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花更香...

1
2018 年第 7 总第80期 07 责任编辑:柳红霞 美术编辑:庄传端 2018.3.27 星期二 桃花盛开 春光旖旎 荆州奥塔玛酒窖 协办 地址:荆州市沙市区大庆路10号 电话:0716-826818018627287789 1 我们平静,水一样平静 水还有暗流 我们,没有 式微,式微 我坚持把每一句都读得悄无声息 2 为君之故,还在水中央 为君之故,还在泥中央 3 如下 可以用扶苏,蒹葭、木瓜作为爱人的意象 唯你,不可诉衷肠。 4 最可怕的是终其一生 突然发现万物一炬,轻若尘土,一片空茫 5 东风来兮,我已去矣。 摇着木铎,走四方。 吁,我心匪席,我心匪席。 6 就算, 清江水边有深渡,黎明之前有玉露 可以打湿我的衣裙 可以听到野雉求偶的欢腾 我亦,涉水而去。 7 是夜如水 我心曰归 曰归,曰归 河里浮萍早已停止生长。 8 一苇之间,你说太远 你说永绝, 鸡栖于埘,牛羊下来 无人可知的悲伤,像夕阳一样铺满人间。 —淳本《中年的诗经》 人到中年万事休,人到中年万事忙。 前一句未必准确,后一句于大多数人却是 实事求是的状态。上有老人,下有小孩,更 夹杂着生存的不易,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 变故,很容易就让我们失去平静,失去从 容,失去优雅,甚至还会让我们变成与曾经 的自己完全不同。 这当然要责怪生活的压力,但也该检 讨一下自己,并反思自己的人生姿态。同 样面对中年,淳本在《中年诗经》里所展示 的,虽然也有“无人可知的悲伤,像夕阳一 样铺满人间”,但她所呈现给我们的更是一 些清新与从容,一些安静与清醒。 她首先展示出诗歌主人公那宁静的一 面,“我们平静,水一样平静/水还有暗流/ 我们,没有”。静水流深,或许正因这份静 才让她有了深厚的内蕴,才让她在许多人 难以承受的琐碎与忙碌里, “坚持把每一句 都读得悄无声息”。这里的每一句,恐怕不 止《诗经》里的诗吧,更有人到中年所必须 面对的种种,能将一切日常与变故化解得 悄无声息,这既体现出她有超常的能力,也 让人感觉到她有超好的心态。 由第二、三段看,诗歌主人公仿佛有个 情人,这个情人似乎还不是某个具体的男 人,而是“中年” —一个对女人来说不太 情愿抵达的时点。然而,即使再不情愿,该 来的还得来。“为君之故,还在水中央/为君 之故,还在泥中央” “唯你,不可诉衷肠”,从 中我们不难感受诗歌主人公面对即将来临 的中年时的忐忑与彷徨。或许正因她面对 中年如此忐忑与彷徨,才会有第四段里她 所感悟到的苍凉与沧桑。 不过,除了中年这位不速之客,我以为 诗歌主人公在心底里更渴望有位伊人,因 此她才在诗中不断吟诵着《诗经》里的句 子,这些句子多在描写爱情里的悲欢离 合。古典里的爱情即使再美好,现实中的 爱情却实在难得。只因不再属于豆蔻年 华,不再是那位单纯而热烈的少女,已懂 得了人生的辛酸苦辣,更感受了社会的世 态炎凉,她才会有“就算,清江水边有深 渡,黎明之前有玉露/可以打湿我的衣裙/ 可以听到野雉求偶的欢腾/我亦,涉水而 去”的决绝。 这其中分明有中年之后面对欲望时的 清醒,更有中年之后对自身命运的考量。 不可能归自己的坚决不要,“是夜如水/我 心曰归”,这“归”是一种退守,既然爱不可 得,那么就保持住自己的平静与安宁吧。 “河里浮萍早已停止生长”,浮萍,在诗词里 常用来做飘荡与思念的象征,由这句诗我 们不难揣摩她的心思,那便是此后不再杂 念,也不再妄想。 她为什么会如此决绝?原来“一苇之 间,你说太远/你说永绝”,这人未免也太绝 情了吧?不过“一苇之间”,却仿佛海角天 涯,这如何不叫她心灰意冷?然而,仔细想 来,那人如此决绝,未必就完全没有道理。 同时与诗歌主人公“一苇之间”的,是否也 可能为正在觊觎她青春的中年呢?人到中 年,难以回头,对青春而言那是不是也算一 种永绝呢? 还是让我们继续回到那个人身边吧。 很多时候爱往往不是错,不爱也并非错,错 的只是那不该有的邂逅。一见钟情,却恨 不相逢未嫁时,这可谓人间最大的悲催。 也许,正是在这样一个情境里,诗歌主人公 才会如此苍凉地浩叹:“无人可知的悲伤, 像夕阳一样铺满人间。” 这首诗被命名为《中年诗经》,它所 表达的是否为诗歌主人公人到中年却遭 遇到了情感的漩涡,她既不敢去爱也不 能去爱,却不甘心这段情感悄无声息地 流逝。尽管这与她之前所渴望的平静安 宁有些背离,但她还是借助对《诗经》的 吟诵,表达出了自己那份清醒的无奈与 无奈的清醒。 由诗歌主人公对“蒹葭苍苍,白露为 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向往,到她最终 “我心匪席,我心匪席”的淡定与坚强,诗人 让《诗经》成了她情感产生、发展与终结的 有机部分。诗人对《诗经》古典的引用,与 她所采用的现代表达,在语感上水乳交融, 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诗歌主人公在渴望平 静时的不平静,在渴望安宁时的不安宁,从 而很真切地呈现出一个女性的中年人生。 她将诗歌主人公打造得“不流俗,亦不媚 世”,让人既感受到了她的厚重与刚烈,也 感受到了她的飘逸与温柔。 (吕本怀,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 省诗歌协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无人可知的悲伤 —赏析《荆州晚报》第 188 期《垄上诗荟》淳本的诗 □ 吕本怀 垄上诗评 名家有约 无花,花更香 —读王子君的散文集《无花》 □ 布日古德 年轻时候,我就是爱散文的,爱到一头毛 驴看到野地里绿草的程度。那时候,是一名 中学语文教师,从初中到高中的课本,每个学 期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上,都编排了一定数量 的散文。 如今的散文作家,一批一批,一茬一茬。 但是,很难、很少见到有精彩的名篇流传于 世。今年的元旦刚过,我在网上浏览各家报 纸副刊的数字报,《中国纪检监察报》1 月 8 日 的副刊一篇纪念周恩来总理去世42周年的 文章《海棠依旧》,一下子让我兴奋起来。