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心声 - cnxz.com.cnepaper.cnxz.com.cn/xzrb/page/1/2018-02/28/03/2018022803_pdf.pdf ·...

Post on 24-Jul-2020

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本报全媒体记者 曲美慧 吴悠 整理

03徐州360

毛泽东同志说过,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好人”之所以为“好人”,通常是因为,他们将一件好事坚持了很多年, 甚至是一辈子。

一起来看看好人园里那些塑像的原型———张广之,91 岁, 义务为村里修路 44 年;张公兰,88 岁,照顾患病婆婆 64 年;张玲兴,58 岁,照顾三位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25 年;掌家忠,88 岁, 在基层一线技术岗位工作了大半辈子;纪凤银,70 岁,已经做了

50 年乡村医生……他们做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事,但

因为“坚持”二字,点滴汇成湖海,小善积为大德。有人会问,他们怎么坚持下来的?是生活所迫?是为名求利?都不是。 任何外在的压力或推力都无法迫使一个人拥有持久的恒心和耐心,唯有发自内心的追求和快乐, 才能激励我们将一件事持之以恒坚持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好人”值得被社会理解和尊重。 那些“好人”,哪一个不是历经风霜雨露仍坚守心中信念,哪一个不是认清了生活的真实面目依然无悔付出?他们不是别无选择,只是摒弃了世俗的利弊权衡, 勇于追求内心的快乐。

哲学家西塞罗说,“对于道德的实践来说, 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好人”永远不会觉得生活亏待了他们,因为在行善的过程中,他们已经拥有了内心的宁静。

责编:陈开泉 美编:王良杰 校对:李希斌2018年 2 月 28 日 星期三

好人·心声16位(组)塑像入园徐州好人寄语市民

■编者按

昨日, 又一批塑像入驻徐州好人园。在这里,每一座雕像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座好人园,承载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 传递着一个民族向上向善的精神血脉。截至目前,徐州好人园里已有 24 座塑像,其中 8座塑像的原型人物已经离世。 《徐州日报》邀请 16 位(组)仍然在世的塑像入园者写下新春寄语, 与您共同感受来自美好心灵的温暖光芒。

张广之,男,1927 年生,睢宁县官山镇张集村南一组村民。老人 40 多年如一日,省吃俭用,乐善好施。 1994 年,他用卖猪的钱在村里的河上搭建了一座简易桥;4 年前,老人又修了一座石头桥;3 年前,他将河两岸近 1500 米的土路铺成了砂石路;2 年前, 他用 20 万元奖金将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 在他无私奉献精神的影响下, 张集村人人争做好事、 做善事,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

寄言:修路这件事, 我断断续续干了好多

年,有钱了就修,不为自己,就图大家方便,图村里人平安。 看见路好走了,我心里就踏实、高兴。 人这辈子啊,不能光为自己活着,得活出点价值。

张公兰,女,1930 年生,沛县大屯镇大屯村村民。 张公兰与她 105 岁的婆婆和睦相处了 64 年, 在这 64 年的漫长岁月里, 她承受着家庭的不幸和生活上的沉重负担, 但是始终以惊人的毅力支撑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并以无怨无悔的孝心, 无微不至地侍奉着高位截肢的婆婆, 用躬行孝义折射出中华文明的道德之光。 2009 年,当选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寄言:孝敬老人,我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事,

是做后辈的职责,父母对孩子恩深似海,做晚辈的当然要对他们好。 我八十多岁了,还有一个 100 多岁的老娘,这是我的福分!

张玲兴,女,1960 年生,丰县大沙河镇双庙村村民。25 年来,她无怨无悔地照顾着 3 位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 “母亲”:养母、婆母,还有丈夫前妻的母亲“续娘”,书写了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故事。94 岁的养母和婆母相继去世后,张玲兴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今年 98 岁的“续娘”奉养过百岁,让她再过几年好日子。受张玲兴影响, 孝义精神已在丰县大沙河镇双庙村蔚然成风。

