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摄影 · web...

239
毛泽东思想概论 课程编码:117001 英文译名:An Intraduction to Mao Tsetung Thought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2 学时学分:2 学分 理论课学时:32 学时 实践学时:8 学时; 教材:《毛泽东思想概论》,编者:徐义君,张继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7 月第 3 版,2002 6 月第 4 次印刷。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 体系及其基本原理与基本观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等的概要 的论述。 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 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 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好本门课程,要做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重要科学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与阅读教材相结合;学 习理论与了解历史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要点 第一章(6 学时)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重点提示: 1、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历史条件和毛泽东思想发展的 历史过程及特点 2、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内容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点;毛 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第二章(6 学时)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一节 近代中国国情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Nov-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编码:117001

英文译名:An Intraduction to Mao Tsetung Thought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2

学时学分:2学分 理论课学时:32学时 实践学时:8学时;教材:《毛泽东思想概论》,编者:徐义君,张继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7月第 3版,2002年

6月第 4次印刷。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基本原理与基本观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等的概要的论述。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

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学好本门课程,要做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重要科学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与阅读教材相结合;学

习理论与了解历史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要点第一章(6学时)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重点提示: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历史条件和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特点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内容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第二章(6学时)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节 近代中国国情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Page 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重点提示: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及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2、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必然性。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三章(4学时)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第一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重点提示:

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定,正确理解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3、人民军队的建设理论和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4、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内容和任务。

5、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和主要经验。6、党的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第四章(4学时)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第二节 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重点提示:

1、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背景和条件。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过程、内容和历史必然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基本经验。

第五章(4学时)第五章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第一节 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重点提示: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开始的背景及过程。

Page 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初步成果(包括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

3、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和局限。4、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第六章(4学时)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的指导方针第四节 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重点提示:

1、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3、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4、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第七章(4学时)第七章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第二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重点提示: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理论指导作用;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四、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1、6学时看教学录像2、基本概念作业3、课外阅读原著及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写学习体会一篇。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期末统一命题,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 60~70%,平时成绩占 40~30%。

Page 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撰写人:颜桂珍 审定人:胡平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编码:117002

课程英文译名: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1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学时 实践学时:16学时教材:【1】思想道德修养,廖曰文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7月,第 1版 【2】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论,方巍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8月,第 1版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思想道德修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组成部分,它是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

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落实《公民道

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高等教育及大学校园生活的基本特点,针对青年学生从中学到大学转折以及大学期间面临的发展任务,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借助实践环节帮助学生真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新世纪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给青年提供的机遇与挑战,促进青年学生的成才。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努力达到下面几个方面的要求:

Page 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借鉴世界各族人民的文明成果,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年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发展;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养成成为“四有”新人应该具备

的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做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讲 绪论(2学时)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课

第二讲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2学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的基本国情

“三个代表”的思想与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第三讲 大学生活的转折、适应和发展(2学时)新世纪的大学以及大学生活的特点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确立新目标树立新形象。

第四讲 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与智力发展(2学时)知识经济与大学学习学习方法与学风智力开发与创新意识。

第五讲 和谐人际关系的确立(4学时)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原则及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社会转轨对人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第六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4学时)当代社会发展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卫生的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心理调适与发展。

第七讲 道德与行为规范(2学时)行为规范与道德的内涵和特点市场经济与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Page 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公民道德规范与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第八讲 人生价值的实现(4学时)

价值及其特征人生价值与特征

“三个代表”的价值取向与人生价值的评价和实现第九讲 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2学时)理想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理想的类型与层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实现。

第十讲 个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4学时)人性与人的本质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第十一讲 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2学时)爱国主义及其作用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成才与报国。考查(2学时)

四、社会实践安排1、基本教学要求1.1 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真切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二十一世纪世界的

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加深对理论教学部分关于青年大学生成才的个人素质培养及其社会发展背景的认识。

1.2 学习掌握科学认识社会及社会现象的原理和方法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2、教学基本内容2.1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

二十一世纪国际国内社会发展趋势,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启示,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和挑战,“三个代表”的思想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2.2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与三个代表思想的实践,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市场经济与青年志愿者活动,二十世纪 80年代以来的社会公正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对策,我国城市住房与医疗制度的改革与启示,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与对策思考,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

Page 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3 世纪之交的青年发展本世纪以来中国青年的成才发展经历及其经验教训,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当代大学生的成才实践与价值观演变,当代青年心理卫生状况与对策,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与青年的发展,“三个代表”思想与青年学生的成才。

2.4浙江省城市化与青年现状浙江省城市化发展以及小城镇发展现状,浙江农村青年面貌以及存在的问题,浙江省农民外出打工情况调查,浙江农村中的外来打工者现状调查,浙江城市外来务工青年情况调查,浙江省小城镇外来打工青年现状调查,浙江省农村青年职业情况调查。

3、教学基本要求3.1 参照本纲要中所列的内容确定社会实践或调研报告的大方向,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

可以此为参考从中选择具体的内容,也可自己根据教学目的另行确定。3.2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必须是本教研室指定的课程社会实践授权单位组织的活动,或者其他

认可的、经认证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授权单位或认证活动将另行公布。3.3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者必须是前提交研究方案,完成后交社会调查研究报告一篇,要求能够

在独立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并能对现象作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查课。成绩评定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成绩综合确定。

拟稿人:方巍 审定人:胡平

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编码:117003

英文名称:political economic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3

学时/学分:32/2 理论学时:32学时 实践课时:8学时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浙江省统编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8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原理》旨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教育,属于

Page 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文献结合起来,尤其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文件。二、教学内容与课时按排第一章 绪论 2课时教学内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阐明其与时俱进的品质。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4课时教学内容: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6课时教学内容: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当代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第四章:资本的运行 4课时教学内容:1、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2、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使经济运行出现的新变化和

特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国际扩展方式和影响。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4课时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Page 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教学重点与难点:按要素分配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4课时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具体国情的特性;国有企业的深入改革的相关问题。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6课时教学内容: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2、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制度的竞争与合作考查:2课时

三、 政治经济学实践课安排本课程有 8节实践课,经教研室讨论作如下安排:主要用于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社会调查,每学

期开始上第一节课时,任课教师需将本学期要学生自学的经典著作篇目及要求交给学生,学期未前一周交上评分,记入学生平时成绩;每学期的一个长假(五一、十一)根据当时经济热点布置一个经济问题(现象)调查,形成书面观点(意见)回校交任课教师评分,记入学生平时成绩。四、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书面考试(开卷或闭卷)和平时成绩相结合

撰写人:陈玉瑞   审定人:胡平

法律基础课程编码:117004

Page 1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英文译名:Zntroduction to Law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4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学时 实践学时:8学时教材:《法律教程》,孙笑侠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 2版。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法律基础课作为思想教育课程之一,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

为指导的,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学习本门课程,是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需要;是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四有”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需要。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门课程的学习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学以致用、积极参加法律实

践的原则和方法。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4课时教学内容:1、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和历史发展 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 4、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第二章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2课时教学内容:1、邓小平民主法律理论与我国的民主法律建设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律建设 3、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第三章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课时教学内容:1、宪法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3、宪法与民主政治建设 4、树立宪法权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第四章 行政法是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 4课时教学内容:1、行政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Page 1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 3、行政行为和行政法律监督 4、行政责任和行政赔偿 5、行政法律选介第五章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依据 6课时教学内容:1、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及代理 3、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4、婚姻法律制度第六章 经济法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法律依据 4课时教学内容:1、经济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企业法和公司法 3、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4、税法与税收征收管理 5、环境法 6、劳动法和社会保障制度第七章 刑法是惩治犯罪的法律武器 4课时教学内容:1、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犯罪 3、刑罚和刑罚的具体适用 4、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种类第八章 诉讼法是实现实体法的程序法律保障 4课时教学内容:1、诉讼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诉讼证据和举证责任 3、民事诉讼法 4、行政诉讼法 5、刑事诉讼法 6、司法体制改革第九章 国际法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2课时教学内容:1、国际法 2、国际和法 3、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规则四、法律基础课外教学计划教学目的:

1、丰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Page 1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重视课外实践在法学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3、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直接面对社会实际,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与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缩短理论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距离。学时:8学时时间:利用课堂授课之外的时间,如“五一”、“十一”长假,双休日,寒暑假等。形式:主要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也可根据条件采用法院旁听、观摩审判的方式。考核办法: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进行社会调查或旁听、观摩,撰写调查、分析报告或观摩感想。计分标准:占期末总评成绩的 20%。实施程序:

1、各任课教师负责本班学生的课外教学的各项工作,教研室负责协调法律基础课程的课外教学工作的组织,计划和指导。 2、社会调查报告的选题由各任课教师确定,一般应选择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又与大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热点问题作为社会调查的题目。法院旁听、观摩审判也应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采取开卷或闭卷考的方式。社会实践、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 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 70-80%。

撰写人:陈红 审定人:胡平

Page 1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编码:117005

英文译名:Introduction To Deng Xiaoping’s Theory,& The Important Ideas Of“Three Representing”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6

学时/学分:48/3 理论课学时:48学时 课外学习与实践:16学时先修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政治经济学教材:【1】《邓小平理论概论》,编者:万斌,蓝蔚青,韩振亮,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7第 1版,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程》,主编:万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 1版参考书: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2】《毛泽东选集》(重点学习第五卷卷“论十大关系”一文),毛泽东【3】《邓小平文选》(1—3 卷),邓小平【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江泽民十四大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

利”;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论“三个代表”》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年 8月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宋惠昌 何建华 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11月版;《“三个代表”——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蔡霞著,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11月版;报刊: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参考消息、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等。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和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始终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示精神,而为培养大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开设的公共必修基础理论课。

Page 1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本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完整、准确地向大学生讲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

学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大学生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江泽民同志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和党的重要文献,坚持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要求大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

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认识和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本课程课外教学,要求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真切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

各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优异成绩;认清二十一世纪世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自觉地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学习与贯彻实践相结合,促进自身的成才和发展。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6学时)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邓小平同志在创立邓小平理论中的历史性贡献。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邓小平理论起始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初步探讨。邓小平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及其伟大意义。党的十二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党的十三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理论观点的总结和概括。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与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概括。党的十五大与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Page 1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6*学时)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探索。2000年 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 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 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深入论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具体要求。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1*学时)

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Page 1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必须尊重群众的愿望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3、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2+1*学时)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本质要求进行了阐述。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精辟的新概括。

2、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

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都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社会的全面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2+1*学时) 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邓小平理论立论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内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

Page 1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

党都既有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提出、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大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科学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

本经验。这十条经验,归结起来就一条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1+2*学时)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在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士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经过努力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1 世纪头 20年,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这一阶段的奋斗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邓小平同志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意义。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意义及其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1*学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

大创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的

涵义及其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积极探索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动摇地鼓励、支

Page 1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人悬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2+1*学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

长期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涵义和重要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1*学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

Page 1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4、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本质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3学时)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构想的

形成和发展。“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香港、澳门回归后落实“一

国两制”的实践。3、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

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江泽民同志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第十一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学时)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同志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障碍而且有新的表现。国际经济旧秩序

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2*+1学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Page 2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因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的历

史时期,党面临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加强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四、教学方式与重点学时安排

1、授课 48学时,其中,重点讲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6学时,即:第三项中“*”号表示部分。课外学习与社会实践 16学时,其中,指导大学生自学全面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参考文献 4学时;指导大学生撰写“三个代表”在基层调研报告 12学时)

2、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国内外多变的形势,认真备课、上课,努力钻研教学方法,通过回放上周新闻、课堂讨论、播放录像、综述课本内容等方式,在指导大学生自学原著、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讲解、评析难点和热点问题。

3、坚持以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会和企业为基地,以省团委、校党委、校团委和院总支为领导,以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和邓小平理论教研室为理论辅导,积极开展以“教、学、研”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

4、认真研制和尝试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多媒体课件。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一)课堂理论教学复习思考题导 论 (合并教学大纲一、二章内容)

1、简要说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过程2、简要指出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Page 2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3、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二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4、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5、简述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6、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7、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8、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9、十六大报告的主题是什么?

10、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11、为什么说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2、新时期应如何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参见“十六大”报告:第二部分)

第一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简述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涵义2、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和

精髓?3、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4、联系实际谈谈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1、为什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是如何概括的?这种概括具有哪些特点?3、社会主义的特征有哪些?4、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5、为什么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目前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6、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7、我国当前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是什么?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党的基本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是什么?5、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为什么说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7、为什么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8、十六大报告总结的我们党的十条宝贵经验(参见“十六大”报告:第 1 部分),以及 21 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Page 2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战略方针是什么?2、简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

3、为什么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4、何谓产业结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5、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是什么?6、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7、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基本特征是什么?8、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发展应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9、“新型工业化道路”指的是什么?10、何为“科教兴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和举措是什么?11、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什么?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与基本措施是什么?12 、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什么?13、速度、比例和效益之间的关系14、为什么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目前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5、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实现形式?

4、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如何?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的地位是什么?

6、怎样理解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7、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非按劳分配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8、怎样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9、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及必要性是什么?

10、什么是市场经济,其基本特征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1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包括哪些?13、简述现阶段我国市场体系的构成及特点?

14、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主要手段是什么?发展我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有何必要性?

Page 2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5、如何正确认识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为什么说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如何理解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怎样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4、试述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和主要任务。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7、当前我国有哪 8个民主党派?8、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和政治基础是什么?

9、当前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它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是什么?10、实行依法国的基本条件有哪些?11、简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或总体要求是什么?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是什么?4、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近期目标是什么?6、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7、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重大意义。8、在新时期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9、谈谈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认识。

第八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现实依据是什么?2、如何正确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3、为什么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4、1995年江泽民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什么?5、我国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态度是什么?6、“一国两制”构想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Page 2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第九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作出了哪些新的科学判断?2、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我国的基本主张是什么?3、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

5、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有哪些?

6、为什么说“现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7、如何理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8、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9、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有哪些基本内容?10、发展对外贸易有何重要意义?11、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的重要意义分别是什么?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及其地位和作用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是什么?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条件是什么?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内容、基本方针和基本任务是什么?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和主要职能是什么?6、为什么说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7、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以及党建应坚持的方针是什么?8、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9、如何正确认识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参见“十六大”报告:第十部分)

(二)课外教学方案和要求1、教学方案:

学校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

重 要 思想学研会 学院 年级

教 师为主导

教师 专职 兼职课堂讨论

教师联系点学生参观点假期调查点

教师学生

通读原著专题深入

资料收集广播电视辩论讲演知识竞赛

社会实践基地

系统讲授专题讲座

论文

论文

编辑成集

跟踪发展

指导师生联系制度

自学

活动

普及

提高

课堂教学小课堂

大课堂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学 生为主体

学习邓小平理论与

三个代表”

思想

Page 2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教学要求① 自学指定的主要参考书目与文献报刊资料教材:《邓小平理论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万斌主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万斌主编。

主要参考书目:毛泽东:论十大关系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1—3 卷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件:

十四大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中央文献出版社:《论“三个代表”》 2001年 8月版

Page 2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宋惠昌 何建华 主编, 2002年 11月版《“三个代表”——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蔡霞著, 2002年 11月版

报刊: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参考消息、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等② 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论文撰写的注意事项:

*选择社会调研的类型与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明确调研对象、内容、地点和时间。*调研论文必须按正式刊物的格式(大标题、副标题、作者姓名及单位、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

参考文献等)撰写并打印,字数不得少于 3000字。政论文与社会实践调研论文参考选题:①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地位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党建领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统一性 论“三个代表”与“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性(论立党之本与立国之本的关系)

论“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的统一性“七一”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② 关于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按“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按“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论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研究 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世界各国公民道德建设经验研究 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世界范围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中的先进文化建设 发展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具有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文化 论文化创新 论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Page 2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论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典型经验研究③ 关于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正确认识党的地位、环境、任务的变化对党的影响,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正确认识共产党的先进性 论“两个先锋队”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工人阶级新变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研究 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新形势下入党条件研究 深化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的认识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源泉 价值创造和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个人财产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 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 论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研究 全面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 增强党组织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 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努力培育新的作风 通过体制创新努力铲除腐败现象孳生的土壤和条件 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典型经验研究④ 关于为实现党的纲领路线和历史任务而奋斗 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 全面深刻地认识党的最高纲领

Page 2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待共产主义理想 理想信念教育的成功经验研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世界各种文明应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典型经验研究⑤ 关于浙江省社会经济教育等状况研究

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启示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民营企业发展的状况与成功因素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和挑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农村城城镇化发展现状进城打工农民的状况与对策探讨市场经济与志愿者活动状况城市住房与医疗制度的改革与启示

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与对策思考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范文评选、指导、入集、出刊、归档调研论文必须在开学后一周内交上,取得优良成绩的论文将由教师指导修改后,自愿申请或推

荐入选学院论文集,更为优秀的论文可参加校级论文评选,入选论文由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会”正式出刊,作为大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范文归档。

拟稿人:朱燕   审定人:胡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age 2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课程编码:117006

英文译名:Marxist philosophy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5

学时/学分:40/2.5 理论课学时:40学时 课外教学学时:8学时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7月参考书:

【1】《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2003.2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育部社政司组织编写的示范教材),陈先达,,扬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哲学的故事》,威尔·杜兰特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11月【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杨耕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月【6】《什么是哲学》,胡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月【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辅导材料》,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哲学教研室编,2002年 6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比较系统、准确地掌握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科学地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唯物辨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为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准确掌握这门课中各基本概念和各基本原理的内容,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能对它们

进行正确地分析和综合,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学会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考察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学时)

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Page 3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2)实践性、创新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2)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本章重点: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本章难点: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辨证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6学时)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什么是物质?(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2、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1)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和特性

(2) 实践的构成和环节(3)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4) 实践是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3、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1) 意识的本质与结构(2)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和联系(3) 意识能动作用及其特点(4) 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1) 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几种观点(2)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Page 3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3)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本章重点: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2、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本章难点:1、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6学时)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2)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性与条件性(3)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3)系统论及其与矛盾论的关系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1)现象与本质(2)形式与内容(3)偶然与必然(4)原因与结果(5)可能与现实

本章重点:1、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 2、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性、过程性 3、矛盾及其共性和个性的辨证关系 4、辨证的否定观、系统观本章难点:1、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在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地位 2、矛盾观点和系统观点的关系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6学时)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1)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通过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构等机制实现(3)认识和实践的互动作用

2、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2)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

Page 3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3)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4)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创新,实现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1)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1)归纳与演绎(2)分析与综合(3)抽象与具体(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3、真理及其属性

本章难点:1、反映与选择的关系 2、真理的客观性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4学时)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1)地理环境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4)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本章重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2、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本章难点:1、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2、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第六章 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4学时)1、社会经济结构与要素

(1)生产力的要素与结构

Page 3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先进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意义(3)生产关系的要素与结构(4)阶级和阶层

2、社会政治结构与要素(1)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核心(2)国家的本质和职能(3)国体和政体的辨证关系

3、社会观念结构与要素(1)社会观念结构的内容和功能(2)文化的本质与功能(3)先进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

4、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1)文明的含义和内容(2)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辨证关系(3)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

本章重点:1、 马克思关于社会本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经典表述 2、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内涵 3、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辨证关系本章难点:1、阶级和阶层联系与区别 2、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划分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4学时)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3)社会形态及其发展

2、社会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和科技进步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1)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本章重点: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运行规律

Page 3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意义所在本章难点:1、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2、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4学时)1、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2)社会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价值及其特点(3)实践活动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客观基础

3、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1)必然与自由(2)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3)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本章重点:1、人的本质和价值2、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3、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本章难点:1、人的本质2、 社会发展规律是人们自己活动的规律——理解“合力”理论3、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关系

四、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1、课外教学要求见附页:“哲学课堂外教学计划”2、重点思考题

(1)在与西方哲学的比较中,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观点或者一个理论(2)联系社会现实,感悟(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观点或者一个理论(3)“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

3、每章复习思考题参见:教研室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辅导材料》

Page 3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1、考核主要由社会实践、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2、成绩总评中社会实践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 20%左右,期末考试成绩约占 60% 。3、期末考试由教研室统一命题。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形 式 权 重 限 定

基本原理卷面考核 50 或 60

完全闭卷1.限定时间,2.限定地点,3.不准交头接耳,4.不准偷看,5.不准翻阅资料

有条件开卷1.限定时间,2.限定地点3.不准交头接耳,4.不准偷看5.可翻阅资料

课外学习与实践非卷面考核 40 或 50

1.论文或调研报告(25—30分),2.到课情况:迟到、早退、缺席等,3.课堂讨论,4.平时作业(自学原著、教学影片观后感等),5.其他突出表现:ⅰ邓小平理论读书会组织工作;ⅱ突出的先进事迹;ⅲ演讲比赛或辩论赛成绩优异;ⅳ社会实践组织工作

拟稿人:曾鹤翠 审定人:胡平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级)课程编码:109007

课程英文译名:College English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1

学时/学分:64/4                   理论课学时:64学时教材:新编大学英语,浙江大学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4月第 1版参考书:

Page 3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198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2】大学文理科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组,1986,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第1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入学时,他们应已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和

语法知识,领会式掌握 1800个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 1200),并在读、听、写、说等方面受过初步的训练。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音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词汇:领会式掌握 2350 单词,其中新增 550,复用式掌握 1550 单词,其中 350 为新增词,

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并具有按照基本构成、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2)语法:巩固和加强基本语法知识,提高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3)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以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 7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 3%的材料时,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 100词。

(4)听的能力:能听懂英语讲课,并能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 130--150词的简短会话、谈话、报道和讲座,掌握其中心大意和要点。

(5)说的能力 : 学会基本的课堂用语,能用英语提问并回答教师就课文提出的问题。(6)写的能力: 能根据所学课文作笔记、回答问题、写提纲,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

内写出 120--150词的短文,内容比较连贯,语法基本正确。

(7)译的能力 :能翻译难度低于课文的英语文章,理解正确,译文基本达意,译速为每小时250英语单词。能译出句子结果比较简单的汉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为每小时 200汉字。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Unit 1 Love (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A Good heart to Lean On5~6学时 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A kiss For Kate

Page 3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Passage II Benefits from Pets Further DevelopmentUnit 2 Psychology in Our Daily Life(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Is There a Doctor in the Body?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Passage II How to Jump Queue Fury Passage III Comforting thoughts Further DevelopmentUnit3 Culture(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Bridging Cultural Gaps Gracefully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Dining Customs in America Passage II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Passage III Specific Taboos Further DevelopmentUnit4 Holidays and Special Days(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A merry Christmas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Merry Christmas Passage II April Fool's Day Further DevelopmentUnit5 Money(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Time Spent Agonizing over Money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Elias: A Parable Passage II A letter to God Further DevelopmentUnit6 Shopping(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Consumer behavior of Young People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About Buying Things Passage II The Older subculture Passage III Bargains Further DevelopmentUnit7 Emotions and Health(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The Secrets of Good Health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Your anger can kill you Passage II How to Live to be 100 Further DevelopmentUnit8 Social Problems(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Page 3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Latchker's Children --- Knock, Knock, Is There Anybody Home?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It's a Mugger's Game in Manhattan Passage II Thief Further DevelopmentUnit9 The Joy of Travel(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Transformative Travel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The Romance of Train Travel Passage II Aruba Further DevelopmentUnit10 Man and Animals(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Aggression in Humans and Animals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Should the Navy Draft Dolphins? Passage II Animals on the Job Further DevelopmentUnit11 Advertising(4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A diary of the Century

四、课外教学要求听力:完成自主听力第 1册。阅读:完成阅读量 25000词。语法:完成语法分项练习翻译:完成课后翻译练习。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分期中考和期末考;成绩按期中占 20%,期末 70%,平时10%计算。

Page 3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2级)课程编码:课程英文译名:College English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2

学时/学分:64/4                    理论课学时:64学时教材:新编大学英语,浙江大学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4月第 1版参考书: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198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2】大学文理科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组,1986,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2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他们应已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

领会式掌握 3550个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 2200),并在读、听、写、说等方面受过一定的训练。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音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词汇:领会式掌握3550单词,其中新增 600,复用式掌握 2200 单词,其中 300 为新增

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并具有按照基本构成、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2)语法:巩固和加强基本语法知识,提高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3)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以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 7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 3%的材料时,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 100词。

(4)听的能力 :能听懂英语讲课,并能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 130--150词的简短会话、谈话、报道和讲座,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

(5)说的能力 : 能就教材内容和适当的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复述,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日常

Page 4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会话,能就听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思想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6)写的能力: 能在阅读难度与课文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回答问题、写提纲,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 120--150词的短文,能写短信和便条,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7)译的能力 :能借助词典将难度略低于课文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

译速为每小时 300英语单词。能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为每小时 250汉字。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Unit1 Food (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Food and Culture5~6学时 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The menu Passage II The Nutrients in Food Further DevelopmentUnit2  Personality(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The Misery of Shyness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Two ways of Looking at Lives Passage II You are What You Think Further DevelopmentUnit3 Career Planning(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Career Planning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Summer Job Planning Passage II Which Job Is the Right One for You? Further DevelopmentUnit4 Learning Skills(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Study habits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Take Charge of Your Learning Passage II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about Learning Further DevelopmentUnit5 Language(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How I discovered words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Foreign Accents Passage II Not Just Parrot-Talk Further DevelopmentUnit6 Nature and Nurture(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Page 4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Twins, genes, and Environment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Science Look Twice at Twins Passage II Talkative Parents Make Kids Smarter Further DevelopmentUnit7 Music(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Music to Your Ears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The Beatles Passage II Mozart makes the Brain Hum Passage III Songs of Love Further DevelopmentUnit8 Creativity(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The Case for Creativity -- Encouraging Children to Think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A Long March to Creativity (1) Passage II A Long March to Creativity (2) Further DevelopmentUnit9 Gender Difference(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Gender Role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Boys Are Teacher's Pets Passage II Stereotyp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Further DevelopmentUnit10 Risks(6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Risks and You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Health Risks Passage II Risks from nature and Technology Further DevelopmentUnit11 College Life(4学时)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3~4学时:In-Class reading: An All-Forgive World?