读 了两遍,就贸然给作者王子君打了一个电话, 向 她 索 要 签 名 的 散 文 集《金 汤 鱼》和《无 花》。收到子君的散文集后的那天晚上,本想 洗个热水澡,吃一碗荷包蛋,消除了在海南儋 州牙叉的疲劳。可是,翻开散文集《无花》后, 像吃了大烟一气读完六篇,这已经打破了我 读书的惯例。 子君,湖南新宁人,笔名四毛,是散文大 家,又是著名的学者。擅长影视剧,各种题材 的文学创作,都得心应手。子君全方位,多角 度的创作,实在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她 寄来的两本散文集,手头的这本《无花》,今年 元旦后,成了我第一本读完的书。 《无花》这本散文集共分“灵自在飞”“爱 也无情”“红尘依依”三辑 46 篇。第一辑占的 比重最大,19 篇。《无花》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 散文。全秋生在《无花》编辑手记中这样写道 “篇目不多,却纵贯从青涩少女到天命人生的 心灵轨迹。小到一枚花瓣,大到无垠宇宙,无 论记录亲情、爱情,还是描绘世情、风情;无论 是直面现实的沉静白描,还是渴望赤足流浪 的浪漫抒怀;无论是质朴叙事,还是思考人 生,都始终体现出一个字‘真’,体现出一个词 ‘纯粹’,体现出一种已经越来越珍稀的纯真 时代气质,笔之所及,尽显出对生活与生命的 爱恋。” 子君也在自序中说,“微妙的是,我所做 任何事都不可能有持久的兴趣,但写作总能 让我感到生活与生命的本质的存在。所以, 我又时常有意无意地写些什么,抚慰自己的 心灵。” 我们大多数人,都已经芳华不在,懵懂依 旧。读一读《无花》,你就可以把灵魂深处的 东西拿出来晒一晒,与这个时代对接,像一面 镜子一样,给人一种年鉴式的映衬。 《无花》的第一辑是“灵自在飞”。这一辑 最值得深思的一篇散文就是《像一粒种子寻 觅土地》。作者在这一篇不足三千字的散文 里,把自己的追求、向往,用极其理性的深邃 比喻,展现给读者。文章没有豪华的辞藻,却 有无畏的执着和追求的空间。就像一粒北风 吹起来的蒲公英种子,轻盈、灵性、理智的找 到它生存的土壤和扎根的土地。 子君的散文创作上,一直坚守自己的风 格,是一个完美大气的子君;个性彰显上,处 处洋溢着美感。子君的散文,均是一气呵成, 像一个灵感大发的诗人,总有井喷的感觉。 “井喷”,是感情到了极致,宣泄的产物。这些 井喷式的作品,都不是打牙祭的小品文。随 便读一篇文章,你就会被套牢在她的“鸦片” 里,沉醉不醒。 读子君的散文《我的父亲》,我哭了。而 子君在她的散文里这样描写成年以后对奶奶 的歉意和忏悔。“我懂事以后,奶奶去世了。 每次扫墓,都会真心地忏悔,尽管奶奶早已原 谅了我,我仍在内心祈求她不要计较我当年 的冒犯。当父亲决定不再寻找他的父亲时, 我忽然明白了父亲对奶奶的感情。”母亲的形 象是高大的,行为、心灵也是善良和高尚的, 就像山上的雪莲,晶莹剔透、耐寒、耐寂寞,不 可侮辱。《我的父亲》写出了人的本性情怀。 如果说,子君是一个心灵医生的话,首 先,我是第一个患者。散文《我和母亲不相 “生”》,简直就是真实地写我和我母亲的。八 卦易经,哲理明确。相生,乃合谋、合事、合 财。合,和也。和,则相容,和则助力共生,和 可以抱团取暖。《我和母亲不相“生”》以“我” 找对象为记叙线索,通过两个找对象的小故 事,真实地刻画了一个母亲为儿女的心事“絮 絮叨叨”。散文里的“我”是一个叛逆,而又个 性十足的“我”。一直与母亲离经叛道。当真 正“母亲把手伸过来,让我像小时候一样枕 着,把我搂住,我心一酸,差点哭了。外面的 世界,不管是精彩还是无奈,总是没有母亲的 怀抱温暖啊!” 内心相生,外表相克。生活、家庭往往在 相生、相克中结伴牵手而行。 子君擅于散文。她的散文,潇洒大气,不 受时空地域、季节的限制,信马由缰,或气势 磅礴,或细腻如露如珠。清新透彻。描写细 节有生活,处处有芬芳,篇篇有美感。无论语 言,还是段落衔接,气势贯通,没有凿痕。 子君的散文,不用看内容,就是一个小小 的标题就可馋死你。诸如:看见《我渴望是一 条鱼》《我的小鸟飞了》能让你,孩子般晃着妈 妈的腿,问为什么?从内容上看,好多篇散文, 是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作者和读者心灵与 心灵又一次良心的对撞。那碰撞出来的火 花,无疑是给你一把善良、启迪的钥匙,让读 者跟着作者修成正果。比如《一杯咖啡到天 明》《大哥》等等。 随着时代大潮向前奔涌,散文创作也呈 现出阳光灿烂的景象。梁衡、冯秋子、红孩、 张炜、刘兆林、孙荪、梅洁、马瑞芳等等都是写 出精美散文的大家。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 今人胜古人。和这些作家相比,子君,也是这 一拨里很有个性的奇葩,绝不逊色! 一篇散文,一本散文,不一定鲜花耀眼、 摇曳极致。无花,果美,无花,花更香。在《海 棠依旧》的情致中,在《无花》的大美大爱、直 抒胸臆、合情合理的表现手法上,子君不是 “教唆犯”,可是她送我的两本“大烟”,吸食之 后,好过瘾。 (布日古德〈张黎明〉,蒙古族。吉林省、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 诗歌学会、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 荆日杂谈 2016 年秋天,《荆州日报 · 垄上诗荟》组织 全国诗人在岑河颂岑参。2017年秋天,岑河 邀荆州文人去赴“岑参文化研讨会”,高朋满 座,文友如云。会后,由肖开春先生将成果汇 编于《岑参与岑河》。全书分为岑参研究、乡愁 悠悠、桑梓岑河、回归故里、岑参文化进校园、 岑参文化研讨会、吟咏岑参、赏析岑参等。徒 孙争颂,诗文并茂,古今辉映。 关于岑参籍贯,学界有两说,人民教育出 版社出版全国通用的语文课本注释,采用了闻 一多定论:岑参,湖北江陵人。闻一多《岑嘉州 系年考证》谓岑参唐江陵 (即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其先世本世居南阳棘阳,梁时长宁公善方 始徙江陵。 沙市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属江陵管辖的 一个小镇,直到1949年,才从江陵划分出来。 