寄言: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 人

都有老的时候, 侍候老人是我们应该做的。 再苦不能苦老人,再累也要把孩子拉扯大,只要坚持,日子就会越来越幸福。

宋玮,男,1969 年生,睢宁县王集镇宋南村村民。 2010 年 9 月 14 日下午,宋家湾高速公路高架桥下, 一辆运钞车在躲避一辆机动三轮车时,翻入河沟里,车内 4 人无法打开浸泡在河水中的车门。当时宋玮正骑着摩托车经过此处, 见状便拖着一条残疾的腿毫不犹豫地跳入齐腰深的河中,使出全身力气拽开车门,帮4 人脱离危险。 他曾荣获“全国见义勇为英雄”“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寄言:很多人说我的举动太冒险, 因为我

是个残疾人。 但说实话,当时我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体不便, 忘记了可能遇到的危险,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

李影,女,1981 年生,丰县人。 2005年从丰县到上海打工的李影, 成为上海沪太路 1170 弄 (龙潭小区)29 号公厕管理员。 工作中,她用热心、细心、虚心、耐心、诚心来管理公厕,并自创了“跟踪式”保洁法,即每来一位客人,就进行一次打扫。 这样的保洁方式劳动强度很大,但她觉得只要能保持公厕干净无异味,累点也值。 李影先后荣获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寄言:诚恳对待自己的工作, 诚实面对生

活,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用敢于奉献的心和脚踏实地的行动换来的快乐, 才是真正的幸福。

掌家忠,男,1930 年生。 他带领徐州重型机械厂的锻工小组,刻苦钻研锻造技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组改进 383种工具、模具和操作方法,1953 年生产出徐州市第一台工作母机———35 吨倾斜式冲床。 从 1953年至 1959年,掌家忠小组用 7年时间完成了 25年 7个月的计划工作量,先后 7次出席徐州市工业劳模代表会,被誉为“常胜将军”,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寄言:我是一名工人,党和国家养育了我、

培养了我, 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党和国家最好的回报。 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也要沉下心来,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工作中积极思考和创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张立春,男,1930 年生,沛县胡寨镇朱阁村人。 60 多年前,22 岁的张立春与战友一道,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张立春凭着一挺高射机枪,击落敌机 3 架,击伤 4 架,其中有两架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战斗机,荣立一等功,多次受到毛主席、 周总理接见。 作为一级战斗英雄, 张立春在复员时婉拒了国家安排的优越工作岗位,回到家乡,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寄言:在跨过鸭绿江时, 我们战士都停了

下来,向后转,立正向祖国宣誓:一定奋勇杀敌,为祖国争光! 我的许多战友都牺牲在战场,而我能活着回来,享受着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已经足够。

郁雪群,女,1980 年生,邳州市邢楼镇小学教师。 从教 18 年来,她多次主动要求调往师资匮乏的村级小学。 2005 年起,她带领志愿者创办了“向日葵助学之家”公益团队和 15 个“向日葵阅读点”,在全市范围内示范带动和推广成立了近百所“向日葵读书点(基地)”,丰富了农村困境儿童的课余生活。她曾荣获“全国巾帼标兵”“全国特别关注最美乡村教师”“中国好人”“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寄言:我愿永远做一株扎根在乡村教育土

地上的向日葵,面朝阳光,热爱生活,将爱和阳光化为阅读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娃的生命中,迎来硕果累累收获的秋!

曹培坤和王芝花夫妇,铜山区柳泉镇西象村人。 生活中,夫妇俩是一对遇困即施、遇难即帮的朴实农民,常帮同村人修水管、滚煎饼、套棉袄等。2004年 1月,邻居王继虎在工作时发生事故造成高位截瘫,无人照顾。 非亲非故的夫妇俩主动担起照顾的责任,慢慢唤起他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14 年坚持不懈,不计辛劳与苦楚,夫妻俩用仁慈、博爱和毅力谱写了一曲动人颂歌,树起了一座美德丰碑。

寄言:远亲不如近邻。我们的双腿就是继虎的双腿,有我们

一口吃的,我们不会让他渴着、饿着。只要他需要,我俩会一直守护下去,也算是给子女做个乐于助人的榜样。

杜长胜,男,1938 年生,睢宁县梁集镇梁集村人。 2010 年,杜长胜的大儿子、大儿媳先后遭遇意外事故身亡, 身后留下 330 多万元债务。 老人承诺“子债父还”,卖房卖厂,省吃俭用,用 5 年时间还清了全部债务。 老人高贵的精神品质感动了大江南北无数的人。他曾荣获“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等荣誉称号。

寄言:做人一定要有诚信。 我始终相信,

再怎么困难,咬咬牙也能挺过来。 账还清了,我们心里踏实了,死去的儿子、媳妇不会落下骂名,孙子也能挺直腰杆做人了!