四、课外教学要求听力:完成自主听力第 2册;阅读:完成阅读量 55000词;语法:完成语法综合练习;翻译:完成课后翻译练习和 5 篇作文。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分期中考和期末考;成绩按期中占 20%,期末 70%,平时 10%计算。

Page 4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3 级)课程编码:109007

课程英文译名:College English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3

学时/学分:64/4                     理论课学时:64学时

教材:新编大学英语,浙江大学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4月第 1版

参考书: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198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2】大学文理科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组,1986,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二年级学生。经过大学一年级的学习, 他们

应在读、听、写、说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训练, 词汇量有明显的增加,领会式掌握 2950个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 1900)。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音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词汇:领会式掌握 3550 单词,其中新增 600,复用式掌握 2200 单词,其中 300 为新增词,

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并具有按照基本构成、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Page 4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语法:巩固和加强基本语法知识,提高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3)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以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 7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 3%的材料时,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 100词。

(4)听的能力 :能听懂英语讲课,并能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 130--150词的简短会话、谈话、报道和讲座,掌握其中心大意和要点。

(5)说的能力 : 学会基本的课堂用语,能用英语提问并回答教师就课文提出的问题。

(6)写的能力: 能根据所学课文作笔记、回答问题、写提纲,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 120--150词的短文,内容比较连贯,语法基本正确。

(7)译的能力 :能翻译难度低于课文的英语文章,理解正确,译文基本达意,译速为每小时250英语单词。能译出句子结果比较简单的汉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为每小时 200汉字。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Unit1 Myths and Legends (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Why the Tortoise’s Shell Is Not Smooth 5~6学时 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Beauty and the Beast Passage II The Monkey King Passage III The First Beginning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2 Manners(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No One Stops to Say “Thank You” Any More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Men’s Liberation from Etiquette Passage II Who Pays the Check? Passage III Why Manners?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3  Leisure Activities(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Entertaining Humor—What’s Funny?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Underwater Concert Passage II Fatal Attraction Passage III Wow, Would I Love to Do That?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4 Science and Technology(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Too Fast?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ge 4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Passage I True Love Passage II Back from the Dead Passage III Watch Out---- You Are on Camera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5 The Power of Words(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The Power of a Note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All the Good Things Passage II Mother Tongue Passage III How to Write a Personal Letter Further Development 期中考试和试卷分析 4学时 Unit6 Success(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The Key to Success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Success Means Never Feeling Tired Passage II A Triumph of the Spirit Passage III How to Succeed at Failing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7 Athletes(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Athletes Should Be Role Models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Athletes Should Not Be Role Models Passage II Playing to Win Passage III Performance and Technology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8 Healthy Living(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Set You Body’s Time Clock to Work for You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Surprising Facts about Sleep Passage II A Pill for Every Ill? Passage III Nothing to Sneeze At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9 Friends and Friendship(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On Friendship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Friends, Good Friends----and Such Good Friends Passage II Best Friends Passage III The Value of Friendship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10 Business Strategies(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Business Lessons from the Rain Forest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National Stereotypes and Business Behavior Passage II The Japanese Approach to Management

Page 4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Passage III Doing Business in Asia Further Development

四、课外教学要求 1、听力:完成自主听力第 3册。

2、阅读:完成阅读量 90, 000词。

3、语法:完成语法分项练习

4、翻译:完成课后翻译练习。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采用闭卷形式,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按期中占 30%,期末 60%,平时 10%计算。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4 级)课程编码:109007

课程英文译名:College English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4

学时/学分:64/4                     理论课学时:64学时

教材:新编大学英语,浙江大学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4月第 1版

参考书: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198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2】大学文理科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组,1986,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Page 4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二年级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 他们应在读、听、写、说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全面的训练, 词汇量有明显的增加,领会式掌握 3550个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 2200)。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音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词汇:领会式掌握 4200 单词,其中新增 650,复用式掌握 2500词,其中 300 为新增词,

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并具有按照基本构成、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2)语法:巩固和加强基本语法知识,提高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3)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以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 7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 3%的材料时,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 100词。

(4)听的能力 :能听懂英语讲课,并能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 130--150词的简短会话、谈话、报道和讲座,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

(5)说的能力 : 能就教材内容和适当的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复述,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日常会话,能就听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思想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6)写的能力: 能在阅读难度与课文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回答问题、写提纲,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 120--150词的短文,能写短信和便条,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

(9)译的能力 :能借助词典将难度略低于课文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 译速为每小时 300英语单词。能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为每小时 250汉字。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Unit1  Happiness(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Finding Happiness

5~6学时 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You Can’t Buy Happiness Passage II A Simple Truth about Happiness Passage III Optimism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2  Human Behavior(6学时)

Page 4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What, Me? Showing Off?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When to Keep Your Mouth Shut Passage II 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 A Practical Approach Passage III How We Can Change Our Wasteful Habits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3  Attitude Toward Work(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Making Work Meaningful: Secrets of the Future-Focused Corporation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Work Lovers or Work Addicts Passage II Company Man Passage III A Day in the Life of “Salaryman”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4  Honesty(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Cheating: Alive and Flourishing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How Honest Are We? Passage II The Truth about Lying Passage III Is Business Bluffing Ethical?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5  Appearance(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Dress for Success Passage II Neat People versus Sloppy People Passage III Turning Boys into Girls Further Development

期中考试和分析 4学时

Unit6  Advertising Compaigns(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Advertising Claims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Insights into Advertising Passage II Developing an Advertising Campaign Passage III Advertising Appreciation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7  Today’s Youth(6学时)

Page 4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Profiles of Today’s Youth: They Couldn’t Care Less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Me, Stuart, Mum and Dad Passage II College Pressures Passage III Postgraduate Paralysis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8  The Media(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It’s Radio!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What Makes TV Most Entertaining Passage II Sounding the Waters Passage III The Power of the Press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9  Computer Technology(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Hackers, Crackers and Trackers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Microchips Passage II Workplace of the 90’s: High-Tech Sweatshop? Passage III Lost in the E-mail Further Development

Unit10  Medical Ethics(6学时)

1~2学时:Preparation & Listening-centered Activities

3~4学时:In-Class reading: A License to Kill

5~6学时:After-Class reading: Passage I Required Course: Beside Manner 101 Passage II Human Cloning, Don’t Just Say No! Passage III How the Gene Test Can Affect Your Insurance Further Development

四、课外教学要求 1、 听力:完成自主听力第 3册。

2、 阅读:完成阅读量 130,000词。

3、 语法:完成语法综合练习

4、 翻译:完成课后翻译练习和 5 篇作文。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分期中考和期末考;成绩按期中占 30%,期末 60%,平时 10%计算。

Page 4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编号:103004

课程英文名称:Visual Basic Programming Languag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2

学时/学分:72/4.5  理论课学时:54学时      上机学时:18学时课程教材:《VB6.0程序设计教程》,陈庆章、胡同森、罗朝盛等编著,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

Page 5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参考书目:1、《VB6.0实践指导与习题集》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胡同森、罗朝盛等编著 2、《VB语言程序设计教程》,谭浩强,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方式: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课外上机实践为辅。考核方式:整个年级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考试。先修课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Visual Basic是为全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的,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编程的第一门课程,为他们今后学习后续的计算机课程,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计算机编程的方法。 Visual Basic是可视化编程的、面向对象的、由事件驱动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具有简单易学、直观形象、功能丰富、使用灵活等多方面的优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总的要求掌握如下四个方面: ⑴ 掌握用VB编制应用程序的基本方法。 ⑵ 熟悉VB的常用控件,以及常用控件的常用属性(以教材中着重介绍的为准),能熟练地阅读、理解、编制简短的VB程序,并上机调试。

⑶ 掌握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编程技巧,能够灵活的使用VB编制解题程序。⑷ 了解数据库的一般知识,能通过一个综合实例,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应用。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1、VB6.0概述(4学时) (1)编制 VB程序的基本步骤。 (2)VB术语与相关概念。 (3)集成开发环境。 (4)编程实例。 习题:教材 P31, 1~3

2、程序设计基础 (4学时)

(1)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 (2)Print语句、赋值语句,

(3)运算符、表达式和常用内部函数习题:P51, 1~2

3、结构化程序设计与数组(10学时)(1)选择结构(2)循环结构

(3)多重循环应用举例(4)数组应用举例

Page 5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习题: P82,1~6

4、函数与过程 (4学时)

(1)函数、过程的编写与调用(2)参数传递(3)多模块程序设计习题: P101,1~3

5、常用控件 (8学时)

(1)命令按钮控件,标签框控件,文本框控件

(2)单选按钮控件,复选框控件,框架控件(3)列表框控件和组合框控件(4)滚动条控件,定时器控件(5)控件数组(6)常见错误及其处理习题课

习题:P160, 1~10

6、图形控件和图形方法(4学时)(1)图片框控件,影像框控件,形状控件和直线控件。(2)VB坐标系(3)图形方法习题:P192, 1~3

7、对话框和菜单(2学时)(1)用户自定义对话框,(2)通用对话框控件

(3)菜单设计。习题:P222, 1~3

8、文件(4学时)(1)文件管理控件(2)文件操作有关与函数

(3)数据文件的操作以及实例。习题:P258, 1~3

9、数据库应用(12学时) (1)数据库概述,VB的数据访问技术 (2)SQL语言与数据库操作(3)数据访问控件(4)数据绑定控件(5)数据库综合应用示例总复习:2

Page 5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考试:2;习题:P341,1~4

大学语文课程编码:308002

英文译文:ChineseLiterature

课程类别:文化素质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1

学时/学分:40/2.5             理论课学时:40学时选用教材:《大学语文新编教程·文学卷》,毛信德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由前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根据这—精神,结合我校的教学、教材实际,特制定本大纲。 2、《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面向人文学院以外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课程,其主要任务是:l、以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学生;2、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3、进一步提高和强化对本国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在我校,除人文学院之外的其他所有本科专业,都按此大纲运行教学,并努力通过教学完成上述三项任务。 3、任课教师必须按照本大纲进行教学,保证课时、内容、教学形式的规范性,在确保重点课文解析基础上,可以发挥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选择大纲所列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4、期末考试的命题范围以本大纲为准,不再另行印发考试大纲,每学期的作业安排 2-3次,作业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按 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成绩,文学史概述与重点作品解析的教时比例分别为 1:3。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绪论文学的含义: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种,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家思想

感情的艺术,即语言艺术,亦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文学的起源。文学的体哉。文学的特征。中国文学的分期。外国文学的分期。上编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章 先秦文学 文学史慨述:《诗经》的产生、内容及影响。屈原及其《楚辞》的历史意义。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的形成及代表作品。 重点作品:《诗经·周南·关雎》、《诗经·秦风·兼葭》、《楚辞••·湘夫人》、《论语》选段。

Page 5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第二章 秦汉文学 文学史概述:汉赋的产生与发展。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历史意义,汉乐府民歌概况。重点作品:服鸟鸟赋》、《七发》、《项羽本记》(节选)、《陌上桑》。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学史概述:建安文学与三曹父子的文学成就。两晋文学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文心雕龙》、

《诗品》的文学价值。 重点作品:《短歌行》、《典论·论文》、《吁嗟篇》、《别赋》、《归去来兮辞》、《文心雕龙·情采》。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 文学史概述:唐代诗歌创作的兴起与演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及边塞诗派。李白的诗歌创作。杜甫的诗歌创作。韩愈与古文运动。白居易与新乐府诗。唐五代词。 重点作品;《春江花月夜》、《鸟鸣间》、《从军行》、《燕歌行》、《江上吟》、《长干行》、《月夜》、《秋兴八首》(之一)、《长恨歌》、《杂说四》、《梦天》、《贾生》、《乌夜啼》(林花谢了)。第五章 宋代文学 文学史概述:北宋的词创作。欧阳修的诗文创作。苏轼的诗文创作。李清照的词与婉约派。陆游的诗词创作。辛弃疾的词创作。 重点作品:《渔家傲》(塞下秋来)、 《望海湖》(东南形胜)、《秋声赋》、《前赤壁赋》、《声声慢》(寻寻觅觅)、《关山月》、《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第六章 元明清文学文学史概述:元曲的产生与发展及四大家的创作。明代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及四大传奇。《红楼

梦》的内容、人物形象及文学价值。明清诗文。 重点作品:《西厢记·长亭送别》、《吴士》、《西湖七月半》、《牡丹亭·惊梦》、《贾宝玉神游太虚境》。附:本编应该涉及的作品——《国殇》、《秋水》(节选)、《苏武传》、《七哀诗》、《兰亭集序》、《西洲曲》《登幽州台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钴母潭西小丘记》、《江南春绝句》、《菩萨蛮》(人人尽说)、《山园小梅》、《蝶恋花》(庭院深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答司马谏议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当年万里)、《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壬辰十二学车驾东狩后即事》(其二)、《黄生借书说》、《板桥题画》、《阿宝》、《己亥杂诗》。

中编 中国现代文学第七章 现代文学的发端 文学史概述:“五四”文学革命的声生和发展。五四新诗与白话文小说的创作。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鲁迅及其《呐喊》、《彷徨》。郭沫若及其《女神》。 重点作品:《伤逝》、《天狗》、《春风沉醉的晚上》、《再别康桥》。第八章 现代文学的繁荣 文学史概述:左翼文学运动与“左联”的成立。流派作家的创作。鲁迅的杂文。左翼作家的创作。矛盾及其小说创作。曹禺的剧作。巴金的小说。老舍的小说。 重点作品:《断魂枪》、《日出》(第四幕)、《萧萧》、《雨巷》。第九章 现代文学的再发展

Page 5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文学史概述:抗战文艺及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等人的创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与解放区文艺的繁荣。重点作品:《华威先生》、《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三八节有感》第十章 当代文学(上)

文学史概述:50年代的文艺思想斗争。50年代的诗歌、小说、戏剧创作。60年代的文学创作。“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摧残。 重点作品:,《小巷深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第十一章 当代文学(下)

文学史概述:新时期文学的繁荣。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新时期的诗歌创作。新时期的戏剧创作。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重点作品:《回答》、《棋王》、《我与地坛》。附:本编应该涉及的作品一—《春末闲淡》、《炉中煤》、《死水》、《乌蓬船》、《老马》、《孤岛》、《三峡》下编 外国文学第十二章 外国古代中世纪文学文学史概述:古希腊荷马史诗。古希腊三大悲剧家。欧洲中世纪文学。但丁及其《神曲》。古代亚

洲文学。 重点作品:《伊利昂记·赫克托耳之死》第十三章 外国近代文学(上)

文学史概述: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歌德及其《浮土德》。 重点作品:《哈姆莱特》(第五幕)。第十四章 外国近代文学(下)

浪漫主义文学及拜伦、雨果的诗歌小说创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美国文学的产生及其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日本近代文学。印度近代文学及泰戈尔的创作。 重点作品:《西风颂》、《父亲之死》、《安娜之死》、《吉檀迦利》。第十五章 外国现代文学 文学史概述:20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流派。无产阶级及左翼文学。 重点作品:《乡村医生》、《局外人》、《伊豆的歌女》。附:本编应该涉及的作品——《普罗米修斯》、《达吉雅娜给奥涅金的信》、《玩偶之家(第三幕片段)》、《印地安人营地》、《百年孤独(节选)》。课程学科基础:汉语言文学师资队伍:人文学院全体汉语言文学教师

撰写人:毛信德      审定人:曹增节

Page 5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中国文化要览课程编码:308005

课程英文译名:An Overview of Chinese Culture

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课程类别:文化素质课                 开课学期:1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学时使用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提高其

自身的文化素质,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植根的经济基础、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发展的历程、多

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古代科学技术、民俗风情等基本知识及其特点。

通过对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认知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责任感。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1)文化的界说

Page 5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3)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4)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大发展阶段和形态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3)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宗法制度(2)宗法制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上古、殷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辽夏金元、明清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1)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2)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3)中国语言文字(4)汉语的历史特点(5)汉语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6)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7)中国古代科技(8)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9)四大发明(10)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1)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2)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1)辉煌的远古艺术(2)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3)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1)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Page 5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3)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1)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2)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3)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1)中国古代宗教与中国文化(2)中国道教(3)中国佛教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1)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2)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境界(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2)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3)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2)群己关系的定位(3)义利与理欲(4)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2)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3)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4)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2)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3)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哲学思考

Page 5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四、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布置 2—3次作业阅读下列相关书目: 1、中国文化史概要,谭家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古文化的奥秘,冯天瑜等,湖北人民出版社

3、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4、中国文化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平定本课程为考查课,以期末作业为主,兼顾学生平时的作业和表现。

备注: 由于我校同时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故教材中的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不讲。其它内容,教师可根据授课专业情况做适当调整。如,艺术专业可适当增加《中国古代艺术》中相关内容的课时,药学专业可适当增加有关医药章节的课时。但第十三章至第十九章的内容不宜减少。

撰写人:宫云维 审定人:曹增节

摄 影课程编码:211061

课程英文译名:Architectural Photograph

课程类别:文化素质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6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12学时 实验学时:20学时

参考书:【1】建筑摄影技法,王虹军、王文婕 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8月,第 1版【2】建筑摄影技法,(日本)高井潔 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7月,第 1版

【3】首届中国建筑摄影大奖赛作品集,UIA《北京之路》工作组、中国建筑学会,天津大学出版社,

Page 5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002年 8月,第 1版【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6月,第 1版【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 12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建筑摄影》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综合素质课。摄影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而且可以帮助

采集资料,加深对建筑的形体、效果的体验。通过有关知识技能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全面了解相机并能进行有效操作,掌握建筑摄影中

的光线、取景、构图、景深等技巧,掌握一些特殊题材的拍摄技法,培养学生建筑摄影的专业眼光和及时有效进行具有创造性的拍摄的能力。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 建筑摄影的基础知识1.1 绪论(建筑摄影入门)建筑摄影的概念建筑摄影的分类与特点建筑与摄影建筑摄影的作用与魅力

1.2 摄影器材 相机(机身) 镜头

  胶片 常用附件

1.3 摄影的基础知识曝光景深曝光宽容度色温

第二章 建筑摄影的基本技术2.1 采光法  摄影用光的六个基本要素  摄影用光的基本技巧2.2 构图  构图及其形式规律  构图诸元素及其处理

 相机位置与画面效果 主要构图方式及其效果画幅纵横与画幅剪裁

Page 6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构图的共性基本点第三章 建筑摄影的拍摄技法3.1 竣工照片的拍摄3.2 古建筑的摄影技法3.3 仰拍技法3.4 建筑模型的拍摄3.5 拍摄工程进度3.6 拍摄效果图(二) 学时分配本课程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程前半段关于基础知识和技术理论以讲课教学为主

后半段各类摄影技法的掌握以实践教学为主,根据实践拍摄时的具体情况和问题辅以理论讲解与辅导。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绪论 1 0 1摄影器材 2 2 4摄影的基础知识 1 0 1采光法 3 3 6

构图 4 3 7

建筑摄影的拍摄技法 1 12 13(三) 重点、难点本课程重点在以下几个内容:1、熟悉掌握各类摄影器材的使用;2、建筑摄影的用光与构图的技术;3、各类专项题材建筑摄影的拍摄技法。本课程的难点:1、摄影的一些基础知识及运用的灵活性;2、建筑摄影辅助灯光设备的使用;3、针对不同题材不同拍摄对象的不同处理。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熟悉了解各类摄影器材和辅助设备的特点和使用2、掌握曝光、景深、色温等摄影理论知识3、掌握各类光线的要素特点和摄影用光的基本技术4、掌握建筑摄影的构图元素、方式和法则5、熟悉常用建筑题材的拍摄方法

四、课内实验安排

Page 6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每组人数 基本教学要求1 熟悉摄影器材 2 2-4 掌握器材及附件的性能和使用方法2 摄影用光技巧 3 2—4 掌握各类光线的基本摄影技巧3 构图 3 2-4 熟悉各种构图法则及其应用4 古建筑摄影 3 2-4 掌握古建筑拍摄的特点5 竣工照片的拍摄 3 2-4 掌握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的拍摄特点6 模型或效果图摄影 3 2-4 掌握人造光源的布置和利用

拍摄角度的调整和处理7 室内摄影 3 2-4 掌握室内摄影的构图和用光特点

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实践类课程。在课程作业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类专项建筑摄影和照片冲印。

由于拍摄对象和气候条件等的限制,拍摄作品很难在课堂时间内全部完成,要求学生课外也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摄影实践和对拍摄对象的考察。课外教学要求主要包括:阅读相关参考书,有针对性的摄影欣赏,摄影实践:选择较典型的建筑摄影地点,由教师提出实习计划,明确拍摄选题及拍摄数量。按每人所交作品评定成绩后,根据情况选出部分优秀作品进行教学展示(必要时可进行展示评比与奖励)。六、课程改革与特色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较多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课程的主要特色在

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理论讲授与作品案例分析相结合,实践中问题的分析解决与技法讲解相结合。课程改革设想:1、重视实践环节,许多建筑摄影的技巧与技法在拍摄过程中渗透讲解;2、加强学生的建筑摄影的专业鉴赏能力,老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作品

案例的分析;3、加强作品评价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相评价,从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共同促进提

高。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查课。学生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2、学生上课出勤、作业,提问与讨论占 20%。3、每个同学根据指导老师要求完成一定数量和专项的摄影作品,以此作为综合评价学生摄影

技能和构图审美等掌握程度的依据,成绩占 80%。要求构图合理、层次丰富、拍摄主体明确、内容有深度。

撰写人:徐鑫 审定人:陈前虎

Page 6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世界城市课程编码:204155课程英文译名:Cities in the world课程类别:文化素质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 7学时/学分:16/1 理论课学时:16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世界城市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外的一门辅助性课程。通过对当今世界不同城

市的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的介绍,以及对城市类型和城市现象的分类和解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对城市现象的敏感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以城市为本,从城市出发”的概念是本课程的目的。城市是当今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承载体和平台,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

展。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研究内容与城市密不可分。不但涉及城市的物质环境设计,而且在更深的层面上影响人类的活动,影响社会的发展。通过对世界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城市的介绍,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理解城市发展和运行的规律,对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实践中尤为重要。作为专业类的辅助课程,帮助学生们理解城市,培养学生关注城市的习惯和提高分析城市环境的能力是世界城市这门课程的重要任务。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建筑学业、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学生,授课时数为 16学时。本课程在结构上分为两大部分:城市认知和城市分析。这两方面的训练在实现过程中既有独立

的部分也有相互融合的部分。两部分具体内容包括:Ⅰ、城市认知1、世界城市发展史(1)城市的概念及城市的产生,通过对于城市形成以及发展的介绍,理解什么是城市。(2)城市物质环境认知,对城市形态,城市物质载体即城市街区,城市建筑等要素进行认知

训练,培养对城市形态的敏感性。(3)城市非物质环境认知,对城市经济政治等影响城市生活和城市形态的非物质要素进行充

分的了解,理解城市发展和演变的内在动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在专业设计过程中城市的重要性。2、世界城市类型(1)地理区域类型,以地理区域为分类标准,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城市,从而理解地理区域

对于城市的影响。(2)政治区域类型,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为分类标准,了解社会意识形态对城市的影响。

Page 6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3)经济区域类型,以经济发展水平及规模为分类标准,了解社会经济对城市发展及运行的影响。

Ⅱ、城市分析城市分析能力培养是本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理解城市环境离不开对城市环境的分析。(1)城市现象解读,对城市中各种现象进行示例性解读,培养对城市现象的敏感度,以及透

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 城市分析方法,学习各种城市分析的方法和专业手段,提高分析城市现象的水平和能

力。(3) 城市分析表达及应用,运用所需到的城市认知和分析方法,根据实际专业应用中所处

的不同情况,对所做的城市分析及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有效的表达,提高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以上两个方面内容在课程中的具体作法如附表。

(二) 学时分配理论系统 学时(共 16)城市认知 8(总)

1、什么是城市 12、城市发展的历史 13、城市物质环境 14、城市非物质环境 1

世界城市类型概览 1地理区域类型 1政治区域类型 1经济区域类型 1城市分析 8(总)

1、城市现象解读 22、城市分析的基本方法 43、城市分析表达及应用 2

(三) 重点、难点城市现象的解读及城市分析的基本方法是本课程的重点、城市分析表达及应用是本课程的难点。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作为专业课的辅助课程,其教学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和确立城市的基本概念;(2)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历史;(3)了解世界城市的基本类型;(4)了解城市的基本现象;(5)初步了解和掌握城市分析的基本方法;(6)初步了解和掌握城市分析表达的基本方法和基础应用;

四、课内实验安排:无

Page 6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内 容 课时(共 10)

城市环境认识 1人与城市的尺度 1城市现象解读

1、城市形态 12、人的行为 1

城市分析1、图表分析 12、类型分析 1城市分析表达朝晖九区城市区域分析 4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1、本课程位新开设的专业辅助课程,力图改变以往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脱节的现象,通过对

当今现代世界城市的解读和分析,确立学生在专业设计中的城市意识。2、课题的设置灵活,理论讲授与实例练习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根据

学生的进展情况随时作出调整。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采用平时各训练的平均成绩作为学生的总评成绩,不进行集中考试,不设立补考。

撰写人:陈怀宁 审定人:陈前虎

Page 6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欣赏课程编码:204154课程英文译名:Architecture Appreciation

课程类别:文化素质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16/1 理论课学时:16学时选用教材:教师自编教案教学参考书:【1】《建筑艺术简史》夏娃等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

【2】透视“建筑学”——建筑艺术导论,王绍森著,科学出版社【3】透视建筑,汉宝德著,百花文艺出版社【4】建筑的故事,乔纳森·格兰西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全校性公选课,是一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通过讲课,让学生感受建筑内部

空间、观看建筑美的造型、聆听建筑的节奏和旋律、呼吸建筑蕴涵的文化气息、启发他们用心灵触摸建筑,从而希望能够拓宽他们对建筑的认识,让建筑在他们心中活起来,流动起来,把他们领入到一片艺术的新天地中。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增强他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课程基本内容

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概略(1) 绪论:建筑三原则(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概述

2、中国古代建筑特征总结(1) 结构特点(2) 空间特点(3) 故宫:建造背景、艺术特色等

3、中国近代建筑概略(1) 中国近代建筑出现背景及发展历程,(2) 近代建筑与建筑师——吕彦直与南京中山陵(3)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特例——澳门近代建筑

4、西方古建筑发展历程概略(1) 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建筑概述

Page 6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 西方古建筑特征总结5、西方古建筑的重要代表

(1) 雅典卫城 2、圣彼得大教堂 3、西方古建筑与中国古建筑的比较

6、西方现代建筑概略1、西方现代建筑的萌芽2、西方现代建筑代表人物及建筑

7、当代世界建筑概略1、多元的设计思潮2、数字化设计

8、课程回顾与总结(二)学时分配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教学方式 备注

1 绪论(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参考书目)中国古建筑发展历程概略 2 多媒体讲课

2 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者——故宫中国古建筑特征总结 2 多媒体讲课、录像

3 中国近代建筑概略中国近代独特地理单元——澳门 2 多媒体讲课

4 西方古建筑发展历程概略 2 多媒体讲课5 西方古建筑的重要代表 2 多媒体讲课、录像6 西方现代建筑概略 2 多媒体讲课7 当代世界建筑概略 2 多媒体讲课8 课程总结 2 多媒体讲课

录像(三)重点与难点本课程重点:要理解建筑的三原则,掌握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古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现代建筑

的基本特征。本课程难点:如何让非专业学生理解建筑的相关知识,明白建筑是不同于音乐、美术的实用性

艺术。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建筑的基本特征2、掌握中外古建筑的基本知识与特征3、掌握现代建筑的基本知识与特征

Page 6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四、课内实验安排无

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课外阅读参考书目六、课程改革与特色 按照史纲形式进行内容安排,高度概括中外古今建筑的基本特征,穿插讲授中外经典建筑实例。教学方法以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为辅,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目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科程为选修课,考核方式以考察为主,成绩以结课论文(70%)与日常考勤(30%)综合评

定。

撰写人:赵淑红 审定人:陈前虎

Page 6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课程编码:204056

课程英文译名:Descriptive Geometry and Shadow Perspectiv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1-2

学时/学分:80/5 理论课学时:80学时教材:【1】《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张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建筑阴影和透视》,黄钟琏,同济大学出版社参考书:《建筑阴影透视》,乐荷卿,湖南大学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它研究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绘制和阅

读建筑工程图样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建筑阴影和透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制图技能,同时又是后续课程和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学习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培养对三维形状与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和形象思维能力。 3、培养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能力。

4、建筑阴影形成与绘制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5、建筑透视形成与绘制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的基本内容1、画法几何

a.投影的形成与分类;点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两点的相对位置。b.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直线实长和倾角求法,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

两直线之间的平行、相交、交叉以及一边平行于投影面的直角的投影特性。

Page 6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c.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平面上作点、作直线的方法。d.直线与平面以及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平行、相交和垂直的投影特性及作图方法。e.曲线、曲面.平面曲线一圆、空间曲线一圆柱螺旋线和螺旋楼梯的投影特性和画法。f.平面立体的投影特性和画法,立体表面作点作直线的方法。回转面的投影特性和画法,曲面

体表面作点、作直线的方法。非回转直纹面的投影特性。g.立体表面的交线。特殊位置平面与平面立体、曲面立体截交线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贯穿点

的作图方法和同坡屋面交线的作图方法。两平面立体、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以及两曲面立体的相贯线的作图方法。

h.轴测投影。轴测投影的基本知识,正等测、正面斜等测和正面斜二测的画法。2、制图基础

a.绘图工具和仪器作图的使用。b.国家标准和制图基本规格。c.常用的几何作图方法。d.组合体投影图的画法、读法和尺寸标注以及工程形体的表达方法。e.各种剖面图和断面图的表达方法,以及常用的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

3、房屋工程图a.建筑制图基本规定。b.建筑施工图的图示内容与图示特点。c.结构施工图的图示内容与图示特点。

4、建筑阴影透视a.阴影和几何元素的阴影。b.平面立体的阴影。c.曲线、曲面和曲面立体的阴影。d.透视和几何元素的透视。e.透视的作法:视线法、交线法、量点法与辅助作法。f.曲线、曲面和曲面立体的透视:曲线、曲面的透视及其特性,曲面立体的透视。g.三点透视的基本知识。h.透视图选择的基本知识。i.透视阴影和反影的基本知识。

(二) 学时分配

Page 7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绪论、点的投影 2 2直线的投影 4 4平面的投影 3 3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相对位置 6 6投影变换 3 3基本形体的投影 3 3曲线与曲面的投影 3 3平面立体表面的交线 3 3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曲面立体表面的交线 3 3组合立体的投影 3 3轴测投影 3 3剖面图与断面图 3 3建筑制图基本规定 3 3建筑施工图基本知识 3 3结构施工图基本知识 3 3阴影和几何元素的阴影 2 2平面立体的阴影 6 6曲线、曲面的阴影 2 2曲面立体的阴影 6 6透视和几何元素的透视 2 2透视的作法(一)灭点法 4 4透视的作法(二)量点法 4 4曲面立体的透视 4 4三点透视、透视阴影和反影简介 2 2合计 80 80

3、重点、难点(1)对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与掌握。对形体

三维性与正投影二维性之间的关系、对形体分析的切入点与准确性的辨析与把握。(2)建筑制图国家标准的条文的理解与掌握;对建筑形体常用表达方法的辨析与把握。(3)对建筑阴影基本性质与运用的理解与掌握;对形体、形体的投影、形体的落影、落影的投

影的关系辨析与把握。(4)对建筑透视基本性质与运用的理解与掌握;对一定条件下形体透视图绘制方法的辨析与

把握。

Page 7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画法几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2、训练三维形状与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和形象思维能力。3、培养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能力。4、掌握绘制和阅读建筑工程图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掌握建筑阴影形成与绘制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6、掌握建筑透视形成与绘制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四、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第一学期平均每次课后布置 1-2 小时的练习题,第二学期平均每次课后布置 3-4 小时作图练

习。要求学生重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各章节的知识点,重视课程知识体系的基本理论,着重培养学生空间分析的能力,全面掌握本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五、课程改革与特色

通过对本课程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与不断变化的教学条件的分析,课程改革立足于培养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方法以展现课程基本原理的图形研究为主,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第一学期考核在课程结束时统一命题、考试、课程评分,考试成绩占 80-90%,平时成绩占 10-

