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ÙÕÉ»³º£ÉúÄêÐÂÖ¤ · 2016. 6. 18. · t h e v o i c e o f d h a r m a Äê...

7
튻쯄쓪뗚냋웚 ퟜ뗚죽냙쇹쪮웚 냙헉뮳몣뗄짺ퟤ쓪컊쳢쫇뷼죽쪮쓪런뷌톧뷧 맘힢뗄붹뗣 [1] 톧헟쏇뚼쓜룹뻝쯾쏺랢쿖즮뒫 뗆슼 뗈뒫쫀컄쿗볇퓘뗄뛯컳 좻뛸헢킩싛횤듳뛠쫇쪷쫂 볇퓘뗄싟벭췆뛏죕놾톧헟횱뷓붫릫낸님춷냗춷뫚 ퟷ캪싛뻝횤쏷훇님뎤폚뮳몣 ퟚ릫낸횻쫇 즮춽닎뗄컄놾틀뻝 늢늻튻뚨폐쪵볊쓚죝 쓜럱 ퟷ캪쪷쇏횵뗃쳖싛 탬컄쏷쿈짺춨맽폯슼훐 ”、“ 샏몺뗈돆캽폯뇦뇰뮳몣캻듎 웤쪵 ퟖ횻 쫇뺴돆ퟖ퓚폯훐좴듸폐뇡틥 [2] 헢킩싛횤 뚼캴쓜듓뒫볇쇏컄쿗풴쇷뗄뷇뛈샥쟥뮳몣틉쓪 컊쳢뗄살쇺좥싶쪷풴톧쫇훐맺맅뗤뾼뻝톧뗄튻쏅뢨훺톧뿆 훁뷱죔캴폐춳튻뗄뚨틥뫍쏷좷뗄샭싛뇭쫶 ퟷ캪쪷 풴톧뗄뾪뒴헟 돂풫쿈짺튲쫇훘쪵볹뛸쟡퇔첸 [3] 튻냣살쮵 쪷풴톧쫇뾼달컄놾돉솢벰웤뗝뗄톧 샠쯆폚컷랽뗄컄놾랢짺톧 [4] 떫폐ퟔ벺뛀쳘뗄 랽램싛뮰폯 쪷풴톧퓚뇦뇰컄쿗헦캱벰뾼횤샺쪷 쫂쪵훐폐쳘쫢틢틥춬퇹쪷풴톧퓚쪷뾼횤훐튲 듳폐뿉캪쿠뇈쪷쪵업쇐뗄췢퓚췆싛쪷풴톧훘퓚 쟥샭컄놾뗄쓚퓚싶싧싛횤룼캪횱뷓놾컄퓋폃쪷 풴톧뗄랽램 듓뮳몣틉쓪컊쳢뗄솽샠맘볼컄 —— 뮳몣쯾쏺 쯎룟즮뒫 뮳몣뒫볇죫쫖 쫡샭룷ퟔ뗄컄쿗뒫돐 틔웚샥쟥뮳몣틉쓪컊쳢뗄 믹놾쿟쯷캪룃컊쳢뗄뷢뻶쳡릩쪷풴톧틀뻝、《 좫쳆컄쯹쫕 뮳몣쯾쏺뇦헽 훐맺뒫춳뗄런뷌쪷쫩 죧즮뒫 뗆슼뗈컄쿗 뇠쒿뗄퓚폚헃쿔룟즮탐틪뫍좷솢램춳뒫돐 뿉뇜쏢돶쿖쇋뫜뛠톡퓱탔뗄볇퓘 뇈죧즮죋뗄쓪 쇤돶쿖쇋뫜뛠뷘좻늻춬뗄쮵램 헢킩쓪쇤폐킩쫇 컳볇폐킩퓲쫇맊틢ퟷ캱헢킩컊쳢횱떽뷼듺닅놻 쾵춳뷒돶살1939 쓪돂풫쿈짺 쫍쫏틉쓪슼 쫩퓚놱욽뢨죊듳톧돶냦 돂쿈짺퓚룃쫩훐퓋폃뒫 춳컄쿗뾼틬랽램 헷틽쓚췢뗤벮 뷰쪯놮췘뗈닄쇏 웟냙폠훖 뾼웤틬춬 뚩웤캱컳 듓컷뷺훁쟥돵 —— 쪷풴톧뗄럖컶 튻쯄쓪뗚냋웚 ퟜ뗚죽냙쇹쪮웚 㒙㗡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Feb-2021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二○一 四 年 第 八 期 总 第 三 百 六 十 期

