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家的問題,...

3
153 「家庭動力」(family dynamics)已 是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專業名詞,卻是個令人 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它難以理解之處在 於,家庭對人之性格與行為生成的影響本 既深且遠,但一般人碰到行為問題時,總會 習慣性地採線性邏輯思考方式來因應,亦即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希望急就章地快 把問題解決,故常見不到外顯行為的背後, 其實潛隱著相當深沉、複雜的促動力量,而 家庭在這股促動力量中正居於十分核心的位 置。再者,華人長久以來便存在著「家醜不 可外揚」的價值觀,因此,大部份人都不太 願意談論家的困境或難堪,這也增強了家庭 工作或家族治療(family therapy)在華人 社會開展時的難度。 近年來,隨著工商業蓬勃發展與都市 化的盛行,受到此社會環境急遽變遷的衝 擊,家庭的樣貌在台灣已產生結構性的改 變,例如:家庭結構的核心化趨勢、傳統家 庭功能的式微、家庭的社會支持網絡減弱、 少子化、雙薪家庭增多、離婚率倍增……等 現象。在實務工作場域中,我們已經見到由 於家庭型態與家庭生活的變遷,導致青少年 產生發展上挫折、壓力、對家的疏離感與冷 漠,進而發生適應問題及偏差行為。因此, 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時,我們服務的對象將 不僅僅是個體,更必須把家庭的關鍵影響力 也納入考量,如此方能提高青少年處遇介入 的工作效能。 有鑑於上述理由,為了強化本院少年保 護官、心理輔導員、心理測驗員及輔導志工 等實務工作者對家庭動力的敏感度和家庭評 估的能力,本年度承辦專業訓練課程的林錦 霜保護官,特邀請享譽業界已久的家族治療 師陳韺老師南下本院授課。陳韺老師和我認 識多年,也有著亦師亦友的情誼,我曾從陳 老師身上得到很多學習和啟發,是我相當敬 重的前輩。陳韺老師在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 ● 心理輔導員 蘇益志 看見家的問題, 也看見成長的契機 家庭動力專業研習 心輔專欄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Aug-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看見家的問題, 也看見成長的契機ksy.judicial.gov.tw/Upload/RelFile/Publish/127/633904398845336518.pdf · 陳韺老師以「家庭生命週期」為理論依據, 令在場學員設計家庭劇本,演出新婚期、第

153

「家庭動力」(family dynamics)已

是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專業名詞,卻是個令人

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它難以理解之處在

於,家庭對人之性格與行為生成的影響本

既深且遠,但一般人碰到行為問題時,總會

習慣性地採線性邏輯思考方式來因應,亦即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希望急就章地快

把問題解決,故常見不到外顯行為的背後,

其實潛隱著相當深沉、複雜的促動力量,而

家庭在這股促動力量中正居於十分核心的位

置。再者,華人長久以來便存在著「家醜不

可外揚」的價值觀,因此,大部份人都不太

願意談論家的困境或難堪,這也增強了家庭

工作或家族治療(family therapy)在華人

社會開展時的難度。

近年來,隨著工商業蓬勃發展與都市

化的盛行,受到此社會環境急遽變遷的衝

擊,家庭的樣貌在台灣已產生結構性的改

變,例如:家庭結構的核心化趨勢、傳統家

庭功能的式微、家庭的社會支持網絡減弱、

少子化、雙薪家庭增多、離婚率倍增……等

現象。在實務工作場域中,我們已經見到由

於家庭型態與家庭生活的變遷,導致青少年

產生發展上挫折、壓力、對家的疏離感與冷

漠,進而發生適應問題及偏差行為。因此,

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時,我們服務的對象將

不僅僅是個體,更必須把家庭的關鍵影響力

也納入考量,如此方能提高青少年處遇介入

的工作效能。

有鑑於上述理由,為了強化本院少年保

護官、心理輔導員、心理測驗員及輔導志工

等實務工作者對家庭動力的敏感度和家庭評

估的能力,本年度承辦專業訓練課程的林錦

霜保護官,特邀請享譽業界已久的家族治療

師陳韺老師南下本院授課。陳韺老師和我認

識多年,也有著亦師亦友的情誼,我曾從陳

老師身上得到很多學習和啟發,是我相當敬

重的前輩。陳韺老師在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

● 心理輔導員 蘇益志

看見家的問題,也看見成長的契機家庭動力專業研習

家庭動力分析|看見家的問題

心輔專欄

Page 2: 看見家的問題, 也看見成長的契機ksy.judicial.gov.tw/Upload/RelFile/Publish/127/633904398845336518.pdf · 陳韺老師以「家庭生命週期」為理論依據, 令在場學員設計家庭劇本,演出新婚期、第

