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是与自己死磕 -...

Post on 24-Aug-2020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成长,就是与自己死磕

主编:马朝宏 电话:010-82296738 执行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投稿信箱:zgjsbjscz@163.com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zgjsbtp@vip.163.com

J I A O S H I C H E N G Z H A N G2016年11月30日 探寻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8版

思享会

人是怎么成长的?许多教师也许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成长就是认识到自己的臭毛病,对它们不再纵容,不再姑息,与自己死磕,直到把自己完全打碎,然后如凤凰衔来香木,在烈火中重生。

我记忆力最差的时候,记不住自己的电话号码。最糟糕的时候,拨电话号码只能三位数、三位数地记,结果第十一位数还没有拨,就已经超时了。

我知道这样下去,将要走向自我毁灭。于是,我开始在喜爱的经典诵读上下功夫,从每天背 50 个字以上的经典文字入手,后来每天背 100 字以上。3 年一直坚持,我的背诵从每天的几十个字上升到上万字。我也为自己的“记忆力”所惊讶,傻傻的坚持,竟会有惊人的成绩。

我终于明白了作家冯骥才先生的话:“一个没有傻子精神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团队如此,一个国家和民族也如此。”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非常有悲悯情怀的人,可是如果把我的言行记录下来或者拍摄下来,却是与悲悯背道而驰的。

为了会说话,我订阅了数年的《演讲与口才》,为了学会说话,我背诵《诗经》中近百篇诗歌(因为一句“学了诗经会说话”)。为了自己的话语有分量,我熟读《论语》《道德经》《金刚经》《孙子兵法》等经典。

为了改变自己,真正遵从内心的声音。我把自己的言行及时记录下来,利用经典文化中的悲悯情怀和睿智,努力寻找不良言行的深层次原因,真正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缺乏品位或者不够精致的语言,与之相匹配的是行为中的不够检点和缺乏不断提升完善的能力。

于是,我选择小十几岁的同事张成双作为身边的榜样。他也爱好经典诵读,这样我们交流起来有更多的话题,而且容易对言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交流。

众多的成长方式中,我选择了教育叙事。叙事,是一个关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更加指向教师自身品德能力修养提升的过程。几乎所有的空暇时间,我都给了教育叙事——收集回顾教育实践中转瞬即逝的点滴素材,阅读相关书籍打开视野,激活了我内在的潜力。

《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成长之道,就在于与自己死磕。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

生命是一次没有回程票的旅程,怎样才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呢?那就自觉自愿地成长。

成长就是与自己死磕。每个人都有与自己死磕的经历,我也不例外。

打从上学那天起,无所不知的老师就成了我心目中具有神力的伟人,听着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曲,我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可那时候在农村中学,尤其是在一所好多年都没有一个人考上师范的农村中学读书,考学自然成了一种奢望,“当老师的理想”也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为了不让理想彻底休眠,我从乡村中学辗转来到距家十几里的乡镇中学,每天步行往返学校。为了不迟到,我天不亮就离家,一个人走夜路害怕,每天清晨母亲都会送我一程,看见路上有行人了才返回。就这样,我坚持了两年。初

三可以住校,不用天天在路上奔波,可是学习的压力更大了,每晚总要熬到深夜。尽管这样,我依然开心地生活。最终,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考上了金寨师范。这样的经历让我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义!

记得刚考上师范的时候,国家包分配工作,可等到我毕业的时候,又要重新竞争上岗。 记得接到可以报名参加考编通知时,己是从学校毕业后的第四年,我正好生完宝宝,一边照顾家和孩子,一边为上岗考试做准备。我经常一边哄着孩子,一边看书写字。白天没看完的书、没做完的题也常在晚上加班加点完成。那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得靠自

己走上工作岗位。我与自己的又一次死磕,让我懂得

了“坚持就是胜利”的真谛!时光飞逝,转眼我已工作了十多年,

由工作的激情期渐入倦怠期。内心对成长的渴望与困顿的现实让我无法就这么心安理得走下去。每走进一间教室,都能看到那么多叛逆的孩子,那么多双迷茫的眼睛,想帮助他们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感受让我再也坐不住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闯进了一个草根教师成长平台——叙事者团队。在与叙事者团队中的同行们一起行走的过程中,专业阅读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从倦怠中慢慢苏醒,开始再次审视自己的教

育以及生命历程。读《苏东坡传》,我明白了“悲观的人,

先被自己打败,然后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读

《静悄悄的革命》,我懂得了润泽的教室需要老师“用心灵塑造心灵,用幸福栽培幸福”;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渐渐明白了

“如何让孩子内心的柔软着陆”;读《奇迹学校》,我重拾信心,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读《人间词话》,我相信“遥远的终点线上有个梦想在等候”;读《陶行知文集》,我立下了“我的暖,哪怕只有一丁点”的誓言;读《教学勇气》,我前行的路上不再迷茫;读《不一样的教育》,我不再孤单……

在与自己的一次次死磕中,生命的意义也渐渐清晰:在坚守中执着,在执着中成长,在成长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积蓄前行的力量。这一生,我定与自己死嗑到底,决不让理想休眠。(作者单位系安徽省霍邱县乌龙中心校)

作为一名教师,我给自己定下了四个“不”:不上没理念的课;不用旧教案;不试讲;不上重复的公开课。

不上没有理念的课。我的教案与众不同,第一项内容便

是教学理念。我认为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而教学理念是引导落实课程内容之舟的航标。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教这篇课文,为什么对这个班的学生这样教这篇课文,应该给出明确的答案,不然就只能做教材的奴隶。每节课所持的教学理念绝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而是结合课程、教材所做的一段较为完整的分析。比如,教

