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節思考創新

4
從環節思考創新(平台思考:環節創新) 創新的方法很多種,甚至有人整理出七種當代的創新方法。而最常被 討論的,不外乎:差異式創新、破壞式創新、組合式創新等。還有最 近開始逐漸被人關注的脈絡創新,脈絡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需要 bottom-up 的方式,從底層逐步推演出整體的思維。另一種基於脈絡 而產生的創新方法,則是流程創新,主要用在最近很廣為人知的 SOP 或者生產線上的創新。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環節創新。什麼樣的創新方法,他不需要背負者大 量的經驗或學理,但仍以脈絡為基礎去發現問題!且這問題的本質是 整個「循環(ecosystem)必經之路」。循環中的環節如果被完全的改變, 對整個循環會造成較大的衝擊,因此如何能夠在循環中,針對循環必 經之路中的一個最重要環節,以平台(platform)的方式改善進而改善整 個循環,如此一來,不僅不容易造成循環中的衝擊,也能夠隨著時間 的發展,造成結果上的質變(qualitative change)換句話說,環節創新是用「平台」的方式,改善整個循環系統中最關 鍵的「輸入與輸出之間的環節」,故既有的循環系統中的其他角色與 流程不需要改變,但是隨著時間增加,整個循環系統將會產生「整體 的改變」。 本文所指的平台的特點是,把環節中的問題扁平化,例如:利用媒合

Upload: frank-yao

Post on 21-Jul-2015

81 views

Category:

Career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從環節思考創新

從環節思考創新(平台思考:環節創新)

創新的方法很多種,甚至有人整理出七種當代的創新方法。而最常被

討論的,不外乎:差異式創新、破壞式創新、組合式創新等。還有最

近開始逐漸被人關注的脈絡創新,脈絡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需要

bottom-up的方式,從底層逐步推演出整體的思維。另一種基於脈絡

而產生的創新方法,則是流程創新,主要用在最近很廣為人知的 SOP

或者生產線上的創新。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環節創新。什麼樣的創新方法,他不需要背負者大

量的經驗或學理,但仍以脈絡為基礎去發現問題!且這問題的本質是

整個「循環(ecosystem)必經之路」。循環中的環節如果被完全的改變,

對整個循環會造成較大的衝擊,因此如何能夠在循環中,針對循環必

經之路中的一個最重要環節,以平台(platform)的方式改善進而改善整

個循環,如此一來,不僅不容易造成循環中的衝擊,也能夠隨著時間

的發展,造成結果上的質變(qualitative change)。

換句話說,環節創新是用「平台」的方式,改善整個循環系統中最關

鍵的「輸入與輸出之間的環節」,故既有的循環系統中的其他角色與

流程不需要改變,但是隨著時間增加,整個循環系統將會產生「整體

的改變」。

本文所指的平台的特點是,把環節中的問題扁平化,例如:利用媒合

Page 2: 從環節思考創新

(bridge)與開放的方式,移除供需之間的障礙,且透過此方式,不影

響既有的循環流程。而我認為最佳的平台策略是,平台提供供需之間

的資源,痛點的受害者願意付費,而解決通點的人可以獲得利益,而

平台也能從獲得利益的人中獲得資源而永續生存,否則平台將只是短

暫的橋樑,容易因資源不足而無法持續運行。

本文試舉台灣學用落差以及如何創造跨領域人才為例,分析台灣目前

既有的學用循環:

父母希望小孩一直努力求學小孩還不知道該學習什麼就已經被父

母或自己粗淺的認知決定了學校與系所到了學校之後發現不喜歡

卻無法轉學或轉系畢了業之後社會觀念認為應該要學以致用

上面的循環中的每一環節,背後看似都有很巨大的問題,從家庭教育、

自我探索、教育制度、社會觀念。我們來看一下,在此循環中我們可

以如何改善問題?其中,去學校學習是整個循環中的必經之路,也是

輸入與輸出之間最重要的環節,如何以平台的方式去改善學校或學習

系統?

Udemy、Coursera、Khan Academy其實就是解答。

我們來看一下這些平台的加入,對整個循環的影響:

Page 3: 從環節思考創新

父母希望小孩一直求學小孩還不知道該學什麼就決定了科系到

了學校之後發現不喜歡無法轉系去Udemy、Coursera、Khan

Academy上課程探索與證明自己能力(學分與作品證明)社會價值觀:

非本科系畢業但有相關作品與能力證明

環節式創新有一個特點,就是環節創新對整個循環影響不大(不會直

接傷害既得利益者),所以不容易受到多方的關注及阻饒,但環節創

新其實是溫水煮青蛙,被改善的環節,將有可能逐漸地讓最終的結果

造成質變。以上述的例子為例,隨時間增加,平台的效益將會逐步擴

大,學生可以透過平台跟世界一流的大學與顧問公司身上學習新知,

就可以感受與探索自我興趣,進一步的他們將會知道學校的學習內容

與方法跟時代脫節,便能促使學校的教育體制的調整,最後的輸出則

會從初期的:學生從第三方平台的認證去證明學習經驗與體驗新知,

到後期:學校制度的改變,學校的制度與所學的內容將與強化與社會

接軌。

換句話說上述的循環流程中,最關鍵的輸入與輸出環節,應該要自我

尋找出路,而最好的出路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平台。以上面的案例來

說,學校如果能:不分系、鼓勵學程或多主修、鼓勵實習、鼓勵轉學

/轉系等,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也能夠自然而然的改

善教師的授課內容與方法,如此一來,原循環中,學用落差以及單一

專業等問題就能夠被改善,也不用擔心父母親因為愛子心切,一心希

望孩子用心讀書的美意,因為循環介面的設計不良因素造成反效果。

Page 4: 從環節思考創新

非常歡迎您留言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