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文化 周刊epaper.file.routeryun.com/jrnh/other/56f815e45f5fd.pdf责任编辑:王方...

Post on 28-Aug-2020

4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第148期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责任编辑:王方 电话:65577915 校对:玄子 版式:张奕

文化 周刊Culture Weekly 5

话说宁海古桥话说宁海古桥((下下))

文/胡琦 图/李江林

中国的拱桥在2000年前的汉代已有应用,宁海古桥中以拱桥居多。利用拱原理建造的拱桥,大都是半圆高拱和弓形坦拱,拱越高,桥面越高,行走越吃力,但桥身相对牢固,桥下又可通大船。

拱桥为适应自然环境和不同用途,选择不同的拱形,其中也有特异的拱形,如八字拱。我县山区多突发性的山洪,乱石拱桥就很多。乱石拱桥就地取材,多用溪滩石垒叠起拱,上铺泥木,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承重就会成型。其他再如我县岔路白溪大水路村的迎春桥,是斜撑石柱直拱,即用直条石柱构成三折边的八字形撑架。或如岔路镇隔潭村日升桥,为三折边石板直拱,其用6块并列的长石板构成八字形撑架,拱体更为稳固。还有肋拱,这种拱桥用块状或板状的条石构成,就像人体肋骨一样。这种拱桥在现代钢材和混凝土用材中已较为常见,但在古代仅仅靠石料构筑的较为少见。我县前童妙山村宏济桥就是代表,桥梁承重依靠拱圈和两头刻有龙首的长系梁,在桥下才能发现桥腹和拱基都不承重。

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古桥有的消失,有的仍在使用,而有的虽未倒塌,却已成为山间田野中的冷寂风景。但不论岁月变迁,古桥上的风景依然独好。

五洞桥位于宁海深甽镇,建于清光绪丙戌年 (1889),横跨在马岙望海岗的溪水出口处。自宋至明清,在圳水之口曾多次建竹木便桥,但都被洪水冲毁。清代光绪年间,由当地善士发起集资建桥,耗时6年建成。

在当时宁海再也没有比它更高大坚固的桥了,所以知县为大桥题写了“缑北第一桥”,勒石嵌在两侧的桥沿上,并在每孔桥沿刻上

“磐石奠安”“中流砥柱”八个大字。据清光绪《宁海县志》记载:

“缑北第一桥,在县北五十里深甽村,计五洞,长二十丈,桥势隆起

屈曲如虹,两旁有石栏护之。”五洞桥桥身长 80米,宽 5.5米,五个孔以中孔最为高大,达 8.5米,跨径达 13米,4个边孔为 11-12米。由于桥面高出溪床10余米,桥南桥北的引桥各达 35米,故桥总长达150 米。整座桥梁全部用青石砌成,块块青石都经精细加工,最重的有 2000来斤,轻的也有 1000余斤。每孔桥脚砌成船型分水尖,如遇山洪暴发,可以把水劈向两边,保护桥墩。桥身左右两侧原有76个石雕栏柱,柱上雕刻着狮子、白象、猴子之类的动物,石狮口含圆球,猴子手捧仙桃,形象逼真,姿

态各异。到1960年代因为通行汽车,桥

上的石柱换成了钢筋水泥桥栏,桥面也铺上了厚厚的沙石,那些匠心独具、工艺精巧的石雕像,雅致的古代镶嵌艺术珍品,全被埋入沙石下面。“缑北第一桥”这五个大字在1990年代桥重修后,也被刻在石碑上,立在桥的北侧。

如今桥的旁边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新大桥,老石拱桥结束了它长达半个世纪的通车使命。老桥面经过返修,重新焕发雄伟壮观、古朴沧桑的风采。

多孔石拱——五洞桥

“夜静冰轮漾碧波,石梁坐钓兴如何,纶竿临水凉生乎,风露漫天冷逼蓑,界破蟾光余老树,惊回鸥梦是清歌,夜深重到须携酒,对此分明李白多。”这是古时描写西岙八景之一“石桥钓月”的诗句。这西岙古桥如今有三座,分别是惠德桥、祠堂桥、寺前桥。源于白岩山的西岙溪,流经村中,从三座桥下流向车岙港。西岙三桥在形制和装饰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中又以惠德桥为代表。

惠德桥俗称四狮桥,为一座单

孔石拱桥,位于长街镇西岙村口的山脚边。桥为石砌缓拱单跨,跨溪6.5米,桥面长 11米,宽 4.5米。桥下由大块的拱形块石起拱,桥墙四方各伸出一只具有宋代式样的石刻狮子头,不规则的块石砌桥墙和桥台,而桥面铺上纵横相间的大块石板,缓缓拱起不设步阶,古时可通行车轿。桥面东西各有 3块拱形的桥栏石,8 根宋代式样的覆莲栏柱,4块抱鼓石,花纹已模糊。南面桥额已剥蚀得一字不剩,在桥堍、桥墙一角,刻有简洁的宋式如

