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120
1 農業氣象學 緒論 一、氣象學之定義與內涵 1.研究大氣中之物理現象與物理過程之科學。 2.物理現象:風、雲、雨、雪、雹、霜等現象。 3.物理過程:大氣之增熱與冷卻及水汽之蒸發與凝結過程等。 4.氣象要素:描述大氣物理現象與物理過程之物理量,如太 陽輻射、溫度、濕度、氣壓、降水、風5.近年大氣之化學現象與化學過程為逐漸受重視之研究對象。 二、氣象學之分野與應用 1.普通氣象學、天氣學、氣候學、應用氣象學等。 2.應用氣象學可分農業、建築、醫療、航空、航海、軍事三、農業氣象學之內涵 1. 介紹氣象原理之理論與應用。 2.研究氣象條件與農業生產相互作用及其規律性。 3.研發改善農業生產之氣象環境與農業氣象災害減輕之技術。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May-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

農業氣象學

緒論

一、氣象學之定義與內涵

1.研究大氣中之物理現象與物理過程之科學。

2.物理現象:風、雲、雨、雪、雹、霜等現象。

3.物理過程:大氣之增熱與冷卻及水汽之蒸發與凝結過程等。

4.氣象要素:描述大氣物理現象與物理過程之物理量,如太

陽輻射、溫度、濕度、氣壓、降水、風…。

5.近年大氣之化學現象與化學過程為逐漸受重視之研究對象。

二、氣象學之分野與應用

1.普通氣象學、天氣學、氣候學、應用氣象學等。

2.應用氣象學可分農業、建築、醫療、航空、航海、軍事…。

三、農業氣象學之內涵

1. 介紹氣象原理之理論與應用。

2.研究氣象條件與農業生產相互作用及其規律性。

3.研發改善農業生產之氣象環境與農業氣象災害減輕之技術。

Page 2: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2

四、農業氣象學之目的

1.適地適作

2.適時適作

3.產量預測

4.品質預估

5.氣象環境改良技術

6.氣象災害預防與減輕

五、農業氣象學之分野與應用

作物氣象、果樹氣象、蔬菜氣象、畜牧氣象、森林氣

象、病蟲害氣象等不同對象之應用。

六、近年來之氣象環境問題

(一)溫室氣體增加之問題

1.CO2-海域吸收陸域之 50 倍的 CO2

(1) CO2從 1958 年至 1992 年約增 10%

(從 315PPM→355PPM),較 1800 年代增 25%(約 0.4%/年)

(2) CO2加倍將使地球溫度上升 1.5~4.5℃

Page 3: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3

2.甲烷 CH4-來自沼澤、水田之植物分解

(1)過去 10 年約增加 0.5%

3.笑氣 N2O-來自土壤之生化分解

(1)年增率 0.25%

4.氟氯碳化物-來自冷媒、噴霧劑

(1)年增率 4%

(2)破壞臭氧

5.氣膠 aerosols

飄浮空中之灰塵、鹽霧滴、煙塵(火山灰、森林火災)等

6.人造汙染物 pollutants-NO2、CO、HC、SO2等

(二)臭氧層破洞之影響-紫外線增加

1.增加皮膚致癌機會(估計增加 1%之 O3,可增加 2~5%之皮

膚癌罹患率)。

2.增加白內障之罹患與皮膚灼傷。

3.抑制人類之免疫系統。

4.紫外線對作物或動物之負面衝擊。

5.減少水域浮游生物之生長。

6.冷卻平流層而影響風之流動型態,進而改變某些氣候。

Page 4: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4

註:離子圈 Ionsphere 之作用

1.離子圈(層)為大氣中存在大量離子或自由電子之處。

2.離子圈之下層約分布在 60km 高處,其大部分存在增溫層

範圍內。

3.離子圈之主要作用在反射無線電波。

4.離子圈在較低層部份稱為 D 層,在夜間該部份會因電子

與正離子結合而逐漸消失,而使 AM 波能深入更上之 E

層或 F 層反射之。

Page 5: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5

第一章 大氣之組成

一、大氣之垂直構造

(一)對流層(Troposphere)-8~16km

(1)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遞減(6.5℃/km)

(2)風速隨高度增加而遞增

(3)下層含豐富水汽

(4)空氣有垂直對流運動

(5)天氣現象發生的空間

(6)地表對氣流具有明顯的摩擦作用

(7)對流層頂在赤道上之氣溫可降至-85℃,在兩極則約-60℃

Page 6: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6

(二)平流層(Stratosphere)-50km

(1)下層為等溫層,上層為增溫層,遞增率約 5℃/km

(2)水汽很少,空氣乾燥,每)(1000)(02.0

空氣水汽

gg 與海面之

)(1000)(40

空氣水汽g

較,水汽少,下層偶有卷雲。

(3)等溫現象大約終止於 20 公里處。

(4)再向上升高溫度緩慢增加,係因 O3層存在,能吸收紫外線

所致。

(5)O3分布不均,且隨季節變動,有季節性之強風環流發生。

(三)中氣層(Mesosphere)-50~85km

(1)溫度隨高度增高而激降,至 80 公里處溫度達最低,約-95

℃,為大氣層溫度最低處,平均遞減率 3℃/km。

(2)此層為兩個能量吸收層之中間交替層,故名之。亦有稱

為中間層。

(3)此層下方為平流層 O3最集中處,能量吸收大。

(4)此層上方 90km 以上,因 O2與 N2之分解游離化而產生

加熱作用。

(5)雖有溫度遞降現象,顯示此層仍有空氣之垂直對流運

動,但少有大氣現象發生。

Page 7: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7

(四)增溫層(Thermosphere)

(1)此層無明顯之層頂,但亦有將增溫層頂界定在 700 公里

處。

(2)熱力溫度(Thermodynamic temperature)很高,可達 1500°

K,又稱熱氣層。

(3)溫度雖高,但空氣質點少,在 200~300km 處已接近星際

大氣。

(五)外氣層(Exosphere)

(1)700km 以上至 5000km 為外氣層。

(2)約在 5000km 處有一穩定的薄層與外太空相接。

二、下層大氣之成分(80km 以下)

1.80 公里以下大氣混合良好,構成一均勻層。

2.80 公里以下稱為下層大氣。

3.80 公里以上,各種氣體按重量存在,而有分層現象,又

稱之為不均勻層,即為上層大氣。

Page 8: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8

下層大氣之成分:

永久成分 變動成分

名稱 容積(%) 名稱 容積(%)

N2 78.084 H2O(g) <4

O2 20.946 O3 <0.7×10-4

A 0.934 SO2 <1×10-4

CO2 0.033≒340ppm NO2 <0.02×10-4

Ne 18.18×10-4 NH3 微量

He 5.24×10-4 CO 0~0.2×10-4

Kr 1.14×10-4 微塵 <10-5

Xe 0.087×10-4 水(液、固) <1

H2 0.5×10-4

CH4 2.0×10-4

N2O 0.5×10-4

Rn 6×10-18

(1)水係唯一能以三態出現之物質,其熱量變化為氣象變化

之主因,主要吸收 0.93~2.85μ之波長。

(2)CO2主要吸收紅外線 13.5~16.5μ之波長,在大氣能量收

支佔重要地位。

(3)O3可吸收紫外線,主要吸收 0.2~0.3μ之波長。

(4)微塵係由煙霧、火山灰、灰塵等產生。

(5)SO2為酸雨之來源。

(6)O2吸收小於 0.2μ之紫外線。

Page 9: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9

三、上層大氣之成分

(1)光化反應:使原子或分子游離化。

(2)主要成分保持不變,次要成分如 O3、H2O、微塵等則有

大變動。

四、大氣壓力之特性

(一)氣壓之概念

1.氣壓:大氣之單位面積重量。

2.標準狀況(ψ=45°,T=0℃,P=760mmHg)

g=9.80665m/sec2,則

P=760mmHg×13595.1kg/m3.g=1013.25Hpa (1Hpa=1mb)

(二)氣壓之垂直變化

1.靜壓力(靜力方程式)

gZP

ZgP

理想氣體時

RTP

RTPRTPV

∴ ZRTg

P

亦即 dZRT

gdP

Page 10: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0

或RT

gdZP

dP

∴RTgZ

P ln

若是濕空氣狀態,Rm=)378.01(

Pe

Rd

,令 W

Pe

(混合比),

dR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則

RTgdZ

WPd )378.01(ln

RTgdZ

WRTgdZ

378.0

h

md

mm

h

md

mP

PdZ

TRg

WdZTR

gPd

00)378.0(ln

0

∴ )378.01(ln 0m

md

m WTR

hgPP

,此公式稱為測壓公式。

另將上式轉寫為

PP

WgTR

hmm

md 0ln)378.01(

,則稱為測高公式(Tm取中間平均溫°K)。

在 20 公里以下,水汽容積不超過 4%,

故(1-0.378Wm)可視為 1,令 gm≒g

∴PP

gTR

h md 0ln

∴mdTR

ghPP lnln 0

或md TR

ghPP 434.0loglog 0

(註:乾空氣氣體常數 dR 可由理想氣體之狀態方程式推

Page 11: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1

得,即 KgcalKgcmdyne

KmRd

069.01087.2sec287 622 )

五、氣壓之觀測

(一)觀測儀器

1.水銀氣壓計

2.空盒氣壓計

(二)氣壓之訂正

1.儀器訂正

每一支氣壓計製造出來即有誤差,故所觀測到的氣壓

值,須先加以訂正之,視為 Hmm。

2.溫度差訂正

氣壓計之示度係在 0℃環境下刻製,因此異於 0℃時,

讀數均須訂正,此為溫度訂正。

經儀器訂正之氣壓為 Hmm,附屬溫度計之示度為 't ℃

時,因水銀之體積膨漲係數 u=18.18×10-5(℃)-1,黃銅管之膨

漲係數λ=1.84×10-6(℃)-1,則溫度訂正值 Ct為

'0001818.01'0001634.0

'1')(

tt

Hut

tuHCt

………………………….(1)

若附屬溫度為 't 高於 0℃,則氣壓讀數應減去該 Ct值,反之

Page 12: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2

則加上 Ct值,即

tCHB (0℃以上)

或 tCHB (0℃以下)

3.重力差訂正

(1)緯度之重力差訂正

標準重力係以緯度45°處之海平面為準,即g=980.665dyne

若某測站之緯度為,經前述訂正之氣壓為 B,緯度 45°處海

平面氣壓為 B45。則

緯度訂正值 C 為

BBC 45 ……………………………………………(2)

設標準重力為 g45,而測站之重力為 g ,按45

45

g

g

BB ,而

000045.02cos000007.02cos00264.01 2

45

g

g …….…(3)

將(3)式代入(2)式,則

)000045.02cos000007.02cos00264.0()1( 2

45

B

g

gBC

因此當測站緯度低於 45°處,自氣壓讀數減去 C 值,反之則

加之,即 CBB '

(2)高度之重力訂正

高度不同重力值亦不同,其訂正係數為

Page 13: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3

'50000002314.0)1(' hBgg

BC hh

…………………………………(4)

式中 gh:某高度 h 之重力值

g :緯度海平面之重力值

當測站高於海平面時,自氣壓讀數減去 Ch,即測站在海

平面以上時,其氣壓修訂為 hCBB '"