20%。第二学期考核在课程结束时统一命题、考试、课程评分,考试成绩占 60-80%,平时成绩占20-40%。

撰写人:陆萍 张华 审定人:张豪

Page 7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概论与初步课程编码:204043

课程英文译名:Preliminar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1-2

学时/学分:128/8 理论课学时:128 学时教材:建筑设计初步与教学实例,黄源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3月参考书:【1】建筑初步,田学哲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三版

【2】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程大锦著,刘丛红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5

【3】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德)托马斯·史密特著,肖毅强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建筑概论与初步为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其他许多专业课的前修课。通过该课程使学生

了解建筑学概况、学科构架、研究对象和内容,了解建筑设计及其相关学科,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从而为建筑学专业其他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Page 7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

1、建筑学的概念建筑和建筑学的概念,建筑学研究的对象,建筑学研究的内容,建筑学研究的意义。2、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

建筑设计的组成,建筑设计的内容,不同深度的建筑设计,设计的基本方法。3、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历史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西方建筑史,西方古典建筑,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流派,现代

建筑理论。4、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规划在公共政策、工程实践等方面的作用。5、景观设计景观设计的组成,景观设计的内容,景观设计的历史,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6、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建筑物理环境的控制、建筑设备。7、建筑基本表现技法铅笔线条练习,墨线练习,钢笔画,水墨及水彩渲染,模型制作。8、形态构成抽象形态构成。9、建筑工程基础建筑制图知识,图纸抄绘,建筑测绘。10、设计方法入门建筑实例调研与分析,大师作品分析,基本单元空间设计,外部空间体验分析,建筑元素分析

与组织,小品建筑及户外空间设计。(二) 学时分配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在此以模块的形式将其分为几大部分,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及其细分可根

据具体情况作出安排。内 容 学时数(共 128学时)

总学时 讲授 习题 参观调研

Page 7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学概论(包括建筑学概论,建筑设计的程序及内容,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及景观设计引介,建筑材料、结构及建筑技术引介,建筑与人体尺度,中外著名建筑师介绍及作品分析等)

20 20

建筑表现技法训练(铅笔及墨线线条练习,水墨及水彩渲染,图纸抄绘,建筑模型制作,建筑测绘,抽象造型训练等)

50 10 40

建筑设计基础(基本单元空间设计,外部空间体验分析,建筑元素分析与组合,小品建筑及户外空间设计,小型建筑设计等)

50 10 40

中小型建筑作品参观与分析 8 8

(三) 重点、难点课程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即建筑基本知识的引介和基本技法的训练。在建筑概论部分,应引

导学生树立广义的建筑设计观,即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的融合,并共同组成人居环境科学。在具体内容的引介上,可以“材料与形式,结构与空间,功能与场所”等几对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在基本技法训练上,应由浅至深逐步安排教学内容。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成分,逐步建立起专业化的思想和方法。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建筑学概况。了解建筑学研究对象、内容等;了解建筑学研究中科学、技术、艺术、工程的不同范畴;了解建筑设计;了解与建筑相关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设计、建筑物理环境、建筑技术和设备等各学科的基本构架;了解建筑学的教学特点和学习方法。

2、通过建筑表现技法、抽象造型设计和建筑体验分析三部分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方案表达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动手、创造的能力,掌握空间分析的方法,提高理性认识建筑的能力。

3、通过小型建筑系列设计,使学生逐步掌握小型建筑方案的立意构思、优化比较、修改深入以及最终表现的方法与步骤。四、课内习题、实验安排主要包括建筑认识参观及调研分析,各类模型的制作等。

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建筑表现技法部分包括一系列课堂练习;建筑设计基础部分采用理论讲解、课堂辅导与课程作

Page 7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业结合的方式。课程作业所需时间大致为课内与课外 1:2的时间配备。此外,课外还可以安排一定量的建筑绘画、建筑调研等方面的内容。六、课程改革与特色建筑概论与初步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在保持原有重视图面训练工作的同时,应强调“形

式”与“内容”的统一,积极引入有关建筑设计的基础内容。例如:各种建筑材料及其组合(砌筑)方式,建筑的基本元素及其尺度,中小型建筑作品调研与分析,建筑环境认知与分析等。努力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逐步了解建筑的宽广内涵,学会分析和思考建筑的基本问题。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察。本课程采用平时各次课程作业的平均成绩作为学生的总评成绩,不进行集中考试,不设立补考。

撰写人:朱怿 审定人:于文波

Page 7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物理课程编码:204055

课程英文译名:Architecture Physic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6

学时/学分:64/4 理论课学时:56学时 实验学时:8学时先修课程:建筑设计教材:《建筑物理》,柳孝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第 2版参考书:【1】《建筑物理》,四校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第 2版

【2】《室内环境与设备》,吴硕贤,葛坚,张三明,夏青,中国建筑工业版社,1996.1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建筑物理》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是主要研究人们对房屋建筑内、外环境的物质和精神的要

求,并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在建筑和规划设计中,为人们创造适宜的物理环境的学科。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 第 0.1章 物理环境概念

人与环境简述,人与物理环境、城市物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第 1.1章 室内热环境本章主要讨论人与室内热环境的关系,室热环境影响因素,中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与改善室内

环境的途径。第 1.2章 传热基本知识本章主要讨论传热方式,平壁的稳定传热,平壁的周期性传热。

第 1.3章 建筑保温本章主要讨论建筑保温的途径,围护结构保温设计,围护结构传热异常部位与保温措施。围扩

结构的蒸汽渗透与冷凝。第 1.4章 建筑防热本章主要讨论夏季室内过热的原因及防热途径,围护结构隔热设计。房间的自然通风。

Page 7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第 1.5章 建筑日照与遮阳本章主要讨论日照的基本原理,棒影日照图的原理和应用及建筑遮阳。

第 2.1章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本章主要介绍建筑光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光度单位及应用,材料的光学性质,视度及影响

视度的因素。第 2.2章 天然采光本章主要讨论光气候和采光标准,采光的形式与做法及特点,采光设计与计算。

第 2.3章 建筑照明本章主要讨论人工光源的光特性及灯具的分类与特点,室内工作照明设计,室内环境照明设计

介绍外立面的夜间照明。第 3.1章 建筑声学基本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声音、声源的方向性,声功率,声压,声强和分贝等基本概念,声波在户外与室

内的传播规律及现象。混响时间,室内声压级及人对声音的感受。第 3.2章 吸声材料和隔材料本章主要讨论吸声材料、隔声材料(构造)、声音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传播,楼板隔声,建筑围

护结构隔声评价标准。第 3.3章 噪声控制本章讨论城市噪声及噪声评价量,环境噪声标准与立法,环境噪声的控制。室内吸声减噪,建

筑隔声、防振及消声。第 3.4章 室内音质设计主要讲座围蔽空间的声学现象及各类厅堂音质设计,混响时间的计算。

(二) 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第 0.1章 物理环境概念 2 2第 1.1章 室内热环境 4 4第 1.2章 传热基本知识 6 6第 1.3章 建筑保温 4 4第 1.4章 建筑防热 4 4第 1.5章 建筑日照与遮阳 4 4第 2.1章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4 4第 2.2章 天然采光 6 6第 2.3章 建筑照明 4 4第 3.1章 建筑声学基本知识 6 6第 3.2章 吸声材料和隔材料 4 4第 3.3章 噪声控制 4 4第 3.4章 室内音质设计 4 4

Page 7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实验一:热环境参数的测定 2 2实验二:检验侧窗采光房间的

实际采光效果 3 3

实验三:室内声压级的测量 3 3合计 56 8 64

(三) 重点、难点1、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教学大纲中加“ ”号。对于重点内容。应讲深讲透,力求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何分析方法。

2、课程难点建筑热工学的难点为平壁传热的原理与计算。应重点讲清原理,及应用的范围。建筑光学的难点是天然计算。建筑声学的难点是基本知识与室内混响时间的计算。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人与物理环境的基本关系与相互影响,及城市物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了解物理环境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中的作用。2)了解响室内热环境的因素与改善室内热环境的途径。3)掌握热基本知识,重点理解平壁的稳定传热,了解平壁的周期性传热。掌握平壁内部温度、

墙体总热阻、保温层厚度的计算方法。4)了解建筑保温的途径,掌握围扩结构保温设计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围护结构的蒸汽渗透、

冷凝的形成原因及防止措施。了解夏季室内过热的原因及防热途径,了解隔热设计与自然通风的措施。

5)了解日照的基本原理,理解棒影日照图的原理及应用,掌握建筑遮阳的构造方法。6)了解建筑光学基本知识。7)掌握光气倏与采光标准的概念与原理,掌握采光设计与采光计算的方法。8)了解建筑照明中人工光源的光特性,掌握室内工作照明设计方法,了解室内环境照明的设

计方法。9)掌握建筑声学的基本知识与概念10)掌握吸声材料与隔音材料的原理与构造方法,掌握吸声、隔声材料(构造)的设计方法。11)了解噪声与噪声评价的标准与方法,掌握室内吸声减噪与建筑隔声的方法。

Page 7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2)掌握围蔽空间的声学现象不同厅堂的声学要求,了解厅堂的音质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掌握混响时间的计算。《建筑物理》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声、光、热三大方面,知识覆盖面广,即要注重原

理与理论的掌握,更要注意在建筑设计中解决实际总是的能力,且应设计、施工、造价、维修等方面综合考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着重于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方法教学,为以后的建筑设计中解决环境物理课题打下基础。四、课内实验安排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每组人数 基本教学要求

1 热环境参数的测定 2 操作 5-7 掌握仪器操作方法,了解建筑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2 检验侧窗采光房间的实际采光效果 3 操作 5-7 掌握照度计的使用方法,了解侧窗采

光的特点,理解侧窗采光的利弊。3 室内声压级的测量 3 操作 5-7

掌握声级计和倍频程滤波器的操作方法,了解室内声场的特点,理解声传播与声吸收的基本规律

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通过习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为此每章结后都要布置适

量的习题。建筑物理是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是为建筑设计提供帮助的。因此在课外应对建筑中的声、光、

热三个方面应充分运用所学习的建筑物理理论来理解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重点应对以下几方面加强实践训练: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防热性能的改善方法;建筑遮阳的合理形式;天然采光的形式与具体方法;噪声的防止与影响;建筑厅堂的声学设计基本方法等。六、课程改革与特色本课程最主要的特色及难点在于建筑物理环境的现场和理论之间的联系,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就是要努力建立这两方面的联系和体会。主要的手段和方法一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利用多媒体方法生动地将声、光、热几部分的现象与理论传达给学生;二是多利用建筑的实际项目与环境进行体验教学与示范教学。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期末进行考试,总评成绩实验占 10%。

Page 8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撰写人:何丹羽 审定人:邰惠鑫

Page 8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编码:204053

课程英文译名:The Theory of Public Building Design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3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学时 先修课程:建筑概论与初步教材: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 2版),天津大学,张文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1】《公共建筑设计基础》,鲍家声【2】《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总体设计》,凯文·林奇,加里·海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景观设计学》,【美】约翰·O·西蒙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建筑外环境设计》,刘永德,【日】三村翰宏,川西利昌,宇杉和夫,中国建筑工业出版【6】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6月【7】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6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分析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共性问

题,学习公共建筑设计的一般原则、方法和相关专业知识,在促进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通过课程设计的方式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 公共建筑概论( 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掌握的重点内容有:公共建筑学习内容及当前创作趋势1、公共建筑的内容、公共建筑分类2、公共建筑设计的意义与要求。3、当前创作趋势。

Page 8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难点:公共建筑的分类。第二章 公共建筑的总体设计与构思( 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掌握的重点内容有:

1、总体设计的任务及意义。2、总体构思的原则设计剧场的用地。3、环境与构思。4、总体设计的内容与要求。5、总体布局方式。难点:总体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第三章 公共建筑空间构成及组合( 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公共建筑空间构成及其相互关系。2、公共建筑空间组合的功能要求。3、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方式。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4、结合地形的建筑布局。5.高层建筑的布局。难点:合理地组织交通流线、公建空间组合方式。

第四章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 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2、建筑美的法则。3、室内、外空间环境艺术。难点:建筑美的法则及运用、空间的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

第五章 公共建筑技术经济问题的分析( 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公共建筑设计与结构技术。2、公共建筑的经济分析。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3、公共建筑与设备技术。

Page 8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难点:空间结构体系与公共建筑、空气调节。第六章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综合分析( 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分隔性的空间组合。2、连续性的空间组合。3、观演性的空间组合。4、高层性的空间组合。5、综合性的空间组合。难点:观演性的空间组合、高层性的空间组合。

(二)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公共建筑概论 6 6

公共建筑的总体设计与构思 4 4

公共建筑空间构成及组合 4 4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 6 6

公共建筑技术经济问题的分析 4 4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综合分析 4 4

其它 4 4

合计 32 32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外参观、讨论分析等。通过上述基本教学步骤,

要求学生掌握公共建筑的设计理论、专业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题设计中,提高单体设计和群体组合设计技能,加强创造性工作能力。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包括闭卷考试和论文考查,最终总成绩比例分配建议: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 60%,考查占总成绩的 40%。根据我校教学及该试题涵盖专业多的特点,对考试范围作以下要求:  1、能正确、清楚地解释在建筑设计原理教材和有关参考书目中学到的关于建筑设计学科的各种基本概念。  2、能正确、清楚、简明扼要地表述有关建筑设计的各种基本理论、观点;公共和居住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的有关基础理论和设计知识问题。

Page 8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3、能有理论、有实例、有分析、有观点的通过笔述和绘图,正确表述关于建筑设计的各种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相关问题。题型结构:选择题、名词与概念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图示题

撰写人:李青梅 审定人:邰惠鑫  

Page 8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构造(一)课程编码:204166 课程英文译名:Building construc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4 学时/学分:64/4 理论课学时:60 实验学时:4 先修课程:建筑材料、建筑设计教材:建筑构造(上册),李必瑜 魏宏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第 3版参考书:

【1】建筑构造设计,颜宏亮,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1【2】建筑构造设计基础,刘昭如,科学出版社,2005.1【3】建筑构造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第 2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建筑构造是课程是研究建筑物各部分的组合原理、构造设计原理和施工等问题的综合性很强的

学科,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一般建筑构造和特殊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训练学

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决策能力;并通过实践性环节,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建筑设计中灵活运用。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 概论本章介绍建筑的各种分类标准,建筑构造设计的内容、要求,构造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二章 地基与基础了解地基基础设计应满足的基本条件,掌握地基的种类,基础的各种形式及防止不均匀沉降的

措施。第三章 墙与隔墙了解墙的分类。决定墙体构造的因素,掌握勒脚、散水、窗台、过梁、圈梁、构造柱等构造设计,

掌握常用墙面装饰构造设计,掌握轻质隔墙的构造设计,了解各种幕墙的构造。第四章 楼地层了解楼地层的构造要求、构件布置及种类,掌握全现浇混凝土楼面及顶棚、阳台、雨棚的构造设

计,掌握常用地面构造设计。第五章 楼梯与台阶

Page 8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了解楼梯与台阶的种类及基本要求。掌握钢筋砼现浇楼梯及台阶的设计,了解无障碍设计的基本知识。第六章 屋顶了解屋顶的形式及基本要求,掌握平屋顶、坡屋顶的构造设计,掌握屋面防水构造设计。

第七章 门窗了解门、窗的种类及基本要求,掌握常用门、窗的构造设计。

第八章 变形缝及抗震设施掌握变形缝的种类及基本要求,掌握各种变形缝的构造设计,了解建筑抗震构造设施。

(二) 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概论 2 2地基与基础 4 4墙与隔墙 8 2 12楼地层 8 8搂梯与台阶 8 2 10屋顶 8 2 10门窗 8 8变形缝与抗震设施 6 6参观调研 6 4合计 52 12 64

(三) 重点、难点1、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体现在教学内容中,凡要求掌握的均为重点,对重点内容应讲深讲透,讲清基本

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2、课程难点本课程的难点在于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能贯穿起来,系统地解决建筑构造实际问题。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建筑物的分类、等级、模数制概念及建筑构造设计的一般原则。2、掌握建筑设计主体 6大部分(地基基础、墙、楼地面、楼梯与阳台、屋、门窗)的作用,设计原

理及构造方法,掌握各部分构造节点图的绘制。3、掌握建筑变形缝的构造原理及作用,掌握变形缝构造图的绘制。4、了解新材料工艺的构造方法。

四、课内实验安排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每组人数 基本教学要求

Page 8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参观调研 6

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结合正在进行的建筑设计进行建筑构造设计,课堂内安排 8学时习题课,当堂发现学生在绘制

构造图中的错误及不足,给予指导。参观调研 4学时,让学生在实际工程中观察建筑构造的细部和节点构造处理,增加感性认识。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 由于建筑构造课程的实践性强,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尽量增加学生对于实际建筑构造的认识了解,同时积极争取学院投资建设建筑构造示教室,以便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建筑构件及其连接构造。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平时成绩点总评分 30%。

撰写人:邰惠鑫 审定人:孟海宁

Page 8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城市规划设计原理课程编码:204036

课程英文译名:Principles Of Urban Plan And Design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学时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原理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 李德华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三版)2001.6

参考书:【1】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周俭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5

【2】城市意象,(美)凯文.林奇,林庆怡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6

【3】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考试制定用书),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编, 中国建工出版社,2000.6

【4】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加拿大)简 .雅各布斯,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 (第二版),2006.8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城市规划原理是建筑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和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了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了解城市规划的编制目的和编制程序及其各工作阶段的工作内容及其作用,理解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和相关的结束规定,熟悉作为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编制要求,

Page 8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掌握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的理论和设计方法。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关联关系,建立整体的建筑观,拓展专业相关知识为塑造建筑师应具有的深厚的职业素养打好基础。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课程基本内容1、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1)什么是城市、城市怎么发展;2) 城市性质的概念 城市性质的类型;3)城市化的概念;4)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概念、城市人口规模;5)城市规划学科的起源与发展;

2、城市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1) 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体系的概念、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组成;2)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地位与作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目的、内

容、程序及其主要指标 ,总体规划案例分析;3)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详细规划的概念、类型及其作用和地位,详细规划编制的目的、内容

与程序,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3、城市用地及其布局

1)城市用地、城市用地的概念 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的分类2)城市主要用地类别的布局要求概述、工业用地的布局、居住用地的布局、公共设施用地的布

局、城市绿地的布局;4、城市布局与城市规划结构、城市形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城市规划结构的概念、规划结构的类型及其案例比较5、城市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系统的功能、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任务、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城市道路的分级6、城市居住区规划

1)城市居住区的概念和类型、我国现行居住区组织模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住宅群落的概念

2)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类型3)住宅用地规划

Page 9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住宅用地规划的物理环境要素:日照,日照间距,通风等住宅用地规划的社会环境要求住宅组团设计与住宅选型

4)居住区的交通组织和道路系统规划居住区交通方式与交通组织:人车分流 人车混行 人车共存居住区道路规划原则和基本形态类型居住区的静态交通问题

5)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与分类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指标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方式

6)居住区绿地和户外空间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极其规划布置方法

7) 市政工程设施、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电力电讯系统、环卫系统、燃气系统8)规划指标、规划指标的内容与意义、各类用地的划分计算规定、用地平衡表、综合技术经济

指标;7、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和城市广场

1)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公共活动中心的分类、分级公共活动中心布局的基本要求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布局的主要形态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实例

2)城市广场广场的功能与类型、广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广场规划设计实例

(二) 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绪论 什么是城市 2 2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2

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2

Page 9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城市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3 3

城市用地及其布局 3 3

城市布局与城市规划结构 2 2

城市道路系统 2 2

城市考察报告交流评析 2 2

城市居住区的概念和类型 2 2

住宅用地规划 2 2

居住区的交通组织和道路系统规划 2 2

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 1 1

居住区绿地和户外空间规划设计 1 1

市政工程设施 1 1

规划指标 1 1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和城市广场 2 2

复习课 2 2

合计 30 2 32

(二) 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为:城市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城市详细规划的类型、作用、编制方法、城

市居住区规划中的住宅用地规划、居住区交通组织和道路系统规划;课程难点:课程知识点分布广且较多,每一部分的主要知识点似乎都不难懂,但真正理解掌握

起来相对较难的主要有:城市规划各阶段的作用相互关系、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及其意义与作用、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与交通组织的关系、居住区规划中住宅用地规划的原理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本课程的主要难点还在于对这些知识点融会贯通,以及理论和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分析运用。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2、了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3、了解各类城市规划编制的目的与程序4、理解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和相关技术规定5、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原理与方法6、掌握基本的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要求

四、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本课程习题主要以思考题和城市考察报告方式完成。思考题一般结合课堂内容在要求课外阅读

相关教学参考书基础上思考完成。课外教学要求主要包括:指定参考书的阅读、相关规划案例的收集解读和城市考察。要求在修课期间课外完成一次城市考察,考察对象为自行选择大城市地段或小城市整体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学生课外思考题将有选择地在课前讨论,考察报告进行交流讨论。

Page 9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五、课程改革与特色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多涉及面广泛具有浓厚的实践色彩,并具还有较强的政策性和一定时

效性。课程主要特色是基本知识理论学习和学生在课外教学要求引导下的拓展延伸相结合,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和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书面内容的学习和对城市对象的具体考察相结合。课程改革的主要设想:强化课程的实践性,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城市现场授课,课堂主题讨论以及规划案例的剖析。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成绩的评定主要由几个方面组成:1、期末考试成绩约占 70%。2、城市

考察报告:占 20%。3、平时表现包括课外阅读思考题情况、上课到课课堂纪律等占 10%。

撰写人:王剑云 审定人:陈前虎

Page 9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中国建筑史课程编码:204064

课程英文译名: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5

学时/学分:48/3 理论课学时:48

先修课程: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Ⅰ、Ⅱ;教材:《中国建筑史》,潘古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 5版)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华夏意匠》,李允钎,广角镜出版社·香港【3】《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刘致平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刘致平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中国建筑美学》,候幼彬,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6】《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候幼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http://arch.seu.edu.cn/arch_his:东南中国建筑史精品课程

【9】http://www.tongji-caup.org/2006jpkc/cq/second/second.html,同济建筑历史与理论精品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系统的解读中国建筑历史,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与建筑

的成就和演变之间的关系。掌握各个时期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特征,掌握中国建筑历史专业基础知识。由知识而思维,史论并重,建立历史理论学习的多元性与批判性,获得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收益,建立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 绪 论

Page 9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概说1) 学习中国建筑史的目的和方法2) 近代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营造学社3)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4) 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

2、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 多样与主流

2) 礼制的线性思维(礼制的空间观、“营造”概念、家为原型、间架概念与单体构成、群体组合)

3) 独特的类型概念

4) 特色的木结构(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5) 独特的行业结构(工官制度、风水师与士大夫文人、匠族)

第二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与详部演变

1、原始社会建筑

1) 两个文明发源地代表性建筑类型及其结构技术特征2) 遗址实例及其演变特征

2、奴隶社会建筑(夏、商、周)

1) 社会文化背景2) 遗址实例及其演变特征(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

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商,湖北黄陂 pí县盘龙城商朝宫殿、偃师商城、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3、春秋战国、秦、汉建筑

1) 铁器的使用;城市的兴起;高台建筑盛行;技术特征(瓦的广泛使用、砖的出现、金属构件的使用);《考工记》;秦始皇的大型工程

2) 汉: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古代建筑体系的成型期;汉代的木构建筑形式与详部;砖石建筑与拱券结构(砖墓结构、阙、石祠、石墓)4、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交融期和转折期、修正汉制1) 佛教的盛行和佛寺、佛塔、石窟寺建筑的兴起

Page 9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 自然山水式园林兴盛,形成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并立的格局3) “胡坐”的传入,中国家具、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内景观的变化4) 石刻、北齐石柱、梁萧景墓表5) 建筑形式与细部

5、隋唐五代建筑 2学时南北大整合、考释周制、融合汉魏遗产;中国木构架建筑在唐代初期迈入了体系发展的成熟定

型期-《木经》;1)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隋大兴-唐长安2) 建筑群布局水平提高3)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大明宫麟德殿4)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 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6)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7) 唐代的建筑形式与详部

6、宋辽金建筑 3学时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在经过唐代粗犷的成熟期后,在宋、辽、金时期经历了制度化、精致化的磨

练。

1)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数量明显增多2) 建筑规模缩小,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正定隆兴寺;形

体复杂的景观楼阁建筑:滕王阁、黄鹤楼。3) 建筑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木建筑-《营造法式》;砖石建筑)4) 建筑装修和色彩有很大发展5)《营造法式》:材栔制、举折之制6) 宋氏建筑详部做法

7、元明清建筑 3学时元,中亚民族风格的再糅合与木构体系的突变1) 元大都的建立: 周王城制度、皇城大片的水面与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传统、干道与胡同2) 宗教建筑兴盛:喇嘛塔3) 木构架技术:简化宋金做法与庐居支构经验,唐宋木构系统产生突变明

Page 9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 城市建设:明清北京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与工商业城镇;明万里长城2)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3)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4) 木结构形成新的定性的木构架5) 建筑群布置更为成熟:明孝陵和明十三陵6) 官僚地主私园发达7) 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清1)园林达到极盛期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承德外八庙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水湿压弯法、对接与包镶法、玻璃与槅扇6)《工程做法》(斗口制、举架法、)、《鲁班经》、《园冶》7)代建筑详部

第三章 大木作

1、 结构类型、殿堂型与厅堂型2、 柱、枋、斗拱、雀替3、 屋架:梁、檩、椽、其它构件(叉手-托脚、替木-襻间→枋-垫板、瓜柱-驼峰)4、 缠柱造与叉柱造

第四章 城市建设

1、从“聚”到“城”的演变过程(了解)2、中国古代城市建制(了解)

3、中国古代城市选址:择中、防御、水系4、城市的内容与布局结构:城郭之制、里坊制→坊厢制、两种规划思想(《考工记》匠人营国篇、《管子》因地制宜思想)→井田同构,中心与生长、

5、古代城市设计思想理论研究成果:(了解)营城之家国同构、模数研究、宇宙的认知模式与风水观念

6、实例:汉长安、汉洛阳、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南朝建康★、隋唐长安★、隋唐洛阳★、宋东京★、

Page 9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元大都、明清北京★第五章 宫殿、坛庙、陵墓

1、宫殿1) 宫殿形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 周王城宫室制度 - 高台宫室盛行阶段、东西堂制 -“三朝”纵列制

与宫前序列的发展 - 三殿两宫与三朝两宫2) 实例:明清北京故宫★2、坛庙1) 坛庙的种类:祭祀自然神:天地日月、风云雷雨之郊祀;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明堂祭祀祖先:太庙;家庙(祠堂)祭祀先贤:文庙、关帝庙等实例:北京天坛★、北京社稷坛、北京太庙、太原晋祠、曲阜孔庙3、陵墓1) 地下埋葬制与墓室商—西汉:竖穴为主,土圹木椁;黄肠题凑;墓道,四出羡道,“亚”字形平面,安阳商王墓;二出羡道,“中”字形平面; 一墓道,“甲”字形平面东汉—明清:横穴为主,砖石发券2) 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墓而不坟” - 方上陵台 - 以山为陵 - 龟头殿 - 宝城宝顶3) 陵园建筑祭祀建筑:寝殿、享堂 - 上、下宫制 - 陵恩殿与方城明楼神道:阙台 - 石柱华表、石像生 - 石牌坊、碑亭

4) 实例: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秦始皇陵、汉陵、唐乾陵、宋永昭陵、明十三陵、清昌陵第六章 住宅与聚落

1、住宅型制的演变概说“仪礼图”中的春秋士大夫住宅 ;汉代的小型合院、中大型廊院式住宅以及坞壁;直棂窗回廊

式庭院到规整式合院的过渡;门屋制度;硬山顶与封火山墙2、住宅的分类与实例

Page 9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住宅的分类法与民系分类概念;住宅构筑类型;实例:北京四合院★、江南厅井式住宅★、云南一颗印住宅、福建土楼、碉楼、山西砖墙沉重住宅

第七章 园林

1、概说:汉代以帝王贵族畋(tián)猎苑囿为主体的时期;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奠基时期与社会文化背景;唐宋山水园“诗情画意”的同构发展;明清文人士大夫眼中的园林:《园冶》、《一家言》、《长物志》

2、明清私家园林之庭院理景与实例3、明清私家园林之园林理景:原则与手法:园林布局、水面处理、掇山置石、建筑营构实例:拙政院★、留园、个园

4、明清皇家苑囿的特点;实例:北京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

第八章 宗教建筑 4学时1、佛寺1) 佛寺起源与型制演变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河北正定隆兴寺★、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大同善化寺、西藏布达拉宫、承德外八庙

2、佛塔与经幢1)塔的基本组成2)塔起源与演变3)塔的类型与结构4)实例:应县木塔★、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江苏苏州报恩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南京报恩寺琉璃塔;嵩岳寺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北京正觉寺塔

5)唐宋经幢3、石窟寺:起源与类型、实例4、古代道教建筑与伊斯兰建筑

(二) 学时分配

Page 9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绪论 4 4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与详部演变 13 13

大木作 6 6

城市建设 3 3

宫殿、坛庙、陵墓 5 5

住宅与聚落 5 5

园林 4 4

宗教建筑 4 4

课堂讨论、总复习 4 4

合计 48 48

(三) 重点、难点简述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建筑活动与成就。分析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观念。掌握各历史时