    一、前 言

    百 丈 怀 海 的 生 卒 年 问 题 是 近 三 十 年 佛 教 学 界

    关注的焦点 [1],学者们都能根据塔铭发现僧传、灯录

    等传世文献记载的讹误,然而这些论证大多是史事

    记载的逻辑推断。 日本学者直接将公案“藏头白,海

    头 黑”作 为 论 据 证 明 智 藏 长 于 怀 海,禅 宗 公 案 只 是

    僧 徒 参 禅 的 文 本 依 据,并 不 一 定 有 实 际 内 容,能 否

    作 为 史 料 值 得 讨 论。 徐 文 明 先 生 通 过 语 录 中 “海

    兄”、“老汉”等称谓语辨别怀海位次,其实“兄”字只

    是敬称,而“汉”字在禅语中却带有贬义 [2]。这些论证

    都 未 能 从 传 记 资 料 文 献 源 流 的 角 度 厘 清 怀 海 疑 年

    问题的来龙去脉。

    史源学是中国古典考据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但

    至今仍未有统一的定义和明确的理论表述,作为史

    源学的开创者, 陈垣先生也是重实践而轻言谈 [3]。

    一般来说, 史源学是考察文本成立及其递嬗的学

    问,类 似 于 西 方 的 文 本 发 生 学 [4],但 有 自 己 独 特 的

    方法论话语。 史源学在辨别文献真伪及考证历史

    事实中有特殊意义。 同样,史源学在禅史考证中也

    大有可为。 相比史实排列的外在推论,史源学重在

    清理文本的内在脉络,论证更为直接。 本文运用史

    源 学 的 方 法 , 从 怀 海 疑 年 问 题 的 两 类 关 键 文

    本———《怀 海 塔 铭》和《宋 高 僧 传》怀 海 传 记 入 手,

    梳理各自的文献传承, 以期厘清怀海疑年问题的

    基本线索,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史源学依据。

    二、《全唐文》所收《怀海塔铭》辨正

    中 国 传 统 的 佛 教 史 书,如 僧 传、灯 录 等 文 献,

    编 撰 目 的 在 于 彰 显 高 僧 行 谊 和 确 立 法 统 传 承 ,不

    可避免出现了很多选择性的记载, 比如僧人的年

    龄出现了很多截然不同的说法, 这些年龄有些是

    误记,有些则是故意作伪。 这些问题直到近代才被

    系统揭橥出来,1939 年陈垣先生 《释氏疑年录》一

    书在北平辅仁大学出版。 陈先生在该书中运用传

    统文献考异方法,征引内外典籍、金石碑拓等材料

    七百余种,考其异同,订其伪误,从西晋至清初,有

    百 丈 怀 海 生 年 新 证——— 史 源 学 的 分 析

    ◎ 陈文庆

    佛 教 文 史

    二○一 四 年 第 八 期 总 第 三 百 六 十 期

    45

    C M Y K

  • T H E V O I C E O F D H A R M A

    年月可考者,得二千八百人,基本网罗历代高僧。 然

    而《疑年录》也有一些考证失实的地方,如有关百丈

    怀海的生年考订就有可商榷之处,陈先生所作考证

    如下:

    洪 州 百 丈 山 怀 海,福 州 长 乐 人,陈 诩 撰 塔 铭

    作王氏。 唐元和九年卒,年九十五(七二〇—八一

    四)。 《佛祖通载》作元和七年卒,《全唐文》载陈诩

    撰塔铭,作年六十六,今据《宋僧传》十、《景德录》

    六。 [5]

