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和部落格文章在2007年樂生保留運動敘事觀點比較研究web.fg.tp.edu.tw/~tfghdb/blog/wp-content/uploads/2016/07/z10_pp023... ·...

18
 23 新聞報導和部落格文章在 2007 年樂生保留運動敘事觀點比較研究 研究學生:李昕芸、蔡雅蓁 指導教師:范宜如教授、徐秋玲老師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 在尋找論文題目的過程中,筆者無意中發現有研究者研究胡慕情的部落格文 1 ,閱讀後被她直白且帶有故事性的文字深深撼動,而筆者最感興趣的文章系列, 便是胡慕情長期關注的樂生保留運動。近年來台灣發生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野 草莓運動(2008 年) 2 、洪仲丘事件(2013 年) 3 、太陽花學運(2014 年) 4 等,都 是大家曾耳聞的,而樂生保留運動也是其中之一。 自台北市捷運局於 1994 年選定樂生療養院為新莊捷運機廠預定地,封閉多 年的樂生院一時之間成為媒體焦點。隨著關注度的增加,陸續出現團體,聲援院 民所受之不平待遇,並以古蹟、人權、文化與醫療衛生等為號召,展開一連串搶 救運動。另一方面,院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權利,並向政府陳情抗議,希冀能夠 保留樂生院 5 本篇論文將研究焦點設定在 2007 年,這一年適逢總統競選期間,也是樂生 保留運動人士與政府、附近居民(新莊區區民)的衝突高峰期。因為總統選舉的 來臨,各個政黨紛紛表態對樂生保留運動的觀點,相關人士也奔走在各個政黨間 請願保留樂生,同時,媒體評論家也熱烈討論樂生保留運動在選舉中扮演的角色 6 ,因為上述種種因素,筆者選擇此一時段作為研究背景。 二、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自 2004 年起,樂生保留運動已邁入第十一個年頭,但樂生的存廢問題仍未  1 林書帆,《台灣環境運動中文學所扮演的角色──以反國光石化事件為核心的探討》(花蓮:國立東華大 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2野草莓運動又稱 1106 爭人權反集遊法靜坐為,2008 年 11 月 6 日起,在台灣,為抗議馬政府使用國家暴 力侵犯人權,而發起的社會運動。《維基百科》〈http://bit.ly/19BMFat  3洪仲丘事件,指中華民國 2013 年 7 月發生在中華民國陸軍的死亡案件-義務役士官洪仲丘原預定於 2013 年 7 月 6 日退伍,卻在 7 月 4 日死亡,由於死因遭媒體報導疑似遭欺凌、虐待或其他軍事醜聞而引發社 會輿論關注。《維基百科》〈http://is.gd/w392Wi  4太陽花學運,又稱 318 學運、佔領國會事件等,指 2014 年 3 月 18 日起臺灣的大學生和公民們共同發起 佔領中華民國立法院所引起的社會運動事件。《維基百科》〈http://x.co/8I4ju  5陳恆鈞,江慧萍,〈參考樂生事件與新莊捷運線制定之 因果關係分析:路徑依賴觀點〉,《東吳政治學報》 (2010,28:3)129-185。 6〈樂生院搬遷爭議 四天王不同調〉呂、蘇反對,游、謝與民間團體站一起在野的國民黨,怎麼看樂生 院的爭議,曾是台北市捷運局頂頭上司的馬英九已經拒絕聲援樂生院團體的拜會,王金平則還沒有回應, 朝野天王的態度,將牽動樂生未來的命運。擷取自公視新聞(2007.03.21)。 〈救樂生 蘇批游謝 爆公文內幕〉扁蘇齊道歉,蘇暗批兩個「前院長」(游、謝),公文曾寫「不要妨害 通車期限」,他們可能忘了。聯合報(2007.03.24)。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Aug-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23 ‐

新聞報導和部落格文章在 2007 年樂生保留運動敘事觀點比較研究

研究學生:李昕芸、蔡雅蓁

指導教師:范宜如教授、徐秋玲老師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

在尋找論文題目的過程中,筆者無意中發現有研究者研究胡慕情的部落格文

章1,閱讀後被她直白且帶有故事性的文字深深撼動,而筆者最感興趣的文章系列,

便是胡慕情長期關注的樂生保留運動。近年來台灣發生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野

草莓運動(2008 年)2、洪仲丘事件(2013 年)3、太陽花學運(2014 年)4等,都

是大家曾耳聞的,而樂生保留運動也是其中之一。

自台北市捷運局於 1994 年選定樂生療養院為新莊捷運機廠預定地,封閉多

年的樂生院一時之間成為媒體焦點。隨著關注度的增加,陸續出現團體,聲援院

民所受之不平待遇,並以古蹟、人權、文化與醫療衛生等為號召,展開一連串搶

救運動。另一方面,院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權利,並向政府陳情抗議,希冀能夠

保留樂生院5。

本篇論文將研究焦點設定在 2007 年,這一年適逢總統競選期間,也是樂生

保留運動人士與政府、附近居民(新莊區區民)的衝突高峰期。因為總統選舉的

來臨,各個政黨紛紛表態對樂生保留運動的觀點,相關人士也奔走在各個政黨間

請願保留樂生,同時,媒體評論家也熱烈討論樂生保留運動在選舉中扮演的角色6,因為上述種種因素,筆者選擇此一時段作為研究背景。

二、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自 2004 年起,樂生保留運動已邁入第十一個年頭,但樂生的存廢問題仍未

 1林書帆,《台灣環境運動中文學所扮演的角色──以反國光石化事件為核心的探討》(花蓮:國立東華大

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2野草莓運動又稱 1106 爭人權反集遊法靜坐為,2008 年 11 月 6 日起,在台灣,為抗議馬政府使用國家暴

