尚为皇太孙。官属即转为太孙官属。齐永明十年。立文惠太子长子南郡王昭业为皇太孙。使居东宫。今皇太子在而立太孙。旁求载籍。未有前例。上曰。自我作古可乎。对曰。可。三王不袭礼。五帝不沿乐。苟不失上下之序。亏政理之道。亦何事而不可。诗曰。贻厥孙谋。以燕翼子。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孙可以为王父尸。以其昭穆同也。今陛下肇建皇孙。创斯盛典。所以彰子孙千载之盛。福祚灵长之应也。上悦。使方庆详求典故。官属员品。乃奏太孙府置师傅。及文学祭酒。及左右长史。东西曹掾。主簿管记司录以下六曹从事等官。各加王府一级。上后颇以为疑。竟不补授而止也。宪宗皇帝六七岁时。德宗抱置膝上。谓曰。汝是何人。在吾怀中。对曰。第二天子也。上大惊喜。由是重之。

唐会要卷五

  诸王

旧制。亲王食封八百户。有至一千户。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