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15 17 - ias.gov.mo ·...

117
錄 報告摘要 ......................................................................................................... 1 1.導言.............................................................................................................. 3 1.1 研究目標................................................................................................................ 5 1.2 調查對象................................................................................................................ 5 2. 文獻回顧 ..................................................................................................... 5 3 理念架構 .................................................................................................... 15 4 研究方法..................................................................................................... 17 ............................................................................................... 17 4.1 抽樣方法 4.2 評估工具 .............................................................................................................. 17 4.3 資料收集.............................................................................................................. 18 4.4 數據分析方法...................................................................................................... 18 5 研究結果.................................................................................................... 19 5.1 受訪長者的總體健康及生活習慣...................................................................... 19 5.2 受訪長者的心理健康與社會網絡...................................................................... 42 5.3 受訪長者的日常活動能力 .................................................................................. 50 5.4 受訪長者長期照顧服務的使用情況 .................................................................. 58 5.5 澳門長者的居家環境 .......................................................................................... 70 6. 思考與討論 ............................................................................................... 75 6.1 生理需求問題 ...................................................................................................... 75 6.2 心理健康與社會網絡需求問題 .......................................................................... 84 6.3. 長期照顧服務的使用需求................................................................................. 86 6.4. 長者長期照顧服務需求的思考......................................................................... 89 6.5 長期照顧服務體系中的政策思考...................................................................... 91 6.6 結論 ...................................................................................................................... 94 7. 建議.......................................................................................................... 96 7.1 針對長者個體和家庭的建議 .............................................................................. 96 7.2 針對社會服務的建議 .......................................................................................... 96 7.3 長期照顧服務體系政策的思考 ........................................................................ 100 8. 參考文獻 ................................................................................................. 102 9. 附件………………………………………………………………………………..111 9.1 部份結果表格……………………………………………………………… …111 9.2 調查問卷…………………………………………………………………… …116 9.3 有關信件…………………………………………………………………… …128 9.4 鳴謝………………………………………………………………………… …131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Feb-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目 錄

    報告摘要 ......................................................................................................... 1

    1.導言.............................................................................................................. 3 1.1 研究目標................................................................................................................ 5 1.2 調查對象................................................................................................................ 5

    2. 文獻回顧 ..................................................................................................... 5

    3 理念架構 .................................................................................................... 15

    4 研究方法..................................................................................................... 17

    ............................................................................................... 174.1 抽樣方法4.2 評估工具 .............................................................................................................. 17 4.3 資料收集.............................................................................................................. 18 4.4 數據分析方法...................................................................................................... 18

    5 研究結果.................................................................................................... 19 5.1 受訪長者的總體健康及生活習慣...................................................................... 19 5.2 受訪長者的心理健康與社會網絡...................................................................... 42 5.3 受訪長者的日常活動能力 .................................................................................. 50 5.4 受訪長者長期照顧服務的使用情況 .................................................................. 58 5.5 澳門長者的居家環境 .......................................................................................... 70

    6. 思考與討論 ............................................................................................... 75 6.1 生理需求問題 ...................................................................................................... 75 6.2 心理健康與社會網絡需求問題 .......................................................................... 84 6.3. 長期照顧服務的使用需求................................................................................. 86 6.4. 長者長期照顧服務需求的思考......................................................................... 89 6.5 長期照顧服務體系中的政策思考...................................................................... 91 6.6 結論 ...................................................................................................................... 94

    7. 建議.......................................................................................................... 96 7.1 針對長者個體和家庭的建議 .............................................................................. 96 7.2 針對社會服務的建議 .......................................................................................... 96 7.3 長期照顧服務體系政策的思考 ........................................................................ 100

    8. 參考文獻 ................................................................................................. 1029. 附件………………………………………………………………………………..111 9.1 部份結果表格……………………………………………………………… …111 9.2 調查問卷…………………………………………………………………… …116

    9.3 有關信件…………………………………………………………………… …128

    9.4 鳴謝………………………………………………………………………… …131

  • 報告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在二十世紀裏,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延長了

    20 年,預計到 2050 年將再延長 10 歲。人口迅速增長的趨勢意味著到本世紀中

    葉在世界人口中一半是老年人的現象。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澳

    門 60 歲及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的 10.6%,已進入老齡社會。長者的健康及長期

    照顧問題是社會發展必須面對的挑戰,是次調查研究受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

    會工作局的委託,在 2004 年 7 月至 2004 年 8 月期間,對澳門六個堂區的 2 039

    位 60 歲或以上的居家長者成功進行上門訪談和評估。分別從精神認知狀態、生

    活習慣、日常活動能力、健康狀況、長期照顧服務使用情況、心理健康、基本

    資料、家居情況和身體評估九部份來評估長者的長期照顧服務需求。

    研究目標:(1) 評估長者的總體健康狀況和健康生活習慣;

    (2) 評估長者的認知行為與心理情緒;

    (3) 評估長者的日常活動能力和處理日常問題方法;

    (4) 評估長者的長期照顧服務的使用及需求;

    (5) 分析長者居家環境安全及社會支持方面的情況。

    方法:調查問卷經專家評定其內容效度為 0.98,對其中的精神認知狀態、日常生

    活能力、老年抑鬱狀態及社會網絡四個量表經內部一致性檢測,信度系數

    (Cronbach Alpha)α值分別為 0.77、0.78、0.83 及 0.80。所有資料選用社會科學統

    計軟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 SPSS11.0 分析處理,對計數資料主

    要根據頻數和百分比描述,並採用卡方檢驗。 對計量資料採用平均數,標準差

    描述分佈特性,T-test,Pearson 相關及方差分析等。

    主要結果:(1) 澳門居家長者的基本健康情況較好,年齡大的女性長者比男性

    多,而且有49.1%的女性處於鰥寡婚姻狀態。受訪長者最常見症狀是骨關節、腰

    背疼痛,84.5%的長者患有一種或多種疾病,長者最常見疾病是高血壓病

    (46.6%),白內障等眼病(35.9%)、退行性骨關節病(20.7%)、心臟病(19.4%)和糖尿

    病(18.4%)等。長者缺乏智慧型消遣活動。(2) 長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良好,基本能

    夠獨立。有部份需要幫助的內容以大小便護理、上下樓梯功能以及洗澡等為主。

    在家居與社交活動能力方面,長者功能降低最多的是做家務、煮菜、乘搭巴士

    及探親訪友。(3) 精神認知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缺損的長者有23.9%,以輕度缺損長者

    較多(17.0%)。提示有抑鬱狀態的長者大約10.4%,而社會網絡不足的有26.6%。對受

    訪長者的精神認知狀態、抑鬱狀態、社會網絡及日常活動能力經Pearson相關分析

    1

  • 發現:長者的精神認知狀態與抑鬱狀態呈負相關(r = -0.208,p

  • 1.導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疾病模式的改變,人們壽命的延長,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長意味著 60 歲或以上人

    口將從 2000 年的大約 6 億增至到 2050 年的近 20 億,預計全球劃定的老年人口比

    率將從 1998 年的 10%增加到 2025 年的 15%,2050 年的 21%。值得關注的是在老

    年人口增長中,增長最快的群體是 80 歲以上的最老的長者(聯合國, 2002),這也

    就帶來了許多相應的社區保健需求。

    表 1.1 各地區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預測情況

    國家或地區 2000 (%) 2025 (%) 2050 (%)

    日本 23.2 35.1 42.3

    韓國 11.0 24.1 33.2

    新加坡 10.6 30.0 35.0

    泰國 8.1 17.1 27.1

    中國內地 10.1 19.5 29.9

    中國香港 14.3 28.2 35.4

    中國澳門 9.7 29.4 38.5

    資料來源: United N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2002).

    在澳門,由於出生率下降,居民壽命延長,本地區人口中的老年人絕對數和

    比例上升,澳門社會老齡化日趨加劇。從 1999 年到 2004 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表

    1.2),60 歲及以上的人口逐年增加,比例已上升到 10.6%,特別是 75 歲或以上的

    高齡長者有明顯增加(統計暨普查局, 2004, 2005)。澳門特區政府在以 2001 年人口

    普查結果為基礎的人口預測報告根據中度水平的假設推算,2011 年 65 歲或以上

    的老年人口將佔 8.6%,2021 年佔 15.2%,到 2026 年 65 歲或以上的老年人口將佔

    總人口的 19.8%(統計暨普查局, 2003)。

    表 1.2 1999 年至 2004 年澳門 60 歲及以上的人口資料

    年 份 歲組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60~64 9 927 9 915 9 966 10 190 10 587 11 684

    65~69 10 136 9 980 9 906 10 003 10 066 10 312

    70~74 8 430 8 728 9 046 9 352 9 564 9 829

    ≧75 11 517 11 837 13 270 14 612 15 874 17 637

    合計 40 010 40 460 42 188 44 157 46 091 49 462

    3

  • 澳門老年人口數所佔比重日益增加,而對老年人的社會醫療服務負擔亦日

    趨沉重。在澳門的兩所醫院住院的老年病人越來越多(統計暨普查局, 2002; 鏡湖

    醫院, 2002, 2003, 2004)。2003 年澳門死亡總數為 1 474 人,而 60 歲及以上者佔

    75.7%,即每 4 個死亡人口中就有 3 個為老年人,死亡原因以腫瘤、循環系統及

    呼吸系統的疾病為主(統計暨普查局, 2002)。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日漸突出,必須引起政府及社會人士對長者弱勢群

    體的足夠關注,引發早日策劃,全社會參與的警覺性。澳門回歸祖國以後,特

    區政府非常重視社會服務。 幾年來,對長者的關懷和完善社會服務網絡等方面

    均有政策的指引,在施政報告中指出:“社會政策將秉持平等、效率、互助及

    參與等四大原則,積極地與民間社會團體合作,推動各項適當切實的社會服務,

    以協助社會上陷於困境的個人、家庭和弱勢群體,如兒童、長者、殘疾人士、

    精神病患者和藥物依賴者等,使其恢復社會功能,提升生活能力,以及改善生

    活質素" (施政報告, 2000,P:8 ) 。同時,要著重長者福利政策的研究,以期在長

    者服務中達致老有所養、老有所學和老有所為等目標。透過發展社區照顧服務

    網絡計劃,增強對獨居長者探訪及各種關懷服務,並通過多渠道、多層次的專

    題研討和社會開辦學習班,來配合協助提升安老院舍的服務質素,提高照顧者

    的家居照料能力(施政報告, 2001, 2002, 2003)。

    澳門長期以來有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為長者提供各種援助、社會福利、醫療

    服務及社區長者服務 (李鵬翥, 2003)。從早期主要對部份貧困長者的經濟援助、

    實物救助及收容庇護逐步發展到對貧困者的經濟資助、預防保健、基層護理與

    專科(特別)護理、開展相關教育活動、家居及社區照顧等社會福利服務。

    在為長者提供更適切的家居護理服務方面,針對人口的發展趨勢,政府提

    出繼續關顧弱勢社群,加強家庭的社會功能及擴大社區支援功能,擴大對長者

    持續照顧服務並制訂使用者的評價準則,進一步落實對獨居長者的支援及健康

    跟進(施政報告, 2003)。也就是說,為把澳門建成一個“敬老扶幼,守望相助、

    充滿朝氣和諧的社會",需要不斷的研究和探討長者在家庭和社會中的長期照

    顧服務策略,更好的完善符合本地長者需要的長期照顧服務項目,改善長者的

    生活質素;同時,對提升整體綜合生活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

    據社會工作局資料顯示(2004),澳門約有各種安老服務單位 61 個,共有登

    記的服務對象 8 000 餘人,這些長者服務內容是否能滿足澳門長者的需求?澳門

    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有何特點?長者們的家庭及社會支持怎樣?他們使用醫療及

    照顧服務的現狀如何?是次研究將對澳門長者的健康、生活能力及長期照顧服

    務狀況進行評估,以瞭解他們對社會服務的實際需求,為制訂與執行長者長期

    照顧服務策略及措施提出建議及參考依據。

    4

  • 1.1 研究目標 i) 評估澳門長者的總體健康狀況和健康生活習慣;