力侵犯人權,而發起的社會運動。《維基百科》〈http://bit.ly/19BMFat〉 

3洪仲丘事件,指中華民國 2013 年 7 月發生在中華民國陸軍的死亡案件-義務役士官洪仲丘原預定於 2013

年 7 月 6 日退伍,卻在 7 月 4 日死亡,由於死因遭媒體報導疑似遭欺凌、虐待或其他軍事醜聞而引發社

會輿論關注。《維基百科》〈http://is.gd/w392Wi〉 

4太陽花學運,又稱 318 學運、佔領國會事件等,指 2014 年 3 月 18 日起臺灣的大學生和公民們共同發起

佔領中華民國立法院所引起的社會運動事件。《維基百科》〈http://x.co/8I4ju〉 

5陳恆鈞,江慧萍,〈參考樂生事件與新莊捷運線制定之 因果關係分析:路徑依賴觀點〉,《東吳政治學報》

(2010,28:3)129-185。 

6〈樂生院搬遷爭議 四天王不同調〉呂、蘇反對,游、謝與民間團體站一起在野的國民黨,怎麼看樂生

院的爭議,曾是台北市捷運局頂頭上司的馬英九已經拒絕聲援樂生院團體的拜會,王金平則還沒有回應,

朝野天王的態度,將牽動樂生未來的命運。擷取自公視新聞(2007.03.21)。

〈救樂生 蘇批游謝 爆公文內幕〉扁蘇齊道歉,蘇暗批兩個「前院長」(游、謝),公文曾寫「不要妨害

通車期限」,他們可能忘了。聯合報(2007.03.24)。 

  ‐ 24 ‐

解決,許多電子媒體都大力報導過樂生保留運動,而紙本媒體也不例外,隨著樂

生保留運動時間的增長,媒體漸漸從片面新聞報導延伸為深入專題報導,欲使民

眾更理解當事者對於樂生保留運動的各方意見,其中,胡慕情小姐的部落格文章

便是帶筆者了解樂生保留運動的推手。胡慕情先是以立報記者的身分報導樂生保

留運動,在樂生療養院裡了解院民的想法後,開始書寫有關樂生的部落格文章。

在胡慕情小姐的部落格文章中,樂生院民被描述為可憐、被欺壓的一群,樂

生院民在醫療技術不發達的情形下被迫關進樂生療養院,過著幾近與世隔絕的生

活,但在他們終於建立起自己的家園後,又要面臨政府拆遷,因此樂生院民才如

此希望保留他們的家園,就如樂生保留自救會榮譽會長李添培說:「我們要努力

活到樂生重建的那天!」7

不同於胡慕情小姐筆下的樂生院民,電子媒體往往將樂生院民描繪成一群阻

礙公共工程進行的「暴民」,從新聞畫面上,常可見到攝影機特寫院民毆打員警

等畫面,而新聞標題也往往對樂生有負面評價,例如:〈樂生療養院陸媒:台灣

最牛釘子戶〉(TVBS 新聞台 2007.04.11)、〈樂生院民官邸門口堵蘇揆〉(聯合報新

聞網 2007.03.08)、〈樂生成員園區外嗆扁政院:侮辱真正政治受難者〉(自由時報

2007.12.11)。

為什麼同樣一個事件,經由不同的報導後呈現出的資訊差異會那麼大?造成

此兩種媒介差異的因素是甚麼?媒體在進行報導時還會考慮甚麼原因?部落格

文章和電子媒體的報導,在敘述同一個事件上有什麼差異?這些問題是筆者想深

入探討的。

三、文獻探討

(一)樂生相關論文

有關「樂生」的研究中,不乏從政治、人權、文化著手,筆者參考的論

文有:楊慧瑛〈議題催化與議題回應策略研究:樂生療養院拆遷議題之文本

分析〉8、潘佩君〈樂生療養院院民面對搬遷政策的主體性研究〉9等。

楊慧瑛的論文〈議題催化與議題回應策略研究:樂生療養院拆遷議題之

文本分析〉採用中國時報有關樂生拆遷的新聞,藉此了解樂生保留運動參與

者與政府之互動,筆者認為此論文的可取之處在於:作者以文本分析方式,

顯示政府及樂生保留運動參與者彼此在這個議題的交涉過程,然僅採報紙觀

點,並未深度訪談樂生保留運動參與者或政府相關人員,其論文顯示的觀點10

可能被報紙本身觀點左右。

潘佩君的論文〈樂生療養院院民面對搬遷政策的主體性研究〉則與上篇

 7胡慕情。〈我們在你身後〉。《獨立評論@天下【周二專欄】》〈http://goo.gl/lgpHiq〉 8  楊慧瑛,《議題催化與議題回應策略研究:樂生療養院拆遷議題之文本分析》(台北:世新大學公共關係

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9  潘佩君,《樂生療養院院民面對搬遷政策的主體性研究》(台北: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10樂生保留運動參與者或是政府相關人員的觀點。 

  ‐ 25 ‐

論文相反,採深度訪談樂生院民的研究方式,並從中分析院民對於搬遷政策

之想法,其最大的參考價值便是反映最貼近樂生院民的想法,可惜僅站在樂

生院民的觀點思考,並沒有全面性比較。

綜合以上論文的可取及不足之處,筆者決定藉由新聞媒體及部落格文章

(見貳、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分析政府觀點及樂生保留運動聲援者的觀點進行

比較。

(二)新聞相關論文

關於新聞的論文,不乏從新聞敘事角度及新聞框架著手,筆者參考的論

文有:陳偉婷〈深度報導敘事類型及敘事分析──以吳舜文新聞獎得獎作品

為例〉11及林美靜〈十二年國教新聞框架之研究──以民國一百年台灣三大報

報導為例〉12等。

陳偉婷的論文〈深度報導敘事類型及敘事分析──以吳舜文新聞獎得獎

作品為例〉其中提到深度報導的敘事觀點多為第三人稱全知觀點,在要求報

導嚴謹的前提下,新聞報導相較於部落格文章敘事手法不多。筆者認為此篇

論文可參考之處在於比較部落格文章及新聞報導的敘事差異。

林美靜的論文〈十二年國教新聞框架之研究──以民國一百年台灣三大

報報導為例〉以研究新聞框架為主,裡面引用托德·吉特林(Todd Gitlin)所

說:「新聞媒體為人類勾勒出世界版圖,並進行解釋事實,框架是人建構事

實的方式;而媒介框架,就是新聞媒體建構『社會事實』的方法。」此篇論

文讓筆者了解新聞框架的產生原因等,及新聞框架的界定,筆者認為可用新

聞框架以分析本篇小論文的新聞報導。

筆者綜合其二篇論文的分析方式,用於研究以下的新聞資料。

(三)部落格相關論文

有關「部落格」的研究中,內容不乏考究網路社會型態、個人書寫等,

例如:莊詠婷〈部落格環境議題書寫的行動意義─以「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

為例〉13、林書帆〈台灣環境運動中文學所扮演的角色─以反國光石化事件為

核心的探討〉等。

莊詠婷的論文〈部落格環境議題書寫的行動意義─以「我們甚至失去了

黃昏」為例〉與筆者同樣以胡慕情的部落格「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作為研

究對象,其以文本方式呈現研究,筆者認為其研究的可取之處為作者除了分

析胡慕情的文章之外亦訪問胡慕情本人,並以與胡慕情訪談內容和文本相互

參照。

林書帆的論文〈台灣環境運動中文學所扮演的角色─以反國光石化事件

 11  陳偉婷,《深度報導敘事類型及敘事分析──以吳舜文新聞獎得獎作品為例》(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

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2  林美靜,《十二年國教新聞框架之研究──以民國一百年台灣三大報報導為例》(新竹:玄奘大學大眾

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13  莊詠婷,《部落格環境議題書寫的行動意義─以「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 26 ‐

