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红色记忆paper.people.com.cn/rmrb/images/2020-08/13/14/rmrb...2014/08/13  ·...

1
文化 文化 14 14 2020 8 13 日 星期四 石阶上的青苔不曾改变,蝉声连连的小 院更显静谧,桂花树的叶子不知落了几茬 ……几十年前,山城重庆发生过怎样英勇悲 壮的故事? 透过屏幕,你能知道答案。“很直观,在这 就能看渣滓洞的建筑外貌,点击建筑入口,还 可以看到内部实景。”重庆市民石青一大早就 赶到了红岩革命纪念馆。在数字体验厅,他 指尖轻触,屏幕上呈现出建筑的立体效果。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下辖红岩革 命纪念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主要景 区包括渣滓洞监狱旧址、中共中央南方局和 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白公馆监狱旧 址、桂园等。近年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 物馆探索运用三维数字影片、全息投影、 ARVR 等科技手段展示红色文化,吸引参 观者久久驻足。 手机一扫,看见山城记忆 夏日重庆,绿意盎然,红色文化景点散落 其间,它们串起山城的过往。 走进红岩革命纪念馆,在景点前打开微 信,一扫二维码,就出现一条“穿越时空的隧 道” —历史跃然眼前,山城记忆重现。 能“扫”的,不仅有码,还有其他物件。来 到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 址,看似平常的陈列其实大有讲究。打开一 APP,扫一扫办公桌,“北国风光,千里冰 封,万里雪飘……”手机屏幕上,出现了由特 型演员扮演的毛主席书写并吟诵《沁园春· 雪》的场景。这里用的是增强现实技术。 “参观者如果能亲眼看到,并身临其境感 受那段革命岁月,印象就能更深、更久。”红岩 革命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朱军说。 去年,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一年接待参 观者达 1000 多万人次,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 不绝,每年假期更是青少年参观的高峰期。 “有意思,还能学到东西。”来自遵义的一名小 参观者兴奋地说。 身临其境,感悟革命精神 如果说扫二维码等方式是等待参观者主 动发现,那么 3D 影像和 VR 技术,则让参观者 恍若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红岩革命历史博 物馆技术设备部依托海量馆藏资料,用三维 技术还原了“重庆大轰炸”期间渝中半岛的场 景,制作了一部 3D 短片。 “卖报卖报!”一叶小舟划过,水面溅起层 层涟漪。忽然,几声轰响,街上的人们四处躲 避,民房须臾之间变成废墟……这是 1938 的重庆。 红岩革命纪念馆的数字体验厅里, 95 参观者冯露眉头紧蹙, 8 分钟短片结束,展馆 内灯光亮起,冯露才回过神来。“身临其境,发 现重庆这个城市的历史比我想象的更厚重。” 冯露感慨。 在红岩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故事展厅,一 面巨幅数字屏引人注目,这是依托油画《周恩 来和他的朋友们》制作的数字展示交互系 统。 62 岁的参观者杜正定点击屏幕上的人 物,照片、简介便出现在旁边,画面上的人物 立刻鲜活起来。 “运用全息投影、 3D 建模、增强现实等技 术,参观者可以‘参与’到历史中,更深刻地感 悟革命先辈的精神。”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工 作人员周孙煊介绍。 创意背后,是技术团队的精心打磨。红 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技术设备部里有不少重庆 人。创作 3D 短片时,为了尽量真实还原历 史,团队参考了大量重庆抗战时期老照片,跑 遍了档案馆,拜访多位历史研究学者,防空警 报、朝天门码头、日机轰炸等镜头元素都有老 照片作为依据。一点点磨、一版版改,就为让 观众更清晰地看到那段历史。 红色文创,走进生活场景 “只有老百姓喜欢,才能更好传播。”朱军 说,技术团队一直在思考和摸索,大众喜欢什 么形式、如何让红色文化走进生活场景。 平面扫描、 3D 建模、 720 度全景拍摄…… 文物数字化是博物馆的日常工作。电脑里的 模型数据,为设计开发红色文创提供了基础: 一张印着周公馆的明信片,手机一扫,就出现 3D 模型,可以 360 度翻转、查看;一件白色文 T 恤,手机一照,就显示出一段历史故事。 技术团队还运用数字手段增加实景演出 的体验感。团队制作了渣滓洞楼体投影短 片,播放时“火苗”附着在梁柱、屋檐上,随着 火苗燃烧,大火蔓延、监狱坍塌…… “观众的感受更加强烈,也就更能产生感 动和共鸣。”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张 丽说。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马奇柯说,保 护红岩文物、研究红岩精神、传播红岩文化, 是红岩人应有的担当和使命。现在,红色文 物数字保护不断深入。位于白公馆的“数字 红岩”正在筹建,桂园的虚拟实景参观也在不 断完善,纪录片《西迁》也即将和市民见面。 上图为参观者在红岩革命纪念馆数字体 验厅体验 VR 项目。 