4.海平面氣壓值

前述過程所修正之氣壓係該測站在該所處緯度某一高

度之氣壓,一般為比較各不同測站之氣壓值,必須修正至海

平面基準面之氣壓。若測站在高度 800m以下,可以依下案例

修正之,即:

已知氣象測站水銀氣壓計之水銀槽之海拔高為 h,已經

訂正之氣壓為 "B ,氣溫為 t,設 B0為海平面之氣壓,則

"log)1(18400 0

10 BB

th

α為氣體膨漲係數=2731

令)

2731(18400

th

m

則 mBB

"

log 0 或 m

BB

10"0

Page 14: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4

∴ "100 BB m

若測站高超過 800m,則應依理論公式推定至標準定壓面之高

度,作為高空氣壓資料以資應用。

六、氣壓之周期變化

(一)日變化

日變化以熱帶較顯著,從上午 4 時起逐漸增高,至上午

10 時達到最高,然後降低,至下午 4 時最低,晚上 10 點再

度最高。

海洋日較差較陸地小,日變化之發生可能與太陽輻射有

關。

(二)年變化

赤道之年變化最小,緯度愈高則變化愈大,但中、高緯

度之年變化並不與緯度一致。

大陸:冬高、夏低

海洋:冬低、夏高

氣壓突變:氣壓可能受環境影響而產生不規則變化,可視為

氣壓突變。

溫度所致

Page 15: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5

絕對氣壓最低處:颱風或颶風之中心。

絕對氣壓最高處:西伯利亞。

七、氣壓之分布

(一)影響因子:海陸分布、太陽位置、環流

1.冬季:大陸氣壓高、海洋低。

2.夏季:大陸氣壓低,反之海洋高。

3.大氣環流區分形成隨緯度而異之高壓帶。

(二)微氣候之氣壓分布,主要受地面之狀況而影響之。

(三)颱風或颶風為低氣壓之中心。

Page 16: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6

第二章 太陽輻射

一、輻射之性質

1.輻射是一種能量。

2.輻射以電磁波之方式傳遞,電磁波之波長性質如下表:

*各種電磁波之波長範圍(

chE

)(c=νλ)

γ-ray 10-7~10-4μ

χ-ray 10-8~10-2μ(<10-2μ)

紫外線 10-2~0.4μ(或ν>7.5×1014周/sec)

紫 0.40~0.46μ

藍 0.46~0.49μ

青 0.49~0.51μ

綠 0.51~0.56μ

黃 0.56~0.59μ

橙 0.59~0.62μ

可見光

紅 0.62~0.76μ

紅外線 0.76~103μ(或ν<4.3×1014周/sec)

無線電波 103~1010μ

Page 17: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7

3.任何物質只要高於絕對 0 度均可放出電磁波。

4.某些物體僅放射某一特定之波長,特別是氣體。

5.輻射依所投射物體性質之不同,而有透射、反射及吸收之

現象。

6.黑體-理論上物體依其溫度可全部對外輻射之物體。

7.白體-理論上物體將所有輻射完全反射出去的物體。

8.灰體-可吸收某部份之波長,同時將另外某部份波長反射

出去的物體。

二、輻射之定律

(一)理論概念

1.黑體理論:

放射率(e)=吸收率(a)=1

反射率(r) =透射率(t) =0

2.白體理論:

反射率(r)=1

∴吸收率(a) =放射率(e)=0

3.灰體理論:

a+r=1

Page 18: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8

(二)相關之輻射定律

1. Wien’Law

(1)Wien 的實驗

(2)紫外線災難

Rayleigh and Jeans:公式表明黑體射能量與波長的 4 次

方成反比,依其公式推論則紫外端之能量趨近無限大,與實

際之實測值相差太遠,即所謂之紫外線災難。

Page 19: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9

(3)Wien’s Law

)(2897

max KTK

)(4110

KTK

c

2.Kirchhoff’s Law (基爾霍夫)

Rn(gray body)=aEb-εEb=0,即a=ε

即一個物體若對某一波長的光吸收得比較厲害,它作熱

輻射時,也較多地發出這一波長的光。

3. Planck’s Law

黑體輻射之能量密度隨頻率分布如下式:

1

18)(

3

3

kTh

eCh

E

令 h=6.626×10-27erg.sec,此即稱為 Planck’s constant

Plank 認為“黑體分子向外輻射或吸收能量時,其能

量是一份一份的,而不是連續的,每份能量的大小為

h0 ,此稱為能量子。

註:1erg=1dyne.cm=10-7J

Page 20: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20

因此普朗克定律可將上式改寫為

]1)[exp(

25

2

)(

kThc

hcE

)(E :任一波長在溫度 T°K 時之輻射強度(Wm-2)

k :Boltzmann 常數=1.38×10-23 J/°K

c:光速= =3×108m/sec

:頻率

h:Planck’s constant=6.626×10-34 J.sec

4. Stefan’s Law

4

0TdEEb

:Stefan-Boltzmann 常數

=81.7×10-12 4min/ Ky

=5.67×10-8 42/ Kmw

34 TdTdEb

4TEE bg :放射率

5.輻射強度隨熱源距離之平方成反比,即

Page 21: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21

E.A=constant,則

21

22

2

1

dd

EE

Ex1.已知太陽常數為 2 min/y

太陽半徑為 r=7×105km

太陽至地球之距離 D=1.5×108km

則 425

28

2

2

0 102.9)105.7()105.1(

2

rD

SS min/y

依 Stefan’s Law

4TES b

412

425.0

min/107.81min/102.9

)(Ky

yST

≒5800°K

即太陽表面溫度約 5800°K

Ex2.Wien’s Law 溫氏定律之應用

已知太陽表面之溫度為 5800°K≒6000°K

則 48.060002897

max 或 0.475

而地球表面溫度約為 300°K

∴ 9.663002897

max

同理

Page 22: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22

69.060004110

)( 太陽c

7.133004110

)( 地球c

Ex3.依Kirchhoff’s Law,假設地球上一物體,其對任何波長

之吸收率為 a,若不考慮大氣之存在,當太陽直射在此物

體上時,該物體之輻射平衡溫度為多少?

[解]. 此物之放射率為ε,平衡溫度為 T,則當太陽常數

S0=2 min/y ,知

a×S0=εσT4

而a=ε

∴ KKy

yST

6.395

min/107.81min/2

4412

4 0

Ex4.同上題,若該物體對太陽輻射之吸收率為 0.1,而對紅外

線之吸收率為 0.8,在達到放射平衡時之溫度為多少?

[解]. 0.1×2=0.8σT4

T=235°K

三、太陽輻射(Solar radiation)(又稱短波輻射)

(一)太陽常數

Page 23: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23

從太陽放射到地球,在未受地球大氣所影響之前,其放

射量大致固定,稱之為太陽常數。

太陽常數之測定始於 150 年前,日射計開發之時。1881 年

Langley 測得約 3 min/y ,而目前較可信賴的值約 1.96 min/y

(1370w/m2), 但因地球公轉,近日點時(1 月 3 日)約 2.03 min/y ,

遠日點(7 月 4 日)則為 1.90 min/y 。

4月 4日與10月 5日太陽與地球之間為平均距離 1.5×108km

(二)太陽光譜

由太陽半徑 6.69×105km(≒7×105km),與地球距離 1.496×

108km(≒1.5×108km)推知,太陽視為黑體時,推算其表面溫度

約為 5780°K(≒5800°K),而實際測得如上圖虛線,其實際之

Page 24: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24

紫外線部份較理論黑體為少,約為相當於 5000°K 之黑體輻

射,但更短波部份及更長波部份的輻射則相當於 10000~50000

°K 之黑體輻射,此乃太陽大氣中不同深度所輻射出來的結

果。雖其相當於黑體的溫度有所不同,但在氣象學上採用較

重要部份的波譜,而以 5780°K 之黑體輻射來代表亦相當符

合。

在這部份較重要之波譜大致為在可見光到近紅外線部

份,即

紫外線 <0.4μ

紫光 0.4~0.4240

藍光 0.4240~0.4912

綠光 0.4912~0.5750

黃光 0.5750~0.5850

橙光 0.5850~0.6470

紅光 0.6470~0.76

紅外光 >0.76

而各波段所佔輻射強度之能量比如下表:

Page 25: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25

0.15~0.4μ 佔 99%之能量,其中紫外光區佔 9%

0.4~0.76μ 佔 45.5%(可見光),其中最大能量之波

長為 0.475μ,即為藍綠光部份

>0.76μ 佔 44.5%,為紅外光

(三)太陽輻射之分項作用

太陽若視為 5780°K 之黑體,則其大部份之輻射波長在

0.3~3μ之間,而其中約有一半之能量係在0.4~0.7μ之可見光

範圍,但因地球大氣充滿各種氣體,使得太陽輻射在進入地

面之前受大氣之作用而有所減衰,其大氣對太陽輻射之作用

包括:

1.漫反射(diffusive reflection)

為大氣雲層以各種角度將太陽輻射反射出去後向下至

地面的輻射。

2.散射(scattered or diffused light)

為太陽輻射進入大氣後,被大氣分子折射後向下進到

地面之輻射。

3.直接輻射(direct radiation)

為太陽直接穿透大氣到達地面之輻射。

Page 26: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26

4.全日射(Global radiation)

為直接由太陽輻射、天空漫反射與散射到達地面的短

波輻射。

5.天空輻射(Sky radiation)

將散射與漫反射等在天空所扮演之太陽輻射間接作用

的部分特稱為天空輻射。

天空輻射之特性:

(1)高緯度較顯著

(2)中緯度之漫反射占全日射之 30~40%

(3)冬季漫反射較多

(4)雲量可增加漫反射

(5)日出前、日落後之全日射主要來自漫反射

(6)漫反射之滲入綠葉中較直接輻射有效

6.反照率(Albedo)

地面對太陽(短波)輻射的反射率,特稱之為反照率。

(0.3μ~4μ為太陽反射最多之波長)

7.吸收

太陽輻射被地表、地物等吸收的量稱為吸收量。

Page 27: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27

四、影響太陽輻射量到達地面之因子(地表日射量之推估)

(一)太陽常數:

1.太陽黑子之周期運動:7~11 年之周期

2.太陽與地球之相對位置(運動)

近日點(1 月 3~5 日)1.47×108km

遠日點(7 月 4~5 日)1.52×108km

(二)入射角

cos0II

:高度角

coshcoscossinsinsin

:天頂角

coscoscos

cossin

cossin

cosh

h 時間=15°×(地方時-12 時)

:緯度

:赤緯(夏至 23.5°,冬至-23.5°,春分、秋分 0°)

(三)路徑長度

依Beer’s Law

Page 28: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28

dLIkdI

dLkI

dI

積分之,得

LkII

)0()0(

ln

∴LkeII

)0(

L:即為空氣之厚度,亦即為太陽輻射所通過之距離

長度。

式中之( k )代表被空氣所吸收之輻射量大小,又稱之

為消光係數。而大氣對太陽輻射之減衰作用,有下列不同參

數之應用。

1.消光係數

依上式可寫成一般式,代表太陽輻射進入地面情形,即

aLeII 0

式中a:消光係數

L:路徑長度

而消光係數乃依大氣中空氣分子或懸浮物之吸收或散

射而定,依 Sutton 將消光係數可寫成下式:

)()( Wsg aWaSaa

k :吸收係數:空氣密度

Page 29: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29

ga :空氣之散射係數

sa :塵粒之散射係數

Wa :水氣之吸收係數

S :空中塵粒之相對含量

W :空中水汽之相對含量

一般在清新空氣時,a約 0.01/km,混濁空氣時約 0.03~0.05/km。

2.混濁度

以空氣混濁之程度代表對太陽輻射到達地面之影響程

度的另一種表示法。其定義混濁度 T 為:

mIIII

Tlnlnlnln

0

0

0I :太陽常數

I :到達地面之輻射強度

mI :太陽輻射通過 m 路徑長度之清純大氣後的輻射

強度

若以消光係數之觀念,則

g

S

g

W

g aaS

aaW

aa

T

1

則Beer’s Law可寫成)(

0Ta geII

Page 30: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30

(四)雲量

天空雲之形成對輻射之影響可能較之其他因素影響更

大,主要乃是雲量愈多,可將太陽輻射漫反射出去之量愈

大,但雲量又因分布之複雜性不易以理論決定出其影響效

應,故一般以經驗式表示之。

依 Black 之經驗式

2

0

458.0340.0803.0 CCRRS

C:為雲量之十分計法

SR :為實際進入地面之輻射量

0R :為無雲之晴空,進入大氣之輻射量

另飛機凝結雲、低雲層、夏天積式裂雲均可影響太陽輻射。

註①

氣象名詞、術語:

Pyrheliometer 直射(達)日射計

Pyranometer 全日射計

Pyrgenometer 長波輻射計(地球放射)

Pyradiometer 全波長輻射計

Net Radiometer 淨輻射計

Page 31: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31

註②

散射效應:

Rayleigh 散射:質點小於波長,散射強度 4

1

sE

特徵:散射方向與入射方向相同之量等於反向之量。

Mie 散射:質點大於波長(如雲、微塵),散射強度 )11

( 2sE

特徵:散射至前方之量多於反向之量

○在 4420m高山得得太陽常數約 1.94 min/y

○無雲正午、地面之太陽常數約 1.68 min/y

(即透射係數約 0.87)

(大氣混濁時約 0.7)

透射係數:潮濕大氣 PP e 1529.30127.0975.0

乾燥大氣 PP e 5468.20171.0975.0

P:大氣壓力 mb1000

1

Page 32: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32

註③

不同物體表面之吸收率與反照率

反射(照率)% 吸收率

黑體 0 0

水(垂直入射) 2 98

(入射角 30°) 2.1 97.9

(入射角 60°) 6.0 94

(入射角 90°) 100 0

深綠紫苜蓿 3 97

森林 4~10 90~96

麥 7 93

裸地 7 93

蔗田 6~18 82~94

松林 14 86

橡樹林 18 82

乾田(犁後) 20~25 75~80

菠菜 24~28 72~76

草地 26 74

水泥 40 60

白灰泥 93 7

Page 33: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33

註④

不同農作區地面放射係數(ε)

黑體

水(60°)

深綠紫苜蓿

松林

水泥

白灰泥

0.99

0.95~0.96

0.89

0.9~0.95

0.9

0.95

0.9

0.88

0.91

Page 34: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34

註⑤

汽車車頂之 Albedo

三陽/New civic 白 29.8%

豐田/Corolla 香檳金 22.8%

福斯/Jetta 銀白 21.0%

三陽/Civic3 蘋果綠 16.9%

三陽/Civic DX 紅 13.2%

豐田/Corona 橘紅 10.0%

飛雅特/Tipo 鐵灰 9.3%

三富/R-9 寶藍 8.0%

福特/Telestar 墨綠 4.5%

三陽 墨藍 3.3%

Page 35: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35

五、太陽輻射到達地面之質變

(一)吸收效應

1.吸收效應受吸收物質與光之波長而定。

2.紫外線被大氣之原子或分子吸收引起離子化或光電反應,

其反應使大氣圈上層形成電離層。

*0.1μ以下之 X 線或遠紫外線使氧原子、氧氣或氮氣電

離,此在電子密度較高之電離層產生,而光之能量則消

耗在使 O2→O+O,同時產生之氧原子與氧分子結合成

O3(O2+O→O3)。

3.在平流層上方波長約0.2~0.3μ之紫外線被 O3吸收,而有

O3→O2+O 之反應,並消耗該能量,致 0.3μ以下之波長到

達地面很少。

4.較可見光長之波長,其能量不足引起離子化或光電反應,

即使被吸收亦僅改變原子或分子之電子狀態,亦即在刺激

分子結合之振動或回轉狀態。(此範圍在可見光至紅外線)

5.紅外線之領域,其能量對具雙極性之水汽、CO2等三原子構

造,因吸收能量使之振動、回轉,但此等吸收之機制,並

非對某波長領域連續引致,而是選擇性的限於某些波段。

Page 36: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36

(二)散射效應

1.散射係光射入空氣粒子時,空氣粒子使光之進行方向發生

曲折,同時影響太陽輻射進到地面的量與質。

2.從大氣分子來的散射過程,依 Rayleigh 散射定律,即引起

散射之粒子遠小於波長時,散射強度與波長之 4 次方成

反比,亦即愈短的波長,散射愈強,其過程可隨波長連

續產生。

*如天空藍色乃係紫光在通過大氣時,因大氣太厚,致紫

光不斷散射而減衰,相對的藍光則呈現,但晨昏時太陽

通過大氣厚度更厚,則藍光散射而減衰,故呈現黃、紅

光。

3.雲、塵等粒子遠較光之波長為大,則 Rayleigh 散射之情形

較少,塵大致與波長之倒數成比例,而雲則幾乎不依

Rayleigh 之散射,故雲所見到都成白色,此則稱為 Mie

之散射。

Rayleigh 散射與 Mie 散射之不同,可從光在進行前其散

射角度之分布來看,Rayleigh 散射係光入射方向與散射

至同方向(前方)之比例,與入射方向與散射至反方向之比

例相等,而 Mie 散射則係向前方散射佔優勢。

Page 37: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37

4.散射作用之顯著性

(1)中高緯度較顯著

(2)冬天較多

(3)雲層較多

(4)日出、日落

5.散射(甚至漫反射)之光對植物葉綠素之吸收較之直射光

有更大範圍的投射機會,有助於被遮蔽樹葉等之吸收。

Page 38: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38

六、地球輻射(長波輻射)(Terrestrial radition)

從地球外側觀測地球輻射之情形如下:

Page 39: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39

地球輻射指地球表面向外太空輻射,因多屬長波之波

段,故又稱為長波輻射,可分為:

(一)地面輻射

1.地表平均溫度 300°K

2.輻射能量在3~80μ之波長範圍

3.最大輻射能量之波長約10μ,可依 Wien’s Law 計算如下:

平均地面溫度為 15℃,則

)15273(2896

max

Tc

≒10μ

4.只具熱效應

5.地表之長波放射係數依地表特性之不同,大致為 0.84~0.99

6.地面輻射在夜間乃為降低地表溫度之主因

(二)大氣輻射

1.對流層之平均溫度約為 250°K

2.輻射能量在4~120μ之範圍

3.最大輻射波長約為15μ

4.大氣輻射向下部分稱“大氣逆輻射”

5.若無大氣,近地面之溫度可降至-23℃,實際地面約 15°,

故顯示大氣之溫室效應。

Page 40: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40

(三)地球之長波輻射效應可歸納為:

1.大氣中在白天之太陽輻射大部份均屬可見光以下之短波

輻射,只有少部份為長波向下方輻射。

2.地球表面在白天除反照短波以外,地球本身並無較大之輻

射作用。

3.夜晚則因無太陽光反照,故以地球本身之能量對外輻射。

4.地球之輻射主要均偏長波。

5.地球的長波輻射主要在夜間進行,又稱之夜間輻射。

6.若考慮地球亦為-黑體,在 10%之容許誤差內,可依

E=σT4計算夜間輻射量。

7.夜間長波輻射之多寡代表地球溫度降低之多少,為影響

霜、露、霧等氣象變化之重要因子。

8.晴朗天空,向下之長波輻射主要來自大氣之水汽與 CO2,

因之依 Brunt、Penman 對向下之長波輻射以下式推估:

)9.01)(09.056.0( 21

4 ceTR aL

aT :百葉箱內之氣溫的絕對溫度

e:水汽壓

)1(Nn

c

n:實際日照時數

Page 41: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41

N :理論日照時數

9.地面之輻射可比照黑體輻射強度乘上相對放射率ε,即

4TR L

T :地面絕對溫度

:約 0.84~0.99

七、地面淨輻射(Net radiation)

白天進入地面之短波輻射 'SR ,即

)1(' rRR SS

夜晚長波輻射出去為 LR ,則淨輻射(一天)

LNSN RrRR )1(

在夜間則(只計夜間)

LNN RR

此等淨輻射為地面蒸發、空氣熱對流、土壤熱流及植物

光合作用之主要來源。而各不同地方之淨輻射有下列之特性。

海面、水面:S

N

RR 較高

沙漠:S

N

RR 較低

熱帶:S

N

RR 較高(植物茂盛、短波反射少)

淨輻射在白天為正,日出經一段時間後變成正,日落過

EX..

地面溫度 15℃,ε=0.9

則 LR =0.9×8.25×10-11×

(273+15)4=0.4cal min/cm2

地面之長波有效輻射 RLN:

RLN=RL-aRLA

a:地球逆輻射吸收率

RLA:大氣逆輻射RL:地面輻射

Page 42: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42

一段時間後轉為負,夜間則為負。又,不同季節、地物、亦

有下之特性。

夏季:淨輻射為正

冬季:淨輻射為負

短草:淨輻射低

長草:淨輻射高

以玉米為例

密植 NR :100%

疏植 NR :73%

密植時冠部吸收更多之 NR ,但地面少;疏植時則因水汽

濕度短缺,故所獲之 NR 用來蒸發散,易使水分缺乏而枯萎。

八、日射與作物

(一)日射穿透介質之透射作用

1.土壤:透射甚低,吸收與反射則作用顯著

2.水:反射少,吸收及透射高

3.植物:透射隨葉片分布而不同,可以下式表示之,即

(1) KFeII 0

Page 43: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43

K :葉片之吸光係數

F :向下累積之葉面積指數 LAI

註:①一般直立之葉片:K =0.3~0.5

水平之葉片:K =0.7~1.0

②LAI 愈大,代表植物利用輻射之效率愈高

(2)Monteith 式

0])1([ ISSI F

0I :植物群落外之日射強度

I :進入植物內之日射強度

S :透射率(水平葉 0.4、垂直葉 0.8)

:葉之散射係數(或稱光傳遞係數)

F :LAI

4.以玉米群落之日射分布剖面為例

Page 44: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44

(二)日射對植物之效應

1.熱效應:光轉為熱能,用於蒸發散,及與周圍空氣進行

熱交換,並影響植物器官溫度及生理作用。

2.光合作用效應

(1)日射量之分配

在太陽高度大於 20°之狀況

QP=0.43RD+0.57RS

QP:光合作用之有效日射量

RD:水平面上之直接輻射

RS:散射之日射量

(2)波長效應

波長 作用

>1.0μ 對植物只產生熱

1.0~0.72μ 增長效應,控制萌芽、開花及果實著色

0.72~0.61μ 葉綠素強烈吸收

0.61~0.51μ 低光合作用

0.51~0.4μ 葉綠素及葉黃素強烈吸收

0.4~0.315μ 合成效應;可使植物變矮,葉片變薄

0.315~0.28μ 造成植物傷害

<0.28μ 殺死細胞

Page 45: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45

(3)其他生理作用

①提高呼吸作用(麥種子提高 3~4%之呼吸作用)

