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24 ra06 体育cepaper.xmnn.cn/xmrb/20181224/06.pdf ·...

Post on 21-Jul-2020

3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A07A06厦门理工学

院因改革开放而诞生,理工人对改革开放

这一伟大时代充满了感激,我们将在变与不变中开始改革的新征程。——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林进川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责编:李翔宇 美编:张 宁有奖报料:968820 投稿邮箱:daily@xmrb.com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责编:李翔宇 美编:张 宁有奖报料:968820 投稿邮箱:daily@xmrb.com

>>背后故事

走出校门就能走上岗位

1982年考入鹭大建工系的,有一名叫徐建平的学生,一开始觉得特没劲——鹭大的第二届学生入学,学校还没盖好,只能在厦门一中“寄人篱下”,徐建平就是一中毕业生,连地都没有挪,就直接入大学。

徐建平是在 1985 年大学毕业后,对自己当时“其貌不扬”的母校有新的认识。

第一天上班,师傅带她上工地。她现在忘记她得到的第一项工作具体是什么,不过,她清楚地记得,一到工地,“脑袋转一转弯”,基本上就能和课堂所学对上号。这以后,无论是做核算,还是做结构,或是画设计图,“我们立刻能上手做”。

徐建平把“走出校门就能走上岗位”的本事,归功于母校因材施教的教育:没有太多太空理论,而是根据实践需要来教学,更多地教学生“怎么做”。

带学生感受工作现场的落后

20多年的理工学院,有位叫陈水宣的老师,他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工作室”,用类似方法培养“走出

校门就能走上岗位”的学生。陈水宣先把学生“关”在工作室

里,指导学生做真实企业课题,工作室采用最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手把手地教。

被“关”了一段,就要被“赶出去”,工作室的老师到企业找课题,也要带着学生,这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几年前,陈水宣带着30位学生到翔安一家石材厂,让学生们拼了一个上午的马赛克,有学生忍不住了:哎,人工操作这么麻烦,我们来帮你们开发一个自动化设备吧。“全自动马赛克排版机械手”课题就这样被“带回来”。陈水宣承认了其中的“阴谋”:我们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工作现场有多么落后,多么辛苦,再让他们了解知识的用处,让他们播下亲产业种子:课堂上所学就是要为现实服务。

工作室完全执行企业考勤制度,也就是说,这个工作室不仅从课题上指导,而且从人格上来培养学生。陈水宣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想把学生从一个学生的角色,慢慢往卓越工程师来培养。

37年来,这所大学的学生带着学校教会的这些品质走出校门,广受欢迎。

这几天,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群体

中,37岁的厦门理工学院尤为特别。

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林进川说,我们是对改革开放最充满感激的群体之一。

这里有个简单的逻辑:厦门理工学院的前身是厦门鹭江职业大学,厦门人习惯称之为“鹭大”。鹭大真的是伴随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隆隆炮声而诞生的——1981年 10月15日上午,湖里出口加工区破土动工,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当天下午,在现在的科技宾馆、时为市工业产品展览馆(俗称“大庆馆”)内,鹭大首届232名81级学生正式报到。

厦门经济特区是应改革开放而生,林进川因此说,没有改革开放,或许就没有厦门理工学院。

从这个角度来看,理工学院之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是一个虽然微观但是鲜活的观察点。

今天,我们为您讲述厦门理工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变与不变。

本版文/本报记者 佘 峥通 讯 员 徐丽麟

本版图/厦门理工学院供图(除署名外)

现在的厦门理工学院把蜂巢山鹭大的旧址,当成“起源,严格来说,并非如此。

37年前的10月 15日,一位叫陈金铭的高中毕业生满怀憧憬到大庆馆报到,他被告知,他的大学还没影呢——鹭大第一届学生上学,借用在厦禾路边上的一家豆制品厂后面的财贸干校。

吴奕纯当时是厦门日报的文教记者,要采访这所特区的大学。她好不容易找到豆制品厂,却怎么瞧也看不到学校的影子。最后还是找人带路,来到一幢花岗岩建的办公楼,吴奕纯说,与其说是学校,倒不如说是工厂的作坊。

陈金铭说,你在上课时,还会闻到豆渣味。鹭大最终选址蜂巢山,现在看起来真是风水宝地。不

过,当年负责主持鹭大筹建的副市长江平曾回忆说,那是因为我们盖不起房子,正好厦门针织厂在蜂巢山上有现成的一幢三四层的房子,改造后可以当教学楼。

鹭大第一届学生开始了一边上大学,一边建大学的独特大学生涯——学校动工建设时,课余时间,老师和学生们要回蜂巢山校区“打小工”,拿着畚箕,戴上斗笠,帮助采石工人运石子。