本报记者 常碧罗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参观体验 穿越时空的红色记忆 本报记者 常碧罗 走进博物馆,除了看 实物、听讲解,还可以观看 3D 影片、VR 影像,从中感 受历史记忆。近年来,重 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探 索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参观 体验,使革命文物展示更 加鲜活生动,红色文化传 承更加深入人心。 核心阅读 ■传承 · 红色基因 时代风华 R 初心—最初的心愿、信念; 点赞—在网络上点击代表“赞” 的标记表示称赞……日前,《新华 字典》上新,增补了“初心” “粉丝” “二维码”等 100 多个新词,引起 人们热议,话题一度冲上热搜,网 友表示:与时俱进,《新华字典》越 活越年轻。 语言是社会成员共享的符号 系统,沉淀着一个社会的行为规 范和习俗。语言文字的更新变 化,也是时代发展的一部分。作 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 《新华字典》堪称“时代的镜子”, 每一次修订和再版,都记录着现 代汉语的更新轨迹,跃动着时代 最美的音符。 词汇之“新”源于中国发展之 “新”。 21 世纪《新华字典》首次 更新时,增补“互联网” “白领” “基 因”等新词。 2011 年 版《新 华 字 典》中,新增“民生”“福祉”等词 汇。今年第 12 版的《新华字典》, 收入新词达到 100 多个,还增补 50 个字词的新义新用法。“初 心”印刻着我们对信念的坚守, “拼购”反映了新型电商消费方式 的流行, “点赞”则体现出社交空间的线上拓展。 词汇之“变”折射时代观念之“变”。删去动物条目下 标注的制衣等用途,展现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为“晒” 字增添新释义: “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 刻画细致入微的时代情绪。 《新华字典》的编纂一直遵循优良传统: “展现语言生 活之新,恪守语言规律之典”。时代大潮向前飞奔,常常 会跑出语言的镜框。语言创新频繁的今天,许多新词昙 花一现。《新华字典》的多次修订,既反映时代变化,又起 着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经过修订者审慎考虑,有些新 词被收入其中并规范释义,能更好地形塑整个时代的思 维图谱。 正如专家所指出的, “《新华字典》能够长期受读者欢 迎、历久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 断跟踪时代发展和社会语言生活的变化及时修订,精益 求精。”当我们翻阅《新华字典》时,在 1.3 万多个单字、 3300 多个带注解的词语之间,感受到的是历史长河的奔 流不息、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 《新华字典》堪称 “时代的镜子”,每一 次修订和再版,都记 录着现代汉语的更新 轨迹,跃动着时代最 美的音符 ■新语 R “还想再来” “看不够”……记者在重庆红 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采访时,常常听到参观者 这样说。 无论是“扫一扫”观看多媒体讲解,还是 沉浸式体验穿越时空对话, 3D 影片、 VRAR 等技术手段都让参观者的体验变得更加丰 富。匆匆一瞥,无法汲取足够的养分,而“扫” 出来的讲解、视频、小游戏,“看”到的历史故 事、街景画面,则吸引参观者沉浸其中,感受 厚重的历史记忆。 借助数字化展示手段,革命历史从课本 里的故事、档案馆里的数据、博物馆里的老照 片“走”出来,变得更加立体。 当人们走进这些展览,会更深刻地体会 到,历史中的动人故事从未远去,革命精神的 印记就在身边。 沉浸其中感悟历史 ■记者手记 R 我国科技期刊如何提升竞争力?大数据 时代,科技期刊发展有什么趋势?在近日举行 的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世界科技期刊论 坛上,与会专家就此进行了讨论。 专家表示,集群化、市场化是科技期刊做 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中国科技期刊想提高影 响力,有必要走数字化、集约化、集团化、国际 化之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魏 均民说。 近年来,我国科研水平大幅提升,但科技 期刊发展相对滞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认 为,一个重要原因是众多优秀高水平论文选择 在国外期刊发表,高质量稿源不足。 学科覆盖面不足也是我国科技期刊存在 的短板。 杨卫表示,我们要优化出版结构布局,既 要重视前瞻学科,又要引领新兴交叉学科融合 发展。优势学科领域期刊要做强,弱势学科领 域期刊要打基础。同时,中国科技期刊要提升 出版运营能力,建立竞争引领、开放协作的新 机制,推动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化。 为推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协联 合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实施了“中国科技期 刊卓越行动计划”,着重加大对国内科技期刊 的支持,目前已有明显成效。