②與植物生長荷爾蒙分泌有關

③缺紫外線會造成徒長、組織軟弱

④綠葉易吸收紫外線,不易吸收紅外線

⑤紅外線促進蒸散作用

九、光照與植物之生育

光照為太陽輻射強度之另一種現象或指標,又有稱“日照”

光的通量:以燭光為單位

光的照度:單位面積所接受光的通量,即

1Lux=1 燭光/m2=0.148cal min/m2

2 min/y =13.5 萬 Lux

(一)光飽和點:光照度增至某一程度,光合作用即不再增加。

陽性植物不存在光飽和點

陰性植物約為晴天的101

群體作物無光飽和點,僅表層葉片有光飽和點

(二)光補償點:光照度降低使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相等

Page 46: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46

當溫度增高,呼吸作用隨之增強,光補償點亦上升。

不同植物、不同生育期、及不同外界環境,光補償點

亦不同。

群落之光補償點較單葉為高。

強光有利繁殖器官(花)之發育;

弱光有利營養器官(根、葉)發育。

遮蔭地,蛋白質、糖、澱粉等均少(合成作用差)。

(三)光週性

1.植物隨光照時間長短之週期變化而有生理反應之變化,

其中尤以開花、結果之反應最為直接,而依其光週性之

適應條件,可分:

日照變長 日照變短

長日照作物 開花結果 寒、溫帶

短日照作物 開花結果 熱帶

中性作物 不受日照時間影響

Page 47: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47

2.機制-光敏色素控制

紅光吸收型 Pr-對短日照促進開花

遠紅光吸收型 Pr-對長日照促進開花

(四)光照時間與作物馴化

1.利用光照時間之改變使作用適應之

2.可作為引進外來物種馴化之控制

十、淨輻射之環境改善措施

1.增加入射-壠、畦、大、小、方向、反射。

2.減少放射-覆蓋、遮蔽(風障)。

3.改善地表性質-鬆土、舖砂、撒灰、灌漑、植生、表面

粗糙化等方式,以提高日射之吸收或反射。

4.人工給光-投射不同波長之光源,以增加作物之吸收及

增加光照時間。

5.調節作物生長密度-增加透射、散射之日射量。

6.改變作物栽培方式-如葡萄以直立式取代棚架式。

Page 48: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48

第三章 溫度

一、引言:溫度是熱能的直接示度

(一)溫度與農業之關係

1.溫度是植物生長、生存之重要環境要素之一

2.生物之一切生理生化過程,均有一定之溫度條件

3.溫度為地區栽培作物(或其他產業)之絕對條件

(二)溫度變化之機制

1.絕熱變化

(1)增高→壓力減少→膨脹→減溫

(2)降低→壓力增加→壓縮→增溫

2.熱交換之方式:

(1)輻射:地面空氣、空氣空氣

(2)傳導:物質通過碰撞產生之熱交換

土中之熱交換為主

靜止空氣亦有此等傳導(一般僅地表數 mm~數 cm

之厚度)

Page 49: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49

(3)對流、平流與亂流

對流:氣塊垂直方向上之運動,可達地面上 10 多公里。

平流:空氣水平方向之運動。

亂流:空氣治冷熱不均或粗糙不平之地面移動,在空氣內部

產生小渦旋之運動。

影響因素:

(1)動力亂流

(2)熱力亂流

(四)潛熱交換

1.蒸發

2.凝結

二、氣溫的絕熱變化

(一)定義:空氣內能的變化係來自外界壓力的變化,而使空

Page 50: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50

氣膨漲或壓縮而引起。

(二)乾絕熱方程式-Poisson 方程式

1.熱力學第一定律: AdWdEAdWdEdQ )( ……………(1)

dQ:加諸在一孤立系統之熱量

dE :該系統增加之內能

AdW :該系統對外力所作的功

A:功的熱當量

2.氣體之內能-即其分子運動的動能(理想氣體狀態下)

dTCdE v ………………………………………………(2)

vC :定容比熱

T :氣體溫度

3.定壓下,氣體膨脹所作的功

dVPAAdW ………………………………..…………(3)

P:壓力

V :氣體之比容積

4.Poisson 方程式之推導

APdVdTCdQ v ……………………………..…………(4)

由狀態方程式 RTPV ,

Page 51: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51

微分之,即 RdTVdPPdV …………………………….(5)

(5)式代入(4)式,消去PdV ,並以定壓比熱 ARCCP 0

取代之,得 AVdPdTCdQ P ,

∵P

RTV

∴P

dPARTdTCdQ P

在系統為絕熱變化時,即 0dQ 時,

PdP

ARTdTCP ………………………………………….(6)

(6)式積分之

P

PP

T

T PdP

CAR

TdT

00

00

ln)(lnPP

CAR

TT

P

or PCAR

PP

TT

)(00

∵Kg

cal

Kgerg

ergcal

PCAR

238.0

1087.210239.0 67

≒0.288

∴ 288.0

00

)(PP

TT

此即 Possion 方程式

即無其他熱量的交換、進出

Page 52: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52

(三)乾絕熱遞減率

1.定義:氣塊絕熱上升,在單位距離(高度)之溫度降低值。對

乾空氣或未飽和濕空氣而言的絕熱遞減率稱為“乾絕熱

遞減率”,即 )(dZdT

r id

前述 dQ=0 時之P

dPARTdTC i

iiP (兩邊同除以 dZ )

dZdP

PCART

dZdT

r i

P

iid )(

(式中小寫 i 代表區別與周圍大氣不同之所指氣塊)

2.當氣塊與周圍大氣壓力P處於平衡時,

即 PPi ,及 dPPdPP ii

又dZdP

gdZdP i

∴TT

CAg

gRTC

ARTr i

PP

id

* 在實際大氣中氣塊溫度 iT 與周圍大氣溫度T 之差很少

超過 10°,因之以絕對溫度之比值而言,

273263

2732830 or

TT

≒1

故常取238.0

1098110239.0 47

Pd C

Agr ≒ m100985.0 ℃ ≒ m1001℃

∴ ZrTT d 0

(四)飽和濕空氣絕熱遞減率 mr

1.飽和濕空氣凝結放出之潛熱 dQ

Page 53: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53

sLdgdQ

sg :水汽之克數

sdg :凝結的水汽克數

L:水汽之凝結潛熱

2.飽和濕空氣之熱力學第一定律-濕絕熱方程式

PdP

ARTdTCLdg ps

sPP

dgCL

PdP

CART

dT

dZdg

CL

rdZdg

CL

CAg

dZdg

CL

TT

CAg

dZdT s

Pd

s

Pp

s

P

i

P

i

因之濕絕熱遞減率 mr 表為dZdg

CL

rdZdT

r s

Pdm

im )(

即飽和水汽上升時, 0dZ , 0sdg

∴ 0dZdgs ,下降時 0dZ , 0sdg

0dZdgs ,即 mr 總是小於 dr

(五)乾濕絕熱遞減率之比較

Page 54: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54

(六)大氣穩定度之判定

上升氣塊之乾絕熱遞減率 dr

上升氣塊之濕絕熱遞減率 mr

周圍空氣之溫度遞減率為 r

1. r愈大,大氣愈不穩定, 0r 為等溫, 0r 為逆溫,此兩種

現象即無對流發展。

2.當 mrr ,不論空氣飽和與否,為絕對穩定

3.當 drr ,不論空氣飽和與否,為絕對不穩定

4.當 md rrr :對作垂直運動之飽和空氣→大氣不穩定(條件不穩定)

對作垂直運動之未飽和空氣→大氣穩定

Page 55: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55

三、熱傳導與地溫變化

(一)熱傳導公式

熱流量 B= 溫度梯度熱傳導率單位時間單位斷面

傳輸熱量

k

dtAdQ (

dZdT )

因為熱流量由高溫向低溫側流動,溫度在降低,故以負號表

示,即dZdT

kdtA

dQB

∵ dZdtdT

dZAcdtdZdZ

TddZdT

dZdT

kAdQ ZZ

2

2

)()(

式中 2

2

dZTd

Ck

dtdT

2

Ck ,定義為熱擴散係數

C為比熱或熱容量:可分質量熱容量與

容積熱容量 'C

CC ' :密度

Page 56: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56

(二)地溫變化律之推導

地溫變化可用 Fourier 級數表示之,

即 ......2sin2cossincos 322110 atbtatbtaaTzt

P

2

為周期P之弧徑

因為 2

22

dZTd

dtdT

,則解該式得

......)22

2sin()

2sin( 3210 A

PZ

tP

eAP

Zt

PeAAT P

ZP

Z

Zt

即溫度之變化為近似正弦曲線,取一次項代表溫度隨深度與

時間(周期)變化,並分析探討如下:

即 )2

sin(0 PZ

tP

AeAT PZ

Zt

1. 當最高溫時,即 ZtT 最大之條件或最小條件為

1)2

sin( P

Zt

P

,因時溫度最大與最小之溫差R,即

PZ

AeR

2 ,此式可稱地溫變化第一定律,即溫差隨深度呈指

數減少(等比級數)。

2. 設 1Z 層、 2Z 層之溫差分別為 1R 、 2R ,則

PAeR

Z 1

21

PAeR

Z 2

22

Page 57: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57

∴ P

ZZ

eRR

)(

2

112

PRReZZ

221

210

2122

)log(log)(log)(

上式為地溫變化第二定律,即溫差比隨深度比之指數變化。

3. 溫度發生最高時之時間應是正弦函數之最高點,即

22

P

Zt

P

最低溫之時間則為2

2

PZ

tP

若以最高溫時間發生之延遲效應觀之,則

22 11

P

ZP

t

22 22

P

ZPt

則 4

1212

PZZtt

此即地溫變化第三定律,即最高溫(或最低溫)出現時間,

隨深度之增加呈等差級差延遲出現。

(三)地溫之熱傳導效應推求

1.由 P

ZZ

eRR

)(

2

112

得就 1R 與 2R 之關係,即

P

Z

AeR

1

21

P

Z

AeR

2

22

Page 58: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58

兩式相減得PRR

eZZ

2

21

210

2122

)log(log)(log)(

2.由2

2 11

PZ

Pt

22 22

P

ZPt

兩式合併得 4

1212

PZZtt

4)(

)(2

12

2122 P

ttZZ

3.由 2

22

2

2

dZTd

dZTd

Ck

dtdT

,∴2

2

2

dZTd

dtdT

取近似值,即2

2

2

ZT

tT

令深度之變化呈等差,則ZZ

T ZZTT

ZZTT

32

32

21

21

2

2

(∵ ZZZZZ 3221 )

∴ 2321

2

2

)(2Z

TTTZT

則 2即可從不同深度之溫度求得

4.土壤熱傳導之參數

(1)一般乾土之比熱(質量之熱)容量大約為 0.2 ℃gcal

(2)經驗式

容積比熱 wmC 06.046.0

Page 59: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59

式中

m=土壤之體積比

0=土壤之有機質含量(%)

w=水之體積比

小結:

1. 地溫之振幅 PZ

Z AeR

2

地溫依土壤深度之算術級數增加,振幅(溫差)按幾

何級數減少,至某一深度振幅趨近於 0,溫度變化(溫波)

即消失。

2. 地溫之延遲 4

12 PZZt

地溫之延遲時間與深度成正比,與土壤熱擴散係

數成反比。

3. 日溫不變層深度與年溫不變層深度之比值,等於其週期

平方根之比,即週期不同之振幅(如日、年),達同一倍

數所深入之深度,與其週期之平方根成正比。

Ex:

0

1

R

RZ 表示日變化兩深度( 501 Z )之振幅比

Page 60: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60

'0

'1

R

RZ 表示年變化兩深度( 50'

1 Z )之振幅比,

要使日變化與年變化之振幅達同倍數,即

'0

'

0

11

R

R

R

R ZZ ,∵ PZZ

Z

Z eR

R

)( 12

2

1

∴)()( '

1

'1

1

1

P

Z

P

Z

ee

'1

'1

1

1

PZ

PZ

∴1.19

13651

'1

1'1

1 P

P

ZZ

即年振幅消失深度為日振幅消失深度之 19.1 倍

Ex:

已知土壤熱擴散係數 sec32 2103 cm ,試推估每增加 1cm 深

度,其延時多久?