徐州下水道四班, 成立于 1970 年,一直承担着徐州西部城区 26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 10 万米下水道和 5000 多座窨井的疏浚、清挖、维护、管理以及防汛任务。 40 多年来,“宁愿受尽千般苦、换来市民夸政府”的四班,先后荣获集体和个人各级表彰累计超过 100 项, 成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典范,也被徐州市民亲切地称为———“地平线下的太阳”。

寄言:习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我们的

初心就是坚守多年的“宁可脏一人,服务千万家”理念。四班将继续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秉承优良传统,让四班这面旗帜更加鲜艳,高高飘扬!

周长芝,女,1968年生,云龙区彭城养老服务中心院长。 她曾从教 23年,先后担任过 4所中学的校长, 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与尊重。2011年,为圆母亲遗愿,传承母亲的大爱,她忍痛辞去中学校长职务,照顾母亲收养的孤儿和孤寡老人。 多年来她倾全家之力开办了 4家养老院, 先后照顾26 位孤寡老人、1 个孤儿和 1000 多位老人。 她曾荣获“全国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寄言:做好养老事业就是我的中国梦。 热

爱老人、 热爱养老事业已经融进我的血液,融进我的生命。 我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我希望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一起用爱和责任陪伴老人们安享晚年, 推动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纪凤银,男,1948 年生,姚集镇石碑村人。 作为乡村医生,他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无怨无悔。 几十年间,他为病人垫付的医药费已超过 15 万元,深受村民爱戴。 由于积劳成疾患上心脏病,2010 年除夕夜, 他在连续加班数天后终因体力不支晕倒在工作岗位上, 经医院抢救才苏醒。 他曾荣获“中国好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

寄言:干一件事就要干好, 这样人活着才

有价值。 我是一名医生,对我来说,村卫生室是我一生坚守的阵地, 给乡亲们带来健康平安,就是我人生最大的价值。

张景宏,女,1967 年生,沛县魏庙卫生院职工。 夫家 7 年间连出 4 次丧事,全家陷入绝望时,她毅然挑起家庭重担,靠打零工维持全家生计。 20 年如一日精心照料年迈的婆婆,抚养自己和已故哥家 6个未成年孩子考上大学, 她用大爱阐释孝老爱亲的真谛。她的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 称号, 她曾荣获 “中国好人”“江苏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寄言:我们家的确挺不幸的, 但我们又很

幸运,我们相亲相爱,一起在苦难中找到了幸福的方向。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多大的困难都能熬过去,我想,这就是家的意义所在。

潘颖,女,1967 年生,邳州市聋儿康复中心创办人。 1994 年,潘颖长子确诊患神经性耳聋,历经 5 年时间,潘颖通过自学、钻研、练习,教会了儿子发音、说话。 2002 年,她创办了苏北首家学龄前寄宿制聋儿康复中心, 以一种博爱的胸怀,让来自苏鲁豫皖四省的 400 名聋幼儿, 在这里通过康复训练走进了有声世界。

寄言:康复一个聋儿,温暖一个家庭,和谐

一个社会。 看到孩子们经过训练不仅能听会说,还能跳舞、讲故事,再苦再累我也值得。 只要有爱心和恒心,聋儿也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谢淑华,女,1951 年生,丰县商业职工学校退休干部。 2013 年 4 月,已经 60多岁的谢淑华为了圆 90 岁母亲的“旅游梦”, 用一辆人力车拉着母亲周游中国,徒步行走 2 万余里, 往返 20 多个省、3个直辖市,沿途应邀作了 100 余场报告,完成了一次以孝道为主题的“长征”。 她曾荣获 “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寄言:行孝是个人修为,传孝是社会责任。

百善孝为先,只有对自己的长辈好,才能推己及人,福及周边的邻居、同事、朋友;只有有了孝义之心, 才能怀着感恩的心把工作做好,对社会有益。

“好人”贵在坚持◎曲美慧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