為核心的探討〉這篇論文同樣以胡慕情的文章作為研究對象,而且與上篇論

文一樣有訪問胡慕情本人,筆者認為其可取之處為作者將胡慕情的部落格文

章與其他作家14之作品比較,藉此提出文學對環境運動的影響力。

筆者參考以上兩篇論文之後,認為應將胡慕情的部落格文章與新聞報導

做比較,以看出部落格文章之特殊性。

(四)敘事觀點相關論文

有關「敘事觀點」的研究中,內容大多以小說、影視作品為研究題材,

例如:楊雅琄〈吳趼人與魯迅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15、胡紹嘉〈書

寫與行動─九零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16。

楊雅琄的論文〈吳趼人與魯迅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以比較

兩位作家作品不同的敘事觀點,找出中國小說發展在晚清的轉變,筆者認為

此研究方式值得我們參考運用,藉以比較部落格文章和新聞報導在同一事件

上的敘述差異。

胡紹嘉的論文〈書寫與行動─九零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

及其意義〉則採用其獨創之行動分析法,藉以分析文句所代表的意義,推論

其敘事觀點,筆者認為可以參考其分析文句的方法,分析部落格文章的敘事

觀點。

筆者參考以上兩篇論文後,決定研究部落格文章的方法。

貳、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限制

一、研究對象

筆者以 2007 年新莊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為研究範圍,研究對象則為部落格

文章及新聞報導。

當樂生拆遷事件爆發,許多部落客及樂生青年聯盟發表關於樂生的文章17,

紛紛要求大家支持樂生保留運動,內容大多以問答形式的或照片形式呈現,詳實

描述樂生居民亟需大家幫忙的處境,而在眾多部落格文章當中,胡慕情在部落格

「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中,於 2007 年共發表 89 篇關於樂生保留運動的文章,

較之其他部落格的發表數量相對較多,且內容不用問答方式呈現,而是以完整敘

述居多。

基於文章的數量及事件描述的完整性18,我們決定採用胡慕情的文章作為研

 14  鴻鴻、劉克襄、吳明益、簡義明、吳晟、木焱、張翠容等人 15  楊雅琄,《吳趼人與魯迅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1) 16  胡紹嘉,《書寫與行動─九零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

聞學系博士論文,2001) 17  此指於 2007 年發表關於樂生的部落格文章,包括部落客樂咖咖發表《樂生事》系列文章 2007.03.04(6

篇)。部落客 raven amos 發表《樂生療養院》系列文章 2007.02.04(20 篇)。部落客株小草發表《樂生危

機》系列文章 2007.05-2008.12(27 篇)。樂生青年聯盟部落格 2013.01-2014.04(40 篇)。 18 事實上,胡慕情至今(2015.03)仍然持續在部落格上發表關於樂生保留運動的文章,在描述樂生運動

  ‐ 27 ‐

究對象。胡慕情畢業於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擔任立報的文字記者時(2005-2010

年)接觸到樂生保留運動,當時有頻繁的記者會和抗議活動,在一個持續被新聞

「餵養」的情況下,她發現包括樂生的訴求不被認同是因為閱聽人無法透過新聞

報導感同身受,這促使胡慕情轉變其報導方式,開始在部落格進行深度書寫,而

後獲得廣大迴響,其部落格曾得到 2009 華文部落格大賞。

新聞報導的研究對象為 2007 年所發生的所有樂生新聞事件,筆者在多家大

眾媒體中選擇聯合報、自由時報、TVBS、公視這些報導觀點有所不同的電子媒

體,至於挑選這四家媒體之原因,在「參、研究發現」時有相關說明,故暫且不

詳細說明。

二、研究方法

經過討論,筆者以兩種分析法分別分析新聞報導與部落格文章:

(一)分類統計法

筆者先在各媒體網路搜尋引擎上輸入「樂生」,並取其有關 2007 年樂

生保留運動之新聞,閱讀各新聞之標題及內容,取其新聞摘要並依照時間

順序排列做成樂生保留運動大事記。接著將各個新聞依據其新聞內容分為

四類(分類依據於「參、參考資料」有詳細說明,故暫且不提):樂生、

政治、政府、其他,以分析造成四家媒體(TVBS、公視、聯合報、自由

時報)報導不同分類項目比例的原因。

筆者在分類完各個項目之新聞比例後,先個別比較「電子媒體」、「平

面媒體」報導不同分類時的比例,然後探究其原因,最後才將「電子媒體」、

「平面媒體」放在一起比較,由此方法可清楚了解造成報導數量差異的變

因。

(二)行動分析法

部落格文章以胡紹嘉教授(2002)提出的「行動分析法」。其意在把

行動19從文本中展露出來,並解說書寫與自我間的關係。透過書寫,行動

者向我們展示何者是與「自我20」相關的內容,這不是記錄或講述,而是

展演與追索,試圖在已知事實的敘述下,提出對自己的遭遇、處境與反應

的相關解釋。胡紹嘉教授也提到,書寫不僅是個人主觀意義的賦予,更是

「面對他人」的社會行動,一方面,其能向他人做出聲明、說服、要求、

                                                                                                                                                                         上具有時間及內容完整性的指標。 19書寫本身乃是寫作者分化事物與現象,與其聯繫和次序,使得原來不存在或察覺不出的客體對象,得以

藉由一可理解的形式,想我們展露、並揭示其意義的過程,而此賦意過程極為「行動」。──胡紹嘉,〈書

寫與行動─九零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2002),39。 20此「自我」並非指作者用「我」命名的客體,而是指文本中的「我」(不論表露或隱藏)的觀點、願望、

遭遇,如:「我認為或感到怎麼樣」,「我希望或打算怎麼樣」……所構成「自我」的範圍。─胡紹嘉,〈書

寫與行動─九零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2002),28-29。 

  ‐ 28 ‐

承諾等言辭行動21,另一方面,由於他涉及了規則、象徵、論述的運用,

因此,我們可知此非私人或自我封閉的,而可以進入公共與文化層面,接

受規則規範的評量,甚至可擴大或改變規則的定義,形成新型架構或敘事

資源。22而「行動分析法」又分為兩部分,一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分

析,二是形構過程(configuration)分析23。意向性分析,簡而言之即為透

過對語句、段落乃至文本中所表現出之寫作者的意向,與所意向對象24間

之關係分析,此分析可展示何者是與行動者(書寫者)「自我」相關的內

容,此即為筆者決定使用的分析法25,透過分析胡慕情部落格文章之段落

文句,藉以看出其「自我」的相關內容,去與新聞報導提出不同觀點比較。

參、研究發現

一、新聞報導之定義與樂生新聞報導敘事觀點26分析

新聞學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不成文的定義,另一類是合乎邏輯的要

求。不成文的定義如美國《紐約太陽報》19 世紀 80 年代編輯室主任約翰.伯加

特(John Bogart)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If a dog bites a man ,

it is not a news , if a man bites a dog, it is.)