Sol:

日變化4

86400

103

13

cm

t =1514sec≒25.2cm

年變化 dayscm

t 5.334

36086400

103

13

P:日週期

'P :年週期

Page 61: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61

四、氣溫之分布

1.緯度

2.海拔(高程)

3.近地面之氣溫分布

(1)日、夜變化

(2)逆溫層

4.植物群落內之氣溫分布

(1)群落內

(2)群落上方

五、氣溫與農業

(一)農業氣象之氣溫參數

1.三基溫

2.積溫

3.溫週性

(二)積溫的種類

1.活動積溫:高於生物下限溫度之日平均氣溫

N

iitY

1

)( Bti (下限溫度)

Page 62: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62

2.有效積溫:活動積溫與生物下限溫度之差值

N

ii BtA

1

)(

3.溫量指數(當量積溫):月平均氣溫 5℃以上之月份減去 5℃

之累積值。

4.有效溫度係數:影響生育有效氣溫之一係數,亦即以“日

平均氣溫乘以其有效溫度係數代表為該作物生育之有效

氣溫”

Ex:

羽生壽郎:陸羽 132 號水稻在播種至抽穗期,其

16~22℃間之有效溫度係數 1.0

16~14℃間之有效溫度係數 0.5

10℃之有效溫度係數 0

5.正積溫與負積溫

(1)逐日 0℃以上日均溫之累積

(2)逐日 0℃以下日均溫之累積

(三)積溫之應用

1.產期之預估

2.耕作制度之安排

Page 63: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63

3.低溫災害之預報

4.作物生長發育動態之相關研究之指標參數之一(作為產量

與品質之掌握)

(四)積溫之不穩定性

1.光(日)照影響

長日照下所需有效積溫短日照下所需有效積溫

光溫係數

1K ,

光溫係數愈小,代表光週期之敏感度愈高。

2.輻射強度之影響

如高山之輻射強度大,葉溫較氣溫高,使生育週期較短

3.三基溫之影響未考慮

(只用生物下限溫度作為基準)

(五)農業栽培之氣溫改善

1.灌水法-水道之繞行

2.燃燒法-烟料之逆輻射

3.熱氣法-人工吹熱氣

4.溫室、網室-設施栽培

Page 64: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64

六、地溫與農業

(一)地溫之變化

1.日變化

2.年變化(地溫不易層 7~20m,粘土較砂土淺、乾土較濕土淺)

(二)地溫之分布(不易層以下每 33m 反增 1℃)

1.地形:向陽、背陽

2.土壤:黑色、白色;石質土、粘土、有機質土

3.含水量

4.耕耘方式:畦、隴(方向、深淺);淺、深耕

(三)地溫對農業之影響

1.根系之發展

2.肥料之分解與吸收

3.儲藏

(四)地溫之調節

1.覆蓋容易吸收日射之物質

Page 65: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65

2.覆蓋不良導熱體-稻草

3.改變土壤含水量

4.灌漑不同水溫或排水

5.表層耕耘

6.作畦

*裸地年平均地溫 )(℃ST

年平均氣溫 )(℃aT

在北緯 20~40°,高程 500m 以下,有下列關係:

aS TT 89.04.3 84.04.45 ST (:緯度)

七、水溫與農業

(一)水溫之變化

1.降水

2.河川水

3.湖、海

4.地下水

(二)灌漑水之水溫對作物影響

Page 66: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66

1.水稻開花、受精時,水溫低會引起授精障礙,造成不稔。

2.水溫在 13~14℃以下,生長點細胞增殖停止。

EX:水稻與水溫

(1) 出穗前 20 天,生長點約高出水面 10cm,會受水面之微

氣象影響。

(2) 出穗後開花受精時,即使氣溫高,但水溫低,則根之活

動即減弱,容易妨礙受精作用,引起不稔。

(3) 水溫在 13~14℃以下時,幾乎所有生長活動均會停止,

但在 30℃之適溫下活動增加。

(4) 葉之同化作用受水溫影響較之氣溫顯著。

(通常葉溫較氣溫高時,有利於同化作用)

(5) 發芽伸長之發育適溫在 30~32℃,但不需全期均在此水

溫。

(6) 當灌漑水溫低於 19℃時,不稔。在 22℃以上,每上升

1℃,可提高 20%之稔實(北海道)。而京都地區,從移

植到出穗平均水溫 21~20℃時完全不稔。

(7) 水溫超過 40℃,在有機質高且排水不良之田地,會因

持續高溫對根系生長造成不良影響,亦會減少產量。

Page 67: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67

(三)水溫之調節

1.日射法

2.防止蒸發

3.調整水量

4.補給適溫水

八、植物體溫

(一)葉溫:

1.影響因子:日射、氣溫、風、雨、葉片大小、厚薄、形狀、

顏色及作物生理。

2.作用機制:

(1)白天因日射升溫,夜間因輻射而降溫(晴朗白天可較氣溫

高 3~5℃)

(2)日射、風促進蒸散而降溫。

(3)有風狀態下,因空氣交換而與氣溫同。

(4)葉溫高,有利於同化作用。

(二)樹幹溫

Page 68: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68

1.樹皮之溫度變化大,愈往內部變溫愈小

2.日射之影響較大(可相差 25℃)

3.最高、最低溫出現時間較氣溫延遲

(三)芽與花溫

1.低溫抑制芽之發芽與花之受精

2.花溫與葉溫類似,比氣溫略高(無日射有風時則與氣溫相近)

(四)果實溫

1.果實溫和果實成熟與儲藏有關連

EX:桃、梨-

在不受日射影響下,果實最高溫比氣溫低,但最低溫比氣

溫高。

在直射下,果實溫比氣溫高(掛袋與否均較氣溫高)

九、溫度對農業災害之預防

(一)寒害

1.寒害:

冬季亞洲大陸東部之大規模高氣壓,阿留申附近則有大

Page 69: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69

的低氣壓發展→大陸寒氣強。

凍害與寒風害均發生在冬季。

凍害:顯著之低溫將作物凍死(體內結冰細胞凍死)

寒風害:因低溫而與風、土壤水分、空氣濕度結合使作

物被害。

(凍害:冬天作物已具備相當之低溫抵抗力。

霜害:與凍害之作用相似,但大都在低溫抵抗力小之

早春晚秋中發生)

2.寒害之結構:

(1)細胞體液凍結

(2)機械性之損害

3.寒害預防:

(1)使用發熱材料-適用小面積

(2)利用輻射方法:

充份使用日光熱-地面埋黑色物質

地面與日射角度減小,儘量成直角。

防止夜間輻射:敷草、竹棚

敷草要在晝間行之。

竹棚:減少夜間大量輻射逸散、防風。

Page 70: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70

果樹:草蓆包、蟠糰、塗白漆。

預防寒風:高畦、草、墻、林

(二)霜害:晚秋至早春之間,夜間晴朗無風日時,容易結霜

1.霜害之機制:

前日之傍晚溫度逐漸降低

空氣乾燥

夜間天氣晴朗

無風

地表面或作物面放射、冷卻強,而漸向上層空氣

傳遞

氣體本身亦放熱冷卻,而形成逆增形之溫度剖面。

植物在春天發芽或秋葉對寒冷天氣尚未準備周全

2.霜害地與無霜害地:

霜害地:

(1) 易形成逆增型溫度剖面之地方,地上 1m 與 10m 之溫差

可達 3~5℃,果樹之下枝易受霜害,密集群落則較不易

受霜害。

(2) 凹地、谷間、盆地等低地因冷氣流之流下而形成冷氣湖,

Page 71: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71

其深度可達山高之 0.2~0.25 倍。

此冷氣湖可自日落前約 40 分鐘到日出後 30 分鐘形成,

平均流速 1.5~1.8m/s。

沿河川之凹地比較會集中冷氣而形成霜道 frost belt;起

伏地之小凹地容易形成霜穴,此等地形易形成霜害及凍

害。

(3) 逆溫層之高度在中緯度約 200~300m,因此在山地超過

300m 或 400m 以上之溫度反下降,同樣在 200m 或 100m

以下溫度亦低,需注意霜害。而逆溫出現的高度則稱為

溫暖帶。

無霜害地:

(1) 水邊:對流強,易生霧,且溫度不易下降太大。

(2) 林邊:對流強,且受林木生理熱量之影響,較不易結霜。

3.霜害之預防

(1)永久性之預防:

防霜林或防霜堤:a.改變冷氣流之流向

b.擾亂流態

Page 72: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72

c.增加氣溫

栽培之選擇:a.畦之方向

b.栽種之位置

c.選擇抗霜品種

(2)應急之方法

燻煙法:提高 1~2℃

加熱法

撒水與凍結法:葉上之水令之結冰,以保持作物體之濕潤

浸水法

覆蓋法

逆風法:風扇之吹拂

(三)冷害

Page 73: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73

第五章 風

一、風之觀測:風速、風向、風壓

二、風之成因:

依查理定律:同一壓力下,氣體之容積與溫度成正比,亦即

氣體之重量與溫度成反比。

因之大氣因溫度之差異而

形成大氣之對流,並進而引致

大氣之水平流動,但大氣對流

高約僅 10km,而風之水平運動可由數公里至數百公里。

三、地球自轉對風力之影響

1.Foucanlt 試驗:北半球擺垂之擺動會慢慢向右偏,在極區

24 小時偏轉 1 周,偏轉角之大小與緯度成正比。而赤道無

偏轉,其他地區偏轉一周所需時

sin2

T ,

:地球自轉之角速度

:當地之緯度

由此實驗知,空氣之於地球上正如擺垂在空中運動隨時

在改變方向,緯度愈高,改變愈甚,故風在地面上非直

Page 74: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74

線運動。

2. Kepler 定律:Kepler 第二定律-在同一時間內,向徑(地

球與太陽之連線)在空間所掃過之面積恆相等,即 CRV ,

R為向徑,V 為地球運動速度。

依 Foucault 之理論,設P點為地球北極,今有一大氣質點P循

PA之方向依等速V 前進,

dt 時間後,其所行距離 VdtdrPA ,

若為地球自轉之角速度,故在 dt 時間內,

當P至 A之空間時,PA已轉至 'PA,設 a為加速度,因 Va 2 ,

若氣流密度為,則知地球自轉對風之偏轉力 VF 2 ;若

非北極,而在任一緯度,則 sin2 VF ,由此式知風向之

偏轉力與地球自轉力有下之關係:

與氣流之密度成正比

與速度V 成正比

與地球自轉之角速度成正比

與緯度之正弦( sin )成正比

偏轉力方向與瞬間風向垂直

偏轉力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Page 75: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75

四、梯度摩擦與風向、風速

風向之影響因子:

等壓線之形態,地球自轉,地面摩擦。

風速之影響因子:

等壓線之疏密(氣壓梯度),地面摩擦。

氣壓梯度為單位距離內二地氣壓之較差,其方向恆自高

壓向低壓,並與等壓線垂直,因之,高壓成一 source,低

壓中心則成 sink,而有氣流之運動,此力亦稱之氣壓梯

度力。

(一)地轉風(Geostrophic wind):

當由高壓往低壓流動時,即受偏轉力之作用,風向開始

右偏(北半球),直至偏轉力與氣壓力方向相反時,方可平

衡,故平衡狀態時,風之方向係垂直於氣壓梯度,亦即平行

於等壓線。此項純由氣壓力與地轉力相平衡而得之風稱為地

轉風。

(G :氣壓力;F :偏轉力)

(二)梯度風(Gradient wind)

Page 76: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76

當等壓線為曲線時,除G 與F 之力外,尚有離心力 e,

RV

e2

,因氣壓力G 與偏轉力F 方向相反(不計摩擦阻力

時),離心力之方向則恆自中心向外,故在高、低氣壓區中,

G 、F 、 e三者之關係為

低壓區RV

VeFG2

sin2

高壓區RV

VeFG2

sin2

而由G 、F 、 e等三力互相平衡之風謂之梯度風。

(三)摩擦阻力

空氣不論接觸面為何,均會與接觸面有相當之摩擦阻

力,此力與風向相反,其效應為:直接減小風速,及間接減

小地球偏轉力(因偏轉力與風速成正比)。是以空氣流動時,

其偏轉程度,並非如理想情形之偏轉至與等壓線平行,而係

偏轉至與等壓線平行以前即停止,換言之,實際之風向與等

壓線成相當角度,且係偏向低壓地區,故風向之形成如下圖

故高氣壓之風速較大

Page 77: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77

所示:

上圖中R表摩擦阻力,i為傾角,為偏角,F 為偏轉力,

e為離心力,G 為梯度力(氣壓力)。

摩擦力愈大,實際之風向愈偏向低壓區,否則愈與等壓

線之走向一致,等壓線與實際風向所成之角( i )在陸地表面約

30°左右,在海面上較小,在自由大氣中更小。

五、大氣環流

地球因赤道與極地受太陽熱之不同,而有風之產生,此

風因緯度之不同而形成風帶:

1. 赤道無風帶:

南北緯 5°間,為北半球之東北信風與南半球之東南信

風帶合流上升處,此處上升氣流強盛,平流則極弱,風向

Page 78: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78

不定,且亂流強盛。

2. 信風帶:

5°~30°之間,為副熱帶高壓與赤道低壓之氣壓梯度所

造成,受地球自轉而偏轉成北半球為東北信風帶,南半球

為東南信風帶,風向與風速均少變化。

3. 副熱帶無風帶:

約在緯度 30°附近之副熱帶為高氣壓所佔據,只有下

沈氣流,平流運動極弱,而為信風帶與西風帶之分流地帶,

屬反氣旋中心,下沈氣流放出潛熱,因缺乏水分、空氣乾

燥,天氣多晴朗、陽光充足、少雨。

4. 西風帶:

30°~60°,為副熱帶高壓與高緯度低壓之氣壓梯度所

成,風由副熱帶向極地吹,受地球自轉而偏向,緯度愈高,

偏向愈大,故在北半球初為西南風,到高緯度則成西風,

此風帶之風速強弱交替出現,在冬季為強風,夏季多為弱

風,此區常有氣旋及反氣旋出現,其動向由西而東,形成

緯度 40°~60°之天氣變化主要因素,尤其在北半球,西風受

此等天氣系統之影響而不明顯(如亞洲東部之季風),但在南

半球多海洋,西風非常顯著,風速很強,而有“狂風海浪

Page 79: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79

南緯 40°”之稱。

5. 極圈(地)暴風帶:

在 60~65°間,氣壓甚低,為西風帶之極限,此區天氣不好。

6. 極地東風帶:極區為一大冰帽,寒冷氣流強盛,向赤道方

向吹,及受地球偏轉力而形成東風帶。極地東風與溫帶之

西風之相對運動之干擾與混合作用,其交界即為兩區之間

的極地暴風帶。

六、季風

海陸間之對流氣流具有季節之變化者謂之,此因

海、陸之熱傳導不同

季節之更替造成大的溫差

Page 80: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80

而如赤道因無明顯的季節變化,故無季風。

冬季季風多乾冷,夏季季風多溫溼,

影響台灣之季風:冬季為西伯利亞高壓區,夏季為太平

洋之高壓區。印度另成一明顯之季風區,來自印度洋。

季風之上層空氣流動(20000ft 以上)仍以太氣環流之影

響為主。

七、海風與陸風

為具一日週期變化之對流氣流。

白天:吹海風;夜晚:吹陸風

在空氣下層溫度低則氣壓高,溫度高氣壓低。

但在上層高空處則溫度低氣壓也低,溫度高氣壓也高,

故高空之風向,白天為海→陸,夜間反之。

陸地白天氣流上升,海洋之氣流下降

Page 81: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81

在缺乏真正冬季之緯度,此種風盛行;在高緯度地區,

只有在熱季有之。

一般海風比陸風強:日溫差大,夜溫差小,又海面光滑,

陸面粗糙。

海風:可深入陸地 20~30 公里,在熱帶地區其發展高度可達

1000~1500m,溫帶地區則可達 500~800m。

陸風:約深入海上 7~10公里,陸風之高度發展約在 100~300m

八、山風與谷風

白天:谷→山(谷風);夜晚:山→谷(山風)9:00 起 18:00 起

白天:谷中之氣柱高,氣壓也大,而山脊變熱快,

空氣熱而輕,而成谷風。

夜晚:地面輻射冷卻,尤以山頂、山脊冷卻得快,

空氣變重,氣柱高,而成山風。

谷風:因氣流上升而凝成水汽形成雲,故通常在下午多雲、雨。

山風:下降氣流,乾冷、無雲,故早上天氣多晴朗。

山風、谷風之發生:夏季發達,晴天發達。

谷風一般較山風強。

山風之溫度低,容易造成霜、凍等寒害。

Page 82: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82

九、焚風

潮溼水汽在迎風面大多已凝結形成降水,因此氣流越過

山頂而下時,依空氣絕熱遞增,溫度漸高,其相對濕度漸降,

而形成一種乾熱的風謂之。

焚風可使作物脫水,而造成傷害、減產;但卻可作為農

產品風乾的良好時機。

十、下沈風及渦旋風(Fall wind and Eddy)

下沈風:在格陵蘭及南極大陸由於強大高氣壓向下沈降之氣

流所形成,風速(垂直→轉水平)最大可達 20 secm 以上。

渦旋風:在山之背風區常出現,為航空人員需注意。

十一、風之變化

風速之日變化與年變化因影響因子多,而無一定規則,

一般風速之日變化(近地面處)以中午 13 時左右最大,凌晨最

小。在高度 50~100m 處則夜間較日間大。

而年變化則受海、陸分布及緯度等因性影響,較無規則

性。

Page 83: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83

十二、近地面風之分布

風速隨高度分布之型態謂之風速剖面。

地表面風速剖面因地面狀況不同,對於風之摩擦作用不

同,其垂直剖面之風速變化可依 Prandtl 理論推導之,即

風之剪力 ''cos vuZu

turbulenceityvis

在亂流狀況下,粘滯性之作用很小可忽略之,則 '' vu

依 Prandtl 混合長度理論,令

Zu

u

' ,Zu

v

' ( 'u :橫向; 'v :縱向)

'u 及 'v 稱之為 fluctuating velocity

為混合長度,令 kZ , k 為 Karmann 常數, k =0.4

∴ 22 )()()(''Zu

Zu

Zu

vu

22 )()(Zu

kZ

∴kZZ

u 1)( 2

1

而 *21

)( u

ZZ

ku

1)( 2

1

∴ )ln(1

2*12 Z

Zku

uu

當 1Z 之風速 01 u ,則可簡化為一般式,即 )ln(0

*

ZZ

ku

u ,此公式

Page 84: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84

所表示之風速剖面如右圖所示,

係表示風經過一平坦面時所表現

之風速剖面, 0Z 即風速為 0 時之

高度。

但當風通過一作物群落時,

在作物上方之風速隨高度之增加呈

對數遞增;而作物內部,另呈風

速遞減終至 0,如將作物上之風速

分佈曲線延長與風速為 0 之縱軸

相交,此一高度為 dZ 0 ,其中 0Z 為在無作物或植生存在時之

地面粗糙參數,而 d 為因作物或植生所形成風速剖面之基準零

風速平面位移之高度,則風速剖面公式可改寫為:

0

* lnZ

dZku

u

dZHZ 0

而作物上層之風速剖面即如下圖

Page 85: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85

在光滑平面上 0Z 約為 0.02~0.6cm(水平);短草時,約為

0.6~4.0cm。

而一般有 833.0log997.0log 0 HZ 之關係,式中H :草高。

至於高莖作物則有 154.0log979.0log Hd 之關係。又近地面

高度 1Z 與 2Z 之風速分別為0

1*1 ln

ZdZ

ku

u

,與0

2*2 ln

ZdZ

ku

u

∴ )ln(ln0

2

0

1*21 Z

dZZ

dZku

uu

*u

即2

2

1

221

2

)][ln(

)(

dZdZuuk

(基本原理為dZdu

dZdu

)

由此知任兩點高度間風之剪力為如上式。因氣溫、水蒸

氣壓等因子之垂直變化與風速有相關,故可依上式以類比方

式導出下式,即

2

2

1

12212

]}{ln[

))((

dZdZ

TTuukCH S

;或

dZdT

CdZdT

kH Sa

2

2

1

12212

]}{ln[

))((

dZdZ

qquukE

;或

dZdq

DdZ

dDE

上式中:

H :垂直方向輸送之熱量

:空氣密度

SC :空氣比熱

Page 86: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86

k :Karmann(0.4)

ak :熱傳導係數

T :溫度℃

E:水蒸汽垂直輸送量

q (單位體積中水汽克數)

q:比濕(單位質量空氣中含水汽克數)

D :水蒸汽之分子擴散係數=0.22 sec2cm (0℃時)

Pe

ePe

q 622.0378.0

622.0

e:水蒸汽壓 P:氣壓

則代入上式,得

2

2

1

12212

]}{ln[

))((622.0

dZdZ

P

eeuukE

至於 2CO 在任兩點不同高度之濃度 1C 、 2C 測得後,其垂直輸送

量 aP 亦可用此類比法,而為

2

2

1

21212

)][ln(

))((

dZdZ

ccuukPa

十三、不同形狀之風力抵抗係數

AuCF d2

21

Page 87: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87

形狀 特徵長度抵抗係數

圓板 1.07

圓柱 0.83

正方形板 1.28

球 0.30

半球 0.34

半球 0.13

半球(空心) 0.35

半球(空心) 1.39

半球+圓錐

(頂角 20°)

