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A24 文匯副刊藝粹 ■責任編輯:尉瑋 ■版面設計:謝錦輝 2015年9月12日(星期六)

香港話劇團於即日起至 11 月 1日帶來「跳格黑盒EMW」,其中包括三個演出:《Etiquette》(《相請不如偶

遇》)、梅卓燕《日記VI . 謝幕……》,與《灼眼的白晨》,所謂EMW正來自於三個演出英文名稱的首字母。打頭陣的《Etiquette》是一齣短小卻別出心裁的非主流劇場,由英國青

年藝術家Ant Hampton及Silvia Mercuriali創作。作品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邀請觀眾一起開始一場冒險。咖啡廳中,兩個互不相識的觀眾組成一組。他們將同坐一桌,戴上耳機,按照耳機中的指示念出台詞、做出動作、擺弄桌上的道具。耳中傳來的指示時快時慢,對自己的角色毫無認知、不知道將發生何事的觀眾倉促地依着指示辦事,卻有可能誤解、遺漏、錯失,心慌意亂。在這一步一驚奇、只是憑着直覺反應的過程中,咖啡廳、耳中所聽到的情境、兩位觀眾的現場互動形成三個互相緊套的故事空間,每位觀眾都因為現場反應的不同而打造出自己的「演出」。好奇的觀眾,怎能錯過?《相請不如偶遇》將於即日起至25日假Pacific Coffee (the L.plaza店,上環文娛中心旁)舉行,登記:http://www.hkrep.com/etiquette。

經過五年「打造」的Veloz口琴四重奏首場正式音樂會(8月8日),取名EXPERIMENTAL,場地選取在非主流場館理工賽馬會綜藝館,形式亦別出心裁,舞台落了大紅色的布幕,遲了二十分鐘才有如上演舞台劇般拉開,四位青年口琴手與四人Band隊,鍵盤、結他、套鼓,(後再加一敲擊),即奏出日本作曲家葉加瀨太郎的《情熱大地》,充滿強烈爵士味道的節奏,激盪熱情,再配合強烈劇場燈光變化,即時帶出讓人感到無比刺激的氣氛。

顛覆音樂會「禁例」吹奏和弦口琴的黃志榮,亦擔起了「樂隊領班」角色,開始採用與觀眾互動的方式來帶領整個帶有實驗性、探索性的演出。印刷精美的場刊中沒有收入節目單,特別鼓勵大家以手機拍下現場演出照片上載到FB,以贏取Veloz CD……種種安排刻意顛覆一般音樂會的「禁例」。演出形式亦很不一樣,採用加上劇場燈光、富有現代流行風格的演出形式,整晚四組節目,四位口琴帥哥亦一如流行歌手般玩「換衫轉形」,更衣的三個間場更播映了三段長約兩分鐘、由四人現身說法的短片,內容搞野、鬥琴、盡訴心中情,讓音樂會氣氛在調和中轉變,而這種氣氛轉變,與分別邀來色士風手孫穎麟和敲擊樂手周展彤在其中兩組樂曲中擔任合作嘉賓有關。但四組樂曲都貫穿着「Veloz」此葡萄牙名詞之原意「迅速的」、「快捷的」,激盪高揚,充滿活力激情的風格特色;各口琴緊扣着咪高峰,製造強烈節奏的電聲樂音,也就是說完全顛覆了傳統口琴音樂追求獨特的簧片音色和細膩變化的音色層次,以富有細膩感情變化的旋律來推進音樂的美學觀念,轉而以激烈節奏和強烈電聲,來探索口琴音樂的發展方向。其實,過去已有好些人嘗試過,但大多「淺嘗即止」,像Veloz這場音樂會般,全晚連同加奏合共十六首樂曲,包括較為抒情的第二組音樂,四個口琴和孫穎麟的色士風合奏,富有浪漫 氣 息 的 《Besame Mucho》 (ConsueloVelazquez 曲 ),及電影音樂大師 HenryMancini的名曲《Days of Wine and Roses》,都是以強烈電聲節奏來推進的音樂;第三組加上周展彤的敲擊演奏,石中英的《火舞鳳凰》和人人耳熟能詳的《男兒當自強》,那就更是節奏強於一切,以高能量的音樂來展示現代大都市生活的活力。可以說,這種口琴美學觀念上的轉變,才是這場音樂會探索實驗的所在。

口琴美學的轉變很顯然地,要進行這種探索,選曲編曲很重

要,不然很容易流於單一化。Veloz的表演一向融入互動元素,當晚除繼續以此來保持生動活力氣氛,四組選曲亦各有不同特色外,還演奏 JohnLennon的名曲《Imagine》,更加上繪本投影。第一組樂曲,《熱情大地》速度更快、節奏更強