期建筑的特征、详部演变,以汉、唐、宋与明清时期木构建筑详部特征为重点。进行典籍导读。掌握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大木构件。掌握各建筑类型及其型制特征,以及重点实例(标注★的实例)。难点为了解其演变脉络。三、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建筑学基本知识。课内以讲课为主,辅以部分课内讨论、现场参观。按指导要求进

行课外阅读及论文写作。四、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1)描绘(临摹)典型汉、唐、宋、明清建筑样式及细部,以期对各代建筑的风格特征有更深的

体会。(2)选一处实例,包括古建筑寺庙、园林景点、仿古建筑及文脉建筑,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字数 2000字。

(3)综合研究型论文五、实践教学历史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测绘(2~3周,三年级暑期短学期)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1、绪论篇、城市建设篇等的实时性史论成果跟进式教学内容编排

Page 10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通过发展概况与详部演变的整体系统讲授,以及实例现象的分析,从单体结构、详部、技术、文献、布局组织方式、类型等方面掌握时代风格、演变特征和过程。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启发学生思考演变促因和规律。

3、结合建筑设计互动思考与课外论文作业的选题设置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试。本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以作业完成的质量评定,二部分成绩各占 50%

撰稿人:陈惟 审阅人:邰惠鑫

Page 10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外国建筑史课程编码:204061

英文译名:A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6

学时/学分:48/3 理论课学时:48学时先修课程:建筑初步、中国建筑史选用教材:1、《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以前)》(第三版),陈志华主编,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4.4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同济、清华等四校合编,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4.8主要参考书:

1、《外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弗莱彻建筑史》,丹.克鲁克香克主编,知识产权和水利水电出版社

3、《世界建筑史丛书》(远古——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西方建筑史》,大卫.沃特金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5、《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6、《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肯尼斯.弗兰姆普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系统讲述由远古至近现代外国建筑史发展的历

史,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建筑;古代埃及、西亚、美洲、印度及日本建筑;伊斯兰建筑;并且将以地中海文化为主线重点介绍西方传统建筑和资本主义初期建筑发展的基本状况。此外,系统讲述自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建筑发展的主要状况,内容包括有影响的建筑运动、代表人物、经典案例分析等。教学旨在帮助学生:

1、系统了解世界建筑发展的一般历程,认识建筑的本质、系统结构及演变规律2、辨析不同历史风格形成与演化的逻辑动因。3、通过学习世界建筑宝库中的经典案例,辨正地吸收借鉴其中的优秀经验与手法

Page 10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4、提高文化修养,全面补充人文知识并建立正确的史观和建筑价值评价系统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课程基本内容上篇:外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奴隶制社会的建筑——伟大的古典文化

1、概论2、奴隶制时代建筑伊始

1)古埃及建筑2)古西亚建筑3)古印度建筑4)其他古代文明建筑

3、光荣属于希腊——古希腊建筑1) 背景2) 爱琴文明建筑3) 希腊古典时期的建筑:柱式的发展与定型、希腊神庙、雅典卫城4) 希腊化时代的建筑

4、西方奴隶制文化的顶峰——古罗马建筑1) 背景2) 光辉的拱券技术3) 柱式的继承与发展4) 建筑理论的发展5) 罗马建筑的类型及实例6) 古罗马与古希腊建筑的比较

第三章:中世纪建筑——基督教文化欧洲信仰年代的建筑

Page 10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早期基督教建筑2)拜占庭建筑:背景、技术与艺术特色、圣索非亚大教堂3)罗马风建筑:背景;建筑特色与局限4)哥特建筑:背景、哥特教堂的特征、哥特教堂实例、对哥特教堂的评价

第四章: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人文意识的回归——文艺复兴建筑1) 背景2) 发展过程3) 巨人们的探索与实践4) 文艺复兴建筑主要类型与实例5)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艺术特色6) 巴洛克建筑7)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8) 洛可可建筑

下篇: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一章:欧美近代建筑的发展

1、工业革命对建筑发展的影响1)背景2)城市问题的探索、理想城市规划3)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1学时)4)近代建筑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2、欧美探求新建筑的运动1)初期探索: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2)20 世纪初先锋艺术及其影响下的建筑:未来派建筑、风格派建筑、表现主义建筑等

第二章:正统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与发展1、20 世纪正统现代主义建筑运动

Page 10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 欧美 20 世纪上半叶建筑走向2) 正统现代主义建筑的相关理论3) 现代主义建筑的早期汇演——魏森霍夫住宅区2、现代主义建筑师理论与作品分析1) 赖特和他的有机建筑2) 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学派3) 勒·柯布西埃多变的建筑理论与实践4) 密斯·凡·德·罗的空间理论与钢与玻璃的精美组合5) 其他建筑师的作品

第三章:现代主义建筑的充实与提高1、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1)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概述2) 战后城市规划与实践3)战后的建筑技术发展4)战后建筑设计思潮的多元化倾向

(二)学时分配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教学方式 备注

1绪论(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参考书目)史前建筑 3 多媒体讲课

2 奴隶制时代建筑伊始—古埃及建筑古西亚、古印度及其他古文明建筑 3 多媒体讲课讨论

3 光荣属于希腊——爱琴文明建筑、古希腊建筑 3 多媒体讲课4 西方奴隶制文化的顶峰——古罗马建筑 3 多媒体讲课讨论5 欧洲信仰年代的建筑(1)—欧洲早期基督教建

筑、拜占庭建筑 3 多媒体讲课6 欧洲信仰年代的建筑(2)—罗马风与哥特建筑 3 多媒体讲课讨论7 人文意识的回归—文艺复兴建筑(1) 3 多媒体讲课8 人文时代的尾声—巴洛克与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等 3 多媒体讲课讨论9 工业革命对建筑发展的影响 3 多媒体讲课10 欧美初期探求新建筑的运动(1) 3 多媒体讲课11 欧美初期探求新建筑的运动(2) 3 多媒体讲课讨论12 20 世纪正统现代主义建筑运动 3 多媒体讲课13 现代主义建筑师理论与作品分析(1) 3 多媒体讲课14 现代主义建筑师理论与作品分析(2) 3 多媒体讲课讨论15 二战后的多元建筑设计思潮 3 多媒体讲课

Page 10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6 二战后的其他建筑活动课程总结 3 多媒体讲课

(三)重点与难点1、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为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欧洲建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如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哥特建筑、文艺复兴建筑、现代注意建筑等,对于这些内容应比较详细地讲解,对所涉及的主要建筑实例要分析得比较深入透彻,将鼓励学生针对这些内容阅读更多的文献资料,此外通过作业进一步加强学习效果。2、课程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如下:①实例分析中实地体验的困难的针对对此难点,应结合现代教学手段

尽量给学生以直观的演示叙述。②建立大量相关背景知识基础的困难,对此难点,要求生阅读相关书籍,推荐介绍合适的文献资料,布置阅读作业等方式扩大学生阅读面提高素质。③图形记忆与分析难点,通过实例分析讲解与课后作图分析作业相结合解决此难点。三、课程基本要求

1、认识建筑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熟悉建筑形态的演变及其建筑文化传播与自然条件、历史背景的关系,基本掌握西方建筑史的大轮廓。

2、掌握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建筑类型、建筑风格、建筑理论及结构技术的创新。3、掌握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建筑实例,能够通过文字表述和作图分析认识历史上

著名的建筑及建筑群实例,熟悉它们产生的条件,认识其包涵的设计思想、审美观念及其创作手法等。

4、掌握历史上著名建筑题的主要建筑活动,熟悉其建筑观念、创作方法及其代表作品。5、了解古代城市建设与建筑发展的关系,初步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原因。6、了解当代西方建筑界涌现的种种设计思潮、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作品。

四、课内实验安排: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1、习题:经典建筑案例抄绘、古典柱式绘图、意象设计2、课外教学要求:阅读相关参考书目

Page 10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外建史课程集中开课于三年级下学期,没有阶段性教学要求。授课体系按照通史的时间顺序,结合建筑自身的特定内容,将每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段的建筑问

题依照: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经济等)——主要建筑成就(技术、类型、型制等)——代表建筑——本讲小结——课后思考这样的逻辑次序进行介绍与分析。以上各部分内容份量的多少根据各阶段建筑突出的成就和特点进行安排,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世界建筑发展的一般历程,认识建筑的本质、系统结构及演变规律,并能深入理解不同历史风格形成与演化的内在机制。教学方法以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素的

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化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教材并阅读、归纳其他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并考察学生理

解和灵活运用史实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平时作业为辅(30%)。

撰写人:赵淑红 审定人:邰惠鑫

建筑力学课程编号:204048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e Mechanic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3

学时/学分:64/4 理论课学时:64学时

Page 10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教材:【1】建筑力学一分册(理论力学),重建工,高教,2005,第 4版

【2】建筑力学二分册(材料力学),干光瑜,高教,2005,第 4版【3】建筑力学三分册(结构力学),李家宝,高教,2005,第 4版

参考书:【1】结构力学学习指导与解题精要,周新竹,中国水利水电,2006,第 1版【2】建筑力学,虞爱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第 1版【3】建筑力学,刘成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第 1版【4】理论力学解题指导及习题集,王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4月第 2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是工程结构、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等课程的

前导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力系、杆件构成、杆系结构的组成规律,能分析计算静定平面一般力系的约束力;能分析计算梁的应力和强度以及梁的变形,能分析计算静定结构和不静定结构的内力和位移,掌握其中的理论和方法。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科学作风。

一、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的基本内容(1)理论力学绪论理论力学的性质、目的及任务。(2)静力学基本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静力学基本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的概念、静力学公理、约束和约束反力、受力分析。(3)汇交力系平面汇交力系的几何合成及平衡、汇交力系的解析投影法和平衡方程。(4)一般力系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和解析投影法以及平衡方程。(5)材料力学绪论和基本概念材料力学的任务和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假设。(6)轴向拉伸和压缩和观看实验

Page 10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轴力和轴力图、截面应力和强度、材料的力学性质、材料的超静定问题和观看实验。(7)剪切和扭转剪切的概念、剪切的计算、挤压的概念和计算。园杆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8)梁的内力梁的载荷和支座反力、梁的内力和内力图。(9)截面的几何性质截面的静矩、形心、惯性矩、惯性积的概念和计算。(10)梁的应力和强度计算梁的应力概念和计算、强度理论和强度计算、梁的合理截面理论。(11)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应力状态的概念、主应力和极限切应力计算、广义胡克定律及强度理论。(12)结构力学的绪论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结构的计算简图、杆件的分类、载荷的分类。(13)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几何组成分析的规则。(14)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和内力图、静定结构的内力和载荷的微分关

系。(15)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计算结构位移的一般公式、在载荷作用下的位移计算(图法)、支座位移和温度改变引起的位移

计算。(16)力法超静定结构和力法的概念、超静定次数确定、力法的基本原理和力法的典型方程、超静定梁刚架

和桁架的内力计算、力法中对称性的利用和简化。(二)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理论力学绪论 2 0 2静力学基本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 2 0 2汇交力系 2 0 2

Page 10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一般力系 2 0 2材料力学绪论和基本概念 2 0 2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轴向拉伸和压缩、观看实验 4 0 4剪切和联合的实用计算 , 园杆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 4 0 4

梁的内力 8 0 8截面的几何性质 2 0 2梁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6 0 6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2 0 2结构力学的绪论 2 0 2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4 0 4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 8 0 8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6 0 6力法 6 0 6机动 2 0 2合计 64 0 64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用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来求解约束反力。2、了解材料的拉伸和压缩的性质,熟练掌握杆件的轴力计算和轴力图的画法以及截面应力和强

度的计算。3、熟练掌握构件的剪切和挤压的计算公式和方法。熟练掌握园杆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的计算公

式和方法。4、熟练掌握梁的内力计算和梁的内力图的画法。5、熟练掌握梁的应力和强度计算。6、熟练掌握梁的变形和刚度计算。7、了解计算简图的意义、会对实际工程杆件结构做出计算简图。8、熟练掌握几何构成分析的方法。9、熟练掌握静定结构的内力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10、熟练掌握静定结构的位移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11、熟练掌握利用力法分析和计算超静定结构的方法。

三、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1、本课程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高等数学知识。2、习题在课程学习中起关键作用,每个同学必须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在一般情况下,每次课后

Page 11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要布置 4-5道经过精选的习题。3、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辅导课(即习题课),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和加深对课程基本

内容的理解。在习题课中,可对课程中的主要原理进行适当的总结,对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作业中共同性的错误加以纠正。

4、课程总时数为 64,一学期教完。5、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最后成绩根据考试成绩并参照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

四、课程改革与特色教学过程中坚持“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淡化过程推导,突出工程应用”的宗旨。讲解过程

中,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便于进行启发式、互动式课堂教学。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最后成绩根据考试成绩并参照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一般卷面成绩占 80%左右,平时成绩占 20%左右。

撰写人:申屠龙潭 审定人:张豪

Page 11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材料课程编码:204172

课程英文译名:Building Material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3

学时/学分:32 /2 理论课学时:30学时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材料力学教材:建筑材料,孙伟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6,第二版参考书:[1]《建筑材料》,黄政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2]《建筑材料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张德思主编,西北工大出版社,2002.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学生选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与公共基础课及专业紧密衔接,起着承上启下

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制备、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通过本课程的

学习,应能针对不同工程合理选用材料,并能与后续课程密切配合,了解材料与设计、施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课程基本内容1 绪论

1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1 材料的物理性质1.2 材料的力学性质1.3 材料的耐久性1.4 材料的装饰性 1.5 材料的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对材料性质的影响

Page 11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 天然石材2.1 岩石的形成与分类2.2 天然石材的技术性质2.3 建筑装饰常用石材2.4 建筑石材的加工成品及选用

3 烧土制品3.1 烧结普通砖3.2 烧结多孔砖和烧结空心砖3.3 建筑陶瓷

4 建筑玻璃4.1 玻璃的组成、分类与性质4.2 普通平板玻璃4.3 深加工玻璃制品及其应用

5 无机气硬性胶凝材料5.1 建筑石膏5.2 建筑石灰5.3 水玻璃

6 水泥6.1 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6.2 掺大量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6.3 特性水泥

7混凝土7.1 概述7.2 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7.3 混凝土外加剂7.4 混凝土掺合料7.5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7.6 混凝土的强度7.7 混凝土的耐久性7.8 混凝土的变形性能7.9 混凝土质量控制与评定7.1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7.11 轻混凝土7.12其它品种混凝土7.13 装饰混凝土

8建筑砂浆8.1 砌筑砂浆8.2 抹面砂浆8.3 装饰砂浆8.4 特种砂浆

9 金属材料9.1 钢材的冶炼与分类9.2 钢材的技术性质9.3 钢材的组织、化学成分及其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Page 11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9.4 钢材的冷加工强化和时效处理9.5 钢材的热处理和焊接9.6 建筑钢材的技术标准及选用9.7 建筑钢材的锈蚀与防止9.8 建筑装饰用钢材制品9.9 铝和铝合金

10木材10.1 木材的构造10.2 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10.3 木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10.4 木材的等级与综合利用10.5 木材的防腐与防火

11建筑塑料、胶粘剂及涂料11.1 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11.2 建筑塑料11.3 胶粘剂11.4 涂料 12 防水材料12.1 沥青基防水材料12.2 橡胶基和树脂基防水材料

13绝热材料与吸声材料13.1 绝热材料13.2 吸声材料

(二)学时分配课程基本内容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习题绪论 0.5 0 0.51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3 0 3 作业2 天然石材 1 13 烧土制品 2 24 建筑玻璃 1 15气硬性胶凝材料 2 0 26 水泥 3.5 0 4 作业7混凝土 8 0 18 作业8建筑砂浆 1 0 2 作业9 金属材料 3 0 210木材 1 0 111建筑塑料、胶粘剂和涂料 1 0 112 防水材料 2 0 213 绝热材料与吸声材料 1 0 1

考 查 2 2

Page 11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合 计 32 0 32

(三)重点与难点1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重点:材料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和耐久性;表征性能的技术指标和计算方法。难点: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

2 天然石材重点:大理石和花岗装饰板材的种类及选用

3 烧土制品重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的性能与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建筑装饰陶瓷的性

能及应用4 建筑玻璃重点:深加工玻璃的特性及选用

5 气硬性胶凝材料重点:石灰、石膏、水玻璃的基本组成、技术性质、技术标准和应用。难点:气硬性胶凝材料的水化硬化特性

6 水泥重点:硅酸盐系列水泥的组成、技术性质、技术标准、水泥的特性与应用。难点:水泥水化硬化过程、六大通用水泥的特性及应用

7混凝土重点:混凝土原材料性能要求;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指标;其它种类混凝土的性能

与应用。难点:混凝土技术性能指标、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概念

8建筑砂浆重点:建筑砂浆技术性能;特种砂浆、装饰砂浆的特性及应用

9金属材料重点:建筑钢材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钢材的冷加工强化与热处理方法及其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钢材的选用;钢材的防护技术难点:组成结构对钢材性能的影响;建筑钢材的冷加工强化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10 木材重点: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木材的装饰特性以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1建筑塑料、胶粘剂与涂料重点:塑料、胶粘剂和涂料的性质及其应用难点: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12 防水材料重点:石油沥青的化学组分和胶体结构;石油沥青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常用沥青基防水卷材

的特性及应用;难点:沥青技术性能评价指标、沥青基防水材料特性与应用

13绝热材料和吸声材料重点:绝热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的特性及应用;难点:吸声材料与隔声材料的区别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Page 11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绪论§1建筑材料基本性质

1. 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组成、结构和构造,了解组成、结构和构造与材料性能的关系。2. 熟悉建筑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及其计算方法。3. 熟悉建筑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及其计算方法。4. 熟悉建筑材料耐久性的基本概念。

§2 天然石材1、了解天然石材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能;2、熟悉常用装饰石材的基本性能及其应用范围。

§3、烧土制品1、熟悉烧结普通砖的性质和应用特点;2、熟悉烧结多孔砖和空心砖的性能及应用特点;3、了解常用砌块的性能及应用特点;4、熟悉建筑陶瓷制品的装饰特性及其应用。

§4 建筑玻璃 1、了解建筑玻璃的生产过程; 2、熟悉玻璃深加工制品的特性及应用要点。§5 无机气硬性胶凝材料

1、掌握石膏、石灰、水玻璃等气硬性胶凝材料的硬化机理、性质及使用要点。2、熟悉石膏、石灰、水玻璃的主要用途。

§6 水泥1、熟悉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及其与水泥性能之间的关系,了解硅酸盐系列水泥的水化、

凝结和硬化机理,熟悉硅酸盐系列水泥的技术性能要求及选用原则。2、了解其他水泥品种及其性质和使用特点。

§7 混凝土1、熟悉普通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品种、技术要求及选用(包括砂、石、水泥、水、掺合料及外加剂);

熟悉各种组成材料各项性质的要求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2、熟悉混凝土拌和物的性质及其测定和调整方法。3、熟悉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质,变形性质和耐久性质及其影响因素。4、了解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Page 11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5、了解混凝土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6、了解其它品种混凝土的特性及应用。

§8 砂浆1、熟悉砌筑砂浆的组成和性质。2、熟悉抹面砂浆的主要品种性能要求。3、了解特种砂浆和装饰砂浆的特性及应用。

§9 金属材料1、了解建筑钢材的冶炼方法及其分类方法。2、熟悉建筑钢材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弹性及塑性变形,疲劳)的意义及影响因素。3、熟悉建筑钢材的强化机理及强化方法。4、熟悉土木工程中常用建筑钢材的分类及其选用原则。

§10 木材 1、了解木材的宏微观结构;2、熟悉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和防腐、防火措施。3、熟悉木材深加工制品的性能及应用。

§11.建筑塑料、胶粘剂和涂料1、了解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特点及主要高分子材料的品种。2、熟悉土木工程中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制品及应用。

§12 防水材料1、熟悉沥青材料的基本组成及其工程性质,了解沥青的改性及主要沥青制品及其用途。2、掌握防水材料的主要类型及性能特点。

§13 绝热材料和吸声材料1、掌握保温、隔热材料的主要类型及性能特点。2、掌握吸声、隔声材料的主要类型及性能特点。

四、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在每章复习思考题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习题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和上交,并登记平时成

绩。其他复习思考题要求学生自己完成。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外阅读相关参考书和参考资料,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课内外学时比例为 1:2。

Page 11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推荐课外阅读的(电子)杂志:

[1] 《混凝土》;[2] 《新型建筑材料》;[3] 《中国建筑防水材料》;[4] 《墙体材料与建筑节能》。

五、课程改革与特色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动画、录像等多媒体表现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为考查课,不安排期中考试,期末考查方式为闭卷或一页开卷。评分时根据期末考试成

绩、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分,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 90%;平时成绩占 10%,主要为平时作业成绩。

拟搞人:孔德玉、叶青 审定人:张豪

工程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编码:204014

课程英文译名:Project Planing and Management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测量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钢结构,砌体结构,施工技术与组织计划

教材:[1]工程项目管理,齐宝库,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月第 1版 [2]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郑连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2000年参考书:[1]建筑企业管理学,阮连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1月第 1版 [2]建筑工程经济学,毛义华,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1月第 1版

Page 11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3]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徐伟、李建伟,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 1版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给排水专业、建筑学专业、城规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洽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具有理论面宽、实践性强、政策性要求高等特点。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方法等。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分析方法,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并对建筑工程具有初步的科学管理能力,使学生所学到的科学技术知识,能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 工程项目管理概论

1.项目的概念及特征,项目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的概念2.工程项目管理的任务、类型3.工程项目控制的概念,目标控制原理

第二章 工程项目策划1.项目策划的概念,项目策划的定义2.项目策划的类型,项目策划的主要作用,项目策划的组织3.工程项目的策划的主要任务

第三章 建筑工程经济评价1.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经济效果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概念2.工程项目经济效果分析评价指标3.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第四章 项目管理的组织1. 组织论的主要内容2. 工程项目组织结构 3. 项目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项目组织形式及特点和适用范围4. 施工项目经理承包责任制

第五章 施工项目管理规划1.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概念、分类

Page 11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作用和主要内容第六章 施工项目管理

1.施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及主要内容2.施工项目管理协调(内层协调与外层协调)

第七章 建设项目进度控制1.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含义和目的,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2.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任务,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方法和措施3.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调整

第八章 建设项目投资控制

1.投资控制的含义和目的,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原理,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任务2.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控制措施3.建设项目投资规划4.工程项目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与分析

第九章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1.建设项目质量概述2.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原则和基础工作,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体系3.建设参与各方的质量责任和义务4.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措施5.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二)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时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工程项目管理概论 4 4工程项目策划 4 4建筑工程经济评价 2 2项目管理的组织 4 4 教学环节课时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施工项目管理规划 2 2施工项目管理 4 4建设项目进度控制 4 4建设项目投资控制 4 4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4 4合计 32 32

Page 12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三)难点与重点1、项目目标控制的动态控制原理2、组织结构模式、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项目管理规划3、项目目标策划4、项目前期和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任务和方法,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的任务与措施5、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控制方法和措施6、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法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熟悉工程项目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含义,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类型、任务及目标控制的动态控制原

理;2、掌握组织结构模式,掌握工程项目承发包的组织模式、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工程项目管理组

织模式;3、了解项目策划的基本概念、项目环境调查的分析、项目决策阶段目标策划和项目实施阶段目标策划。

掌握项目决策策划的工作内容,了解项目实施策划的工作内容;4、了解工程项目经济效果评价的原理与方法;5、熟悉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主要内容;6、了解施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掌握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7、掌握投资控制的含义、目的,了解项目前期和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意义,掌握投资控制的任务和方法,

掌握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的任务与措施;8、了解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含义、目的和任务,熟悉施工进度控制工作内容、控制方法和措施;9、掌握项目质量控制目标及控制依据、项目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项目设计阶段质量控制、项

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熟悉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法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四、课内实验安排: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各章均应布置一定的思考题。六、课程改革与特色本课程采用普通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外,拟安排 1~2次参观实际工程,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和实践知识。

Page 12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七、考核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期末进行考试,总评成绩建议考试占 80%,平时占 20﹪。

撰搞人:夏才安   审定人: 杨俊杰

建筑施工

Page 12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课程编码:204054课程英文译名:Technolog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8学时/学分:2学分 理论课学时:32学时先修课程:建筑力学,建筑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教材:土木工程施工(上册),应惠清,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月参考书: 建筑施工手册,建筑施工手册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学习建筑工程专业领域的施工技术的一般规律。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施工技术。结合现场工地的录像、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统一,熟悉常见工程施工工艺。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基本内容:第一章 土方工程

1、土的工程分类及工程性质,(土的可松性、土的透渗性、土的含水率),土方工程施工特点。 2、场地平整施工的竖向规划设计。 3、基坑开挖的降水方案,轻型井点系统,边坡稳定及支护结构(钢板桩、钻孔灌注桩挡墙、H 型钢支柱木挡板墙,地下连续墙,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墙、旋喷桩挡墙),围堰类型及其施工方法。

4、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填土压实原理及要求,路堤填筑及路堑挖筑。第二章 深基础工程

1、预制桩的生产工艺过程,预制桩施工设备、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 2、灌注桩(钻孔灌注桩、挖孔灌注桩、套管成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常见质量缺陷及预防处理。第三章 混凝土结构工程 1、钢筋工程 (1)钢筋的分类、验收及质量检验。 (2)钢筋冷加工,钢筋连续(焊接连接、绑扎连续、机械连接)。 (3)钢筋的配料、代换。 2、模板工程 (1)模板类型与基本要求 (2)模板构造(框架结构模板、大模板、滑模、爬模等),模板搭设与拆除。 3、混凝土工程 (1)原材料的选用,试配强度的确定、施工配合比换算。 (2)搅拌机类型及选用、搅拌制度的确定与搅拌站的布置。

Page 12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3)运输混凝土的要求及运输方法。 (4)混凝土浇筑的有关规定,浇筑方法,振捣设备及使用,施工缝留置及处理。 (5)现浇框架结构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水下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地下被复工程混凝土的浇筑。 (6)混凝土养护原理及方法。 (7)混凝土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 (8)混凝土冬季施工原理与方法。第四章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1、先张法张拉设备与台座、张拉控制应力,先张法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 2、后张法预应力筋制作,张拉机具及锚具,后张法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 3、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第五章 砌筑工程

1、 砌筑材料与运输 2、砌筑施工工艺与质量要求

3、砌体的冬期施工第六章 结构安装工程 1、起重机械、索具设备 2、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安装、装配式框架结构吊装第七章 防水工程 1、地下防水工程 2、屋面防水工程 第八章 装饰工程 1、装饰工程概述 2、抹灰工程 3、饰面板(砖)工程(二)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土方工程 6 6深基础工程 4 4混凝土结构工程 12 12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2 2砌筑工程 2 2结构安装工程 2 2防水工程 2 2装饰工程 2 2合计 32 32

Page 12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三) 重点、难点:

1、重点: 土的工程分类、基坑开挖的降水方案、边坡稳定及支护结构、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填土压实原理及要求、深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砌筑防水工程

2、难点:在于熟悉地下连续墙等常见大型机械的性能,深基础和预应力工程施工工艺的理解。三、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建筑工程领域的各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工艺,对现行施工验收规范、规程和质量标准有所

了解。 (一)土方工程 1、了解土方工程施工特点;了解场地平整施工中的竖向规划设计 2、熟悉基坑开挖施工中的降低地下水位方法,边坡稳定及支护结构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围堰的类型及其施工方法; 3、熟悉常用土方机械的性能和使用范围; 4、熟悉填土压实和路基填筑的要求和方法;(二)深基础工程 1、了解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预制、起吊、运输及堆放方法; 2、了解锤击法施工的全过程和施工要点,包括打桩设备、打桩顺序、打桩方法和质量控制; 3、了解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和干作业成孔灌柱桩的施工要点。 4、对于套管成孔灌注桩和爆扩桩有一般了解; 5、了解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过程和施工工艺要点(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1、了解混凝土结构工程的特点及施工过程2、熟悉钢筋的种类、性能及加工工艺,钢筋冷拉、冷拔、对焊工艺及配料3、熟悉模板的构造、要求及安拆方法4、熟悉混凝土原材料、施工设备和机具性能;熟悉混凝土施工工艺原理和施工方法、施工配料、质量检验和评定方法;5、了解混凝土冬期施工工艺要求和常用措施。(四)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1、了解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Page 12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熟悉先张法,后张法以及电热张拉法的施工工艺,了解建立张拉程序的依据及放张要求 。3、了解预应力筋张拉的台座,锚(夹)具、张拉机具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五)砌筑工程 1、了解砌筑材料的性能、脚手架形式、垂直运输机械的选择和砌砖施工方法; 2、熟悉砖砌体施工工艺、质量要求及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技术措施; 3、了解中小型砌块的种类、规格及安装工艺;了解砌块排列组合及错缝搭接要求;4、了解砌体常见质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