而合乎邏輯要求的新聞定義又可分為三類:

1. 新的事實或事物:新近報導。其為密蘇里新聞學院前院者已故的莫特博士

(Frank Luther Mott)所提出,其重點在於「新近報導」而非「新事情」,亦

即不只新事情,舊的事情只要未報導過,經過新近的報導,也一樣會成為新

聞。

2. 新聞是對事實或訊息的報導、傳播、紀錄、介紹。如:新聞是任何一個也是

每一個有關生命與物質的趣聞之徹底宣露27。

3. 注重新聞的社會影響和作用,認為新聞是一種工具性、手段是的東西。如:

 21為「言辭行動理論」(speech act theory)為 Austin 提出,意為「人類溝通的最基本單位並不是句子或其

他表述式,而是某些特定的行為,如:陳述、提問、描述、解釋、恭賀等的實行,這個行動是比句子的

內容更基本、先行的。」─胡紹嘉,〈書寫與行動─九零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2),44-45。 22胡紹嘉,〈書寫與行動─九零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

學系博士論文,2002),46。 23 指的是我們可以由作者對情節的接續中抽象出一個具有意義的形構,使我們從「散見的事件」建立出

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並已對此意義的理解來導向終局。─胡紹嘉,〈書寫與行動─九零年代後期,女

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2),36。 24這個對象可能為書寫者本人,也可能是敘述中的某個關係人物。 25 對於任何文本或論述而言,絕對沒有一種被給定就存在等著被接露的意義,或是可自我封閉的詮釋循

環,因為筆者所做的每一個分析與詮釋並不排斥或否認其他的分析與詮釋,其只是在確保某些問題或意

義可以特定的方式提出和被意識到。─胡紹嘉,〈書寫與行動─九零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

及其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2),65。 26 經由不斷的回溯與意識折返,乃至事件接續及意義形構,最終,寫作者透過敘事為我們展現與開啟的

乃是「觀點」。觀點不是意見或評論,不是指文本的字裡行間對人物、事件、行動的批評或態度,而係其

捕捉或敘述事情與現象的立足點和角度。──胡紹嘉,〈書寫與行動─九零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

度轉折及其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2),45。 27合眾國際社發給記者的手冊內容。 

  ‐ 29 ‐

新聞是透過適時的煽動。

而政大新聞研究所賴國洲博士也曾提出他對於「新聞」的定義:專業人運用

語文將事件(蒐集、整理)的正確報導,傳達給閱聽人(聽眾、觀眾、讀者)的

過程。其屬性如下:

1. 是社會的鏡子

2. 具重要性、影響性、顯著性、接近性(以個人為中心)

3. 與當時社會生活的環境有關

4. 因為新聞的選擇,在新聞的載具(媒體)就產生了差異

5. 新聞具有客觀、正確、公正及專業的屬性

由上述觀點可得知新聞是一門和社會息息相關的學問,新聞工作者必須是相

對客觀的工作者,才能給予視聽人客觀、正確的新聞內容。但新聞工作並非在「真

空」狀況下完成,新聞工作者會受到各種限制和影響,例如:利潤相對於社會目

的。因此,新聞工作者往往會有特定的「傾向」。

關於樂生保留運動,許多媒體都有報導,筆者選擇四家媒體進行報導,分別

是公共電視台、TVBS 新聞台、自由時報及聯合報(含聯合晚報,以下合稱聯合

報)。其中公共電視台是非營利的公司,因此可與其他三家媒體互相參照;選擇

TVBS 新聞台是因其是所有新聞台中,提供 2007 年樂生保留運動新聞最完整的電

子媒體,且可與同樣是電子媒體的公視新聞台互相對照。自由時報及聯合報皆為

平面媒體,此二者的報社政治立場不同(自由時報28偏向民進黨,聯合報29偏向國

民黨),所以能夠相對應。且其四家媒體又都符合以下的要素:

1.有一定的收視率30或閱報率31

2.不是小報化32媒體

3.可影響主流論述

此四家媒體如上文提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電子媒體(公視、TVBS)另

一類為報社(自由時報、聯合報),在整理 2007 年的報導標題及內容後,筆者決

定採用量化分析以了解各媒體的敘事角度。

樂生保留運動的白熱化自 2007 年始,因為適逢總統競選期間,樂生保留運

動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筆者將有關樂生的報導分為四類:樂生、政府、政治(人

 28 《自由時報》(英語:Liberty Times)創立於 1980 年 4 月 17 日,原名《自由日報》並於 1987 年改為今

名。擁有者是三重幫的林榮三,發行人是吳阿明,政治傾向為泛綠。《維基百科》〈http://goo.gl/SQI1sr〉 29 《聯合報》立場有偏向泛藍及保守主義的情形。《維基百科》〈http://goo.gl/z8U6Zr〉 30公視新聞 2007 年黃金時段(18:00~20:59)收視率 0.17,全時段 (6:00~23:59) 收視率 0.11,公視新聞網。TVBS

新聞台 2014 年黃金時段每十五分鐘收視率 2.63%,尼爾森公司。 31 AC 尼爾森公司(AC Nielsen)2010 年 5 月公布的閱報率調查,《自由時報》16.9%、《聯合報》7.7%。 3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紙新聞「小報化」的趨勢分析〉「小報化」概念

出現於十九世紀末的黃色 新聞時期,主要對於報紙擔負的社會責 任提出道德規範的論證。二十世紀迄

今,報紙歷經雜誌、電視和網際網路等媒體出 現的競爭與衝擊,一般認為,一九六○年 代報紙競爭太

過激烈,多數報紙的專業標 準不得不向市場妥協,例如更重視版面的 符徵表現(symbolic appearances),

新聞 議題從硬性議題退卻到軟性議題,及報導 更多「小報化議題」(tabloid agendas) 。這種漸進式的「污

染」過程即變稱為「小報化」,並認為原本重視專業的質報受到以醜聞、揭人隱私為主的小報影響,新聞

主題、內容和報導形式都發生轉變。 

  ‐ 30 ‐

物、政黨)及其他。筆者在所有報導媒體的搜尋引擎中輸入關鍵字「樂生」,並

以有關於樂生的所有新聞為研究對象,而筆者閱讀各新聞之標題及內容後,又將

其敘述樂生保留運動的角度分為三類,依序如下:

1.樂生:以樂生院民、支持樂生之民眾的角度敘述新聞,如:

〈鬥陣挺樂生千人大遊行〉……樂生保留自救會與青年樂生聯盟昨天結合上百個

民間社運團體,發起「全台鬥陣挺樂生」大遊行。上千名遊行群眾高呼「挺樂

生、去污名、樂生捷運要雙贏」口號,希望政府保存 9成樂生院區,從口頭承

諾化為具體政策。……【自由時報 2007.04.17】

2.政府:以政府當局、行政長官、捷運局等角度敘述新聞,如:

〈蘇揆宣示 4 月 16 日不強拆遷樂生療養院〉……蘇貞昌答應不強制拆遷樂生,

自救會則允諾先不去官邸抗議,未來 2 個月的緩衝期,政府和樂生都要為爭取

自己最大的利益,繼續努力。……【TVBS 2007.04.11】

3.政治(人物、黨派):政治人物表態對樂生的立場等,如:

〈「樂生不該拆」謝游嗆蘇〉游、謝都簽署自救會提出的兩點訴求:指定樂生院

為暫定古蹟,並進入國定古蹟審查程序;公開支持文建會所提的百分之九十保

留方案。兩項訴求與政院眼前的立場背道而馳。……【聯合報 2007.03.22】

4.其他:非上列三項分類者,如新莊居民觀點、樂生跨海申請求償等,如:

〈拼捷運求生存新莊市民上街遊行〉當工程建設,碰上文化保存的議題時,很多

問題就會陸續產生。今天有上千位新莊市民走上街頭,希望政府不要只重樂生

院,而忘了當地的捷運工程。已經在新莊地區七十多年的樂生療養院,院民們

都期待和市民的關係不要因為捷運而分裂,也希望政府能在交通建設和古蹟保

存兩者間,盡量作到兩全其美。……【公視 2007.03.31】

〈日人權團體認為拆樂生不可思議〉日本漢生人權團體代表、森元美代治,更帶

來日本二十五個民間團體,簽署保留樂生院的陳情書,一行人來到了外交部遞

交,外交部表示仍須由立法院決定……【公視 2007.04.11】

以下筆者將以量化方式分析各媒體報導中,此三者於總報導則數所佔的比

例。

分類標題

媒體名稱 樂生 政府 政治 其他

TVBS 42% 32% 0 13%

公視 66.67% 13.34% 6.67% 16.67%

聯合報 34.62% 30.77% 12.5% 22.12%

自由時報 25% 40% 5% 30%

單位(百分比)

 

※此圖表資

※因圖表排

(一)電子

數據

其中

和皆

認為

式影

生拆

〈清

都扯

標題

以報

不走

差異

導新

比較

樂生

為民

以報

生保

痛批

視率

(二)平面

資料與上述表

排版關係,而

子媒體分析

分析 TVB

據從項目樂生

中樂生所占的

皆不及樂生

為此現象除了

影響。

以 2007 年

拆遷勢在必行

清晨抗議!隨

扯掉〉較為和

題〈張貼樂生

報導事件,反

走」樂生抗爭

其中兩則相

異的原因:公

新聞,向觀眾

較營利導向的

生保留運動人

民進黨籍陳水

報導中央政府

保留運動事件

批三立報導不

率有關。

面媒體分析

0%

50%

100%

分類標題

表格同,為

而將上表的

BS 及公視對

生、政府、

的比例最高

。由此可知

了與記者個

年 3 月 8 日的

行〉,相對於

隨扈戒備蘇

和緩;再以

生拆除公告

反觀 TVBS

爭與警拉扯

相同的新聞

公視是比較

眾真實呈現

的公司,為

人士的行為

水扁總統執

府的比例最

件之餘,不

不公>),

%

%

%

TVBS

各報社

‐ 31 ‐

為方便閱讀

的「政治(

對樂生的報

、其他以等

高;而公視則

知,公視及

個人意志的

的新聞為例

於TVBS的〈

蘇揆繞路行

以 3 月 16 日

告引爆激烈衝

S 的報導標

扯〉、〈看「

聞,標題卻迥

較沒有營利導

現樂生院民及

為了提升收視

為,以激起

執政)的比

最高,以凸顯

不忘抨擊三立

筆者推測此

公視 聯

媒體名

社總報導類

讀而做。

人物、政黨

報導差異,由

等差方式遞減

則偏向以樂

TVBS 皆將

的書寫有關,

例,公視新聞

〈激動爆衝突

行〉、〈「獨家

日的新聞為例

衝突〉、〈捍衛

標題就相對聳

樂生」抗議

迥異不同。

導向的公司

及欲保留樂

視率,故以

起民眾的同情

比例遠高於政

顯執政黨前

立新聞台(

此與其公司

聯合報 自由時

報名稱

類型百分

黨)」簡化為

由圖表可知

減(紅色長

樂生最高,其

將焦點聚焦於

,也受到收視

聞的標題為

突樂生志工

家」警粗暴拉

例,公視同

衛樂生院李

聳動,例如

議 2 立院公

筆者推測產

司,且主要站

樂生人士的面

以衝突性、戲

情心。TVB

政治(人物

前後態度不一

2007.04.18

司政治立場及

分比

為「政治」。

知,TVBS 所

長柱到藍色長

其他項目的

於樂生觀點

視率及公司

為〈古蹟 vs

工圍堵蘇揆官

拉扯樂生老

同樣是以較

李俊達為弱勢

如:〈火槓!