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介 绍,最新一期的《期刊引证报告》显示,中国科 技期刊收录数量增至 241 种,进入各学科排名 25% 的期刊达 81 种。其中, 14 种期刊影响 因子学科排名进入前 10%10 种期刊影响因子 学科排名进入前 5%国际科技与医学出版商协会首席执行官 尹恩 · 莫斯说,国际上非常看重中国的研究和 创新。中国的高被引用论文占比跃居全球第 二。中国在化学、物理、工程等学科研究上表 现不俗,并扩展到量子、通信、脑科学等领域。 在大数据时代,知识的传播成本和难度大 大降低,这给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带来挑 战。与会专家认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特点,科 技期刊要找准自身定位,拥抱数字化趋势。有 助于推动知识传播、共享的开放获取模式,是 科技界探索的方向。 怀进鹏说,科技期刊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0 多家出版和研究机构 共同推进相关研究文献开放共享。中国科学 家将许多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以英文形式 在国际顶级期刊和预印本平台发布,中国科协 还积极协助世界卫生组织汇集中文文献资源, 组织国内优秀期刊遴选论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 速演进,如何更好服务科学共同体,是科技期 刊面临的新挑战。”怀进鹏表示,中国科技期刊 希望向世界一流期刊看齐,为全球学术交流与 合作做出贡献。 中国科协年会研讨科技期刊发展 向世界一流期刊看齐 本报记者 喻思南 本报威海 8 12 日电 (记 者肖家鑫10 日,“2020 · 山东威海定远舰遗址第二期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在刘公 岛定远舰遗址考古工作平台“丰旺 10”平驳船上举行开 工仪式。 “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项目由国 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山东省水下考古 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威海市博物馆等地 方文博机构共同开展。项目于 2017 年启动, 2018 年于刘 公岛东村外发现一处沉舰遗址, 2019 年以抽沙揭露方式 对沉舰展开专项调查,基本确定“威海湾一号”沉舰为清 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 此次开展的第二期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拟提取 2019 年发现的大型铁甲,并对沉舰艏、艉部进行抽沙清理,计 划发掘面积 300 平方米。据悉, 2019 年,国家文物局正式 明确全国水下考古工作的两个重点,南方以“南海一号” 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古为主,北方以甲午沉舰遗址 调查为主。 定远舰遗址二期水下考古调查启动 本版责编: 智春丽 曹雪盟 张子晗 12 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 特市玉泉区青少年宫开展“家门 口的公益科普小课堂”主题研学 活动。志愿者现场指导孩子们进 行“干冰升华” “油层颜料雨”等趣 味科学小实验,让孩子们探索科 学奥秘,丰富假期生活。 图为孩子们在观察体验“油 层颜料雨”趣味实验。 丁根厚摄(影 像 中 国) 本报上海 8 12 日电 (记 者曹玲娟12 日,《辞海》 (第 七 版)于 2020 上海书展首日亮相,与广大读者见面。 《辞海》(第七版)编纂修订工作于 2015 4 月启动,总字 数约 2350 万字,总条目近 13 万条,图片 1.8 万余幅;新增 条 目(含 义 项) 1.1 万余条, 75%以上的条目都有程度不同 的修订或更新。此外,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 开发建设的《辞海》网络版同步上线试运行。读者可通过 扫描《辞海》(第七版)上的二维码登录体验,也可到上海 书展世纪出版集团数字出版馆现场体验。 《辞海》(第七版)亮相上海书展 本报北京 8 12 日电 (记 者郑海鸥)日前,文化和 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印发《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 防控措施指南》(第三版)(以下简称《指南》(第三版)),强 调恢复开放的演出场所应当严格执行人员预约限流措 施。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不得超过剧院座位数的 50% ,应当间隔就座,确保安全距离。这意味着,《指南》 (第 三 版)在 6 月份印发的第二版基础上,将剧院等演出 场所观众人数从“不得超过剧院座位数的 30%”提高到了 “不得超过剧院座位数的 50%”。 《指南》(第三版)指出在充分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 下,在低风险地区,经当地党委、政府同意,可以举办中型 及以下营业性演出活动。暂缓新批涉外、涉港澳台营业 性演出活动(演职人员已在境内的除外),暂时取消演出 前后的现场互动环节。中高风险地区暂缓举办营业性演 出活动。 剧院等演出场所上座率可升至 50%