(六)结构吊装工程 了解常用起重机械的性能及应用,了解结构安装一般的施工工艺 ,单层厂房结构安装方案的设计方法。了解多层房屋结构及钢结构安装的特点。 (七)防水工程 掌握卷材屋面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及对材料的要求,了解刚性屋面防水涂料防水的施工工艺。了解地下防水施工工艺。 (八)装饰工程 掌握一般抹灰的组成。了解抹灰施工工艺及饰面工程的施工方法。了解刷浆和油漆施工要点。四、课内实验安排(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根据授课进度自学教师推荐的参考书。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通过学习建筑工程专业领域的施工技术的一般规律和基础理论知识,从而为建筑学的学生进行

专业设计打好坚实的施工理论基础。运用现场工地的录像、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统一,熟悉常见工程施工工艺,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核方法。成绩评定: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 8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和授课

点名等,占 20%。

Page 12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撰写人: 张梦芳 审定人:杨俊杰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编码:204040 课程英文译名:AutoCAD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5 学时/学分:48/3 理论课学时:36学时 上机学时:12学时先修课程:建筑设计教材:【美】Ellen Finkelstein 编著的《AutoCAD宝典》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8.1参考书:《AutoCAD2000建筑设计与绘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1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是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必修课,主要学习 AutoCAD

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工具,并学会用计算机方法思想考研究问题。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课程基本内容绪论(1学时)

AutoCAD的基本原理,发展概况,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第一章 AutoCAD基础(2学时)(重点;难点)

Page 12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本章主要讨论在 AutoCAD中开始绘图所需的基础内容。包括启动和关闭 AutoCAD,了解AutoCAD绘图界面,保存图形文件以及绘图环境的设置,下拉菜单的使用等。

1、打开图形,利用原有图形作为新工作的原型。2、使用命令,学习利用AutoCAD 下拉式菜单和命令行。3、学习使用坐标系,掌握屏幕拾取坐标(包括:捕捉、网格、对象捕捉、跟踪、点过滤器等)4、设置绘图环境,包括绘图单位、图限、绘图布置和纸样空间。

第二章 二维绘图(12学时)(重点)本章主要讨论一些 AutoCAD基本绘图和编辑技术。在学习过有关简单的线和曲线后,详细介

绍图形显示控制技术。在此基础上学习文本和尺寸的绘制,在介绍从图和对象中获取信息。并最终实现黑穗病菜的绘制和打印。

1、学习绘制简单线。2、学习绘制曲线和点对象。3、观察图形、学习平移、旋转和捕捉,学会建立用户自定义坐标系。4、重点学习图形编辑技术。5、利用图层、颜色和线型组织图形。6、学习从绘图中获取信息,并利用这一功能进行智能化绘图。7、学习文本的创建。8、学习尺寸标注和尺寸样式、公差创建。9、绘制复杂对象。10、图形绘制和打印技术

第三章 处理数据(4学时)(难点)本章主要讨化在图中处理各数据的方法。在前一章节学习的基础上,提高绘图效率和自动化程

度,学习和其他图形和数据库接口。1、学习块的处理以及块的特征2、交叉引用技术

第四章 三维绘图(18学时)(难点)本章主要讨论如何建立三维景,学会用线框、面和实体建立三模型。同时学习与三维建模相关的

用户自定义坐标系,三维观察方法等技术。1、建立和指定三维坐标系。2、学习观察三维图形3、利用 3DFACE创建三维表面4、实体创建以及三维编辑

第五章 组织和管理图形(8学时)本章主要讨论如何设置标准保持图形控制,利用以前 AutoCAD版本图形进行工作及其他技术。

利用多种绘图工具进行工作。1、保持图形控制,包括图形标准设置,图形的归档和查找,对事故的处理。

Page 12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学习利用其他应用程序进行工作第六章 定制 AutoCAD(3学时)本章主要学习AutoCAD 环境的设置,让AutoCAD按自己的方式工作。1、定制命令和工具条2、定制菜单

(二)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绪论 1 1

第一章 AutoCAD基础 2 2

第二章 二维绘图 9 3 12

第三章 处理数据 4 4

第四章 三维绘图 9 9 18

第五章 组织和管理图形 8 8

第六章 定制 AutoCAD 3 3

合计 36 12 48

(三)重点、难点1、课程重点本课程重点在教学大纲中加“ ”部分。对于重点内容,应讲深讲透,力求讲清楚本概念,

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2、课程难点第一章的难点主要在坐标系的使用以及屏幕拾取坐标系。应该让学生理解用户坐标系的作用,

并熟练掌握用户人材系的使用;屏幕拾取坐标第的利用。第二章的难点为图形编辑技术和图层的组织和管理。第三章课程较难,同时又比较重要,对提供作图效率的有重要的意义。第四章的难点为建立和指定三维坐标系,让学生知识 AutoCAD是二维半的软件,UCS的使用

对于 AutoCAD建模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习题通过习题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习题主要通过相应的上机时

实践完成。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AutoCAD基础知识。了解AutoCAD的屏幕显示,学会启动和退 AutoCAD。学会基本作图方法,建立工作区、编辑实体和布局图形。掌握 AutoCAD特有的工具,包括符号、块和层。

2、熟练掌握 AutoCAD绘制二维图形。掌握平面上所有的作图命令和编辑方法。3、熟练掌握层次、缩放和平移等方法控制作图,基本掌握尺寸标准、打印图形等。

Page 12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4、基本掌握 AutoCAD块、属性、外部引用和外部数据库等数据的组织和共享方法。5、基本掌握 AutoCAD三维作图功能,学习如何利用隐藏、阴影、渲染等技术表示3D图形。6、了解组织管理图形,学习AutoCAD与共他软件的数据交流;7、了解定制 AutoCAD,学习制命令、工具条、线型、阴影图案等。AutoCAD是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学习该课程的重点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AutoCAD的二维

作图和三维建模技术,能够熟练利用 AutoCAD软件清楚表达设计概念,并建立三维场景。能够建立AutoCAD数据和其他软件的联系,学会综合利用多种作图软件。学习这门课程时,要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训练,同时要加强软件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软件技

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学习软件本身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软件学习方法的学习,了解此类软件的基本建构思路和软件结构可以达到一劳永逸,举一反三的效果,为学习其他三维软件和实际就用打下基础。四、课内实验安排: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1、绘制基本图形2、绘制建筑方案平面图3、绘制建筑设计立面图4、绘制建筑施工图5、绘制建筑方案模型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主要体现课程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等改革与特色)1、结合设计实践2、多媒体教学3、交互式教学4、软件系统综合运用方式5、根据教师多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经验总结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进行期末考核,内容为一份平面和一个AutoCAD模型。 出题范围I、环境设置部分:

1.在AutoCAD中怎么样设置单位和精度?2.在AutoCAD中怎样设置GRID(栅格)和 SNAP(捕捉)以及正交锁定?3.怎样设置极坐标。4.如何设置AutoCAD的绘图范围。

Page 13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5.如何利用物体的界标点进行平移、旋转、比例缩放、镜像以及相应的复制操作?II、基本绘图方法部分:

1.用多种方法(3种以上)利用 Line命令绘制一个正方形。2.利用端点捕捉功能,以及辅助线方法,绘制一个正五角星。

III、基本编辑方法:1.具体如何使用move、rotate、scale、mirror命令。2.怎样使用 copy命令?

3.怎样使用多重复制的命令,或者用多种方法,一次复制多个物体。4.如何使用 offset命令?

5.怎样使用 trim命令?

6.怎样使用 extend命令?

7.怎样使用 fillet命令?

8.怎样使用 chamfer命令?

9.怎样定义和存储视图?怎样使用自定义视图?怎样删除自定义视图?IV、高效绘图部分:

1.怎样使用 hatch命令?

2.怎样生成一个 Block?

3.怎样生成组?如何为一个组增加或者删除一个元素?怎样分解一个组?4.怎样建立一个新的图层?并把相应的物体分配到该图层?怎样控制图层的可见性?怎样冻结和解冻相应的图层?怎样把相应的图层设置为当前层?怎样给图层分配颜色?怎样给图层分配线型?怎样改变线型比例?怎样改变当前线型比例?怎样筛选图层?怎样删除图层?

5.怎样使用 array命令?

6.怎样定义多重线?

7.怎样把图形中的一部分输出到其他文件?

8.怎样利用外部引用?试着利用外部引用,并说明外部引用的特性。V、打印部分怎样建立一个光栅打印机?

VI、文字标注部分:1.怎样建立和使用字体?2.怎样编辑和修改字体?

3.怎样输入+-符号?VII、尺寸标注部分:

1.怎样建立一个尺寸标注样式?

Page 13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怎样编辑尺寸标注?怎样加前缀和后缀?怎样修改标注文字的全部内容?3.怎样标注直径、半径及弧形尺寸?4.怎样进行连续尺寸标注?5.怎样进行基准线尺寸标注?6.怎样修改标注文字?

VIII、AutoCAD 专家部分:1.怎样建立一个属性?怎样插入一个属性?2.怎样利用已有的光栅图?

3.怎样使用过滤器(筛选器)?

4.怎样建立纸样空间?

5.怎样在纸样空间中的窗口中设定比例?

6.怎样在纸样空间中控制窗口的显示。使不同的窗口显示同一地点却显示不同的内容?7.怎样计算围合图形的面积?怎么样得到两点之间的距离?怎样得到某一点的坐标?8.怎样使用多义线?怎么样把多义线变成光滑曲线?怎样给一条多义线增加或者删除一个节点?

9.怎样把一条直线或曲线分成等差的几段?VIII、三维建模部分:

1.怎样用三点确定一个UCS 平面?

2.怎样确定一个轴测视图?

3.怎样建立一个实体(solid)并且用两个实体进行加法运算?减法运算?4.怎么样根据一条自由的路线,挤压出一个线脚?5.怎样用实体方法或者 surface 方法,建造出一个旋转体?6.怎么样控制一个网格物体的显示精度?7.怎么样控制一个 solid物体的显示精度?8.怎么样通过编辑网格,建造出一个平滑的表面?9.怎么样在纸样空间中建立一个三维物体的平视图,前视图,左视图和三维轴测图?

评分标准1.图形创建部分 15%

a) 创建内容是否齐全 5%

b) 定位点是否精确 5%c) 相关垃圾是否比较少 5%

2.图形的编辑与修改部分 10%

3.图形的组织和标准化 15%a) 重复图形是否使用图块 5%

b) 部分重复内容是否使用编组 5%

c) 图层的创建和设置是否合理 5%

Page 13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4.高效绘图方法(阴影线,平行线,多义线)15%

a) 是否使用框架方法绘制图形 5%b) 重复的阴影内容是否设置阴影线 5%

c) 是否使用多义线 5%

5.表达与出图部分 20%

a) 是否正确使用文本 5%b) 是否正确正确应用建筑标注方式标注尺寸 10%

c) 是否正确进行版面排布 5%

6.三维建模部分 25%

考核方式:考查

拟搞人:赵锋    审定人:于文波

Page 13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编码:204165

课程英文译名:Structural System Selection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6

学分/学时:1/16 理论课学时:16学时;先修课程:力学类课程及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教材:陈云眼编,《建筑结构选型》(第二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参考书:【1】《结构概念和体系》,林同炎著(第二版),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2】张建荣主编:《建筑结构选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6月,北京。【3】《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李国强等编,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力图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结构类课程之后,能从建

筑结构整体上去理解与把握结构的可靠性,将单一构件的设计与整个结构的总体设计以及结构体系的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已学过的结构知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充分利用建筑材料性能,将结构的可靠性融合于具体结构形式确定与设计。进一步加深对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的理解,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结构设计基础理论及结构体系的能力。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课程的基本内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原则,主要包括结构布置的功

能性原则和可靠性原则;另一部分是不同类型结构体系的结构特性及其结构选型。具体的课程内容有:1、结构体系及其发展2、建筑结构体型与建筑功能及结构可靠性

1)结构的平面布置原则2)结构的立面布置原则

3、混合结构体系4、框架结构体系及其推论

Page 13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广义的框架结构原理2)剪力墙结构体系3)筒结构体系

5、拱结构与索结构6、网架及网壳结构体系7、基本结构体系的组合类型8、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简介

(二)课时分配       学时课程内容   课内学时 课外学时第一章 结构及其体系的发展§1建筑的性质---功能性,艺术性,实践性§2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

1 2

第二章 建筑结构体型与布置原则§1基本的建筑结构体型§2结构的平面布置原则§3结构的立面布置原则

2 2

第三章 混合结构体系§1混合结构房屋的墙体布置和楼盖布置§2混合结构房屋的发展趋势

1 2

第四章 框架结构体系§1框架的结构特点及框架的结构意义§2框架结构的灵活运用与建筑艺术技巧的配合§3框架结构的实例分析§4框架结构的推广:剪力墙结构与筒结构§5 高层建筑应用实例分析

4 4

第五章 拱结构与索结构§1拱的受力特点及类型§2拱脚水平推力的平衡§3悬索结构的基本力学特性与类型§4悬索结构与稳定§5拱结构与悬索结构的工程应用实例

2 2

第六章 网架网壳结构§1 平板网架的结构体系及形式§2组合网架结构§3网壳的结构特性与分类§4网架网壳结构的工程应用实例

2 4

Page 13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第七章 基本结构类型的组合§1组合的基本原则§2组合体系中材料的合理选用§3组合体系的工程应用实例

2 2

第八章 大跨度空间结构简介§1混合结构§2薄膜结构§3张拉整体结构与索穹顶§4开合式屋盖结构

2 2

合计 16 20

(三)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结构体系的组成原理、结构体型布置原则、基本结构类型的结构特性以及结构组

合的方法与原则。本课程的难点是前修课程中注重于结构构件的设计,缺少从整体上认识建筑结构的意识,尤其

是与建筑功能性和建筑美观性相结合的结构分析更是空白,还有一些结构形式学生所没有接触过,使学生对结构整体合理性缺乏必要的判别力。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建筑结构体的基本组成形式与组成方式2.理解并掌据建筑结构体型的基本布置原则3.了解混合结构的基本特性及设计原则4.掌握框架结构的组成及其布置的灵活性5.了解剪力墙、筒体结构等高层建筑结构的基本组成体系及其设计原则6.理解并合理选择拱结构与索结构的组成方式7.了解网架、网壳的基本组成方式及结构性能8.理解并选择不同结构类型间的合理组合9.了解常用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组成方式。

四、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本课程不设习题课,设一定数量的课外教学要求,主要由学生通过图书资料、影像资料及实地参观,消化并理解课内的教学内容。五、课程改革与特色

Page 13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采用大量建筑图片进行实例化教学。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采用课外试卷考查方式

撰写人:杨俊杰 审定人:郑建军

建筑构造(二)

课程编码:204167

课程英文译名:Building Construction II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学时 先修课程:建筑构造Ⅰ教材:建筑构造(下册),刘建荣,翁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5.02,第 3版参考书:

【1】建筑构造设计,杨维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第 2版【2】建筑构造设计,颜宏亮,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1

【3】建筑构造设计基础,刘昭如,科学出版社,2005.1

【4】建筑构造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第 2版【5】建筑材料,湖南大学等四院校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 3版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建筑构造II是建筑学专业的建筑技术类学科基础选修课。

Page 13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工业化建筑、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建筑在建筑设计中涉及到的一般技术设计问题及构造方法,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特种装饰装修的构造和一些典型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

1、工业化建筑构造工业化建筑概述、砌块建筑、大板建筑、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盒子建筑、工具式模板现浇建筑、

钢结构住宅2、大跨度建筑构造大跨度建筑结构形式与建筑造型、大跨度建筑的屋顶构造、中庭天窗设计3、高层建筑构造高层建筑概况、高层建筑结构与造型、高层建筑的楼盖构造、高层建筑设备层、高层建筑外墙构

造、高层建筑地下室构造、高层建筑的楼梯、电梯、和防火要求4、建筑装修构造墙面装修构造、地面装修构造、吊顶装修构造、其他装修构造

(二) 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工业化建筑构造 6 6

大跨度建筑构造 8 8

高层建筑构造 8 8

建筑装修构造 4 4

调研、参观 6 6

合计 26 6 32

(三) 重点、难点课程的重点:

1.工业化建筑的类型、特点及目前的发展状况,工业化建筑的基本设计;2.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外墙构造以及楼电梯的防火要求3.大跨度建筑的屋顶及中庭天窗的设计;4.建筑装修的构造问题。

课程的难点:

Page 13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各类幕墙的特点和构造方法、地下室的构造;2.中庭天窗的构造节点3. 装配式板材建筑的构造问题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工业化建筑、大跨度建筑、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构造方法,并能运用于设计实践2.掌握建筑装修构造的基本方法和材料的灵活运用

四、课内实验安排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基本教学要求

1 家居装饰建材的调研 4 调研 完成家居装饰建材调研报告2 大跨度建筑 2 参观 了解大跨度建筑的结构形式和构造特点

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1、安排部分课程设计作业2、课外阅读与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有关的书籍、期刊论文,了解有关装配化结构体系住宅建

设发展的动态。3、 学生须完成“家居装饰建材调研报告”(约 5000 字左右,包括图片、表格)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建筑构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研究应用技术的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充分的图片、幻灯

(PPT)、参观见习、课程设计等手段。在课堂上应对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解,讲授中应注意联系实际,进行必要的典型示例分析。同时应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参观已经建成或正在施工的房屋,在实践中印证学过的内容加深理解。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调研报告与平时上课情况一起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该课程总成绩的30%。期末开卷考试,记入该课程总成绩的70%。

Page 13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撰写人:邰惠鑫 审定人:陈前虎

建筑设备课程编码:204050

课程英文译名:The building equipment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学时 先修课程:无教材:《建筑设备工程》第三版 高明远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参考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五版 王增长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Page 14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电气》 魏金成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 《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 吴萱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课,它具有综合性及较强的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综合考虑和合理处理各种建筑设备与主体结构之间关系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工程监理与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基本内容第一章 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介绍流体运动基本知识,分析流体静压规律,阐述流态判断及流动水头损失计算的方法。

第二章 室外给排水工程概述介绍室外给水工程、室外排水工程及城镇给排水工程规划相关知识。

第三章 建筑给水阐述建筑消火栓给水系统、建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生活给水系统的设计方法。

第四章 建筑排水及建筑中水阐述建筑排水系统的设计方法,分析不同建筑屋面雨水系统和建筑中水系统的组成、特点及适

用范围。第五章 热水及煤气供应

分析不同建筑热水系统和煤气供应系统的组成、特点及适用范围。第六章 供暖

分析不同建筑对流供暖系统和辐射供暖系统的组成、特点及适用范围。第七章 空调及通风系统 分析不同建筑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的组成、特点及适用范围。第八章 建筑电气介绍建筑电气基础知识,分析建筑电气系统弱电、配电及照明系统的组成、特点及适用范围。

(二)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

Page 14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流体力学的基本内容 4 0/2/0 6

室外给排水工程概述 2 0 2

建筑给水 6 0 6

建筑排水及建筑中水 4 0 4

热水及煤气供应 2 0 2

供暖 4 0 4

空调及通风系统 2 0 2

建筑电气 6 0 6

合计 30 2 32

(三)重点1、流体流动过程水头损失的计算2、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计算3、对建筑供热、建筑供暖、建筑空调、建筑通风及建筑电气系统的认识与理解

(四)难点1、流体流动过程水头损失的计算2、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计算3、对建筑供暖和建筑电气系统的认识与理解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给水、排水、热水、供暖、通风、空调、煤气、供电等设备系统的组成;2、了解建筑设备的原理性能、规格及检验,掌握常用材料、设备的选择方法;3、熟悉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4、具有一定的建筑水电设计的能力。

五、课内实验安排:无六、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通过习题练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流体水头损失计算和建筑给排水管道设计的方法。七、课程改革与特色

根据建筑设备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增加工地参观实践环节。通过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联系起来,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更加全面、清楚地掌握相关建筑设备的知识。

Page 14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八、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采用考查,成绩评定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制,其中卷面成绩占

70%,平时成绩占 30%。

撰写人:陈磊 审定人:李军

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编码:204045

Page 14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课程英文译名:Environment Behavior psychology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8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建筑史教材:环境心理学(第二版),林玉莲 胡正凡 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参考书:【1】 环境心理学,赵长城,顾凡,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2】 环境心理学,徐磊青,杨公侠编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6

【3】 环境行为学概论,李道增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交往与空间,盖尔·杨 著 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 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阿摩斯 ·拉普卜特著,常青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 外部空间设计,(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7】建筑心理学入门,(英)D·肯特著,谢立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7

【8】 城市意象,(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9】各期刊杂志中的相关研究文章等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的学科基础选修课程,是重要的专业辅助课程,是应

用型的理论课,它是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通过这门课,使学生们理解建成环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了解使用者对环境的需要,建立起环

境与人相关联的意识,从而起到引导设计人员关注人、关注社会生活的作用,培养同学作为未来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修养,掌握该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

该学科的研究自身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尚无统一的理论架构,因此课程按照该领域研究的两大主线选择专题并结合实例分析进行授课,讨论环境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并介绍环境心理学的习惯知识在建筑、规划、城市设计和环境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课程的基本内容课程主要介绍建筑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倾向,结合实例,使同

Page 14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学了解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及其意义,同时初步学习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能力进行调查与观察、收集并分析有关人们需求和人类行为的资料等研究工作,并将成果体现在设计和撰写相关的论文中,从而在具体设计实践中能够根据需要,运用所学理论进行独立的有步骤的调研工作,为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基础。(二)学时分配表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实验 小计建筑环境心理学导论 2 2

关于环境知觉与认知的研究(感觉、知觉、格式塔知觉理论、认知理论等)

6 6

城市环境公共意向专(城市意向、邻里意向、空间指认、认知地图、 寻路等)

4 4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2 2

关于环境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专题(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拥挤感、压力和城市生活、领域感和私密性研究等)

6 6

环境心理学理论研究应用(一般建筑应用、风水说、环境评价等)

6 6

课外个案调研作业 2 2

调研成果评讲讨论与结语 4 4

合计 30 2 32

(三)重点、难点该门课程的重点在于了解建成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从而能够在进行设计时有主动意识。难点

在于同学们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以及如何发现问题并据此组织调研。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相关的一般理论常识与重要的研究成果,初步掌握环

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帮助。课程以课堂授课为主,每一单元将留下一定时间作为课堂讨论。要求学生上课出席,参与讨论

并在课后阅读文献。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应具有一定设计经历并掌握一般的建筑历史及理论知识,了解城市规划基

本理论,故本课程一般放在三年级下或四年级上进行比较适当。四、 课内实验安排: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Page 14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每次讲课布置相应课后习题,根据习题进行课后复习,下次上课进行课堂抽查提问。2、该课程以实践应用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

本课程的先进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最后的课外调研环节采用学生讲解调研过程设计与分析其调研结果,教师参与其过程并最后组织讨论的方式,以求发现和总结新的规律,促进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六、课程改革与特色结合网络课程建设进行课程教学,使师生之间能够更多互动,同时也加强同学们之间的

交流。同时,理论与实际调研相结合是该门课程作为应用学科的特色。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环境行为心理的规律,有利于他们拓宽设计维度,更多的关注人的行为心理、关注社会问题,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背景知识和创作源泉。六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平时成绩考核(课堂提问和最后调研成果演讲)与结课作业(2000-3000字调研报告 1份)

相结合,其中平时成绩考核占 10%,结课作业占 90%,评分采用百分制。

撰写人:王 昕 审定人:邰惠鑫

Page 14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PHOTOSHOP和 SKETCHUP

课程编码:204033

课程英文译名:photoshop&sketchup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6

学时/学分:48/3 理论课学时:36学时 上机学时:12学时先修课程:建筑设计教材:Adobe Photoshop 7.0 标准培训教材,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5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sketchup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必修课,主要学习在方案设计构思过程中,如何利用

计算机快速实现概念表达和方案的表现,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机工具;并学会用计算机方法思考研究问题。Photoshop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选修课。Photoshop是目前高超上最流行的位图图像处理软件,主要研究有关位图图像的基础知识、颜色理论各色彩调整、图像选择技巧、路径的创建与编辑、图像的描绘与修复技术、通道、图层的应用技术、文字的录入与处理等。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课程基本内容sketchup 部分 18学时概述(1学时)本章对 sketchup的基本概念进行系统介绍,对 sketchup的几何体,草图,图层,组和组件,

材质颜色等等有一个相对概要的认识。(了解)应用UI(1.5学时)本章介绍 sketchup的程序应用界面,掌握 sketchup强大功能命令的系统组织方式:1.绘图窗口2.工具栏3.下拉菜单4.数值控制栏5.键盘快捷键

Page 14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6.页面标签7.窗口对话框要求熟练掌握绘图工具(4学时)本章节系统教授 sketchup 的绘图工具。绘图工具是创建复杂模型的基础,通过学习

sketchup的绘图工具模块,学习创建物体的基本方法。1.线工具2.弧工具3.徒手画工具4.矩形工具5.圆工具6.多边形工具要求熟练掌握,此章节为学习重点和难点修改工具(4学时)本章节介绍 sketchup的修改工具,学习如何选择需要修改的物体对象,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变

换。1.选择工具2.删除工具3.油漆桶工具4.空间变换工具移动工具旋转工具比例工具5.推拉工具6.放样工具7.便宜工具8.测量工具9.量角器工具10.坐标轴工具11.尺寸工具

Page 14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2.文字工具13.剖面工具要求熟练掌握,此章节为学习重点和难点照相机工具(1.5学时)本章节学习使用 sketchup的照相机工具来从各个角度来观察模型,并创建最具表现力的场景

角度。1.标准视图2.透视和轴测图3.环绕工具4.平移工具5.缩放工具6.缩放窗口工具7.缩放范围工具8.放置相机工具9.漫游工具10.环视工具11.对齐视图要求一般掌握模型设置和管理(1学时)本章节深入学习模型的属性,通过必要的系统参数对模型的表现形式进行设置,使模型取得更

好的表现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形体属性得到相关的设计信息。1.模型信息对话框2.属性对话框3.材质浏览器4.材质编辑5.组件浏览器6.图层管理7.页面对话框8.显示设置对话框9.投影设置对话框

Page 14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0.柔化平滑边线对话框11.系统设置要求系统了解并一般掌握

渲染和显示设置(1学时)本章节学习 SketchUp的渲染和显示设置。sketchup 有多种模型显示模式。分别是线框模式, 消隐线模式, 着色模式, 和贴图着色模式。此

外,还有 X光透视模式和图层颜色模式。你可以通过显示模式工具栏,或参数设置的渲染标签来进行设置。

1.面风格显示2.边线渲染风格3.柔化边线和平滑面4.设置投影5.天空和地面效果6.剖面要求系统了解并一般掌握材质(2学时)本章节学习 sketchup的材质和材质的编辑。1.sketchup材质2.色彩取样器3.透明材质4.材质浏览器5.材质编辑6.贴图坐标要求掌握,此章节为教学难点打印(1学时)本章节学习利用 skethup的打印模块输出 skethup的设计方案。1.打印2.按照比例打印要求了解并一般掌握

Page 15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导入和导出(1学时)本章节学习 skethup的导入导出模块。sketchup可以和多种软件取得兼容,可以将文件导出

到多个程序中加以使用。同时利用其他软件的成果作为工作基础。1.cad/3d模型格式2.2d静态图像3.动画要求系统了解

photoshop部分 18学时绪论:(1学时)

Photoshop的基本原理,发展概况,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第一章 Photoshop基础(1学时)本章主要介绍 Photoshop 软件的正确安装以及该 启 动等预备 知 识。还介绍如 何 使用

Photoshop 帮助文件以及工作界面、菜单、工具箱和调色板等。1、安装和启动 Photoshop,获取帮助信息。2、浏览工作界面中的标题栏、窗口、菜单。3、使用工具箱,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如选区、裁剪移动、描绘、编辑等工具。4、学习调板的使用。

第二章 Photoshop图像处理基础(1学时)本章主要介绍 Photoshop图像处理的一些基本操作,以及一些涉及到的基本概念。1、学习打开文件,创建新图像,以及对图像的保存和关闭。2、学习图像尺寸的改变,了解分辨率、图像尺寸、文件格式、背景方式等。3、讨论 Photoshop支持的数据交换,这种数据交换有单向静态交换,也能够以连接的方式进

行的动态数据交换。第三章 定制 Photoshop(1学时)本章主要讨集结的是,要想在 Photoshop中进行自定义工作,最方便的途径就是使用“预

置”子菜单的各种相关命令,可以改变工具的行为和属性。1、学习使用“预置”子菜单。2、学习使用“色彩设置”命令,如 RGB、CMYK设置,及灰度和概貌设置。 3、设置民间组件。

第四章 使用颜色(1.5学时)

Page 15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本章主要介绍RGB、CMYK、Lab、HSB等各种色彩模式,这些色模式表示颜色的原理和范围各不相同,用途也各异。

1、理解色彩模式与色彩理论。2、简介RGB、GMYK、Lab、HSB、灰度、位图模式。3、学习索引模式,从 RGB模式转换到索引色彩模式,使用颜色表。4、学习选择颜色和调整图像的颜色。

第五章 图像选择技巧(2.5学时)本章介绍的有关图像选区的内容,正确创建选区是开始 Photoshop的第一步,可以使用各种

工具来创建选区,并可使用很多命令来进一步修改和编辑选区。1、了解各种选框工具,如矩形选框工具、椭圆形选框工具等。2、了解索套类工具和魔棒工具。3、学习选区的修改技巧。使用 shift、Alt和Ctr命令修改选区,使用“修改”菜单项修改选区,