    ii) 評估澳門長者認知行為表現、心理情緒狀況;

    iii) 評估澳門長者日常活動能力和處理日常問題方法;

    iv) 評估澳門長者長期照顧服務的使用情況及需求;

    v) 分析澳門長者在生活起居、環境安全及長期照顧服務等社會支持方面

    的情況,為改善澳門長者長期照顧的服務內容及相關事宜提供意見。

    1.2 調查對象

    是次調查的對象為 2004 年 12 月底以前年滿 60 歲或以上的澳門居家長者。

    在 2004 年 7 月 3 日至 2004 年 8 月 31 日期間,上門到訪全澳六個堂區 4 500 個居

    住單位,在 2 506 位 60 歲或以上的長者中,成功受訪 2 039 位長者,成功率達

    81.4%。

    2. 文獻回顧

    2.1 長者的特點

    按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1956 年的標準,在發達國

    家將 65 歲或以上的人群定義為老年人,而發展中國家則按 60 歲以上的人群定

    義為老年人(WHO, 1956)。本次研究將 60 歲或以上的被調查者稱之為長者。老

    年護理學清楚陳述老年或老齡係指人的生命到達成熟期後,隨年齡的增加,

    在形態和功能上發生進行性、衰退性變化,表現為適應能力下降、抵抗力下

    降和自理能力下降(殷磊, 2000)。長者除了需面對生理、軀體功能及容貌變化

    外,還要面對自身在社會中的相對地位、與他人相互關係和社會心理的重大

    改變,如退休與經濟狀況的改變、生活與閒暇時間的安排、健康與疾病等,

    都會給晚年生活造成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長者所受到的社會期望也會發

    生變化,如停止工作,放棄社團組織的領導角色,喪偶,對他人的依賴性增

    強,或加入老年人群體後家庭社會角色和關係改變,如果調整適應不到位也

    將影響長者的心理健康(殷磊, 2000; 戴玉慈, 1998)。面對長者的生理功能下

    降,疾病與殘障,承擔長者照顧的家庭、社區服務內容,社會各種資源的分

    配及使用等是目前老年人口的增加和老齡化值得關注的問題,對長者的長期

    照顧服務將是老年醫療衛生,護理保健和社會健康工作者所面對的挑戰。

    5

  • 2.2 長者長期照顧的概念

    長期照顧定義

    20 世紀 80 年代,長期照顧是指一種與健康相關的持續性社會服務,包括

    機構和非機構所涉及政策、資金與個案管理的個人服務。提供一種或多種服

    務來減少因慢性疾病引起的失能,從而支持生活的獨立性,預防慢性健康狀

    況的併發症(Koff, 1982)。近年來,有學者陳述長期照顧是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和

    一系列綜合方式組織的,包括非正式或正式的健康服務,為失能人士提供最

    大程度幫助,使他們維持獨立能力或協助生活的服務支援系統(Evashwick,

    2001)。世界衛生組織對長期照顧的定義是:對缺乏自我照顧能力的個體,提

    供一種系統的非正式 (家人/朋友/鄰居)和正式(專業人士)照顧,根據個體的條

    件,使他們達到最大程度的獨立、自主、參與、個人滿足感和尊重,維持最

    佳狀態的生活質素(WHO, 2000)。

    本次調查研究將長期照顧定義為:對具有長期功能失常或困難的人,提

    供一段持續性協助,也可提供改善或恢復某些功能所必須的協助。長期照顧

    服務分別是為那些身體功能受損的個體恢復原有的狀態或改善功能而設的服

    務,包括 (1)日常生活活動的照顧-準備食物、清潔、穿脫衣服、使用馬桶、移

    動、餵食等;(2)協助降低功能障礙的各種專業服務-評估、護理和治療、復康;

    (3)環境改善方案-環境評估與裝修、輔具設備等增進功能障礙者活動能力(Kane,

    Kane & Ladd, 1998 )。

    長期照顧服務需求

    長期照顧服務需求係指針對那些慢性功能障礙者,通過評估判斷所需,

    提供上述各種長期照顧服務的狀況。此類服務十分廣泛,包含專業和非專業

    服務範疇,非專業部分的服務是指由家庭成員、鄰居、親友及自聘家務服務

    員對日常生活活動和家務活動的照顧;而專業服務部分,是指對具有多方面

    健康問題的長期個案,需要在健康專業人員,如護理、社工、營養和物理治

    療師等提供的各種健康或社區服務(Roe, Whattam, Young & Diomond, 2001)。長

    期照顧服務需求是由非正式和正式照顧,家庭與專業服務的共同合作才能滿

    足的服務需求。在美國,有關長者長期照顧的服務需求歸納為包括支援及基

    本生活需要的社會服務和醫療服務(Katz, 1992)。

    大量的研究認同長者長期照顧服務需求的評估主要包括生理功能/日常生

    活活動能力,認知功能及行為,居住環境和家庭照顧功能,社會支援系統等

    內容(呂探雲等, 2001; 蕭柳紅, 鍾華蓀, 李宗亮, 鄺星馳, 1998; 陳曉榮, 劉香

    6

  • 榮, 楊引梅, 王桂琴, 2002; 張映琦等, 2003)。也有的研究著重評估長者的家庭

    經濟、精神狀況、居住條件及個人社會服務情況等(莊明蓮, 關銳暄, 顏文雄,

    梁萬福, 楊懷曾, 1999; Leung, 2001; 王來華, 白宏光, 賈德彰, 1998)。

    長期照顧服務需求評估

    (1)日常活動能力評定應包括床上活動、衣著、起坐、個人衛生、餐飲、

    步行、使用廁所、大小便控制、轉移和輪椅使用等幾項主要內容。其中以

    Mahoney and Barthel 在 1965 年推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表,巴氏指數(Barthel

    Index, BI)最為常用。經過大量的研究和修改,形成改良巴氏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評定表,並廣泛運用於康復護理等領域 (覃麗紅, 胡亞明,

    2000; 錢紅, 朱守政, 劉劍, 2000; 杜宜, 趙惠霞, 2001; Geddes & Chamberlain,

    2001; Hanne Elkjaer, Karen, Anne, Kirsten & Birgitte Hysse, 2002)。中文版共 10 條

    題目,滿分為 100 分。依其標準可分為:

    完全獨立(Independent)-- 100 分);

    輕度依賴(Mild Dependency)-- 85~99 分,表示基本能獨立完成日常活動;

    中度依賴(Moderate Dependency)--56~84 分,需要部份幫助才能完成日常活動;

    重度依賴(Severe Dependency)--35~55 分,需要大部分幫助才能完成日常活動;

    完全依賴(Total Dependency)≦34 分),基本日常活動不能完成或需他人照顧。

    該量表的優點是標準化評分、省時方便,即使非專業人員的評估也相當

    可靠;缺點是因為每一項目分 2~4 級不等,每級為 5 分,使對較小的功能差別

    不敏感(Ngan et al. 1996; 王玉龍, 2000; O'Sullivan & Schmitz 1994)。Ngan et

    al.(1996)對香港觀塘區居民醫療服務需求調查和呂探雲等人(2001)對上海社區

    老年人長期護理需要的研究中,均選用此工具,再測信度系數 Cronbach α 分

    別為 0.89 和 0.94。

    (2)家居與社交活動能力是指個人在住所及社區中獨立生活所需要的技

    能,涉及能否使用電話、處理金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進行社交活動等很多

    工具或儀器。美國學者 Lawton1969 年認為人的活動能力由低向高,大致分為

    生 命 維 持 (Life Maintenance) 、 功 能 健 康 (Functional Health) 、 智 慧 認 知

    (Perception-Cognition) 、 身 體 性 自 立 (Physical Self-maintenance) 、 手 段 性 自 立

    (Instrumental Self-maintenance)、狀態對應(Effectance)和社會角色(Social Role)七個

    層次的活動能力。Lawton 和 Brody 在 1969 年提出工具性日常生活評估量表

    (In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主要評估在家居與社交活動中較複

    雜,比日常生活活動更高的能力,相當於第五層次的手段性自立,指在現代

    社會生活中依靠手段、工具使個人獨立進行的基本生活活動和社會活動,如

    從事家務、購物、乘車等(O'Sullivan & Schmitz, 1994; 馬利中, 沈妍, 2000)。

    7

  • 有關長者家居與社交活動能力的評估通常在此工具基礎上,結合本地文化來

    選擇相應項目(Ngan et al,1996; 呂探雲等, 2001)。

    (3)精神認知功能評估:心理健康是反映老年人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進

    入老年期後出現,如退休、喪偶、慢性疾病及經濟狀況改變等都可影響老年

    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通常從焦慮、抑鬱、認知能力及反映正向健康的指

    標如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等方面進行測量(殷磊, 2000; 戴玉慈, 1998)。認知反

    映了長者的思維能力,是認識、理解的過程,並通過長者的語言表達出來,

    認知功能的缺損直接影響長者的獨立生活和生活質量。其中簡短精神認知狀

    態問卷(Short Portable Mental State Questionnaire, SPMSQ)是一種快速,操作簡

    易,包括意識、注意力、記憶力、定向力、思考及一般知識的 10 個問題的簡

    短問卷,滿分為 10 分。多用於評估長者的精神認知功能狀態(Ngan et al, 1996;

    殷磊, 2000)。

    ≧7 分為認知功能正常;

    5~6 分為輕度認知功能損害;

    3~4 分為中度認知功能損害;

    0~2 分為嚴重認知功能損害;

    相關研究較多用此問卷對長者進行認知功能的篩選,其再測信度為

    0.79(Ngan et al., 1996)和 0.78(呂探雲等, 2001)。台灣某些長期照顧機構應用簡易

    精神認知狀態問卷篩檢申請入住者的認知狀態。

    (4) 長者的心理健康通常出現抑鬱狀況,抑鬱是長者中較為常見負面情

    緒,嚴重者可產生自殺傾向(呂探雲等, 2001)。有研究報導,約 20%的長者有

    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Blazer, 1993; 湯哲, 1999; Ebersole & Hess. 2001),澳門的相

    關研究也提示抑鬱廣泛存在於長者中(寧自衡, Esteves, 林中寶, 翟群, 2001; 呂

    咚咚, 李秀玲, 劉薇, 邱順敏, 曾文, 2003)。因此,對長者有無抑鬱的評估也是

    評估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1982 年 Brink 等人創制並在長者中標準化了的老年