Upload: others

Post on 01-Sep-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穿越时空的红色记忆paper.people.com.cn/rmrb/images/2020-08/13/14/rmrb...2014/08/13  · “运用全息投影、3D 建模、增强现实等技 术,参观者可以‘参与’到历史中,更深刻地感

文化文化 1414 2020年 8月 13日 星期四

石阶上的青苔不曾改变,蝉声连连的小

院 更 显 静 谧 ,桂 花 树 的 叶 子 不 知 落 了 几 茬

……几十年前,山城重庆发生过怎样英勇悲

壮的故事?

透过屏幕,你能知道答案。“很直观,在这

就能看渣滓洞的建筑外貌,点击建筑入口,还

可以看到内部实景。”重庆市民石青一大早就

赶到了红岩革命纪念馆。在数字体验厅,他

指尖轻触,屏幕上呈现出建筑的立体效果。

重 庆 红 岩 革 命 历 史 博 物 馆 下 辖 红 岩 革

命纪念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主要景

区包括渣滓洞监狱旧址、中共中央南方局和

八 路 军 驻 重 庆 办 事 处 旧 址 、白 公 馆 监 狱 旧

址、桂园等。近年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

物 馆 探 索 运 用 三 维 数 字 影 片 、全 息 投 影 、

AR、VR 等科技手段展示红色文化,吸引参

观者久久驻足。

手机一扫,看见山城记忆

夏日重庆,绿意盎然,红色文化景点散落

其间,它们串起山城的过往。

走进红岩革命纪念馆,在景点前打开微

信,一扫二维码,就出现一条“穿越时空的隧

道”——历史跃然眼前,山城记忆重现。

能“扫”的,不仅有码,还有其他物件。来

到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

址,看似平常的陈列其实大有讲究。打开一

款 APP,扫一扫办公桌,“北国风光,千里冰

封,万里雪飘……”手机屏幕上,出现了由特

型演员扮演的毛主席书写并吟诵《沁园春·雪》的场景。这里用的是增强现实技术。

“参观者如果能亲眼看到,并身临其境感

受那段革命岁月,印象就能更深、更久。”红岩

革命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朱军说。

去年,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一年接待参

观者达 1000 多万人次,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

不绝,每年假期更是青少年参观的高峰期。

“有意思,还能学到东西。”来自遵义的一名小

参观者兴奋地说。

身临其境,感悟革命精神

如果说扫二维码等方式是等待参观者主

动发现,那么 3D 影像和 VR 技术,则让参观者

恍若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红岩革命历史博

物馆技术设备部依托海量馆藏资料,用三维

技术还原了“重庆大轰炸”期间渝中半岛的场

景,制作了一部 3D 短片。

“卖报卖报!”一叶小舟划过,水面溅起层

层涟漪。忽然,几声轰响,街上的人们四处躲

避,民房须臾之间变成废墟……这是 1938 年

的重庆。