羽化选区等。第六章 创建路径(2学时)本章介绍的是路径工具和“路径”调板中的常用命令,利用路径可以创建复杂的图形,尤其是

有各种方向和弧度的曲线图形 1、学习认识路径。2、创建各调整路径。3、编辑路径,如填充路径,描边路径等。

第七章 图像描绘技术和修整技术(2学时)本章介绍的是几描绘工具和修整工具。Í

1、学会使用直线工具、铅笔工具、画笔工具、喷枪工具、橡皮工具等各工具。Í

2、自定义笔刷。3、使用渐变工具。4、学会使用模糊工具、锐化工具和涂抹工具。5、学会使用减淡工具、加深工具和海绵工具。 6、学会使用橡皮章工具,以及笔刷合成模式。

第八章 使用通道与蒙板(2学时)本章介绍的通道和蒙版是两种高级的选区,也是 Photoshop中众多特殊效果的基础。1、解通道和通道调板。

Page 15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查看颜色通道(RGB、CMYK、Lab)3、快速蒙版模式。4、使用Alpha 通道5、使用Alpha 通道保存和加载选区6、使用“色彩范围”对话框创建蒙版

第九章 使用图层(2学时)本章所介绍的图是翽 hotoshop中图像处理的高级技术,利用图技术教育可以创建许多让人难

以想像像的特殊效果。1、理解“图”调板2、创建新图3、管理和编辑图4、运用效果。5、调整图层选项。

第十章 Photoshop中的滤镜(2学时)滤镜是 Photoshop中的一组数量众多,功能强大的图像特效工具,本章介绍每个滤镜对应的

对话框中的主要选项,对于复杂的滤镜,将作重点介绍。1、滤镜概述和工作方式。2、学习“艺术效果”滤镜组、“画笔描边”滤镜组、“扭曲”滤镜组、“象素化”滤镜组、“渲染”滤镜组等十三组滤镜。Photoshop中的各种滤镜都可以对整幅图像起作用,也可以对图像中的选区起作用,还可以对图像中单个层或通道起作用。

(二)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Sketcup 部分 18

概述 (1学时) 1

应用UI (1.5学时) 1.5

绘图工具 (2学时) 2 4

修改工具 (2学时) 2 4

照相机工具 (1学时) 0.5 1.5

模型设置和管理 (1学时) 1

渲染和显示设置 (0.5学时) 0.5 1

材质 (1学时) 1 2

打印 (1学时) 1

导入和导出 (1学时) 1

Page 15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Photoshop 部分 18

绪论: (1学时) 1

第一章 Photoshop基础 (0.5学时) 0.5 1

第二章 Photoshop图像处理基础 (0.5学时) 0.5 1

第三章 定制 Photoshop (0.5学时) 0.5 1

第四章 使用颜色 (1学时) 0.5 1.5

第五章 图像选择技巧 (1.5学时) 1 2.5

第六章 创建路径 (1学时) 1 2

第七章 图像描绘技术和修整技术 (1.5学时) 0.5 2

第八章 使用通道与蒙板 (1.5学时) 0.5 2

第九章 使用图层 (1.5学时) 0.5 2

第十章 Photoshop中的滤镜 (1.5学时) 0.5 2

(三)重点、难点1、课程重点本课程重点在教学大纲中加“ ”部分。对于重点内容,应讲深讲透,力求讲清楚本概念,

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2、课程难点sketcup的难点:A.绘图工具B.修改工具C.材质photoshop的难点A.第五章 图像选择技巧B.第七章 图像描绘技术和修整技术C.第八章 使用通道与蒙板D.第九章 使用图层3、习题通过习题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习题主要通过相应的上机时

实践完成。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Page 15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sketchup和 photoshop是本课程的两个组成部分,他们完成各自不同的功能,在设计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因此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 sketchup的概念和UI 部分要有所了解,并能够达到熟练应用的阶段。对绘图工具和修改工具要求熟练掌握。相机工具和模型设置管理要求一般掌握。材质部分是 sketchup的难点,要求一般掌握。Photoshop的要求:对 photoshop基础和图形处理基础有一个基本了解。对 photoshop的定制和颜色的设置要求一般掌握。对选择技巧、路径创建、图像描绘技术、修整技术和图层使用、通道与蒙板要求熟练掌握。对 Photoshop中的滤镜要有所了解并能一般应用

四、课内实验安排: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绘制基本图形绘制建筑方案体块绘制建筑细节绘制建筑模型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主要体现课程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等改革与特色)结合设计实践多媒体教学交互式教学软件系统综合运用方式根据教师多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经验总结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查

Page 15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拟搞人:赵锋    审定人:于文波

Page 15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专业英语课程编码:204065

课程英文译名:English in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5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学时

教材:《建筑类专业英语》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第一册,王庆昌,余曼筠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9.7年,第一版

参考书:1、《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e》,John Fleming主编,外文版社,1996年出版2、《Modern Architecture-a critical history》,Kenneth Frampton主编,Thames &

Hudson出版社,1992年,第三版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建筑类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外的一门辅助性课程,通过对专业类文章的阅

读和理解,以及建筑类英文原版影片的观摩,进一步加深对于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对专业理论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是本课程的目的。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属设计类专业,从社会行业的分工而言属于服务性行业,基于图像表达

之上的语言交流对于本专业至关重要。在对外交流日益广泛的当今社会,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术领域和职业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了解当今建筑和城市规划潮流及最新动态也离不开英语这一重要的语言平台。作为专业类的辅助工具课程,帮助学生们提高对外交流的能力是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二 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建筑学业、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学生,授课时数为 32学时。本课程在结构上分为两大部分:语言能力的训练和专业能力的训练。这两方面的训练在实现过

程中既有独立的部分也有相互融合的部分。两部分具体内容包括:Ⅰ、语言能力1、阅读能力的培养

Page 15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阅读是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标准教材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培养对文字结构的敏感性。并通过对专业词汇的详解,提高对专业术语的敏感性。

2、听力的培养听力的培养,通过观看原版专业影片,消除某些学生对英语课程的抗拒心理,以与专业相结合

的形式吸引学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听觉敏感性。3、表达能力的培养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的表达可以分为图纸表达和语言表达两大重要的途径。其中语言表达

在实际的职业操作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读后感及观后感的写作,培养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总而言之,语言能力的训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以上所言及的各个组成部分及从各个不同侧面

的训练,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接受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以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Ⅱ、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在本课程中指的是对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专业能力培养是本课程

的重要任务之一。主干专业课程强调思考图解和图解表达两种形式,而较少强调对设计基本原理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程通过对专业文章的剖析,以及对其中专业理论知识的解读,可以帮助建筑师变换思维、发展设计,更深刻地理解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本质。又可帮助建筑师扩大自己的信息量和专业视野,促进对外交流,帮助建筑师和规划师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词汇的掌握,专业文章的阅读,专业术语的表达,专业理论的理解等

等。具体而言,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需进行文章阅读和解析,专业电影观摩及讨论,设计方案解析及讨论,专业术语的表达和训练,包括口头及书面表达等多种技能的训练。

以上两个方面能力 训练在课程中的具体作法如附表。(二) 学时分配理论系统 学时(共 32)专业概念 8(总)

1、语言与专业的结合 22、什么是建筑与城市规划 23、建筑材料的重要性 24、建筑美学的基本原理 2

建筑学及城市规划的学习和教育 2建筑的语言 2住宅建筑 2高层建筑 2城市设计领域 2

Page 15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原版电影观摩 10(总)1、包豪斯学校 22、建筑巡礼 43、建筑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设计方法 2

中外著名建筑师介绍 2路易·康,盖里(原版电影观摩) 4

(三) 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专业词汇的掌握,专业理论的理解和专业术语的表达。难点在于专业术语的表达。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作为专业主干课的辅助课程,其教学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熟悉专业文章,掌握专业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2)熟练掌握专业词汇及其准确的表达方式;(3)了解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4)熟悉和掌握基本的专业语言表达。

四、课内实验安排: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内 容 课时(共 16)建筑、校园环境考察 4人与建筑、人体尺度、人的行为心理观察 4专业文章读后感 4原版专业影片读后感 4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1、本课程设置力图改变过去语言教学重语言轻专业,专业教学重专业轻表达的弊端,试图将

专业和语言二者联系起来,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和专业表达能力。

2、课题的设置不是固定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进展情况随时作出调整。3、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采用平时各训练的平均成绩和最终考试成绩平均作为学生的总评成绩,不设立补考。

Page 15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撰写人:陈怀宁 审定人:陈前虎

Page 16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城市设计概论课程编码:204074

课程英文译名: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学时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教材:《城市设计》王建国著,东南大学出版社参考书:

【1】《城市设计导论》,徐思淑周文华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城市的印象》,凯文·林奇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建筑环境观赏》,荆其敏著,天津大学出版社【5】《城市景观设计方法》,D普林茨著,李维荣等译,天津大学出版社【6】《空间·符号·城市》,朱文一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讲述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它主要配合城市设计课程,从理论方面进行系统的讲述,提高学生在城市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水平。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城市设计课程的设计打下理论基础。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学时分配要求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涵义与内容 4 4

原则与要素 8 8

空间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 8 8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 8 8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2 2 4

(二)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Page 16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掌握城市设计的原则与要素;2、掌握空间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3、掌握当代城市设计的主流理论,并可依据这些理论,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设计。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学习和作业,使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内容,熟悉和了解一般内容,在城市设计

中具备解决城市空间设计问题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能力。四、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运用所学理论对具体城市地段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五、课程改革与特色本课程在知识面的覆盖上比原先大纲更广,内容的重点更突出,与城市规划的核心课程的关联

度更密切,培养学生解决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设计问题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能力要求更高。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查,课程论文占 70%~80%,平时成绩占 20%~30%。成绩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分计分。

撰写人:孟海宁 审定人:陈前虎

Page 16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模型制作与造型课程编码:204059课程英文译名:Making of Architectural Model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3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12学时 实验学时:20学时教材:建筑制作与模型参考书:【1】<Louis Kahn>,Joseph Ryhwert,Harry N. Abrams,Inc.

【2】<Alvar Aalto>, Richard Weston, Phaidon Press Limited,1995【3】阿尔瓦 阿尔托, 刘先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模型制作与造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培养观察、分析并理解建筑空间及与创

作有关的知识并进行相应基本素质的训练是本课程的目的。 作为最终服务于建筑设计的制作类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根据给定的建筑空间制作准确的,表现力强的模型,并在表现时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的工作,达到深入学习别人作品优点的目的; 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训练学生识图, 从一个没有接触过空间设计的人变成一个建筑专业人员,第一步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很强的认图能力,发现图纸的细节甚至于错误,也是这门课的重要内容; 第三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设计到施工, 建筑专业说到底还是一个重视动手的专业,模型制作提供一个学生协作亲手制作建筑的机会。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

1、根据给定施工图蓝图做建筑片断和大样,要求有自己独特的视点。2、根据教师介绍的大师作品选择制作复原模型,要求准确和表现力强。3、根据古建筑的图纸合理推测和复原成工程图纸,并制作模型。

(二) 学时分配总授课时数为 32学时,其中 12-16学时为讲课和讨论,剩余部分为集体制作。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绪论 1 1

施工图识图答疑 2 2

施工和制作介绍 1 1

大师作品介绍 3 3

Page 16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模型工具和范例 1 1

古建筑介绍(古建老师) 2 2

举例和任务布置 2 2

模型制作 16 16

完工和评价 4 4

合计 12 20 32

(三) 重点、难点1、 变学生看图重视细节忽视整体的习惯。2、 学生制作模型动手不动脑,缺乏设计习惯是常见的现象。3、 在古建筑图纸缺损的情况下根据现有知识完善图纸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作为专业基础,本课程希望能够通过训练达到如下成果:4、学生在日后的设计中能够把形体和空间不孤立开来看待。5、 养成良好思考习惯,把模型既作为表达手段,也作为推敲手段。6、养成时刻动手的创作习惯。在制作过程中也注重强调不同种表达方式。

四、课内实验安排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每组人数 基本教学要求

1 模型制作 20 制作 4-6人 做有特色的模型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课外要求阅读相关大师书籍和解读他们的作品。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除了大师作品解读制作这一专题相对固定外,另外两个专业根据专业教育的发展每年都会改动

力求反映最新的趋势和创新。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以最后制作模型评定结合平时论文和讨论的方法综合评价。

撰写人: 吴涌 审定人:于文波

Page 16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 筑 设 计 I (上)

课程编码:204051

课程英文译名:Architectural Design

课程类别:专业课

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3

学时/学分:96/6   理论课学时:96

先修课程:建筑制图、建筑设计初步教材:【1】《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朱昌廉,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 第 2版

【2】《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 2版【3】《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 2版

参考书:【1】《100 of the world’s best houses》、《Another 100 of the world’s best houses》、《Beach

houses》、《Beach houses 2》、《Beach houses of South America》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2】《新建筑》住宅特集【3】《别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4】《建筑设计资料集》卷 3,中国建工出版社,2005年第 2版【5】《建筑设计资料集成》(居住篇)日本建筑学会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 1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设计入门和基础阶段。本课程的教

学目的为:⑴该课程通过讲授、训练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功能意识、空间意识和场地文脉意识;

Page 16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⑵通过专业基本功训练和设计构思训练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设计步骤和设计方法,具备设计和表达中小型建筑方案的能力;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各类资料、文献与网络资源以及调研等进行专题研究。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的基本内容

1、讲授现代建筑关于场地文脉、功能、空间、建构的理论以及现代建筑的实践;2、经典建筑学习、作品评析3、基于课题的专题研究(调研、文献资源研究)⑷分项训练:场地利用训练;空间塑造训练;

材料、结构与建造训练⑸建筑课程设计与表达(图纸、模型)。4、本课程通过对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小型建筑(小型茶室设计、小住宅设计)方案设计,初步了

解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在掌握人体尺度的基础上处理好建筑与使用者的关系;了解独立建筑内部功能、空间的组织与创造。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步骤和设计方法。初步掌握研究与学习专项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二) 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习题和实验 小计讲课、讲评 16 16

参观调研 6 6

设计 54 54

绘图 20 20

合计 12 84 96

(三) 重点、难点1、确立对建筑的基本概念,形成正确的场地观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方式2、掌握建筑空间分析方法,学会空间塑造3、对人体功能尺度的掌握4、良好设计习惯与步骤的形成以及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各类住宅的风格及其发展演变过程2、了解人的行为及操作的人体尺度,了解人体对空间的感知与感受方式3、了解各类活动在建筑内部发生的时序和方式

Page 16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4、学会考虑小型建筑的场地及文脉概念5、掌握小型建筑基本功能与功能分区6、掌握小型建筑单体的基本构成和构造7、掌握小型建筑环境设计的基本概念,环境、人等相关因素8、掌握用平、立、剖面图、效果图及分析图等图纸和模型正确表达建筑设计的意图。

四、课内实验安排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每组人数 基本教学要求

1 草模 3 2-3 学会用模型推敲方案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1、小茶室、独立式住宅案例学习2、人体尺度测绘3、场地分析与利用设计练习4、住宅风格学习、小住宅布局模式分析、居住行为分析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1、强化建筑所处的场地类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起良好的环境自然观念。2、将人的活动贯穿建筑设计始终,将人体尺度深入引进建筑设计过程,强调理性设计观与人本观念的良好结合。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采用平时各训练的平均成绩作为学生的总评成绩,不进行集中考试,不设立补考,期末

综合打分。具体方式如下:总评成绩=期中评图成绩+小练习成绩+期末评图成绩 期中评图成绩 45%小练习成绩 10%期末评图成绩占 45%

Page 16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撰写人:林冬庞 审定人:于文波

Page 16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设计 I(下)课程编码:204051

课程英文译名:Architectural Design I

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 4学时/学分:96/6 理论课学时:96学时先修课程:建筑制图、建筑设计初步教材:有关小型办公楼的书籍和刊物,幼儿园建筑设计,黎志涛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参考书目:

【1】佛朗西斯·D.K.钦,建筑:形式、空间、秩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爱德华·艾伦,建筑初步,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赫曼·赫茨博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主要的专业设计课,是建筑设计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为:

(1)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以设计图纸、模型作为设计研究和表达工具。(2) 熟悉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的方法(对环境、功能的分析,对方案的综合深入等),并树立一些相对完整的建筑设计方法和观念、形成初步的建筑技术概念。(3) 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二 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

1、 建筑认知与关键问题(1)建筑及地域环境认知与分析(2)外部空间认知:认知某一城市公共空间,学习外部空间的认知、分析和表达的方法。(3)外部空间设计:对一具体的城市外部空间加以设计,训练学生的空间尺度感和空间处理

的方法。

Page 16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4)建筑空间认知:体验和分析、比较多个建筑空间,并以图示语言加以表达。培养空间观念,学习空间分析的方法、训练图示语言的表达方法。(5)建筑空间设计:对一个给定的建筑空间加以设计,学习用面对空间进行划分的空间设计

方法,学习室内空间的功能组织和尺度关系。2、建筑设计(1)先例分析: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和建筑观,掌握分析这一重要的学习手段。(2)小型休闲展示建筑设计:较为综合地进行建筑设计训练,学习从环境分析和空间构成为

出发点的建筑设计方法。(3)设计建造:设计和建造结合;依照材料特点选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创造同时具有结构逻

辑和形式逻辑的构筑物。(二) 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建筑认知与问题分析 32 32

建筑设计 64 64

合计 96 96

(三) 重点、难点环境和基地分析、空间的认知是重点,设计方法、程序的引导与培养是难点。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分析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独立的分析环境、建筑使用方式、建筑

结构构造及其它限制要素的能力。2、 设计研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操作图纸、手工模型、电脑模型等

多种工具进行建筑设计研究的能力。3、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操作图纸、手工模型、电脑模型等

多种工具进行建筑设计表达的能力。4、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消化吸

收的能力,以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阅读参考书籍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领域的能力。5、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问题的习惯,和对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选

择不同设计方法,以及对设计方案进行推敲和深化的能力。

Page 17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四、课内实验安排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每组人数 基本教学要求

1 现场基地观察、分析 4 15 绘制分析图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鼓励学生多观察、分析建筑场地和室内外环境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建筑设计起步阶段的建筑环境认知与分析是必然选择,起步阶段的问题教学比建筑类型教学更

为重要,这正是本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采用平时各训练的平均成绩作为学生的总评成绩,不进行集中考试,不设立补考,期末

综合打分。具体方式如下:总评成绩=期中评图成绩+小练习成绩+期末评图成绩 。期中评图成绩 45%,小练习成绩 10%,期末评图成绩占 45%。

撰写人:赵小龙 审定人:于文波

Page 17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设计Ⅱ(上)课程编码:204051

课程英文译名:Architectural Design 2

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5

学时/学分:96/6 理论课学时:96

教材:待定 参考书:

【1】鲍家声 杜顺宝.公共建筑设计基础.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6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1983

【3】(荷)伯纳德·卢本 等,设计与分析,林尹星 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4】(荷)赫曼·赫兹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仲德昆 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5】(美)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刘丛红 译,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6】建筑设计资料集总编辑委员会,建筑设计资料集(1-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7】建筑工业出版社,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建立整体的建筑观,以建筑的三个基本问题——环境、空间、建构

为线索,由浅入深地设置若干设计练习,同时了解不同类型的结构及材质的合理运用,从单一问题发展到综合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大中型建筑的设计能力。基本掌握建筑空间形式与功能使用,场地环境和材料结构之间互动的设计方法。二 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

1、 功能问题(1)加强对现代建筑功能与空间互动关系的理解,学习并掌握源自功能关系解析的空间组织

“转换”方法及其“变形”途径。(2)学习建筑的要素构成和系统组织特点,并进一步扩大了解类似公共建筑的一般设计原理

及设计方法。

Page 17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 环境问题(1)建立建筑设计的文脉意识,学习并掌握建筑设计中常用的环境分析技术以及在设计中溶

入文脉观念的方式方法。(2)学习博览建筑的要素构成和系统组织特点,掌握博览建筑“三线”,即流线、视线和光

线的设计原理及其一般技术要求。3、材料问题(1)建立建筑设计的材料、建造意识,强化从建筑设计角度对一个相对完整的材料/建造体系

的认识。(2)学习和掌握从材料、建造角度切入建筑设计的方式方法。4、建筑设计——博物馆、汽车站(1)博物馆;理解文脉、功能空间、以及材料和技术,特别是光线对建筑生成的影响。(2)汽车站,掌握大尺度空间、人群规模的建筑结构和空间处理技巧。

(二) 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求以表格形式表示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1、2、3 建筑问题教学 32光的运用——博物馆 32

汽车站 32

合计 96

(三) 重点、难点重点:功能、环境、结构、材料等问题的相互关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设计的概念,难点是

如何间概念转化为建筑形态语言。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 设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功能、环境、材料等各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2. 设计综合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各种因素具有一定的综合解决

问题的能力。3. 设计方法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习模型,电脑和图纸等基本设计媒介对设计思维的推动和

表达。4. 参考资料和典例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从阅读材料和典例中主动去吸收、整理和消化,

Page 17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背景知识和参考范例。5. 研究构思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初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研究设计问题的能力。6. 培养对技术性规范的尊重与理解。

四、课内实验安排 :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针对每一类型设计需要解决的建筑空间、环境、材料问题布置学生预习和自我探究的各类课外作业,同时也学要学生在课后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建筑设计中去。六、课程改革与特色在沿袭传统的类型建筑教育基础上,每个设计练习都以功能为依托,并根据其在建筑空间、尺

度、材料等典型问题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问题提炼,强调对特定建筑功能典型问题分析和解决内容和环节。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查:总评成绩=期中评图成绩+小练习成绩+期末评图成绩;期中评图成绩 45%;阶段环节或小练习成绩 10%;期末考试成绩占 45%

撰写人:于文波 审定人:孟海宁

Page 17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设计Ⅱ(下)课程编码:204051

课程英文译名:Architectural Design 2

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6

学时/学分:96/6 理论课学时:96学时教材:待定 参考书:

【1】鲍家声 杜顺宝.公共建筑设计基础.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6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1983

【3】(荷)伯纳德·卢本 等,设计与分析,林尹星 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4】(荷)赫曼·赫兹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仲德昆 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5】(美)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刘丛红 译,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6】建筑设计资料集总编辑委员会,建筑设计资料集(1-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7】建筑工业出版社,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建立整体的建筑观,以建筑的三个基本问题——环境、空间、建构

为线索,由浅入深地设置若干设计练习,同时了解不同类型的结构及材质的合理运用,从单一问题发展到综合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大中型建筑的设计能力。基本掌握建筑空间形式与功能使用,场地环境和材料结构之间互动的设计方法。二 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

1、功能问题(1)加强对现代建筑功能与空间互动关系的理解,学习并掌握源自功能关系解析的空间组织

“转换”方法及其“变形”途径。(2)学习餐饮建筑的要素构成和系统组织特点,并进一步扩大了解类似公共建筑的一般设计

原理及设计方法。

Page 17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环境问题(1)建立建筑设计的文脉意识,学习并掌握建筑设计中常用的环境分析技术以及在设计中溶

入文脉观念的方式方法。(2)学习建筑的要素构成和系统组织特点,掌握建筑建筑“三线”,即流线、视线和光线的

设计原理及其一般技术要求。3、空间的层次与序列、流线的组织与感受。4、综合空间设计——旅馆和图书馆(1)理解文脉、功能空间、以及材料和技术对建筑生成的影响。(2)掌握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习计划建议书的拟订。(3)掌握有关的设计规范。

(二) 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1、2、3建筑问题教学 32 32环境与空间——旅馆 32 32

空间属性——图书馆 32 32

合计 96 96

(三) 重点、难点重点:功能、环境、结构、材料等问题的相互关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设计的概念,难点是

如何间概念转化为建筑形态语言。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 设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功能、环境、材料等各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2、 设计综合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各种因素具有一定的综合解决

问题的能力。3、 设计方法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习模型,电脑和图纸等基本设计媒介对设计思维的推动和

表达。4、参考资料和典例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从阅读材料和典例中主动去吸收、整理和消化,

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背景知识和参考范例。5、 研究构思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初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研究设计问题的能力。6、 培养对技术性规范的尊重与理解。

Page 17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四、课内实验安排 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针对每一类型设计需要解决的建筑空间、环境、材料问题布置学生预习和自我探究的各类课外作业,同时也学要学生在课后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建筑设计中去。六、课程改革与特色在沿袭传统的类型建筑教育基础上,每个设计练习都以功能为依托,并根据其在建筑空间、尺

度、材料等典型问题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问题提炼,强调对特定建筑功能典型问题分析和解决内容和环节。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查:总评成绩=期中评图成绩+小练习成绩+期末评图成绩;期中评图成绩 45%;阶段环节或小练习成绩 10%;期末考试成绩占 45%

撰写人:于文波 审定人:孟海宁

Page 17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设计Ⅲ课程编码:204051

课程英文译名:Architectural Design

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96/6 理论学时:32 作业学时:64

先修课程:建筑制图、建筑初步、建筑设计I、建筑设计II、建筑设计III、建筑设计IV

教材:待定参考书:1、《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现代剧场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剧院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4、《高层办公综合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办公建筑》,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6、相关设计规范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基础课,其中的四年级所涉及《剧场建筑设计》、《高层办公建筑设计》子

项主要研究剧场建筑设计、高层办公建筑设计中所涉及的功能要求,外观造型及总平面设计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第 1周 讲授剧场建筑设计原理规范,布置剧场建筑设计题目及调研要求。第 2周 讲评调研报告、批阅总平面及构想思路。第 3周 一草初步完成平面功能布局、立面构思、典型剖面设计、环境分析、流线分析。第 4周 二草是进一步调整、修改一草;进行观众厅视线设计、声学设计第 5周 正草初步确定方案设计、细节深化。第 6、7周 上板完成设计要求。第 8周 快题 8 小时。

Page 17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第 9周 讲授高层建筑设计原理及防火规范、布置高层办公楼设计题目及调研要求。第 10周 讲评快题、讲评调研报告、总平面设计。第 11周 一草初步完成标准层平面设计、裙房平面布局、造型构思、环境分析、结构选型设计。第 12周 二草进一步调整、修改一草,强调高层建筑防火要求。第 13周 定稿初步确定方案设计、细节深化。第 14-15周 上板完成设计要求。第 16周 交图。

(二) 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剧场建筑设计原理规范 4 2 6

调研汇报、总平面批阅 4 2 6

剧场一草设计 2 4 6

剧场二草设计 3 3 6

剧场正草设计 2 4 6

剧场上机绘图 6 6

剧场上机绘图 6 6

交图、快题设计 6 6

高层建筑设计原理规范 4 2 6

调研汇报、总平面批阅 4 2 6

高层建筑一草设计 2 4 6

高层建筑二草设计 3 3 6

高层建筑正草设计 2 4 6

高层建筑上机绘图 6 6

高层建筑上机绘图 6 6

交图、讲评 2 4 6

合计 32 64 96

(三)重点、难点1、重点:剧场总平面设计、剧场建筑功能布局及流线设计、观众厅视线设计、大跨度结构形式设计、

观演类建筑造型设计;高层办公楼竖向交通设计、高层结构设计、高层建筑防火安全设计、高层建筑造型设计。

2、难点:剧场观众厅视线设计、声学设计、大跨度结构形式设计、高层结构设计、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进一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及过程2、重点学习观演类建筑的设计方法,人流集散问题的解决,以及“视”、“听”等技术要求。

Page 17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3、学习掌握大跨度空间的结构形式。4、学习掌握大小空间的组合。5、剧场造型要体现文化性和城市的景观性6、重点学习掌握高层建筑设计方法,竖向交通问题的解决7、了解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8、掌握高层建筑基本防火规范要求9、高层立面造型别致、得体。

四、课内实验安排: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1000座多功能剧场设计》、《高层办公综合楼建筑设计》、快题设计;课外除了完成方案设计过程,还要多阅览课外专业书籍,要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

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六、课程改革与特色 利用计算机软件 sketchup辅助设计,利用计算机建模、进行模型的切割、组合来推敲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最终成果图纸要求为计算机出图,强调反映方案的发展过程。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为考查 ;成绩根据两次设计的成绩及其平时表现综合评定。

撰写人: 文旭涛 审定人:于文波

Page 18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课程编码:204168

课程英文译名:Plan 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Park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8

学时/学分:96/5 理论课学时:96学时先修课程:城市规划设计原理 居住建筑设计教材: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周俭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5

参考书:【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 3版,2001.6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

【3】城市规划资料集 7,中规院建设部规划司总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

【4】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朱昌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 3版,2000.6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建筑学本科专业的学科方向课,属于设计类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

学生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所学的城市规划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进一步掌握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理解相关的规划设计规范。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将掌握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的理论和设计方法、规划设计的成果表达方法及其表现技能。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关联关系,初步完成完成从单体设计

Page 18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到城市规划设计的过渡。为塑造建筑师应具有的深厚的职业素养打好基础。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方法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过程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3)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比较

2、规划设计的前期调研1) 调研的内容与方法2)场地地形条件的分析 现场踏勘3) 城市居住区参观调查4) 教师讲评

3、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综述1) 城市居住区发展现状概述2)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3)布置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任务书解读