一无财力,二无人力,特区第一所大学的创办,充满了艰辛,直到1983年鹭大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幢教学楼,结束了两年“有米无锅”的困境。

2003年,已经从鹭大变身为理工学院的大学,又要经历一次阵痛,到岛外寻找广阔发展空间,筹建集美校区。现在看来,跨岛是跨对了——蜂巢山无论如何无法支撑理工学院新一轮发展。

2005年,理工学院搬入集美校区,目前在蜂巢山校区只留下一幢楼。

排除万难办职业大学

37年前,厦门决定要办大学后,省教育厅、教育部最开始回复:不行!当时全国还没有地方办大学的先例。不过,他们出了个主意,国家不可能给钱办大学,你们可以自己办职业大学。

但是,37年前的厦门,根本拿不出办大学的钱,鹭大确定的办学原则归纳为三句话:想读鹭大,自己拿钱,自费;没有校舍,不能寄宿,走读;毕业后,自己找出路,不包分配。现在看来,大学就是“自费、不包分配”,不过,37年前,却是特立独行——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公办大学还是公费、包分配。

那个时期的鹭大毕业生,对大学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似乎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想证明给人看——当时社会对于这所特区大学的看法矛盾重重:一方面,人们期待着这所大学能赶快培养出特区需要的人才,但是,另一方面,传统观念在禁锢着人们思想,一些人总觉得和老牌高校相比,这所学校似乎不太“正式”。初创时期的鹭大不断地告诉自己学生:这所学校的未来如何,取决于你们如何表现。

这一重任,使得理工学院第一届学生迸发出的学习热情,不亚于豆品厂生产车间的热气腾腾。

至今留在很多人记忆中的是:豆制品厂那条小路上停满了自行车,很少人迟到,根本没有厌学一说。学校的图书馆其实就是两间教室,一到下课,总是挤满了人。

学校为企业“垫付”科研资金

理工一直是敢立潮头的“勇仔”。你听过学校为企业先“垫付”科研资金吗?最近几年,理工的先导基金就是这样做:学校拨款给科研队伍攻关,等到他们先把企业要求的成果做出来,企业看到了“本尊”,确定达到了预期要求,再把这个成果买走。

先导基金诞生于校企合作的一个瓶颈:很多企业对高校科研团队半信半疑:我提出的要求,你们能做得出吗?如果没做出来,我投入的研发资金不就浪费掉了吗?先导基金减少了企业投资的风险,也给他们参与校企合作增加信心。这项改革累计为合作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达7.196亿元,学校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

背后故事

师生穿梭在大学和企业之间

厦门理工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刘建春老师的故事,可能有助于外人理解在这场高校和企业的“恋爱”中,理工有多主动。

几年前,厦门理工和全球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台企冠捷签订一个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签订没多久,刘建春和同伴就被带到冠捷,听听企业有什么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刘建春领到了企业的任务:设计一个能自动锁螺丝的机械自动化设备——锁完电视显示器的所有螺丝,一般需要七个工人,企业提出:人工费太贵了,最好只留下一个人来“看场”就够。

刘建春接下企业抛来的“绣球”,不过,项目的难点在于:冠捷的螺丝有点特别,市面上的机械设备都派不上用场。那段时间,几乎每周,他都要到位于翔安的冠捷,把实验室里设计的方案提交给企业研发人员,让后者评判:这样做到底行不行?他们需

不需要这样的设计?在理工,穿梭在大学和企业之

间,不止刘建春。几年前,理工成立产业融合处产学融合发展处,负责为刘建春们“拉郎配”——一方面,这个新设机构要到工厂了解需要解决的生产问题,引荐给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的老师;另一方面,要把老师从实验室里

“请”出来,带他们到企业去,看看“企业需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厦门万里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精沛曾经说,常常是这次见面,我们谈到双方可以合作的一些领域,或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时候更像是漫谈,但是不久后,你就会接到理工学院的通知:学校已经要求涉及这些领域的老师写出了合作的可行性报告,或是告诉你,我们学校哪个专业哪个老师,可以组成课题小组,解决企业的问题。

他说,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它们看中的不一定是高校一定要有“大家”“大学者”,更关注高校是否能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

学生从厦门走上世界舞台37年发生的变化,是理工学院学生的竞赛舞台已经

从厦门冲到全国,甚至世界。竞赛背后,其实是这所大学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新探索。

2008年,理工学院拿出30万元资助学生制造汽车,每支队伍给两三万元。结果是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造出了11辆车,是那种可以驾驶的车。

理工学院学生最终把自己设计的赛车开到国外的赛场上——理工的赛车队是国外“学术界的F1方程式赛车赛”的常客,曾经获得中国队最好成绩。这其实是理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项目带动法”的育人探索,即用真实的、具体项目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朱文章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多,也不见得比学生们在造车中学到的东西多。