0.088

圓錐+半球 0.16

Page 88: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88

十四、農作物之風害

1.直接損害:機械損害及生理損害

穗首折斷-不稔

葉片損傷-光合作用衰退、減收

損傷花器-不能結實

稻遇風倒伏-引起成熟不良、穀粒受損

同化作用減退

2.間接損害:病蟲害

十五、風害預防

1.防風林:高度、寬度、形狀、樹種、方向

2.防風墻(籬)(網)

3.防風草帶-立藁

Page 89: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89

第六章 濕度

一、濕度之觀測

1.濕度表

2.阿斯曼濕度計

二、濕度之表示

1.絕對濕度:單位體積之空氣中,所含水汽質量之克數

Kmbe

Kmme

Vmv

d)(

6.216)(

289 ( 3cmg

)

e:水汽壓= PX v

vX :空氣中水蒸汽之分子量所佔百分比

P:混合空氣之壓力

K :絕對溫度

2.相對濕度:空氣中實含之水汽量與當時溫度之飽和水汽量

之比(或水汽壓)

%100. See

HR

3.比濕:單位質量之空氣中所含水汽之克數

mamv

Pe

q 622.0

4.水汽混合比

Page 90: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90

)(622.0 gg

ePe

W

一般水汽壓 )( ss TTPAee

e:乾球空氣溫度T 時之水汽壓(mm )

se :濕球空氣溫度 sT 時之飽和水汽壓( mm )

P:訂正後之大氣壓力(mm )

)0019.01(00656.0 TA (Firrel 之經驗式)

飽和水汽壓(或飽和水汽密度)係溫度之函數,即

82488.002604.0log10 Tes :℃T

三、濕度之變化

日變化:與氣溫相反,為早晨最濕,中午(14 時)最乾,此乃

隨氣溫增加,飽和水蒸汽壓變化,故相對濕度顯得較低。

垂直剖面之日變化:

年變化:

內陸:與氣溫相反

Page 91: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91

海岸、山頂:與內陸相反,即溫度愈高,濕度愈高

植物群落:內部高、外部低

四、濕度之分布

1.緯度:

(1)赤道與熱帶等低緯度,因降雨量多而呈較高之相對濕度。

(2)中緯度地帶則因降雨量較少,而呈較低之相對濕度。

(3)極區則因氣溫低,相對濕度偏高。

2.地形:

(1)坡向-北半球北向較高濕,南向較乾燥。在新化海拔約

80 m 之丘陵,南北兩邊之相對濕度雖無統計上的顯著差

異,但北向約多 1.63%,而北向(5cm 處)土壤含水量約多

1.42%。

(2)地形-凹地、谷地之相對濕度高;丘陵、山頂則相對濕度

較低。

3.植生覆蓋:

(1)水田高、旱田低

Page 92: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92

(2)植生群落高、裸地低

五、濕度與農業

1.養蠶:養蠶與濕度之影響為最密切之關係。

2.稻作:在高濕度下,對肥料之吸收,依 K2O、SiO2>CiO2,

P2O5>N>FeO>MnO 之次序,吸收降低。

3.林業:因森林存在,可調整局地之空氣濕度,但一般濕度

與溫度之混合影響較為明顯。

4.濕度大、蒸發小。

5.乾燥之空氣下光合作用少 30~40%。

6.相對濕度 30%以下,氣孔關閉。

7.空氣濕度小,可促進開花。

8.濕度大則枝葉茂生。

六、濕度與人類

不快指數=(乾球溫度 t +濕球溫度 st )×0.72+40.6

Page 93: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93

70 以上 一部份人感到不舒服

75 以上 半數人感到不舒服

80 以上 大多數人感到不舒服

數 85 以上 煩燥不安

Page 94: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94

第七章 土壤水份

一、土壤水分存在方式

1.重力水

2.毛管水

3.吸著水

4.結合水

5.膨潤水

二、觀測方法

1.乾燥法: %水分乾土

水分重含水率

%乾土水分

含水比

2.石膏塊法:測其電阻

3.Tensio meter:水分張力計

三、土壤水分之變化

日變化:夜多、日少

垂直變化:淺層變化大,深層變化小

年變化:受雨季之支配(乾旱期少 20%)

為提供農業主要之用水部份

Page 95: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95

四、土壤水分之分佈

1.近地面處:

敷蓋較不敷蓋-高

裸土較植生處-高(非絕對)

2.南向少、北向多:坡度 20°之南向坡草皮下 5cm之土壤水分在秋季較北向少10%( Heigel)

3.畦:底部高,頂部少,東西向較南北向高

五、土壤水分之影響

1.影響作物或植物之生理作用。

2.土壤水分少,肥料分解慢,作物不易吸收養分。

3.調節溫度(水之熱容量大、溫度變化小)

土壤水分愈多熱傳導率愈大

熱傳導率 1060.09032.0ˆ y 土壤含水量 x(%),R=0.9552

4.有霜害之虞時可加以灌溉,以防止夜間地溫下降。相對於

暗渠排水,可促進土壤溫度回升。

5.影響土中細菌種類與繁殖。

Page 96: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96

第八章 雨

一、雨之觀測

二、雨之成因

(一)降雨之成因

1.上升之氣流

2.凝結核

3.充分之水氣

(二)降雨之種類

1.氣流性降雨:鋒面降雨

2.地形性降雨:迎風山坡上升氣流之降雨

3.放射性降雨:受日射、潮濕空氣上升之熱雷雨

(三)降雨之強度

1.微雨 1 hrmm 、5 day

mm

2.小雨 1~5、5~20

3.中雨 5~10、20~50

4.大雨10~20、50~100(在台灣,以24小時累積降雨達50mm

Page 97: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97

以上,但不到 130mm,稱為大雨;而在達 50mm 時,

發布大雨特報)。

5.豪雨 20 以上、100 以上(在台灣,以 24 小時累積降雨量

130mm,即發布豪雨特報)。

三、降雨之變化

無日變化-非受太陽日周期之直接影響

年變化-以季節性變化為主,受天氣系統影響:

1.赤道降雨型

2.季風帶降雨型

3.溫帶降雨型:季節性低氣壓

4.混合降雨型

四、降雨之分布

1.由赤道往極區漸減

2.溫帶以低氣壓通過帶之雨量較多

3.沙漠雨量少

4.與離海距離、海拔高、迎風面有關

5.森林-樹雨キサメ(增雨作用)

Page 98: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98

五、雨量之表示

一般氣象上對雨量之表示,習慣上注意在降雨強度降雨

時間降雨量頻率。對於農業上,雨量與作物之關係常以月

平均雨量表示之,在有相同之月平均雨量之情況下,但分佈

情形可能迥然不同時,亦可影響作物之生理及生產。在農業

上,雨量之影響參數通常採用:

1.週雨量及頻率

2.日雨量及頻率

3.相對最低雨量:生長季(或週)內最低雨量

4.相對最高雨量

5.作物雨日(Crop rainy days):一般雨日為 24 小時內下雨達

0.1mm,但作物雨日則以 5.1mm 以上為準。

6.作物旱日(Crop drying days)

7.極端雨量發生頻率

8.雨量距平率(Abnormalily):極端值-平均值

-------------------------------------------------

說明

相對最低雨量:在一生長季中,最乾燥期之雨量總值(以日或

Page 99: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99

週為基數)

相對最高雨量:生長季內,以日或週為基數之最高雨量

氣象上之“雨日”:降雨達 0.1mm 以上之一日,此對植物之生

長不具足夠之影響。

作物雨日:

獨立作物雨日:大於 5.1mm 之日雨量稱為作物雨日。

或日雨量小於 5.1mm 但大於 3.6mm,且離前一作物

雨日不超過 2 日者,可作為一作物雨日計。

連續作物雨日:當日雨量大於 2.5mm 得作為一作物

雨日,又 1.3mm<日雨量<2.5mm,但連續下時,此雨

日均可視為二作物雨日,若第 1 日雨量少於 1.3mm

時,則只能計第 2 日,而以一日計。

作物旱日:日雨量在 5mm 以下者稱之,但選定標準較不一

定。

旱期(dry spell):至少連續五日不下雨

英國之定義:

部份旱期:連續 29 日,平均日雨量少於 0.25mm

絕對旱期:連續 15 日,每日雨量均不超過 0.25mm

濕期:連續 15 日,每日雨量大於 1.0mm 時

Page 100: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00

台灣:

清水至枋山之沿海平原,每 2 年發生 50 日以上之旱期一

次。

最長旱期:旗山地區在民國 9 年 10 月 14 日~民國 10 年 4

月 25 日,達 194 日之早期。

旱期多發生在冬初至春末。

濕期:霪雨-基隆富貴角達 61 日,在 12 月前後。

梅雨-5、6 月之梅雨,可達 91 日。

最大暴雨:日雨量 250mm 以上者,每 3~5 年可發生一次,

最高雨量可達 450mm 以上。(近年之極端天氣頻生,已

超過此數值)。

----------------------------------------------------------------------------

六、雨和作物

雨之影響作物較之氣溫屬較為間接,且極複雜。

1.收穫量:視作物種類及雨量多寡而有不同之效應。

2.品質:降雨對生理之影響

降雨與病蟲害之關係

因日照、日射、溫度之降低。

Page 101: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01

七、雨和肥料

1.降雨供給氮素:每年約 2kg,最多可達 15kg

2.降雨使肥料流失:降雨強度、肥料種類、施肥時期有關,

無機肥較有機肥容易流失。

稻作吸收肥料被雨洗去的以鉀最多。

降雨與土壤流失:

65.007.133.4 IDVS

V :雨滴速度;D:雨滴直徑; I :降雨強度

八、水害

1.水害之原因:梅雨 颱風

2.作物之水害:

水稻:生殖期-即開花遇水害之受害最大。

3.水害之預防:作好排水、堤防等,上游作水庫及森林應有

良好之覆蓋。

Page 102: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02

第九章 露與霜

一、露與霜之觀測

二、露與霜之成因

夜晚地面散熱,近地面空氣冷卻,空氣之水汽凝結而成露或霜。

夜間、晴朗、無風、散熱快,易有結露或結霜現象發生,若風

速 3 sm 以上,則多半不易結露。

三、露量與霜量

Wallin(1967):夜間露量有 0.01~5mm,但 Monteith 表示夜

間之露水不應超過 0.5mm。

霜量之多寡與結霜面之狀態而異。

四、露與霜之分佈

露:地面較多,離地面 25~75cm 最多,再高則又減少。

結露時間:離地面愈高愈遲發生。

樹冠下較草地、裸地均較少。

谷地結露多於山頂。

Page 103: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03

霜:高山地之無霜日較少,山腰較山腳較少霜。

湖泊少霜或露(日較差小),但湖泊邊,因水汽多,露量亦

多。

五、露、霜對農作物之影響

露: 乾旱時,少許之露水可補作物吸收之水分來源。

可直接被植物吸收,調節體內水分之平衡。

可抑制一段時間之蒸發,及阻礙作物之呼吸作用。

因露水包藏菌源直接滲入氣孔而致病。

霜:凍害

六、霜害之預防

Page 104: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04

第十章 霧

霧係接近地面所出現之雲,視程在 1km 以下,即稱為霧

霧粒之大小為 1~2

一、霧之觀測

1.出現與消散之時間

2.濃度觀測:以目測為之,

能見度 200m,強濃度

能見度 500m,平濃度

能見度 1000m,弱濃度

二、霧之成因

1.平流霧:溫暖空氣流經寒冷表面或反之,其規模大、時間長。

通常發生在季風霧(海岸霧)、海霧。

2.輻射霧:夜間輻射發達所形成,規模小。

3.鋒面霧:鋒面通過後出現。

三、霧對農作物之影響

Page 105: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05

1.阻遮日射,致開花遲、成熟不良,收穫量少

2.使紫外線減少,作物徒長而軟弱

3.紫外線少之情況下,對茶或麻反有益(助纖維之生長)

