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 台北縣醫學文物史 >

前言:

在台灣無人不曉的馬偕是蘇格蘭裔的加拿大人,他於1844年3月21日誕生在安大略省牛津郡的左拉村,

是家中排行第六的老么,雖是老么,卻是馬偕家族中最會旅行,也是繞世界最多圈的人。

在全球化已然成型,強調節能減碳,保護自然環境,講究企業家精神的現在,十九世紀的馬偕傳奇依然

帶給台灣新的啟示,他的影響力持續發酵,馬偕精神不斷地在二十一世紀重寫新的章節。

本文是一個視馬偕為英雄,喜愛閱讀歷史的醫師對這段發展時空映像的反芻。

文╱江 盛 醫師

1. 淡水河依舊嗚咽流

馬偕從 1872 年 3 月 9 日抵達台北縣的滬尾

(淡水)開始,直到1901年6月2日因為喉癌過世

為止,這段期間他經常不斷地在台灣島西部、

北部和東北部旅行,但是馬偕主要是以台北縣

的淡水為基地。

1872年3月7日,馬偕由英國長老教會派駐

在屏東阿里港的李庥牧師 (Rev. Hugh Ritchie)

陪同,從打狗 ( 高雄 ) 搭乘海龍號帆船北往淡

水,途中停靠安平港,與在台南府行醫的德馬

太醫師(Dr.Matthew Dickson,1871 ~ 1876

年在台 ) 會合,一起同行。兩天後的下午三時

許,馬偕一行三人終於抵達淡水河河口。

根據馬偕口述的「台灣六記」記載,那幅

馬偕初見淡水的第一印象是:

「我們所乘的海龍號輪船從台南府搖擺起伏

航行了兩天之後,開入淡水河口而下錨,我往

北看,也往南觀,望向內陸遙遠濃綠的山顛,

深感舒暢快意,有一種平靜而清晰的聲音對我

說就是這裏,這裏是你的地方」。當時同船的

的李庥以及德馬太也都感受了淡水的第一印

象,他們都靜立凝視,悠然神往。傍晚一行到

廣闊的高地及海邊的沙丘散步,瞧見許多高大

茂密的樅樹,引起李庥牧師懷念起蘇格蘭的故

鄉,他說北台灣的翠綠比南台灣的熱帶氣息更

像蘇格蘭家鄉。德馬太醫師也向馬偕打氣似的

鼓舞道:「這裏比打狗漂亮的多呢!」

對比於一百三十八年前的景觀,當時淡水

河兩岸的大屯,觀音山巒無不翠綠,即使是四

分之一世紀前筆者在竹圍馬偕醫院見實習時的

觀音山印象也是濃綠。如今從方便,迅速的捷

運淡水線朝兩岸望去,雖有一棟棟昂貴的高樓

衝上雲霄,而新興的左岸,右岸和漁人碼頭也

帶來了新的風情,但這些現代化的圖騰都掩蓋

作者簡介江 盛 醫師現職: 馬偕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馬偕醫院醫學教育部教師培

育中心倫理法律組組長、馬

偕醫學院醫學系專任助理教

授、台灣婦產醫學會倫理紀

律委員會委員

興趣: 遺傳諮詢、墮胎的倫理、法

律議題、醫學人文教學、醫

學倫理教學

馬偕傳奇的新世紀章節不住穿插其間的擁擠和髒亂,遠眺觀音山麓,

看到的是癩痢頭似的山巒,濫墾濫建,葬滿了

死去的有錢人,他們的豪華墳墓成了人們遙望

天際的刺痛,是一股浪漫蒙塵的無可奈何。

如今葬在淡水中學一角的馬偕如果地下有

知,不知是否躺的安穩?是否活著的和躺著的

都一樣暗自垂淚,因為那一幕 1872 年馬偕初見

淡水的印象已然殆盡?

馬偕的孫子柯設偕如同他祖父一樣醉心於

淡水的美妙,觀音山變化萬千的濃淡雲彩,光

線,曲線,色溫,煙炊以及波鱗魚跳。1929 年

他寫下了心目中的詩美之鄉—淡水:

「詩之港,畫之街,關於史實傳說的淡水美鄉。

早綠的丘岡,殷紅的城碧,色彩旋律的港街。

詩美之鄉,淡水!

蓬萊仙境,淡水!

桃源仙境,淡水!

風光明媚,眺望絕佳,

空氣澄澈,景色幽邃,

風土和山紫水明比美仙

境的風光!

淡水!

東方是高峰的大屯

西方是紺碧的大洋

南方是秀巒的觀音

北方是鬱蒼的田野

青松白砂的濱邊,花紅樹綠的丘岡!」

希望這還會是永恆的淡水城鎮印象,而非

僅僅是記憶和想像的淡水。

2. 旅行家馬偕

馬偕那個時代是大航海的年代,為了念

書,他離開故鄉來到多倫多,接著轉到美國

的普林斯頓神學院 (Princeton Theological

S e m i n a r y ) , 三 年 後 畢 業 。 之 後 , 為 了 到

蘇格蘭愛丁堡大學 (Edinburgh University)