2003年,一位叫王晶的姑娘从理工学院毕业,她不为找工作发愁,面临的是选择哪份工作的纠结——她的大学提供了很多模拟真实岗位的机会,让她从一位青涩的高中生,迅速成长为胸有成竹的职业预备者。

十几年后的理工学院,有专门一幢创新创业大楼,专门提供给在校学生创办真实的公司,不仅提供免费办公场所和水电这类物理载体,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为创业团队提供一揽子帮助,包括公司财务报表怎么做,怎么注册公司,还会邀请企业家当创业导师。理工学院支持的学生创新创业的基金也大幅增加,去年已经达到500多万元。

但是,理工学院衡量创业大楼里的成功指标,并不是看有多少人当了老板开了公司,获得了多少融资。理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创新创业园主任苏凯新说,我们更看重创业和创新的教育——即使学生没有当成老板,但是,他们创业过程中经历的锻炼,会是未来职涯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在新建本科高校中稳居前列有些变化,不一定放在四十年的历史维度。2011年

起,福建省公布《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报告》。省教育厅下属的福建教育评估中心完成的报告显示,理工学院“发展潜力”的各项指标均全面上升,在新建本科高校中,稳居前列。福建省把上个世纪末后成立的本科院校称为“新建本科”。

朱文章说,“发展潜力”的评估报告、统计数据都是干巴巴的数字,但是,倒退回去,都有理工学院办学实力的各种鲜活事例的支撑;“发展潜力”虽然面向未来,但是,它是由现实的实力指标、质量指标等构成。用大白话说,“发展潜力”意味着今后理工学院在朝好的势头发展,不仅现在有活力,还有推动前行的力量。

发展潜力厦门理工学院近年发展潜力排名一览表高校

厦门理工学院数据来源:《福建省高等院校发展潜力年度报告》

2015年12

2016年10

2017年7

2018年6

竞赛获奖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汇总

总数一等奖级以上

2010年6415

2015年19039

2016年25457

2017年29571

升本后招生数突飞猛进杨丽芳是厦门理工学院校友会会长,她的头脑里装了

很多数字——她在理工学院当了近20年的招生办主任,有三个数字她记了快四十年。

“232,240,350……”上周,在一次庆祝改革开放的座谈会上,她又提起这三个数字——1981年,她作为鹭江职业大学筹备组成员之一前去报到,第一次听到它们。

当时的筹备组借居在原经信局,已经有三名筹备组成员到位。杨丽芳找到时,他们三人正蹲在大门外地上,用粉笔规划鹭大的未来:第一年招232名,第二年240名,第三年350名……

说到这里时,筹备小组得出结论:到350人,就是鹭大招生的高峰了。

上周,杨丽芳说起这段往事时,所有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大笑起来。现在的厦门理工学院,在校生人数两万多人,一年招生数达到五千余人。

“232,240,350……”上述三个数字让现在的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是,鹭江大学的前几年,一直都维持在这个招生规模。

不过,在升本后,理工学院招生数突飞猛进,2003年招生数是千余人,2006 年就直接跃升到 4000 人,最高峰在

2011年到来,达到六千余人。杨丽芳说,尽管当时有些争议,但

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没有规模,就没有效应。

拥有重点建设的高原学科

37年前,鹭大是福建省第一所全日制职业大学,据说还是全国第三所。不过,当时并未有这番“与有荣焉”的感觉,曾因“自费”而受怀疑,曾因“职业”而遭受歧视。

今天的厦门理工,不仅从大专升为本科,还成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拥有重点建设的高原学科。高原学科指的是有潜力成为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

1981年:大专院校2013年: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8年: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

厦门理工学院校长朱文章解读说,从专科到本科,再从本科到正式招收硕士生,37年上了三个台阶,更重要的是:每一次升级换代,是厦门理工学院办学实力增强,办学层次上一个台阶的表现。

当然,2018年理工学院获准招收硕士研究生时,很多人疑惑:不是2011年就开始招收硕士生了吗?这里有个背景:2011年理工学院成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相当于“临时牌照”,2018年获批工程专业硕士点,表明“临时牌照”正式转正。

办学层次1981年:专科2004年:升格为本科2011年:获批为国务院学位办“服务国家特别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车辆工程、电气工程两个领域具有招收工程硕士资格2018年: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不断升级换代37年上了三个台阶

学校规格

>>背后故事

>>背后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理工学院完成最大蜕变之一是教师队伍的大发展。

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新升本科大学,却能在短时间吸引一批人才,理工学院有自己一套“引才之术”,有一些常规做法,例如用真金白银来吸引人才,也有一些非常规做法,譬如说最开始时“密谋”从其他重点大学、企业引进高水平的团队,特别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或有科研项目的团队,换句话说,把人