    在这篇短札中,陈氏基本胪列了有关怀海疑年

    的 各 家 异 说,需 要 指 出《佛 祖 历 代 通 载 》(简称 《通

    载》)怀海之卒年并非系于壬辰年即元和七年。 《通

    载》与《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简称《通论》)同为编年

    体 佛 教 通 史,但 改 变 了《通 论》正 史 本 纪 纪 年 法,而

    以干支纪年。 现行的《通载》版本卷十五壬辰年后直

    接 跳 到 了 丙 申 年,中 间 漏 掉 了 癸 巳、甲 午、乙 未 年,

    怀海卒年甲午很可能是刊刻过程中遗漏了 [6]。 因此

    元 和 九 年 卒 仍 是 各 家 一 致 的 记 载, 所 不 同 的 是 享

    龄 ,《宋 传 》 言 “年 九 十 五 ”, 推 知 生 于 开 元 八 年

    (720),《全唐文》本《怀海塔铭》作“年六十六”,依此

    说生年当为天宝八年(749)[7]。塔铭一般比传世文献

    为真,而陈氏却舍塔铭而取宋传。 这是学术史上值

    得深思的公案,可以作为史源学实习中的案例来分

    析。

    陈氏在《全唐文》高僧碑传材料的处理上,不独

    怀海一例。 在《疑年录》中,碑传材料并见《唐文》与

    《宋 传》者,陈 先 生 均 采 用 了 后 者 [8],这 些 碑 传 均 经

    陈先生校勘确系存在讹误。 另外,陈先生似乎有意

    回 避《全 唐 文》,但 凡 碑 传 另 见 《文 苑 英 华 》、《唐 文

    粹》和各类别集者,陈氏皆径直采用后者。 《全唐文》

    是清嘉庆年间官修的一部唐代文章总集,其中收录

    的释氏碑刻很多经过删节,甚至是伪作 [9]。陈先生曾

    用 故 宫 影 印 的 李 北 海《岳 麓 寺 碑》与《全 唐 文》本 对

    校,发现了《全唐文》脱去了四百字 [10]。 《疑年录》中

    引 用《全 唐 文》凡 三 十 处,其 中 比 勘 所 得 讹 误 者 即

    达十一处之多。 此外《天王道悟禅师碑》和《澧州药

    山故惟俨大师碑铭》也为后人认定皆系伪作 [11]。 难

    怪 陈 先 生 说“《全 唐 文》等 官 书,其 谬 尤 甚,不 可 不

    注意也。 ” [12]且“《全唐文》不注出处,一塌糊涂,殊

    可笑也。 ” [13]若从现在的学术规范言之,《全 唐 文》

    是相当疏漏的。 也许出于这样的认识,陈先生才会

    对《全唐文》采取回避甚至是否定的态度。

    大概陈先生认为《全唐文》所收《怀海塔铭》来

    历不明,真实性值得怀疑,因此才接受《宋高僧传》

    的说法。 然而《怀海塔铭》另有《敕修百丈清规》(简

    称《敕修清规》)收录本存世 [14],我 们 将 两 种 版 本 对

    勘 之 后 发 现,清 规 本 标 题 多 出“并 序”二 字,作 者、

    书者落款及“碑侧大众同记五事”也为《全唐文》本

    所无,其它只是个别字词有异 [15]。 按,《全 唐 文》本

    脱 去“并 序”二 字 应 该 是 所 据 底 本 已 无,并 非 唐 文

    编辑者有意删去。 《全唐文》收录的其它塔(碑)铭

    很 多 都 带 有“并 序”二 字,塔 铭 文 体 前 面 一 般 为 传

    主生平内容即序文部分,“并序”指的正是序文,后

    面 才 是 铭 文,而《全 唐 文》本《怀 海 塔 铭》的 序 文 部

    分并未删去。 对勘结果表明,两者的史源不同,各

    有根据,可以相互证明,其真实性值得肯定。

    从历代各家金石录的著录情况 来 看, 仅 有 一

    部宋代佚名的《宝刻类编》有相关记载,其他均无。

    《宝刻类编》将“怀海塔铭”系之于书写者“武翊黄”

    之 下 ,并 注 “陈 翊 撰 ,元 和 十 三 年 十 月 十 三 日 立 ”[16],这 也 与 我 们 在 《敕 修 清 规 》中 看 到 的 《怀 海 塔

    铭》文本相吻合。 很可能《怀海塔铭》的拓本在宋代

    已属稀有,其后更是遗失不存,《敕修清规》收录的

    塔铭大概是元代德辉在编修清规时重新在怀海塔

    院 所 拓 [17],至 于《全 唐 文》所 收《怀 海 塔 铭》则 可 能

    是“内府旧藏”。 [18]