    抑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作為長者專用的抑鬱篩查表,其

    Cronbach α 系數為 0.94 (汪向東, 王希, 馬弘, 1999)。Chiu 和 Lee 等人 1994 年

    為了更有利於評估老年人的情況,將其簡化為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Short

    Form, GDS-15, 1998 年香港葵湧醫院老年精神科制訂 GDS-15 的廣東話版(王得

    寶, 1998)。內容包括對自我、環境、行為和未來方面,共 15 條問題,每題 1

    分,≧8 分提示有抑鬱狀態。此量表廣泛應用於長者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中(呂

    探雲等, 2001; Ngan et al., 1996)。

    (5)對長者的社會支持網絡,Lubben 的社會網絡量表(Social Network Scale,

    SNS)是較為常用研究評估工具,該量表包括親戚網絡、朋友網絡、可信靠網

    絡和居住網絡四方面的內容共 10 條目,記分從 0 到 5 分表示接觸家人或親友

    8

  • 頻率,滿分 50。被評對象得分低於 20 分,表明存在社會網絡不足。與家人和

    親朋好友溝通多的長者,表現出身心健康,樂意參與社會服務活動,相反,

    那些與家人社會接觸少,獨居的長者,表現出孤獨、壓抑,不願說話和戶外

    活動(Lubben & Gironda, 2000)。

    2.3 世界各地長者長期照顧服務的經驗

    政策

    長期照顧的政策是引導整個體系發展的動力,雖然涉及面廣泛,但其決

    策主要應根據國家或地區文化特點、可投入資源等所實施的政策目標。長久

    以來,長期照顧被認為是個人的問題,將其歸為個人和家庭的責任,公共政

    策介入較少,多數是因為個人或家庭經濟貧困,才由慈善團體或社會有關部

    門接受救濟。西方國家在 1950 年代之後,老年人口大量增長,使長期照顧從

    少數貧窮長者的問題轉為多數一般長者的普遍問題。對於長期照顧的政策必

    須思考怎樣才能提升長期照顧服務的質量,真正能夠關顧和滿足一般長者的

    需求。

    政策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在 50 年代,大量發展機構來滿足一般

    長者需求,但長者又不滿足機構約束的生活,希望回歸社區,同時老年人口

    增加使機構照顧需求量增加,導致國家財政負荷沉重等等,因此,希望尋求

    代替機構的照顧方式。第二,60 年代,北歐國家提出“原居安老"(Aging in

    Place)的政策目標,認為長期照顧應盡可能協助身心功能障礙者在家中過常態

    生活(吳淑瓊, 2005)。認為建構社區式照顧體系,可以滿足身心功能障礙者維

    持社區生活的心願。第三,80 年代,英國的社區照顧政策在成本效益的趨使

    下,經市場運作的原則引入公共部門的發展。這種市場化政策所隱含的信念

    為:競爭的市場及混合經濟可以供給更好、更便宜的服務。

    英國社區照顧政策發展的特點:政府的角色從提供服務的壟斷者轉變為

    “使能者",訂定契約和購買服務的方式來刺激民間機構服務供給的增加;

    組織機構調整(社會服務與醫療衛生部門、中央授權地方負責的分權趨勢);混

    合式經濟的照顧、實施策略特色為(1)重視需求評估和個案管理制度,避免服

    務分割化及資源浪費;(2)重視使用者和照顧者的參與和選擇;(3)運用各種機

    制來保證服務品質;(4)要求政府與各機構間的協同合作(吳淑瓊, 2005)。

    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基本有一個穩固的健康服務及社會照顧系

    統,他們提供長期照顧服務追求“原居安老",政策偏重居家支持服務發展,

    強調家庭教育與照顧者培訓(吳淑瓊, 2005; WHO, 2002)。目前,發展中國家已

    開始傾向減少機構式服務的使用,提倡和建立以“原居安老"為目標的社區

    式長期照顧服務體系。台灣的發展政策推動健康保險,建立長期照顧資源網

    9

  • 絡管理中心,加強社區式居家照顧服務(吳淑瓊, 2005)。香港是以評核為標準

    的中央輪候制度提供機構養老服務,2001 年推出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模

    式提供全面性的家居及中心為本服務(香港社會福利署, 2002)。世界衛生組織

    (2002)指出,發展中國家在制訂長期照顧政策時,需要結合本地文化、經濟狀

    況與可利用的資源、基礎照顧架構、民間組織合作及長者的需求等。

    經費模式

    經費模式一般分為四種,包括全部由政府提供(All public)、全部自付(All

    private)、共同支付(Co-payment)以及保險(Insurance)。不同的國家根據自己的資

    源採用醫療保險、全民醫療免費或條件性承擔等。在經濟發達國家,老年人

    的衛生保健是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醫療投入的增加,累積的患病人數增加,

    而使醫療機構和護理人員的需求增加。在挪威,醫院發展受限,政府加強低

    消費的基層流動保健,故家庭護理負擔了大量的長期慢性病的服務。1992 年

    瑞典政府從法律上確定社區對長者照顧的義務,縮減醫院投入的經費轉向社

    區服務,來滿足長者長期照顧需要。英國和瑞典地方政府提供照顧津貼,增

    進長者購買服務的能力,或償付照顧者,補貼他們因照顧而損失工作的收入(吳

    淑瓊, 2005)。德國於 1995 年實施長期照顧保險,也包含現金補助方案,由民

    眾自行選擇(吳淑瓊, 2005; 林志鴻,李光廷, 2004)。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

    最高的國家之一,從 1963 年開始對 65 歲以上的長者作定期健康檢查,普及老

    年健康教育,強化家庭和社區的預防,以期降低一些老年疾病的發病率,來

    減少臥床長者的數量(湯哲, 1999)。在全國多次推出如“黃金計劃",“健康

    日本 21"等國民健康運動,來強調長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重要性(葉旭軍,

    李魯, 日下幸則, 2001),亞洲各國政府都有不同老年健康保健政策,根據經濟

    資源的多寡和具體的老年健康狀況來制訂策略和原則(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2002)。台灣的長期照顧正朝著健康

    保險方向努力。本澳老年人的長期照顧服務經費投放基本上是根據不同條件

    規定來申請享用(行政暨公職局, 2001; 社會工作局, 2002)。

    根據健康評估的結果,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分配和控制

    台灣地區 2000 年老年人口的比例高達 8.4%,據行政院主計處推估 2010

    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將超過 10%(蕭秋月, 尹祚芊, 徐畢卿, 葉淑惠, 李怡娟,

    2002; 行政院主計處, 2002)。在老化過程中,由於伴隨著許多壓力,而使憂鬱

    成為相當嚴重的長者健康問題(蕭秋月等, 2002)。近年由於家庭結構改變及傳

    統生活型態的快速轉變,導致人與人之間,子女與父母及個人與社會出現關

    係疏離,從多起獨居長者死亡多時才被發現的現象中,突顯獨居長者需要社

    10

  • 區關懷的重要性(陳秋芳, 盧孳艷, 2002)。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台灣老年

    人的照顧需求主要是: (1)有意願在身體需要照顧時入住護理之家的長者越來

    越多(21.7%),同時有 40%的民眾贊同社區與機構規劃照顧方式; (2)長者對醫

    療護理與健康方面的服務需要增加(蕭秋月等, 2002; 陳秋芳, 盧孳艷, 2002; 謝

    佳容, 張文英, 2002)。

    香港與其他地方一樣面對人口老化現象,據相關資料,2004 年 65 歲及以

    上的人口佔總人口的 11.9%(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2005)。無論是慢性病還是長

    壽的緣故,都顯示出老人對社會及醫療服務的需求相對增加。不少研究集中

    探討社區服務的使用情況,較多關注由政府或非政府機構因長者需要而提出

    的社區及醫療服務的正規(專業)服務,研究發現(1)輪候療養院的被訪長者的生

    理功能均低於社區被訪長者,而患中風、老年癡呆症及柏金遜病者又多於社

    區的被訪長者;(2)部份被訪長者(41%)反映出他們開始顯現某些抑鬱情緒(莊明

    蓮等, 1999),而抑鬱又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精神問題( Ebersole & Hess, 2001)。總

    之香港強調由政府資助及私營機構合作的混合經濟照顧體系(Mixed Economy

    of Care),對符合政府規定享受長期照顧服務的申請長者,從 2000 年開始用統

    一的評核工具(Mimimun Data Set-Home Care, MDS-HC),根據長者的日常生活能

    力、精神認知狀況來評估提供服務的程度,同時也會用輪候方式分配資源(香

    港社會服務聯會, 2002)。社會服務的管理是通過對申請者的個案評估來提供服

    務計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2003)。

    長期照顧服務內容

    在“原居安老"的政策目標下,社區式長期照顧受到了重視,很多新的

    服務內容、資源設備紛紛推出,特別是居家社區服務內容。世界各地的長期

    照顧服務經歸納大致分為:(1)綜合家庭服務,包括清潔、膳食、設備維修、

    輔導及探訪、轉介服務等。主要利用家庭資源來支援和輔導,使長者得到包

    括預防、支援和補救的一站式的整合服務;(2)個人及家庭照顧服務,包括衣、

    食、住、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照顧服務;(3) 社區醫療及護理服務,包括醫

    療服務(門診、住院),協助診病,長者健康中心提供外展服務,社區活動中心

    和社區護理中心等;(4)房屋服務指社會經濟房屋,獨居長者宿舍;(5)院舍服

    務,包括療養院及安老院舍服務;(6)支援及配套服務指經濟援助、法律保護、

    健康教育及護老支援服務等(行政暨公職局 2001; 社會工作局, 2002; 香港社會

    福利署, 2005)。

    服務提供系統

    在現有文獻中,有關非正式和正式照顧體系的理論模式主要三種:

    11

  • (1)Cantor 和 Litle(1985)提出社會支援的層次補償模式(又稱替代模式),強調親

    屬是長者社會支持的核心,其次是朋友和鄰居,最後才是正式組織。在追求

    “自力"和“自足"的社會規範下,長者對於協助的選擇呈現一個順序的層

    次過程,而長者對社會支持體系之偏好程度是基於可獲性和可接受性。

    (2)Litwak(1985)提出職務取向模式(又稱分工模式),認為正式和非正式照顧網絡

    是互補角色,提倡兩者的關係是“分擔的功能"。非正式體系較適合從事不

    可預測的、偶發的、簡單的項目,相反,正式照顧體系較適合處理可預見的、

    例行性的、需要技術性和知識之服務項目。Chappell 和 Beandford(1991)發現正

    式和非正式照顧體系之間的互補性是所有照顧項目之共同分擔。認為正式照

    顧發揮“補充"功能,而不是“替代"功能。

    (3)補充模式,強調非正式網絡是最基本的、主要的,而正式照顧處在邊緣的、

    次要的地位。Stoller(1989)指出只有當非正式資源無法滿足老人需求時,正式

    服務採用來補充非正式照顧(呂寶靜, 2001)。

    在台灣,長期照顧的類型有:居家式、社區式和機構式,值得借鑑的是台

    灣正在建立整合性的服務網絡(蕭秋月等, 2002; 陳秋芳,盧孳艷, 2002; 謝佳容,

    張文英, 2002)。因為長期照顧是一種跨專業的團隊服務,只有更好的結合多種

    正式和非正式照顧資源(個人/家庭,親友/鄰居,社區/義工),統整協調,才能

    避免資源的浪費,提供恰當的健康服務,滿足長者生理、心理、社會及經濟

    層面的需求。1997 年確立了長期照顧服務在醫療保健體系與政策的定位及服

    務措施(謝美娥, 1993)。喘息服務是針對照顧者需求所發展出來的一種長期照

    顧服務模式,其目的在讓照顧者能獲得暫時性休息,目前在台灣成為長期照

    顧的重點之一。喘息服務也分為機構式和居家式(吳淑瓊, 2005)。

    香港的有關研究結果顯示:(1)受訪長者同時使用正規和非正規照顧,而

    在正規服務中,使用醫療及健康服務的頻率高於社區支援服務;(2)單使用非

    正規照顧的受訪者,或與親友同住的老年人,健康生活質素的得分明顯高於

    混合式照顧使用者(廖志彬, 鄭養鴻, 麥潔儀, 賀理達, 1999),(3)那些在社區中

    接受服務網絡支持的,在活動中表現活躍的長者,身心健康、自我形象、求

    助態度及社區歸屬感等方面的得分都高於那些未參與和參與不活躍的長者。

    有關香港長者長期照顧上的需要與服務模式較大程度上受環境和老年人口增

    多的影響,相關研究表明申請療養宿舍床位增多,間接反映出家庭照顧者缺

    乏照顧能力。療養院的短缺主要是緣於每 1000 名 65 歲或以上的人士才設 5 個

    宿位的錯誤比率規劃政策(Chow, 1998; Leung, 1992; Yeung, 1992),而使在 1998

    年春,登記在療養宿舍的中央輪候冊上出現有 8 000 多人情況 (莊明蓮, 關銳

    暄, 顏文雄, 梁萬福, 楊懷曾, 1999)。調查發現香港長者輪候療養宿位和護理安

    老院的時間太長,分別為 4~8 年和 3~6 年,而私營院舍的各種資源(人力、物

    12

  • 力和專業技能)不足,學者提出為照顧者提供恰當而全面的在家支援服務,協

    助其繼續承擔家庭護老的責任,同時,提倡為高齡長者提供上門社區支援服

    務(莊明蓮等, 1999)。香港通過反思,鑑於社會問題的不斷轉型及服務模式不

    能適應而逐步僵化,社會福利界在共識綜合服務模式的理念和精神下,正在

    探索全面的綜合化服務項目(阮曾媛琪, 1998)。

    總之,社會提供長者長期照顧服務系統分為規範的制度模式(Institutional

    Model)和剩餘模式(Residual Model),也就是指政府投放資源的公營機構和民間

    組織以及私營慈善機構提供的服務模式。

    素質保證

    對於長者長期照顧服務的素質保證,主要通過常規的制度原則,信賴簽

    定合格標準等進行質量管理。最關鍵的是提供服務的人員培訓,資源政策的

    執行管理制度以及受益者和社會的反饋評價。1978 年Hall 提出四種推估人力

    需求的模式分別是:以需要為基礎(needs-based)、以需求為基礎(demand-based)、

    以服務為目的(service-targets)、依據人力/人口比例(manpower/population ratio) (H

    all, 引自吳淑瓊, 2005)。香港中央輪候冊上出現有輪候時間太長,反映出院舍

    各種資源(人力、物力和專業技能)不足等問題(莊明蓮等, 1999)。特別在需求急

    劇增加、提供服務的人力資源有限或有足夠的人力資源,但照顧技能和專業

    知識的不足等都難以保證長期照顧服務的質量。社區服務品質的保證除了要

    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專業等資源保證,還需要全面的評估、監察管理制度

    和強而有力的管理機構。

    澳門長期照顧服務現狀

    澳門是一個社團文化活躍的社會,長期以來政府和民間組織通過各種方

    式的合作為長者提供的各種援助、社會福利、醫療服務及社區長者服務(社會

    工作局, 2002)。從早期主要對部份貧困長者的經濟援助、實物救助及收容庇護

    逐步發展到對貧困者的經濟資助、預防保健、基層護理與專科(特別)護理、開

    展相關教育活動、家居及社區照顧等社會福利服務。社會服務體制逐步從“慈

    善工作"到“綜合性社區服務"轉變。

    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特區政府對此非常重視。幾年來,在

    政府的施政方針中,對長者的關懷和社會服務的完善等方面有政策的指引,

    以協助社會上陷於困境的個人、家庭和弱勢群體,提升生活能力,以及改善

    生活質素。同時,對澳門長者照顧供給體系進行了調查研究(梁氏顧問有限公

    司, 2004),其結果也顯示,長者長期照顧供給體系存在判斷長者虛弱情況的不

    清晰看法、非政府組織分派政府資源方法的相對不公平性、缺乏完整的資訊

    13

  • 統籌管理系統。在社會服務的體制轉變過程中,雖然政府已通過立法提供了

    資金,但長者的服務涉及到衛生局、社會保障基金、房屋局、非政府組織和

    社會工作局,各部門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缺乏整合協調,出現需要服務

    的長者只有被動等待,從而不能更好的體現長者照顧供給體系的責任。當然,

    也存在老年人口的增長,長者援助服務增長的問題。

    在為長者提供更適切的家居護理服務方面,政府提出繼續關顧弱勢社

    群,加強家庭的社會功能及擴大社區支援功能,擴大對長者持續照顧服務並

    制訂使用者的評價準則,進一步落實對獨居長者的支援及健康跟進(施政報告,

    2004)。據社會工作局資料顯示(2004),登記需要服務的長者較多,這些長者服

    務內容是否能滿足澳門長者的需求?目前澳門缺乏有關長者的整體健康資

    料,非常有必要儘快開展相關研究。這將進一步明確本次調查的意義,為改

    善長者長期照顧服務的策略思考及實施措施提出建議及參考依據。

    14

  • 3 理念架構

    3.1 研究範圍

    對澳門居家長者的身心健康狀況,長期照顧需求現狀,採用分層隨機抽

    樣,作橫段面式問卷訪談調查。

    3.2 概念架構

    本研究以 Dr. Callista Roy 的適應模式(Adaptation Model)作為理論框架,並

    結合提供長期照顧需求支援系統,來探討研究概念架構。Roy 認為人是一個

    具有機能整體性的適應系統(Adaptation System),為了達到生存、成長、繁衍、

    主宰及自我實現的完整性目的,對內外環境中的刺激,通過生理功能

    (Physiological Function)、自我概念(Self-concept)、角色功能(Role Function)及相互

    依賴(Interdependence)的應對機制以四種適應方式來保持適應,當其對刺激的反

    應在適應水平/範圍內,稱為適應性反應;反之,為無效反應,需要提供護理

    服務(Roy & Andrews, 1991; Alligood & Tomey, 2002)。Roy 提出的四種適應方

    式:(1)生理功能適應模式,指機體的基本生理需要;(2)自我概念適應模式,

    是一個人在特定時期內對自己所持的信念及情感;(3)角色功能適應模式,是

    個人對其在社會上所處地位應盡職責的表現;(4)相互依賴適應模式,指個人

    與其重要關係人和支援系統的關係。研究中適應系統為澳門家居長者,並以

    適應模式的四種適應方式為指導,對澳門居家長者進行適應水平的評估,來

    確認其適應狀態,從而判斷其服務需求。在具體研究中,通過相應的問卷從

    四方面內容評估澳門居家長者的照顧服務需求:(1) 總體健康狀況、生活習慣

    及日常活動能力;(2)心理情緒及認知行為;(3)家庭、社會關係及經濟狀況;

    (4)居家環境設施及社會服務現狀。亦即從生理、心理及社會等方面評估老年

    人的健康狀況(生活習慣,疾病情況等);心理精神狀況;日常活動能力及處理

    問題的方法;居家及社會支持系統的適應水平,來判斷他們健康、生活狀況。

    當不能適應時,長者們將出現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狀態及家庭社會適應的障

    礙等方面的需求。根據長者的社會支援系統(Little & Kantor, 2002),從長者的家

    人、鄰居、朋友、社區以及社會服務組織,對於各種短期、中期及長期需求,

    經評估長者的個人適應、親友支援及社會服務資源的使用情況來分析探討長

    期照顧服務現狀,從而為澳門老年人長期照顧服務提供一些有針對性的建

    議。具體架構如下圖 1 所示:

    15

  • 圖 1 澳門長者長期照顧服務需求評估研究的概念架構

    理論層面 適應系統

    (人)

    生理功能

    自我概念

    角色功能

    相互依賴

    適應水平刺激 適應性反應

    無效反應

    操作層面 長者

    基本健康及日常生活能力

    心理精神狀況 家庭及社會角色 家居及社會支持

    適應水平內部刺激

    外部刺激

    具有生活能力

    缺乏生活能力

    總體健康狀況與健康生活習慣

    日常活動能力

    心理情緒及認知行為

    家庭、社會關係及經濟狀況

    居家環境設施及社會服務現狀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照顧服務需求

    維持生活能力

    長期照顧服務需求

    護理服務

    長者照顧

    服務系統

    適應系統(人)

    生理功能

    自我概念

    角色功能

    相互依賴

    適應水平刺激

    長者

    基本健康及日常生活能力

    心理精神狀況 家庭及社會角色 家居及社會支持

    適應水平內部刺激

    外部刺激

    具有生活能力

    缺乏生活能力

    護理服務

    短期服務: 個人適應

    親友支援

    社會服務適應

    生理-- : 巴氏指數、身體評估

    失能狀況、生活習慣、疾病等

    生理功能

    不適應 心理-- : 認知行為量表、老年抑鬱量表

    社會-- 一般資料、居住環境、家人及

    社會網絡評估量表、使用社會服務

    情況

    自我概念

    角色與依賴:

    滿足

    不滿足 維持過程

    16

  • 4 研究方法

    4.1 抽樣方法 本研究為描述性橫斷面調查研究(Cross-Sectional Survey)。通過按比例分層

    隨機抽樣(Proportionate Stratified Sample),參照 2001 年人口普查按堂區和居住

    單位抽樣原則,另根據 2003 年底人口結構內 60 歲及以上人口數目,由統計暨

    普查局從各堂區分層隨機抽取對應 5%比例(約 2 300 人)的居住單位。在實際調

    查中,有 2 039 位符合受訪條件的長者接受了調查。

    表 4.1 各堂區計劃抽樣及實際調查人數

    堂區 堂區 從人口普查中 成功受訪

    編號 名稱 抽取居住單位數 長者人數

    1 聖安多尼堂 1 300 654

    2 望德堂 420 207

    3 風順堂 600 262

    4 大堂 500 211

    5 花地瑪堂 1 400 602

    6 氹仔 280 103

    合計 4 500 2 039

    4.2 評估工具

    澳門長者長期照顧需求評估問卷是根據研究目的,在參考國內外有關方

    面的文獻和公認評估量表,如:巴氏指數(Barthel Index, BI)、家居社交活動能力

    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簡易精神認知狀態問卷(Short

    Portable Mental Status Questionnaire, SPMSQ)、老年抑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及社會網絡量表(Social Network Scale)等,結合本澳老年人的家