烈,Zequinha de Abreu所寫的熱情更澎湃的《TicoTico》更鼓勵觀眾配合大聲吶喊助勢,隨着演奏Ralph Siegel的《莫斯科》(Moskau),四人更邊奏邊走到台下觀眾席中。之後四人再上台奏出 PharrellWilliams的《Happy》,吹奏半音階口琴的何卓彥更一度放下口琴唱起歌來……第一組四首樂曲一氣呵成又富變化的設計,已為這種快速激盪的電聲節奏口琴音樂探索打響頭陣。

第二組各人更換「便服」後再出場,所奏四首樂曲除與孫穎麟合作的浪漫名曲,還有何卓彥原創的《Midnight Criminal》 ,和Michael Jary的《Der On Kel Jonathan》,都是相對抒情的音樂,正好與第一組的激情、第三組的中國風味構成對比。第三組以速度較慢的方大同的《三人遊》開始,然後是與嘉賓周展彤的大鼓合作《火舞鳳凰》,這是改編自黎小田以石中英原作歌曲編曲配樂的口琴音樂,最後再結合四人Band隊演奏充滿能量的《男兒當自強》。最後第四組三首樂曲,Veloz與四人Band隊首先演奏了黃志榮長約三四分鐘、節奏鮮明的新作品,繼而是改編自歐美的流行名曲的《Imagine》(John Lennon曲)和《Isn't SheLovely》(Stevie Wonder)。最後安歌加奏,則刻意製造高潮,口琴四重奏先奏了Albert Marland熱鬧的舞蹈音樂《Danse Mexicaine du Feu》,再聯同Band隊和兩位嘉賓全班人馬演奏了阿根廷皮阿蘇拉(Astor Piazzolla)的著名探戈舞曲《Libertango》,在全場觀眾起立舞動的火辣辣氣氛下,結束近一個半小時的演出。

成功嘗試需檢討Veloz這場形式出位顛覆口琴音樂傳統音色風格和觀感,探索口琴音樂新空間的演出,就音樂會的氣氛和觀眾投入的反應來說,確是一次很成功的嘗試,但此一口琴音樂新美學,能否持續發展,繼續能走多遠,這顯然仍只算是一個好的開始而已。這次演出具體上的設計安排同樣仍有有待改進之處,不安排節目單,

以求能為觀眾帶來驚喜的想法,和現場實際反應所見,看來能引發觀眾聞樂驚呼「啊!」的情況並未出現;其實,當晚所奏樂曲,冷熱各佔一半左右,在全無節目表、演出過程亦完全沒有介紹所奏樂曲名稱的情況下,相信不少觀眾大部份時間都在對音樂「估估吓」。事實上,當晚除有些較冷門的樂曲,如在口琴大王李維音樂會上Veloz客串演奏過的《熱情大地》和《Moskau》,還有三首「新曲」:何卓彥的《Midnight Criminal》、石中英的《火舞鳳凰》和黃志榮的新作品,能選奏原創新作,值得大力鼓掌,但演奏時應讓觀眾知道,並作出介紹,現在「無聲無息」,只在場刊上「交代」便了事的處理,作用與意義都大打折扣了,如演出時不欲打斷氣氛,同步在舞台邊加上投影字幕,可能會是最簡單的方法。 文、圖:周凡夫

本場音樂會分為上、下兩場。上半場演出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延安頌》、《南泥灣》、《松花江

上》、《游擊隊歌》、《漁光曲》、《軍民大生產》等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的曲目;下半場隨着《黃河大合唱》的主旋律,《黃河船夫曲》、《黃河頌》等一批膾炙人口的曲目陸續響起。歷史烽煙雖已遠去,每次聽到這個旋律,鬥志昂揚的曲調、豪情萬丈的歌詞仍然鼓舞人心、催人奮進。據現場觀眾回憶,在演唱會現場,許多觀眾用手

機、平板電腦記錄下這令人激動的瞬間,有一位老華僑甚至要求開啟微信,將振奮人心的歌聲傳播給天津的親友們。有的觀眾激動地對着舞台上的演員們高喊:「向祖國問好!」台上的演員們感慨不已,向觀眾們一次又一次地謝幕。很多其他族裔的觀眾也都深感震撼,表示這是一場令人陶醉、振奮、不能忘懷的演出。「雖然我們有着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膚色,然而在音樂中,我們的心靈是相通的,感謝中國藝術家們帶來的這場饕餮盛宴!」演出結束後,記者採訪了詞作者光未然的兒子張安東,他回憶了父親創作《黃河大合唱》的過程。「1938年秋冬季節,我的父親和抗敵演劇第三隊同志