    陈先生并未穷究史源而遽断塔 铭 为 伪, 甚 是

    可 惜,有 观 点 认 为 陈 垣 先 生 未 能 看 到 《敕 修 清 规》

    46

    C M Y K

  • 二○一 四 年 第 八 期 总 第 三 百 六 十 期

    本《怀 海 塔 铭》,原 因 在 于《大 正 藏》(1934)其 时 尚

    未问世 [19]。 此说恐怕不 确,《敕 修 百 丈 清 规》在《永

    乐北藏》、《嘉兴藏》和《乾隆藏》等大藏经中早已收

    录,并非只有《大正藏》版本。 据启功先生口述,陈

    先生家中藏有三部大藏经, 想必 是 以 上 三 藏 或 其

    中一二 [20]。 陈先生不可能没有翻阅过《敕修清规》,

    其疏失可能是文本引用时的偏好 所 致。 诚 如 陈 垣

    先生所言“毋信人之言,人实诳汝”,读书不可不考

    寻史源也。

    2011 年 9 月初, 笔者专程赴江西奉新县百丈

    山考察,4 日即踏访怀海塔院。 塔院位于百丈寺以

    西约一公里处, 当地人称为老塔, 别 于 后 来 的 新

    塔。 塔院地面部分在“文革”中被摧毁殆尽,基址尚

    存,70 年代在上面建了民房。 遗存文物尚有塔顶一

    个,刻有菩萨坐像的残碑、莲花碑刻和双鹿碑刻 各

    一通,而塔铭却无处可寻。 1923 年,百丈寺住持先

    勤、了然二师发心重修百丈塔院,在印光大师所 作

    《重 修 百 丈 大 智 怀 海 禅 师 塔 院 记》虽 未 提 到《怀 海

    塔 铭》,但 却 说“宪 宗 元 和 九 年,百 丈 示 寂,寿 六 十

    六 岁”,这 与 塔 铭 记 载 相 合 [21],是 否 参 考 到 《塔 铭 》

    亦未可知。 《怀海塔铭》的去向问题还需要将来 考

    古发掘的澄清。

    三、《宋高僧传》怀海条文本构成发覆

    《宋高僧传》 的 编 辑 始 于 北 宋 太 平 兴 国 七 年

    (982),至 道 二 年 (996)又 补 充 材 料 ,最 终 定 稿 [22]。

    赞宁及其助手显忠、 同元和智轮 等 秉 持 史 家 实 录

    精 神 [23],“遐 求 事 迹,博 采 碑 文”(《进高僧传表 》)。

    从 编 成 的 成 果 看,宋 传 继 承 了 南 朝 慧 皎《高 僧 传》

    的分科传统,同时更加重视僧人碑传资料的搜集,

    赞 宁 在 序 言 中 说“或 按 诔 铭,或 征 志 记,或 问 輶 轩

    之使者,或询耆旧之先民”[24],在材料的搜集上可谓

    不遗余力, 并且在每条传记的末 尾 一 般 标 注 某 某

    碑(塔)铭,可以出 处 视 之 [25],这 在 古 书 常 不 注 出 典

    的情况下尤为难得。在《释氏疑年录》征引的宋传唐

    代 高 僧 中,现 在 仍 有 26 位 僧 人 的 塔(碑)铭 流 传 下

    来,与宋传对读,内容也基本一致。 例如卷十二《藏

    奂 传》末 尾 提 到 的“崔 琪 撰 塔 碑” [26],现 在 仍 保 存 于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及《全唐文》卷八四〇中 [27],

    塔碑题名《唐心镜大师碑》。两相对读后发现藏奂传

    全采崔琪碑记,只是内容有所删减。 宋传的碑刻来

    源值得进一步研究。

    然而《宋高僧传》怀海条是否也采自塔铭呢?怀

    海传由本传和“系曰”两部分组成,本传把叙述重点

    放在了怀海立规缘起和清规内容上,“系曰”也主要

    是赞宁对怀海创规的评价,而事实上《怀海塔铭》却

    通 篇 未 言 清 规,赞 宁 恐 怕 另 有 所 本,可 能 正 是 古 清

    规文本。 百丈古清规现已不存,不过宋人杨亿撰写

    的《古清规序》保存了清规的大要 [28]。 我们把《怀海

    传》和《古清规 序》两 份 材 料 做 成 表 格,进 行 直 观 的

    比较。 (见表一)

    根据表格所列,两者有惊人相似之处:《宋高僧

    传·怀 海》除 首 尾 即 编 号 (1)、(13)两 段 文 本 外 ,其

    他段落都可以在《古清规序》中找到相应内容。怀海

    传的行文顺序也与清规本大致相同,例如怀海师徒

    有关创 规 缘 起 的 对 话(编号:2、3、4)还 有 清 规 内 容

    (编号:5、7、8、9),两份材料 都 能 一 一 对 应。 另 外,

    怀 海 传 中“然 多 居 律 寺 中 ,唯 别 院 异 耳 ”(6),从 上

    下文看似有文脉不通之处,此句原位于清规序的篇

    首(1),现在看来应该是错简所致。

    必须说明,《宋高僧传》怀海条成立的时间远早

    于杨亿所 撰《古 清 规 序》,赞 宁 不 可 能 抄 袭 自 杨 亿,

    而可能直接参考了古清规文本,从怀海传和清规序

    的相似度可以推断,两者的引用方式都是直接摘录

    古 清 规 文 本,即 选 取 文 本 中 的 要 点 抄 录 下 来,只 不

    过宋传简略些,清规序详细些。这一发现十分重要,

    它证明怀海古清规确实存在。日本学者一直有否定

    百丈清规存在的观点,近年又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回

    佛 教 文 史

    47

    C M Y K

  • T H E V O I C E O F D H A R M A

    表 一、怀 海 传 与 清 规 序 本 对 照 表 应 [29],其 中 说 法 即

    认为怀海时代并未

    有 成 文 之 清 规 ,要

    到十二世纪后半期

    清 规 才 录 成 文 字 。

    现在看来这一观点

    还 值 得 进 一 步 商

    榷。

    宋传本的篇首

    (1)和 结 尾 (13)另

    外引自怀海其他资

    料———语录。 上揭

    《怀海塔铭》陈诩曾

    提 到 一 部 百 丈 语

    本, 不过现存各类

    怀海语录并非百丈

    古语本, 而是经过

    了临济、 沩仰宗徒

    的增添 [30]。 道原《景

    德 传 灯 录 》 (1004)