公務車相撞〉

產生以下為

站在樂生的

面貌。而 T

戲劇性的畫

BS 報導政府

物、事件),

一,且其餘

<抗議!樂

及未取得更

樂生

政府

政治

其他

所呈現之

長柱),

的比例總

點,筆者

司運作方

.捷運樂

官邸〉、

老人義肢

和緩的

勢發聲〉

「就是

〉。

為此用語

的立場報

TVBS 是

畫面報導

府(當時

其中又

餘報導樂

樂生團體

更高的收

  ‐ 32 ‐

接著比較聯合報及自由時報(見圖表),聯合報對於報導樂生及政府

的比例相差不多(不到 5%),而自由時報則差到 15%,且多以正面的語詞

報導中央政府對於樂生的回應。如於 2007 年 12 月 11 日的報導中,針對同

一事件,兩家報社卻有截然不同的標題。聯合報的標題為〈人權日樂生嗆

扁迫害人權遭暴力架離〉,從「迫害人權」及「暴力架離」的字眼,可推

知報社強調的是政府強勢壓制弱勢,但自由時報的標題為〈樂生成員園區

外嗆扁政院:侮辱真正政治受難者〉,其標題表現有民眾在景美人權園區

外指責政府,而政府表示其行為不得體。由此事件可發現兩報社的政治立

場不同,因而顯現不同的政府面貌。

至於政治(人物、事件)方面,聯合報共有 12.5%與政治新聞相關,

但自由時報卻只有 5%,筆者推測此現象應又與報社政治立場相關。筆者

研究的年份為 2007 年,正值總統大選前一年(當時為民進黨籍陳水扁總

統執政),因此自由時報可能基於政治立場,而沒有報導政治人物對於樂

生興廢的立場,至於聯合報則有寫出政治人物的表態。總體而言,造成此

二報社報導不同之因素就是政治立場不同。

(三)綜合分析四家媒體

最後將四家電子媒體列入比較,發現公視以最多的篇幅(66.67%)敘

寫關於樂生保留運動的新聞,且將樂生以一種邊緣、弱勢的型態呈現(見

附錄二),將四家媒體報導樂生的部分並列討論,發現電子媒體報導樂生

的比例皆比平面媒體高;筆者推測因播放在各種電子媒介的媒體能直接以

畫面吸引觀眾的目光,以提升收視率,故報導篇幅較多,但紙本媒體只能

以文字及少量照片報導新聞,所以報導之比例才不及電子媒體。

接著是政府這個項目,除了公視(13.34%)之外,其他三家媒體所報

導的比例幾乎相同(圖表長柱高度相差不大),但其中 TVBS 及聯合報呈

現的中央政府多為負面形象,而自由時報則是正面形象,筆者推測其為各

媒體之政治立場不同所致。

和上述政府項目一樣,政治的報導篇數多寡,可能牽扯到各公司的政

治立場不同。所以筆者推測,關於政治的議題,報導比例的差異與電子媒

體或報社媒介不同較無關聯性,主要的變因乃是公司立場的不同。

(四)小結

綜合上列各種觀點,不難發現影響媒體報導新聞的因素主要有:收視

率(讀報率)、政治立場及報導媒介之差異。所有營利的公司,都會以收

視率(讀報率)多寡為考量,適量增加或減少此議題的報導數量;而政治

立場則無庸置疑的影響各媒體對於相同政治事件的報導篇幅差異。報導媒

介(電子螢幕與否)則影響電子媒體與報社對於同一事件的報導比例多

寡。

由此推得結論:影響電子媒體的主因為觀眾的喜好與否,及該媒體公司自

身政治傾向,雖然如此,媒體仍會盡力維持新聞中立的原則,以報導客觀

  ‐ 33 ‐

性的新聞。

二、部落格之定義與胡慕情部落格文章敘事觀點分析

部落格一詞來自英文「blog」,而 blog 一詞最早由 weblog33衍生而來,到了

1999 年,Peter Merholz 把 weblog 念成 weblog,此後有了 blog 這個新動詞。而後

根據 blogge.com 創辦人之一的 Meg Hourihan 在〈What We’re Doing When We Blog〉

中指出 Blog 的意思為「按照各自的規則來整理資訊」。當某個人在 blog 的時候,

並不單純只是生產被人們稱之為「blog」的一篇篇文章;實際上,他是在實踐個

人的信念,以他所認同且認可的規則,將他的感官所接受到的種種資訊,整理後

加以產出,成為其他讀者可閱讀的文本。342004 年,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把 blog 選為年度十大單字,並將其定義為一種線上個人日誌,包括

使用者反思、評論與提供連結的網站。

在「你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Jedi,2002)主張部落格有以下四點特徵,包

括:作者中心、內容取向、展現互動、展現生活態度。35其皆指出部落格傾向自

我書寫,且極具主觀性。

在研究方法中筆者提及此節以胡紹嘉教授的「行動分析法」分析,筆者將由

段落及章句分析胡慕情對於樂生院民、樂生保留運動聲援者、政府官員(含警察)、

政治人物及新莊區民眾的書寫行動所代表之意義,藉以呈現其觀點。

(一)樂生院民及樂生保留運動聲援者

樂生院經過3年抗爭,在主流媒體嗜血的報導下,幾乎全是衝突畫面。

只有少數零星口號被幸運播出。青年樂生聯盟成員林婉純看著新聞報導氣

憤地說,媒體報導都和國家機器站在一起,訴求畫面與抗爭畫面比例懸殊,

弱勢者究竟有什麼發聲管道?樂生院民藍彩雲更直批警方與當權者站在

一起,「否則為何如此對付我們!」─【九一二】大家走著瞧(2007.09.12)

上述畫線文字明顯可看出作者對於主流媒體的不滿,包括畫面全是

「衝突畫面」與訴求畫面比例懸殊,顯示媒體的刻意剪裁,也無怪作者使

用「嗜血」一詞。作者也提到,樂生民眾的訴求只能靠運氣被提及的悲慘

處境,以及即使經過三年的抗爭歷史,樂生院民的處境仍不被重視的辛酸。

媒體與政府的立場一致,導致應為弱勢者發聲的媒體,不再是人民監督政

府的第四權,反而成為政府刻意隱瞞事實的工具。

青年樂生聯盟成員莊育麟表示,台北縣36政府的夜襲舉動,完全違反

當初不強制搬遷院民的承諾;為了因應台北縣警方聲稱要派出的三百名警

力,青年樂生聯盟將樂生院已無人使用的古早眠床重新修繕,將使用鐵鍊

 33weblog 是指網頁伺服器上記錄的技術性記載,直至 1997 年,weblog 首次被 Jorn Barger 指為一種用網頁

(web)來呈現的個人日誌(log),其為以持續性發表的文章所構成之網站,而這些文章由同一人或一群

人撰寫,依時間順序排列在網站上。──劉江釗(2005) 34鄭國威,〈(閱)聽人 2.0‐‐部落客來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35辛啟松,〈新聞從業人員經營部落格的行為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2006) 36  現已改制為新北市。 

  ‐ 34 ‐

將學生綁在上面,拖延警方搬遷時間。此外,也有學生自願被綁在地上,

宣示不退決心。──【九一二】北縣府欲夜襲樂生(2007.09.12)

上述畫線文字顯示政府不但違反當初對樂生院民不強制搬遷的承諾,

甚至打算以「夜襲」這樣不正當的手段,派出三百名警力強制搬遷院民,

政府的獨裁及非人道一瞬間表露無遺。反觀樂生保留運動的聲援者,他們

「自願」被鐵鍊綁在地上以及重新修繕過的古早眠床上,以拖延警方搬遷

樂生院民的時間,甚至以此行動來宣誓維護樂生療養院原貌的誓死決心,

這樣勇敢的行為,也正諷刺出政府的不盡責,保護人民的不是政府而是人

民自己,而可悲的是人民防衛的對象是向民宣誓保護人民的政府。

美濃愛鄉協進會清晨5點多搭著樂生公車北上,美濃愛鄉協進會表示,

樂生代表的意義不光是文化保存、人權問題,「樂生觸動了我們內心極度

厭惡的一種現象-被迫接受不公不義的政策,只因套上了『公共利益』的

大帽子!」──全台鬥陣挺樂生(2007.04.15)

上述畫線文字除了指出樂生並非唯一一個因所謂的「社會公共利益」

而犧牲的弱勢族群之外,更顯示了樂生保留運動的意義不再只是向政府請

求保留這些日治時期的建築,不再只是要求政府還給院民應有的權利,而

是在警告政府任何一位公民的權益都不應該被忽視。越來越多人理解到這

點,所以開始響應樂生保留運動,而這樣的訊息甚至從台灣北部遠播至南

端,更顯其重要性。

以上三段文字皆擷取自胡慕情部落格文章,從中可以看出其藉由客觀

書寫抗爭者的話語、動作及零碎的細節,使文本更有說服力,以此表達抗

爭者的艱難與行動的意義,而這些是主流媒體不會提及的部分。至此,也

不難看出作者胡慕情的觀點與主流媒體及政府截然不同,包括她站在弱勢

的立場敘述,尤其從她直接指出主流媒體對事實的刻意隱瞞便可知,而胡

慕情自己則嘗試在其部落格中還原事實真相,書寫出她「看見、聽見」的,

並將之放上部落格,使傳播事實更有效率,並且可被更多人看見。

(二)政府官員(含警察)

昨天新莊分局也出動許多女警,在突破最為困難的兩道防線後,開始

動用女警拖人,其中一名女聲援者遭拖走時,女警竟開口辱罵「不要臉!」

這名女聲援者忍不住痛哭失聲,不解公民為了公共利益發聲,為何遭「人

民保母」辱罵?其他聲援者聽到後質疑警方作為,警方卻不願回應。──

【九一二】暴力、辱罵、歧視的台灣政府(2007.09.12)