154

神科服務超過二十年,從臨床督導的位置退

休已有一段日子,目前擔任國立台灣大學社

工系的兼任講師、臺灣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

事、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的常務理事、

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理事、台北市教

育局教師中心教師諮詢服務諮詢專家,具有

社工師及諮商心理師雙證照,並且不間斷地

從事心理諮商和家族治療等實務工作。

這次的家庭動力專業研習課程自三月份

起,至九月份止為期半年,共計六次課程,

每次課程三小時,上課日期分別是:三月

二十四日、四月二十八日、五月二十六日、

六月二十三日、八月二十五日、九月二十二

日。課程的進行相當緊湊而有特色,除了陳

韺老師活潑深入的理論講授外,陳老師更透

過「模擬家庭」的課程設計,催化學員以行

動(角色扮演、分組討論)參與學習,引導

學員更能體悟家庭關係的糾纏力量。

由於實務經驗豐富,搭配著案例

的解說,陳韺老師對家庭評估(family

evaluation)與家族治療的理論講授十分生

動與引人入勝,聽來一點都不覺得沉悶,反

而有絲絲入扣之感。家庭評估與家族治療的

重要理論基礎是系統觀,從系統理論觀之,

個人從一出生,便生存於家庭的文化背景與

互動脈絡中,其人格與社會化之發展與家庭

系統互為影響,形成每個家庭與個人之獨特

性。從事直接服務的助人工作者,在協助個

人面對其社會心理適應問題時,焦點不僅在

個人,更含括其處境,所以經常需與其原生

家庭一同工作,一方面探索家庭關係與問題

的脈絡連結,另一方面則動員家人一起來促

進家庭結構的真正改變。

參照陳韺老師自編之講義內容,

本次課程講授的主要議題包括:家庭外

在界線(Outer boundaries of family

s y s t e m )、內在界線和家庭次系統

(Internal boundaries and family

subsystems)、家庭生命週期階段、家庭

權力結構(Family power structure)、

家人決策過程(Fam i l y

d e c i s i o n - m a k i n g

process)、家人情緒及

情感表達之程度(Family

affect and range of

feelings expressed)、

家 庭 目 標 ( F a m i l y

goals)、行為控制、家庭

迷思及認知模式(Family

myths and cognitive

p a t t e r n s)、家庭角色

(Family roles)、家

心輔專欄家庭動力分析|看見家的問題

Page 3: 看見家的問題, 也看見成長的契機ksy.judicial.gov.tw/Upload/RelFile/Publish/127/633904398845336518.pdf · 陳韺老師以「家庭生命週期」為理論依據, 令在場學員設計家庭劇本,演出新婚期、第

155

人溝通型態(Communication styles of

family members)、家庭優點(Family

s t r e n g t h s)、文化因素(Cul t u r a l

factors)、家庭規則(Family rules)

等。

而在「模擬家庭」的實作課程部分,

陳韺老師以「家庭生命週期」為理論依據,

令在場學員設計家庭劇本,演出新婚期、第

一個孩子出生期、孩子時值青春期、繼親家

庭、中年危機期等幾個情境,帶領學員學習

如何辨識家庭中的動力現象,並透過實際的

演劇活動讓學員貼近案家的生活世界,親身

體驗人在家庭關係中的矛盾、複雜情感,亦

藉由分組討論、大團體分享對不同類型的問

題家庭形成處遇策略,特別是在與案家建立

良好的互動關係部份。在此行動課程中,不

僅有專業知識的傳遞,更有著情感的流動與

感染,尤其是學員貼近劇中人物的苦楚時,

眼角也就不自覺地泛出淚光。

上完這一系列的課程,對我而言是相當

享受的。在法院裡從事輔導工作數年,在面

對家庭時,我和陳韺老師的實務經驗是神似

而有共鳴的。我在拙作「觸法少年輔導實務

─晤談室中的沉思、領悟與行動」(心理,

2006)曾提到,任何一種心理治療,包括家

族治療在內,都有其適用範圍與限制,絕對

不是助人實務上用來改變人的行為或解決任

何疑難雜症的萬靈丹。而家族治療有別於個

別心理治療的獨特之處在於,面對家庭的工

作者,其所處晤談情境之複雜性雖遠超越面

對個案的工作者,但同時,工作者所能夠運

用的「變數」(人是變數,人與人間的關係

也是變數)也多了許多,一旦變數得以轉化

成資源或助力,那改變的就不僅僅是個案,

更是個案所處的家庭系統脈絡。

是以,透過家族治療,助人工作者希望

能幫助一個家庭去發現新的能量和資源,且

藉由催化家庭成員的溝通、對話,以了解彼

此間的內在狀態(感受、想法、價值觀、期

待、渴望等),並轉化家庭成員看待問題的

方式,改採一種新的眼光去面對問題,而這

正是改變的契機所在。

家庭動力分析|看見家的問題

心輔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