    与赞宁《宋高僧传》

    成 立 时 间 相 近 ,禅

    宗灯录重在记言和

    系谱, 其资料来源

    一 般 是 各 家 语 录 ,

    道原编辑百丈怀海

    条目时参考的也是

    当 时 的 《 百 丈 语

    录》,因此赞宁是否

    参考《百丈语录》可

    以从与道原灯录内

    容的比较中看出。

    我们从 《景德

    传灯录》 中找出了

    48

    C M Y K

  • 二○一 四 年 第 八 期 总 第 三 百 六 十 期

    与《宋高僧传》内容相一致的段落(见表二)。 “少离

    朽宅,长游顿门”其实就是“丱岁离尘,三学该练”的

    意思;另外,“闻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的表达句

    式也与“属大寂阐化江西,乃倾心依附”相同;还有怀

    海驻锡大雄山及其山之得名,景德录与宋传两者也

    是惊人相似。 以上有关怀海行实的内容并非仅见于

    《景德录》, 宋代的其他灯录、 语录———《天 圣 广 灯

    录》、《五灯会元》和《四家语录》也有相同的记载 [31]。

    这 说 明,宋 代 编 撰 的 有 关 百 丈 怀 海 的 灯 录、语 录 及

    僧传都同时参考了《百丈语录》文本。 易言之,赞宁

    有 关 怀 海 世 寿 的 记 载 直 接 来 源 于 《百 丈 语 录》的 文

    本内容。

    综上分析, 赞宁及其助手在编辑怀海 传 记 时,

    并 未 参 考《怀 海 塔 铭》而 是 直 接 征 引 了《古 清 规》文

    本和《百丈语录》。 从文本构成看,首尾部分来自语

    录并对其内容进行了改写;中间部分则是节引自清

    规。 赞宁分别用了“改写”和“节引”方式把清规和语

    录两种文本杂糅在一起,组装成了我们所见到的怀

    海传记。

    《宋高僧传》的编辑大量引用了僧人碑传,而怀

    海条却采自其它文本,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依赞宁

    所 说 《宋 僧 传 》在 撰 写 过 程 中 “或 按 诔 铭 ,或 征 志

    记”,“分 面 征 搜、各 塗 构 集” [32],塔(碑)铭 并 非 惟 一

    的史源,宋传同时还参考了志记一类的资料,《古清

    规》和《百丈语录》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赞宁属律学

    宗 师 ,时 人 称 为 律

    虎 ,对 律 制 尤 多 注

    意 ,怀 海 传 后 所 附

    的 “ 系 曰 ” 即 在 评

    价 清 规 , 又 所 著

    《 大 宋 僧 史 略 》 亦

    列 有 “别 立 禅 居 ”