留 學 , 他 搭 船 橫 渡 大 西 洋 , 抵 達 英 格 蘭 利

物浦 (Liverpool),再轉到蘇格蘭格拉斯哥

(Glasgow),下船後,花了兩天才抵達愛丁堡。

馬偕在愛丁堡的課程告一段落後就轉往蘇

格蘭北方造訪他父母的故鄉蘇莎蘭郡,就在這充

滿高山荒地、石南花叢和蘇格蘭薊的旅行期間,

他得到了加拿大長老教會的海外傳教工作。

1871 年 10 月 19 日,馬偕從家鄉出發,搭

乘火車橫越北美洲,10 月 27 日來到舊金山,

11 月 1 日搭亞美利加號輪船由舊金山出海 , 11

月 27 日途經日本橫濱,12 月 5 日抵達終點站香

港。馬偕隨後前往廣東、汕頭及廈門,最後決

定橫渡黑水溝到台灣,12月30日他抵達台灣打

狗 ( 高雄 ),不久又從打狗起程,前往屏東的阿

里港拜會李庥牧師,並在該地作客兩個月,之

後,共同北上前往淡水。

上了岸後兩天,馬偕、李庥、德馬太一行

三人開始步行, 途經中壢、竹塹(新竹),前往當

時大英帝國南部教區最北的大社,並轉往埔里

訪問,在台灣中北部旅行了 23 天之後,才再回

到淡水總部,一人總部。

之後的二十九年,馬偕的足跡遍及台北,

五股,八里坌,三峽,艋舺,新店,錫口 ( 松

山 ),汐止,基隆,金山,雪山山脈,宜蘭平

原,也曾從此三度搭船訪視蓬萊 ( 花蓮 )。其

間,馬偕曾經兩度搭船返回加拿大述職,航程

途經廈門,香港,新加坡,檳榔嶼,錫蘭,印

度,中東,義大利,法國,德國,英國等地。

1884 年中法

戰爭期間,馬

偕也曾協同家

屬避難香港半

年,1900 年

罹 患 喉 癌 之

後,馬偕曾到香港治療兩個月。

3. 十九世紀的博學CEO

馬偕在淡水展開不可思議的醫療傳道傳

奇,雖然許多人都知道馬偕自修而來的拔牙術

以及驚人的拔牙數量,但是人們更津津樂道馬

偕娶台灣人張蔥當老婆,也是首先晉用經濟實

人物采風

36

2010 June 第

7期

Life Of Ta

ipei C

ounty M

edica

l Asso

ciatio

n

人物采風

37

2010 June 第

7期

Life Of Ta

ipei C

ounty M

edica

l Asso

ciatio

n

惠,忠誠又好用的

台灣人當牧師和助

手,經歷希臘式的

逍遙學院,一起冒

險犯難,一起作伙

打拼。

馬偕在台灣的三大事業包括傳道,醫療和

教育,他可以算是十九世紀台灣最成功的 CEO

之一,與馬偕傳奇相關的事業版圖在二十一世

紀的今天仍然蓬勃發展,這些包括以馬偕之名

建立的醫院,分別在台北,淡水竹圍,新竹,

台東生根茁壯,而百年樹人的事業「馬偕醫學

院」也已經從去夏(2009)開始在台北縣的三芝鄉

展開,而包括台灣原鄉的醫療服務以及泰北在

內的海外醫療宣教事業也已經持續十年以上。

馬偕在台近三十年期間,總共設立了六十

間教堂,他從美國募款蓋了偕醫館,從加拿大

募款蓋了北台灣最早的西式學校:牛津學堂。

西方大學設立之初往往以神學研究為中心,牛

津,劍橋,愛丁堡如此,而馬偕就讀的普林斯

頓也是如此,因此牛津學堂的教育除了聖經研

究與辯論之外,也依循這些大學的傳統,學習

還包括歷史、地理、礦物學、動物學、植物

學、解剖學、天文學等等。

當時台灣長老教會的勢力分布以大甲溪

為界,南方是英國長老會的教區,起步早規模

也較大,成員以蘇格蘭低地人為主,包括馬雅

各、甘為霖、巴克禮、蘭大衛、梅監霧;北部

則是加拿大長老會,過程幾乎是馬偕一人的獨

角戲。早期的台灣信眾在這群博學又毅力堅定

的蘇格蘭人領導下,其後代很自然的接受了新

式的西方教育,從而提升了他們的家庭與社會

地位,影響所及遍及現今台灣各領域。例如,

台灣公共衛生之父陳拱北其祖父是馬偕的學生

陳水龍,而二二八事件在鳳林遭害的張七郎父

子三位醫師,其父為馬偕在新竹的學生,至

於南部的效應更顯著:林茂生,彭明敏,呂泉

生,高天成,高俊明都是代表人物。

這些受到了「知識經濟」庇蔭的家族和後

代,雖然很多在威權時代慘遭迫害或謀殺,但

更多人後來都成為台灣社會、政治、教育、醫

學等領域的中堅及領導人物。

此 外 , 馬 偕

也建了淡水女學堂

(當時台灣女人纏

足的仍多),開啟

了台灣女子受教育

的先河,其中以台

灣第一位女醫師蔡

阿信是最出名的校

友。

結語:

馬偕對於台灣的自然,人類學和生物學知

識有非比尋常的熱情,他因地制宜,與臺灣人

為善,懂得在淡水和台灣北部做事的方法,他

和英國領事館,英國教會,清朝的首任台灣巡

撫劉銘傳以及日本殖民時期的乃木總督關係都

十分良好。馬偕恐怕也是深思熟慮的人,他熱

愛並且擁抱新科技,從他留下許多的照片就可

以揣測他的心靈世界,他留下了比那個年代的

人都多的照片,其中一張他在書桌前閱讀的照

片最能傳神的勾勒出他的知性和感性世界;照

片中,他身穿西服但帶了一頂中式瓜皮帽,側

對著鏡頭正專

心的觀察;書

桌上擺著顯微

鏡、地球儀和

他在台灣平地

和山區到處收

集而來的礦石

標本。

人物采風

38

2010 June 第

7期

Life Of Ta

ipei C

ounty M

edica

l Asso

ciatio

n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