李发国率一批文化老人,肖开春、黄振文、黄绪 金、黄祥鑫等,耗时 10 年之久,具体佐证了岑 参是岑河人,请飘浮千年的岑参灵魂从广袤的 江陵上空落脚到了岑河,魂归故里。此乃岑参 之幸也,岑河之幸也。这批人既是本书诗文主 笔,也是“文化三市”中华诗词之乡的功臣。 读一篇文章,看一本书,评价一个人物,欣 赏他的美学价值,除了特定的历史环境之外, 更多要落脚到他的现实意义。 研究岑参文化的现实意义何在?不能仅 仅局限于边塞诗的苍凉美和雄壮美,还要把他 放到更加广阔的社会层面: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等方面。现在更要像岑参一样,团结少数 民族,组成民族和谐大家庭;更要戍守边疆,维 护安全稳定;更要开发边疆,建设边疆。 严博政序言《千年古镇,岑参故里》厚古而 博今,厚积而薄发,高屋而建瓴,信手而拈来。 他站在地方执政者的角度,文化和经济并重, 既得意岑河经济的多张名片,更自豪岑参故 里,更站在文化的高度。因为文学艺术是“软 实力”;“创造”与“艺术”,同属精神层面,离不 开人们的内心营构,即思维活动,它是一种潜 形的社会生产力。传统文化是巨大的“无形财 富”,国际交往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交往。宋 代伟大爱国诗人陆游,在数以千计的唐代诗人 中首推李白、杜甫、岑参三大诗人。而岑参就 出生于我们岑河镇。作为岑河人应该感到无 比的光荣与自豪。 著名作家周万年撰文《我们要理直气壮地 打造岑参这张文化名片》。为家乡,他从高雅 文学拨冗参与地方文化,一摒小说虚构的惯用 手法,文章全用史实说话,具有考证性,可见其 博览群书。岑参《江上春叹》: “腊月江上暖,南 桥新柳枝。春风触处到,忆得故园时。”南桥是 岑河镇上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在江陵范围内查 遍了《江陵县志》,唯有岑河有以方位命名的南 桥。又以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佐证其严于律 己,严明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时也看出他 囊中羞涩,十分拮据,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官 员。还收回鹘小孩为义子,并悉心教导。文中 道出了岑参精神内核: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 忠勇爱国的精神,为官清正廉明,亲民教子。 汪洪《著名边塞诗人—岑参》、陈礼荣 《岑参的籍贯家世与岑河地望探微》、孟修祥 《关于岑参与岑河文化建设的建议》、李发国 《上有天河,下有岑河》等,都是经典力作。岑 参文化及其他诸多文化万古不老。 《岑参与岑河》彰显文化生命力 □ 简士举 周先荣 肖炎方 震撼与骄傲 —观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有感 □ 毛纪元 《厉害了,我的国》以全方位的视角深 层次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 所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历史性成就。当一幕幕壮观恢弘的大规 模航拍镜头从眼前掠过,祖国的壮美山河、 卓越成就所带来的震撼与自豪感,扑面而 来。我一下子被影片恢弘的气势、精美的 画面、激昂的配乐和振奋人心的解说词所 感染,并为之震撼!为我们强大的祖国而 骄傲! 在影片中我看到:那珠澳大桥、胡麻岭 隧道、郑万铁路、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等 一个个超级工程,无不展现出了中国基础 建设强大的实力和辉煌的成绩。中国桥、 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无数个中国符号 汇聚成一股中国风,将中国更加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引领中国更加繁荣、富强。一张 张中国基础建设的大网,编织起人民走向 幸福、美好希望的版图,托举起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我看到:从移动支付、共 享单车,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 术,从空天领域、海工领域,到芯片等尖端 领域,再到参与大科学计划,无不展现出中 国各领域领先世界的科技实力。我看到: 从姑苏小镇城乡统筹的奇迹,到“闽宁模 式”东西部牵手的成功跨越,从长江经济 带,京津冀一体化,到萦绕着千年大计、国 家大事的雄安新区,无不展现出中国协调 发展的宏伟蓝图。我看到:从海拔6000米 的高原,到南海 300 米以下的海底,从大兴 安岭的密林,到华北大地的上空,绿色发展 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无不展示出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中国建设行动。我 看到:从中国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 养育好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到在全球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人均住房 建筑面积达到 40.8 平方米,再到“中国天 网”大工程成为守护百姓的眼睛,无不展现 出党和国家不忘初心,心系群众、心系民生 的伟大胸怀和责任担当,人民的幸福感、获 得感、安全感也由此得到提升。我看到:从 倡导“一带一路”,到成立亚投行,从北京 APEC、杭州 G20,到达沃斯论坛、厦门金 砖会议,无不展现出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 对外开放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就。 