    一 目 [33],由 于 作 者

    的 兴 趣 偏 向 , 《 古

    清规》文本被征引也属正常。

    不 过《宋 高 僧 传》的 编 辑 团 队 为 何 会 对《怀 海

    塔铭》采取回避态度呢? 笔者专门查阅了《石刻史

    料新编》四辑 [34],想找到《怀海塔铭》在各家金石录

    中的著录情况, 以便了解该塔铭在宋代及后世的

    流传情况。 查阅的结果令人失望,除了宋代佚名的

    《宝 刻 类 编》外,其 他 一 无 所 获,这 就 说 明《怀 海 塔

    铭》拓本在宋代已是稀有,其后更是遗失不存。 宋

    代编撰的金石录,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欧阳棐

    《集古录目》和赵明诚《金石录》等,都未见著录 [35]。

    清代金石学者治学可谓博而精,也未重新发现《怀

    海 塔 铭》 [36]。 宋 代 各 家 金 石 录 很 少 著 录 《怀 海 塔

    铭》,说 明 塔 铭 文 本 在 唐 代 应 该 流 传 不 广,从 侧 面

    反映出怀海其实名不重当时, 因此其塔铭也未引

    起时人注意 [37]。 即使是《宝刻类编》也只是把《怀海

    塔铭》作为书法作品 [38],将其系于书写者武翊黄 之

    下,并非作为文章,其内容更不在关注范围。 这样

    看来,《怀海塔铭》在宋代应该不易获得,因此赞宁

    不 可 能 看 过《怀 海 塔 铭》,在 编 辑 怀 海 传 记 时 只 引

    用清规和语录也属务实之举了。

    四、余 论

    佛家有关僧人年历,一般写明卒年、世寿及僧

    腊而已,很少直接记载生年。 怀海的世寿是僧传、

    灯录和语录各家一致的记载,不大可能是误记 [39]。

    表 二、宋 传 与 语 录 对 照 表

    佛 教 文 史

    49

    C M Y K

  • T H E V O I C E O F D H A R M A

    依据上文分析,《宋高僧 传》 有 关 怀 海 世 寿 系 参 考

    了《百 丈 语 录》文 本,而《百 丈 语 录》的 成 立 与 怀 海

    门下相关,因此,怀海世 寿 很 大 可 能 是 百 丈 怀 海 一

    系的说法。

    在禅宗 五 派 中,沩 仰 宗 成 立 最 早,接 着 是 临 济

    宗, 此二 系 俱 出 百 丈 怀 海 门 下。 唐 宪 宗 元 和 年 间

    (806-820),灵 祐 驻 锡 潭 州(长沙 )的 沩 山 ,弟 子 慧

    寂继之大成,此宗在唐末 五 代 颇 为 繁 盛;怀 海 再 传

    弟子义玄在唐宣宗大中八年 (854) 驻锡镇州临济

    院,以 机 锋 峭 峻 著 称,遂 成 临 济 宗,中 唐 以 后 成 为

    一大宗派。 马 祖 道 一 开 创 的 洪 州 宗 到 唐 末 五 代 时

    期就只有百丈怀海门下的以上两系传承下来,道一

    的其他弟子,如著名的西 堂 智 藏、南 泉 普 愿 等 法 脉

    皆衰微不存。 随着临济、沩仰二宗在洪州门下领导

    地位的确立,此二宗迫切需要建构自家祖统的传承

    谱系。 本来,怀海在马祖门下是小字辈,且“居常自

    卑,善 不 近 名”(陈诩塔铭),与 智 藏 等 师 兄 辈 不 可

    相提并论。 然 而 临 济 沩 仰 宗 徒 为 了 接 上 道 一 的 法

    统,不得不将百丈怀海树 立 成 为 马 祖 的 上 首 弟 子,

    直接的方法就是将怀海与 智 藏、普 愿 二 人 并 提,塑

    造出“三士角力”的形象。 这在《四家语 录》中 仍 有

    遗迹可循,该书编辑者不 明,不 过 从 书 首 杨 杰 元 丰

    八年(1085)序文 可 知,该 书 曾 经 黄 龙 慧 南 校 阅,显

    然出自临济宗黄龙派之手 [40],代表了临济门下的禅

    史认知。 其中《百丈语录》中有关沩山灵祐、黄檗希

    运的机缘语句占了很大篇 幅,还 特 别 提 到“沩 山 黄

    檗 当 其 首”,这 些 都 是 临 济、沩 仰 宗 徒 的 增 添 和 有

    意凸显。 在篇首即说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号入

    室,三士角力。

    然而这样就带来新问题,智藏与怀海同年归寂

    而 世 寿 却 有 80 岁 (735-814), 长 于 怀 海 整 整 14

    岁。 据《景德传灯录》卷七记载,西堂智藏前往佛迹

    岩 参 礼 马 祖,与 怀 海 同 为 入 室 弟 子 [41],这 同 样 代 表

    了临济宗的说法。 另据唐技所撰《智藏塔铭》记载,

    西 堂 智 藏 23 岁 时 首 事 马 祖 [42],亦 即 唐 肃 宗 至 德 二

    年 (757),其 时 怀 海 刚 好 9 岁 ,尚 是 童 年 ,与 智 藏

    “同号入室” 显然超出常理。 同样是临济一宗自己

    的说法, 前后却出现了矛盾。 也许是看出破绽,索

    性让怀海年长智藏 15 岁,即 95 岁。 道原系出法眼

    宗,认同了临济宗的说法,并未怀疑。 在宋初,临济

    宗处于繁盛的地位,禅宗各派肯定了临济宗的法统

    传承。 相应的,怀海的世寿也就成了教内普遍的共

    识。

    (作者为厦门大学哲学系 2012 级中国哲学博

    士生)

    【注 释】

    [1] 这 些 研 究 成 果 包 括:铃 木 哲 雄:《唐 五 代 禅 宗 史》,东

    京:山 喜 房 佛 书 林,1985 年,第 374 页;阿 部 肇 一 著 、关 世 谦

    译:《中 国 禅 宗 史 》,台 北 :东 大 图 书 公 司 ,1988 年 ,第 34-35页;徐 文 明:《禅 宗 三 百 丈 大 师 考》,载《佛 学 研 究 》2000 年 年

    刊,第 88-94 页;林 悟 殊:《唐 百 丈 禅 师 怀 海 生 年 考 》,载 《中

    山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02 年 第 5 期 ,54-60 页 ;谢

    重 光:《福 建 历 代 高 僧 评 传———百 丈 怀 海 禅 师》,厦 门 大 学 出

    版 社,2011 年,第 1-6 页。

    [2] 梁 晓 虹 :《从 禅 宗 语 录 看 “汉 ”带 “骂 称 ”》,《中 国 语

    文 通 讯》,1997 年 12 月,第 44 期,第 39-42 页。

    [3] 陈 先 生 曾 开 设 一 门 名 为“史 源 学 实 习”的 课 程,此 课

    程 教 学 资 料 后 人 编 为 《陈 垣 史 源 学 杂 文 》,北 京 :三 联 书 店 ,

    2007 年。

    [4]〔法〕皮 埃 尔-马 克·德 比 亚 齐 著,汪 秀 华 译 :《文 本 发

    生 学》,天 津 人 民 出 版 社,2005 年。

    [5] 陈 垣 :《释 氏 疑 年 录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1965 年 ,第