按常理而言,警察應是捍衛人民權利的幫手,然而在上述畫線文字中

可看出警察失序的行為,甚至對於人民動粗。作者特別提到女警的行為,

女警給大眾的形象通常為非暴力、溫柔正直,然而文中的女警不僅「拖走」

樂生保留運動聲援者,甚至開口辱罵,凸顯警方暴力、不理智的一面;反

觀聲援者「痛哭失聲」,無法理解自己維護公共利益的行為,為何遭受講

求正義的警察辱罵。此外可從此篇文章的標題看到作者對於政府的態度非

  ‐ 35 ‐

常不滿。

當天播出的晚間電視新聞中,媒體記者沒處理樂生遊行的真正內涵,

反以「本來是採訪的記者,但一時情緒激動,竟上台表達支持」、「為和平

的遊行留下一個不完美的小污點」的張翠容37事件作為主軸。

張翠容說,警察剛開始很友善,沒想到一得知她來自香港,就表示「外

國人不能在集會發言」,張翠容對此感到意外。她指出,樂生事件是相當

人文與人道的,過去她在其他地方進行現場觀察和了解,「就連埃及,也

沒有警察會來阻擋我。」──香港記者張翠容支援樂生被圍剿(2007.04.19)

根據 1948 年時世界人權宣言第 19 條即指出:「人人享有和平集會與

發表自由,不能受到干涉。」然而上述畫線文字卻顯示香港記者張翠容仍

被警察限制發言,作者更近一步指出張翠容在其他國家從沒受到這樣的待

遇,顯示台灣人權意識仍舊低落,更可以看出樂生保留運動一直不被重視

的原因。而這也不是唯一一起外國學者為樂生發言被警察趕下台的情況:

台灣記者要求來自聯合國的 IDEA 國際協會38Pamela Parlapiano39

發言,卻

被以「違反出入國移民法」的理由被中正分局的員警禁止發言,令人不禁

懷疑言論自由的意義。除此之外,主流媒體沒有針對樂生遊行的訴求進行

報導,反而著重在被警察禁止發言的張翠容,甚至認為他為樂生發言的行

為是「遊行的小汙點」,並大肆報導,模糊遊行焦點。

周錫瑋40激聲表示:「拆除樂生沒有罪,自我上任以來,保存方案從 0

到 41.6%,何況捷運不通,車禍死了很多人,我們求求樂生饒過新莊好不

好?」他進一步指出,新莊機電廠沒有蓋好通車分段做不到,甚至痛批「反

對拆除樂生的學生們釋放錯誤訊息!」完全忘了當初選舉承諾:絕不強制

拆樂生。─法西斯政府要來了!(2007.04.01)

上述畫線文字除了顯示政治人物態度反覆,不顧選前承諾,還將新莊

捷運線無法通車責任全全推給樂生保留運動聲援者及樂生院民,政府甚至

指控他們放出錯誤訊息藉以誤導新莊民眾,企圖挑起民眾與樂生聲援者的

對立、衝突。對於捷運局部門不肯接受參考樂生保留自救會所提出替代性

方案41,卻隻字未提,顯示出政府的一意孤行及民主思想的式微。而標題

 37一名香港資深政治新聞工作者,擅於以第一現場的獨立視覺解讀新聞事件。曾參與美、英國、香港等地

的國際新聞機構報導亞洲地區及國際性事務,除此之外亦曾擔任法國「無國界記者組織」的通訊員,行

走過中東等戰亂地區報導新聞。被稱為行走第三世界和戰場的「香江第一戰地女英雌」、香港和華人社會

的「戰地玫瑰」等,擁有多本著作出版。《維基百科》〈http://goo.gl/lFLzML〉 38《漢生國際工作坊》IDEA(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gration, Dignity and Economic Advancement)

成立於 1994 年,是第一個由漢生病人及康復者所組成的跨國組織,致力於維護漢生病人與康復者的權益。

〈http://goo.gl/I6JnSY〉 39《台灣立報 2007.04.04》全球 IDEA 國際協會紐約總部特派員(派遣蒞台觀察員、資深攝影師)。負責該

組織展覽及出版的專業攝影師,並曾經到全球各地為許多病友拍攝紀錄照片。3 月 29 日至 4 月 6 日特別

前來台灣表達關切、支持樂生院民並進行攝影紀錄。〈http://goo.gl/TSDlpZ〉 40  任職於 2005-2010 台北縣(現新北市)長 41  胡慕情。〈法西斯政府要來了〉《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事實上,樂生保留自救會與民間專家學者在 2004

年即提出替代方案,尋求樂生捷運雙贏可能,卻不為捷運局接受。〈http://goo.gl/pdKprf〉 

  ‐ 36 ‐

〈法西斯政府要來了〉,則可以看出作者對於政府的專制非常不滿。

由上面從胡慕情部落格文章中節錄的文字可知,政府對於樂生保留運

動採取手段既非人道亦非民主,完全與為民服務的理念背道而馳。作者胡

慕情以客觀且細微的描述政治人物、警察的一言一行,將事件場景完整還

原給讀者,使讀者可從場景中辨認出理性的一方,亦可從中領略胡慕情的

敘事觀點。此外,雖然胡慕情以客觀書寫文章,但從他的文章標題(例如:

〈法西斯政府要來了〉、〈暴力、辱罵、歧視的台灣政府〉)中仍可看出其

對於政府行為的不滿,此亦可得知胡慕情的敘事觀點。

(三)小結

從上述文字敘述中筆者發現,作者(胡慕情)藉由事件、動作的客觀

描述以反應政府、媒體壓迫樂生保留運動聲援者,作者雖以客觀描述,但

是大部分的陳述及訪問以樂生保留運動聲援者為主,說明其觀點較偏向支

持樂生保留運動,並站在弱勢的立場發聲,從中可發現其政治立場較偏向

非主流,關心弱勢,且始終站在邊緣監督中心。除此之外,亦可從敘述中

看見台灣正在日漸衰微的民主及人權思想。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研究結果

由上述研究發現可知,新聞報導及胡慕情的部落格文章皆以客觀敘述居多,

但其觀點(作者的立足點)不同,影響新聞報導的觀點在於使否迎合觀眾喜好,

及該媒體公司自身政治傾向,此符合在《布赫迪厄論電視》中作者提到「一個傳

播機關的自主性,無疑地可衡量其來自於廣告和國家補助的收入部分(間接通過

廣告或補助款的形式),以及廣告集中程度估計。」42從中可得知電子媒體的自主

性必須依靠市場及廣告業者而定,不只如此,作者仍提到「特別是政府的決策機

構,不僅經由他們能夠運用的經濟限制來施加對媒體的影響,而且也經由所有授

權合法化資訊壟斷的控制──特別是官方來源」(Pierre Bourdieu138-139)由此可

知影響新聞報導之觀點因素過多,即便為客觀敘述,仍會有斷章取義以迎合自身

利益的情況,反之,部落格文章43敘述觀點較為單純,其觀點僅為作者之個人心

志,一則無廣告收入,二則未有政治傾向之顧慮,此外,部落格文章並無發表限

制,其數量及篇幅由作者自己操控,使作者比起記者有更大的書寫空間及更多向

讀者發表言論的機會,藉此可更完整說明自己論點,而在網路發達的時代,部落

格的傳播效力不亞於新聞媒體,從胡慕情的文章中亦可證明此點44,經過以上分

 42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布赫迪厄論電視》(Sur la television)林治明 譯(台灣:麥田人文,2002)