哦,我明白了:我的国从懦弱变为强 者,从起跑到跟跑,从抢跑到领跑,无不验 证了国之昌盛,国之辉煌,国之厉害。如 今,我们走进新时代,必将阔步新征程、领 跑新时代,中国必将向着更深、更远、更高、 更广的领域迈进! 哦,我明白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 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国家是个 人与家庭最大的“梦工场”,只有“厉害了我 的国”才会“幸福了我的家”。今天,我们比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梦 想,13亿多中华儿女应更加自觉地将个人 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理想与 人民追求紧紧相连、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 想紧紧相连,以奋斗谋求人生幸福,以实干 绽放人生芳华! 心灵的修行 —读《中国古典文心》有感 □ 陈白云 读书心得 中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国内著书立说者 不计其数,但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淘洗, 写出大境界和大智慧的作品却为数不多。 《中国古典文心》便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 书,为“20 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学问与人生的巅 峰之作,由国学大家叶嘉莹珍藏了六十多年才 公之于世。” 顾随(1897 年-1960 年),字羡季,笔名 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他是中国当 代富有影响的学者之一,长期任教于北京大 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具有国际声 誉的学者叶嘉莹、周汝昌、吴世昌等人都是他 的学生。他不仅是作家、诗人、剧作家,还是 美学鉴赏家、书法家,更是“一位极出色的大 师级的哲人巨匠”。国学大师、作家张中行这 样评价他:“顾随用散文、用杂文、用谈家常的 形式说了难明之理,难见之境。笔下真是神 乎技矣。” 《中国古典文心》为顾随讲坛实录,据其学 生叶嘉莹的笔记整理而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该书主要辑录了《论语》《文赋》《文选》 和《文话》,一共有二十四讲,通篇蕴含着人生 哲理,闪烁着智慧火花,不仅将学文与学道融 为一体,还把作文与做人放在同一高度,使读 者在写作鉴赏、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得 到有益启示。 最喜欢读《文赋》,里面讲到创作之情趣、 体裁与风格、创作与文法、创作总说、创作与欣 赏,可谓见解独到、字字金玉,直抵人性深处。 “人宁可爱而不得,也要有所爱、有所求,绝不 可无爱无求。人有所爱好,不但增加人勇气, 而且是福气。人在有所爱有所求时,是最向上 向前的。”特别是这段关于“爱”和“求”的妙论 直指人心,读来令人眼前一亮,犹如寒夜向火, 温暖而光明。 “后人文章在‘结实’方面,往往不及秦汉 魏晋。” “无论弄文学、还是艺术,皆须从六朝翻 一个身,韵才长,格才高。”顾随最推崇秦汉魏 晋六朝之文。正如学书法要入古、寻正脉、植 根传统,方可出新、走大道、自成一家。明代书 法家王铎早有言之:“书未入晋,终入野道。” “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顾随讲文学 作品亦然,文学非为学问而学问,而是将自己 对文学的体认和感悟,经过精心酝酿后生发 出新的精神来,以供他人获取创作灵感,或者 有所超越,这也是顾随学问令人着迷的原因 之一。 《中国古典文心》之所以深邃、鲜活,蕴含 着博大精深的智慧内涵和时代所需的担当精 神,传递出宗教般的感动力量,还在于顾随始 终怀抱着一颗重要的“文心”,拥有着一个学者 的情感力量、一个诗人的执着追求、一个传道 者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读顾随的文章、讲 录,不仅读的是文学、美学、人学,还读的是人 生、哲学、艺术的真谛。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了写好这篇读 后感,常常以虔诚之心研读其书,以修行之心 吐纳文字,希望能像顾随所期望的那样“一种 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也如 叶嘉莹所说: “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 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 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合上《中国古典文心》,封面上“顾随”二字 映入眼帘,其书法气息高古、风骨俊伟,直承晋 唐书脉,隐隐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与诗心,这不 正映照了顾随笃学日新、苦心修炼的一生吗? 同时也启示我,文学有无数种可能,既要脚踏 实地,也要仰望星空,为了心中的梦想和事业,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陈白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 协会会员、湖北省书协会员) 影视空间 刊头书法:庄传端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Aug-2020