    131 页。

    [6] 《佛 祖 历 代 通 载》卷 十 五,《大 正 藏 》第 49 册 ,第 618页。

    [7] 《全 唐 文 》卷 四 四 五 《唐 洪 州 百 丈 山 故 怀 海 禅 师 塔

    铭》,北 京:中 华 书 局,1983 年,第 4548-4549 页。

    [8] 这 些 包 括 卷 四 ,越 州 法 华 寺 玄 俨 ,第 115 页 ;卷 四 ,杭 州 华 严 寺 道 光 ,第 117 页 ;卷 四 ,江 西 马 祖 大 寂 道 一 ,第

    126 页 ;扬 州 华 林 寺 灵 坦 ,第 126 页 ;卷 四 ,袁 州 杨 岐 山 甄

    叔,第 138 页;卷 五,抚 州 景 云 寺 上 弘,第 139 页。

    [9] 蓝 吉 富 主 编:《禅 宗 全 书》收 录 有《全 唐 文》禅 师 塔 碑

    铭 四 十 八 通 ,详 见 《禅 宗 全 书 》第 一 册 ,台 北 :文 殊 出 版 社 ,

    1988 年,第 345-423 页。

    50

    C M Y K

  • 二○一 四 年 第 八 期 总 第 三 百 六 十 期

    [10] 陈 垣 致 陈 乐 素,1941 年 6 月 7 日。 《陈 垣 来 往 书 信

    集》(增 订 本),北 京:三 联 书 店,2010 年,第 1125 页。

    [11]《全 唐 文 》卷 七 一 三 《天 王 道 悟 禅 师 碑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1983 年 ,第 7321 页 ;《全 唐 文 》卷 五 三 六 《澧 州 药 山 故

    惟 俨 大 师 碑 铭》,第 5443 页;印 顺 法 师 曾 指 出 两 碑 文 皆 系 伪

    作,见 氏 著《中 国 禅 宗 史 》,南 昌 :江 西 人 民 出 版 社 ,2007 年 ,第 317 页。

    [12] 陈 垣 致 陈 乐 素,1941 年 9 月 3 日。 《陈 垣 来 往 书 信

    集》,第 1127 页。

    [13] 陈 垣 致 陈 乐 素,1941 年 6 月 7 日。 《陈 垣 来 往 书 信

    集》,第 1125 页。

    [14] 《敕 修 百 丈 清 规 》卷 下 “附 著 ”,《大 正 藏 》第 48 册 ,第 1156 页。

    [15] 唐 文 本 中 “诏 谥 为 大 寂 禅 师 ”前 有 小 注 “阙 二 字 ”;

    “岂 惟 必 证”中“必”作“心”;“好 尚 幽 隐 ”中 “尚 ”作 “躭 ”;“四

    月 二 十 二 日”中“二 十”作“廿”。

    [16] 宋·佚 名《宝 刻 类 编》卷 五,清 粤 雅 堂 丛 书 本,《石 刻

    史 料 新 编》(第 一 辑), 第 二 四 册, 台 北: 新 文 丰 出 版 公 司,

    1982 年,第 18468 页。

    [17] 林 悟 殊 先 生 认 为《大 正 藏》收 录 的《塔 铭》曾 与 日 本

    宫 内 省 图 书 寮 所 藏 宋 本 做 过 校 勘,误,宫 内 省 所 藏 系 元 版 复

    刻 ,详 见 氏 著 《唐 百 丈 禅 师 怀 海 生 年 考 》,载 《中 山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02 年 第 5 期,第 58 页。

    [18] 据 葛 兆 光 先 生 研 究,《全 唐 文》的 编 辑 曾 有 一 部“内

    府 旧 藏 ”作 蓝 本 ,详 见 《关 于 〈全 唐 文 〉的 底 本 》,载 《学 林 漫

    录》(九 集),北 京:中 华 书 局,1984 年,第 145-147 页。

    [19] 林 悟 殊 :《唐 百 丈 禅 师 怀 海 生 年 考 》,载 《中 山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2 年 第 5 期,第 58 页。

    [20] 《启 功 口 述 历 史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2004 年 ,第 96 页。