4、居住小区规划构思1)不同的构思的切入点2)居住小区的规划结构分析3)居住小区的定位、功能组织、交通组织方式研讨4) 居住小区的总图构思

5、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方案比较1)学生草图方案讲评与交流2)规划设计方案比较的内容与方法3)规划设计方案一次草图

6、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深入1)草图方案讲评与交流2)规划设计方案深入中的问题剖析,住宅选型,空间的尺度,建筑群体的组织,户外空间形态,人车流线的组织

Page 18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3)居住小区的交通组织模式和道路规划 居住区的静态交通问题4)居住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

7、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完善1)居住小区绿地系统和户外空间规划设计的方法2)市政工程设施不知基本要求3)规划指标的计算

8、规划设计方案定稿1)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成果编制内容与要求2)规划设计图纸表达方法

9、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成果绘制1)规划设计图纸绘制2)规划设计说明书编写

10、作业交流与讲评1)学生自我介绍作品2)提问与讨论3)教师讲评作业

11、规划快题设计1)快题设计构思方案和表现要点2)完成规划设计快题

(二) 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3 3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前期调研 1 2 3

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综述 3 3

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 1 3

居住小区规划构思 1 2 3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方案比较 1 5 6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深入 1 5 6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完善 3 3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定稿 3 3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成果绘制 1 5 6

规划快题设计 1 5 6

作业交流与讲评 2 1 3

Page 18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合计 16 32 48

(三) 重点、难点课程的重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与设计方法、规划设计的表达方法、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的综合运用。课程难点:学生从建筑设计初次转向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对空间尺度的把握、建筑与空间的关系理解、影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社会、经济、环境、美学、法规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产生一定的困难,这也就是本课程的主要难点。课程另一个难点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成果的表达,包括完整的图面表达和准确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及其规划设计说明书的编制等。对此,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困难通过讲课、改图、讨论和交流等方式提供帮助和引导之外,还需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主动学习与应对。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设计的原理、任务要求、方法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2、理解城市居住区规划相关的法规和技术规定3、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调研的内容和基本方法4、掌握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能力5、掌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的基本表现能力

四、课内实验安排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本课程为规划设计类课程。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设计课题的构思设计和表

现。由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涉及面广要求学生课外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及其相关的学习,学生课外投入本课程的时间与课内的时间比例一般要求大于 1:1.5。课外教学要求主要包括:阅读参考书、相关规划案例的收集解读、临摹记录和居住区调查,还包括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需的方案构思深入以及成果图绘制等。要求在修课期间结合课程设计完成一次城市居住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六、课程改革与特色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课程改革设想:1、本

课程教学应突出规划设计的过程性。强调方案阶段的快速构思及表达训练,强调方案过程中比较和深化方案的能力,以次助于学生提高综合设计能力。2、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设计课程一对一方

Page 18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式的师生交流过程中注意发现和挖掘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授课。3、交流的多样化。通过设计过程中所样化的课堂交流丰富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并促进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核。成绩的评定主要由几个方面组成:1、城市居住区调查报告 5%。2、城市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占 80%。3、规划快题设计占 5%。4、平时表现包括:上课到课、课堂纪律等占 10%。平时表现中的规划设计中间草图成绩已经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成绩里反映。

撰写人:王剑云 审定人:陈前虎

Page 18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城市设计课程编码:204073

课程英文译名:The Urban Design

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48/2 理论课学时:48学时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景观生态学》,《建筑环境心理学》教材:城市设计,(美)埃德蒙·培根著,黄富厢,朱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修订

版参考书:【1】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 【2】城市意象,(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

【3】城市设计新理论,(美)C·亚历山大著,陈治业、童丽萍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5

【4】深圳市中心区 22、23-1街坊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12月

【5】万科的主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万科住区规划研究组,万科建筑研究中心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科方向课,主要涉及中观及微观层面上的城市物质环境建设。通过该

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城市分区及城市各系统的能力,了解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城市设计的现状和发展水平,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城市设计工程实践工作。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

1、城市的基本结构:道路结构和景观结构2、城市道路结构与城市交通组织3、城市景观结构的建立及其基本设计方法

Page 18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4、城市街区规模与用地性质、城市区位及城市道路交通的关联性5、城市街区界面的形式与功能与相临道路性质的关联性6、“街区界面——道路断面”的一体化设计及其形式7、城市设计的法规与规定,城市设计的实施方法与策略8、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城市中心街区,城市边缘及郊区街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新城建设)

9、课程设计(二) 学时分配

内容 学时数(共 64学时)总学时 讲授 习题 参观调研

理论讲解 8 8实例分析 4 4城市片区调研 4 4课程设计 32 32

(三)重点、难点课程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建筑走向建筑群及城市分区,逐步建立较为宏观和成系统的设计思想

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方法。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由较为孤立的建筑设计走向广义的建筑设计,建立城市分

区尺度,熟悉城市设计所包含的城市规划及景观设计方面的内容,理解城市的结构系统,特别是道路结构、景观结构以及城市交通组织管理与城市设计的密切联系。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树立广义建筑学的思想,将设计视野由单体建筑向建筑群、城市街区及城市分系统拓展。2、逐步建立观察和分析城市街区及各个城市系统的思想与方法。3、了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4、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和方案设计。

四、课内实验安排在设计前期,可要求学生做一些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城市街区及城市分系统的调研工作;在课

程设计中,应要求结合模型和计算机建模进行方案分析比较。

Page 18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本课程以课程设计为主导,设计对象可为城市中心区、不同区位的城市居住街区、混合型城市街

区、城市新区、历史街区、城市景观系统等。课程作业所需时间大致为课内与课外 1:2的时间配备。六、课程改革与特色由建筑设计扩展到城市设计,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是一个重要的跨越。在讲授基本知识、基础理

论的同时,重点强调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典型案例的分析及城市片区实地调研,使学生能够尽快建立起对城市的感性认识;其二,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着重强调城市设计的本质问题,提炼设计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握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和解决途径,避免因设计对象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复杂使学生无从下手。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察。以课程设计成绩为主,结合平时成绩作为总评成绩。

撰写人:朱怿 审定人:于文波

Page 18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室内设计课程编码:204060

课程英文译名:Interior Desig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开课对象:建筑学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学时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建筑构造教材:1、《室内设计资料集》 张绮曼 郑曙阳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6。参考书:【1】INTERIOR DESIGN,各期刊物

【2】Wallpaper,各期刊物【3】FRAME,各期刊物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室内设计及原理》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研究室内环境与人的基本关系、室内设计对

建筑环境的影响、室内设计的方法与流派、室内设计对建筑设计的补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室内环境评价能力,在尺度上对建筑与室内环境的把握能力,提高与完善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室内设计》通过理论学习与课程设计,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室内设计方法和知识,是建筑学专

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对于小尺度,人体尺度的把握有重要的作用。是建筑建设课程的重要补充。(二) 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绪论 1 1

室内设计基本原理 3 3

茶室室内设计 28 28

合计 32

(三) 重点、难点1、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续和补充,强调许多在建筑设计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问题,表面

Page 18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装饰问题,环境体验感受,需要在教学中重点加以解决。2、材料与灯光、构造是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手段和表现方法,也是学生较为缺乏直观体验的难点,

教学中应着重讲授这三方面的内容。3、作为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要强调室内设计对建筑设计的补充和提高,帮助学生能通过学习,

建立观察建筑、体验建筑、进行建筑设计的新的角度与方法。4、小规模的室内设计难点在于如何体现出丰富的内容。较大规模的室内设计难点在于如何建立

统一的风格,在各局部空间建立统一感而又不失丰富性。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室内设计的起点与范围,及其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了解室内设计的程序与专业协调。

2、掌握室内空间与尺度,从基本的人体尺度到具体的室内空间中的应用尺度,以及相应的室内空间设计。了解典型的应用空间的尺度。

3、了解室内设计的艺术流派与风格,掌握各种流派或风格和基本特征及代表作品。4、掌握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方法,明确室内空间的类型及适用场所,熟悉室内空间的分隔手

法与界面处理。5、掌握室内光环境的设计方法,了解天然彩光与人工光源在室内环境中的艺术效果。了解室内

环境中常用的光环境塑造手法。6、掌握室内设计的材料及特点,熟悉不同材料在不同室内环境中的作用,熟悉材料的使用方

法与构造特点。7、掌握室内节点详图的绘制方法。

四、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1、室内设计(28学时)

通过 500m2左右茶室(咖啡馆或餐厅等)的室内设计,帮助学生熟悉室内设计的工作程序室内环境的表现重点,室内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具体作用空间的功能处理。初步掌握详图的表现方法。

1)任务书交底,功能介绍,重点提示,资料与实例搜集(4学时)2)一草:初步完成平面布局,确定环境的表现重点。(4学时)3)二草:在一草的基础上确定平面布局,确定各局部重点的透视草图,基本确立整体风格。

Page 19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4学时)4)细节深化:对于陈设、家具、灯具、织物等细部进一步推敲,深化,并最终定稿。(4学

时)5)上板、成图(12学时)

2、配合课程设计的要求,在课外可进行相关的专题讨论与设计,包括家具设计,同类型商业设施的调查,配套的快题设计等。五、课程改革与特色

室内设计的内容与目的要求相对建筑设计比较微观和具体,因此要逐渐地将教学重点向环境体验和人的微观行为与环境的互动转移。强调思考方法和角度的训练,逐渐弱化单一课程设计的内容。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期末为考查课,由作业的完成结果与工作过程确定总评成绩。

撰写人:何丹羽 审定人:邰惠鑫

Page 19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节能课程编码:204169

课程英文译名: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28学时 实验学时:4学时先修课程:建筑物理教材:建筑节能,王立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第 1版参考书:【1】建筑节能与设计方法,胡吉士,方子晋,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05,第 1版

【2】外墙外保温技术,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10,第 1版【3】建筑外围护结构,冷御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5,第 1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建筑节能是建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拓展课程,是以建筑设计过程中节约能源为根本目的,综合多项专业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建立生态可持续能源系统的观念,加深了解建筑节能的理念,使学

生掌握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家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起节能意识,要求学生掌握建筑本体节能和各种能量系统节

能技术的主要思路,了解国内外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状况,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建筑能耗并提供恰当的建筑节能技术方法。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 建筑节能基本知识 我国建筑能耗情况、建筑节能基本理念、建筑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国内外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国建筑节能的目标和任务、有关名词术语第二章 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建筑选址、建筑组团布局、建筑朝向、建筑间距、建筑与风环境

第三章 建筑单体节能设计建筑体型设计与节能、建筑平面尺寸与节能的关系、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方案、窗的设计与节能、

Page 19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低能耗建筑实例分析第四章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墙体节能概述、外墙保温隔热技术、屋顶节能设计、门窗节能设计、地面、楼梯间墙体与构造等

第五章 供热空调系统节能问题供热采暖系统节能原理、节能设计、空调系统的节能原理、空调蓄冷系统节能技术、

空调方式的节能技术第六章 其他建筑节能方法

照明系统节能、建筑采光与节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地热资源的利用(二) 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建筑节能基本知识 4 4

建筑节能规划设计 4 6

建筑单体节能设计 6 6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6 4 10

供热空调系统节能问题 4 4

其他建筑节能方法 2 2

讨论与课程总结 2 2

合计 28 4 32

(三) 重点、难点1、重点:课程的重点是建筑规划设计即建筑的选址、组团布局、建筑朝向、间距以及风环境与建筑节能的

关系,建筑节能对建筑单体设计即体型、平面尺寸、窗体的设计的影响以及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技术

2、难点:建筑节能计算的模型建立和节能设计计算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我国建筑能耗情况、建筑节能基本理念、建筑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我国建筑节能的目标

和任务;2、理解建筑规划设计即建筑的选址、组团布局、建筑朝向、间距以及风环境与建筑节能的关系,

以便在建筑设计中的自觉运用3、了解建筑节能对建筑单体设计即体型、平面尺寸、窗体的设计的影响

Page 19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4、掌握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技术四、课内实验安排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每组人数 基本教学要求1 材料导热系数测量实验 1 演示 了解材料导热系数测定的

原理与方法2 围护结构总传热系数测量实验 1 演示 了解围护结构热阻和总传

热系数测定的原理与方法3 建筑设计节能计算 2 操作 了解建筑节能计算的方法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安排一定量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建筑规划与单体设计对建筑节能的影响之后,进行建筑单体的节能设计计算。六、课程改革与特色 建筑节能是目前国家发展战略之一,本课程的开设即是结合当前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与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师联系,结合单体建筑和住宅小区规划进行建筑节能的设计。使学生深入了解建筑节能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结合平时成绩以及课程的总结报告给出综合成绩。

撰写人:邰惠鑫 审定人:陈前虎

Page 19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村镇规划原理课程编码:204037

课程英文译名:The theory and design of Township-village planning

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8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学时教材:村镇规划,金兆森、张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 2版 参考书:

【1】新世纪小城镇发展与规划,高文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2】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王炳坤,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修订版【3】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规划手册,戴慎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 1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 性质、目的村村镇规划原理与设计是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本

课程的教学目的为:通过对此课程的实践和教学,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村镇问题的能力,掌握协调和综合处理村镇问题的规划方法,并且学会掌握村镇规划编制的能力,基本具备村镇总体规划、建设规划等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本课程是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的选修课程。(二) 任务在系统掌握村镇规划原理的同时,能够为统筹城乡发展,缓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

1、绪论1.1村镇及其发展概况1.2村镇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2、村镇规划的资料工作2.1村镇规划的资料内容2.2村镇规划的资料工作2.3村镇规划的资料整理及其分析

3、村镇总体规划

Page 19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3.1 乡(镇)域规划3.2村镇总体规划的编制3.3村镇的性质与规模3.4村镇用地分析3.5村镇总体规划布局

4、村镇道路工程规划4.1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4.2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5、村镇给排水工程和防洪工程规划5.1村镇给水工程规划5.2村镇排水工程规划

6、村镇电力、电讯工程规划6.1村镇电力工程规划6.2村镇电信工程规划

7、乡镇公共中心与工业规划7.1 乡镇公共中心布局与设计7.2 乡镇工业区的规划

8、村镇居住区规划8.1 居住用地规划设计的基本任务与要求8.2 居住建筑的节能与新世纪生态建筑8.3 居住区道路规划要求

9、村镇绿化规则10、村镇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规划11、村镇防灾减灾规则12、村镇规划中的技术经济和管理工作注: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实际有删减

(二) 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绪论 2 2

村镇规划的资料工作 2 2

村镇总体规划 6 6

村镇道路工程规划 2 2

村镇给排水工程和防洪工程规划 2 2

村镇电力、电讯工程规划 2 2

乡镇公共中心与工业规划 2 2

村镇居住区规划 2 2

Page 19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村镇绿化规则 2 2

村镇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规划 2 2

村镇防灾减灾规则 2 2

村镇规划中的技术经济和管理工作 2 2

村镇规划编制实例 4 4

合计 28 4 32

(三) 重点、难点1、重点:村镇的概念;村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村镇道路系统规划;村镇水源选择、水厂选址、村镇排水体

制与污水处理方式;乡镇公共中心布局、工业区规划;村镇居住区规划设计;村镇环境保护;村镇防灾减灾。2、难点:村镇规模与性质、村镇用地的选择、村镇总体布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结合实践性规划项目组织施教。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实际和虚拟的村镇规划项

目来拟定。所选项目要体现村镇规划任务的性质,规模和深度要适当,要使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能结合并完成课程设计,实现教学要求。作为教学案例的规划项目应当根据可能条件在以下的范围内选择:

1、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或调整;2、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四、课程改革与特色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课程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与村镇规划实例紧密结合,

把规划原理应用到具体实例中。2、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促进。村镇规划理论与方法不断涌现,只有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应用

相关规范才能提高综合能力。因此,要求学生要在实践中查阅以扩大知识面。3、本课程教学与相关课程教学相联系。注意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处理好内容的衔接与分

工。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查

Page 19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成绩评定:试卷+课程作业

撰写人:李英豪 审定人:陈前虎

Page 19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生态建筑概论课程编码:204170

课程英文译名:Introduction to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对象: 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8

学时/学分:24/1.5 理论课学时:24学时 先修课程:建筑物理、建筑设计、建筑构造教材: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夏云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第 1版参考书:

【1】绿色建筑,周若祁等,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06,第 1版【2】生态建筑,黄丹麾,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第 1版【3】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周浩明 张晓东,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03,第 1版【4】生态建筑(ECOLOGICAL ARCHITECTURE),(西班牙)帕高·阿森西奥,候正华,

宋晔皓译,百通集团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2月,第 1版【5】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生态建筑概论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技术类的综合性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近代人类的负效行为与天灾,使人口膨胀、能源、土地、

住房、环境等危机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及其环境必须具备有利于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基础;着重掌握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将这种观念贯穿到建筑设计实践中去,运用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解决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

1、生态与可持续建筑概论

Page 19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生态学基本概念与“生态系统结构框架”3、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目标4、国外生态建筑理论及实践5、国内生态建筑的发展及国情6、对生态建筑设计观念的重新认识7、生态建筑技术进展与实例分析

(二) 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生态与可持续建筑概论 2 2

生态学基本概念与“生态系统结构框架”

4 4

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4 4

国外生态建筑理论及实践 4 4

国内生态建筑发展及国情 4 4

对生态建筑设计观念的重新认识 4 4

生态建筑技术进展与实例分析 4 4

Ecotect软件使用 4 4

讨论 2 2

合计 28 4 32

(三) 重点、难点1、重点: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难点:生态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加强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掌握生态建筑技术和设计手段,并能够自觉运用于

建筑设计的过程。四、课内实验安排

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每组人数 基本教学要求1

Ecotect软件的学习使用 4 操作 掌握软件的使用

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Page 20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参考书目,并写出读书报告。六、课程改革与特色 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是建筑师必须深入了解和在实践中认真贯彻的理念,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能够自觉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建筑技术进行生态建筑的实践。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期中读书报告成绩占 40%;期末课程论文占 60%。撰写人: 邰惠鑫 审定人:陈前虎

场地设计课程编码:204034

课程英文译名:SITE PLAN

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8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24学时 上机学时:8学时先修课程:无教材:张伶伶, 孟浩编著,场地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参考书:任课教师指定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在国内属于新的领域。

随着社会发展,随着建筑设计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型,对其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从而独立出了《场地设计》这门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场地的全面认识,尊重文脉与环境,能系统地处理设计中关于场地部分的各项技术内容,从而为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

Page 20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课程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建筑设计初期的基地划分与场地布局;二是设计末期的场地细部的丰富和完善。

场地设计是建筑设计中决定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最直接的工作内容。前一部分主要包括用地划分、建筑物布局、交通流线组织、绿化系统配置等项内容,它是决定场地宏观上的形态,是影响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内在决定因素;后一部分包括道路布置、停车布置、竖向布置、管线布置、景园布置等,它是体现场地微观上的交融与契合的形式,是建筑与环境具体的感性层次上关系的体现。(二) 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场地与建筑 24 24场地与建筑设计 8 8

合计 32 32

(三) 重点、难点1、重点:功能、环境、场地问题的相互关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设计的概念。2、难点:是如何间概念转化为建筑形态语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关于场地设计的各项理论内容和技术因素;能够运用理论内容处理实际场地进行设计

实践2、 设计方法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习模型,电脑和图纸等基本设计媒介对设计思维的推动和

表达。4、参考资料和典例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从阅读材料和典例中主动去吸收、整理和消化,

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背景知识和参考范例。5、 研究构思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初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研究设计问题的能力。

四、课内实验安排: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课外计算机表达,典型案例的收集与分析。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在沿袭传统的类型建筑教育基础上,以自我探索和研究依托,并根据其在场地、流线、建筑空间、

Page 20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尺度等典型问题和案例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对问题提炼。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查:总评成绩=评图成绩+自学案例分析成绩+平时成绩;期中评图成绩 45%,自学案例分析成绩 45%,平时成绩 10%。

撰写人:于文波 审定人:孟海宁

Page 20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编码:204057

课程英文译名:课程类别:专业课 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6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学时

教材:《景观设计学》,[美]约翰·西蒙兹著,中国建筑出版社参考书:1、《城市设计》,王建国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2、《城市设计美学》,张承安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3、《城市景观设计》,孙成仁著,黑龙江科技出版社4、《人性空间》,[美]芭芭拉·柯瑞丝著,中国轻工出版社5、《A&C》第 23、24、25、26、27 卷 6《Commercial Building Facades》7、《景观标志》,[日]太平幸夫·坂野长美,辽宁科技出版社8、《现代建筑集成》—城市景观,商业建筑卷,百通集团,辽宁科技出版社

9、《1999、2000、2001优秀景观作品集》,百通集团,台湾建筑报导杂志社10、《KPF》1986—1992,RizzoLi New York

11、《NBBJ》,image Publishing

12、《HOK》,image Publishing

13、《2001韩国建筑设计竞赛年鉴》上、下卷,天津大学出版社14、《香港中环城市形象》张在元等,中国计划出版社15、《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精选》金广君编著,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6、《美丽家园》——大型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百通集团,贵州科技出版社 17、《天圆广场》方案设计国际招标作品 集,香港日瀚国际文化有 限公司 中 国 计 划 出 版 社

18、《城市元素》,西班牙·约瑟夫·马·萨拉19、《Urban Landscape Design》,GRAPhic·Sha

20、《风景建筑学场地工程》,Steven Strom

21、《德国景观设计》先修课程:(1)《设计初步》,(2)《建筑设计》,(3)《风景园林设计》,(4)《城市规划》

Page 20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景观设计是一项设计内容丰富的,具有科学理性分析和艺术灵感创作于一体的,关于对土地设

计的综合创作,并旨在解决人们一切户外空间活动的问题,为人们提供满意的生活空间和活动场所。景观设计可以说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学科,它的存在和发展一直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连,包括人们对生存生活环境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环境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改造活动。景观和景观设计的研究是在造园艺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的基础上,对人地关系的又一次

重新认识。这不仅是人们对自然认识的进步,也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进步。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它要求从事景观设计的人要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设计能力,包括草图绘制、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等技能。

课程共分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论述景观设计学的起源、发展状况和应用领域;实践部分结合具体的设计项目让学生了解一个项目的始末,对今年来景观设计项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在具体的设计中,使学生复习早先学习的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设计技能。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景观设计的艺术审美知识,了解并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景观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手法,以期在较短时间内学会并熟练运用设计原理进行设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在景观设计方面的素养和设计创新能力,并能以所学知识进行一般性景观设计,为整体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1、景观设计学的基本概况及发展趋势 6学时2、景观设计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 8学时3、景观构图、构景的基本手法以及空间造型手法 8学时4、环境设计场所理论、场地规划 6学时5、城市景观与景观形象语言、景观特征、可视景观 4学时

四、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课内外作业,原则上不应划分过细,鼓励学生课外多读指定的参考书目,课内多向教师提问,

定期就相关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小组讲座与讲评相结合,以激发活跃学习氛围。

Page 20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查课。课外作业和应用性小论文(2000字)各占考核成绩一半,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

格五级计分。

拟搞人:王育林   审定人:于文波乡土建筑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课程编码:204063

课程英文译名: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32/2 总学时:32学时; 理论课学时:32学时

先修课程:中国建筑史、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建设史教材:《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李晓峰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第 1

版参考书: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王景慧,阮仪三,王林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 1版

【2】乡土瑰宝系列之《宗祠》、《庙宇》、《住宅》、《文教建筑》,李秋香主编,2006.9月第 1版【3】《中国传统民居》, 荆其敏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 6月第 1版【4】《新叶村》,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著,重庆出版社,1999年 7月第 1版【5】《诸葛村》,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著,重庆出版社,1999年 7月第 1版

【6】《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许晓勤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12月第 1版

【7】《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浙江省第二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培训班讲义,浙江省建设厅、浙江省文物局编印,2002年 10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是一个具有 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乡土建筑和历史城

Page 20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市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乡土建筑和历史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我国从 1982年开始执行保护历史城市、乡土建筑的政策,并建立了一套较完备、规范的规划编制、审批制度。本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专业课(选修课)之一,课程设置是为了进一步拓宽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该课程学习,使高年级学生了解乡土建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的目的、基本理论和保护制度,熟悉乡土建筑调查研究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使学生在相关的工作中有能力应用乡土建筑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的基本理论进行调查分析、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有参与乡土建筑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的初步能力。

通过理论教学、视频、案例剖析和实地考察、参观等教学环节,较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乡土建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的基本理论和保护制度,保护规划编制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判断能力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

1、乡土建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概述1.1基本术语及解释1.2国内外乡土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进展和概况1.3国内外有关乡土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件及主要观点

2、乡土建筑的调查研究2.1基本内容

2.1.1聚落的起源、形成与演变2.1.2聚落的结构布局和成因2.1.3各类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型制和演变2.1.4各类建筑的空间组成、艺术形式和风格、材料和构造2.1.5建筑工匠、工匠制度、流派2.1.6聚落的管理2.1.7古建筑的年代及判定2.1.8聚及建筑在建筑文化圈中的地位和类型

2.2 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2.2.1分类

Page 20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2.2 步骤和方法(整体系统方法、动态发展方法、比较方法等)2.3基本成果及形式2.3.1 调查成果及表达2.3.2 调查成果大纲参考格式

3.社会学与乡土建筑研究3.1社会结构与乡土建筑组织形式

3.1.1血缘组织与聚落(家庭与住居、宗族与聚落、血缘聚落特征)

3.1.2地缘组织与聚落(地缘组织的社会特征、地缘聚落的形成和特征)3.1.3业缘组织与聚落

3.2社会文化与乡土建筑背景3.2.1 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3.2.2礼俗文化与乡土建筑(礼教、信仰、习俗、风水)3.2.3规制文化与乡土建筑(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土地制度、族规民约、匠作制度)3.2.4文化社会的变迁

3.3社会变迁与乡土建筑更新发展3.3.1社会变迁方式

3.3.2社会变迁因素(环境变迁、科技变迁、经济变迁、人口变迁、家庭变迁、生活方式变迁)

3.4 当代聚落变迁与乡土建筑问题4、人文地理学与乡土建筑研究

4.1概述4.2 乡土建筑地域性问题

4.2.1人地关系4.2.2人地关系与乡土建筑地域性4.2.3自然因素与乡土建筑地域性(气候条件、地貌特征、地质地理、水系、植被分

布、)4.2.4人文因素与乡土建筑地域性(经济、宗法体制的地域差异、信仰、风俗)4.2.5地域特性的趋势

4.3 乡土建筑空间分布4.3.1地理空间行为

Page 20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4.3.2聚落位置选择4.3.3聚落分布结构4.3.4聚落领域界定4.3.5聚落空间关联

4.4 方法论与实例4.4.1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4.4.2地图法4.4.3区域比较法4.4.4区划法4.4.5实例

5、生态学与乡土建筑研究5.1概说5.2聚落环境观

5.2.1相关概念与运行机制5.2.2相关概念与运行机制(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干扰、反馈与负反馈、承载力)5.2.3聚落生态系统结构

5.3生态学视野中的传统聚落形成过程(择居过程、适应过程、发展过程)5.4聚落环境中的生态理念与制约机制5.5聚落的生态发展

6、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概论6.1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6.1.1特点与类型6.1.2保护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6.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和方法6.2.1观念与原则6.2.2 保护的内容6.2.3特色分析6.2.4保护方法

6.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6.3.1城市规划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作用

Page 20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6.3.2保护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6.3.3保护框架6.3.4保护区的划定6.3.5建筑高度的控制

6.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样式与实例分析(二) 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第一章 乡土建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概述

3 3

第二章 乡土建筑的调查研究 6 6

第三章 社会学与乡土建筑研究 4 4

第四章 人文地理学与乡土建筑研究 5 2 7

第五章 生态学与乡土建筑研究 3 3

第六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概论 9 9

合计 27 5 32

(三)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保护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国际宪章的基本内容;乡土建筑调查和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原则、理论与多学科研究的方法。2、教学难点: 课程中涉及的历史、地理、水文、园林景观、社会、文学、民俗、宗教、建筑与城镇发展、经济发展史等内容;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保护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例,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乡土建筑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和内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形成和规划主要内容;熟悉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的内容方法,具备乡土建筑调查的基本能力,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设计。现场考察着重增强实践环节,使学生基本能力有所提高。四、课内实验安排: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1、分四组:建筑、规划专业混合编组。分别撰写浙中西、浙东及沿海、浙北水乡和浙南乡土建筑

Page 21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调查报告各一份,每个学生承担其中的一个部分内容。详细要求见作业说明。2、根据自己的分工写一篇读书笔记,要求 3000字以上。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平时练习作业成绩和考查各占 40%、60%。平时作业按个人和小组工作量和成绩打分。

撰写人:宋绍杭     审定人:陈前虎

Page 21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当代建筑趋势 课程编码:204038

课程英文译名:The Architectural Trends of The Time

课程类别:专业课

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5

学时/学分:16/1 理论课学时:16学时先修课程:《建筑初步》选用教材:教师自编教案教学参考书:1、《古典建筑语言》萨默森著,建工出版社

2、《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编著3、《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弗兰姆.普顿 建工出版社4、《建筑空间论》布鲁诺.塞维 建工出版社5、《当代建筑美学》万书元 东南大学出版社6、《世界建筑导报》《世界建筑》《建筑师》等杂志内相关文章。