138 43  此僅指胡慕情的部落格文章,具有商業廣告或受廠商委託放置商品推薦文章之部落格不在此範圍。 44胡慕情。〈網路也能運動,部落客就是撼動〉《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客董福興 16 日晚間發起「100

元買下『保留樂生」的小小夢想」集資登廣告  活動,不到 24 小時,募集超過 20 萬廣告費用

〈http://goo.gl/t5zIly〉 

  ‐ 37 ‐

析我們可以得知部落格文章和新聞報導因為影響作者書寫的因素(例如:個人想

法、政治立場)不同,以及其本身的限制不同(例如:發布時間限制、篇幅限制

等),所產出的敘述觀點則有不同。

二、研究討論

胡慕情之部落格文章多討論時事,並且在陳述事件中帶入自身想法,且多以

人物故事帶入事件,其文章風格,符合多項報導文學的特徵,使筆者好奇胡慕情

的部落格文章是否可以被稱作報導文學?報導文學是結合社會調查、田野觀察、

口述歷史、新聞報導與文學衍生而成的新文體45,主張非虛構書寫,通常具有作

者的主觀性及批判性。根據 1940 年中國評論家羅蓀46對於報導文學的定義可列出

以下六點特徵:

一、它必須反映現實中的事實。個別的生活現象,個別的社會事件,個別的戰鬥

行動……非常迅速的、具體的報導給讀者大眾,這裡不准許對於事實加以粉

飾和歪曲,不准許有虛描的事件和人物。

二、它必須是從繁複多變的事象中抉擇最具體的,最為大眾關心的,而且是與現

實社會整個發展相關聯的,洋溢著戰鬥精神的這些事實。

三、它必須具備批判現實的精神。它不但是發揚英勇戰鬥的現實事件,而且要觸

到現實的底裡,對於腐爛潰壞的舊勢力暴露出來,加以嚴重的一擊。

四、它必須具備熱烈的感染性……能激起讀者的同情,才能發揮報告文學暴露的、

煽動的目的。

五、它必須具備正確的政治認識,才能把握每個個別事件與現實社會整個發展中

的關聯,才能夠正確的表現每個個別事件的中心意識。

六、它必須是結合新聞性與藝術性的統一物……它的目的不僅僅是在於再現一時

的現實,而是在於造出一個那一瞬間的世界的形象。47

上述報導文學的特徵皆與胡慕情的部落格文章符合,包掛反映樂生保留運動

之事實及其批判政府的態度,透過事件細節增加渲染力等。而且報導文學之目的

在於發掘真相、表達作者理念,並期望達成社會改革的效果,與胡慕情部落格文

章中希望社會可以正視樂生保留運動問題48目的相同。但是儘管報導文學至今蓬

勃發展,早已不限於散文形式49,但可被稱為「報導文學」的作品仍然僅受限於

書本形式,而如同胡慕情以部落格方式發表其觀察時事的心得,是否可被視做另

 45  須文蔚。〈報導文學與口述歷史之互文關係研究─以藍博洲的報導文學作品《愰馬車之歌》為例〉。《中

國現代文學》。2012。21。7。 46  羅蓀,原名孔繁衍,筆名葉知秋。文學評論家。上海市人。1948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哈爾濱法政

大學肄業。《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15588.htm〉 47  林淇瀁,《場域與景觀─台灣文學傳播現象再探》(台灣:印刻,2014)145 48胡慕情。〈樂生療養院需要你〉《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而閱讀我的文章的人,並不期盼你一定同意我,

或某些人詮釋樂生議題的每個觀點。但我懇求妳們認同一群老人的生存人權、文化資產必須維護的價值。

當妳們願意讓樂生與自己產生連結,當妳們真的走進樂生院傾聽老人的故事、盼顧那片土地上的鳥語花

香,不,你將不會捨得樂生院成為一堆廢瓦。」此段文字為希望讀者可以正式樂生保留運動。 49報導文學其體式從最初的散文擴散至日記體、書信體、詩歌體,十分多元,內容也從一開始的抗日文學

走至批判文學。 

  ‐ 38 ‐

一種新興形式的報導文學呢?亦或者其僅能算是網路文學呢?部落格文章的文

學價值仍有待討論。

伍、參考資料

一、參考書目

1. Pierre Bourdieu,《布赫迪厄論電視》林治明譯。台灣:麥田人文,2002。

2. Tony Harcup《新聞學的原理與實務 Journalism Priciples & Practice》董素蘭、

顧淑馨譯。台灣:學富文化,2011。

3. 莊克仁《圖解新聞學》。台灣:五南出版,2012。

4. 向陽、須文蔚合編《台灣報導文學讀本》。台北:二魚文化,2012。

二、參考論文

1. 林書帆(2014),台灣環境運動中文學所扮演的角色──以反國光石化事件為

核心的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

2. 須文蔚(2012),〈報導文學與口述歷史之互文關係研究──以藍博洲的報導

文學作品《愰馬車之歌》為例〉。《中國現代文學》21

3. 鄭國威(2007),閱聽人 2.0─部落客來了,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

士論文。

4. 劉江釗(2005),部落格之社會網路與自我呈現初探,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

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5. 辛啟松(2005),新聞從業人員經營部落格的行為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 莊詠婷(2011),部落格環境議題書寫的行動意義──以「我們甚至失去了黃

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 胡紹嘉(2002),書寫與行動─九零年代後期,女性司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

意義,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8. 謝宛蓉(2003),自我、書寫、網路:網路個人媒體自我書寫意義初探,國立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楊慧瑛(2007),議題催化與議題回應策略研究:樂生療養院拆遷議題之文本

分析〉,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潘佩君(2005),樂生療養院院民面對搬遷政策的主體性研究,國立陽明大

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楊雅琄〈吳趼人與魯迅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參考網路資料

1.〈樂生事〉《樂咖咖 All of Them Are Whispering at My Soul》〈http://goo.gl/pdKprf〉

2007.03-04

  ‐ 39 ‐

2.ravenamos。〈樂生療養院〉《被遺忘的島嶼》〈http://goo.gl/HZZxad〉2007.02-04

3.豬小草。〈樂生危機〉《人行道 sidewalk》〈http://goo.gl/MifZet〉2007.05-2008.12

4.青年樂生聯盟。〈快樂‧樂生〉〈http://goo.gl/3PkGu0〉2013.01-2014.04

  ‐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