    庭、社會角色功能及居住環境、醫療及社會服務資源的應用等方面的內容,

    經過反覆修正、調整編制的評估工具。為使其更符合研究目標,適合研究對

    象,最後確定的評估問卷共有 95 條評估項目,具體分九個部份,包括:(1)精神

    認知狀態(必須由受訪者回答);(2)生活習慣;(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包括日常

    能力和家居社交活動能力);(4)健康狀況;(5)長期照顧服務使用情況;(6)心理

    健康(必須由受訪者回答);(7)基本資料;(8)家居情況;(9)身體評估(由調查員

    評估)。

    17

  • 4.3 資料收集: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測調查(Pre-test): 2004 年 3 月 16 至 3 月 19 日,通過方便抽樣

    (Accidental Sampling)對 20 名符合研究條件的澳門居家長者,進行

    問卷調查,瞭解評估內容的可行性。

    第二階段:預試調查(Pilot Test):2004 年 4 月 19 日至 4 月 30 日,選擇北區和中

    區,在統計暨普查局協助下,在抽取的 100 個居住單位中,對 58

    名符合研究條件的長者,進行預試調查。調查問卷的內容經 5 位

    專家評定其內容效度為 0.98,對於簡易精神認知狀態問卷、日常活

    動能力量表、老年抑鬱量表及社會網絡量表作內部一致性檢測,

    其信度系數 Cronbach'sα值分別為 0.77、0.78、0.83 及 0.80。

    第三階段:正式調查: 2004 年 7 月 3 日至 8 月 31 日,進行上門訪問調查。由

    經過系統課程培訓的澳門鏡湖護理學院學生作為調查員,每兩人

    一組,根據統計暨普查局提供的居住單位地址上門到訪。經自我

    介紹,核查及確認有符合調查條件的長者,說明調查目的並經同

    意後入屋進行調查。調查員在不同日期,不同時間上門到訪至少

    三次以上,經留條預約都不成功才可放棄。上門調查的時間為每

    天上午 9:00 至晚上 9:00,調查員通過口頭訪問調查、觀察和護理

    評估等方法平均 40 分鐘左右完成一份問卷(見附件 2)。調查員將完

    成的問卷當日交回督導員核對。

    在符合 60 歲及以上訪問條件的 2 506 位居家長者中,因各種原因未接受

    訪問的有 467 人(18.6%),接受訪問的有 2 039 人(81.4%)(表 4.2)。由他人代答約

    8.6%,代答者與受訪者的關係以配偶、女兒、兒子及媳婦為主(附件 1--表 4.3)。

    表 4.2 受訪問的長者情況

    項目 人數 百分比

    接受訪問 2 039 81.4 未接受訪問 467 18.6

    (拒絕接受訪問) (191) (7.6) (不能接觸) (259) (10.3) (篩選後無條件受訪) (17) (0.7)

    合計 2 506 100.0

    4.4 數據分析方法 所有問卷經校對、審核後輸入,選用軟件 SPSS-11 版建庫輸入。測試信

    度,測定信度系數(Cronbach Alpha)值,分析計數資料分佈主要根據頻數和百分

    比做描述,並採用卡方檢驗。對計量資料採用平均數,標準差描述分佈特性,

    T 檢驗,相關及方差分析等作出相應的結果分析。

    18

  • 5 研究結果

    5.1 受訪長者的總體健康及生活習慣 5.1.1 基本資料

    5.1.1.1 年齡、性別及血統分佈

    是次接受調查的長者共2 039人,年齡範圍從60歲到99歲,平均年齡72

    歲;其中女性1 173人(57.5%),男性866人(42.5%)。60歲或以上長者的性別

    和年齡分佈,與統計暨普查局2004年12月31日發佈的居住人口估計資料比

    較,p>0.05,說明抽樣所得的資料具有代表性。受訪長者中97.8%(1994人)

    是中國血統。

    表5.1 年齡及性別的分佈情況 (n=2 039)

    年齡組 男性 女性 合計

    (歲)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60~64 178 20.6 222 18.9 400 19.6

    65~69 212 24.5 220 18.8 432 21.2

    70~74 202 23.3 297 25.3 499 24.5

    75~79 131 15.1 210 17.9 341 16.7

    80~84 83 9.6 137 11.7 220 10.8

    ≧85 60 6.9 87 7.4 147 7.2

    合計 866 100.0 1 173 100.0 2 039 100.0

    5.1.1.2 婚姻狀況

    在 2039 位受訪長者中,未婚者只佔 1.9%,離婚者僅有 1.3%,已婚者

    佔 60.6%,男女受訪長者婚姻狀況分佈結構卻不盡相同,χ²=21.76,p

  • 合計 866 100.0 1 173 100.0 2 039 100.0

    註:* 拒答和婚姻狀況未證實等

    5.1.1.3 教育程度

    受訪長者的教育程度以小學及以下為主佔 74.1%,其中女性多於男

    性;初中 13.6%,高中 6.2%,專上教育 6.1%,在初中以上的組別裏,男性

    所佔的百分比高於女性。兩性的文化程度構成經χ² 檢驗差異有顯著性

    ( p

  • 合計 1 556 100.0

    表5.5 受訪長者目前工作情況 (n=2 039)

    工作情況 人數 百分比

    有工作 276 13.5

    從未工作 180 8.8

    待業/失業 24 1.2

    已退休 1 559 76.5

    合計 2 039 100.0

    退休年齡及退休前的工作情況

    目前仍在繼續工作的長者所從事職業的前三種為非技術人員110人

    (39.9%),行政及商業管理者44人(15.9%),個體工作人員43人(15.7%)。而1 556

    位長者在退休前從事的職業(見表5.7)主要為非技術工作542人(34.8%),工匠

    及手工藝工人285人(18.3%),未能分類156人(10.1%),行政/商業管理者136

    人(8.7%),機台/機器操作員/車船駕使員120人(7.7%),從上資料中可觀察到

    長者主要從事非技術性工作較多。

    表5.6 長者目前工作之職業類別分佈 (n=276)

    職業分類 人數 百分比

    非技術人員 110 39.9

    行政/商業管理者 44 15.9

    個體工作人員 43 15.7

    專業人士 20 7.2

    工業/工匠及手工藝工人 20 7.2

    文書財經等工作員,文員 16 5.8

    機台/機器操作員/車船駕駛員 12 4.3

    技術工作人員 10 3.6

    農業/林業工作人員 1 0.4

    合計 276 100.0

    表5.7 長者退休之前工作之職業類別分佈 (n=1 556)

    職業分類 人數 百分比

    非技術人員 542 34.8

    個體工作人員 156 10.1

    工業/工匠及手工藝工人 285 18.3

    行政/商業管理者 136 8.7

    機台/機器操作員/車船駕駛員 120 7.7

    農業/林業工作人員 113 7.3

    文書財經等工作員,文員 108 6.9

    技術工作人員 53 3.4

    21

  • 專業人士 43 2.8

    合計 1 556 100.0

    退休後生活情況

    受訪長者退休後生活主要以在家閒居和家務為主,也有長者以參加義

    工和以讀書為樂者。

    表5.8 長者退休後生活的安排情況 (n=2 039)

    生活情況 人次數 百分率

    閒居 1 265 51.6

    家務 1 064 43.4

    參加義工 67 2.7

    讀書 44 1.8

    其他* 12 0.5

    註:1. * 看鋪、兼職等

    2. 長者可有多項選擇

    5.1.1.6 居住

    住房類型

    受訪長者中,有 1 003 人(49.2%)表達住屋是屬於自己,而 800 人(39.2%)

    的住屋是屬於家人,有 214 人(10.5%)的住屋是租或借的,另外,居住於朋

    友或親戚的房屋有 22 人(1.1%)。

    表 5.9 受訪長者擁有居住房屋的情況 (n=2 039)

    房屋擁有權 人數 百分比

    自己 1 003 49.2

    家人 800 39.2

    租/借 236 11.6

    合計 2 039 100.0

    居住情況

    從長者不同的居住情況看,獨居長者中年齡大的組別比例偏高,以

    80~84 歲組最高 18.0%,未婚者比例佔 71.8%;收入在每月 1,000~2,000 的比

    例佔 20.0%;提示有抑鬱狀態的佔 21.9%;社會網絡不足的佔 27.4%等。經

    χ²檢驗,長者的居住情況與年齡、婚姻、教育程度、經濟有所差別(p

  • (11.3%),χ²=45.836,p0.05)。

    長者不同的居住情況與他們的精神認知狀態、老年抑鬱狀態及社會網絡有

    所差別(p

  • ≧5,001 324 14 4.3 102 31.5 208 64.2

    拒答 43 5 11.6 11 25.6 27 62.8

    合計 2 039 266 13.0 506 24.8 1 267 62.1

    表 5.11 不同性別長者的居住情況 (n=2 039)

    男性 女性 合 計 居住

    情況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獨居 98 11.3 168 14.3 266 13.0

    獨居夫婦 280 32.3 226 19.3 506 24.8

    與家人同住 477 55.1 738 63.0 1 215 59.6

    與其他人同住 11 1.3 41 3.4 52 2.6

    合計 866 100.0 1 173 100.0 2 039 100.0

    註:其他人包括親戚、朋友、傭人等

    表5.12 受訪長者精神認知、抑鬱、社會網絡與不同居住情況分析

    項目 受訪長者 __ _獨居_ _ 獨 居 夫 婦 與其他人同住 P 值

    人數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精神認知狀態 正常 1 544 203 13.1 436 28.2 905 58.6

    輕度缺損 345 55 15.9 59 17.1 231 66.9

    中度缺損 64 5 7.8 4 6.3 55 85.9

    重度缺損 76 2 2.6 6 7.9 68 89.5

    表達困難 10 1 10.0 1 10.0 8 80.0

  • 澳門長者的日常生活費來源是多方面的,在 2 039位受訪長者中,選

    擇項目的前五位元主要是:子女給錢1 371人(67.2%),社會保障基金養老金

    463人(22.7%),個人儲蓄374人(18.3%),工資205人(10.1%),配偶收入190人

    (9.3%)(見表5.13)。

    從表5.14可見,受訪長者個人收入在每月1,000澳門元或以下的有379人

    (18.5%),每月1,001~1,500澳門元的有469人(23.0%),每月1,500澳門元以上的

    收入的長者佔1 191人(56.4%),而拒絕回答的有43人(2.1%)。

    表5.13 受訪長者日常生活費的來源 (n=2 039)

    生活費來源 人數 百分率(%)

    子女供給錢 1 371 67.2

    社會保障基金養老金 463 22.7

    個人儲蓄/投資 374 18.3

    工資 205 10.1

    配偶收入 190 9.3

    政府救濟金 135 6.6

    退休金/公積金 99 4.9

    親友供給錢 41 2.0

    其他* 4 0.2

    註:1. *憮恤金等

    2. 長者可有多項選擇

    表 5.14 受訪長者的收入金額 (n=2 039)