意牙卷。古桥源自古村,西岙村古称

西洲,村后隔山就属象山了。长街在宋代称长亭,因建有 7间留云亭,故名“长亭”。当时设有长亭盐场。明代初年又设长亭巡检司,后来形成市集商街,即现在的长街镇。《西州陈氏宗谱》记载,北宋宋真宗时 (998-1022),陈氏由福建迁此,郑、陈、王、周“四姓合祠”,共居西 洲 。 在 南 宋 晚 期 (1226-1229),郑霖与郑发弟兄双登进士。1223年,幼居西洲的叶梦鼎入太学,1262年升兵部尚书,后又升右丞相。据《宗谱》记载,祠堂是南宋度宗皇帝为褒奖西岙村四位“生同乎里,仕同乎朝”的大臣叶梦鼎、郑霖、周成童、

王良宠而特别下令建造的,时值南宋咸淳年间也是西岙村最辉煌的年代。后来,西洲郑氏、王氏和周氏,自宋代亡国后陆续迁往他乡。至今留在西岙的村民九成姓陈。郑霖与陈氏之祖墓都在西岙白岩山下,村内今存墓前宋式牌坊柱和石象生。

宁波市现存最早且未做整体大修的宋代古桥有四座,除惠德桥外还有鄞州的史弥远墓前桥、慈溪的后溪桥和鄞州的东吴府前桥。

年代最久——惠德桥

现存于世的中国古代石拱桥数以万计,其中最令人称绝的是采用山溪的天然卵石堆叠的乱石拱桥,位于黄坛镇榧坑村的万年桥就是如此。它不用任何牵拉粘结材料,而能横跨于山乡水村,如今是浙东地区跨径最大的单孔石拱桥。

榧坑村坐落在较平坦的山岙里,西通天台,北近新昌。从海拔近千米的望海岗、蟹背尖流来的山溪在榧坑村汇成大松溪,山高水急、溪流充沛。千年之前这处高山腹地先后有程姓、章姓、夏姓、胡

姓等迁入。山上有 2000余株榧树,有的树龄已经有千年,故村名榧坑。又因村北有鸡冠峰,东南有野猪峰,两峰对峙,故先人起名为双峰。

万年桥建于山溪的转角处,此处有天然岩基为依。有一块较为平坦的溪滩,水流比较平缓。于是民间桥匠选择在此以岩基山体为桥基,乱石起拱,沟通了宁海、天台、新昌的交通。建桥时在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为祈愿石桥永久牢固不圮,名“万年桥”。桥单

跨达 18米,桥拱离水面的高度为 10 米,桥面中心净宽 4.8米,而桥基宽达7.4米,整桥的长度达 34米。仅仅用溪滩的卵石和山中的黄土,万年桥如今依然稳固。

据村民介绍,建造这类“岙桥”,先要木工制成巨大的木拱,然后在木拱上堆砌卵石,再用黄泥沙石填充孔隙,经数月乃至年余,靠雨淋日晒自然承重粘合。待拱圈逐渐成型后,再拆去木拱,“飞虹”就建成了。由于山区建桥的自然制约明显,而建造大型石拱,特别是乱石拱,每一块天然卵石的互相组合、叠砌都需要多年积累的经验,一有闪失就会

前功尽弃。万年桥海拔 400米,在地理高

度上宁海甚至浙东的其他古桥无出其右;桥跨度达到18米,在全省古拱桥中,仅次于泰顺彭溪桥、新昌吉安桥,天台永福桥,名列第四,在宁波乃至浙东位居第一。在中国的古拱桥中,常见的建桥材料为规则的条石或者乱石,而万年桥则选用当地的卵石,无疑是古拱桥建筑中的突破。

跨径最大——万年桥

宏济桥位于前童镇妙山村南宫庙前,建于清嘉庆十七年。据《竹林王氏宗谱》载,五代后晋天福年间 (936—944),新昌剡溪王缙迁居前童塔山之南,宋嘉祐年间后裔迁往竹林。为念祖基,将白溪流经

竹林的一段改称剡溪,并在溪边建南宫庙。南宋晚期,张姓、郑姓分别迁入妙山,三姓将庙扩建,称

“五保南宫庙”。庙门前有一支流即剡溪,上原有一座简易小桥,清嘉庆十七年拆除重建,即为宏济桥。

宏济桥长仅 9.6米,拱跨仅 4.8米,从桥的这头跨到另一头,仅一步之遥。高仅 2.2 米,宽仅 2.25米,两人同时过桥便显逼仄。宏济桥的拱券构造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木构架榫卯法,为助拱系梁孔拱桥。南北肋拱分五节,每节呈一个弧面,两头各出一榫,各与四根有卯孔的横梁相衔接,连成一个半圆形拱券。这种结构的妙处在于桥面上的荷载力可分段承受和传递,减轻了桥面的压力,并互相牵制,它犹如现代建筑中的框架结构,删去所有的繁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宏济桥造型在宁波市属首次发现,该桥为研究我县古桥梁史提供了唯一的特殊实例。

宏济桥造型也十分精美,共有四根横梁,均出头,中间两根左右出头处各雕龙头 4只,桥南两只为闭口龙,桥北两只为开口龙,意在抗旱治水,泽被百姓。四只龙头雕刻精致细腻,龙鳞斑斑,须发毕现。桥顶券面上刻有扇面桥铭一方,额题“宏济桥”,落款为“嘉庆拾七年”等字样。

精巧玲珑——宏济桥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