红岩革命纪念馆的数字体验厅里,95 后

参观者冯露眉头紧蹙,8 分钟短片结束,展馆

内灯光亮起,冯露才回过神来。“身临其境,发

现重庆这个城市的历史比我想象的更厚重。”

冯露感慨。

在红岩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故事展厅,一

面巨幅数字屏引人注目,这是依托油画《周恩

来 和 他 的 朋 友 们》制 作 的 数 字 展 示 交 互 系

统。 62 岁的参观者杜正定点击屏幕上的人

物,照片、简介便出现在旁边,画面上的人物

立刻鲜活起来。

“运用全息投影、3D 建模、增强现实等技

术,参观者可以‘参与’到历史中,更深刻地感

悟革命先辈的精神。”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工

作人员周孙煊介绍。

创意背后,是技术团队的精心打磨。红

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技术设备部里有不少重庆

人。创作 3D 短片时,为了尽量真实还原历

史,团队参考了大量重庆抗战时期老照片,跑

遍了档案馆,拜访多位历史研究学者,防空警

报、朝天门码头、日机轰炸等镜头元素都有老

照片作为依据。一点点磨、一版版改,就为让

观众更清晰地看到那段历史。

红色文创,走进生活场景

“只有老百姓喜欢,才能更好传播。”朱军

说,技术团队一直在思考和摸索,大众喜欢什

么形式、如何让红色文化走进生活场景。

平面扫描、3D 建模、720 度全景拍摄……

文物数字化是博物馆的日常工作。电脑里的

模型数据,为设计开发红色文创提供了基础:

一张印着周公馆的明信片,手机一扫,就出现

3D 模型,可以 360 度翻转、查看;一件白色文

创 T 恤,手机一照,就显示出一段历史故事。

技术团队还运用数字手段增加实景演出

的体验感。团队制作了渣滓洞楼体投影短

片,播放时“火苗”附着在梁柱、屋檐上,随着

火苗燃烧,大火蔓延、监狱坍塌……

“观众的感受更加强烈,也就更能产生感

动和共鸣。”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张

丽说。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马奇柯说,保

护红岩文物、研究红岩精神、传播红岩文化,

是红岩人应有的担当和使命。现在,红色文

物数字保护不断深入。位于白公馆的“数字

红岩”正在筹建,桂园的虚拟实景参观也在不

断完善,纪录片《西迁》也即将和市民见面。

上图为参观者在红岩革命纪念馆数字体

验厅体验 VR 项目。

本报记者 常碧罗摄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参观体验

穿越时空的红色记忆本报记者 常碧罗

走进博物馆,除了看实物、听讲解,还可以观看3D影片、VR影像,从中感受历史记忆。近年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探索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参观体验,使革命文物展示更加鲜活生动,红色文化传承更加深入人心。

核心阅读

■传承·红色基因 时代风华R初心——最初的心愿、信念;

点赞——在网络上点击代表“赞”

的标记表示称赞……日前,《新华

字典》上新,增补了“初心”“粉丝”