3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无花,花更香 无人可知的悲伤news.cnchu.com/jzrb/images/2018-03/27/A006/RB7B7BLMC0327.pdf · 难以承受的琐碎与忙碌里“,坚持把每一句 都读得悄无声息”。这里的每一句,恐怕不

2018年第7期 总第80期

07责任编辑:柳红霞 美术编辑:庄传端2018.3.27 星期二

桃花盛开 春光旖旎

荆州奥塔玛酒窖 协办

地址:荆州市沙市区大庆路10号电话:0716-8268180 18627287789

1我们平静,水一样平静水还有暗流我们,没有

式微,式微我坚持把每一句都读得悄无声息2嗟为君之故,还在水中央为君之故,还在泥中央3如下可以用扶苏,蒹葭、木瓜作为爱人的意象唯你,不可诉衷肠。4最可怕的是终其一生突然发现万物一炬,轻若尘土,一片空茫5东风来兮,我已去矣。摇着木铎,走四方。吁,我心匪席,我心匪席。6就算,清江水边有深渡,黎明之前有玉露可以打湿我的衣裙可以听到野雉求偶的欢腾我亦,涉水而去。7是夜如水我心曰归曰归,曰归河里浮萍早已停止生长。8一苇之间,你说太远你说永绝,鸡栖于埘,牛羊下来

无人可知的悲伤,像夕阳一样铺满人间。——淳本《中年的诗经》

人到中年万事休,人到中年万事忙。前一句未必准确,后一句于大多数人却是实事求是的状态。上有老人,下有小孩,更夹杂着生存的不易,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变故,很容易就让我们失去平静,失去从容,失去优雅,甚至还会让我们变成与曾经的自己完全不同。

这当然要责怪生活的压力,但也该检讨一下自己,并反思自己的人生姿态。同样面对中年,淳本在《中年诗经》里所展示的,虽然也有“无人可知的悲伤,像夕阳一样铺满人间”,但她所呈现给我们的更是一些清新与从容,一些安静与清醒。

她首先展示出诗歌主人公那宁静的一面,“我们平静,水一样平静/水还有暗流/我们,没有”。静水流深,或许正因这份静才让她有了深厚的内蕴,才让她在许多人难以承受的琐碎与忙碌里,“坚持把每一句都读得悄无声息”。这里的每一句,恐怕不止《诗经》里的诗吧,更有人到中年所必须面对的种种,能将一切日常与变故化解得悄无声息,这既体现出她有超常的能力,也让人感觉到她有超好的心态。

由第二、三段看,诗歌主人公仿佛有个情人,这个情人似乎还不是某个具体的男人,而是“中年”——一个对女人来说不太

情愿抵达的时点。然而,即使再不情愿,该来的还得来。“为君之故,还在水中央/为君之故,还在泥中央”“唯你,不可诉衷肠”,从中我们不难感受诗歌主人公面对即将来临的中年时的忐忑与彷徨。或许正因她面对中年如此忐忑与彷徨,才会有第四段里她所感悟到的苍凉与沧桑。

不过,除了中年这位不速之客,我以为诗歌主人公在心底里更渴望有位伊人,因此她才在诗中不断吟诵着《诗经》里的句子,这些句子多在描写爱情里的悲欢离合。古典里的爱情即使再美好,现实中的爱情却实在难得。只因不再属于豆蔻年华,不再是那位单纯而热烈的少女,已懂得了人生的辛酸苦辣,更感受了社会的世态炎凉,她才会有“就算,清江水边有深渡,黎明之前有玉露/可以打湿我的衣裙/可以听到野雉求偶的欢腾/我亦,涉水而去”的决绝。

这其中分明有中年之后面对欲望时的清醒,更有中年之后对自身命运的考量。不可能归自己的坚决不要,“是夜如水/我心曰归”,这“归”是一种退守,既然爱不可得,那么就保持住自己的平静与安宁吧。

“河里浮萍早已停止生长”,浮萍,在诗词里常用来做飘荡与思念的象征,由这句诗我们不难揣摩她的心思,那便是此后不再杂念,也不再妄想。

她为什么会如此决绝?原来“一苇之间,你说太远/你说永绝”,这人未免也太绝情了吧?不过“一苇之间”,却仿佛海角天涯,这如何不叫她心灰意冷?然而,仔细想来,那人如此决绝,未必就完全没有道理。同时与诗歌主人公“一苇之间”的,是否也可能为正在觊觎她青春的中年呢?人到中年,难以回头,对青春而言那是不是也算一种永绝呢?