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当代建筑发展趋势是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讲解西方近现代,尤其是二次世

界大战之后建筑发展的过程及走向,包括现代世界建筑领域各种重要的建筑思潮、建筑师、建筑理论以及重要建筑作品等内容。本课程与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共同构成建筑设计与理论和建筑历史与理论两个方面的硕士

研究生入学必考课目——建筑历史,同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也有涉及本课程的内容,因而教学中既应注重基本知识的讲解,也要强调现代建筑史研究及建筑实例分析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此外,应结合作业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建筑实例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考研打好基础。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课程基本内容一、当代以前西方建筑发展纵览

1、课程介绍:课程性质、学习的目的与要求等2、西方古典建筑发展纵览3、从古典步入现代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1、从现代走向后现代

Page 21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2、后现代主义建筑出现的根源3、文丘里的相关理论4、后现代主义代表建筑师及其作品分析5、后现代主义建筑特征分析与评价6、后现代主义与晚期现代主义建筑的比较

三、新理性主义建筑1、建筑中的理性主义2、新理性主义的理论支撑——类型学3、新理性主义的建筑师的探索与实践——阿尔多.罗西与克里尔兄弟

四、解构主义建筑1、解构主义的哲学根源2、解构主义的基本观念3、解构主义建筑的基本特征4、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与作品分析

五、当代中国建筑思潮1、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之路回顾,2、当代中国先锋建筑师的探索3、当代中国建筑作品实例分析

六、从国际建筑大奖看建筑发展趋向1、普利茨克建筑大奖的基本概况2、普利茨克建筑大奖历届得主的基本情况3、历届得主的理论探索、设计手法发展倾向分析4、历届得主的地域分布情况总结

七、当代建筑发展趋势探索1、当代西方美学新思维2、当代建筑流派的技术观念3、当代建筑对历史与传统的回应5、总结分析评价他人对当代建筑发展趋势的探索6、当代建筑发展趋势的总结7、课程回顾与总结

(二)学时分配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教学方式 备注1

绪论(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参考书目)当代以前西方建筑

2 多媒体讲课2 后现代主义建筑 2 多媒体讲课3 新理性主义建筑 2 多媒体讲课

Page 21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4 解构主义建筑 2 多媒体讲课讨论

5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 2 多媒体讲课6 从国际建筑大奖看建筑发展趋向 2 多媒体讲课7 当代建筑发展趋势探索(1) 2 多媒体讲课8 当代建筑发展趋势探索(2)

课程回顾与总结2 多媒体讲课

讨论(三)重点与难点

1、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各种建筑思潮,对这些内容应比较详细地讲解,对所涉及的主要建筑实例要分

析得比较深入透彻,将鼓励学生针对这些内容阅读更多的文献资料,此外通过作业进一步加强学习效果。

2、课程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如下:①实例分析中实地体验的困难的针对对此难点,应结合现代教学手段

尽量给学生以直观的演示叙述。②建立大量相关背景知识基础的困难,对此难点,要求生阅读相关书籍,推荐介绍合适的文献资料,布置阅读作业等方式扩大学生阅读面提高素质。③图形记忆与分析难点,通过实例分析讲解与课后作图分析作业相结合解决此难点。三、课程基本要求

1、认识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洞悉建筑形态演变及建筑文化传播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的关系,基本掌握西方当代建筑发展的大体轮廓。

2、掌握当代各主要建筑思潮出现的背景、宣言,并对其能够进行理性的分析。3、掌握当代各主要建筑思潮的代表建筑师,对他们的作品能够通过文字表述和作图分析加以

认识,认识其包涵的设计思想、审美观念及其创作手法等。4、掌握当代建筑史上著名主要建筑活动。

四、课内实验安排: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1、习题:读书报告、建筑大师作品分析2、课外教学要求:阅读相关参考书目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

Page 21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按照专题进行内容安排,重点讲解当代建筑多元特质及其发展表象,分析当代建筑变异的社会历史原因,探索当代建筑可能的发展趋势。教学方法以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为辅,要求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科程为选修课,考核方式以考察为主,成绩评定以两次作业为主(各占 50%)。

撰写人:赵淑红 审定人:邰惠鑫

Page 21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评论课程编码:204049

课程英文译名:Comments on Architectur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开课对象:城市规划 开课学期:8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学时教材:建筑评论课件参考书:【1】《建筑的永恒之道,C.亚历山大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2】《城市意象》,凯文 林奇,建筑工业出版社【3】《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Herman Hertzberger,天津大学出版社【4】《建筑概论》沈福熙,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模型评论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了解建筑知识、培养观察、分析身边的建筑和建立正确

的城市设计观是本课程的目的。 作为最终服务于规划设计的认知课程,它的主要任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建筑的基本知识,为日后建筑专业设计和规划专业设计打下必要知识基础;二是把规划和建筑之间建立必要的纽带,培养城市设计的正确设计观点;三是接触当前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新趋势,以及全球性和地域性建筑的异同。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

1、介绍国外城市和建筑的优秀范例。2、介绍和分析我国代表性城市的建筑和城市空间。3、介绍商业化和城市空间的联系,地域化和国际化,以及建筑和规划之间的关系。4、讨论城市特色,培养观察和叙述的能力。

(二) 学时分配总授课时数为 32学时,其中 24学时为讲课,剩余部分为讨论和学生演示。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绪论 2 2

Page 21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国外建筑和城市介绍 8 8

我国城市特色和建筑 8 8

商业化和城市 4 4

地域化和全球化 4 4

家乡城市解析 6 6

合计 32 32

(三) 重点、难点1、学生对不同专业的兴趣问题。2、建筑不能不讲,又不能过分专业化的问题。3、把建筑和规划结合在一起的讲解。4、当前比较敏感的乡土建筑创作话题。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作为专业基础,本课程希望能够通过训练达到如下成果:1、评论建筑的时候从多背景和多角度展开。2、在规划设计中明确建筑的评价标准并根据这点做出合理的规划。3、在规划设计中体现建造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四、课内实验安排: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课外要求阅读相关城市设计书籍和发表自己的评论。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让学生从正面说服和反面否定两个角度评价某个特定专题,并由此明确设计专业的眼光和角度

的相对性和倾向性。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以最后论文和平时讨论的综合评价。

撰写人: 吴涌 审定人:于文波

Page 21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中国古典园林课程编码: 204164

课程英文译名: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6

学时/学分:1.5学分 理论课学时:24学时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城市园林绿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参考书:

1、《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诺曼K.布恩,曹礼昆、曹德鲲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年2、《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美)阿尔伯特丁.拉特利奇著,王求昱,高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3 、 《 Landscape-New Concepts in Architecture is Design 》 1996 , MEISEI PUBLICATIONS

4、《环境空间——国际景观建筑》,(英)罗伯特·霍尔登,1999,百通集团5、《Landscape Architecture》Journal

6、《Process Architecture》Journal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任务是: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实例的剖析,使学生

掌握地形、水体、建筑物、植物等设计要素的运用,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类城市园林,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学习掌握园林的功能作用、构成要素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掌握城市园林系统和景园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学时分配要求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绪论 2 2

Page 21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东西方园林发展及现代西方景园建筑学理论

6 6

景园设计要素 6 6

园林风景构园 6 6

中国古典景园实例介绍 8 8

实例参观感受 4 4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掌握园林设计要素的运用2、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3、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学习和实地感受,使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内容,熟悉和了解一般内容,在园林

规划设计中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设计基本能力。四、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实例参观感受报告,分析参观庭园的构思立意,环境关系,空间组织与结构及设计要素的运用

收集优秀景观环境设计的资料五、课程改革与特色本课程为新开课,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突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环境设计的主题,培养

学生解决城市规划中环境设计问题的能力。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查,课程作业占成绩 70%~80%,平时成绩占 20%~30%。成绩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分计分。

撰写人:孟海宁 审定人:陈前虎

Page 21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Page 22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师业务与建筑法规课程编码:204171

课程英文译名:Architect operation and Architectural rule of law

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对象: 本科生 开课学期:6

学时/学分:32/2 理论课学时:32

教材:待定 参考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91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23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21号)【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29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总则、第一章、第二章、第十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15

号)【6】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国务院第 184号令)【7】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 293号令)【8】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 279号令)【9】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 (建设部第 52号令)【10】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第 81号令)【11】工程建设若干违法违纪行为处罚办法 (建设部、监察部第 68号令)  【12】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部第 82号令)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与工程勘察设计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基本精

神;熟悉注册建筑师考试、注册、执业、继续教育,及注册建筑师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规定;了解设计业务招标投标、承包发包,及签定设计合同等市场行为方面的规定;熟悉设计文件编制的原则、依据、程序、质量和深度要求,及修改设计文件等方面的规定;熟悉执行工程建设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管理方面的规定;了解城市规划管理、房地产开发程序和建设工程监理的有关规定;了解对工

Page 22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程建设中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规定。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一) 课程基本内容

1. 建筑师业务学习并掌握注册建筑师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规定;了解设计业务招标投标、承包发包,及签定

设计合同等市场行为方面的规定。2. 建筑法规熟悉执行工程建设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管理方面的规定;了解城市规划管理、房地产开发

程序和建设工程监理的有关规定;了解对工程建设中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规定。(二) 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求以表格形式表示

       教学环节课程内容   学时 讲课 上机/习题/实验 小计建筑师业务 14建筑法规 18

合计 32

(三)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要熟悉执行工程建设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管理方面的规定;要熟悉对工程建设中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规定。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 设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法律法规等各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2. 设计综合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各种因素具有一定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对技术性规范的尊重与理解。四、课内实验安排 :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针对每一类型法律法规需要解决的问题布置学生预习和自我探究的各类课外作业,同时也学要学生在课后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建筑调研中去。

Page 22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六、课程改革与特色有针对性地对问题提炼,强调对特定建筑法律典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查:总评成绩=平时练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练习成绩 30%;期末考试成绩占 70%撰写人:谢榕 审定人:于文波

Page 22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认识实习课程编码:504102

课程英文译名:Architecture Practice

课程类别:专业实践

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学时/学分:2周/1 开课学期:2短 参考书:

【1】鲍家声 杜顺宝.公共建筑设计基础.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6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1983

【3】(荷)伯纳德·卢本 等,设计与分析,林尹星 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4】(荷)赫曼·赫兹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仲德昆 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5】(美)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刘丛红 译,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6】建筑设计资料集总编辑委员会,建筑设计资料集(1-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7】建筑工业出版社,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认识实习是建筑学 、城市规划学生到大城市对城市景观与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感性认识的过程,从而增强其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对建筑设计的感知程度。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参观大城市四星级以上宾馆了结高级宾馆特点及空间处理关系。参观体育中心,感受大规模体育设施的空间尺感及灯光照面处理。参观大型商场公建,感受建筑设计中营造的商业气氛,理解对大量人流分流的处理手法。参观和了解历史性建筑对城市的影响。参观大型公园景观设计,了解公园设计的一些手法。参观大城市最新的建设成果。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1)上海新天地及周围环境:认知建筑设计中文脉(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以及历史地段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问题,新旧建筑如何结合的设计手法,细节、材料的处理方式。(2)外滩建筑:了解近代时期的建筑及背景、建筑特点、设计手法,代表人物。

Page 22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3)上海博物馆、城市规划展示馆:认知博物馆、展览建筑及环境设计中的流线组织,环境氛围的塑造和设计手法。(4)万科蓝山小区:了解当代建筑材料的性能规格,建筑材料的适用范围。了解住宅区环境及

组织方式。(5)青浦区夏雨幼儿园:通过参观幼儿园了解幼儿建筑的设计特点和空间组织方式,以及重

复单元空间设计中的环境处理方式。(6)同济大学校园:了解校园建筑的设计特点及空间组织方式,关注建筑设计的前沿及发展

趋势。(7)浦东国际机场:了解大跨度建筑中所采用的材料及技术特点、结构类型;航站楼的空间组

织特点。(8)上海大剧院:了解表演建筑中空间组织方式及所采用的材料及技术特点、结构类型。(9)8号桥建筑:通过参观 8号桥建筑,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关于旧建筑、旧厂房的改造更新

问题,并关注建筑材料,节点的处理方式。三、实践教学基本要求(1)认真纪录,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内容包括讲解纪录,参观对象的有关情况介绍及图纸(可拍

照,抄摘,目测,步测,勾画出建筑总体,单体平立剖面示意图)、速写以及参观体验;(2)参观时要勤思考,多分析,要发挥主动性。以参观现场为课堂,分析研究建筑的设计特点和具体手法(包括建筑、群体的平面和空间组合以及材料、结构、具体细节的设计等),撰写实习日记;四、课内实验安排:无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针对每一类型建筑需要认识的建筑空间、环境、材料问题。六、课程改革与特色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实习结束,完成实习报告一份(A4),内容以图为主,并以简明的语言文字来分析或说明。成

绩根据实习报告内容和实习期间表现由任课教师综合考虑,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类。

Page 22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撰写人:赵小龙 审定人:于文波

Page 22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古建测绘课程编码:504104

课程英文译名:Ancient Building Mapping

课程类别:专业实践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3短学时/学分:2周/1  先修课程:《建筑初步》、《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摄影》教材或讲义:

【1】《古建筑测绘学》,林源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ISBN 7-112-05517-2

【2】《古建测绘讲义》,陈惟,陈小军 编,学科自编讲义【3】《历届传统建筑测绘图集》,陈惟,陈小军 编,学科自编讲义

参考书:【1】《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5,ISBN

7-5618-1902-1【2】《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刘致平著,王其明增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版,2000,ISBN 7-112-04311-5

【3】《拙匠随笔》,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ISBN 7-5306-4094-1

一、实践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古建测绘是运用各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的专业实践课。2、课程目的:目的是培养专业实践技能,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增强专业研究和社会调查实践

能力,为高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3、课程任务:对历史传统建筑进行实测,绘制完整的建筑测绘图纸,对被测建筑的发展历史

及其自然与社会背景,进行广泛调查与综合分析,并编写调查报告。二、实践的基本内容

进行现场实地测绘,并对其地及周边地区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深入调查考察。对某一具有一定历史或文化价值的建筑物的进行详细观察分析,并准确地测绘其平面、立面、

剖面及其结构与装饰细部,学习传统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处理手法,学习古人的设计方法。同时,进一步体验图纸与实物、实物与图纸的相互关系,提高建筑表现技能与技巧。此外,撰写相关调查考察

Page 22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报告,学习传统建筑的研究方法及语言文字的表现能力,提高理论水平。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要测绘对象;由于部分近代建筑含有西方建筑元素,教育实践要求兼顾

外国传统建筑内容。三、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知识,掌握摄影基本技能,具备建筑知识、建筑制图、建筑设计能力与文字书写表达能力。四、教学实施办法分课堂授课、实地考察、实地测绘、图纸测绘、测绘报告编制等多个环节。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序号 内 容 学 时 安 排 小计理论课时 实验或习题课时1 传统建筑的特征及其测绘方法 7 1天2 实地考察、讲解 7 1天3 传统建筑测实物测绘 49 7天4 传统建筑测绘绘制方法 7 1天5 传统建筑测绘图纸绘制 49 7天6 传统建筑调查与报告编制方法 7 1天7 传统建筑调查及报告编写 21 3天

总 计 147 21天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采用考查形式,采用百分数评定体系。成绩评定: 测绘成果(测绘图纸及测绘报告)占 70%,平时成绩占 30%。(由于测绘以分组形式进行,要求现场指导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作业态度和工作量,以确定平时分数。)

撰写人: 陈小军 审定人:于文波

Page 22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课程设计课程编码:504105

课程英文译名:Architecture course Design

课程类别:专业实践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3短学时/学分:2周/2 总学时:2周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 2

教材或讲义:任课教师自定参考书:无一、实践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短学期实践课。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以研究性和个性化的特色教学提高快

速学生设计能力。鼓励学生在前三年上学期设计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和认识与建筑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建筑设计的概念、整合和运用建筑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重点培养综合设计能力,培育创新思维和设计研究能力的发展。同时,通过个性化和工作室教学方式逐步培育具有 “开放性、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形成工大建筑设计教学的特色。二、实践的基本内容设计教学的设置“城市问题与建筑对策”、“居住生活与建筑设计”、“新农村问题与建筑途

径”等多个设计模块,要求凸显一个方面的主题,如历史遗产保护、景观设计与规划、可持续性发展、构造技术等。在此框架下,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设计题目。三、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1. 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前三年设计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四年级设计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大型复杂项目的综合设计能力。

2. 技术设计能力的培养:除了综合设计能力以外,四年级设计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结

Page 22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构与建筑设计等技术设计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各项基本设计规范以及建筑设计中其它专业的技术要求,结合以上知识将设计深入到细部设计层次。

3. 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学习模型、电脑和图纸等基本设计媒介对设计思维的推动和表达,学习根据设计的内容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设计表达的形式。

4. 设计研究能力的培养:设计课题要求具有一定的研究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研究设计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与课题相关的内容做出一定的理论思考四、教学实施办法设计教学倡导:教学课题多样化、工作室制和分组合作以及评图开放化。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查:总评成绩=评图成绩+平时成绩 期中评图成绩 80%平时表达成绩 20%

撰写人:于文波 审定人:孟海宁

Page 230: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师实习课程编码:504106

课程英文译名:Architect

课程类别:专业实践开课对象: 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4短学时/学分:2周/1 总学时:2周; 教材或讲义:建筑制图规范参考书:指导教师指定一、实践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建筑学专业属设计类专业,建筑设计的实质就是创造一个功能上实用且能满足人的精神要求的

人为空间环境。一方面,建筑设计属工程设计,要解决工程技术,建造等问题,另一方面,建筑专业是以造型为手段的专业,其作品需具有美的特点。建筑师实习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培养观察、分析并创造建筑空间及其周围环境的基本能力并进行相应素质实习是本课程的目的。

二、实践的基本内容作为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熟悉制图工具,掌握工程制图的规定及方法,能正确表达建筑形象;(2)熟练掌握 CAD。(3)了解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4)熟练普通建筑设计的方法。(5)学习与各工种工程师协调工作的方法。

三、实践教学基本要求1、认识设计院工作内容、流程:设计单位的组织机构体制与管理制度;设计合同签定的过程;

了解有关工程设计的收费标准、概算的编制方法等;2、认识建筑设计的设计工作的本身的内容:设计前期、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的主要内容。3、在实习中进一步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以及建筑师职业道德规范。

Page 231: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四、教学实施办法本课程由任课老师帮学生联系甲级乙级设计院为实习单位。并联系有资历的工程师作为指导老

师负责平时的具体辅导。任课老师到时抽查。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如实打印一份工作实录(A3本子)及相应的光盘资料,作为考查依据。本课程采用平时工作的表现作为学生的总评成绩,不进行集中考试,不设立补考。成绩以设计

院指导老师的评语为主,任课老师以平时了解的情况及作业评分为附。

撰写人: 于文波 审定人:孟海宁

Page 232: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建筑师实习课程编号:504107

课程英文译名:Architects Studiuhio Practice

课程类别:专业实践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 开课学期:9

学时/学分:16周/8 总学时:16周 上机时数:300

先修课程:所有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参考书:建筑学专业相关教材

有关标准图规范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当今建筑学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业务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设计管理及工程管理能力,以配合建筑设计体制改革及建筑师职业化工作中的相应需求,讲授建筑师在业务工作处理责、权、利的基本原则,以利学生日后进行较为完善的业务运作。二、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从职业建筑师的角度思考自身业务能力的训练培养,了解建筑师在业务工作中应有的责、权、利,从理论上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建筑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理解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及管理中的无可推卸的统筹领导角色,为进入社会服务作好相应的心理和理论准备。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建筑师的职业道德及社会权利范围2、简介国内外建筑师考试制度,事务所的组成与运作,及中国建筑设计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走

向。3、建筑师业务管理范围的基本知识,即除建筑设计外的工程可行性评估,设计过程管理,专

业化分工,报酬总观及工程监理等。4、学习对基本设计管理文件的写作,着重训练设计合同书、可行性报告、设计文件的写作。

四、实践环节的方式和要求结合生产实践写体会,及训练合同、可行性报告、设计文件等的整理和书写(结合作业评价理

Page 233: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论水平),完成读书调研报告,着重理解当代建筑师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五、实习要求

1、确实实习单位:学生实习前联系好实习单位并告知指导教师。有困难指导教师协助联系实习单位。

2、过程记录:实习日记在实习中、学生应将每天的工作,收集的资料和图表等内容记入实习日记。实习日记是学生编

写实习报告的主要资料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必须认真填写。3、实习报告:在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提交书面的统一格式的实习报告并认真填写生产实习考

核表。六、成绩评定:

包括实习单位的评定成绩及指导教师评语。学生实习成果、生产实习考核表及老师评定的成绩应一并归档。

撰写人:聂洪达 审定人:于文波

Page 234: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毕业设计(论文)课程编码:504108

课程英文译名:I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design(or paper)

课程类别:专业实践开课对象:建筑学专业各方向 开课学期:10

学时/学分:16周/16 总学时:16周 上机学时:300学时先修课程:所有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参考书:[1] 国家有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2] 各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程;[3] 有关的设计手册和标准图案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所学课程进行综合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是紧密联系工程实践,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步骤。是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教学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

通过毕业设计训练,使学生将大学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与建筑学专业相关的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国家规范、标准、技术文件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建筑功能、造型、技术和经济诸因素相互影响,作出工程决策的能力。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方向与类型

毕业设计(论文)方向分成公共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和历史街区改造等三个方向,每个学生只能选做一个方向。三个方向分别组成指导教师团队。

毕业设计(论文)可根据学生意愿和指导教师的意见,分别在建筑设计、科研论文、软件开发三个大类,每个学生可能选择其中一个大类,也可将其中的两个类型进行综合。根据学生选择的类型,由指导教师下达相应的任务书。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安排

毕业设计(论文)总时间为 16周,其中包含毕业实习时间 2周。毕业实行根据学生所选的设计(论文)方向与类型,由指导教师提出实习的地点与实习的方

Page 235: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式,由相关学科组织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毕业设计开始前 4周内完成。四、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及基本内容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符合基本教学要求,面向经济建设,尽量结合生产实际、科研任务进行,但学生承担的任务不宜过重,必须保证有确切结论的阶段性成果。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结合生产和科研实际的题目比重要达到 80%以上,设计题目要最大限度满足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全面训练。且同一题目最多不能有 2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设计开始前一周将设计题目提交给学科,由学科统一交给学院,经院长审查同意后方可开展设计工作。

毕业设计(论文)需达到的具体深度需根据不同的方向和题目分别提出基本要求,具体由指导教师掌握。由于本专业覆盖面广,专业方向间技术跨度较大,在具体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也按方向进行分类。1.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由指导教师结合生产实践和设计科研情况,与学生沟通后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应难度适中,对基础较好,设计进展较快的学生,可在最后安排两周的专题研究,主要针对自己设计中的某个小问题,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是一项技术革新的设想,可以是对某个设计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也可以是某个小产品的开发思路,但要求学生要参照做毕业论文的方法,先进行文献检索,综合调研后确定专题题目,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题目,再开展研究工作,同时也要求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设想,并成为毕业设计说明书的一部分内容。本项工作由导师与学生协商后确定,对取得较好成效的,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时可考虑适当提高成绩的等级。2.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组织形式建筑设计毕业设计可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学生 8名左右。每小组要根据本小组的设计题目,

由指导教师以书面形式下达给每个学生,并编写出具体的设计指导书,交指导小组审定并交学科备案。全体指导教师分学科组成毕业设计指导组,指导组设组长一名,负责设计指导书的审定、各指导小组具体设计事务的协调并组织召开指导小组会议,指导组教师每两周讨论一次毕业设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毕业论文及软件开发类指导教师由各学科教师自由申报论文题目,学生自由选择,报指导组备

案,以便统一安排进度及毕业答辩。3. 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内容及要求3.1 建筑设计类的内容及要求

Page 236: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毕业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说明书和毕业设计图纸两大部分。3.1.1 毕业设计说明书

毕业设计说明书除建筑设计说明书外,还应包括与设计题目有关的资料汇总,可供选择的方案比较,选择方案的依据,以及对所选方案的论述。毕业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应包括:

(1)毕业设计任务书;(2)工程概况及建筑设计方案的选择(尤其应注意技术经济分析),建筑平剖面设计,体型

及立面设计;(3)建筑防火、楼梯、电梯等建筑设备布设方案;(4)结构选型与布置;(5)3000字(中文稿)以上的专业外文文献翻译;毕业设计说明书要求步骤清晰、字迹工整,有条件的可采用打印方式,并要附上必要的分析简

图或插图,简图要规范清晰,与文字说明相呼应。毕业设计说明书用纸采用统一规格最后应按统一要求与设计图纸结合作成文本。3.1.2 设计图纸

毕业设计图纸分两类,一类可按初步设计的要求绘制,另一类应按施工图要求绘制。各类图纸的具体要求可根据指导教师的执行,总体要求如下:

(1)图纸的数量:1#图纸不少于 5张,其中包括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室内外效果图、各类分析图、指导说明、节点构造大样图;

(2)图纸的绘制:设计图要求基本上用计算机绘图,作为绘图基本训练,可有手绘的草图或分析图。

(3)按初步设计要求绘制的图纸应能反映设计的主要意图,对细部的要求可适当放松些,对按施工图要求绘制的图纸应基本达到施工图的国家标准要求;

(4)设计图纸应符合制图标准对图纸规格、线型、字体、符号、图例等的要求,采用统一的毕业设计图鉴,毕业设计图纸经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后才能参加毕业设计答辩3.2 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有别于普通的科技论文,从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方法训练的要求出发,毕业论文

要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较详细的叙述。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研与文献综述(2)研究方法及思路(3)研究结果及分析

Page 237: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4)附录及文献引用毕业论文的撰写基本要求:(1)毕业论文的标题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一般不宜超 20字;(2)论文摘要全面概括地介绍课题的内容,反映论文的核心成果,字数控制在 400字左右,

对应给出外文摘要;(3)摘要结束后要单列关键词,关键词个数不宜超 5个,且要求规范化;(4)结论部分应对本课题所得成果作出概括性总结,结论要简单、明确、用词严谨,实事求是

地反映本人的研究成果。同时要说明成果的适用条件及尚须进一步研究的内容;(5)论文撰写要遵循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可读性原则;(6)文献引用要实事求是,尊重他人的著作权和劳动成果,凡是论文中综述前人成果或引用

他人成果处,都应在论文中注明文献的来源。3.3 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型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采用正确的技术路线,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能使软件具有一定的功能,实现预定的基本目标。学生接受课题后,须作必要的调研,阅读文献并进行求分析。软件开发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1)确定软件所采用的机型、软件平台、程序语言等,一般以微机为机型,以 windows,3D-

stadio,AutoCAD 等作为开发的软件平台,程序设计一般采用高 级语言,学用的有 Visual

Basic,Fortran,CT C++,Pascal,Java等,应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可视化、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2)程序结构设计(3)系统界面设计(4)数据结构设计(5)软件的编制与调试(6)软件的检测

五、毕业设计的中间检查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三次毕业设计中间检查工作,其中第一次检查时间为第 4周,主要

检查毕业实习的开展情况,论文文献的查询及开题情况;第二次检查时间在第 8周,建筑方案的合理性及整体设计深度;第三次检查时间在第 12周,主要检查学生设计的进展情况。

每次检查中每个学生要向指导教师口头汇报设计进展情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导教师应针对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对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对工作不努力的同学进行批评、警告并指明

Page 238: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努力方向。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组织随机抽查,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抓紧后期工作,以期取得良好的成绩。

指导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中间检查结果作好记录,以作为最终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六、毕业设计的评阅

毕业设计的评阅分为指导教师评阅与评阅人评阅两部分。指导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平时表现及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以毕业设计的成果为基本依据,

实事求是地给出评语,并给出相应的成绩,总体成绩分布要符合 学院规定的大致比例。除指导教师外,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还要为每个学生指定一个非指导教师评阅人,评阅人应根

据设计的难度、工作量、成果质量和设计要求给出评语及相应的成绩。七、毕业设计的答辩及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的答辩分大组答辩和小组答辩两类,由每个小组的指导教师指定 1-2名学生参加大组答辩,再分成若干个答辩小组,对其余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答辩。7.1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

学院组成答辩委员会,负责大组答辩及答辩评分标准的制订,各小组答辩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答辩委员会由指导教师,评阅人及指定的其他教师组成。各答辩小组的答辩教师不少于 4人。7.2 答辩的进行

要求学生对毕业答辩作好充分准备,口头汇报时,宜采用投影、挂图等辅助手段。口头汇报应简明扼要,时间约 10-15分钟,回答问题 15-20分钟。

每个小组要做好答辩记录,包括汇报情况、提问的问题、回答的内容及正确程度。7.3 成绩评定

答辩委员会为每个参加大组答辩的学生在大组答辩结束后及时给出每个学生的答辩成绩,并结合指导教师和评阅人的意见,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每个答辩小组根据答辩委员会确定的评分标准为每个参加答辩的学生给出答辩成绩,同时给出所有参加本小组答辩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交由答辩委员会会议最终确定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

撰写人:聂洪达 审定人:于文波

Page 239: 建筑摄影 · Web view【4】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楼庆西摄,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建筑摄影艺术,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