    [21] 《重 修 百 丈 大 智 怀 海 禅 师 塔 院 记 》,载 《印 光 法 师

    文 钞 》卷 九 ,北 京 :宗 教 文 化 出 版 社 ,2008 年 ,第 1070-1071页。

    [22] 《宋 高 僧 传》后 序,《大 正 藏》第 50 册,第 900 页。

    [23] 《宋 高 僧 传》卷 十 六《清 徹 传》系 言,陈 垣 揭 橥 之,见

    氏 著《中 国 佛 教 史 籍 概 论 》,上 海 世 纪 出 版 集 团 ,2005 年 ,第

    30 页。

    [24] 《大 宋 高 僧 传 序》,《大 正 藏》第 50 册,第 709 页。

    [25] 陈 垣 :《中 国 佛 教 史 籍 概 论 》,上 海 世 纪 出 版 集 团 ,

    2005 年,第 31 页。

    [26] 《宋 高 僧 传》卷 十 二《唐 明 州 棲 心 寺 藏 奂 传》,《大 正

    藏》第 50 册,第 778 页。

    [27] 《乾 道 四 明 图 经 》卷 十 一 ,《宋 元 方 志 丛 刊 》,北 京 :中 华 书 局,1990 年, 第 4966-4967 页;《全 唐 文》 卷 八 四 〇,北 京:中 华 书 局,1983 年,第 8451 页。

    [28] 该 序 作 于 景 德 元 年 (1004),著 录 的 版 本 有 :《景 德

    传 灯 录 》卷 六 ;《释 氏 要 览 》卷 下 ;《禅 苑 清 规 》卷 十 ;《敕 修 百

    丈 清 规》卷 后“附 著”,本 表 格 采 用 后 者。

    [29] 近 藤 良 一:《百 丈 清 规の成 立とその原 型》,《北 海

    道 驹 泽 大 学 研 究 纪 要 》,第 3 号 ,1968 年 ,第 19-18 页 ;石 井

    修 道:《百 丈 清 规の研 究》,《驹 泽 大 学 佛 教 学 部 论 集 》 第 20号,1995 年, 第 15-53 页 ; 屈 大 成 :《百 丈 清 规 之 考 察 》,载

    《中 国 禅 学 》(第 五 卷 ), 北 京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2011年,第 376-394 页。

    [30] 有 关《百 丈 语 录》的 源 流,详 见 拙 文《百 丈 怀 海 及 其

    语 录》,福 建 师 范 大 学 硕 士 论 文,2012 年,第 15-20 页。

    [31] 详 见《〈百 丈 语 录〉编 校》,载 拙 文《百 丈 怀 海 及 其 语

    录》,福 建 师 范 大 学 硕 士 论 文,2012 年,第 22、23、36 页。

    [32] 《宋 高 僧 传》序,《大 正 藏》第 50 册,第 900 页。

    [33] 《大 宋 僧 史 略》卷 上,《大 正 藏》第 54 册,第 240 页。

    [34] 《石 刻 史 料 新 编 》四 辑 共 收 录 金 石 文 本 逾 一 千 种 ,基 本 包 括 现 存 石 刻 史 料。

    [35] 陈 思《宝 刻 丛 编》现 行 本 江 西 部 分 已 缺,可 以 不 论。

    [36] 如 《金 石 萃 编 》作 者 王 昶 曾 两 仕 江 西 ,是 最 有 可 能

    发 现 塔 铭 的,也 未 见 收 录。

    [37] 有 关 百 丈 怀 海 在 洪 州 门 下 之 地 位 问 题 ,可 参 看 葛

    兆 光 《中 国 禅 思 想 史———从 6 世 纪 到 9 世 纪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1995 年,第 303-304 页。

    [38] 杨 殿 珣《石 刻 题 跋 索 引》因 此 并 未 收 录 该 书,北 京 :商 务 印 书 馆,1990 年。

    [39]阿 部 肇 一 先 生 认 为 宋 传 之 记 载 系 由 赞 宁 误 记 所 致,详 见 氏 著 《中 国 禅 宗 史 》,台 北 :东 大 图 书 公 司 ,1988 年 ,第

    35 页。

    [40] 《善 本 书 室 藏 书 志》卷 二 二,《续 修 四 库 全 书》第 927册,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2 年,第 421 页。

    [41] 《景 德 传 灯 录》卷 七,《大 正 藏》第 51 册,第 252 页。

    [42] 据 邢 东 风 先 生 调 查 ,该 碑 现 存 赣 州 宝 华 寺 ,记 载

    “年 二 十 三 首 事 大 寂 ”,订 正 了 《赣 州 府 志 》收 录 本 的 “十 三

    年”, 详 见 氏 著 《马 祖 综 论———关 于 马 祖 道 一 禅 师 经 历 、遗

    迹 、禅 学 、时 代 及 语 录 》,载 《中 国 禅 学 》(第 五 卷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2000 年,第 349 页。

    佛 教 文 史

    51

    C M Y K