还是让我们继续回到那个人身边吧。很多时候爱往往不是错,不爱也并非错,错的只是那不该有的邂逅。一见钟情,却恨不相逢未嫁时,这可谓人间最大的悲催。也许,正是在这样一个情境里,诗歌主人公才会如此苍凉地浩叹:“无人可知的悲伤,像夕阳一样铺满人间。”

这首诗被命名为《中年诗经》,它所表达的是否为诗歌主人公人到中年却遭遇到了情感的漩涡,她既不敢去爱也不能去爱,却不甘心这段情感悄无声息地流逝。尽管这与她之前所渴望的平静安宁有些背离,但她还是借助对《诗经》的吟诵,表达出了自己那份清醒的无奈与无奈的清醒。

由诗歌主人公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向往,到她最终

“我心匪席,我心匪席”的淡定与坚强,诗人让《诗经》成了她情感产生、发展与终结的有机部分。诗人对《诗经》古典的引用,与她所采用的现代表达,在语感上水乳交融,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诗歌主人公在渴望平静时的不平静,在渴望安宁时的不安宁,从而很真切地呈现出一个女性的中年人生。她将诗歌主人公打造得“不流俗,亦不媚世”,让人既感受到了她的厚重与刚烈,也感受到了她的飘逸与温柔。

(吕本怀,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协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无人可知的悲伤——赏析《荆州晚报》第188期《垄上诗荟》淳本的诗

□ 吕本怀

垄上诗评名家有约

无花,花更香——读王子君的散文集《无花》□ 布日古德

年轻时候,我就是爱散文的,爱到一头毛驴看到野地里绿草的程度。那时候,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从初中到高中的课本,每个学期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上,都编排了一定数量的散文。

如今的散文作家,一批一批,一茬一茬。但是,很难、很少见到有精彩的名篇流传于世。今年的元旦刚过,我在网上浏览各家报纸副刊的数字报,《中国纪检监察报》1月8日的副刊一篇纪念周恩来总理去世42周年的文章《海棠依旧》,一下子让我兴奋起来。读了两遍,就贸然给作者王子君打了一个电话,向她索要签名的散文集《金汤鱼》和《无花》。收到子君的散文集后的那天晚上,本想洗个热水澡,吃一碗荷包蛋,消除了在海南儋州牙叉的疲劳。可是,翻开散文集《无花》后,像吃了大烟一气读完六篇,这已经打破了我读书的惯例。

子君,湖南新宁人,笔名四毛,是散文大家,又是著名的学者。擅长影视剧,各种题材的文学创作,都得心应手。子君全方位,多角度的创作,实在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她寄来的两本散文集,手头的这本《无花》,今年元旦后,成了我第一本读完的书。

《无花》这本散文集共分“灵自在飞”“爱也无情”“红尘依依”三辑46篇。第一辑占的比重最大,19篇。《无花》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散文。全秋生在《无花》编辑手记中这样写道

“篇目不多,却纵贯从青涩少女到天命人生的心灵轨迹。小到一枚花瓣,大到无垠宇宙,无论记录亲情、爱情,还是描绘世情、风情;无论是直面现实的沉静白描,还是渴望赤足流浪的浪漫抒怀;无论是质朴叙事,还是思考人生,都始终体现出一个字‘真’,体现出一个词

‘纯粹’,体现出一种已经越来越珍稀的纯真时代气质,笔之所及,尽显出对生活与生命的爱恋。”

子君也在自序中说,“微妙的是,我所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有持久的兴趣,但写作总能

让我感到生活与生命的本质的存在。所以,我又时常有意无意地写些什么,抚慰自己的心灵。”

我们大多数人,都已经芳华不在,懵懂依旧。读一读《无花》,你就可以把灵魂深处的东西拿出来晒一晒,与这个时代对接,像一面镜子一样,给人一种年鉴式的映衬。

《无花》的第一辑是“灵自在飞”。这一辑最值得深思的一篇散文就是《像一粒种子寻觅土地》。作者在这一篇不足三千字的散文里,把自己的追求、向往,用极其理性的深邃比喻,展现给读者。文章没有豪华的辞藻,却有无畏的执着和追求的空间。就像一粒北风吹起来的蒲公英种子,轻盈、灵性、理智的找到它生存的土壤和扎根的土地。

子君的散文创作上,一直坚守自己的风格,是一个完美大气的子君;个性彰显上,处处洋溢着美感。子君的散文,均是一气呵成,像一个灵感大发的诗人,总有井喷的感觉。

“井喷”,是感情到了极致,宣泄的产物。这些井喷式的作品,都不是打牙祭的小品文。随便读一篇文章,你就会被套牢在她的“鸦片”里,沉醉不醒。

读子君的散文《我的父亲》,我哭了。而子君在她的散文里这样描写成年以后对奶奶的歉意和忏悔。“我懂事以后,奶奶去世了。每次扫墓,都会真心地忏悔,尽管奶奶早已原谅了我,我仍在内心祈求她不要计较我当年的冒犯。当父亲决定不再寻找他的父亲时,我忽然明白了父亲对奶奶的感情。”母亲的形象是高大的,行为、心灵也是善良和高尚的,就像山上的雪莲,晶莹剔透、耐寒、耐寂寞,不可侮辱。《我的父亲》写出了人的本性情怀。

如果说,子君是一个心灵医生的话,首先,我是第一个患者。散文《我和母亲不相

“生”》,简直就是真实地写我和我母亲的。八卦易经,哲理明确。相生,乃合谋、合事、合财。合,和也。和,则相容,和则助力共生,和可以抱团取暖。《我和母亲不相“生”》以“我”

找对象为记叙线索,通过两个找对象的小故事,真实地刻画了一个母亲为儿女的心事“絮絮叨叨”。散文里的“我”是一个叛逆,而又个性十足的“我”。一直与母亲离经叛道。当真正“母亲把手伸过来,让我像小时候一样枕着,把我搂住,我心一酸,差点哭了。外面的世界,不管是精彩还是无奈,总是没有母亲的怀抱温暖啊!”