    金額分組(澳門元/月) 人數 百分比

    ≦500 164 8.1

    501~1,000 215 10.5

    1,001~1,500 469 23.0

    1,501~2,000 200 9.8

    2,001~2,500 123 6.0

    2,501~3,000 146 7.2

    3,001~3,500 116 5.7

    3,501~4,000 93 4.5

    4,001~4,500 67 3.3

    4,501~5,000 79 3.9

    ≧5,001 324 15.9

    拒答 43 2.1

    合計 2 039 100.0

    25

  • 26

  • 對生活費用滿意程度

    長者對自己的生活費滿意度認為一般的有 724 人(35.5%), 足夠和充

    裕的有 776 人(38.2%),認為不足和非常不足的有 535 人(26.3%)。在認為不

    足夠的長者中(表 5.16),所期望金額為每月在 2,000 元或以下有 241 人

    (45.0%),有 114 人(21.4%)希望每月在 2,001~3,000 元,有 168 人(31.4%)希望

    每月生活費超過 3,000 元。

    表 5.15 受訪長者對生活費滿意程度 (n=2 035)

    滿意程度 人數 百分比

    非常不足夠 39 1.9

    不足夠 496 24.4

    一般 724 35.5

    足夠 742 36.5

    充裕 34 1.7

    合計 2 035 100.0

    表5.16 認為生活費不足夠長者的期望值分佈 (n=535)

    金額分組(澳門元/月) 人數 百分比

    ≦1,000 39 7.3

    1,001~1,500 82 15.3

    1,501~2,000 120 22.4

    2,001~2,500 56 10.5

    2,501~3,000 58 10.9

    3,001~3,500 43 8.0

    3,501~4,000 31 5.8

    4,001~4,500 19 3.6

    4,501~5,000 23 4.3

    >5,000 52 9.7

    拒答 12 2.2

    合計 535 100.0

    日常生活主要開支

    澳門長者的日常生活主要開支是多方面的,依次為:衣食1 885人次

    (92.4%),社交活動770人次(37.8%),看病/保健524人次(25.7%),支付管理費

    或水電費415人次(20.4%),交通230人次(11.3%),租房/供樓192人次(9.4%)。

    27

  • 表5.17 受訪長者的主要生活開支情況 (n=2 039)

    主要開支項目 人數 百分率

    衣食 1 885 92.4

    社交活動 770 37.8

    看病/保健 524 25.7

    生活雜費(管理費/水電費) 415 20.4

    交通 230 11.3

    房租/供樓 192 9.4

    供他人開支 57 2.8

    個人零用 43 2.1

    其他* 11 0.6

    註:1. *善事、還債等

    2. 長者可選擇三項

    5.1. 2 受訪長者的生活習慣

    5.1.2.1 吸煙

    受訪長者從不吸煙者有 1 392 人(68.3%),已戒煙者有 328 人(16.1%),

    而吸煙者有 319 人(15.6%),其中 259 人(81.2%)為男性,男性吸煙率 29.9%,

    女性吸煙率 5.1%;經常吸煙者有 270 人(13.2%)。從表 5.19 可見經常吸煙者

    吸煙時間在 40 年及以上的有 220 人(81.5%);有 228 人(84.4%)每天吸煙量在

    20 支及以內,每天吸煙量在 20~40 支的有 38 人(14.1%),只有 4 人的吸煙

    量超過兩包(表 5.20)。

    表 5.18 受訪長者的吸煙情況 (n=2 039)

    吸煙情況 人數 百分比

    從來不吸 1 392 68.3

    偶爾 49 2.4

    經常 270 13.2

    已戒煙 328 16.1

    合計 2 039 100.0

    表 5.19 經常吸煙長者的吸煙年數統計 (n=270)

    吸煙年數 人數 百分比

    1~9 2 0.7

    10~19 7 2.6

    20~29 12 4.5

    30~39 29 10.7

    40~49 84 31.1

    50~59 70 25.9

    60~69 52 19.3

    ≧70 14 5.2

    合計 270 100.0

    28

  • 表 5.20. 經常吸煙長者吸煙量的分佈 (n=270)

    吸煙量(支/日) 人數 百分比

    1~20 228 84.4

    21~40 38 14.1

    41~60 4 1.5

    合計 270 100.0

    註:每包煙含有 20 支煙

    5.1.2.2 飲酒

    表 5.21 可見受訪長者中有 1429 人(70.0%)從不飲酒,曾經飲酒但現已

    戒酒的有 197 人(9.7%),每週飲酒少於 1 次的有 209 人(10.3%),每週 1~3

    次的有 95 人(4.7%),每週 4 次及以上的 109 人(5.3%)。在飲酒的 204 人中(不

    包括每週飲酒少於 1 次),飲低度酒的有 104 人(51.0%),有 75 人(36.8%)位

    飲中度酒,有 25 人(12.2%)飲烈性酒(見表 5.22)。說明大部份長者沒有飲烈

    性酒的習慣。

    表 5.21 受訪長者的飲酒情況 (n=2 039)

    飲酒情況(次/週) 人數 百分比

    從來不 1 429 70.0

    39) 25 12.2

    合計 204 100.0

    5.1.2.3 飲食習慣

    97.4%的受訪長者飲食用油都為植物油。表 5.23 可見,受訪長者中每

    日進食一或兩餐的長者有 156 人(7.7%),有 529 名(25.9%)長者每日進食在

    三餐以上,這可能與港澳地區有飲下午茶和食宵夜的習慣有關。

    29

  • 表 5.23 受訪長者每日進餐次數的統計 (n=2 039)

    每日餐數(餐/日) 人數 百分比

    1 2 0.1

    2 154 7.6

    3 1 354 66.4

    ≧4 529 25.9

    合計 2 039 100.0

    註:進餐次數包括下午茶、宵夜等

    各種食物的進食情況(見表5.24)結果顯示,長者食魚或肉和蔬菜的情況

    較好,每週多於4次者,分別為1795人(88%),和1934人(94.8%);每週少於1

    次進食甜品的長者超過半數1 260人(61.8%);但每週1~3次和幾乎每天都食

    甜品的長者分別有639人(31.3%)和140人(6.9%)。幾乎每天都食鹹醃製品的

    長者有230人(11.3%)。

    表5.24 受訪長者對各種食物的進食習慣 (n=2 039)

  • 表5.25 受訪長者日常消遣活動情況 (n=2 039)

  • 表 5.27 因身體虛弱而缺乏消遣活動長者的性別、年齡、日常活動能力及疾病情況

    因素 智能(n=167) 靜態 n=16) 低強度(n=132) 高強度(n=823) 被訪長者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性別 男 87 17.5 2 0.4 45 9.1 362 73.0 496

    女 80 12.5 14 2.2 87 13.5 461 71.8 642 年齡 < 65 12 11.7 1 1.0 9 8.7 81 78.6 103

    65~74 56 12.9 2 0.5 29 6.7 348 80.0 435

    75~84 62 15.3 6 1.5 53 13.1 285 70.2 406

    ≧85 37 19.1 7 3.6 41 21.1 109 56.2 194 自我 好 44 14.7 2 0.7 24 8.0 230 76.6 300 健康 一般 59 12.3 5 1.0 46 9.6 369 77.1 479 感覺 差 64 17.8 9 2.5 62 17.3 224 62.4 359 疾病 沒有病 8 9.0 0 0.0 3 3.4 78 87.6 89

    一種病 29 13.6 2 0.9 16 7.5 166 78.0 213

    二種病 50 17.6 4 1.4 39 13.7 191 67.3 284

    ≧三種病 80 14.5 10 1.8 74 13.4 388 70.3 552 居住 獨居 18 11.6 2 1.3 14 9.0 121 78.1 155 情況 獨居夫婦 37 14.9 2 0.8 24 9.6 186 74.7 249

    與其他人同住 112 17.6 12 1.9 94 14.9 516 81.5 734 日常 完全獨立 107 12.7 5 0.6 62 7.4 666 79.3 840 活動 輕度依賴 40 20.2 3 1.5 39 19.7 116 58.6 198 能力 中度依賴 9 22.5 4 10.0 19 2.5 26 44.8 58

    重度依賴 4 30.8 0 0.0 4 30.8 5 38.4 13

    完全依賴 7 24.1 4 13.8 8 27.6 10 34.5 29

    5.1.3 受訪長者的健康狀況

    1) 從總體上看(表5.28),受訪的長者對健康的自我感覺好和非常好的長者有

    701人(34.4%),長者自我健康感覺一般有949人(46.5%),感覺健康狀態差

    的長者有341人(16.7%),而非常差的只有48人(2.4%)。從年齡組看,自我

    感覺差和非常差的,80歲或以上組佔22.1%,60~69歲組感覺一般較多

    (48.1%),但在統計學上並無差異性,χ²檢驗,p> 0.05。

    32

  • 表5.28 不同年齡組受訪長者對健康的自我感覺程度(n=2 039)

    60~69歲 70~79歲 ≧80歲_ 合計 感覺

    程度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非常差 12 1.4 25 3.0 11 3.0 48 2.4

    差 128 15.4 143 17.0 70 19.1 341 16.7

    一般 400 48.1 392 46.7 157 42.8 949 46.5

    好 275 33.1 269 32.0 126 34.3 670 32.9

    非常好 16 2.0 11 1.3 3 0.8 31 1.5

    合計 831 100.0 840 100.0 367 100.0 2 039 100.0

    2) 長者自我感覺身體差的比例(表5.29)以獨居長者較多(20.7%),其次,與其

    他人同住(19.7%),χ²檢驗,p>0.05,表示居住狀況和有無照顧者不影響

    長者健康的自我感覺。自我感覺健康差長者的精神認知狀態重度缺損

    (39.5%),高於自我感覺健康一般(38.1%)和感覺好(22.4%)的長者。提示有

    抑鬱狀態的以自我感覺健康差的最高(49.5%)。自我感覺健康差的長者,

    日常活動能力中度和重度的百分率都高於自我感覺健康好的長者

    (p

  • 表5.29 受訪長者健康狀況的自我感覺與有關項目關係

    感覺差(389) 感覺一般(949) 感覺好(701) P 值 項 目 長者

    人數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性別 男 性 866 137 15.8 397 45.8 332 38.4

    女 性 1 173 252 21.5 552 47.0 369 31.5 0.05

    照顧者 有 1 872 365 19.5 867 46.3 640 34.2

    無 167 24 14.4 82 49.1 61 36.5 >0.05

    正 常 1 544 260 16.8 736 47.7 548 35.5

    精神 輕度缺損 345 79 22.9 154 44.6 112 32.5

    認知 中度缺損 64 16 25.0 25 39.1 23 35.9

    狀態 重度缺損 76 30 39.5 29 38.1 17 22.4

    表達困難 10 4 40.0 5 50.0 1 10.0

  • 表5.31 受訪長者患病病種數與年齡關係 (n=2 039) 患病病種數

    歲組

    受訪

    長者

    沒有疾病 一種疾病 二種疾病 三種或以上 患病總數

    人數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60~64 400 95 23.8 112 28.0 87 21.7 106 26.5 305 76.2