“二维码”等 100 多个新词,引起

人们热议,话题一度冲上热搜,网

友表示:与时俱进,《新华字典》越

活越年轻。

语言是社会成员共享的符号

系统,沉淀着一个社会的行为规

范 和 习 俗 。 语 言 文 字 的 更 新 变

化,也是时代发展的一部分。作

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

《新华字典》堪称“时代的镜子”,

每一次修订和再版,都记录着现

代汉语的更新轨迹,跃动着时代

最美的音符。

词汇之“新”源于中国发展之

“新”。 21 世纪《新华字典》首次

更新时,增补“互联网”“白领”“基

因”等新词。 2011 年版《新华字

典》中,新增“民生”“福祉”等词

汇。今年第 12 版的《新华字典》,

收入新词达到 100 多个,还增补

了 50 个字词的新义新用法。“初

心”印刻着我们对信念的坚守,

“拼购”反映了新型电商消费方式

的流行,“点赞”则体现出社交空间的线上拓展。

词汇之“变”折射时代观念之“变”。删去动物条目下

标注的制衣等用途,展现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为“晒”

字增添新释义:“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

刻画细致入微的时代情绪。

《新华字典》的编纂一直遵循优良传统:“展现语言生

活之新,恪守语言规律之典”。时代大潮向前飞奔,常常

会跑出语言的镜框。语言创新频繁的今天,许多新词昙

花一现。《新华字典》的多次修订,既反映时代变化,又起

着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经过修订者审慎考虑,有些新

词被收入其中并规范释义,能更好地形塑整个时代的思

维图谱。

正如专家所指出的,“《新华字典》能够长期受读者欢

迎、历久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

断跟踪时代发展和社会语言生活的变化及时修订,精益

求精。”当我们翻阅《新华字典》时,在 1.3 万多个单字、

3300 多个带注解的词语之间,感受到的是历史长河的奔

流不息、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

字词跃动,时代最美的音符

刘静文

《新华字典》堪称“时代的镜子”,每一次修订和再版,都记录着现代汉语的更新轨迹,跃动着时代最美的音符

■新语R

“还想再来”“看不够”……记者在重庆红

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采访时,常常听到参观者

这样说。

无论是“扫一扫”观看多媒体讲解,还是

沉浸式体验穿越时空对话,3D 影片、VR、AR等技术手段都让参观者的体验变得更加丰

富。匆匆一瞥,无法汲取足够的养分,而“扫”