内心相生,外表相克。生活、家庭往往在相生、相克中结伴牵手而行。

子君擅于散文。她的散文,潇洒大气,不受时空地域、季节的限制,信马由缰,或气势磅礴,或细腻如露如珠。清新透彻。描写细节有生活,处处有芬芳,篇篇有美感。无论语言,还是段落衔接,气势贯通,没有凿痕。

子君的散文,不用看内容,就是一个小小的标题就可馋死你。诸如:看见《我渴望是一条鱼》《我的小鸟飞了》能让你,孩子般晃着妈妈的腿,问为什么?从内容上看,好多篇散文,是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作者和读者心灵与心灵又一次良心的对撞。那碰撞出来的火花,无疑是给你一把善良、启迪的钥匙,让读者跟着作者修成正果。比如《一杯咖啡到天明》《大哥》等等。

随着时代大潮向前奔涌,散文创作也呈现出阳光灿烂的景象。梁衡、冯秋子、红孩、张炜、刘兆林、孙荪、梅洁、马瑞芳等等都是写出精美散文的大家。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今人胜古人。和这些作家相比,子君,也是这一拨里很有个性的奇葩,绝不逊色!

一篇散文,一本散文,不一定鲜花耀眼、摇曳极致。无花,果美,无花,花更香。在《海棠依旧》的情致中,在《无花》的大美大爱、直抒胸臆、合情合理的表现手法上,子君不是

“教唆犯”,可是她送我的两本“大烟”,吸食之后,好过瘾。

(布日古德〈张黎明〉,蒙古族。吉林省、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诗歌学会、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

荆日杂谈

2016年秋天,《荆州日报·垄上诗荟》组织全国诗人在岑河颂岑参。2017年秋天,岑河邀荆州文人去赴“岑参文化研讨会”,高朋满座,文友如云。会后,由肖开春先生将成果汇编于《岑参与岑河》。全书分为岑参研究、乡愁悠悠、桑梓岑河、回归故里、岑参文化进校园、岑参文化研讨会、吟咏岑参、赏析岑参等。徒孙争颂,诗文并茂,古今辉映。

关于岑参籍贯,学界有两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通用的语文课本注释,采用了闻一多定论:岑参,湖北江陵人。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谓岑参唐江陵(即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其先世本世居南阳棘阳,梁时长宁公善方始徙江陵。

沙市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属江陵管辖的一个小镇,直到1949年,才从江陵划分出来。李发国率一批文化老人,肖开春、黄振文、黄绪金、黄祥鑫等,耗时10年之久,具体佐证了岑参是岑河人,请飘浮千年的岑参灵魂从广袤的江陵上空落脚到了岑河,魂归故里。此乃岑参之幸也,岑河之幸也。这批人既是本书诗文主

笔,也是“文化三市”中华诗词之乡的功臣。读一篇文章,看一本书,评价一个人物,欣

赏他的美学价值,除了特定的历史环境之外,更多要落脚到他的现实意义。

研究岑参文化的现实意义何在?不能仅仅局限于边塞诗的苍凉美和雄壮美,还要把他放到更加广阔的社会层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现在更要像岑参一样,团结少数民族,组成民族和谐大家庭;更要戍守边疆,维护安全稳定;更要开发边疆,建设边疆。

严博政序言《千年古镇,岑参故里》厚古而博今,厚积而薄发,高屋而建瓴,信手而拈来。他站在地方执政者的角度,文化和经济并重,既得意岑河经济的多张名片,更自豪岑参故里,更站在文化的高度。因为文学艺术是“软实力”;“创造”与“艺术”,同属精神层面,离不开人们的内心营构,即思维活动,它是一种潜形的社会生产力。传统文化是巨大的“无形财富”,国际交往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交往。宋代伟大爱国诗人陆游,在数以千计的唐代诗人中首推李白、杜甫、岑参三大诗人。而岑参就

出生于我们岑河镇。作为岑河人应该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著名作家周万年撰文《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打造岑参这张文化名片》。为家乡,他从高雅文学拨冗参与地方文化,一摒小说虚构的惯用手法,文章全用史实说话,具有考证性,可见其博览群书。岑参《江上春叹》:“腊月江上暖,南桥新柳枝。春风触处到,忆得故园时。”南桥是岑河镇上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在江陵范围内查遍了《江陵县志》,唯有岑河有以方位命名的南桥。又以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佐证其严于律己,严明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时也看出他囊中羞涩,十分拮据,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官员。还收回鹘小孩为义子,并悉心教导。文中道出了岑参精神内核: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忠勇爱国的精神,为官清正廉明,亲民教子。

汪洪《著名边塞诗人——岑参》、陈礼荣《岑参的籍贯家世与岑河地望探微》、孟修祥《关于岑参与岑河文化建设的建议》、李发国《上有天河,下有岑河》等,都是经典力作。岑参文化及其他诸多文化万古不老。

《岑参与岑河》彰显文化生命力□ 简士举 周先荣 肖炎方

震撼与骄傲——观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有感

□ 毛纪元

《厉害了,我的国》以全方位的视角深层次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所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当一幕幕壮观恢弘的大规模航拍镜头从眼前掠过,祖国的壮美山河、卓越成就所带来的震撼与自豪感,扑面而来。我一下子被影片恢弘的气势、精美的画面、激昂的配乐和振奋人心的解说词所感染,并为之震撼!为我们强大的祖国而骄傲!