4.阻礙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5.氣溫降低

四、霧之防除法

1.改良排水減少水氣供應

2.防霧林-可消除平流霧

3.防霧袋-保護花、果實

Page 106: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06

第十一章 蒸發

一、蒸發之觀測

1.水面之蒸發

2.土壤表面之蒸發

3.蒸發散

二、以水文方法推估蒸發散量

ETSIIPQ fr

rI :截留量

fI :滲透量

S :土壤含水量

ET :蒸發散量

P:降雨量

Q:逕流量

三、以氣象方法推估蒸發量

1.質量輸送法

Dalton(1800):

Page 107: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07

)( 0 aeeCE

C:係數

0e :地面上或水面上之水汽壓

ae :高於地面或水面上任一點空氣之實際水氣壓

相關之經驗式:

Rihwer(1931): ))(118.044.0( 0 aeeuE

Penman(1948): )17.01)((4.0 20 ueeE a

2u :離地面 2m 之風速

Harbeck(1962): )( 02 aeeuNE

N :水庫表面面積之相關係數

2.空氣動力法(aerodynamic method)

在邊界層內亂流擴散之運動量 )(、熱量 )(H 、水汽蒸發量 )(E 之三公

式分別為

dZud

K aM

)(

dZd

KCH HPa

dZdq

KE VA

MK :運動量之亂流擴散係數HK :可感熱之亂流擴散係數PC :定壓比熱VK :水蒸汽之亂流擴散係數

q:比濕

Page 108: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08

Thornthwaite & Holtzman

假設 VHM KKK

則上三式可改寫為:

2

2

1

221

2

)][ln(

)(

dZdZuuka

2

2

1

12212

)][ln(

))((

dZdZ

TTuukCH Pa

2

2

1

12212

)][ln(

))((

dZdZ

qquukE a

3.亂流相關法(Turbulent correlation method)(亂流變動理論)

''wua

''wTCQ aP

''wqE a

'u 、 'v 、 'w 分別為 x、 y、 z 方向上風速成分之變動,

'T 為溫度之變動, 'q 為比濕之變動

4. Blaney and Morin (1942)

)114(0167.0 RHTEL

5. Jeason and Haise (1963)

SRTETP )37.0014.0(

Page 109: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09

四、蒸散潛勢:

1. Thornthwaite(1948)

ETP (蒸散潛勢)= aCt

ETP 月平均蒸散潛勢

t:月平均溫度

c、a:常數

I :熱量指數,為 12 個月中,

年溫度之平均之一指數

一般經驗式為:

a

IT

ETP )10

(533.0

49.01079.11071.71075.6 22533 IIIu℃T

daymmETP

2. Holdridge formula(1962)

bTETP 161.0

bT :日平均生物溫度(高於 0℃之溫度)

3. Hamon’s equation (1963)

SETP 165.0

S:飽和之水蒸汽密度 3mg

當蒸散潛能ETP已知時,可推導實際之蒸散量,即當土壤含

Page 110: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10

水量為已知,若供應水毫無問題時,實際之蒸散量ETA應等

於ETP,若土壤水分供應不足時,則 ETPmETA ,m即為一蒸

散係數。

五、蒸發之機制

1.蒸發速度與溫度成正比

2.與氣壓成反比

3.與風速之平方根成正比

4.與水汽飽和差成正比

六、蒸發量之變化

日變化:與氣溫略同,受溫度影響

年變化:夏季大,變化大,受溫度影響

林內之變化小

夜間變化小,受風、濕度影響為主

七、蒸發量之分布

熱帶之蒸發量高,愈往寒帶愈少

緯度 50°之蒸發量約為赤道之 50%

Page 111: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11

蒸發量因地面或水面等不同,而影響其蒸發作用,如以蒸發

皿為 1 時,湖面為 0.85

海面為 0.8

水面為 1.5(蒸發散)

森林為 1.5(蒸發散)

裸地為 0.5

Page 112: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12

第十二章 天氣系統

一、等壓線

經訂正後之氣壓按各地點逐一繪在圖上,將氣壓相等處

以圓滑曲線描繪之。

等壓線之繪製:

1. 每 5mb 或 5mmHg 繪一條,但也有以 2mb 一條。

2. 為開放或封閉曲線,亦可能直線,而非折線。

3. 等壓線不相交。

4. 兩高壓區或兩低壓區間,相鄰之兩等壓線須為同值,但高

壓區與低壓區之間,相鄰之兩等壓線差一單位。

5. 等壓線需為連續,而非成段落。

二、等壓線之型式

1.低氣壓:中心氣流反時針向內吹(北半球)。

2.高氣壓:中心氣流順時針向外吹(北半球)。

3.V 狀低壓:等壓線成 V 形,又中心氣壓較低故名之。在北

半球尖端常向南,兩側之風向相反,此處風向常驟變而有

不好天氣。

Page 113: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13

4.副低壓:又叫副氣旋,等壓線突成半圓形,其發生與低氣

壓有關,故名之,常能發生極大之暴風雨,且運行極速,

較主低壓為快,繞主低壓而行,反時針。

5.鞍狀低壓:介於兩高壓區間之氣壓較低處,其等壓線距離

大,梯度小,是以天氣平靜無風,冬有霧,夏有雷雨。

6.楔狀高壓:介於兩低壓之間,內部天氣大致良好,唯其後

部往往有雷雨,前部則多晴天。

7.直線等壓線:天氣無多大變化。

三、高氣壓

比周圍之氣壓高謂之(Anticyclone)

流態:由中心向四周順時針方向(北半球)

種類:1.低背高氣壓(寒冷高氣壓):冬季大陸地區形成

2.高背高氣壓(溫暖高氣壓)

Page 114: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14

3.移動性高氣壓:楕圓形之等壓線有系統之移動,通

常由北向南,或由西向東移。

4.地形性高氣壓:由氣溫變化形成之小規模高氣壓。

5.變性高氣壓:高氣壓移動受地面影響而逐漸改變其

氣團之屬性。

高氣壓之傾度大,風速即大,又高氣壓中心內部一般天

氣良好,有下降氣流而風弱,但夜間容易引起霜害。

四、低氣壓

比周圍氣壓低謂之(cyclone)

流態:周圍氣流向低氣壓中心流入,反時針。

種類:1.熱帶低氣壓:颱風的前身

特點:直徑:渦漩 1000~1500km

時速:20~40km

颱風眼:無風,其眼邊最強

北半球右半圓風較強,左半圓風較弱

2.溫帶低氣壓:

成因:在溫帶地區鋒面所形成,故溫帶低氣壓接

近,天氣即轉壞,暖鋒面通過時會降雨,而

Page 115: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15

後溫度上升。冷鋒面通過時亦會下雨,且溫

度下降。

溫帶低氣壓與熱帶低氣壓之區別

1. 等壓線形式:熱帶低氣壓較圓形,溫帶低氣壓較楕圓形。

2. 中心氣壓:熱帶低氣壓較低。

3. 範圍:熱帶低氣壓範圍較小。

4. 梯度與風力:熱帶低氣壓之風力可達 12 級,溫帶低氣壓

之風力在 8 級以下為多。

5. 降水量:熱帶低氣壓形成颱風,其降雨量可達 200~300 daymm

以上,最高可達 600~700 daymm 或 100 hr

mm 以上,而溫帶低氣

壓之降雨則較小。

6. 對稱性:熱帶低氣壓成對稱性

溫帶低氣壓因暖鋒面、冷鋒面不同之降雨特性,有冷暖

之分。

7. 颱風眼:熱帶低氣壓中心 20~30km 之範圍幾乎為無風狀

態。

8. 發生季節:熱帶低氣壓:夏季至秋初,7~9 月

Page 116: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16

溫帶低氣壓:冬季最多,春秋次之,夏季最少。

五、氣團

水平方向具同性質之大氣團塊謂之,氣團可因移動至不同

之環境而逐漸變化,其發源地有一定之氣象環境背景,全區之

日射大略相仿,經常自一比較平坦之地區產生,特別是平坦之

高壓區,區內氣流自上下沈,而向外流出,空氣易趨勻和,且

具有與地面相類似之冷熱乾濕等性質。

(一)氣團之源地

1.冬季:西伯利亞高壓區

北美洲高壓區

太平洋及大西洋高壓區

赤道無風帶

2.夏季:太平洋及大西洋之副熱帶高壓區

廣大之大陸

極地積雪地區

赤道無風帶

Page 117: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17

(二)氣團之變性

1.熱力的影響

(1)加熱作用:冷地氣團流經暖地

地面日晒受熱

(2)冷卻作用:暖地氣團流經冷地

地面輻射冷卻

(3)蒸發增加水汽:由水面或雪、冰等濕面蒸發

由雨點蒸發

2.動力的影響

(1)擾動混和

(2)下沈:因輻射而下沈

自較冷氣團下降

自高地下降

(3)上升:上升至冷空氣層之上

因水平混合而上升

上升較高之地面

風之改變作用

Page 118: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18

六、鋒面(Front)

兩種不同性質之氣團相遇,中間有一分界面或不連續面存

在,謂之。鋒面與地面相交所形成之不連續面,其寬度可為

5~80km(冷鋒),甚至可達 300km(暖鋒)。

(一)鋒之種類

1.冷鋒:冷氣團較暖氣團優勢,冷氣團插入暖氣團迫使之上升,

由於強烈上昇氣流,而有積雨雲出現,下雨激烈而短,甚至

於有雷雨出現,雨區小,又因其先端不安定,風較強。

2.暖鋒:暖氣團較冷氣團優勢,而壓入冷氣團迫使之前進,雲

先由卷雲、卷層雲到高層雲,若有雨層雲出現,即要下雨,

雨區可達 300km,移動慢。

3.滯留鋒:鋒面停滯不動。

4.包圍鋒:冷鋒前進速度較快追上暖鋒而形成。

(二)鋒形成之過程

Page 119: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19

第十三章 天氣預報

一、天氣之觀測

二、天氣圖之製作

三、天氣圖之使用

以天氣圖作天氣預報之順序如下:

1. 全體氣壓配置之取得

2. 對氣壓配置中,找出與天氣變化最有關係之因素,如低氣

壓、鋒面或移動性高氣壓。

3. 天氣或雲之分布與低氣壓及鋒面對應。

4. 比較過去之天氣圖,並考量全體氣壓系之變化,找出低氣

壓、鋒面、或高氣壓之發達盛衰,進行方向與速度,以預測

未來動向。

5. 以未來氣壓配置之動向,考慮天氣之分布,再由等壓線之間

隔預測風向、風速。

四、天氣預報(see Textbook P.166)

五、氣象災害預報

1.最低氣溫之預報

Page 120: 農業氣象學web.nchu.edu.tw/pweb/users/fcyu/lesson/3049.pdf · 2007-09-19 · 若是濕空氣狀態,R m= (1 0.378 ) P e R d ,令 W P e (混合比), R d 為乾空氣之氣體常數,即上式之R

120

2.嚴寒之預報

3.乾旱之預報

4.豪雨之預報

5.風災之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