“一锅端”,好处是加快学科发展速度。当然,还有一些阵痛:要将就专科师

资,简单地将专业来个“专升本”?还是要根据本科高校和新时代的要求“另起炉灶”?前者相对轻松,后者不仅麻烦,且要经历阻力和波折。虽然是“硬着头皮”,但是,没有任何犹豫,理工学院选择了后者,这种勇气后来被证明是有远见的。

和很多大学不太一样的是,理工学院很看重从企业引进有项目管理和产品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来当老师。

几年前,易云焜从厦门公路局辞职,到理工学院担任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授,他曾经是厦漳大桥的总工程师。从易云焜一节浇筑混凝土的课,可以明白理工学院这几年一直没有停止从企业引进人才的原因。他在课堂上介绍现场技术人员在检查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列举一个真实例子,做混凝土时,支架发生了松动,模板也没有紧固,结果就跑模了,浇筑出来的形状就不是所要的形状了。易云焜提醒学生,在检查时,要注意支架和模板的紧固。

理工学院认为,没有在一线的老师,一般是无法这样训练学生,而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今后肯定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一边上大学 一边建大学

厦门理工学院是“厦门经济特区创办的第一所大学”,本报为您讲述她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变与不变

1981年:232人(大专生)2018年:20057人(含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

师资2003年前:理工学院全校只有一名教授,一名博士2018年:163 名教授,414 名副教授,博士527人,硕士489人

从重点大学和企业引进高水平团队

1981年:45亩2018年:1277亩校园面积

服务社会的发展精神学校开办什么专业,首先要看厦门产业发展的需求

服务地方的专业精神现有58个专业全部紧密对接厦门市“十大”千亿产业链

和37年前相比,现在的理工学院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不过,还有不变的。

朱文章说,现在厦门理工学院的一些做法,37年前的鹭大就已经这么做。

现在在说理工很多做法,上了年纪的人会脱口而出:其实鹭大就是这样做的。

从一开始,鹭大坚持避开老大学的路,办出“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厦门需要什么人才、鹭大就开设什么专业、培养什么人才。鹭大第一届招生,根据厦门当时的需要,开设机械、工民建、外贸、统计、英语、日语等6个专业。

为特区而生,为企业而生的传统,在新理工时代,又被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学校开办什么专业,他们首先要看厦门产业发展的“脸色”,即需求什么,理工才办什么,而不是“学校想办什么就申请什么”,换句话说,专业设置上要“亲产业”。

背后故事

这所大学37年来没有忘记的一点是:学校的科研并不只是为了发表几篇论文,更重要的是,要有应用技术成果,科研人员要走出校门,为企业解决难题。

理工学院的老师都听过一句话:如果大学不能为企业或产业解决技术难题,人家要你有什么用?

一组数据有助于大家理解理工学院和企业走得多近:现有58个专业全部紧密对接厦门市“十大”千亿产业链;理工的朋友圈,包括冠捷、宸鸿、ABB、麦克奥迪等全球知名企业,福建省着力培育壮大的25家百亿元企业,100%的厦门百亿元企业……理工和这些企业都建立有深度合作关系。

2015年,厦门理工学院对外发布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这也意味着,这所土生土长的厦门的高校,服务的地域已经扩至“闽西南”,即厦门、漳州、泉州和龙岩。

A

B

背后故事

C 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37年,敢为人先和艰苦创业的特区精神,一直没有褪色

林进川认为,理工学院的37年,敢为人先和艰苦创业的特区精神,一直没有褪色。

林进川说,“厦门理工学院因改革开放而诞生,理工人对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时代充满了感激,我们将在变与不变中开始改革的新征程。”

他说,“在新征程中,我们将围绕‘十三五’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双千亿工作,继续发扬艰苦创业,众志成城,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努力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厦门特区实现赶超任务以及建设“两高”城市,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明校区的老校门。

▲1983年,师生在蜂巢山下艰苦挖山建校。 ▲厦门理工学院赛车队夺得2015年、2017年中国巴哈大赛冠军。

▲厦门理工学院啦啦操队伍代表学校参加校外展演。(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厦门理工学院在时尚周的风采。(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厦门理工学院如今的校园环境厦门理工学院如今的校园环境。。

>>背后故事

>>背后故事

厦门理工学院坚持培养与社会发展接轨的学生厦门理工学院坚持培养与社会发展接轨的学生,,让他们毕业走出校门就能走上岗位让他们毕业走出校门就能走上岗位、、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本报记者本报记者 林铭鸿林铭鸿 摄摄))

从232名大专生到两万名在校生 从自费建设到省重点建设高校 从专科到本科再到正式招收硕士生

办学敢为人先办学敢为人先 3737年迎三大飞跃年迎三大飞跃

>>背后故事

>>背后故事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