在影片中我看到:那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郑万铁路、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等一个个超级工程,无不展现出了中国基础建设强大的实力和辉煌的成绩。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无数个中国符号汇聚成一股中国风,将中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领中国更加繁荣、富强。一张张中国基础建设的大网,编织起人民走向幸福、美好希望的版图,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看到:从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从空天领域、海工领域,到芯片等尖端领域,再到参与大科学计划,无不展现出中国各领域领先世界的科技实力。我看到:从姑苏小镇城乡统筹的奇迹,到“闽宁模式”东西部牵手的成功跨越,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到萦绕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无不展现出中国协调发展的宏伟蓝图。我看到:从海拔6000米的高原,到南海300米以下的海底,从大兴

安岭的密林,到华北大地的上空,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无不展示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中国建设行动。我看到:从中国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养育好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到在全球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8平方米,再到“中国天网”大工程成为守护百姓的眼睛,无不展现出党和国家不忘初心,心系群众、心系民生的伟大胸怀和责任担当,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也由此得到提升。我看到:从倡导“一带一路”,到成立亚投行,从北京APEC、杭州G20,到达沃斯论坛、厦门金砖会议,无不展现出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就。

哦,我明白了:我的国从懦弱变为强者,从起跑到跟跑,从抢跑到领跑,无不验证了国之昌盛,国之辉煌,国之厉害。如今,我们走进新时代,必将阔步新征程、领跑新时代,中国必将向着更深、更远、更高、更广的领域迈进!

哦,我明白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国家是个人与家庭最大的“梦工场”,只有“厉害了我的国”才会“幸福了我的家”。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13亿多中华儿女应更加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理想与人民追求紧紧相连、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紧相连,以奋斗谋求人生幸福,以实干绽放人生芳华!

心灵的修行——读《中国古典文心》有感□ 陈白云

读书心得

中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国内著书立说者不计其数,但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淘洗,写出大境界和大智慧的作品却为数不多。

《中国古典文心》便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为“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学问与人生的巅峰之作,由国学大家叶嘉莹珍藏了六十多年才公之于世。”

顾随(1897年-1960年),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他是中国当代富有影响的学者之一,长期任教于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具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叶嘉莹、周汝昌、吴世昌等人都是他的学生。他不仅是作家、诗人、剧作家,还是美学鉴赏家、书法家,更是“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国学大师、作家张中行这样评价他:“顾随用散文、用杂文、用谈家常的形式说了难明之理,难见之境。笔下真是神乎技矣。”

《中国古典文心》为顾随讲坛实录,据其学生叶嘉莹的笔记整理而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辑录了《论语》《文赋》《文选》和《文话》,一共有二十四讲,通篇蕴含着人生哲理,闪烁着智慧火花,不仅将学文与学道融为一体,还把作文与做人放在同一高度,使读

者在写作鉴赏、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得到有益启示。

最喜欢读《文赋》,里面讲到创作之情趣、体裁与风格、创作与文法、创作总说、创作与欣赏,可谓见解独到、字字金玉,直抵人性深处。

“人宁可爱而不得,也要有所爱、有所求,绝不可无爱无求。人有所爱好,不但增加人勇气,而且是福气。人在有所爱有所求时,是最向上向前的。”特别是这段关于“爱”和“求”的妙论直指人心,读来令人眼前一亮,犹如寒夜向火,温暖而光明。

“后人文章在‘结实’方面,往往不及秦汉魏晋。”“无论弄文学、还是艺术,皆须从六朝翻一个身,韵才长,格才高。”顾随最推崇秦汉魏晋六朝之文。正如学书法要入古、寻正脉、植根传统,方可出新、走大道、自成一家。明代书法家王铎早有言之:“书未入晋,终入野道。”

“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顾随讲文学

作品亦然,文学非为学问而学问,而是将自己对文学的体认和感悟,经过精心酝酿后生发出新的精神来,以供他人获取创作灵感,或者有所超越,这也是顾随学问令人着迷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典文心》之所以深邃、鲜活,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内涵和时代所需的担当精神,传递出宗教般的感动力量,还在于顾随始终怀抱着一颗重要的“文心”,拥有着一个学者的情感力量、一个诗人的执着追求、一个传道者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读顾随的文章、讲录,不仅读的是文学、美学、人学,还读的是人生、哲学、艺术的真谛。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了写好这篇读后感,常常以虔诚之心研读其书,以修行之心吐纳文字,希望能像顾随所期望的那样“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也如叶嘉莹所说:“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合上《中国古典文心》,封面上“顾随”二字映入眼帘,其书法气息高古、风骨俊伟,直承晋唐书脉,隐隐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与诗心,这不正映照了顾随笃学日新、苦心修炼的一生吗?同时也启示我,文学有无数种可能,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为了心中的梦想和事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陈白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协会员)

影视空间

刊头书法:庄传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