出来的讲解、视频、小游戏,“看”到的历史故

事、街景画面,则吸引参观者沉浸其中,感受

厚重的历史记忆。

借助数字化展示手段,革命历史从课本

里的故事、档案馆里的数据、博物馆里的老照

片“走”出来,变得更加立体。

当人们走进这些展览,会更深刻地体会

到,历史中的动人故事从未远去,革命精神的

印记就在身边。

沉浸其中感悟历史■记者手记R

我国科技期刊如何提升竞争力?大数据

时代,科技期刊发展有什么趋势?在近日举行

的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世界科技期刊论

坛上,与会专家就此进行了讨论。

专家表示,集群化、市场化是科技期刊做

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中国科技期刊想提高影

响力,有必要走数字化、集约化、集团化、国际

化之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魏

均民说。

近年来,我国科研水平大幅提升,但科技

期刊发展相对滞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认

为,一个重要原因是众多优秀高水平论文选择

在国外期刊发表,高质量稿源不足。

学科覆盖面不足也是我国科技期刊存在

的短板。

杨卫表示,我们要优化出版结构布局,既

要重视前瞻学科,又要引领新兴交叉学科融合

发展。优势学科领域期刊要做强,弱势学科领

域期刊要打基础。同时,中国科技期刊要提升

出版运营能力,建立竞争引领、开放协作的新

机制,推动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化。

为推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协联

合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实施了“中国科技期

刊卓越行动计划”,着重加大对国内科技期刊

的支持,目前已有明显成效。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介

绍,最新一期的《期刊引证报告》显示,中国科

技期刊收录数量增至 241 种,进入各学科排名

前 25%的期刊达 81 种。其中,14 种期刊影响

因子学科排名进入前 10%,10 种期刊影响因子

学科排名进入前 5%。

国际科技与医学出版商协会首席执行官

尹恩·莫斯说,国际上非常看重中国的研究和

创新。中国的高被引用论文占比跃居全球第

二。中国在化学、物理、工程等学科研究上表

现不俗,并扩展到量子、通信、脑科学等领域。

在大数据时代,知识的传播成本和难度大

大降低,这给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带来挑

战。与会专家认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特点,科

技期刊要找准自身定位,拥抱数字化趋势。有

助于推动知识传播、共享的开放获取模式,是

科技界探索的方向。

怀进鹏说,科技期刊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0 多家出版和研究机构

共同推进相关研究文献开放共享。中国科学

家将许多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以英文形式

在国际顶级期刊和预印本平台发布,中国科协

还积极协助世界卫生组织汇集中文文献资源,

组织国内优秀期刊遴选论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

速演进,如何更好服务科学共同体,是科技期

刊面临的新挑战。”怀进鹏表示,中国科技期刊

希望向世界一流期刊看齐,为全球学术交流与

合作做出贡献。

中国科协年会研讨科技期刊发展

向世界一流期刊看齐本报记者 喻思南

本报威海 8月 12日电 (记者肖家鑫)10 日,“2020·山东威海定远舰遗址第二期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在刘公

岛定远舰遗址考古工作平台“丰旺 10”平驳船上举行开

工仪式。

“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项目由国

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山东省水下考古

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威海市博物馆等地

方文博机构共同开展。项目于 2017 年启动,2018 年于刘

公岛东村外发现一处沉舰遗址,2019 年以抽沙揭露方式

对沉舰展开专项调查,基本确定“威海湾一号”沉舰为清

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

此次开展的第二期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拟提取 2019年发现的大型铁甲,并对沉舰艏、艉部进行抽沙清理,计

划发掘面积 300 平方米。据悉,2019 年,国家文物局正式

明确全国水下考古工作的两个重点,南方以“南海一号”

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古为主,北方以甲午沉舰遗址

调查为主。

定远舰遗址二期水下考古调查启动

本版责编:智春丽 曹雪盟 张子晗

12 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

特市玉泉区青少年宫开展“家门

口的公益科普小课堂”主题研学

活动。志愿者现场指导孩子们进

行“干冰升华”“油层颜料雨”等趣

味科学小实验,让孩子们探索科

学奥秘,丰富假期生活。

图为孩子们在观察体验“油

层颜料雨”趣味实验。

丁根厚摄(影像中国)

科学真奇妙

本报上海 8月 12日电 (记者曹玲娟)12 日,《辞海》

(第七版)于 2020 上海书展首日亮相,与广大读者见面。

《辞海》(第七版)编纂修订工作于 2015 年 4 月启动,总字

数约 2350 万字,总条目近 13 万条,图片 1.8 万余幅;新增

条目(含义项)1.1 万余条,75%以上的条目都有程度不同

的修订或更新。此外,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

开发建设的《辞海》网络版同步上线试运行。读者可通过

扫描《辞海》(第七版)上的二维码登录体验,也可到上海

书展世纪出版集团数字出版馆现场体验。

《辞海》(第七版)亮相上海书展

本报北京 8月 12日电 (记者郑海鸥)日前,文化和

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印发《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

防控措施指南》(第三版)(以下简称《指南》(第三版)),强

调恢复开放的演出场所应当严格执行人员预约限流措

施。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不得超过剧院座位数的

50%,应当间隔就座,确保安全距离。这意味着,《指南》

(第三版)在 6 月份印发的第二版基础上,将剧院等演出

场所观众人数从“不得超过剧院座位数的 30%”提高到了

“不得超过剧院座位数的 50%”。

《指南》(第三版)指出在充分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

下,在低风险地区,经当地党委、政府同意,可以举办中型

及以下营业性演出活动。暂缓新批涉外、涉港澳台营业

性演出活动(演职人员已在境内的除外),暂时取消演出

前后的现场互动环节。中高风险地区暂缓举办营业性演

出活动。

剧院等演出场所上座率可升至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