們一起,經常在大西北的黃河西岸行軍,在敵後游擊根據地活動。雄奇的山川、游擊健兒們英勇的身姿感動了父親。當時他的心頭醞釀着一個篇幅較大的朗誦詩《黃河吟》。之後他接受了冼星海和演劇三隊同志們的建議,改寫為《黃河大合唱》。」張安東還表示,據他父親回憶,

當時有兩個情景,直接激發了胸中的詩情,一是渡過黃河險灘時,船夫們駕駛方舟同驚濤駭浪搏鬥的情景,這在《黃河船夫曲》中有所表現和發揮。另一個是行經山西吉縣以北的壺口,看黃河激流墜入懸崖深淵形成尼亞加拉大瀑布式的壯美圖景。父親把當時的印象如實寫進朗誦歌曲《黃河之水天上來》(大合唱第三首)中。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陶誠向本報表示,《黃河大合

唱》是中國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創作於民族危難時期的代表作,它喊出了中國人民的心聲。那鏗鏘有力的主題,既是一個時代的號角,更是鼓舞人民消滅侵略者的精神武器。「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已

經成為抗戰時期中國的最強音。這場演出的重要意義在於,不但是為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的偉大貢獻而謳歌,更在於表明早已站立起來的中國人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徐麗橋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歌劇舞劇院在新西蘭唱響《和平頌——黃河大合唱》,希望能用這種方式,讓更多的海外華人華僑、新西蘭民眾了解中國歷史文化,讓全世界聽到來自大洋洲歌頌和平的聲音。

初生之犢Veloz顛覆口琴藝術

光未然之女張安迪向本報回憶了父親,她稱父親在世時自己因為各種原因,與父親聚少離多,但是他們父女之間的回憶,成了父親留給她的珍貴紀念。「我和父親一起生活的時間似乎太少了,還沒有機會更深地了解他,他便離開了我們。那些點滴回憶,如今成為他留給我們的珍貴紀念。」張安迪稱,她從幼兒園便開始寄宿,每兩周才回一次家。小學雖然是走讀,可剛讀完五年級便開始了「文革」,父親被關進了牛棚,成天挨整不能回家。不久後,她和中學同學們一起被打發到東北地區的一個建設兵團,一去就是六年。返城回北京沒多久便開始了「文革」後的第一次高考。她上了北京語言學院,又是住校四年,每周回家一次。大學畢業不久,便又出國了,至今定居澳大利亞。她還表示,很遺憾她沒有繼承父親的文學才華,對他最著名的作品《黃河大合唱》也一直理解甚淺,只知道它是一部著名的作品。「直到我出國多年以後,悉尼歌劇院在2000年舉行了《黃河大合唱》的首場大型演出,

我加入了大合唱團的隊伍,第一次真正學會從頭到尾唱『黃河』,第一次站在悉尼歌劇院的舞台上深深地被它的力量所打動。」張安迪稱,此後她又多次在中國和海外參加《黃河大合唱》的各種大型演出。2006年在隨悉尼的澳洲之聲合唱團參加山西壺口黃河國際歌唱比賽時,她終於實現了多年的願望,站在當年父親走過的土地上,親眼目睹黃河壺口瀑布奔騰激盪的壯觀景象,感受到給了父親最初創作靈感的黃河那壯美粗獷的景象。「每次我唱起『黃河』都更深地被它的詩歌與音樂完美結合的魅力所打動。」

《《和平頌—黃河大合唱和平頌—黃河大合唱》》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

河在咆哮!河西山岡萬丈高。河東河北

高粱熟了。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

少;青紗帳裡,游擊健兒逞英豪。」這

首創作於1939年,由冼星海作曲、光未

然(原名張光年)作詞的《保衛黃

河》,日前唱響奧克蘭市政大廳。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歌劇舞

劇院在上月17日舉辦《和平頌—黃河大

合唱》音樂會,以音樂的方式,將中華

民族的和平之聲,傳播到大洋洲上。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田一涵北京報道

中華和平之聲中華和平之聲唱響新西蘭唱響新西蘭

光未然之女張安迪:與父親的點滴回憶成為珍貴紀念

■音樂家冼星海在指揮《黃河大合唱》。

網上圖片

■《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光未然之子張安東 記者田一涵 攝

相請不如偶遇

■觀眾需按指示擺弄桌上道具。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