    65~69 432 70 16.2 121 28.0 100 23.2 141 32.6 362 83.8

    70~74 499 71 14.2 124 24.9 117 23.4 187 37.5 428 85.8

    75~79 341 39 11.2 49 14.4 78 22.9 175 51.5 302 88.6

    80~84 220 23 10.5 42 19.0 62 28.2 93 42.3 197 89.5

    ≧85 147 17 11.6 27 18.3 42 28.6 61 41.5 130 88.4

    合計 2 038 315 15.4 475 23.3 486 23.9 763 37.4 1 724 84.6

    表5.32 受訪長者常見症狀的發生情況 (n=2 039)

    排序 常見症狀 人數 發生率(%)

    1 骨關節痛 601 29.4

    2 腰背痛 478 23.4

    3 失眠 392 19.3

    4 頭痛/頭暈 355 17.5

    5 咳嗽 314 15.4

    6 多痰 258 12.7

    7 心悸/胸悶 186 9.1

    8 便秘 135 6.7

    9 氣喘(呼吸困難) 115 5.7

    10 納差/胃不適/胃出血 101 5.0

    11 腳部腫/痛/痙攣 63 3.1

    12 咀嚼困難 60 2.9

    13 手腳震/抽筋 47 2.3

    14 皮膚搔癢 36 1.8

    15 感冒 34 1.7

    16 全身或四肢無力 31 1.5

    17 吞咽困難 29 1.4

    18 尿儲留/尿激惹 27 1.3

    19 耳鳴 26 1.3

    20 腹痛 24 1.2

    21 眼部不適 13 0.6

    22 面/口腔/牙不適 10 0.5

    註:長者可有多項選擇

    6) 受訪長者中最常見是心血管系統疾病(76.0%)、以眼部疾病為主的五官疾

    病 (39.1%) 和 骨 骼 系 統 (35.6%) ; 而 患 有 疾 病 排 序 的 前 五 位 有 高 血 壓

    (46.6%)、眼疾病(35.9%)、退行性骨關節疾病(20.7%)、心臟病(19.4%)、糖

    尿病(18.4%)(表5.33)。

    35

  • 表5.33 受訪長者自述被醫生診斷疾病的患病率 (n=2 039) 疾病分類 人數 患病率(%)

    心血管系統 1 551 76.0

    高血壓 951 46.6

    心臟病 396 19.4

    中風 103 5.1

    高脂血症/高膽固醇 72 3.5

    靜脈曲張 29 1.4

    五官疾病 797 39.1

    眼疾(白內障、青光眼等)* 733 35.9

    耳部/鼻部/喉部病症 64 3.1

    骨骼系統 683 35.6

    退行性骨關節病** 423 20.7

    骨質疏鬆 117 5.7

    60歲後骨折 143 7.0

    內分泌系統 498 24.4

    糖尿病 375 18.4

    痛風 106 5.2

    甲亢 17 0.8

    消化系統 253 12.4 胃腸道疾病 107 5.2

    肝膽疾病 115 5.6

    痔瘡/肛周疾病 16 0.8

    腸疝氣 15 0.7

    呼吸系統 219 10.7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208 10.2

    肺結核/胸腔疾病 11 0.5

    泌尿系統 150 7.3 前列腺疾病 69 3.4

    腎病 64 3.1

    膀胱/尿道疾病 17 0.8

    其他疾病 178 8.7 腫瘤 89 4.4

    貧血/地中海貧血 25 1.2

    神經系統/柏金遜病 24 1.2

    皮膚病 21 1.0

    老年癡呆/精神病 14 0.7

    婦科疾病 5 0.2

    註: 1. * 包括眼病(白內障、青光眼)、眼胬肉 2. ** 包括關節炎、骨刺

    3. 長者可有多項選擇

    36

  • 常見疾病的治療情況

    長者常見疾病的治療:高血壓(95.5%)、心臟病(91.4%)、糖尿病(89.9%)

    及慢支炎或肺氣腫(78.8%)等以藥物治療為主;60 歲後骨折(50.3%)、肝膽疾

    病(39.1%)、眼部疾病(31.9%)及胃腸道疾病(19.6%)等以手術和其他中醫療法較

    多;而不清楚自己疾病治療情況的長者所患疾病依次有肝膽疾病(32.2%)、骨

    質疏鬆(23.1%)、眼部疾患(20.0%)、慢支炎或肺氣腫(18.8%)及退行性骨關節病

    (18.2%)等(表 5.34)。不同年齡組長者患有各種慢性病的情況有所不同,從表

    5.35 可見,高血壓、眼部疾患和糖尿病以 70~79 歲組較多,心臟病、慢性支

    氣管炎和 60 歲後骨折者以 80 歲及以上年齡組較多,胃腸道和肝膽疾病以

    60~69 歲組較多。

    表 5.34 受訪長者自述被醫生診斷疾病的治療情況

    治療情況

    疾病

    患病

    總人數 藥物(%) 復康(%) 其他療法*(%) 不詳(%)

    高血壓 951 908(95.5) 2(0.2) 4(0.4) 37(3.9)

    眼部疾患 733 352(48.0) 1(0.1) 234(31.9) 146(20.0)

    退行性骨關節病 423 281(66.4) 26(6.1) 39(9.2) 77(18.2)

    心臟病 396 362(91.4) 0 14(3.5) 20(5.1)

    糖尿病 375 337(89.9) 0 13(3.4) 25(6.7)

    慢支炎/肺氣腫 208 164(78.8) 2(1.0) 3(1.4) 39(18.8)

    60歲後骨折 143 41(28.7) 18(12.6) 72(50.3) 12(8.4)

    胃腸道疾病 107 78(72.9) 0 21(19.6) 8(7.5)

    骨質疏鬆 117 83(70.9) 2(1.7) 5(4.3) 27(23.1)

    肝膽疾病 115 32(27.8) 1(0.9) 45(39.1) 37(32.2)

    註:* 包括手術及中醫療法等

    表5.35 長者不同年齡組常見慢性病的比較

  • 生命體徵及身高體重評估情況

    1) 總體上看,長者的生命體徵及身高體重基本在正常範圍。受訪長者中有

    2 023 人測量體溫,平均值 35.2°C,有 1144(56.5%)人體溫偏低。有 2 026

    位長者測量脈搏,平均 74 次/分,其中有 1 838 人(90.7%)的脈搏在正常範

    圍,脈搏過慢的有 143 人(7.1%),脈搏過速的有 45 人(2.2%)。

    2) 表 5.36 顯示測得受訪長者的平均呼吸 19 次/分,平均身高 155cm,其中男

    性 163cm,女性 150cm;平均體重 57kg,其中男性 61kg,女性 54kg。

    表5.36 受訪長者的呼吸次數及身高體重分佈情況

    評估內容 受測人數 平均值 標準差

    呼吸(次/分) 2 025 19.4 2.86

    身高-總體(cm) 2 022 155.7 8.78

    男性 858 162.9 6.42

    女性 1 164 150.4 6.14

    體重-總體(kg) 2 027 57.3 10.94

    男性 861 61.4 10.53

    女性 1 166 54.2 10.20

    血壓情況

    受 訪 長 者 的 平 均 收 縮 壓 為 139mmHg , 標 準 差 為 19mmHg , 最 大 值

    226mmHg,最小值77mmHg;平均舒張壓85mmHg,標準差12mmHg,最大值

    128mmHg,最小值42mmHg。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高血壓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ISH)判斷標準(WHO, 1999),單純收縮壓偏高的長者(見

    表5.37)有311人(15.4%);單純舒張壓偏高的長者有55人(2.7%);而收縮壓和舒

    張壓都偏高的長者有669人(33.0%);在947位(46.8%)患有高血壓病的長者中,

    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的有369人(39.0%),值得關注的是有448位(22.1%)未經醫

    生診斷患有高血壓病的長者血壓偏高。

    表5.37 受訪長者測得血壓值的分佈情況 (n=2 025)

    有高血壓病 無高血壓病 合 計 血壓分類

    (mmHg)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血壓正常(90-139/60-89) 369 39.0 621 57.6 990 48.9

    單純收縮壓偏高(≧140) 179 18.9 132 12.2 311 15.4

    單純舒張壓偏高(≧90) 23 2.4 32 3.0 55 2.7

    收縮壓和舒張壓偏高(≧140/90) 376 39.7 293 27.2 669 33.0

    合計 947 100.0 1 078 100.0 2 025 100.0

    38

  • 視力情況

    接受視力測檢的有2 021名長者,配戴眼鏡的有403人(20.0%),沒有戴眼

    鏡的有1 618人(80.0%)。其中左右眼全盲的8人,佔0.4%,左右眼能清楚看見

    0.5米處的手指數目有1 864人,佔92.3%。受訪長者左眼視力(表5.38),完全看

    不見手指及無光感的有34人(1.7%),模糊不能辨認手指數的有55人(2.7%),

    能清楚看見的有1 924人(95.2 %);受訪長者右眼視力,完全看不見手指及無

    光感的有24人(1.2%),模糊不能辨認手指數的有57人(2.8%),能清楚看見的有

    1 932人(95.6 %)。

    表5.38 受訪長者的視力測定情況 (n=2 021)

    左 眼 右 眼 視力

    測定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雙眼完全看不見 8 0.4 8 0.4

    單眼完全看不見 34 1.7 24 1.2

    模糊 55 2.7 57 2.8

    清楚 1 924 95.2 1 932 95.6

    合計 2 021 100.0 2 021 100.0

    聽力情況

    在接受音叉測量(空氣傳導)聽力測試的 2 022 位長者中,有 26 位(1.3%)

    長者使用助聽器。表 5.39 顯示,有 67 人(3.3%)左耳聽不見耳後的音叉震動音,

    有 71 人(3.5%)右耳聽不見。

    表 5.39 受訪長者聽力測定情況 (n=2 022)

    左 耳 右 耳 檢查

    情況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聽不到音叉震動音 67 3.3 71 3.5

    聽到音叉震動音 1 955 96.7 1 951 96.5

    合計 2 022 100.0 2 022 100.0

    註:音叉頻率為256Hz

    39

  • 受訪長者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情況

    根據Van Gaal等(2000)亞洲肥胖指南BMI的判斷標準(表5.40),體重指數

    偏低的長者男性83人(9.7%),女性105人(9.0%);男性肥胖長者有254人

    (29.6%),女性肥胖長者有453人(38.9%)。肥胖長者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多

    於非肥胖的長者(p

  • 小結

    1. 基本資料

    受訪長者的基本資料顯示年齡和性別分佈與澳門的人口分佈情況相脗合。有

    80.8%的男性長者和配偶一起生活,但女性長者只有近一半的人有配偶(表 5.2)。

    值得關注的是,49.1%的女性長者是處於鰥寡婚姻狀態,男性長者中僅佔 12.2%。

    近三成長者沒有受過正規教育,而接受過小學教育的有四成半(表 5.3),男性教育

    程度高於女性(p

  • 5.2 受訪長者的心理健康與社會網絡 受訪長者的精神認知情況

    在 2 039 位受訪長者中,有 2029 人(99.5%)回答了所有的問題,有 10 人(0.5%)