《祝福》这篇小说,我翻阅了大量有关的论文资料后,提炼出核心观点。大量的案例证明,这篇小说的教学往往被“四条绳索”死死地捆住,教师躺在“四条绳索”里睡觉,学生套在“四条绳索”里无奈,实质上处于假阅读状态。于是,我定下“还给学生自主阅读权”的教学理念,课堂为之异彩纷呈。这个习惯让我能从课程的高度、教学论的角度审视教材和研究课堂教学,获益良多。

不用旧教案。教师们都清楚,一堂课形成了富有

特色的教学设计,又有令自己幸福的课堂体验,那是非常难得的教学智慧的结

晶。但是,如果一旦躺在这个“安乐窝”里不起来,昔日的智慧就成为成长的绊脚石。于是,无论多么满意的教学设计,用过了立即封杀,绝不使用第二次。这样每教一遍,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我眼里没有旧课文;同时,更深刻地领会了“条条大路通罗马”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

不试讲。各种公开课推动了教研的深入发

展,为了上好公开课,磨课成了备受人们重视的教研方式。可是,我偏偏不喜欢磨课,因为磨课让我失去了上课的兴味,我认为备一节课需要保持绝对的新鲜感,才能让我带着无限的激情与渴望走上讲台。经过反复打磨的课,失去了自然棱角,处处圆润融通,上课铃一响开播,下课铃一响结束,太过一板一眼。这种虚假往往会误导听课教师。当然,我不磨课并不是不认真备课,每

当接到公开课任务,我总是在心里反复设计、推敲、调整,我称之为“心磨”。

不上重复的公开课。这一原则让我不断为公开课探寻

更好的教学资源,并时时刻刻处在备好一节课的状态。比如,读到好的文本,及时收藏起来备用;不断地“啃咬”那些被其他教师上“烂”的老课文,看看是否还能弄出些新东西;坚持不懈地探寻阅读教学的真谛,做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比如,围绕《荷塘月色》一课,我先后搜集了 40 余篇研究论文、案例等资料,写出三万余字的研究心得,这让我对《荷塘月色》的教学拥有了较强的主动权。不仅自己逼自己,还要用他人逼自己。听到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感觉还有探索的空间,就自己再来一遍。

这四个“不”带着倔味,不过这味道越熬越好闻。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我的四“不”□孙晋诺

我的生命中有两次与自己的臭毛病死磕的经历。

第一次“死磕”,发生在我在原学校担任教科室主任时期。当时,教科室有一位兄弟精于为官之道。据他推断,那个暑假我一定会被“提一提”。一开始我并不在意,甚或不屑一顾。但时间长了,在他的引导之下,我的确觉得领导有那个意思,而且话里话外都有一丝流露。慢慢地,我开始憧憬暑假的人事调整,到最后简直有些迫不及待。

暑假终于来了,但臆想中的民主考评一直没来,我有点失落。到了 8 月的某一天,突然办公室通知我去学校谈话,我大喜过望,赶紧梳洗完毕,穿戴整齐,赶往学校。到了校门口,看见宣传栏张贴的“提一提”考察对象根本不是我,而

是我的那位兄弟!我觉得这是我人生的一大挫折。那

段时间,我拼命读书,安抚自己浮躁的心灵。有一天我终于悟到:无欲则刚。以前,无数次看见这个词,但都是眼睛看见,心没看见。以前,这个词对我来说只是名词,是固定的,僵死的,但那一天,这个词突然站立起来,娓娓向我述说。

一个人之所以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庸俗不堪,乃是因为内心被欲望控制。在官本位的中国,为官的欲望最为强烈,也最为戗害人心。林则徐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对山河雄伟的赞美,但其实质是在喻人。人要像大海和高山一样,既要虚怀若谷,又要正直无私,没有任何私欲,方能站得稳、行得正,无私则无畏。

正常的欲望是人性之所在,顺其自然,既是人道,也是天道。但要杜绝私欲,尤其是私欲不能膨胀。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只做好自己的事,做实实在在的教育,“万钟于我何加焉”?我彻底拯救了自己,拒绝了一个个诱惑,始终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不趋炎附势,不人云亦云。我的理想在课堂之上,一个老师不上课,那是什么老师?

第二个阻碍我发展的是文人相轻。有一段时间,看到朋友们大作迭出,

我嫉妒得要命。我先是不屑看,不想看,也不敢看。等到忍不住看了,觉得切中肯綮,鞭辟入里,又心疼得像割肉。嫉妒像虫子一样啮咬着我的心。

老办法,我还是与自己死磕,从自己的臭毛病入手,越是嫉妒谁,越是要学习他,看看他为什么让我嫉妒?越学越觉得别人好,越觉得自己笨。我一次次检讨自己,反省自己,细想每个在我生命里给我无私帮助的人,他们可曾对我有过

一丝一毫的芥蒂?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丑陋,榨出自己“皮袍”下的“小”来。

相轻就是狭隘,狭隘导致封闭,封闭导致落后,然后抱残守缺,孤芳自赏,自得其乐……这样的人我们见得还少吗?

所谓学问者何?学问只有施与普罗大众才有用,至于这个学问是谁的并不重要。知识根本没有稀缺性,他先掌握,我后学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根本无所谓高低。

一念看穿,从此海阔天空。对于同道中人,我开始真诚欣赏,把我的资源推荐给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外兜售他们的思想,我希望更多的人听到他们的声音;对于年轻人,我也好为人师,倾囊相授,乐于把他们推向前方,希望他们走得更远。如鲁迅所说,他们应该有他们的世界,是我们所未曾经历过的。

生命因此舒展,也因此丰富,我逐渐走出了小我,走出了逼仄,活出了真性情,也活出了生而为人的气象。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活出生而为人的气象□王开东

从三到万□赵成峰

别让理想休眠□刘 茜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