    因年齡太大、體弱、中風及耳聾等表達困難而沒有評估。精神認知狀態評估

    平均分數 7.3,標準差 1.9。在問題內容方面(表 5.41),主要表現在長期記憶和

    地點定向有困難,只有 916 人(45.2%)能說出澳門回歸的年份,僅有 175 人(8.6%)

    能說出澳門回歸前最後一任總督姓名,由於回歸前最後一任總督是葡國人,

    部分長者知道也無法正確表達其姓名,這可能與文化差異有關,而不能完全

    表示長者記憶力減弱的情況。具體分佈(表 5.42)可見完全答錯沒有認知能力的

    長者有 28 人(1.4%)。

    表 5.41 受訪長者精神認知項目回答情況 (n=2 029)

    項目 回答正確人數 正確率(%)

    住宅地址 1 890 93.1

    日期 1 853 91.3

    月份 1 886 93.0

    數字減法(20 減 3,再減 3) 1 764 87.0

    澳門現任行政長官 1 752 86.3

    年份 1 646 81.1

    一年有多少日 1 658 81.7

    居住區域 1 511 74.5

    澳門回歸年份 916 45.1

    澳門回歸前最後一任總督姓名 175 8.6

    42

  • 表 5.42 長者精神認知量表評估分數分佈 (n=2 029)

    認知程度 精神認知量表分數 頻數 百分比 累計百分比

    重度缺損 0 28 1.4 1.4

    1 20 1.0 2.4

    2 28 1.4 3.8

    中度缺損 3 25 1.2 5.0

    4 39 1.9 6.9

    輕度缺損 5 151 7.4 14.3

    6 194 9.6 23.9

    正常 7 309 15.2 39.1

    8 557 27.5 66.6

    9 574 28.3 94.9

    10 104 5.1 100.0

    合計 2 029 100.0 100.0

    註:受訪長者精神認知量表得分均數 7.3,標準差 1.9

    調查顯示,女性的認知缺損比例(33.6%)高於男性(10.9%),特別是重度缺

    損女性(5.6%)高達男性(1.3%)的 4 倍(表 5.43)。認知功能正常的有 1 544 人

    (76.1%),存在不同程度認知功能缺損的有 485 人(23.9%),其中輕度缺損者有

    345 人(17.0 %),中度缺損者 64 人(3.2%),重度缺損者 76 人(3.7%),表達困難

    的長者 10 人; 從不同年齡組可見,80 歲或以上年齡組的精神認知缺損為

    51.8%,70~79 歲組 25.4%,60~69 歲組 10.4%(表 5.44)。

    表 5.43 受訪長者精神認知狀態與性別評估分佈 (n=2029)

    男性 女性 合計 分

    認知

    程度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7~10 正常 769 89.1 775 66.5 1 544 76.1

    5~6 輕度缺損 75 8.7 270 23.2 345 17.0

    3~4 中度缺損 8 0.9 56 4.8 64 3.2

    0~2 重度缺損 11 1.3 65 5.6 76 3.7

    合計 863 100.0 1 166 100.0 2 029 100.0

    43

  • 表 5.44 受訪長者精神認知評估判斷與年齡分佈 (n=2 029)

    60~69(歲) 70~79(歲) ≧80(歲) 合計 認知

    程度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正常 745 89.6 625 74.6 174 48.2 1 544 76.1

    輕度缺損 72 8.7 157 18.8 116 32.1 345 17.0

    中度缺損 8 1.0 21 2.5 35 9.7 64 3.2

    重度缺損 6 0.7 34 4.1 36 10.0 76 3.7

    合計 831 100.0 837 100.0 361 100.0 2 029 100.0

    長者的精神認知缺損程度與年齡呈負相關(r= -0.395; p

  • 表 5.46 1 881 名完成抑鬱狀態評估長者的情況

    分數 定義 人數 百分比

    ≦7 不提示抑鬱狀態 1 685 89.6

    ≧8 提示抑鬱狀態 196 10.4

    合計人數 1 881 100.0

    表 5.47 受訪長者抑鬱量表評估分數分佈 (n=1 881)

    抑鬱量表分數 頻數 百分比 累計百分比

    不提示抑鬱狀態 0 351 18.7 18.7

    1 311 16.5 35.2

    2 296 15.7 50.9

    3 226 12.0 62.9

    4 182 9.7 72.6

    5 131 7.0 79.6

    6 110 5.8 85.4

    7 78 4.1 89.6

    提示抑鬱狀態 8 47 2.5 92.1

    (界值) 9 54 2.9 94.9

    10 35 1.9 96.8

    11 19 1.0 97.8

    12 23 1.2 99.0

    13 11 0.6 99.6

    14 4 0.2 99.8

    15 3 0.2 100.0

    合計 1 881 100.0 100.0

    註:1. 受訪長者抑鬱量表得分均數3.3分,標準差3.04

    2. ≧8分長者抑鬱量表得分均數9.9分,標準差0.12

    45

  • 表5.48 受訪長者抑鬱症狀內容回答情況

    項目編號 抑鬱症狀內容 回答人數 肯定回答 百分率

    2 沒有做以前有興趣的事 1 886 695 36.9

    12 覺得自己沒有用 1 886 663 35.2

    6 擔心會有不好事發生 1 886 576 30.5

    9 寧願在家不想出街 1 886 471 25.0

    11 長壽不是件好事 1 883 461 24.5

    3 感覺生活無所事事 1 886 438 23.2

    15 大部分人比自己好 1 886 420 22.3

    8 感到無人可以幫到你 1 885 403 21.4

    14 覺得好似沒有希望 1 885 395 21.0

    4 感覺成日都悶 1 886 391 20.7

    10 記性比前幾週差 1 886 335 17.8

    5 感覺時時都不幸福 1 886 287 15.2

    7 大多時間覺得不開心 1 886 228 12.1

    1 對生活基本不滿意 1 886 188 10.0

    13 覺得自己精神不好 1 886 181 9.6

    註︰第 1、5、7、11、13 為反向題目已轉換

    表 5.49 長者的抑鬱量表評估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經濟收入及居住情況的關係

    相關因素 檢驗方法 檢驗值

    性別 T-test (t) -0.1719

    年齡 Pearson (r) 0.103 **

    教育程度 One-Way ANOVA(F) 9.650 **

    經濟收入 One-Way ANOVA(F) 25.384 **

    居住情況 One-Way ANOVA(F) 6.410 *

    註:* p

  • 濟、獨居有關(p

  • 從表5.53可見,通過受訪長者精神認知狀態、日常生活能力、老年抑鬱狀

    況及社會網絡之間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為:(1)精神認知狀態與老年抑

    鬱狀態呈負相關(r= - 0.208,p

  • 3. 社會網絡

    受訪長者中 73.4%有良好社會網絡關係,有 26.6%的長者存在社會網絡不足。

    表現在可信靠網絡和朋友網絡得分偏低(表 5.51);社會網絡與性別、經濟、獨居

    有關,年齡與長者的社會網絡呈負相關,表示年齡越大,社會網絡越缺乏。

    4. 三者之間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相關性

    長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精神認知狀態、老年抑鬱狀態及社會網絡的相關性分

    析,結果為:(1)精神認知狀態與老年抑鬱狀態呈負相關,與社會網絡和日常生活

    能力呈正相關;(2)長者的抑鬱程度與他們的社會網絡和日常生活能力呈負相關;

    (3)長者的社會網絡與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關。

    49

  • 5.3 受訪長者的日常活動能力

    輔助器具使用情況

    2 039 名受訪長者中有 233 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輔助器具佔 11.4%。

    其中用手杖 165 人(8.0%),雨傘有 29 人(1.4%),輪椅 19 人(1.0%),步行架 18

    人(0.9%)。

    表 5.54 長者使用輔助器具的情況 (n=2 039)

    輔具類型 人數 百分比

    不需使用 1 806 88.6

    手杖 165 8.0

    雨傘 29 1.4

    輪椅 19 1.0

    步行架 18 0.9

    其他* 2 0.1

    合計 2 039 100.0

    註:* 義肢、摺椅

    日常生活能力

    從總體上看,完全獨立的長者有1805人(88.5%),得分在85~99分的長者有

    191人(9.4%),表示有輕度依賴;得分在55分及以下重度依賴的長者有15人

    (0.7%)。消遣活動每週少於1次的長者,日常生活中度以上依賴約2.1%。長者

    的患病種數多的長者其依賴性大,χ²檢驗,p< 0.01。

    表5.55 受訪長者性別與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數評估情況 (n=2 039)

    男 性 女 性 合 計

    分數

    判斷

    標準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0~34 完全依賴 1 0.1 9 0.8 10 0.5

    35~55 重度依賴 2 0.2 3 0.3 5 0.2

    56~84 中度依賴 8 0.9 20 1.7 28 1.4

    85~99 輕度依賴 84 9.7 107 9.1 191 9.4

    100 完全獨立 771 89.1 1 034 88.1 1 805 88.5

    合計 866 100.0 1 173 100.0 2 039 100.0

    50

  • 從表5.56可見,大、小便失禁或需要依賴藥物協助的長者分別有127人(6.2%)

    和63人(3.1%)。在長者日常生活中,除大、小便控制困難以外,上下樓梯功能

    的依賴最高(3.7%),其次為洗澡(2.9%),相對依賴最低的是進食(0.7%),需要幫

    助的程度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大(p < 0.01) 。

    從表5.57可見,在234名需要協助和完全依賴的長者中,80~84歲組完全依

    賴佔1.4%,需要部分幫助的佔16.8%,而85歲及以上組完全依賴佔4.1%,需要

    部分幫助的佔31.3%,有高年齡組需要幫助多的趨勢。表5.58可見,日常活動

    能力與性別間存在差異(t=2.365,p

  • 表 5.58 長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經濟收入及居住情況的關係

    相關因素 檢驗方法 檢驗值

    性別 T-test (t) 2.365 *

    年齡 Pearson (r) - 0.183 **

    教育程度 One-Way ANOVA(F) 2.751

    經濟收入 One-Way ANOVA(F) 3.177

    居住情況 One-Way ANOVA(F) 2.526

    註:* p

  • 家居與社交活動能力

    受訪長者在家居與社交活動方面(表5.60),總體顯示獨立能力較強

    (89.1%~99.1%),部份長者需要完全依賴的主要項目是做家務116人(5.7%),煮

    菜114人(5.6%),乘搭巴士或計程車108人(5.3%)及探親訪友108人(5.3%); 需要

    部份協助的主要是乘搭巴士或計程車110人(5.4%)。

    表5.60 受訪長者家居與社交活動能力 (n=2 039)

    項目 完全依賴 部份協助 獨 立 其他*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做家務(掃地/洗衫/拖地) 116 5.7 38 1.9 1 884 92.4 1 0.0

    煮菜(炒/煎/蒸等) 114 5.6 26 1.3 1 893 92.8 6 0.3

    乘搭巴士或計程車 108 5.3 110 5.4 1 816 89.1 5 0.2

    探訪親友 108 5.3 91 4.5 1 823 89.4 17 0.8

    購物(日常用品) 88 4.3 39 1.9 1 911 93.8 1 0.0

    找換錢 66 3.2 23 1.1 1 948 95.6 2 0.1

    撥打電話 63 3.1 31 1.5 1 940 95.2 5 0.2

    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